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木生殖物候和繁育系统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7.57 KB
- 文档页数:3
白桂木的功效与作用_白桂木的药用价值*导读:中药白桂木的功效与作用专区,为您详细介绍白桂木的功效与作用、白桂木图片、白桂木的药用价值等,要想知道更多白桂木的功效与作用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白桂木简介白桂木图片白桂木的功效与作用白桂木的药用价值白桂木的膳食价值白桂木的实用价值白桂木的现状白桂木简介白桂木,常绿乔木,有乳汁,高达1020米,胸径约30厘米;幼枝和叶柄有锈色柔毛。
汁液可提取硬性胶;果味酸甜,可食用;木材坚硬,纹理通直,可供建筑、家具及器具等用;根可入药,活血通络;树形优美,枝叶繁茂,适应性强,可作园林绿化的基调树种。
白桂木属桑科,喜光、喜湿,树形优美,枝叶繁茂,多生于土层深厚肥沃的村边疏林、中低海拔丘陵或山谷的疏林中,分布面虽广,但总的资源量并不大,须加强保护。
白桂木果味酸甜,可食用;木材坚硬,纹理通直;根可入药,活血通络。
白桂木图片白桂木的功效与作用果:清肺止咳,活血止血。
用于肺结核咳血,支气管炎,鼻衄,吐血,咽喉肿痛。
根:健胃行气,活血祛风。
用于胃炎,食欲不振,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干:生津止血,开胃化痰。
治热渴,咳血,吐血,衄血,喉痛,食欲不振。
1、《岭南采药录》:消食,敛气及止咳血。
2、《广东中药》Ⅱ:止咳除痰。
3、《广西药植名录》:生津止咳,助消化。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开胃,收敛止血。
治肺热咳血,吐血,衄血,喉痛;胃酸缺乏,食欲不振。
白桂木的药用价值1、缓解喉咙痛白桂木性平、味酸、无毒。
喉痛不适的患者可以取白桂木的果实适量,加入适量的清水煎服。
这样的配合可以缓解喉痛、喉炎等症。
2、帮助热咳咳血的患者减轻病症患者取白桂木的干果5钱至1两、猪瘦肉适量,清水煎服;这既是一道中药药方,也是一道美味佳肴。
该品还有清热开胃、助消化、润肠的作用哦!3、治疗头痛湿痹痛、头痛患者可以将白桂木浸泡在酒中服用。
酒本身就有活血的作用,白桂木根部泡酒还能祛风利湿、活血通络。
4、催乳汁奶汁不够的孕妇可以取30克左右的白桂木根煎成汤,可以帮助产妇催生更多的乳汁够宝宝吸吮。
第39卷第10期Vol.39, No.102019年10月Oct. 2019热带农业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白木香良种'热科2号啲芽接繁育①王宇光②王 军 段瑞军覃和业梅文莉 戴好富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部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黎药资源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沉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南海口 571101) 摘 要 目前市场上白木香种苗主要为种子苗,由于缺乏系统选育,结香性状不稳定,因此,发展优良白木香嫁接无性系种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热科2号’是一个前期筛选的优良白木香无性系,可以生产含较高色酮类化合物的沉香。
为推广种植,开展扩大生产的研究。
首先,采用基因组单碱基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 SNPs)技术对’热科2号’进行基因分型,验证群体遗传上的独立性及作为芽条培养的第一 代嫁接苗和母树在遗传上的一致性。
比较不同白木香品系作为砧木、不同条件下培养的砧木和芽条对芽片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同时,比较嫁接成活芽片在砧木锯顶后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发芽率。
SNP 分型结果表明:’热科2 号’第一代嫁接苗与其母树在系统进化树上被聚集在同一分支上,有别于广东和其它海南白木香品系。
嫁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域的白木香砧木对嫁接成活率无显著影响,但砧木和芽条的生长状况对嫁接成活率有显著影响,优化砧木和芽条的生长状况可提高芽片嫁接成活率至90. 00%o 嫁接成活芽片的发芽率对白木香嫁接整体成活率也有显著影响,在合适的条件下,芽片的发芽率可达80. 00%,整体嫁接成活率达72. 00%o 该研究结果为'热科2号’嫁接苗的生产提供了有效实用的方法。
关键词 白木香'热科2号';芽接繁育;SNP 基因分型中图分类号 S567. 19 文献标识码 A D0I : 10. 12008/j. issn. 1009-2196. 2019. 10. 007Bud Grafting for Propagation of Aquilaria sinensis "Reke2zWANG Yuguang WANG Jun DUAN Ruijun QIN Heye MEI Wenli DAI Haofu(Institute of Tropical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Laboratory of Biology and Genetic Resources of Tropical Crop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Hainan EngineeringResearch Center of Agarwood, Haikou, Hainan 571101)Abstract At present, Aquilaria sinensis planting materials on the market are mainly seedlings which aregenetically various and stable in production of agarwood.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velopexcellent planting materials of A. sinensis by grafting. A. sinensis *Reke2' is an excellent clone selected earlier that can produce agarwood with higher content of 2-(2-phenylethyl) chromone compounds. In orderto promote expansion of planting, a method for expansion of A. sinensis 'Reke2* was tested. A. sinensis'Reke2* were genotyped by usi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 to verify its population geneticindependence and the genetic consistency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graftings and their parent trees .Different clones or varieties used as root stocks, and rootstocks and budwood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conditions were tested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budpatches on the success of budgrafting and the sproutingrate of the budpatch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fter the budded seedlings were cut back. The SNPgenotyping indicated that the budded plants and their parent trees of A. sinensis 'Reke2* were clustered onthe same branch in the phylogenetic tree,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Hainan and Guangdonglines of A. sinensis. The grafting test showed that the survival rate of grafting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① 基金项目: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No. ZDYF2017046; NoZDYF2019062);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No.琼[2017]TG05号);海南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项目(No. 2017CXTD020)o收稿日期:2019-05-22;编辑部E-ma 订:rdnk@163. com ;责任编辑:汪全伟;排版:汪全伟。
国家级珍稀濒危树种-富宁县白桂木及其果实的研究与开发利
用
佟显松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 2006年11月25日,富宁县里达镇八毫村村民康顺中来县经作站时称:该村有1株"酸甜适口的野生杨梅高大果树",当年12月初县经作站派技术员佟显松、高定朝等人实地观察,在离该村约500 m的深山疏林中有1株高约20 m的大乔木果树,由于当时果实成熟期已过,但仔细观察叶片、树干、树形确认不是杨梅科果树,有可能是个新种,2位技术员及时采集标本送到富宁县林业局、科技局请求鉴定,但未出结果,2007年6月县经作站再次采集标本送往中同林科院,并于2007年10月20日邀请中国林科院昆虫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袁杰及硕士徐珑峰两同志实地鉴定,该树属被子植物门、桑科、菠萝蜜属,学名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r reus hance(1861).
