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建筑木雕装饰艺术
- 格式:docx
- 大小:11.51 KB
- 文档页数:3
影响广府木雕艺术文化内涵之重要因素刘子川【摘要】广府木雕是岭南木雕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潮汕木雕有着一些共同的岭南特色,但又独具广府民系文化特色.本文从设计文化学的视角对影响广府木雕艺术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地方传统工艺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一种研究视角,也为地域文化怎样融入当代设计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迪.【期刊名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4)005【总页数】4页(P135-138)【关键词】广府木雕;民系文化;广作家具【作者】刘子川【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广府木雕与潮汕木雕同属于岭南木雕,不少人因难于厘清,常把潮汕木雕作为岭南木雕的指代,而广府木雕则鲜有提及。
广府木雕艺术主要应用在建筑装饰和家具装饰上,还有一部分应用在红木摆件、红木宫灯等的装饰上。
潮汕木雕常独立制作,作为器物的一个装饰构件来完成,而广府木雕通常作为器物制作工艺的一部分,整体一气呵成。
它们虽同属岭南木雕,但不同的文化内涵因素塑造了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
一、广府地区与广府木雕概述古南越,北依逶迤的南岭,南临浩瀚的南海。
在漫长的民族迁移与融合过程中,岭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三大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福姥)民系。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府民系的中心,也是广府文化的中心。
广府人主要是由南移的秦人、汉人和原住民中的陆梁人、驼越人、南越人以及少部分异族(瓮人)等融合组成,以汉族为主。
[1]在文化方面,以当地土著文化为底蕴,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闽越文化和国外泊来文化相交融,讲粤语(白话)。
广府民系中流行的广府木雕,素以精致、繁美、华丽而驰名。
木雕所采用的材料也主要以名贵硬木为主,即民间俗称的红木类木材,如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以及鸡翅木等。
广府木雕的种类主要为建筑装饰木雕和清式广作家具雕刻两大类,此外还有红木小件和红木宫灯。
浅谈岭南传统建筑装饰特点概要:透过“升平社学”建筑装饰看岭南传统建筑装饰之特点,凸显了不同装饰形式呈现的多元审美取向,表达了岭南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表现出其独特的地域色彩,成为岭南建筑装饰文化的一大景观。
岭南建筑装饰元素的运用与岭南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透出一种要为人们服务的世俗务实目的,因此,岭南建筑装饰只求世俗生活之务实。
岭南建筑装饰内容丰盈,工艺精湛,装饰色彩质朴、高雅,充分利用外来文化丰富的装饰效果,特点突出。
“升平社学”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是一座三进五过间的岭南典型祠堂式建筑,建筑坐西朝东,三路三进,中路为主祠,以青云巷相隔,左右为衬祠。
硬山顶,人字形山墙,灰塑博古瓦脊,灰砂碌筒瓦,绿琉璃瓦当剪边,墀头饰以砖雕,青砖墙,石墙脚。
前廊三步梁,梁架、柁墩雕刻有戏剧人物;后廊六步梁,花岗岩门夹石上有石门额,阴刻楷书“升平社学”,年款“道光壬寅八月”,落款“督粤使者祁贡”。
前廊两次间砌花岗岩石包台,檐柱与山墙之间架花岗岩石虾公梁,梁上置有石狮。
从社学的建筑结构和装饰特点上看,无疑折射出典型的岭南建筑装饰工艺特点。
我们与岭南多地的同类建筑进行对比,集中探究岭南建筑装饰的三大特点。
一、实用与艺术紧密结合“升平社学”属清代中晚期建筑,带有浓厚的岭南建筑特点。
建筑结构最显眼的重要部位,如屋脊、墙头、不同墙面转折处,细部收口等部位,通过装饰手法使之不至于单调。
南方多雨,对于屋面结合部的屋脊,防漏的要求很高,屋脊做得特别粗大,粗大的屋脊,成为展示装饰工艺的理想底地,尤以正脊更为突出,饰以陶、灰塑甚至嵌瓷,不怕日晒雨淋,历久而鲜艳如新。
风火墙修筑得特别高大,形如镬耳,不仅起了防火的作用,而且能够遮阳而使屋面减少日晒,还大大丰富了建筑的侧立面。
对于直接起承重作用的大面积的墙体,在墙上嵌以砖雕,墙头饰以彩画,既避免了单调的直觉,而透雕的砖雕通风透气,有利于建筑的散热、排气。
鱼尾山屋的赏析鱼尾山屋,位于中国广东省潮州市的鱼尾山上,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这座山屋是潮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之一。
鱼尾山屋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潮州市的一大旅游胜地。
鱼尾山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是由当地富商陆氏家族兴建的,是一座典型的南方民居建筑,融合了岭南建筑的特色和潮州地方文化的精髓。
山屋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砖瓦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
山屋的建筑布局十分精巧,分为前后两进院落,中间是一条宽敞的天井,整体构造极具对称美感。
走进鱼尾山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天井,四周是精美的木雕花窗,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精致的古典园林中。
天井的两侧是主人的起居室和客厅,这些房间的装饰十分讲究,墙壁上挂着精美的字画和古董器物,显得格外典雅。
而天井的另一侧则是家人的起居室和卧室,这些房间的布置简洁而舒适,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鱼尾山屋的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特色,还融入了潮州地方文化的元素。
