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168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14.35 KB
- 文档页数:3
Competitors are like whetstones. It sharpens us very sharply. Then we pick up the knife and cut it off.(页眉可删)民法总则19条是什么内容?导读:年的民法总则内容已经出台了,很多关心民法的人都会开始关注民法总则。
而今年的民法总则就有八大亮点,包括很多方面,内容上也结合实际情况修改了一些,比如与民事行为能力有关的第19条。
那么,民法总则19条具体内容是什么?一起随来看看吧!2017年的民法总则内容已经出台了,很多关心民法的人都会开始关注民法总则。
而今年的民法总则就有八大亮点,包括很多方面,内容上也结合实际情况修改了一些,比如与民事行为能力有关的第19条。
那么,民法总则19条具体内容是什么?一起随来看看吧!2017《民法总则》的八大亮点有哪些?1、彩礼退不退,终于有说法《民法总则》第8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2、诉讼时效改为3年《民法总则》第188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3、胎儿也有继承权《民法总则》第16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4、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调整为8周岁《民法总则》第19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5、虐待孩子的父母要被“替换”《民法总则》第36条: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一)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二)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三)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的。
王建斌与山西清徐六六一七机械厂劳动争议二审民事判决书【案由】民事劳动争议、人事争议其他劳动争议、人事争议【审理法院】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法院】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日期】2020.05.12【案件字号】(2020)晋01民终2548号【审理程序】二审【审理法官】刘涛李国虎武涛【审理法官】刘涛李国虎武涛【文书类型】判决书【当事人】王建斌;山西清徐六六一七机械厂【当事人】王建斌山西清徐六六一七机械厂【当事人-个人】王建斌【当事人-公司】山西清徐六六一七机械厂【代理律师/律所】王鹏山西鼎信泽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律所】王鹏山西鼎信泽律师事务所【代理律师】王鹏【代理律所】山西鼎信泽律师事务所【法院级别】中级人民法院【字号名称】民终字【原告】王建斌【被告】山西清徐六六一七机械厂【本院观点】本案争议的焦点为上诉人的权利请求是否超过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权责关键词】无效撤销民事权利合同过错自认诉讼请求维持原判执行诉讼时效【指导案例标记】0【指导案例排序】0【本院认为】本院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为上诉人的权利请求是否超过劳动争议仲裁时效。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
王建斌和被上诉人之间原存在劳动关系,2011年2月16日上诉人与被上诉人签订了期限为一年的《协商保留劳动关系协议书》,王建斌在协保到期后并没有按该协议的约定和企业续签协议,导致企业对其解除了劳动合同。
虽然企业没有书面通知王建斌,但王建斌在一审时自认在2014年9月18日知晓劳动合同被解除的情况并到清徐县失业保险中心领取失业保险金申领了失业保险金,王建斌的该自认表明其知晓双方的劳动合同关系已经解除。
王建斌未在知晓其被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年之内申请劳动仲裁,而于2019年5月21日申请了劳动争议仲裁,超过了法定仲裁时效。
王建斌称其一直向六六一七机械厂主张权利,除在一审时提供了2019年5月17日的报警记录外,未提供其他相关证据证实。
2016年厚大民法168解析1.【答案】ABCD【解析】判断双方的约定是否成立一个合同,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主观上当事人在作出这样的约定的时候,双方当事人在主观上都有受约定拘束的意思,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这样的约定并不能够在当事人之间成立一个合同。
第二,客观上让当事人们受到他们约定的约束给当事人分配的风险是合理的让他受到拘束是正当的,是合理的。
A选项这样的约定是好意施惠关系。
约定请人吃饭,约定一起旅游,两个旅客约定到达某站旅客甲叫醒旅客乙,从主观上当事人在作出这样约定的时候均欠缺受到此拘束的意思,这样的约定不能在当事人之间成立合同,一方爽约的不对对方构成违约。
B选项这样的无偿的约定不在甲乙之间成立一个无偿的委托合同。
甲出于好意答应替乙免费地照看孩子,如果他一定要受到这个约定的拘束,一旦稍有照看不慎给丙造成损害,他就要承担违约责任,他是不会答应你这个请求,就不会给你做出这样的约定。
因此这样的约定不能通过客观方面的检验,让甲就因照看不慎给丙造成的损害承担违约责任,给甲分配的风险就过重,就不合理。
C选项,这样的约定不在甲乙间成立合同关系。
甲因过错错过购买彩票,然后丧失中奖的机会乙无权要求甲承担违约责任,如果甲但凡稍有过错,错过了购买彩票,丧失了中奖的机会,就让甲对乙承担高达250万的赔偿责任,对甲分配的风险过重,不合理。
D选项,甲乙的这样的约定,他们在作出约定的时候主观上都有受拘束的意思,还郑重其事的约定,若甲违约给乙造成损失,甲得赔乙,甲也同意。
但是否服用避孕药这是个人最为隐秘领域的自由,这种类型的自由不能通过民事合同予以拘束,因此这样的约定在甲乙之间仍然不能成立合同关系,甲对乙不构成违约。
2.【答案】C【解析】A选项,乙只是甲的使者,而不是代理人。
原因有二,第一甲已经决定了和乙离婚的意思表示的内容,乙只是传达了甲已经决定的内容的意思表示,这就不符合代理的特征,代理人要在代理权限范围内独立为意思表示和受领意思表示,在代理的时候意思表示的内容是由代理人独立决定的,而使者他不决定意思表示的内容他只是传达他人已经决定了的内容的意思表示。
民国时期的司法与民间习惯——不同司法管辖权下民事诉讼的比较研究沿着清末改制的轨迹,民国时期的法制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中华法系逐步在实践领域解体。
