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案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40.17 KB
- 文档页数:16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教学目标1、掌握辞格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比喻、比拟、借代、通感、镶嵌的特点和用法3、运用修辞格知识分析其应用教学重难点掌握并应用辞格特点对诗文时文进行辨析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指出下面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证监会忠告股民:近期不要进入股市,否则,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西服进去三点式出来;老板进去打工仔出来;博士进去痴呆傻出来;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鳄鱼进去壁虎出来;蟒蛇进去蚯蚓出来;牵狗进去被狗牵出来.....(排比、借代、比喻、夸张)二、历年高考要求掌握的8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比喻、比拟、借代、各自有哪几种?2、比喻与比拟的如何区别?3、借喻与借代的如何区别?要点:1、比喻的种类(1)明喻。
喻词“像、似、仿佛、犹如”。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喻词“是”“成了”“变成”。
例如:有时候爱是粉红的羽毛,谁捧着都有微笑的眼角。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2、运用比喻要注意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②.比喻要合乎事理。
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从情感上感觉别扭。
③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A同类相比。
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B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C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D表示举例的引词。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观点、描绘形象、增强语言感染力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文本、鉴赏修辞手法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比喻: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表示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2. 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属性,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替代。
4. 夸张:为了突出某种事物的特点,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高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2. 难点:正确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比喻、比拟1.1 讲解比喻、比拟的定义和特点1.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比拟的运用1.3 学生练习:运用比喻、比拟手法进行写作2. 第二课时:借代、夸张2.1 讲解借代、夸张的定义和特点2.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借代、夸张的运用2.3 学生练习:运用借代、夸张手法进行写作3. 第三课时:对偶3.1 讲解对偶的定义和特点3.2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对偶的运用3.3 学生练习:运用对偶手法进行写作4.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4.1 给学生提供一段文本,要求学生识别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4.2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分析结果4.3 教师点评并进行讲解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5.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5.3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写作实践,评价学生对高考常见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设计(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园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作文大全、励志故事、演讲致辞、诗词诗句、口号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kindergarten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essays, inspirational stories, speeches, poems, sloga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设计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学设计【应考目标】《考试大纲》对本能力点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案精品……………………………………………………………名校名师推荐…………………………………………………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案设计【考点解析】《2022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命题范围——“常见的修辞手法〞。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考查比喻、比较、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7种修辞手法。
考查规律——“正确运用〞。
试题不直接考查名词术语,而是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动态考查,即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
【备考指南】纵观近年来高考命题,此考点命题有以下一些特点:1. 考查题型。
既有客观的选择题,也有主观的表述题,但以后者居多;2. 考查角度。
主要包括准确判断修辞类型、正确理解修辞作用和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3.命题方式。
不直接地单独设题,经常与“语言运用(如仿句、变换句式、广告词、对联等)〞、“诗歌鉴赏〞、“散文〔小说〕阅读〞、“作文〞等结合在一起考查;4. 选取材料。
主要选择那些描写、表达或抒情方面的语段,说明性语段一般没有。
5.考查意向。
注重能力,注重运用,注重主观表述,注重综合。
我们在备考时,首先要熟悉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其次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和明确效果,掌握修辞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第三要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真题连接】【真题再现】1.〔2022?山东卷〕以下是某中学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的一段主持词。
仿照画线局部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
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语意相关。
〔4分〕学生甲:老师,您坚守一方净土,用粉笔书写忠诚,默默无闻;学生乙:老师,您耕耘三尺讲台,①;学生甲: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付出的辛劳;学生乙:②。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的能力。
【方法点拨】仿写要注意“神似〞和“形似〞。
“神似〞要求其主旨、情感、语意一致,符合逻辑,“形似〞那么注意句式、修辞、字数等相同或相似。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学案解析版专题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点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E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简释:“常见的修辞手法”指上面七种,明确了考查的范围。
“正确运用”是指不考查修辞的概念、术语,重在“运用”,即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效果。
1.(2014·江苏)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答案 A答题提示先分析题干诗句,“墙头”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雨”是名词,“细”补充说明了“雨”的状态;“垂”是动词;“纤草”是名词,且“纤”是形容词,说明了“草”的状态。
然后分析选项:A项“水面”对“墙头”,“风回”对“雨细”,“聚”对“垂”,“落花”对“纤草”,意义相称,词性相同,对仗工整;B、C、D三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与题干句不对仗。
2.(2015·江苏)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 B答题提示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比拟(拟人和拟物)。
B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使用比拟手法。
