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4
《滴水穿石的启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的成语含义及其启示。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3)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品质。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敢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滴水穿石”的成语含义及其启示。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实验器材,如石头、水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内容。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讲述“滴水穿石”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启示。
(2)学生分享故事心得,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讲授新课:(1)讲解“滴水穿石”的成语含义。
(2)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滴水穿石的启示。
3. 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方法。
(2)选取代表进行发言,总结学习心得。
4.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滴水穿石的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联系实际生活。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2. 观察生活中滴水穿石的例子,写在日记中,并与同学分享。
3. 选定一个学习目标,制定长期计划,持之以恒地实现目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滴水穿石”的启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教师需要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滴水穿石的启示》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的含义,明白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2. 培养学生坚持、毅力的品质,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
3. 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滴水穿石”的启示。
2.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培养学生坚持、毅力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出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滴水穿石”的现象。
b. 板书课题《滴水穿石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含义。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b.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合作学习a.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b.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a.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b.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滴水穿石”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
5. 练习巩固a.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b.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7. 课后作业a.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滴水穿石”的启示的作文。
b. 学生复习课文,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8.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收集更多关于“滴水穿石”的故事或例子。
2. 组织一次班级分享会,让学生们相互交流所收集到的故事或例子,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七、综合实践活动1. 组织一次以“坚持与毅力”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坚持与毅力经历。
2. 开展一次以“滴水穿石”为主题的绘画或写作比赛,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滴水穿石”的理解和感悟。
《滴水穿石的启示》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滴水穿石”的成语含义及背后的故事。
引导学生认识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讲述“滴水穿石”的故事。
解释成语“滴水穿石”的含义。
1.3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师讲述故事,学生倾听。
讨论法:学生分享对成语的理解,教师引导讨论。
1.4 教学步骤1.4.1 教师讲述“滴水穿石”的故事。
1.4.2 学生分享对成语的理解。
1.4.3 教师解释成语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第二章:案例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
2.2 教学内容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是如何运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
2.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引导。
2.4 教学步骤2.4.1 提供案例,让学生阅读。
2.4.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人物的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三章:小组活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实践“滴水穿石”的精神。
3.2 教学内容提供一个小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
3.3 教学方法小组活动法: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教师指导。
3.4 教学步骤3.4.1 教师布置小任务,说明任务要求和评价标准。
3.4.2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任务的策略。
3.4.3 学生分组执行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章:个人反思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个人反思,理解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应用“滴水穿石”的精神。
4.2 教学内容提供反思工具,让学生思考和记录自己的反思。
4.3 教学方法个人反思法:学生独立思考和记录。
4.4 教学步骤4.4.1 教师提供反思工具,如问题列表或模板。
4.4.2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或记录自己的反思。
4.4.3 学生分享自己的反思,教师给予反馈。
5.1 教学目标5.2 教学内容5.3 教学方法5.4 教学步骤第六章:互动讨论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互动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滴水穿石”启示的理解。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的故事,领会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
3. 引导学生运用滴水穿石的原理,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二、教学重点:1. 滴水穿石的故事及其启示。
2. 如何将滴水穿石的原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2. 学会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和计划。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通过讲解滴水穿石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启示。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滴水穿石的原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五、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讲解滴水穿石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启示。
2. 第二部分:分析滴水穿石的原理,让学生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3. 第三部分:讨论如何将滴水穿石的原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滴水穿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滴水穿石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理。
2. 讲解故事:详细讲解滴水穿石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坚持与毅力。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滴水穿石的启示,以及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这一原理。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八、教学资源:1. 滴水穿石的图片或视频。
2. 关于滴水穿石的故事材料。
3. 学生心得体会的评价标准。
九、教学拓展:1. 邀请成功人士分享他们持之以恒的经历,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如长期坚持一项兴趣爱好或完成一项任务。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滴水穿石的启示。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个层面都能得到提升。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教学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滴水穿石”的物理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 学生树立坚持和努力的态度,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滴水穿石”的物理原理。
2. 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难点:1. 理解并掌握“滴水穿石”的物理原理。
2. 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三、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滴水装置、石头、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滴水穿石”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为什么滴水能够穿石?”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滴水穿石”的物理原理,包括水的侵蚀作用和时间的积累效应。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滴水对石头的侵蚀作用,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探讨滴水穿石的原理,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5. 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冰川的形成、河流的侵蚀等,并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滴水穿石”的启示,即坚持和努力能够战胜困难,达到目标。
