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第七章 药物基因组学
- 格式:pptx
- 大小:6.00 MB
- 文档页数:56
分子生物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效地推动了药物研发的进步。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可以从药物发现、靶点筛选、药效评估和新药治疗等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药物发现药物发现是药物研发的第一步,选择适合用于治疗某种疾病的化合物,需要对药物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理解。
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可以快速生成和评估一系列的分子化合物,高效筛选出具有良好药物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候选药物。
在药物发现过程中,基因组学和中间代谢组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分支。
其中基因组学可以帮助制药公司识别潜在的靶点,并通过对目标基因的功能研究,发现其和疾病相关的通路。
基于基因组学分析的数据,筛选出具有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可以帮助制药公司快速地进入到临床试验的阶段。
二、靶点筛选靶点筛选是药物研发的重点之一。
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可以对自然界中丰富的蛋白质进行分析,并找到一系列适合用于靶向药物研发的蛋白靶点。
通过基因克隆和表达,制备出具有高度纯度的蛋白质,然后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靶点的筛选。
通过靶点筛选,可以快速排除一些缺乏药物活性的化合物,并且寻找到临床前和临床中的靶点。
通过分子模拟技术,可以加速药物研发的进程,发现具有更好药物活性的新化合物,并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
三、药效评估药效评估是药物研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药物起作用的通路和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例如,通过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可以研究某种药物对机体内蛋白质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确定药物是否对某种疾病有治疗效果。
通过药物研发过程中对药效进行精准评估,可以减少药物开发阶段中的失败率,缩短药物开发周期,并且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新药治疗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现在已经可以开发出高度特异性的新药治疗方案。
例如,通过单克隆抗体技术,可以开发出一些高度特异性的药物治疗方案,针对某些具体的靶点,将药物送到靶标上,从而更准确地达到治疗效果。
分子生物学1、原核基因调控机制的类型与特点1.负转录调控:调节基因的产物是阻遏蛋白,起阻止结构基因转录的作用。
(1)负控诱导:阻遏蛋白不与诱导物结合时,结构基因不转录;(2)负控阻遏:阻遏蛋白与诱导物结合时,结构基因不转录.2.正转录调控:调节基因的产物是激活蛋白.(1)正控诱导系统:诱导物的存在是激活蛋白处于活性状态;(2)正控阻遏系统:诱导物使激活蛋白处于非活性状态.2、乳糖操纵子和色氨酸操纵子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乳糖——开动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表达利用乳糖的三个酶——细菌利用乳糖。
乳糖操纵子的控制模型内容(1)Z、Y、A基因的产物由同一条多顺反子的mRNA分子所编码;(2)该mRNA的启动区(P)位于阻遏基因(I)与操纵区(O)之间,不能单独起始半乳糖苷酶和透过酶基因的高效表达;(3)操纵区是DNA上的一小段序列(26bp),是阻遏物的结合位点;(4)当阻遏物与操纵区结合时,Lac mRNA的转录起始受到抑制;(5)诱导物通过与阻遏物结合,改变它的三维构象,使之不能与操纵区相结合,激发Lac mRNA 的转录。
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加入色氨酸——阻遏色氨酸操纵子—相关合成酶基因关闭。
色氨酸操纵子与负控阻遏系统Trp体系参与生物合成而不是降解;Trp合成分5步,有7个基因参与.组成包括:阻遏基因(R)、启动区(P)、操纵区(O)、前导区(L)、弱化区(a)和结构基因区;Trp操纵子的转录调控包括阻遏系统和弱化系统.3、原核与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异同4、DNA水平的表达调控染色质的丢失:不可逆核的全能性(totipotency):细胞核内保存了个体发育所必需的全部基因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增加基因的拷贝数非洲爪蟾卵母细胞rRNA基因卵裂时,扩增2000倍,达1012个核糖体药物:诱导抗药性基因的扩增;肿瘤细胞:原癌基因拷贝数异常增加基因重排(gene rearrangement):将一个基因从远离启动子的地方移到距它很近的位点从而启动转录。
第一章1、Z-DNA的结构特点、存在的条件Z-DNA:左手螺旋,每个螺圈含有12个碱基对。
并只有一个深沟。
可能在基因表达的调控中起作用活性:B-DNA >A-DNA> Z-DNAZ-DNA的结构特点:1.核糖磷酸骨架呈“之”字形(Zigzag)走向。
2.左旋3.G的糖苷健呈顺式(Syn),使G残基位于分子表面。
4.分子外形呈波形。