山屋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艺术,都展现了潮州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在鱼尾山屋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这些精美的装饰,它们不仅为山屋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让人感受到了潮州地方文化的魅力和魂魄。
除了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鱼尾山屋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作为一座明代古建筑,山屋见证了潮州市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承载了无数家族的记忆和情感。
在山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这些历史的印记,仿佛时光倒流,让人不由得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韵味。
鱼尾山屋的赏析,不仅仅是对一座古建筑的欣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略。
通过对山屋的观赏,人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山屋所蕴含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感受到了潮州市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除了作为一处文化遗产的赏析,鱼尾山屋还是一处旅游胜地。
传承岭南文化的例子岭南,是指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部的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方。
岭南文化作为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承得以延续至今。
下面将介绍几个传承岭南文化的典型例子。
例子一:岭南建筑艺术的传承岭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典型的例子是广州陈家祠,它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宅院建筑,结合了汉族传统建筑和南方民族建筑的特点。
陈家祠以其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装饰而闻名,这些装饰以华丽的线条和细腻的工艺展示了岭南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如今,陈家祠成为了广州市的著名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岭南建筑的魅力。
例子二:岭南歌曲的传承岭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其中以岭南音乐最为著名。
岭南音乐是以粤语歌曲为主体,融合了西洋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典型的例子是广东曲艺,它是岭南地区流传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广东曲艺以其生动活泼的唱腔和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吸引了无数观众,成为了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例子三:岭南饮食文化的传承岭南地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特色。
典型的例子是粤菜,它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味而闻名。
粤菜以海鲜、烧腊和热炒为主要特点,讲究原料鲜美,烹饪精细,注重色、香、味的协调。
岭南地区的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岭南文化的一张名片。
例子四:岭南民间艺术的传承岭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以木雕、陶瓷和刺绣最为著名。
典型的例子是梅州木雕,它以独特的刀法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而闻名。
梅州木雕作品以其造型精巧、形象生动而受到广大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热爱。
岭南地区的民间艺术传承至今,为岭南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后人了解和传承岭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源。
总结起来,岭南地区的文化传承得以延续至今,得益于各行各业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兢兢业业的精神。
岭南建筑、岭南音乐、岭南饮食和岭南民间艺术都是传承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们通过无数辛勤的创作者和传统手工艺人的努力,将岭南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认同和喜爱岭南文化。
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岭南文化意蕴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岭南文化意蕴陈家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岭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作为广东省最著名的文化景点之一,陈家祠以其精美的木雕、砖雕、陶塑和彩绘等建筑装饰艺术,充分展示了岭南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