民事诉讼和审判作为民间普通纠纷的解决方式之一,从实体到程序上,其面貌都体现了迥异于传统的特色。
在民国时期,国内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各种中央政府不能有效控制的离心势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各革命和抗日根据地,是其中最突出的独立政权,在民事诉讼等法制状况上与其他地区亦有相当大的差异。
此外,民国时期的一定阶段还曾存在着领事裁判权与租界内的会审公廨,实际上是在中国境内由外国人控制的司法权。
在民国这一中国法制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政治中的这种复杂状况和各种力量的并存和交相作用,使激烈变化中的民事诉讼模式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色彩。
本文以民国时期各典型地区的民事诉讼为线索,重点探究当时民事司法活动与民间习惯的关系。
一清末大规模的改制活动,使传统法制面临解体。
宣统二年(1910)年,制定了《民事诉讼律草案》;次年,《民律草案》也告完成。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民事立法。
这两部法律草案未及颁行,清王朝的统治即告终结。
民国成立以后,北洋政府分别于1921、1925年完成了第二部民事诉讼法草案和民法草案。
前者于1921年11月改称《民事诉讼条例》施行;后者由于国会解散,未能完成立法程序,仅由北洋政府司法部于1926年11月通令法院在司法中作为法理援用。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法的总则、债权、物权、亲属和继承各编相继于1929—1931年公布、施行,民事诉讼法的各部分也于1930—1931年先后公布并于1932年施行。
此后,民事诉讼法曾于1935年和1945年两度修正。
这样,在民国时期,自30年代以后,民事法制的立法工作基本完成,有关民事诉讼的实体和程序规范成为国民政府实际控制地区的法律依据。
[i]一般而言,民事诉讼的司法实践与民事立法息息相关。
由于民事立法完成前后民事诉讼在基层运作状况可能出现的变化,本节分别选取民国初期和中后期江苏各级审判机构的部分民事判决书为研究的基本史料。
民法典中的49个重要知识点(简明版)一、总则1、民事主体民事主体就是能参与民事活动的人,说白了就是能签合同、能打官司的那些人。
不光包括你我这样的自然人,还有公司、学校这些法人组织。
举个例子,小明开了一家小卖部,他就是民事主体,能跟供货商签合同,也能跟顾客打官司。
2、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权利能力就是能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从出生到死亡,人人都有民事权利能力。
比如刚出生的婴儿,虽然啥都不懂,但也有继承遗产的权利。
再比如植物人,虽然昏迷不醒,但依然享有各种民事权利。
3、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就是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
不是人人都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8岁以下的小孩,精神病人,都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8岁以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跟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比如12岁的小明想买辆自行车,这没问题。
但要是他想买套房,那就不行了,得家长同意才行。
4、监护监护就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监督和保护。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
要是父母不在了,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等可以当监护人。
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由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担任。
监护人得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不能损害被监护人的权益。
5、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一个人下落不明满2年,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宣告失踪。
失踪人的财产由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代管。
一个人下落不明满4年,或者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满2年,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后,婚姻关系消灭,继承开始。
要是被宣告死亡的人又回来了,法院得撤销死亡宣告,财产该返还的返还,婚姻该恢复的恢复。
二、物权1、所有权所有权就是你对某个东西的绝对控制权。
比如你买了套房,这房子就是你的,你想住就住,想卖就卖,别人管不着。
但所有权也不是无限大的,比如你房子再大,也不能在楼顶盖个飞机场。
所有权可以通过买卖、赠与、继承等方式取得,也可以通过征收、没收等方式消灭。
2、用益物权用益物权就是你可以用别人的东西,但东西还是人家的。
Don't rely too much on friends, human nature basically has a bad side.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民法总则第16条的内容怎么解读?我国的民法总则是一部起到统筹作用的总则编,对于民事活动相关行为进行了很多规定,有利于社会的合法和谐发展,而且民法总则中有很多的亮点非常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于亮点的解读和理解,其中民法总则第16条的内容尤为引人注目,不仅有民法总则第16条的内容的解读还有多方面深层次的理解。
我国的民法总则是一部起到统筹作用的总则编,对于民事活动相关行为进行了很多规定,有利于社会的合法和谐发展,而且民法总则中有很多的亮点非常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于亮点的解读和理解,其中民法总则第16条的内容尤为引人注目,不仅有民法总则第16条的内容的解读还有多方面深层次的理解。
一、民法总则第16条的内容1、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2、解读:根据这条民法总则的规定,在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二、民法总则第16条的内容的理解1、【理解1】以法律的形式对胎儿是否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予以确认。