A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
“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
C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使用了拟人手法。
D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
3.(2016·江苏)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答案 A答题提示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借代。
第五节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对应学生用书p53全国卷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考点一般不单独设题,而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考查:一是在诗歌鉴赏中考查修辞使用及作用;二是在仿写、扩展语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些考点中考查实际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我们在备考时需要弄懂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征和作用,能在做题过程中正确巧妙地加以运用。
对应学生用书p54比喻1.概念比喻俗称“打比方”,即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点,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用于本、喻体间标志各类比喻的词语)。
2.构成原则比喻的原则必须“比异显同”,即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东西。
3.种类(1)明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之间是相似关系。
常用“像”“好比”“如”“仿佛”“宛如”“像……一样(似的)”等比喻词来标志。
例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形式上是相合关系。
常用“是”“成了”“成为”“变为”“就是”等比喻词。
例如: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3)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4.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等。
1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雪寒风疲惫路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雪在轻盈地跳舞,悄无声息地落在伞上。
第六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情大视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E级;考试大纲中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内容作了十分清楚的界定;常见的修辞手法共考查九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这些都是考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手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手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修辞大体可分为广狭两义:甲狭义,修当做修饰解,辞当做文辞解,修辞就是修饰文辞;乙广义,修当做调整或适用解,辞当做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两项交互,共得四种用法如下: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纲的一个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比较大,涉及的面也很广,但很多考生并不重视这一知识点的复习,甚至在高考复习时把它排除在外,认为这不是重点;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且不说修辞手法的使用对写作的作用,单从语言表达与阅读鉴赏上看,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修辞知识的几种题型:1.仿写题这类题考查的重点就是修辞,是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仿”的对象就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2.扩写题扩展语句主要考查将一句话的内容充实丰富起来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的能力;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现,其信息量不足,一般比较简洁、凝练;扩展后的语句应含有较大的信息量,表意丰富,有血有肉;同时在句式或修辞等方面符合试题要求;3.诗歌鉴赏题诗歌鉴赏的内容有三大方面: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语言和表达技巧都牵涉到修辞手法;4.文学作品阅读理解与鉴赏题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大内容,其中的“重要词语”就包含运用比喻、借代、反语、双关等修辞格的特殊词语;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这也是一个高考设题较为集中的知识点;所谓“重要语句”有一个大的类别,就是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多数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属于形式方面的问题,“语言”要生动形象,一般离不开修辞,“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知识大观园题例透析例12009年全国卷Ⅰ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解析主要考查仿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仿写的三个句子,意思要前后相联,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内容积极健康;注意例句形式“……是……,有无……,看你……”,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有表达选择的意味,“工作”“业绩”“前途”有递进;答案:技艺是捡不来的,有无水平,看你怎么锻炼;成就是抢不来的,有无功业,看你怎么勤奋;荣耀是哭不来的,有无地位,看你怎么拼搏;爱情是买不来的,有无真心,看你怎么灌溉;幸福是购不到的,可否如意,看你怎么呵护;永恒是唤不出的,能否长久,看你如何浇铸;例22009年全国卷Ⅱ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金钱不必车载斗量,够用就好;友谊不必甜言蜜语,真诚就好;人生不必惊天动地,踏实就好;解析这是一道仿句题;做这样的题,要找准句式,化仿句为填空,仔细审准题目的隐含条件,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反复斟酌修饰词语;仿用句式要注意例句形式“……不必……,……就好”,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注意相关性;答案:居室不必富丽堂皇,舒适就好;爱情不必山盟海誓,真心就好;理想不必鸿鹄云端,高尚就好;例32008年广东卷下面是一幅剪纸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情深”的意蕴;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解析图文转换,与造句结合,是这一题型的特点;既考查了观察能力,又考查了表述能力,还能检测修辞格的运用;答案:您温暖的眼神像一阵春风,轻轻鼓励着我;您谆谆的教诲像一场细雨,默默滋润着我;您高大的身影像一把大伞,时时保护着我;谢谢您,妈妈例42008年江西卷按照下面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了……,好比……,是……,另写一个句子;字数不限,句意连续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解析人生有了目标,好比浩瀚夜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北斗,是茫茫大海上一盏熠熠闪光的航灯;例52009年海南宁夏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解析考查仿写;例句是“……的……,是……的……,……的……,把……”的句式,修辞上采用了比喻、拟人和夸张;仿写追求“形似”这只是其表,追求“神似”才是其根本;考生仿写时要注意首先要在句式上、语气上、修辞上、风格上与例句保持一致;答案:那一望无际的青草,绿得肆无忌惮,一塌糊涂,如荡漾的碧波,如起伏的群山,把生命诠释得酣畅淋漓;命题揭秘:湖南卷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考点未命制单独的试题考查,从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试卷来看,这一考点越来越向学科内综合测试的方向发展,比较突出地与古典诗歌和文学作品的鉴赏考查综合在一起,已经突破了纯粹的对修辞手法内涵和作用的理解,需要充分考虑修辞的运用以及所取得的艺术效果;考点解密一、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熟悉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提出的九种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其次,要理解和明确九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用修辞手法表达的前提;再次,还要注意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这里包括审题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分析语境的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符合要求的,当然还要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2.