一、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1.多元性:陈家祠的建筑装饰艺术融合了木雕、砖雕、陶塑、彩绘等多种传统工艺,呈现出强烈的多元性。
这些装饰艺术形式在陈家祠得以完美结合,为世人展示了岭南文化的包容与多元。
2.精致性:陈家祠的建筑装饰艺术以精细入微的雕刻和绘画手法见长,无论是木雕的层次感、砖雕的立体感还是彩绘的细腻感,都充分展示了岭南工艺的精致与独特。
3.寓意性:陈家祠的建筑装饰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
如木雕中的“福禄寿喜”、“松鹤延年”等图案,寓意着对幸福和长寿的追求;砖雕中的“花开富贵”、“凤求凰”等图案则表达了对于美满婚姻和爱情的向往。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也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岭南文化意蕴1.务实精神:岭南文化素来以务实精神著称,陈家祠的建筑装饰艺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装饰中,不仅注重美感的表现,更强调与实用性的结合。
如砖雕的立体感能够增加建筑物的牢固度,木雕的层次感则有助于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这些装饰手法既美观又实用,充分展示了岭南文化的务实精神。
2.重商传统: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商业繁荣之地,陈家祠的建筑装饰艺术也折射出岭南文化中重商的传统。
在陈家祠中,有许多描绘商旅、市井生活等场景的装饰画,这些画作既展示了岭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揭示了岭南商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陈家祠内部的许多装饰品如陶塑、砖雕等也是商业贸易的重要产物,这些都表明了岭南文化中重商传统的浓厚色彩。
3.地域特色:陈家祠的建筑装饰艺术充分展现了岭南地区的地理特色和文化风貌。
在装饰中大量出现的水牛、荔枝、芭蕉等元素,以及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都展示了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风情。
探析广府传统建筑木雕装饰题材及表现手法作者:宋海燕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广府传统建筑木雕装饰艺术,在内容题材上,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融合当地风情习俗,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木雕艺术。
本文以广府传统建筑木雕题材及表现手法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与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结合,研究木雕装饰的题材内容,以期这些研究成果对传承岭南文化有所启发和贡献。
关键词:广府;传统建筑;木雕;装饰题材广府传统建筑木雕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一部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共性,同时受地域、文化、历史的影响,又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对于装饰语言的文化探源,对现今时代将有更多的启示和意义。
广府传统建筑木雕装饰,依据题材与表现手法,可分为以下几类:一运用民间传说、故事创作图案民间故事和传说是现实生活中所引发的各种奇特想象,是对生活素材的艺术加工,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憧憬。
如用桃园结义教人以仁义忠厚;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等宣扬精忠报国。
麟吐玉书、麒麟送子、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八仙祝寿、鱼跳龙门、弄玉吹箫、嫦娥奔月等民间故事和传说,都被创作成了木雕图案。
许多传统建筑装饰如隔扇、梁柱、大型砖雕、石湾陶塑脊饰等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粤剧剧目中常见的片段。
例如以历史、戏曲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木雕、陶塑瓦脊有:“穆杜英挂帅”、“舌战群儒”、“姜子牙封神”、“哪吒闹海”、“三星供照”、“夜战马超”、“将相和”、“三顾茅庐”、“罗通扫北”、“卞庄打虎”和“渔歌唱晚”等。
有数千年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意识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忠、孝、仁、义成了社会的道德标准;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喜庆吉祥成了人们的理想追求。
广州陈氏书院中首进头门梁架上就雕有“王母祝寿”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人物生动传神。
二运用谐音的方法创作图案中国人逢遇喜庆吉祥,偏好讨个“口彩”。
岭南建筑艺术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华建筑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建设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
岭南建筑既是岭南人民为自身创造的物质环境,同时也承载了岭南的精神文明,是岭南地区文明演进与历史发展的积淀和见证。
岭南建筑艺术概论一、岭南建筑发展概况①远古至先秦时期岭南建筑。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五六千年前至三四千年前之间,岭南先民修建了适于定居生活的半地穴式到地面和干栏式房屋建筑,这种民居建筑是最早的岭南建筑,一般建于江河湖海边的一级台地上和一二级台地的山岗上。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兴起了都城和殿堂建设,砖瓦的使用,也逐步传入岭南。
