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含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597.54 KB
- 文档页数:17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语言表达“简明”的“简”就是简简单单,不啰唆重复,它是指量上的要求,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语言信息;“明”就是表述要清晰,明白易懂,它是指质上的要求,是要求表达的效果最佳,表达的明晰度最高。反之,即是晦涩、有歧义、啰唆、无条理。语言表达“连贯”是语言表达中间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通畅的方法,它的三个条件是:(1)统一的话题;(2)合理的句序;(3)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一、要明确语言表达“简明”的具体要求1.做到语言简洁。大体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语句中不要出现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什么是表意功能完全相同的成分?请看以下例句:“他年龄不大,头上却早早地谢顶了。”在这句话中“谢顶”就是指成片的头发脱落光这一生理现象,这里再加上“头上”一词,就不够简洁了。二是可用可不用的虚词,尽量不用。比如:“这是一件新的毛衣”,这里的“的”字应当省去。又比如:“我因为心里有点烦,所以出来走一走。”这里的“因为”“所以”用得就多余。三是可以用指代性或替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要尽量替代,而不用再重述原来的内容。比如:“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在这个复句中,后一分句中的“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完全可以用“对上述问题”来替代。2.做到语意明白、确定。这可以从口语、书面语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对于口语,一是要注意重音恰当。在口语中由于重音不同,同样的话却能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王刚来了”,如果说成“王刚..来了”和说成“王刚来了..”,表意重点就不一样,前者侧重表示来的人是王刚,而不是其他人,后者侧重强调王刚已经来到了,没有缺席。二是要注意合理停顿。在口语中,同一句话由于停顿不同,表达的意思有时会有很大差别。例如“演员要演好戏”,如果按如下停顿“演员/要/演/好戏”与按“演员/要/演好/戏”停顿,意思就不大一样。三是要注意避免同音误听。由于口语中见不到词语的书面形态,有时免不了对同音词形成误听。比如:“由于某些意外因素的出现,报名中止了。”这里的“中止”就极易被误听成“终止”。又如“这种食物中含有治癌物质”,这里的“治癌”就可能被误听成“致癌”。对于书面语,要注意以下两大方面:一是要防止晦涩难懂,二是要避免歧义。消除歧义的主要方法有:(1)停顿消除法。短语或句子由于结构层次的停顿不同,会产生歧义。(2)重音消除法。有些词语的重音不同会造成歧义。(3)变换词语法。如: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可根据实际情况改为“以前”“前往”)(4)语序消除法。不同层次和关系会造成歧义句。(5)语境消除法。一些兼类词会构成歧义。如“劳动”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二、要明确语言表达“连贯”的关键是善于排列句序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解答语言连贯题,要做到:1.抓中心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子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句群的中心,大多用一个关键句表达。这一关键句往往放在句首,也有放在句尾的。2.抓思路从总体上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接、层进)、相属(总分关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顺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1)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2)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位在后;“同时”表示并列关系,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所谓”表示有所解释;“例如”表示举例……(3)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重复出现。(4)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
三、复习方法指导
一、陈述对象(话题)一致性原则:
统一的话题是保持语言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
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因素遭到破坏,语句就不连贯。
当然,陈述对象除主语相承之外,还有顶真式的主宾相承,但本质上仍属话题一致。
例1、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从床底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答案】B
【解析】从给定的语境看,这道题的陈述对象是“小明”,要找与之衔接的语句,就要
注意这一特点。故此,首先要排除A、D两项,因为这两项是以“妈妈”为陈述对象的,选之,
与给定语句衔接不好。再比较B、C两项,B项有“但”,能连接上句,构成语意本身存在的
