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歌唱教学中渗透合唱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渗透合唱教学

北蔡镇中心小学曹忠

歌唱是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歌唱教学,因为其内容丰富,简便易学,学

校易于推广、学生乐于接受等特点,成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

合唱,即由若干人共同和谐的演唱一首多声部的歌曲。合唱要求声音的高度协调、各

声部的统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美化心灵,扩大视野,陶冶情

操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合唱是歌唱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相对于齐唱而言又有许多自己的特点。合唱艺

术要求旋律、节奏、和声的高度综合,他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表现力,给予人们一种艺术美

感的享受。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阶段(一至二年级)歌唱方面的要求如下: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学会齐唱。对于小学阶段(三至五年级)合唱方面的内容要求如下:学会轮唱及简单的两声部合唱,基本做到和谐统一。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能够唱齐唱的演唱者,不一定能够合唱。没有合唱素养的歌唱者,就算分别唱会了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合起来的两声部很难做到和谐与优美,而合唱离开了和谐与优美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了。因此,如何尽早地在小学的歌唱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唱游教学中渗透合唱教学,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一、多声部意识的建立与培养。

正在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遗产的侗族大歌因其和谐美妙的多声部为世人推崇。侗族人民以歌班这种特殊重要的形式,从小培养侗族少年歌手多声部思维的意识和观念。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十分强调从儿童开始进行多声部思维训练与合唱训练,他强调学校音乐教育中很重要的是歌唱练习,他让儿童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二声部听觉与视唱训练,并逐渐进行到合唱训练。可见,多声部意识的从小培养的重要性。

1、节奏训练建立多声部意识

多声部的节奏与合唱相比较起来要简单很多。虽同为多声部的音乐,多声部的节奏乐曲,演奏者只需考虑节奏的准确,而音高则无需过多思考,因此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多声部的节奏练习是让学生建立多声部意识的绝好手段。采用多种“合奏”训练,即分声部拍出自

编的节奏谱,很浅近,学生容易掌握。跺脚、拍肩、拍手,或用打击乐器都可以,目的是让学生听“合奏”的音响效果,也可以进行多声部的儿歌表演,以此来训练孩子们的节奏感、协调感、和声感。

2、为歌曲伴奏培养多声部意识

在歌曲的演唱中,学生的歌声是一个声部,加上一个或几个伴奏的声部就构成了多声部,学生为歌曲在伴奏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多声部的意识。伴奏时,可以使用跺脚、拍肩、拍手,或用打击乐器,也可以用可乐瓶子装沙子,筷子等自制的小打击乐器。

3、和声音程的体验帮助强化有固定音高的多声部。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游戏的方式来摹唱不同音高的声音。例如:老牛与小牛的叫声、老青蛙与小青蛙的叫声,汽车喇叭与轮船的汽笛声等自然界里存在的一高一低的自然音响。先让两组学生分别摹唱,然后同时摹唱。当两个不同音高的声音同时唱响的时候其实就构成了和声音程。开始时候音程的距离可以大一些五度、八度均可,因为,音程越大,相互间的干扰和影响就越小,慢慢可以缩小音程到四度、三度等等。

二、通过歌唱教学巧妙进行合唱训练的好方法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说知识的获取是一个“学得”的过程,则技能的掌握就是一个“习得”的过程。正是因为合唱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决定了这个“习得”的过程是漫长的。正所谓贵在坚持,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老师应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长期不懈的对学生合唱能力进行培养。

合唱的技巧有许许多多,我们因该把这些技巧巧妙地分解开来,别且分散在平时教学的各首歌曲的教学中间。结合歌曲的教学我们可以用许许多多的方法加以解决。

1、卡农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通俗一点讲就是轮唱,意思说是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

当学生学会了一首简单的歌曲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来确定是否能够进行卡农练习(并不是所有的首歌曲都适合进行卡农的),并且确定声部之间间隔多少拍。例如:《音乐是好朋友》。

卡农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所唱的旋律是一样的,只是时间上有先后而已,因此减少了在识谱上的困难,对学生来说,他可能只是感觉到形式上改变了一下而已。而实际上,学生已经完成了从齐唱的层次向合唱这一层次跨越。

2、增加支声式织体

有些歌曲乐句的结尾有比较长时值的尾音时,我们可以在这个尾音上增加上一个支声式织体,使之与原曲构成一个两声部的音响效果。例如:歌曲《草原上》就可以做这样的处理。

这样的练习,可以安排在歌曲基本学会然后做歌曲处理的时候去完成,并可以把此种方法教给学生,作为歌曲处理的手段之一,运用到以后的类似的歌曲中去。这种练习,由于合唱部分占整首歌曲的比例较少,难度较低,学生很容易掌握。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实践和感受合唱的的和声美。

3、模仿性复调和对比性复调的练习曲

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会发现,同节奏的有三、四度音程构成的两个声部学生是比较难唱好的,因为声部间比较相像,所以对彼此的干扰和影响都比较大。而模仿性的复调以及对比性的复调则相对前者而言较简单,同时,他又有别于卡农。例如:歌曲《萧》可以做这样的处理。由于节奏各不相同,旋律相对独立,声部间的相互干扰就较小,因此学生较容易掌握,也能比较准确演唱。

4、固定音型做伴唱声部

当一首齐唱的歌曲(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大部分歌曲都是齐唱歌曲)学完后,有些在和声上比较有规律重复的歌曲,就可以选择用固定的音型做伴奏。教师可以根据歌曲旋律的特点,设计简单、易学的伴奏音型。短小的歌曲可以只用一个音型,较长的歌曲可以根据段落变化选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音型。伴唱声部可以是较低音区的节奏性的和声声部,如同交响乐队中低音提琴一般,也可以是较高音区的宽广性的副旋律声部,就如同交响乐队中的小提琴一样。例如歌曲《剪羊毛》就可以做这样的处理。

这些伴奏的声部与歌曲的主旋律构成了一个两声部的合唱。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合唱能力的提高甚至可以将以上两种方式同时运用到一首歌曲中。这样,旋律声部可以在高低两个伴唱声部的衬托之下变得更加优美,整首歌曲也会因此而变得丰满,有层次和动感。

5、为歌曲增加合唱性的引子或尾声

有时候为了营造歌曲的意境,可以为设计合唱性的引子或者尾声。例如歌曲《乃哟乃》。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力求做到“跳一跳就能够够得着”程度,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

为了做到以上提到的几点,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现在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唱游教材中,几乎没有合唱的内容。教材中的歌曲全部都是齐唱的作品,为了让学生在歌唱中接受到合唱训练与渗透,教师就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同时,教师要补充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符合教学目标的教材外的音乐作品,从而在歌唱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