始兴白石坪山战国遗址,出土了筒瓦、半瓦当和绳纹板瓦。
秦汉时期的岭南建筑。
秦统一岭南,在岭南推行郡县制,赵佗建起了南越国,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深入融合,岭南建筑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首先是着眼于军事目的的关隘、城堡等,大量采用了夯土、石筑技术,重要的遗址主要分布在仁化、始兴、乐昌、英德等地。
其次是宫署和王墓,现已发掘出土的有南越国宫署遗址以及南越王赵昧墓,相比中原,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工艺都逊色很多。
魏晋南朝时期岭南建筑。
这一时期的古建分布范围更广,在揭阳发现了全木结构的晋代住屋遗迹,与采集到瓦当、板瓦的粤西聚居遗存相比,别具一格。
寺庙建筑开始出现,并具有一定规模。
在广州,东吴时就出现改宅为寺,东晋开始兴建寺院,南朝时期建成大木塔宝庄严寺舍利塔。
道教建筑先有西晋末期广州越冈院(今三元宫前身),后有东晋初葛洪在罗浮山创建的四庵。
现存岭南地区六朝古墓,大多数为砖室墓。
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北江、西江、韩江流域。
墓室结构及随葬品种类,与两湖、福建地区极为相似,反映了南迁移民入粤的几条主要通道。
隋唐南汉时期岭南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发展,主要体现在州县营建、寺庙建设、砖瓦等建筑材料的推广上。
南汉定都广州,称兴王府,城内外兴建了一大批宫殿、园林,仿唐长安划分城市区域,明确区域分工,在城建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在寺庙建筑方面,南汉王国热衷于建寺造庙,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境内南汉所建寺院有45所。
广府木雕和潮汕木雕之民系文化与地理环境特征刘子川【摘要】The differenc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 Canto and Chaoshan Regions have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oodcarving arts between Canton and Chaoshan Region. As belonging to the Lingnan culture, both woodcarving arts hav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re- gional cultural identity, while the differences lie in the formation of local cultur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dominant function in regional culture. Therefore, there have respectively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geographical culture in Canton woodcarving arts and Chaoshan woodcarving arts.%广府民系和潮汕民系的文化基础特征与自然环境特征分别对广府木雕艺术和潮汕木雕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广府木雕与潮汕木雕尽管同属岭南文化,有不少共同的区域文化特征,但民系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在区域文化中主导性不同,使广府木雕艺术与潮汕木雕艺术与潮汕木雕艺术有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
【期刊名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5【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广府木雕;潮汕木雕;民系文化【作者】刘子川【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9.3广府木雕与潮汕木雕同属于岭南木雕:潮汕木雕被列入中国四大木雕之一,常成为岭南木雕的指代,而同属岭南木雕的广府木雕则鲜有提及;在谈及三大清式硬木家具时却常常首推清式广作家具,云其精美繁琐的雕饰是清式广作家具的重要特征之一。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在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等地,有着丰富的岭南古建筑文化。
这种建筑风格独特、风格多样,深受人们喜欢和赞赏。
岭南古建筑文化不仅在传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当代社会也在不断进行创新设计,为当代建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岭南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古代的寺庙、宫殿、园林,到近代的民居、商业建筑等,岭南古建筑文化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建筑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岭南古建筑注重环境融合。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建筑必须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以取得最佳的生活舒适度。
这就是为什么在岭南地区的建筑中,往往可以看到山、水、园林等自然元素与建筑相辅相成。
第二,岭南古建筑注重装饰艺术。
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装饰艺术传统,这在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岭南古建筑中的雕花、彩绘、木雕等装饰艺术都极具特色,经久不衰。