转折关系,同时,这句自始至终,以“小明”为陈述对象(主语),是最佳答案。保持陈述对
象的一致性,是语言清晰和连贯的要素之一。
二、全段语体一致性原则:
把握语体,用语准确是运用语言得体应该考虑的一个方面。语体,是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
而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体式。大体来讲,有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种。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
同的语言材料,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比如文言词语典
雅、简洁、庄重,在比较郑重的书面语体中经常使用;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
易懂,在口头语体中经常使用。
三、前后内容照应性原则:
句子的连贯,主要是就前后的语意相接而言的。一个语言单位(单句、复句、句群、文段
等),要做到清晰、连贯,就要注意前面意义与后面意义的一致性和照应性。
例2、“对于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的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
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教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从下面的四句中选出能与它衔接的句子。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上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答案]B
[解析]请注意这道题目的给定语句,它提出了两个问题在前面:一是“是否可以……”,
二是“要不要……”。前面的一个问题应该否定回答,后面一个问题应该肯定回答。注意了这
个情况,选择衔接的答案就应该选能够同时回答这两个问题的一项。A、D两项只从否定方面
回答,C项只从肯定方面回答,都不能与前面的问句相对应,选B项才正确。因此,要瞻前顾后,仔细找出其对应点,语句的表达才会连贯。
四、全段氛围一致性原则:
一定的语言单位,有一定的意义氛围。这个意义氛围,是连接和组合语句的重要因素。只
要把符合这种氛围的语句放在一起,把不合这种氛围的语句排除掉。才能做到语言清晰和连贯。
例3、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的季节,
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答案】B
【解析】本题中要衔接的语句处在段首。后面的文字极力地渲染了崖壁下凄凉、冷清、
寂静、伤感的氛围;几处坟地,几块破碑,枯水露石,周围死寂。选项中,A句“夕阳烘炙”
的五彩屏障,C句中夕阳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烁的光芒,D句中白帆透明的羽翼,透露出的都
是一种明朗、欢快的暖色调,都与其情调不相谐和。惟有B句的冷清的天气,萎落的藤叶,瘦
削的崖壁,这种冷色调,才能与之有机融合,故应选B。
五、前后句式一致性原则:
一组在统一话题下的句子,对多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叙述时,它们各自的内
部语法结构(句式)往往有组合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备选句中,如果有结构(句式)上与
前后句相同的句子,这个句子也就往往是能够保持连贯的句子。
例4、选出填入横线处恰当的语句。甲:小河上的薄冰融化已尽,小草从温暖的泥土中苏醒,,造化的神功又一
次使人们惊异了。乙:阳光融化了河冰,细雨润泽了山色,,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①春风吹绿了柳枝
②春风把柳枝吹绿
③柳枝被春风吹绿
④柳枝在春风中染绿【答案】③④①②
【解析】甲句中用“冰”和“草”作主语,与选项中的“柳”是同类事物,可初步确定
③④,再按句式一致性原则,排除用被动句式的第③句,故甲处应选④。乙句中用“阳光”和
“细雨”作主语,“春风”与其为同类事物,可初步确定①②,再从句式看,排除用“把”字
句的②,最后选定①。
六、前后逻辑一致性原则:
思维的逻辑性,在语句连贯中的体现一般是时间先后、空间方位、表象本质、深浅大小、
意识行为等等。任何一种正确的思维角度,其外显语句所显示的语义都不应该出现较大的裂痕
或极大的间隔,思维走向应符合相应的逻辑。
例5、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其实,挫折给人的不仅有困惑与苦恼,而且也有启迪与喜悦。有时,挫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凡有成就的人,。
A.往往是最有才能的人,又是最能正确对待挫折的人
B.往往固然是最有才能的人,但首先应是最能正确对待挫折的人
C.往往不是最有才能的人,而是最能正确对待挫折的人
D.往往不但是最有才能的人,而且是最能正确对待挫折的人
【答案】C
【解析】“从某种意义上”指从特殊意义上讲。A项“是……又是……”并列关系,未
扣住“挫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提示;B项是常规意义,D递进关系,不合语境。A、B、D
三项均不合上文强调“挫折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逻辑,故答案选C。
例6、将下列四句语填入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圆明园废墟是北京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
前夜的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①民族的郁忿不见了,②大清王朝不见了,
③历史的感悟不见了,④熊熊火光不见了。
A.④②①③B.④①③②
C.③①②④D.①③②④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