【总页数】1页(P21)
【作者】佟显松
【作者单位】富宁县经作站,云南,富宁,663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
【相关文献】
1.红桂木,白桂木和木菠萝种子凝集素生物学性质的比较分析 [J], 邓勇;关祺芳
2.白桂木凝集素,红桂木凝集素和Jacalin对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 [J], 关祺芳;周德义
3.珍稀濒危树种观光木的引种研究 [J], 郭承则
4.赣东北珍稀濒危树种利用潜力与重点开发综合评价 [J], 邹芸;曹晓平;黄宇潮
5.珍稀濒危树种-四合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异 [J], 郭晓红;慈忠玲;孙静;杨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桂木化学成分研究陈黎明;谢平;肖庆青;刘庆华;罗荣;欧阳胜;吴怀玲【期刊名称】《中草药》【年(卷),期】2007(38)6【摘要】目的研究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根皮的化学成分。
方法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
结果从白桂木根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乙酰化羽扇豆烯醇(3β-acetoxy-lupenol,Ⅰ)、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Ⅱ)、二十五烷酸(pentacosanoic acid,Ⅲ)、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Ⅳ)、羽扇豆醇(lupeol,Ⅴ)、白桦脂酸甲酯(methylbetulinate,Ⅵ)、棕榈酸(hexadecanoic acid,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Ⅷ)、白桦酯醇(betulin,Ⅸ)、artonin A(Ⅹ)、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Ⅺ)、oxyresveratrol[1-(2,4-dihydroxyphenyl)-2-(3,5-dihydroxyp henyl)ethylene,ⅩⅡ],(+)-儿茶素[(+)-catechin,ⅩⅢ]、(+)-afzelechin-3-O-α-L-rhamnopyranoside(ⅩⅣ)。
结论化合物Ⅰ、Ⅴ、Ⅵ、Ⅸ为同一类化合物,属羽扇豆烷皂苷元类,化合物Ⅲ、Ⅳ、Ⅵ为首次从波罗蜜属植物中得到。
【总页数】4页(P815-818)【关键词】白桂木;羽扇豆烷类;黄酮类【作者】陈黎明;谢平;肖庆青;刘庆华;罗荣;欧阳胜;吴怀玲【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中药化学教研室;江西省医药学校;江西中医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相关文献】1.广东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结构及其演替研究 [J], 谭维政;徐华林;陈艺敏;赵万义;昝启杰;廖文波2.白桂木茎的化学成分测定 [J], 何淑滢;卢海啸;李蜜;刘娜;周琳英3.桂木茎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J], 遆慧慧;刘梅芳;林立东;魏孝义4.闽南野生白桂木组培快繁体系研究 [J], 黄玲5.白桂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J], 甘茂罗;欧阳胜;谢平;熊彦芬;陈黎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11):10-18H e i l o n g j i a n g A g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h t t p ://h l j n y k x .h a a s e p.c n D O I :10.11942/j.i s s n 1002-2767.2023.11.0010孙博位,路文鹏,许培磊.北五味子的繁殖栽培生理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11):10-18.北五味子的繁殖栽培生理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孙博位1,2,路文鹏2,许培磊2(1.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延吉133002;2.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长春130112)摘要:五味子[S c h i s a n d r a c h i n e n s i s (T u r c z .)B a i l l .]是木兰科五味子属多年生的木质藤本植物㊂作为一味大宗道地药材,五味子对许多疾病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毒性㊂在现代医学中研究发现五味子有提高人体免疫力㊁抗抑郁㊁抗肿瘤㊁保护受损神经元,提高记忆力等作用,在医疗领域内应用较为广泛㊂本文对五味子的应用现状㊁品种选育㊁扦插㊁嫁接㊁组织培养等繁殖技术,花芽分化㊁光合特性㊁植物营养元素等栽培生理,黑斑病㊁白粉病㊁女贞细卷蛾等常见的病虫害防治,以及五味子甲素㊁五味子乙素㊁多糖㊁挥发油等活性成分药理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并对五味子今后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展望㊂关键词:五味子;栽培;活性成分;木脂素收稿日期:2023-06-23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研发项目(202004040-11Y Y );软枣猕猴桃㊁五味子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吉财资环指 2022 1091号)㊂第一作者:孙博位(1999-),男,硕士研究生,从事果树遗传育种研究㊂E -m a i l :1351518183@q q.c o m ㊂通信作者:路文鹏(1969-),男,硕士,研究员,从事果树遗传育种研究㊂E -m a i l :182104074@q q.c o m ㊂ 五味子[S c h i s a n d r a c h i n e n s i s (T u r c z .)B a i l l .]别名五味㊁山花椒,是木兰科五味子属多年生的木质藤本植物㊂其外形为不规则的球形或倒卵圆形,果实表皮在着色期到成熟期间由青绿色逐渐转变为红色或暗红色,果肉较为柔软,味道偏酸㊂五味子属植物在我国约有20种,其中药用植物约有19种㊂五味子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㊁河北㊁俄罗斯远东等北方地区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录了两种五味子,分别为五味子(习称北五味子)[S c h i s a n d r ac h i n e n s i s (T u r c z .)B a i l l .]和华中五味子(习称南五味子)[S c h i s a n d r a s ph e n a n t h e r a R e h d .e t W i l s][1]㊂两者以黄河流域划分,南五味子主要集中在华南㊁四川㊁湖南等地㊂东北三省是北五味子的主要产区,野生五味子的年产量约为500~700t [2]㊂五味子是一种著名的药材,入药部位为干燥成熟果实㊂初始被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并且被称之为上品中药,具有收敛肺气㊁滋养津液㊁养肾固涩㊁保护肝脏㊁镇静催眠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肺肾虚咳㊁梦遗滑精㊁久泄㊁心悸等症状[3]㊂‘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 五味子,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㊂五味子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㊂2002年卫生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五味子等114种原料可以作为保健食品使用㊂五味子作为一味历史悠久的道地药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录了含有五味子的成方制剂117个,剂型以丸剂(35个)㊁片剂(27个)以及胶囊剂(22个)为主[4]㊂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五味子颗粒㊁五味子糖浆㊁生脉饮㊁补肾丸等㊂我国大部分产量应用于医药领域,只有极小的一部分应用在酿酒㊁饮料㊁化妆品等方面㊂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上,检索以五味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共有353个,其中大多数以改善睡眠质量为主,其次是具有保护肝脏㊁调节免疫能力和延迟疲劳等功效[5]㊂马荣山等[6]通过一系列试验,生产发酵出颜色鲜艳㊁风味独特的五味子蜂蜜果酒㊂蒋超等[7]研制出一种五味子葡萄酒,制作方法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该产品既具有葡萄㊁五味子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具有保健的作用㊂此外,我国市场上还开发出五味子果醋㊁五味子果茶㊁五味子果糕㊁五味子果酱等产品[8]㊂目前关于五味子药理活性部分依旧是研究热点,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活性成分,开发更优化的提取工艺,同时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进而发挥其药用功效㊂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养生开始更为重视,但目前市场上有关五味子保健品的功效主要以改善睡眠为主,功能较为单一㊂后续可根据消费者需求以及五味子其他的药效功能开发相应的保健产品,以促进五味子产业的发展㊂鉴于此,本文梳理了五味子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㊁病虫害㊁活性成分及功效研究进展,并对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㊂111期 