岭南古建筑注重室内外空间的布局。
岭南地区的建筑多为庭院式,室内外空间分割清晰,层次分明。
这种布局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使建筑显得更为气派。
岭南古建筑文化具有环境融合、装饰艺术和室内外空间布局三大特点。
这种建筑文化在当代社会得到了传承,并在创新设计中继续发扬光大。
就传承来说,岭南古建筑文化一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从古代的手工技艺到现代的建筑设计,这种文化一直在岭南地区传承下来。
特别是在一些古镇、历史文化名城等地,岭南古建筑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这些地方独特的景观和旅游资源。
在当代社会,岭南古建筑文化也在不断进行创新设计。
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也在不断进行改良和创新,使之更适应现代生活。
在近年来的广东省,就有一些由传统古建筑改造而成的现代建筑,这些建筑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貌,又具有了现代建筑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这种设计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又能保留传统文化特色,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传统建筑创新设计。
岭南古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体现在一些文化创意产业上。
关于广东陈家祠的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广东陈家祠,我是今天的导游,接下来将由我带领大家一同领略这座岭南建筑艺术的瑰宝。
陈家祠,又称为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它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落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 年),是广东保存最好、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中国清代宗祠建筑。
当我们来到陈家祠的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气势恢宏的大门。
大门上高悬着“陈家祠”三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
门前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建筑。
走进大门,便能感受到一种庄重而典雅的氛围。
眼前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地面由石板铺就,平整而干净。
庭院四周的墙壁上,镶嵌着各种精美的砖雕,这些砖雕工艺精湛,图案栩栩如生,有的展现了民间故事,有的描绘了花鸟虫鱼,无不彰显着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接着,我们来到了聚贤堂。
聚贤堂是陈家祠的主体建筑,也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和议事聚会的场所。
堂内宽敞明亮,中间摆放着一张巨大的红木桌子,周围排列着整齐的椅子。
堂顶的木雕装饰精美绝伦,那复杂的图案和细腻的雕刻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陈家祠中,木雕是其建筑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
从梁架、斗拱到屏门、栏杆,到处都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作品。
这些木雕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风俗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几扇木雕屏风,上面雕刻的人物形象生动,表情丰富,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除了木雕,陈家祠的石雕艺术也同样令人赞叹。
在庭院的石栏杆、台阶以及柱础上,都能看到精美的石雕。
这些石雕有的线条简洁流畅,有的造型生动逼真,与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得益彰。
而陈家祠的陶塑和灰塑更是其建筑装饰的亮点。
在屋脊上,那些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陶塑和灰塑作品,展现了岭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凤麒麟,有寓意福寿双全的寿星仙鹤,还有描绘神话故事的人物场景,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陈家祠的建筑布局严谨,对称和谐。
从大门到后座,依次分为头门、聚贤堂和后座,两侧还有东西厢房。
从广州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艺术浅论中国民间艺术在南粤广州,被评为“羊城十景”之一的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
它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
它的建筑装饰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以铸铁“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
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
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彩绘和铁铸工艺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