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手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辞格和辞趣的积极修辞,而且还应该包括追求意义明确、层次通顺、词句平匀、安排稳密的消极修辞;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3.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二、注意考查特点历年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呈现出这样两个特点:1.着重考查正确运用高考考修辞,一般不考修辞手法的辨认,着重考修辞手法的运用,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近年来尤其如此;2.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高考考修辞,注重综合表达能力的考查;有与仿写结合的,有与“连贯”结合的,等等;即使考修辞手法,也很少只考某一种修辞手法的,往往将多种修辞手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此外,这一考点还常常出现在诗歌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题中,通常需要结合诗句或文章内容辨别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专题五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点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E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简释:“常见的修辞手法”指上面七种,明确了考查的范围。
“正确运用”是指不考查修辞的概念、术语,重在“运用”,即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效果。
1.(2014·江苏)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答案 A答题提示先分析题干诗句,“墙头”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雨”是名词,“细”补充说明了“雨”的状态;“垂”是动词;“纤草”是名词,且“纤”是形容词,说明了“草”的状态。
然后分析选项:A项“水面”对“墙头”,“风回”对“雨细”,“聚”对“垂”,“落花”对“纤草”,意义相称,词性相同,对仗工整;B、C、D三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与题干句不对仗。
2.(2015·江苏)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 B答题提示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比拟(拟人和拟物)。
B项意为浮萍碎处,映现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
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来写的,并未使用比拟手法。
A项意为春风试着用神奇的刀尺,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
“试”“裁”是人的动作,用了拟人。
C项说芍药花“含春泪”,“蔷薇”“卧晓枝”,把花写成美人,使用了拟人手法。
D项一“偷”一“翻”,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南风这位旧相识的顽皮可爱。
3.(2016·江苏)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答案 A答题提示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借代。
A项出自《鸿门宴》,将他人比作“刀俎”,将自己比作“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使用了比喻手法。
B 项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
“尧”和“舜”指代贤人,有作为的人,使用了借代手法。
C项出自《淮南子·原道训》,指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
“干戈”,盾牌和戈,泛指武器,多借指战争;“玉帛”,古时国与国间交际时用作礼物的玉器和丝织品,代指和平、友好。
本句使用了借代手法。
D项“情人眼里出西施”是谚语。
西施原是春秋末期越国的美女,后来代指心上人。
此句表示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处不美,使用了借代手法。
4.(2017·江苏)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答案 B答题提示B项“及时雨”也有比喻义,但这里用的是本义。
A项用的是暗喻,“一带一路”是本体,“新引擎”是喻体。
C项用的是明喻,“网络病毒”是本体,“洪水猛兽”是喻体。
D项用的是借喻,“弯道超车”喻指“东道国”在观念上改变更新非常快速,实现了超越。
1.考查的重点是对常用的修辞手法的辨识,主要是比喻、借代、比拟、对仗,不考修辞效果。
2.语料主要来自古代诗歌。
3.题型为单项选择题,难度不大。
一、比喻:打比方1.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知识运用1(1)下列写“愁”的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所用比喻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B.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C.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答案 D解析D项是博喻,其他三项都是明喻。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地球上的生灵中,唯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增进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B.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
C.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D.庄严的教堂里,一束不很明亮的光线从彩色玻璃窗透了进来,沉重的钟声好像震慑了我的心灵,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答案 D解析“好像”不是比喻。
二、比拟:变个脸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
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注意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不符合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知识运用2(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答案 C解析“对愁眠”的主体是作者。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A.绕过假山草坪,范大昌奔向两幢平行建筑的新楼,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盘踞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B.每条山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都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C.灯笼草不在意生存环境的优劣,不在意花朵的大小,不追求果实的甜美与赞誉,它活得单纯,甚至是清心寡欲。
D.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答案 A解析“盘踞”是拟物。
三、借代:做代表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材料代本体。
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
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⑥专名代泛称。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⑦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注意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
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
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没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
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反面人物。
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
知识运用3(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B.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答案 D解析D项使用的是比喻手法。
A项“衣冠”代指达官贵人。
B项“珠翠”代指宫女。
C项“孤帆”代指船。
(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无事不登三宝殿B.不为五斗米折腰C.老鼠过街,人人喊打D.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答案 C解析C项使用的是比喻手法。
A项“三宝殿”个别代整体,代指门。
B项“五斗米”具体代抽象,代指微薄的俸禄。
D项专名代泛称,“臭皮匠”代指愚钝之人,“诸葛亮”代指足智多谋之人。
四、夸张:说大话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2.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4.注意问题。
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
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如在科学性文章中就不适合运用夸张。
知识运用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