孙博位等:北五味子的繁殖栽培生理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1 五味子的品种选育及栽培生理研究1.1 品种选育现状由于清林打柴等作业以及五味子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开发,依靠采收野生五味子用来制药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五味子生物学特性的同时,也开展了人工培育㊁扦插繁殖等试验,为五味子品种选育提供了基础㊂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收集五味子种质资源200余份并制定了‘五味子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9],选育出来 红珍珠 嫣红 妍脂红 等多个新品种[10-12]㊂ 红珍珠是野生五味子通过无性繁殖并开展适应性试验最终经过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具有大小年现象轻㊁丰产性强等特点[10]㊂ 嫣红 由野外资源采集时发现的优良单株,代号为 P S -22,嫁接育苗而成,通过生物学观察发现其遗传性状稳定,抗病性强,果实品质优良[11]㊂ 妍脂红 为在靖宇县大门框村五味子栽培群体中发现的代号为 7N 5S 2的优良单株,经过绿枝嫁接而成,通过多年的产量观察㊁品质性状鉴定,综合性状良好[12]㊂张顺捷[13]建立了优良无性系测定园,并进行种质资源收集,对北五味子的种子处理㊁生长调控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为北五味子的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㊂1.2 栽培生理特性1.2.1 花芽分化研究 北五味子是雌雄同株㊁耐阴喜光㊁抗寒性强㊁抗旱性差的植物㊂影响五味子产量的主要因素为雌花的数量,但由于雌花的分化比率不稳定,在生产中经常有大小年的现象出现,导致五味子的稳产性很差㊂因此,通过研究五味子花芽分化的诱导时期,花芽分化的临界期,并且通过合理施肥来促进雌花分化,以达到稳产的目的,对五味子的栽培具有重要意义[14]㊂研究表明,不同枝蔓的五味子雌花分化比率存在差异㊂李爱民等[15]将北五味子一年生枝条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叶丛枝的雌花数量为0,而中长枝的花芽分化及雌花分化比率较高,长枝的雌花分化率达到了43.2%㊂此外,不同种植位置的五味子雌花比例也明显不同,林间雌花数量为3.4%,而空旷地区雌花数量为51.2%㊂李爱民等[16]通过观察五味子的花芽分化,认为7月中旬为五味子雌雄分化的临界期㊂冬季修剪试验结果表明,光照条件是提高五味子雌花比例的重要因素,光照条件越好,五味子的雌花比例越高,加大修剪的强度可以促进基芽的萌发率㊂宋金枝等[17]发现在花芽分化期,单位面积内五味子总花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㊂在生产中可以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和合理施肥,提高每颗五味子的总花量,提高雌花的数量和雌花分化率,从而提高产量㊂1.2.2 地下横走茎研究 五味子的地下横走茎是其进行无性繁殖的重要器官,但也是与母体竞争养分的器官,如果大量生长,会造成雌花的分化比率降低,严重影响五味子的稳产性㊂王振兴等[18]通过观察地下横走茎形态发生规律发现,在栽培时先将子叶腋芽及其上部第1片真叶腋芽㊁第2片真叶腋芽切除,并在8月中下旬向其喷施抑制类的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抑制形成地下横走茎㊂刘丽莉等[19]在栽培过程中,让五味子横走茎的芽或枝条始终露出地面,使其不能产生地下横走茎,对促进雌花分化,保证产量具有积极的作用㊂王怀松等[20]认为每年在树体萌发后和落叶后两个时期剪除基部萌发的五味子地下横走茎,并彻底从地下拔出避免形成新的植株,对主蔓的生长以及树势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㊂随着五味子繁殖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可培育不产生地下横走茎的五味子苗木,这将从根本上解决五味子地下横走茎的问题,以推动五味子产业的快速发展㊂1.2.3 光合特性研究 五味子作为一种耐阴喜光的植物,其光合特性是影响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㊂研究表明,五味子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㊂随着温度和光强的变化,第一次光合速率高峰在11:00左右,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下降,第二次在14:00-15:00出现高峰,这表明五味子的光合作用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21]㊂不同栽培环境等因素导致五味子的光合能力存在差异㊂李爱民等[22]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五味子人工栽培园测得五味子光合速率最高值为8.25μm o l ㊃m -2㊃s-1㊂姚渝丽等[23]在吉林农业大学北五味子栽培基地进行测试,光合速率最高达到23.44μm o l ㊃m -2㊃s-1㊂张庆田等[24]针对栽培架势对五味子光合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棚架栽培的五味子叶片的光合速率要高于用篱架栽培的五味子,采用合理的栽培架势增加五味子的通风透光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促进五味子的丰产稳产㊂1.2.4 土壤施肥研究 土壤肥力是栽培的基础,合理施肥是保证五味子的丰产稳产的重要措施㊂李爱民等[25]针对北五味子栽培区域无霜期短的特点,在8月中下旬采果前进行施肥,并将有机肥11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11期和速效性氮钾肥混合施用,使结果株率提高到96.43%㊂徐宁等[26]研究表明,不同的水肥管理技术对五味子产量均有影响,其中草炭处理作用最为明显㊂草炭处理能增加土壤中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含量,增加五味子产量㊂此外,数据显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五味子产量相关性极为显著㊂草炭有改良土壤环境的作用,可提升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及有机质含量,经过草炭处理的土壤有利于五味子产量的增加㊂杨雨春等[27]针对配方施肥对北五味子高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表明,N ㊁P ㊁K 的影响效应为N >K >P ,最佳施肥量为100ʒ0.72ʒ1.30㊂王志新等[28]连续三年对五味子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五味子增产的效果显著,其中以施用氮肥150k g ㊃h m -2㊁磷肥150k g ㊃h m -2㊁钾肥90k g ㊃h m -2的施肥量配比增产效果最佳,较对照增产46.3%㊂合理的施肥对于作物的增产有促进的作用,根据当地的农业条件进行的配方施肥,3种肥料交替施用可显著提高五味子的产量㊂根系和叶片中的养分含量能够直接反映土壤中的养分供给能力,植物的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缺少某种养分会导致生长受到抑制,最终影响品质㊂徐海军等[29]研究表明,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五味子茎叶全氮含量㊁可溶性蛋白以及叶绿素含量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㊂五味子的苗木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不同的氮素形态比例的吸收以及利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铵态氮和硝态氮对幼苗生长存在明显的联合效应[30]㊂丛毓等[31]研究发现,5年生五味子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素的含量下降趋势十分明显㊂磷元素含量在展叶期至浆果生长初期下降,在浆果生长中㊁后期显著提高,在果实成熟后期至植株枯萎时显著降低㊂钾元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在浆果生长后期小幅度上升后又缓慢下降㊂于志民[32]对黑龙江3个主产区的野生五味子进行采样分析,植株不同器官钾元素含量顺序为,果实>花>叶>根和茎㊂1.3 繁殖技术研究1.3.1 扦插繁殖 有关五味子繁殖的研究越来越多,方法也从实生苗培育发展到扦插繁殖㊁嫁接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等多种繁殖方式㊂李爱民等[33]在初夏时期对五味子进行绿枝扦插试验,结果表明,300m g㊃L -1的N A A 处理的生根率高达90.9%㊂在硬枝扦插试验中,用200m g ㊃L -1的I B A 