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家祠堂木雕木雕在陈氏书院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建筑装饰。
木雕业在明代逐陈家祠内的木雕步趋于繁盛,随着硬木(俗称红木)家具的发展而成长,为岭南传统手工艺的一种。
陈氏书院室内的屏门挡中、龛罩、花罩、梁架、坨墩、斗拱、檐板、雀替等,广泛采用了木雕装饰。
陈氏书院的木雕以浮雕和镂雕两种工艺手法为主,建筑上下几乎所有的木构件都雕刻着难以尽数的历史故事和吉祥图案。
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
中进二十扇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双面镂雕屏风,被誉为“民间艺人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
后进大厅的11座8米高的木雕神龛罩,规模宏大,镂刻了数不尽的龙凤、花卉、人物故事等,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
广州陈家祠古老的岭南建筑和文化艺术广州陈家祠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岭南建筑,它展示了岭南地区独有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艺术。
作为广州最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陈家祠充分展示了岭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广州陈家祠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与岭南文化艺术的关系。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的发祥地,建于19世纪,是广东省最大的祠堂之一。
这座建筑由14个独立建筑组成,包括大门、正堂、四合院和神龛等,形成了一个庄严而富有层次感的建筑群。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时期的特色,体现了岭南地区建筑的奇妙魅力。
首先,陈家祠的建筑结构非常独特。
它采用了典型的岭南建筑特色,包括飞檐翘角、彩绘雕饰和木构架等。
这些细节装饰展示了陈家祠的精湛工艺和细心设计。
例如,祠堂的屋檐上雕刻着各种动植物的图案,彩绘装饰则运用了丰富的颜色和花纹,使整个建筑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陈家祠的建筑也注重光线的利用,通过布局合理的窗户和天井,实现了光线和空气的良好流通。
其次,陈家祠还承载了丰富的岭南文化艺术。
祠堂内部陈设有大量的石雕、木雕和陶瓷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展示了岭南地区的传统艺术风格和技艺。
例如,祠堂正堂内的木雕屏风和石雕剪纸,既精巧又富有民族特色,为观众展示了岭南地区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此外,陈家祠还收藏了大量的古籍书画和文物,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料为研究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陈家祠与岭南文化艺术密不可分,它不仅是岭南地区的重要建筑遗产,也是岭南文化艺术的重要承载者。
通过陈家祠的建筑和艺术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岭南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的艺术风格。
陈家祠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岭南文化的窗口,也为文化交流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综上所述,广州陈家祠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岭南建筑,它展示了岭南地区独有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艺术。
作为广州最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陈家祠承载了丰富的岭南文化和艺术遗产,成为人们了解岭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陈家祠简介100字小学
篇一: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篇二:
陈氏书院建成于光绪二十年。
100多年来,历尽劫难。
其中最大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那时陈家祠曾遭受驻兵扎营的破坏。
1940年-1941年曾进驻了一个日伪特务连。
他们对陈家祠肆意破坏、盗窃变卖、长久不修等种种摧残。
把神龛四周极为精美的木雕人物、动物、植物最精彩的部分砍掉,使这些木雕故事断头缺尾,面目全非。
图1 卢进文图2 虾蟹篓潮州木雕,又称潮州金漆木雕,是一项中国民间雕刻艺术,因发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源于唐代,盛于明清,是与东阳木雕齐名的中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
2006年,潮州木雕被正式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卢进文(图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凭着一把凿刀,苦修一门技艺,一笔一刀雕琢,用刻刀讲述生活,用匠心雕刻时光、传承民族文化,在潮州木雕领域中开拓着新的天地。
镂空虾蟹篓 “通雕”亮绝技潮州既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座岭南古城,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千百年的岁月更迭,让这里沉淀出木雕、潮绣、潮剧等众多古老的文化印记。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暇蟹之细,无不容归。
”曾任潮州刺史的韩愈这样描绘古潮州。