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滴水穿石”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正确解释“滴水穿石”的物理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如彩虹的形成、地震的原因等。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2024年滴水穿石的启示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滴水穿石”的含义及其启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滴水穿石”的含义及其启示。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滴水穿石”的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滴水穿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滴水穿石”的含义及其启示。
3. 课堂讲解讲解“滴水穿石”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滴水穿石”的精神。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滴水穿石”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滴水穿石”的含义及其启示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及提出的观点。
3. 学生运用“滴水穿石”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滴水穿石”的启示。
3. 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七、教学内容1. 课文学习: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滴水穿石”的含义及其启示。
2024年《滴水穿石的启示》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滴水穿石”的故事及其启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启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滴水穿石”的故事及其启示。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讲述的“滴水穿石”的故事及其启示的理解和应用。
(2)运用课文中的启示,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滴水穿石”的动画短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滴水能穿石?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并与同桌交流。
3. 合作学习:(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滴水穿石”的故事及其启示。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启示,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出示案例,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中的启示,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2. 拓展作业:(1)收集其他关于“滴水穿石”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2)观察生活中类似“滴水穿石”的现象,并进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终结性评价:(1)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学生对课文中所讲述的“滴水穿石”的故事及其启示的应用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动画短片、出示图片等方式,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滴水穿石”的成语故事,理解其寓意。
2.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滴水穿石”的精神,树立目标,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讲述“滴水穿石”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寓意。
2.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运用“滴水穿石”的精神,树立目标,努力奋斗。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与“滴水穿石”相关的故事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或黑板、粉笔,展示“滴水穿石”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成语。
2. 讲述故事讲述“滴水穿石”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寓意。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滴水穿石的故事,如“铁杵磨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
3. 讨论交流提问: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4. 实例分析分享一些名人的成功案例,如爱迪生、陈景润等,让学生了解他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是如何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滴水穿石”的精神,树立目标,努力奋斗。
6.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滴水穿石”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以“滴水穿石”为主题的作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者身边的人事。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10. 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是否能够运用“滴水穿石”的精神,树立目标,努力奋斗。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滴水穿石的实例,如溶洞的形成、水滴石穿等,增强学生对成语寓意的直观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滴水穿石的过程中的变化和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运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的经历。
《滴水穿石的启示》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滴水穿石”的成语含义及背后的故事。
2. 激发学生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的认同。
教学重点:1. 理解“滴水穿石”的含义。
2. 感受滴水穿石精神的伟大。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2. 如何激发学生坚持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
教学准备:1. 相关故事素材。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讲解“滴水穿石”的成语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滴水穿石的故事或经历。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滴水能穿石?讨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4.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
5. 教师总结,强调滴水穿石精神在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目标设定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明确个人目标和追求。
2. 引导学生学会将目标细化为可实施的步骤。
教学重点:1. 学会设定清晰、具体的目标。
2. 学会将目标细化为可执行的步骤。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2. 如何将目标细化为具体可行的步骤。
教学准备:1. 相关案例素材。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想实现什么目标?我的兴趣和激情在哪里?2. 学生分享自己的目标和兴趣,互相启发和借鉴。
3. 教师教授如何将目标细化为具体可执行的步骤,如时间管理、任务分配等。
4. 学生分组讨论,将小组成员的目标和步骤进行整合,形成共同行动计划。
5. 教师总结,强调设定目标和步骤的重要性,以及滴水穿石精神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章:持续行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持续行动的习惯。
2.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和监控。
教学重点:1. 学会自我激励。
2. 学会自我监控。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自我激励的方法。
2. 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
教学准备:1. 相关案例素材。
江苏省高邮城北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集体备课 2011年 11月 日
1
课题 19. 天火之谜 主 备 仲德宏 复 备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初步感受富兰克林不怕危险的精神。
教学重、
难点
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了解课文主要
内容。初步感受富兰克林不怕危险的精
神。
教学准备
课型 阅读 第(1)教时
导 学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一、课前预习: 1、资料链接: 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还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是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他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的大科学家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避雷针:用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做成,它的尖端制成丫型,安装在建筑物的最高处。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钥匙 颠簸 冷嘲热讽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怒发冲冠 3、理解词语。 不足为奇: 欣喜若狂: 欣喜若狂: 安然无恙: 一、检查反馈:
1、我在预习时,我觉得这些字容易读错,这些字比较难
写。同伴相互提醒。
2、小组内听写生词
3、小组交流词语的意思。
(方法小贴士:①利用工具书;②理解词语中的关键字;
③联系上下文。)
4、小组内自选方式朗读课文,提出疑问
二、学习引导:
1、大组交流课文三个段落的段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课文主要内容。
(温馨提示:用文中的语句来概括段意,然后把三个段
意的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为什么一
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温馨提示:从古时候西方人和中国人对雷暴的看法入
手思考。)
江苏省高邮城北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集体备课 2011年 11月 日
2
4、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到第5自然段)
第三段(第6自然段)
二、合作探究:
(1、大组交流课文三个段落的段意,用
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雷暴在人们的
心目中为什么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老师设疑:富兰克林又是怎样解开人
们心中谜团的?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三、达成练习:
1、按要求写句子。
(1)人们习惯地认为,雷暴是神灵的火
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
(改为陈述句)
(2)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种可
怕的东西(改成反问句)
(3)这种推论现在看来不足为奇。在当
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用关联词语合并
句子)
3、老师设疑:富兰克林又是怎样解开人们心中谜团的?