处理的生根率平均为88.3%,最高达到92.5%㊂判断初夏为最适宜扦插的时期,过早或过晚都有可能影响五味子插条生根㊂林昊[34]认为6月份为五味子绿枝扦插的最佳时期,用珍珠岩和草炭按1ʒ1的比例混合基质的扦插生根率高达82.5%㊂陈建军等[35]在硬枝扦插试验中,用150m g㊃L -1A B T 1号生根粉处理可使五味子生根率达到87.0%㊂但由于扦插繁殖速度慢㊁成苗率低,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使良种的应用受到了限制㊂这一问题影响了五味子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目前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使优良单株得以保存,提升品质的同时也增加了繁殖速度㊂1.3.2 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是无性繁殖的一个重要方法,对苗木的良种繁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㊂李爱民等[36]用硬枝劈接法使五味子嫁接的苗木成活率达到了88.0%㊂但该方法操作不易,应用推广受到限制㊂艾军等[37]采用芽苗嫁接的方法培养出来的苗木,具有低成本,生长快,成活率高的特点,嫁接成活率达到95%左右,同时由于提早结果还避免了地下横走茎的产生㊂刘志文[38]经过多年研究,在五味子繁殖技术上采用绿枝劈接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㊂目前嫁接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对繁育良好的苗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繁育出更优质健康的苗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㊂1.3.3 组织培养繁殖 随着五味子产业的发展,市场对高产优质的五味子需求日益增加,五味子的组培快繁技术至今已取得较大的进展㊂目前,五味子组织培养以M S ㊁B 5以及N 6等培养基为主,而激素则以B A 及N A A 为主㊂刘丽娟[39]以五味子的茎㊁茎段和叶作为外植体培养于添加了N A A 和6-B A 的M S 培养基上,结果显示,在6-B A1.0m g ㊃L -1+N A A0.2m g㊃L -1的M S 培养基上,茎段的愈伤组织最好,并且有芽的分化,判断茎段为最佳的外植体㊂李兴亮等[40]以五味子的带芽鳞的休眠芽㊁不带芽鳞的休眠芽和水培的新梢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诱导,分化率达到了95%㊂水培的五味子嫩茎由于在室内培养具有污染率低㊁存活率高等特点,是诱导丛生芽的最佳外植体㊂朱俊义等[41]以五味子的嫩茎段㊁叶片㊁叶柄等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其中嫩茎段的愈伤诱导率达到75%,叶片的效果最差㊂张晓薇等[42]用改良B 5+6-B A2.5m g ㊃L -1+N A A0.1m g ㊃L -1的培养基,将五味子嫩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提升到90%㊂武立丹等[43]采用N 6+6-B A2.0m g ㊃L -1+2111期 孙博位等:北五味子的繁殖栽培生理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进展N A A1.0m g㊃L -1培养基,使五味子嫩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95.1%㊂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成熟,使许多优良单株品种得以保存和快速繁殖,这一技术的发展为五味子的繁殖提供了更为高效的途径,提升了五味子品质,加快繁殖速度,实现工厂化育苗,满足了生产需要㊂2 病虫害研究病虫害防治是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㊂不断扩大五味子栽培规模后,五味子易发生病虫害㊂正确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办法,是促进五味子丰产稳产的关键性措施㊂目前已经发现的病害有:黑斑病㊁白粉病㊁叶枯病㊁根腐病㊁果腐病㊁细菌性溃疡病[44]㊁炭疽病[45]等㊂虫害有:女贞细卷蛾㊁黑绒金龟子㊁卷叶虫㊁柳蝙蝠蛾㊁康氏粉蚧等[46]㊂2.1 病害2.1.1 黑斑病 6月上旬至8月下旬时黑斑病易在空气潮湿㊁雨水偏大的地方发生,主要危害叶片㊁果实和新梢㊂艾军等[47]连续2年对五味子的病叶㊁病果和病枝进行采集分离培养,均分离出交连孢霉,鉴定为黑斑病的病原菌为交连孢属真菌㊂赵峻生[48]研究表明用代森锰锌50%浓度的可湿性粉剂对黑斑病的治理有良好效果㊂刘海龙[44]研究表明针对黑斑病施用多菌灵㊁甲基托布津㊁福美双㊁世高这4种药剂抑菌效果较为明显㊂许伟民等[49]研究表明嘧霉胺对黑斑病室内抑菌和田间试验的效果最好,防效高达91.52%,其次寡雄腐霉㊁嘧菌环胺㊁苯醚甲环唑㊁硅唑㊃咪鲜胺等也可以作为首选药剂㊂2.1.2 白粉病 白粉病在6月上旬开始,6月下旬为发病盛期,高温干旱天气易发病,主要危害叶片㊁新梢和果实[50]㊂经过鉴定五味子白粉病的病原菌为五味子叉丝壳菌,该菌具有侵染力强㊁传播性快等特点[51]㊂邓勋等[52]研究表明良美6000倍液处理对北五味子白粉病效果最好,防效达到97.01%,植物可以正常生长,并且成本较低,可以满足广大农户防治的需求㊂回云静等[53]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生物菌剂对五味子的白粉病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防治效果在75%以上,并且可以促进五味子有机物的合成,增加叶面积,提高光合作用㊂邓勋等[54]研究表明,阿米西达800倍液可有效防治白粉病,防效达到87.82%;多抗霉素800倍液防治效果为80.08%,施用多抗霉素之后提高了植株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㊁叶绿素含量以及C A T 酶和P O D 酶活性,对五味子的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㊂2.1.3 根腐病 根腐病在5月上旬开始,6月上旬为发病盛期,高温高湿时易发病,经过鉴定根腐病病原菌为镰刀菌属引起[55]㊂对比发病规律㊁发病症状和病原菌,推测根腐病和茎基腐病为同一种病害㊂傅俊范[55]研究表明在发病前用50%浓度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绿亨1号4000倍液灌根可以预防五味子茎基腐病㊂千日善等[56]研究发现交替施用嗜肤菌净㊁扑海因1500倍液㊁凯生1200倍液进行灌根可以有效防治根腐病㊂2.1.4 细菌性溃疡病 五味子细菌性溃疡病目前只有刘海龙[44]有过报道㊂经鉴定细菌性溃疡病病原菌为欧文氏菌属,主要危害叶片,新叶发病较多,老叶很少发病㊂试验结果表明农用链霉素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建议作为田间药效试验的首选药剂㊂2.2 虫害2.2.1 女贞细卷蛾 女贞细卷蛾主要以幼虫危害五味子的果实㊁种子等㊂在吉林地区每年发生2代,第1代在6月上中旬为危害盛期,第2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危害盛期㊂王玉兰等[57]研究表明女贞细卷蛾的幼虫可被一种寄生蜂寄生,适当减少施药的次数和浓度有利于天敌的繁殖,对防治起到一定的效果㊂艾军[50]用20%浓度的溴氰菊酯或5%浓度的来福灵乳油1500~2000倍液喷施防治效果达到了90%㊂李慧丽[58]发现女贞细卷蛾具有一定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可以利用杀虫灯或者含有糖和醋的溶液来进行诱杀㊂2.2.2 黑绒金龟子 黑绒金龟子主要危害五味子的根部㊂每年发生1代,5月上旬至6月下旬为危害盛期㊂许玉国等[59]发现由于黑绒金龟子的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可以用杀虫灯或者普通的电灯等进行诱杀㊂李慧丽[58]用毒谷诱杀地下的害虫也有一定的效果㊂阎红玉[60]用翻炒后的谷糠与水和敌百虫混合成溶液,均匀地撒施在地面上,可以有效诱杀黑绒金龟子,减少对植株造成的伤害㊂2.2.3 其他虫害 卷叶虫主要危害五味子的叶片,在卷叶前用80%浓度的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卷叶后用40%浓度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61]㊂美国白蛾主要危害五味子的叶片,可以用25%浓度的灭幼脲1500倍液或20%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1500倍液进行防治[62]㊂柳蝙蝠31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11期蛾主要危害五味子的枝干,可以采用5%浓度的来福灵乳油200倍液或者20%浓度的溴氰菊酯乳油进行喷施,可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63]㊂康氏粉蚧主要危害五味子的枝条㊁叶片㊂果实,在若虫形成介壳前可交替喷施10%浓度的氯氰菊酯1000倍液㊁20%浓度的速杀灭丁㊁25%浓度的蚧死净乳油等;有介壳后可以喷施0.3%浓度的柴油乳剂[45]㊂桑白蚧主要危害五味子的枝条,可以用菊酯类药剂进行防治[64]㊂3 活性成分及功效研究五味子在我国应用治疗某些疾病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㊂五味子药理活性成分丰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医学人员在临床中首次发现五味子对肝炎患者有一定的改善效果[65],直至现在,有关五味子活性成分的药理研究依旧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㊂五味子中化合物有200余种,主要包括木脂素㊁多糖㊁有机酸㊁挥发油㊁维生素和三萜类化合物等[66]㊂3.1 