卢进文的木雕艺术馆就在潮州古城内,满屋的木雕作品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卢进文的木雕题材内容丰富,从花鸟虫鱼、江海水族到珍禽瑞兽无所不包,而最让人惊叹的,是立在屋中间的虾蟹篓。
(图2)卢进文说:在潮汕一带,木雕曾经是家家户户实用而常见的建筑和家居的装饰,而最能代表潮州木雕艺人工艺水平和潮州木雕工艺特色的,就是多层次镂空的立体雕刻作品虾蟹篓,这被称为“通雕”的绝技可谓是潮州木雕艺术的精华,也因此让潮州木雕成为独树一帜的流派。
出自卢进文之手的“虾蟹篓”,剔透纤薄,把多层次镂空技艺运用得淋漓尽致,篓里篓外都雕刻着活灵活现的虾蟹,它们形态各异,动静有秩,疏密有序,就连竹篓和绳结这样的细节,也都雕琢得细致入微。
娴熟的雕刻手法,充分展现了潮州木雕金漆的南国奇珍文/白英同姿态,花要有不同形态。
潮州木雕讲究因材施艺,通过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动与静、远与近合理有序的安排,使画面上的物件既饱满繁复又统一协调,要互相掩映也要不露痕迹。
潮州木雕的特点是图案密集地排满画面,而卢进文是想让整个画面疏密有致,表现中国画那种让人有想象余地的美,这样构图,就要讲究空间布局留空、比例协调、点线面之间和谐相融。
在岭南建筑中品位木雕艺术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郭沫若先生赋诗恰如其分地赞美了岭南的传统建筑装饰木雕艺术。
正如诗中说的那样,岭南建筑的木雕艺术犹如鬼斧神工般的屹立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史上,是岭南建筑风格中一颗明珠。
她的美在书中是难以描绘的,那一笔一划的精雕细琢,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
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木雕装饰装修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世界雕刻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木雕装饰艺术带有鲜明、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而岭南的建筑木雕装饰就以广州和潮州为代表,无论在工艺手法还是在题材内容上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融合当地材料和风情习俗,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木雕艺术流派。
广州木雕素以工艺精巧细腻而闻名,以雕工雄浑、粗犷、生动流畅见长。
广州地区的金漆木雕与传统建筑结合十分密切,擅长把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兽
虫鱼和各种图案选入画面,还有古典诗词或朱子家训之类的格言警句。
建筑雕刻多采用樟木制成,有厅堂花榻、门窗、屏风、神案等,如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里的屏风,梁柱、门窗便处处体现着广州木雕工艺的特色。
潮州木雕的一大特色是金漆木雕,表现手法擅长通透雕,贴金方法有黑漆描金、五彩饰金、全面贴金等。
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其中尤以戏曲故事、瓜果鱼虫、水族静物最多。
能在3寸高的木门窗格上就能雕刻出10多个故事人物,还在戏曲人物所穿袍甲还雕上复杂的图案花纹、背景衬托上通雕景物,可谓是木雕艺术中最精美绝伦的技艺。
岭南建筑的木雕艺术的装饰样式
岭南的工匠们在格扇、槛窗、内院天井的墙面上做出精致的木雕装饰。
房前檐廊是出入要道,更是木雕装饰的重点部位,檐廊梁架大多采用精致华丽的木雕,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
在庭园中,木雕装饰与景观相结合,使园林的人工美与自然美融洽协调。
建筑装饰木雕在岭南传统建筑上通常表现在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条,
楼层栏板、华板、柱棋、窗扇、栏杆等处。
建筑装饰木雕因其装饰装修部位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工艺表现与技法。
“屋架等高远之处常用通雕或镂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丁远视,而门窗,屏罩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则适合丁近观”。
梁杭装饰,主要指厅堂和檐廊梁架、柱、杭等主要木结构构件上的雕饰。
在南方民居、会馆或祠堂中的厅堂梁架,则在木构件上进行雕饰,如月梁、驼峰、瓜柱等,有的甚至在全部梁架上进行雕饰。
屋脊,梁头、杭尾等部位也常做成雕饰,如悬鱼、雀替、垂莲、角神等,其工艺大多采用通雕或混雕手法。
槛窗位丁建筑物的次间或亭榭的柱间,下面有槛墙或用槛板,最常采用的有花草、文字或几何形图案等。
檐板即封檐板,也称花板或檐下花板,保护橡条端部免受日晒雨淋。
其题材常用花卉、飞鸟、动物图案、纹饰等。
工艺多用隐雕,也有用浅浮雕的形式。
横披设置在格扇或槛窗的上部,常用极子拼成各种花纹和图案。
一般用丁较高大的住宅厢堂、斋轩或庭园建筑中,
形式多样,外观典雅。
楼台、廊檐、廊桥都常设置栏杆,也有做成美人靠的式样。
木格扇一般作建筑厅堂的外门,也可作室内隔断。
园林建筑中的楼、厅、榭、舫等
建筑,根据需要常在四周满装透空的木格扇,使得整个建筑玲珑精致,活俊透逸。
根据厅堂明问开问的大小,格扇的扇门可设四扇、六扇、八扇等。
格扇分为格芯和裙板两部分,由边挺、抹头、格心、裙板、堂火板组成。
岭南的传统建筑中的木格扇因其镂雕精致、花式多样而具有独立的艺术性,所以木格扇既是一种物质产品,也同时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
木格扇本身的艺术则体现在花式图案丰富多彩、构图疏密适宜、镂雕工艺精细等方面。
格芯花纹式样很多,用极子构成方格、菱花、金钱、冰裂纹等图案。
也有做成图案框格,上面用玻璃镶嵌。
民居格扇中,最高贵的格芯是用整块木板精心雕刻而成的通雕雕饰。
岭南建筑的木雕艺术的表现内容和题材
岭南建筑的木雕艺术在题材内容上集中体现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共性,但在每件具体作品上乂有其独特鲜明的风格。
纵观整个岭南传统建筑装饰木雕,大都采用具象的表现手法,但造型上则大胆夸张,特别是那些头大身小的人物,人大房小的衬景,夸而有节,变化适度。