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三、达成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钥匙( ) 冷嘲热讽( ) 枪毙( )
爆炸( ) 电闪雷劈( ) 揭开( )
2、在括号里填写汉字。
bào ( )炸 雷( ) ( )躁 ( )竹声声
3、造句:
不足为奇……
欣喜若狂……
4、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 国科学家 为了揭开雷暴
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了 的
事情。解决了人们心中的谜团。
教学反思:
江苏省高邮城北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集体备课 2011年 11月 日
3
课题 19. 天火之谜 主 备 仲德宏 复 备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3、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教学重、
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
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课型 阅读 第(2)教时
导 学 过 程
学 案 导 案
一、预习 : 1、朗读课文思考: (1)富兰克林是怎样做“风筝实验” 揭开雷暴的秘密来解开人们心中的谜团? (2)富兰克林为什么能揭开雷暴的秘密,具有怎样的精神? 2、发挥想象,填写句子: “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一想,人们会说什么呢?有的人说:“ ”。有的人说:“ 。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简要概括富兰克林做试验的过程。 (2、品读句子: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 一、检查反馈:
1、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富兰克林用“风筝实
验” 揭开雷暴的秘密,解决了人们心中的疑团。那么富
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步骤是什么?
2、富兰克林为什么能揭开雷暴的秘密,他具有怎样的精
神?
二、学习引导: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简要概括富兰克林做试验的过
程。
(温馨提示:将长长的课文读短,这是一种能力,相信你能
行。建议从以下问题入手a、实验这天,天气如何?(这
是实验的条件)b、这次实验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东西?
(实验器具)c、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又看到了什
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实验经过))
2、品读句子: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
江苏省高邮城北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集体备课 2011年 11月 日
4
3、感悟富兰克林伟大的科学精神。
(方法小贴士:我们曾经学过许多写人记
事的文章,我们感悟人物精神、品质抓住
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方面
描写。感悟富兰克林伟大的科学精神,我
们不妨也来学一学。)
三、达成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富兰克林是 国科学家,他发明
的 ,不但破除了迷信,还使人类避免
了雷击的灾难。从他的实验中,我感受到
他 的科学态度。
(2)富兰克林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
“ ”,他向世人宣告:雷电只是 ,
“上帝的怒火”不过是 。这样的想法在当
时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2、阅读文中“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
方…………我捉住„天电‟了!”完成练习
(1)“怒发冲冠”在文中的意思是 。这
里用引号表示 。
(2)描写天气的语句是 。
(3)最后一句话表现了富兰克林 心
情,我还可以用 、 等四字词语
来形容这种心情。
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
(温馨提示: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从“!”你
读出了什么? )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
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温馨提示: 此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危险吗?
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了?)
3、感悟富兰克林伟大的科学精神。
(方法小贴士:我们曾经学过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我
们感悟人物精神、品质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
心理等方面描写。感悟富兰克林伟大的科学精神,我们不
妨也来学一学。)
4、朗读指导:同学们,领悟了伟大科学家富兰克林不怕
危险的科学实验精神,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
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 (体会
富兰克林那惊奇发现的心情)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
电‟了!”(体现富兰克林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