木脂素木脂素是五味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化学成分,其中大部分木脂素结构为联苯环辛二烯类型,如五味子甲素㊁五味子乙素㊁五味子醇甲等㊂L i u 等[67]在1978年从华中五味子果实里分离出5种新木脂素,将其命名为s c h i s a n t h e r i n A~E ㊂在五味子双色变种中L i u 等[68]分离出9种新的木脂素,命名为s c h i s a n t h e r i n A~I㊂在五味子茎和叶中L i u 等[69]分离鉴定出新的木脂素s c h i s a n p r o pi n i n ㊂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五味子中分离鉴定出40余种木脂素[70]㊂3.1.1 五味子甲素 五味子甲素具有消炎㊁抗氧化等作用㊂K w o n 等[71]研究发现五味子甲素对L P S 引起的细胞炎症具有抑制作用,进而得出,五味子甲素对于巨噬细胞引起的炎症具有治疗的潜力㊂W a n g 等[72]研究发现五味子甲素减少了D N (慢性炎症性疾病)模型中由线粒体损伤引起的高葡萄糖导致的铁死亡和细胞焦亡,降低了D N 模型中的炎症,证实五味子甲素对D N 或其他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㊂许红等[73]对小鼠I B D 模型给予五味子甲素后,可显著缓解结肠损害等症状,这一现象表明五味子甲素有可能成为治疗炎性肠病的药物之一㊂J e o n g 等[74]研究发现,由高脂肪高胆固醇引起的N A F L 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小鼠在给予五味子甲素后,通过调节脂质代谢㊁氧化应激和粪便脂质排泄显著降低了肝脏的游离脂肪酸㊁甘油三酯的含量,避免肝脏中胆固醇的积累,这说明五味子甲素可能是预防和改善N A F L D 的一种新型的有效天然化合物㊂3.1.2 五味子乙素 五味子乙素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的作用,是五味子木脂素中最有效的神经保护剂㊂L e e 等[75]研究发现M C A o (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给予五味子乙素后消除T N F -α和I L -1β的蛋白表达以及MM P -2和MM P -9的降解,大鼠的脑梗塞面积小于对照组,有效改善神经偏瘫,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㊂王钦等[76]对抑郁大鼠模型给予五味子乙素干预后进行悬尾㊁强迫游泳等行为学试验,发现用药后大鼠的悬尾不动时间和强迫游泳的漂浮时间显著增加,试验表明五味子乙素可通过调节大鼠的B D N F 和T r kB 等信号通路来改善抑郁症㊂B a 等[77]对P D (帕金森病)小鼠试验中发现,给予五味子乙素后能调节m i R -34a 表达来增加多巴胺细胞对6-O H D A 诱导的神经元死亡,抑制了N r f 2通路,起到保护中枢神经的作用㊂李佳芮等[78]针对五味子乙素对A D (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研究中发现,在应用五味子乙素干预后小鼠的海马神经细胞排列规整,细胞水肿显著减轻,抑制神经元线粒体凋亡,保护受损的神经元,能有效改善A D 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㊂3.1.3 五味子醇甲 五味子醇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早版)“2020版中被作为检测北五味子质量的标准,也是鉴别南北五味子的物质之一,具有保护神经㊁增强认知㊁镇静催眠等作用㊂S o n g 等[79]在对五味子醇甲治疗A D 大鼠认知能力试验中发现,在给予五味子醇甲干预后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抑制由链脲佐菌素诱导的N F -κB 信号传导,改善神经炎症和内质网的应激,提高A D 大鼠的认知能力㊂Z h a n g 等[80]推测五味子醇甲是通过调节GM (肠道菌群)的失衡来达到治疗A D 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调节大脑㊁血浆和粪便中紊乱的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使代谢水平逐步还原到正常状态,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群的含量,减少A D 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丢失,改善A D 大鼠的认知障碍㊂Z h a n g 等[81]研究发现五味子醇甲能显著降低小鼠的运动活性,并且能抵消由咖啡因引起的小鼠睡眠障碍,证实其具有镇静催眠的功能㊂3.1.4 其它木脂素 M a o 等[82]研究发现五味子丙素可以修复A D 小鼠损伤的神经元,经过处理41。
第27卷第4期 农业科学研究2006年12月 Vol.27No.4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Dec.2006文章编号:167320747(2006)0420061204白刺属植物研究综述李 红1,章英才1,张 鹏2(1.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2.银川大学电力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 要:从白刺属植物的分类学、花粉形态特征、生物生态学特性、化学成分及开发利用价值等方面对白刺属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其研究结果对该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分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为白刺属植物资源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关键词:白刺属;综述;分类中图分类号:S58 文献标志码:AThe research overvie w of plants of the genus Nit r a ria L.L i Hong1,Zhang Yi n gcai1,Zhang Peng2(1.School of Life Science,Ningxia University,Y inchuan750021,China;2.School of Electricity Power,Y inchuan University,Y inchuan750021,China)Abstract:The paper summarizes t he research develop ment on N it rari a L.from t he aspect s of classification,pollen morp hology characteristics,bioecology characteristics,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develop ment value,which will benefit to t he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of N it rari a L..At last,aut hors p ropo se some usef ul st rategies to solve t he p roblem of N it rari a L.resources.K ey w ords:N it rari a L.;review;classification 白刺属(N itraria L.)是蒺藜科(Zygophyllaceae)的一个古老小属,根据化石花粉研究属第三纪孑遗植物[1].在地中海———中亚荒漠植物区系灌木层中是优势种或建群种之一.为多分枝的耐盐喜潜水旱生低矮灌木,全世界共有12种,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荒漠;我国有8种,其中,新疆有6种;甘肃有5种;内蒙古有4种;宁夏也有分布[2-3].该属植物是我国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一带荒漠植被的重要建群种之一,为耐干旱、耐盐碱、抗风蚀沙埋、生长快、易繁殖的优良防风固沙先锋植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指示植物的意义.白刺属植物虽然种类不多,但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在我国新生代地层中经常碰到它的化石花粉.从其果实、叶片、幼枝、种子等提取的次生代谢物质(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而且在现代商品经济中有着相当独特的经济价值[4].迄今已有很多学者对白刺属植物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其中包括白刺属的分布,茎和叶的解剖构造,花粉形态的微观结构,生化成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等[5-6],并发表了许多与此有关的学术论文,对白刺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6].1 白刺属的分类学研究白刺属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于1753年以采自里海沿岸的盐生白刺为模式植物,将其置于蒺藜科(Zygop hyllaceae).由于该属植物形态变异复杂,因此一些种的确定和命名常有更改,全世界目前约有12种.