《民法总则》作为我国的民法典,从法律位阶的角度上看,属于法律层面,其法律效力最高。
以法律的形式将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问题予以确定,体现出法律的权威性。
2、【理解2】“视为”一词表明胎儿并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民事权利能力。
视为在常用语中的解释是将一个事物看作是另一个事物。
这也就意味着,在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问题上,法律是否定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为了保护胎儿的利益,将没有出生的胎儿视为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个体。
3、【理解3】重点是对胎儿利益的保护。
从法律条文本身看,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行为都是让胎儿纯获利的行为,可以理解为,胎儿在作为纯获利的受益对象时,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新形式的纯获利行为出现时,根据这一条做出扩大解释,最终胎儿的利益能够得到保护。
民法典278条引言民法典278条是关于某一特定问题的规定,本文将就该条款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先从该条款的具体内容入手,进而分析相关背景和影响,最后探讨该条款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民法典278条的具体内容民法典278条的内容是【根据需要请求子女给付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抚恤金、扶助费的时效是三年。
时效期间从权利人需要维持生活的时候开始,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从具有相应付款能力的义务人拒绝支付之日起十年】。
本条主要规定了请求子女给付各类费用的时效问题。
背景和影响民法典是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典,包含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278条所涉及的需要请求子女给付费用的情况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
具体背景可以包括离婚后需要子女抚养费,年老时需要子女赡养费等。
而该条款的实施对于家庭关系的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个人权益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278条的适用范围和具体规定根据该条款的规定,适用范围主要包括需要请求子女给付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抚恤金、扶助费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该条款规定的时效为三年,时效期间从权利人需要维持生活的时候开始计算。
但是,最长时效不得超过十年,计算起点为具有相应付款能力的义务人拒绝支付之日。
278条在实践中的应用根据该条款规定的时效期限,权利人应在合理时限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如果超出规定的时效期限,则无法请求子女给付相应费用。
同时,具有相应付款能力的义务人在拒绝支付之后,最长也只能被追偿十年。
这样的规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义务人的权益,防止过长时间的索赔之苦。
结论民法典278条在需要请求子女给付费用的情况下规定了时效问题,保护了权利人的利益和义务人的权益。
该条款的实施对于维护家庭关系和保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具体实施中的相关程序和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的解读和完善。
When you can't make a decision, let time help you decid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民法总则158条有什么规定在我国处理民事纠纷的法律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法总则,他在无形中规范着社会的民事行为。
其中民法总则的158条解释有着特殊意义,作为公民的我们十分有必要了解。
那么,今天要和大家说的是民法总则158条有什么规定?为此,在下文中整理了该问题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我国处理民事纠纷的法律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法总则,他在无形中规范着社会的民事行为。
其中民法总则的158条解释有着特殊意义,作为公民的我们十分有必要了解。
那么,今天要和大家说的是民法总则158条有什么规定?为此,在下文中整理了该问题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法律行为附加条件,主要有两个目的1、在缔结法律行为时即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以便法律行为适应未来发展。
2、将条件纳入法律行为还有助于向通过法律行为收益的人施加影响,使其按照条件的要求行为。
二、除上述内容外,还需要掌握如下两点1、法律行为原则上都可以附条件,但有些不可。
(1)从公共利益出发,身份行为(比如结婚)不得附条件,《婚姻法》第8条第3句规定“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可见结婚既不得附条件,也不得附期限;(2)从表示受领人的利益出发,介入他人财产关系的单方法律行为不可附条件,比如形成权(解除权、终止权、抵销权)的行使等。
就(2)而言,既然这种行为不得附条件,旨在保护表示受领人,如果表示受领人自愿放弃保护或不值得保护再或者条件成就与否完全取决于表示受领人,那么这类行为也可以附条件,比如代理权授予行为。
2、条件分为停止条件(延缓条件)与解除条件两种类型。
就前者,条件成就前,法律行为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直到条件成就后,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就后者而言,法律行为一经缔结,即刻发生效力,但是条件成就时法律行为效力停止。
