第二章运动和力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92 MB
- 文档页数:27
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物理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主要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物理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力、质量和运动等内容。
1. 力和运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改变运动状态或形态的原因。
常见的力有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方向用箭头表示。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则描述了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即F=ma,其中F代表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2. 质量和重力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它决定了物体的惯性和引力。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它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根据牛顿定律,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F=mg计算,其中m代表物体的质量,g代表重力加速度,近似取9.8 m/s²。
3. 运动学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位移指的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它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用公式v=Δs/Δt表示,其中v代表速度,Δs代表位移的变化量,Δt代表时间的变化量。
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用公式a=Δv/Δt表示,其中a代表加速度,Δv代表速度的变化量,Δt代表时间的变化量。
4. 动量和碰撞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重要属性,它决定了物体在碰撞过程中的反应和变化。
动量由质量和速度决定,公式为p=mv,其中p代表动量,m代表质量,v代表速度。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中的总动量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
在碰撞过程中,动量的转移和改变导致了物体的反弹、变形或改变运动方向等现象。
5. 静电和电流静电是指物体带电的状态,主要包括带正电和带负电两种情况。
带电物体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引发了静电力。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有很多种形式存在:有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等等2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3能跟物质的运动一样,能的存在也是多种形式,动能,势能,电能,化学能,光能,声能等等4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既有两种形式,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5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所具有的能6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7不同形式的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二节机械运动1参照物: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标准物体就叫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可能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将物体运动分为1直线运动2曲线运动3直线运动可以分为(1)匀速运动(2)变速运动4匀速直线运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5变速直线运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变化6比较快慢: 1比较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2比较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7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ひ)=路程(s)÷时间(t) 常用单位m/s读作米每秒,交通运输常用千米每时,km/h,单位换算关系为1m/s=3.6km/h8平均速度:平时看到的物体运动大多数是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常在变化,对速运动快慢描述很复杂,一般只需粗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快慢,也可以用公式来计算物体在这一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变第三节力的存在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力,却能看到各种力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2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3力能使物体的速度由小变大,也能由大变当.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科学上,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统称运动状态的改变.可见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样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单个物体是不能产生力的,力也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并不一定要接触,如磁铁)5弹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这种性质叫弹性6弹力: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手拉弹簧时,也会感受到弹簧对手的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是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7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也就越大8力的单位是牛顿N(相当于托起两个鸡蛋)9测量力的大小工具叫测力计(用弹簧做的)第四节力的图示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的图示:科学上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形象地表示力的三要素.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未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发的作用点.这种方法叫做力的图示.注意点:(1)定标度:就是要定标准度(2)定作用点:一般在物体上(3)定方向:沿着力的方向画射线4定长度:要画等分格子(5)标箭头:箭头的未端顶着格子,至少2格(6)标出力的数值和单位以上叫四定两标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单位牛用G表示(1)重力的产生的原因: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2)重力是非接触力,地球表面附近的所有物体,不论在空中还是在地面,都受到重力的作用,(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4)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的作用, 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对地球也有吸引力的作用,吸引力的大小是相等的,只不过地球质量很大,所以物体总是落向地面.2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物体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即地球中心.)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是它的中心)4重力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在地球上我们视它不变(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赤道—两极地面—高空.跟地球一样在其它星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星球对它的吸力而受到指向该星球球心的力.物体在某星球上受到的重力不仅跟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还跟该星球的质量,半径等因素有关,同一物体在不同星球上受到的重力并不相等)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大量的实验数据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牛/千克.用ɡ表示,用G表示重力,单位牛,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G/m=ɡ即G=mɡ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 摩擦力也就越大3滑动摩擦: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滑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叫滑动摩擦,此时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它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4静摩擦力:相对静止物体的接触面上也可能有摩擦力,这种力叫静摩擦力5静摩擦力的判断方法:通常采用涂油法.假设在两物体的接触面涂油,此时如果物体会发生相对运动,则此物体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且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如果不会发生相对运动,则此物体没有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6气体,液体,固体都存在摩擦力.7增大摩擦力:增大压力, 增大接触面积的粗糙度等.8减小摩擦力: 增大压力, 减小接触面积的粗糙度,用滚动代替滑动,用气垫方法,在接触面积上加上润滑油等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出来的.并用最精练最简洁的文字表达的.“一切物体”指宇宙中所有物体,“不受外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时”强调了“没有受到处力作用”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瞬间时的对应关系.物体什么时候不受外力,这个物体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指这一瞬时运动状态不变.“总”是指“一直”的意思,“保持”是指“不变”. “或”是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 3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是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跟质量有关.跟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等运动状态无关.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5解释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并弄清它原来处于什么状态;(2)其中某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3)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4)发生了某种现象(或造成了某种后果)6注意:不要把惯性看作“惯性力”,这是错误的.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的属性而不是力. 7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和联系:A区别: 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物体不受外力时所遵循的运动规律,是有条件的,即只有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才遵守;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运动状态等一切外在因素无关,任何时候都存在B联系: 因为物体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外力时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因此牛顾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1两力平衡:物体受力作用时,运动的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是平衡的.2二力平衡条件:(1)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2)大小相等;(3)方向相反;(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 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3. 复习和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和运动情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3.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定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摩擦力的作用效果5.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的作用与运动状态的改变平衡力的概念和条件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并提出力的概念和三要素的问题。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和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三要素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以及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
4.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5.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定义,讲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以及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牛顿定律和摩擦力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