白刺属在分类系统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类群,如Lindley(1930)将白刺属从蒺藜科中分出,成立了白刺科(Nit rariaceae)[7];Engler(1931)将蒺藜科分为7个亚科25属,置白刺类群于亚科地位;Hutchinson(1968)认为蒺藜科是一个十分自然收稿日期:2006204213基金项目: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NS0414)作者简介:李红(19792),女,宁夏西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结构植物学研究.的科,没有必要在科与属间再分亚科[8];Dahlgren (1983)将这一类群恢复为科[9];Takhtaian(1987)将Engler系统中广义蒺藜科的7个亚科改为4个独立科分别为:Pegannceae,Tet radiclidaceae,Ni2 t rariaceae和Balanitaceae,其中包括白刺科[10]. Sheahan&Chase[10]根据形态学、解剖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支持成立白刺科.我国学者席以珍、马毓泉、李师翁、段金廒等的孢粉学、胚胎学、化学分类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亦支持成立白刺科[4,11].另外,关于该属的起源、进化及系统分类的研究历来争论较多[4,12].21世纪以来对白刺属的研究已从形态分类扩展到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古孢粉学、胚胎学、次生代谢物、以及生物生态学特性等方面[4,12-13].2 白刺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一般花粉形态特征是相对保守的,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因此利用花粉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学研究的可靠性较高.根据张晓明等利用孢粉学的研究方法,对内蒙古白刺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白刺属植物花粉形状属内比较一致,为长球形和超长球形;但是萌发器官类型、外壁纹饰和大小则因种类不同而表现出种间明显的多态现象.Walker(1974)指出花粉一般演化趋势为舟形———纵长形(单沟)→球形———扁球形(具沟)→球———圆球形→长球形,表面纹饰演化趋势为表面光滑→表面条纹状、网状→表面疣状、刺状.以白刺属植物花粉形态及表面纹饰特征来推断该属植物较为进化[14].燕玲等人对内蒙古地区分布的蒺藜科中的5属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作了观察,其中包括白刺,结果表明,该科植物的花粉粒以长球形、圆球形为主,属中等大小,萌发器官多为3孔沟,外壁表面纹饰以网状、条纹状最为常见.同时,观察结果还表明,蒺藜科不同属的植物花粉形态差异显著,而同属不同种间差异则较小[15].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力克,潘晓玲等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也对我国西部蒺藜科5属11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白刺属和蒺藜科其他属花粉粒的大小、形态差别大,表面纹饰差异很大,可作为分属、分种,甚至分科依据[16].因此,笔者认为花粉形态特征在该科植物分类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可作为属间的分类依据[15-16].3 白刺属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白刺属植物属落叶灌木,植株矮小,丛生,多分枝,在流动、半流动的沙丘、沙地上,近地面匍匐丛生,耐风蚀、沙埋,植株被沙埋后,很容易产生不定根和萌发新枝,形成的白刺沙堆,把大量流沙拦蓄固定,成为荒漠区的优良固沙树种[2,17].该属植物分枝多,生叶多,同化面积就随之增加,这有利于光合作用,能使其制造出更多的有机物质.同时从植物生态机能来看,这类向四周扩展的低矮灌丛株型正是对多风环境一种极好的适应方式.白刺属植物的根系发达,主根健壮有力,根深1m以上,沙丘地可达2~3m.侧根极为发达,可多达十几条至几十条,根冠可达树冠的4倍至20倍,并且侧根端还有一层沙粒和石灰质黏结的沙套,对根系保水、抗旱和抵御高温有良好的作用[17].此属植物的茎、枝在被沙土埋覆后,都能萌生出大量的不定根,从而能形成新的植株.白刺属植物的枝条具有柔韧、坚实和机械组织发达的特性,抗轧抗踏,小枝端成刺状,不仅能抗风,减少散失水分的面积,还能起到“截流”的作用,同时,针刺具有强烈的保卫作用.白刺属植物的叶呈肉质化,叶单生,条形,匙形;托叶锥形,叶面积较小,属于等面叶类,叶两面都有很强的光合能力.根据吴丽芝,刘果厚等人对生长在内蒙古西部蒺藜科4种旱生植物———四合木、霸王、白刺、骆驼蓬叶片结构的比较观察,结果表明,蒺藜科的这4种旱生植物都具有适应干旱环境的共同结构,表皮细胞和角质层增厚,气孔下陷,形成孔下室.叶小,叶肉中,栅栏组织很发达等等,但是每种植物又具有某部分强化的旱生结构[18].上述这些生态学特性都是白刺属植物长期在特有生态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特异的生理功能[5].4 白刺属植物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植物的化学组成随种类而异,有些成分在植物中的分布很不均衡,有些成分分布只限于某种或几种植物种,有些则较广泛地分布于有亲缘关系的邻近的属或科中,而有些则可见于关系很疏远的不同植物类群.但植物的亲缘关系和其化学成分之间,还是有密切关系的,植物化学成分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有可能确定的生源和生态基础.因此化学成分可以作为分类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用以研究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规律,揭示物种在分子水平上所反映出来的特有现象,从而可以探索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和起源[19].例如: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力克,潘晓玲通过对白刺属5种植物和蒺藜科其他3属6种植物的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白刺属和蒺藜科其他属在化学成分上无关系,彼此相差甚远.白刺属植物的果实可食用,而其他属都是有毒植26农业科学研究 第27卷 物,有致幻等精神作用和与之接触能引起神经细胞坏死.经过对我国白刺属植物,小果白刺(N.sibirica),白刺(N.t ang utorum),盐生白刺(N.schoberi)种子总氨基酸组成的测量,结果表明:这3种植物种子总氨基酸的组成均以脯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相对含量较高,其余11种氨基酸含量之和都相对较低.由此表明:白刺属与蒺藜科其他属的化学成分组成、氨基酸主要组分与含量和特征上有显著差异,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起源上有一定的同源性和遗传上有一定的稳定性,并进一步支持将白刺属提升为白刺科[19-20].5白刺属植物的开发利用价值5.1 营养保健价值野生植物白刺果中不仅含有较丰富的脂肪、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糖、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而且还具有大量对于人身体有益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各类生理活性物质[21-22].因此,白刺果实在营养保健方面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饮料资源加以利用,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22].5.2 药用价值白刺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并且历史悠久.白刺在《中药大辞典》中称为卡密,以果熟时采收,晒干入药.具有健脾胃、滋补强壮、调经活血的功能,主治身体瘦弱、气血两亏、脾胃不和、消化不良、月经不调、虚寒腰痛等症[22].白刺果实还是新疆维吾尔民族习用药物,称阿克羊塔克乌拉盖,具有健脾胃、调经活血、降压、催乳等功效.当地少数民族用白刺果治疗消化不良和高血压头晕等疾病,疗效显著.唐古特白刺果实民间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感冒等症,其叶则作为民间药用于治疗痉挛、神经痛和心律不齐等症.研究表明,白刺有6个黄酮类化合物,黄酮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炎、止咳祛痰、降压、扩张冠状血管,治疗静脉曲张、静脉炎,治疗烧伤等功用[22].索有瑞等人实验结果显示,唐古特白刺果实具有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抗氧化作用.近年来的实验还显示白刺果有一定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提高SOD酶活力的作用,因而具有延缓衰老的保健功能[22-24].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青藏高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经多年合作,首次发现了唐古特白刺果具有调解血糖、血脂,降血压,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疲劳、抗寒冷,增进睡眠程度等功效,并充分证实了开胃健脾,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滋补强体,保护化学性肝损伤等多种功效[22].白刺属的寄生植物锁阳也可以入药,据药典记载,锁阳性甘、温,具补肾、助阳、益精、润肠、养筋等功能,主治阳痿、遗精、不孕、腰膝酸软、肠燥便秘、血枯、尿血等症[25].