民法总则第十六条的内容是什么民法总则的内容是非常的多的,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尽可能的进行了规定和约束,确保民法的内容更加的完善,民法总则的每一条涉及到的都是一个方面。
而对于民法总则第十六条涉及到的当然也是一个特定的方面,并且进行了严格的约束,但是具体的第十六条的内容是什么样的,感兴趣的可以到本文进行一番了解。
民法总则的内容是非常的多的,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尽可能的进行了规定和约束,确保民法的内容更加的完善,民法总则的每一条涉及到的都是一个方面。
而对于▲民法总则第十六条涉及到的当然也是一个特定的方面,并且进行了严格的约束,但是具体的第十六条的内容是什么样的,感兴趣的可以到本文进行一番了解。
▲一、民法总则第十六条的内容是什么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目录第一章基本规定第二章自然人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二节监护第三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第四节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第三章法人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营利法人第三节非营利法人第四节特别法人第四章非法人组织第五章民事权利第六章民事法律行为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意思表示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第七章代理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委托代理第三节代理终止第八章民事责任第九章诉讼时效第十章期间计算第十一章附则第一章基本规定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四条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总则168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起中国的法律,如果要说哪一本最多内容,最厚重,那倒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如果你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和百姓更加息息相关,运用的内容更加民生化,具体化和习惯化的,那必然是民法总则。
那么,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进民法总则,了解一下民法总则168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起中国的法律,如果要说哪一本最多内容,最厚重,那倒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如果你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和百姓更加息息相关,运用的内容更加民生化,具体化和习惯化的,那必然是民法总则。
那么,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进民法总则,了解一下民法总则168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具体内容
第一百六十八条
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是被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除外。
代理人不得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自己同时代理的其他
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是被代理的双方同意或者追认的除外。
▲二、解读
1、本条规定了自我行为之禁止及其例外,按照学界观点,自我行为包括如下两种:自我缔约和双方代理。
前者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与自己缔结法律行为——被代理人与代理人是代理行为双方当事人;后者指代理人同时以被代理人名义与第三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代理
人所代理的双方为代理行为当事人。
即使自我行为没有突破代理权限,亦应被禁止,究其原因:确保法律行为的可识别性和避免利益冲突。
就前者而言,代理人同时代表双方当事人,使得意思表示的发出、受领及其瑕疵问题难以识别;就后者而言,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利益对峙,同时代表双方,实难兼顾。
由此可知,客观存在的代理权应受到限制,原则上不得进行自我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被代理人在授权时即赋予代理人得以实施自我行为,代理行为自当有效。
不过即使违反了这个规定,也不必直接认定为绝对无效,毕竟其只涉及被代理人的利益,不如将该行为效力的最终决定权——追认权,交给被代理人,在追认之前,代理行为效力待定。
2、关于代理权限制——禁止自我行为的适用范围,这取决于禁止自我行为的目的,究竟是保障法律行为的可识别性还是避免利益冲突,抑或两者都有。
如果某一法律行为两个目的都要实现,那么毫无疑问应当适用;但是如果只涉及身份一致问题而不存在利益冲突问题,是否应当限制呢?
在委托代理商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
但是在法定代理中会涉及这类问题,比如法定代理人自己与其以被代理人(子女)的名义缔结赠与合同,以完成向子女赠与之目的,此时涉及自我缔约问题,虽然难以辨识法律行为成立、生效时间,但该行为对被代理人并无任何不利,即属于纯获法律利益的行为,故不应属于自我行为限制范围,即使被代理人没有追认,也是有效的。
此外,如果不存在身份一致,但却存在利益冲突,是否属于自我行为禁止的范围呢?比如代理人为了避免自我行为,于是就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其妻子缔结法律行为。
于此原则上不属于禁止自我行为,但须审查是否存在对禁止自我行为的规避或者滥用代理权的情形。
以上就是关于▲民法总则168条的主要内容。
依据上文,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民法总则的一百六十八条涉及到是代
理权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实践于公司代理人、代理律师等等一些委托代理事项中。
更多相关知识请咨询相关律师为您做进一步的解答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