刻画人物不着意雕刻五官表情,也不拘泥丁人体各部位的长短比例,而着意丁表现人物动态的传神写照。
活跃、夸张乃至幽默的动势,使形象充满生气,观众在欣赏时为其真挚感人的形象所吸引。
在构图上,往往把不同的场景和人物,或者一曲戏一个故事的几个情节组合在一个画面,配以图案纹样,追求画面结构的严谨与变化,构图的饱满与均衡。
岭南建筑的木雕艺术从其规模以至各种类型的雕刻工艺,都显得特别纤巧讲究。
建筑装饰的题材,大量采用“爵禄封侯”、“加官进爵”、“金玉满堂”、“五福捧寿”和各种如意吉祥的图案纹饰,正是封建社会中传统意识、伦理道德的形象反映。
此外,在广州陈氏书院在木雕艺术中,西方国家传说中的小天使艺术形象和中国传统的戏剧人物造型同时出现在一些建筑装饰上。
这种现象反映了外来文化对广东地区的影响,也体现了民间艺人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艺术文化的艺术创作特点。
岭南建筑的木雕艺术的题材内容大量选取了岭南地区的山川名胜、风土民情、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四时花果和鸟兽虫鱼等。
所选故事题材,大多富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吉祥瑞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社会含义。
用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表现在装饰内容之中,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如用桃园结义教人以仁义忠厚;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等宣扬精忠报国;用八仙祝寿、牛郎织女、将相和等戏剧情节和传统故事来褒扬孝悌忠信和长寿吉祥。
岭南建筑的木雕艺术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充分运用形声或形意,通过某些实物形象来表达美好愿望。
如用莲、鱼表示连年有余,“仙桃”、“寿桃”之
称,表小长寿;蝙蝠、梅花鹿表小福、禄。
形意则是利用直观的形象表达非本身意义的内容,如松鹤表示长寿、牡丹表示富贵、莲花表示高洁。
还喜用龟背表示长寿,蝙蝠表示万福。
用梅、兰、竹、菊来表现怡情养性;用龙、凤、蝙蝠来祈望富贵荣华等。
也有将形声和形意合在一起使用的,如在宝瓶上加如意头,意为平■安如意;用莲花托大斗,斗中置三戟,意为连升三级。
岭南建筑的木雕艺术还多以岭南佳境、植物、菜蔬、动物题材,以民间的比喻、谐音替代等手法来表现吉祥如意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岭南建筑的木雕艺术的图案花纹大都反映了人民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美
学观念、欣赏趣味,以及风俗习惯、地理特征等。
这是历代能工巧匠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表现,代表着岭南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木雕技艺,同时也寄寓着房主的各种思想情愫,体现出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身份地位。
岭南建筑的木雕的艺术表现形式
岭南建筑的木雕艺术按其材料的质感和加工工艺来说,是一种柔性造型艺术,其基本要素是多用流畅的曲线和曲面,它的图案构成讲究线面结合和节奏旋律。
同时出丁木材的质感和不同的雕琢技法,在不同的部位采用各种丰富变化和精巧的图案,表现出雕饰的明快和木质的柔美风格,增加了建筑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岭南建筑的木雕形式多样,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都有运用,其中大多是浮雕。
有不少镂空的深浮雕与圆雕拼接一起,因材施艺,加强深度空间感,构成丰满的多层次的艺术画面。
其中高浮雕和浅浮雕运用得最为广泛,精美的高浮雕主要装饰丁门窗、厅堂隔扇、檐廊和厅堂上方梁杭问,题材以富含故事情节、诗情画意的内容居多;浅浮雕多表现丁大面积的板料上,多见丁厅堂的隔堂板、壁板和槛窗裙板上,大部分是山水、四启子、博古、湖石及书法等图案,有活静、素雅之感。
潮州的金漆木雕则是把人物山水、翎毛花卉、走兽虫鱼和各种图案集中在一个画面上,雕工的细致已近丁牙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在狭小的面积上表现出广阔的空间。
雕凿中运用高浮雕和透雕相结合技法,使表现的人物、山水、树木、亭榭等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并利用中国传统绘画的“舞台透视”技法,运用遍地雕刻和自然式构图,使画面如同演戏的舞台,内容跨越时间空间,人物景物相互呼应,从而达到令观者有如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岭南建筑的木雕材料大多用楠、樟、概、黄杨等木,一般多层次,高浮雕装饰多选用这些硬质材料,雕饰后用水磨、染色、烫腊处理,使木的表面光滑有光泽。
也有用杉木的,因杉木质地脆弱,故多以镂空、线刻、薄雕形式出现。
根据不同的部位和不同的雕刻类别,然后选用不同的木料。
再运用线雕、隐雕、浮雕、通雕、混雕、嵌雕、贴雕等工艺种类雕琢出精美的木雕。
岭南的传统建筑装饰木雕艺术善丁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溶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乂能像水墨画一样,活新淡雅,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她以鲜明的个性讼释了岭南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风貌特征和当地人文习俗、思想观念,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人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
无论从年代来讲,还是从它自身美的形式以及在建筑中的实用性来讲,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若能身临其境,你会感到这是闯进艺术之宫,为这雕刻艺术立体式包围,在这美的王国中,会使你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