因此,白刺果实和叶子是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有待开发利用的药用资源.利用白刺开发具有地区特色药物,可以避免大面积的白刺果实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发展沙漠地区的经济,形成立足于沙漠的药产业[22]. 5.3 生态价值白刺能在自然条件异常严酷的环境中生存、繁衍和发展,是荒漠和半荒漠地区重要的建群植物,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耐盐、抗旱、抗盐碱、耐热、耐土壤瘠薄和耐沙埋能力,同时,白刺具有良好的抑盐改土效果,可明显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因此,白刺是治理内蒙古西部地区荒漠与盐碱地、绿化环境、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理想的优良造林树种,并且可以作为退耕还林、盐碱路段的绿化树种[22].5.4 经济价值白刺属植物枝条火力旺、耐烧、烟少,是西北区的主要薪柴;枝、叶营养价值高,又是发展畜牧业的好饲料;果实营养成分丰富、味甜带酸,含有糖、脂肪、淀粉,还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丰富的维生素以及氨基酸等多种食用成分;它的果实和寄生植物锁阳,又可入药,具有调经活血、消食健脾、催乳润肺、解表安神之功能.天然分布的白刺属植物,无农药污染,为优良的天然饮料资源.因此,白刺属植物是最具有开发前景的经济植物[6,22].6 存在的问题在白刺属的研究中,对其分类的研究虽然存在争议,但研究相对较多,迄今为止,近300年来至少有20多位中外植物分类学家研究过白刺属,不仅发现了新种,而且对属下等级进行了划分,并讨论了本属的归属问题[19];涉及分布、生物生态学特性、花粉形态特征、系统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及开发利用的研究也很多,而对白刺属植物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却较少,尤其对蒺藜科旱生植物解剖学的研究报道几乎很少.另外,对白刺属的产业开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也不是很多,应加强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在西部大开发实践中更好地推广和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兼顾的原则[4,12].近年来,随着干旱地区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造成了植被退化、地下水资源枯竭、土壤盐渍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作为荒漠区主要建群植物的白刺出现了不同36 第4期 李 红等:白刺属植物研究综述程度的退化,生长不良、结实率下降或不结实,甚至大面积死亡,这一特殊的野生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研究人员应该不仅要加强白刺育苗造林技术方面的研究,为干旱半干旱区防风固沙造林,白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推广提供技术保障,而且应提高这一重要资源的保护意识[2].7 建议和措施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白刺属植物资源,应该对白刺属植物资源进行普查,摸清其分布情况.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使白刺属植物成为我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特种经济植物.加强白刺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用价值、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研究,进一步开发白刺属植物系列产品,同时加强对白刺的生物学特征研究,培育这一抗风沙、耐盐碱、抗旱的优势树种.通过合理布局和科学种植,扩大白刺属植物栽培面积,发挥其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盐碱、增加植被、绿化环境及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应结合农牧业结构调整开发白刺属植物资源,要抓住市场机遇,组织推广种植白刺属植物并提高种植比例,争取使白刺属植物成为生产中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22].参考文献:[1] 赵克昌,屈金声.治沙保土灌木白刺开发利用现状及开发前景[J].中国水土保持,1995:38241.[2] 张虎,祝建刚.干旱荒漠区白刺种子育苗技术研究[J].甘肃科技,2004,20(12):1642171.[3] 季蒙,杨俊平,邵铁军.白刺属引种及育苗试验研究[J].甘肃科技,2004,20(3):7210.[4] 潘晓云,曹琴东,尉秋实.白刺属的系统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2002(4):126.[5] 李双福,张启昌.白刺属植物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2005,6(1):78281.[6] 刘生龙,高志海,催建国.唐古特白刺种源试验[J].西北植物学报,1997,17(6):1152118.[7] EN G L ER A.Zygophyllaceae naturlichen pflanzenfami2lien[J].Zaufl,1931,192:1442184.[8] HU TCHINSON J.The G enera of Flowering Plants[M].London:The Crown Agents for Oversea G ov2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s,1968,2:6112621.[9] DA HL GREN R.G eneral aspects of angiosperm evolu2tion and macrosystematics[J].Nord.J.Bot.,1983,3: 1192149.[10] SH EA HAN MCL ARE,CHASE M W.A phyloge2netic analysis of Zygophyllaceae R.Br.based on mor2phological,anatomical and rbc L DNA sequence data[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96,122(4):2792300.[11] 段金廒,周荣汉,赵守训.唐古特白刺叶黄酮类及酚酸类成分的分离鉴定[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9,8(1):629.[12] 潘晓云,魏小平,尉秋实,等.多倍化———白刺属的系统分类、进化特征及应用前景[J].植物学通报,2003,20(5):6322638.[13] 潘晓玲,沈观冕,陈鹏.白刺属植物的分类学及系统学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99,21(3):2872295. [14] 张晓明,宛涛,燕玲,等.内蒙古白刺属植物花粉及种子形态特征研究[J].中国草地,2005,27(2):31235. [15] 燕玲,宛涛,王一君.内蒙古蒺藜科植物花粉形态观察[J].内蒙古草业,2000(4):1582160.[16] 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力克,潘晓玲.我国西部白刺属及其近缘属的花粉形态与分类[J].干草区研究,2003,20(1):16219.[17] 李中岳.沙漠樱桃———白刺[J].实用科技,2001(4):47.[18] 吴丽芝,刘果厚,马秀珍.蒺藜科4种旱生植物叶结构的比较解剖及其系统学意义[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8,20(4):21223.[19] 努尔巴衣・阿布都沙力克,潘晓玲.白刺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及系统学意义[J].新疆大学学报,2003,20(1):51254.[20] 金振辉,何丽芳.植物化学的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0(1):1142119.[21] 陶玲.甘肃省白刺属植物的数量分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4):5722576.[22] 常艳旭,苏格尔,王迎春.白刺属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价值[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4):21223. [23] 朱芸,相颖,刘金荣.白刺果实脂肪和脂肪酸的含量测定[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4):28229.[24] 刘金荣,李艳,周静.白刺果氨基酸分析[J].农垦医学,2001,23(5):2892290.[25] 高永.高等植物锁阳的开发利用前景[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6,18(3):45248.(责任编辑、校对 郑国琴)46农业科学研究 第27卷 。
白丁香的器官克隆和快速繁殖
王兴安
【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以白丁香正在萌发的芽、当年生幼枝的茎尖和茎段为外植体,进行诱导、继代、生芽、生根培养,建立起组织培养体系;结果表明,营养器官的组织培养中,正在萌发芽和当年生幼嫩枝条的顶芽是最理想的外植体.
【总页数】1页(P96)
【作者】王兴安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04.3
【相关文献】
1.名贵中药无花果的器官克隆和快速繁殖 [J], 张亚慧
2.小叶丁香离体快速繁殖中初继代培养基的选择 [J], 武术杰
3.植物器官的克隆-实践、理论和在人与动物器官克隆中应用的可能性 [J], 陆文樑
4.小叶丁香离体快速繁殖中初继代培养基的选择 [J], 武术杰
5.VirtualDose:一个新的计算CT扫描所致器官剂量的软件工具更多〉〉相关学者白玫朱国英章伟敏魏岚刘彬费晓璐彭志刚马晓晖肖德涛熊小兵相关检索词防护护士最优化螺旋应用软件人体模型辐射防护职业暴露辐射剂量计算软件tomography 有效剂量前提遗传算法器官快速计算x-ray computed 体素职业危害 radiation dosage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地区百合属(Lilium)植物的核型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东北地区百合属(Lilium)植物的核型研究摘要:百合属(Lilium)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
经过长期的人工选育,目前已有很多品种,但其种间关系和进化研究仍然不够完善。
核型研究是在植物进化与分类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本文拟对东北地区的百合属植物进行核型学研究,旨在探究其对环境和自然选择的适应性以及种间关系的演化。
具体来说,本文将通过核型分析的方法,对东北地区的几个常见百合属植物进行染色体核型比较,进而研究它们的染色体数量、形态和结构。
同时,还将通过二倍体和四倍体植株的比较,探究自然混合和人工杂交对植物核型的影响。
关键词:百合属,核型学,染色体数量、形态和结构,自然选择,种间关系,自然混合,人工杂交。
引言:百合属(Lilium)是一种重要的观赏植物,广泛应用于园林和景观设计中。
它们和其他观赏植物一样,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自从19世纪初被引入欧洲以来,百合属一直是人们研究和选育的重点。
然而,由于该植物的繁殖方式多样,种间关系复杂,目前关于百合属的分类和进化的研究还不够详尽。
核型分析是在植物分类学和进化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可发现植物种群的群体遗传学变异,具有可靠的标识性和系统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核型分析,对东北地区的百合属植物种群进行研究,揭示其种间关系和进化情况。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传统染色体学和核型分析技术。
采用室内栽培的方式,获取东北地区的5种百合属植物的根端、花药和花粉等实验材料,其中包括2个二倍体、2个四倍体和1个六倍体植株材料。
同时,采用生物计算学统计方法,进行百合属植物的核型学分析,包括染色体计数、形态和结构分析等。
最后,以此为基础,通过种间间隔距离检验、聚类分析和相似比较等方法,对百合属物种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评估和分析。
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是,通过核型分析,获得东北地区常见百合属植物染色体数量、形态和结构等方面的详细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究自然选择和环境变化对植物核型的影响,分析种间杂交和自然混合等现象在植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东北地区百合属植物群落的遗传结构和进化状况。
桂木9号的选育与应用陈燕华;庞雯;蔡庆生;杨示英;罗高玲;李容柏【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06(037)005【摘要】桂木9号是利用丰产性好的印度改良木豆品系ICPL90008与抗病虫、植株高大的广西地方种木豆2号杂交,经7年7代系统选育而成的木豆新品系.该品系具有分枝多、产量高、抗病虫能力强、用途广等特点,产量比目前推广的品种要高,公顷产量在2250~3000kg之间,适合作粮食、青饲料和生态树种.根据不同用途选择适宜的种植地和种植密度,科学肥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注意病虫草害防治,适时采收,可获得较高产量.【总页数】2页(P515-516)【作者】陈燕华;庞雯;蔡庆生;杨示英;罗高玲;李容柏【作者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南宁,530007;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南宁,53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3【相关文献】1.苦瓜新品种桂农科一号和桂农科二号的选育 [J], 黄如葵;陈振东;梁家作;康红卫;刘杏连;程亮2.白桂木凝集素-HPR夹心法在过敏性哮喘患者唾液SIgA含量检测中的应用 [J], 邓家珍;何志义;梁国容;邓静敏;邹小英;朱靖茹3.红桂木,白桂木和木菠萝种子凝集素生物学性质的比较分析 [J], 邓勇;关祺芳4.白桂木凝集素,红桂木凝集素和Jacalin对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 [J], 关祺芳;周德义5.药食同源蔬菜赤苍藤新品种桂赤苍藤1号和桂赤苍藤2号的选育 [J], 张尚文;李婷;石前;潘颖南;庾韦花;蒙平;张向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厚朴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简介杨鹤【摘要】本文简述了日本厚朴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现状,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期刊名称】《吉林林业科技》【年(卷),期】2019(048)004【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日本厚朴;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作者】杨鹤【作者单位】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99日本厚朴(Magnolia hypoleuca)为木兰科木兰属落叶乔木,原产千岛群岛以南,干形挺拔,叶宽大浓荫,花型体大芳香,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用于园林绿化或行道树。
此外,日本厚朴的树皮药用,又称“和朴”,能温中理气燥湿散满,治腹胀等症。
种子可榨油,树皮也含芳香油,木材轻软、致密、不翘不裂,可供木工、乐器用, 极具发展前景[1,2]。
1 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日本厚朴树高15~30 m,树皮为石板灰色。
叶革质,叶长16~38 cm,叶宽9~20 cm,叶上面为绿色,下面被银色或淡灰色小柔毛。
花为乳白色杯状,直径15~20 cm,花被片9~12个。
聚合果,果熟时鲜红色,圆柱状长圆形,长12~20 cm,直径6 cm,下垂;蓇葖具长喙,最下部蓇葖基部沿果托下延而形成聚合果的基部尖;种子外种皮鲜红色,内种皮黑色。
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分布于海拔300~1 500 m的山地林间,幼龄期需荫蔽;喜凉爽、湿润、多云雾、相对湿度大的气候环境。
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中生长较好。
常混生于落叶阔叶林内,或生于常绿阔叶林缘。
2 我国的日本厚朴资源日本厚朴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引入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在此基础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省的青岛、潍坊,辽宁省的大连、丹东、熊岳、沈阳等地陆续开展了日本厚朴的繁殖及栽培研究工作。
目前,日本厚朴在我国资源数量非常稀少,处于栽培的范围很窄状态。
3 人工繁育技术现状当前国内人工繁殖日本厚朴以种子繁殖为主,日本厚朴种子具有休眠性,播种前必须打破休眠,而且常规层积法打破休眠所需时间长,发芽后容易产生出苗不齐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