5.大沟消失,小沟窄而深。
6.每个螺旋有12 bp。
Z-DNA存在的条件:1.高盐:NaCl>2mol/L,MgCl2>0.7mol/L2.Pu,Py相间排列。
3.在活细胞中如果m5C,则无需嘌呤-嘧啶相间排列,在生理盐水浓度下即可产生Z型。
4.体内的多胺化合物,如精胺、亚胺及亚精胺和阳离子一样,可和磷酸基团结合,使B-DNA转变为Z-DNA.5.某些蛋白质如Z-DNA结合蛋白带有正电荷,可使DNA周围形成局部高盐浓度的微环境。
2、DNA的超螺旋结构与拓扑异构酶超螺旋结构仅在闭合DNA中产生,环状或线状正超螺旋---反向扭转每圈双螺旋碱基数小于10.5(紧缠)。
负超螺旋---同向扭转每圈双螺旋碱基数大于10.5(松缠) 。
意义:DNA复制、转录的启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拓扑异构酶作用特点:既能切断、又能连接磷酸二酯键分类:拓扑异构酶Ⅰ; 拓扑异构酶Ⅱ作用机制:拓扑异构酶Ⅰ:切断DNA双链中一股链,使另一条链通过切口;适当时候封闭切口,DNA变为松弛状态。
反应不需ATP。
拓扑异构酶Ⅱ:切断DNA分子两股链,断端通过切口旋转。
利用ATP供能,连接断端,DNA 分子进入负超螺旋状态。
3、核酶的定义、锤头结构、举例核酶(Ribozyme):是指本质为RNA或以RNA为主含有蛋白质辅基的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物质。
锤头结构(hammer-head):1986年,Symosn提出A区:被切RNA切割位点GUX(X:C、U、A) 及其附近序列B区:锤头区,在空间上必须与A区紧邻,保守序列(锤头结构可形成第三种“V”形结构、两条互补的RNA相互作用也可以形成锤头结构。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之间的互作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理的学科。
2 DNA重组技术是将不同DNA片段(如某个基因或基因的一部分)按照人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3 功能基因组学又往往被称为后基因组学,它利用结构基因组所提供的信息和产物,发展和应用新的实验手段,通过在基因组或系统水平上全面分析基因的功能,使得生物学研究从对单一基因或蛋白质得研究转向多个基因或蛋白质同时进行系统的研究。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1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其与DNA组成核小体。
2 C值: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3 DNA的一级结构即是指四种核苷酸的连接及排列顺序,表示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
4DNA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相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盘绕结构。
5DNA的高级结构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旋所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6核小体是由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八聚体和由大约200bpDNA组成的。
八聚体在中间,DNA分子盘绕在外,而H1则在核小体的外面。
每个核小体只有一个H1。
7DNA的半保留复制是DNA在复制时首先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裂两条链分开,然后以每一条链分别做模板各自合成一条新的DNA链,这样新合成的子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8复制时,双链DNA要解开成两股链进行,使复制起点呈叉状,被称为复制叉。
9复制子为生物体DNA的复制单位。
10错配 (mismatch):DNA分子上的碱基错配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11缺失: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从DNA大分子上消失。
12插入:原来没有的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插入到DNA大分子中间。
13框移突变是指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造成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绪论•基因与基因组•DNA复制与修复•转录与转录后加工•蛋白质翻译与翻译后加工•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01绪论分子生物学的定义与发展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遗传密码的破译、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等,分子生物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医学、农业、工业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
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基因的结构、表达调控及其在生物体发育和进化中的作用。
DNA复制、转录与翻译的过程与调控研究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揭示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生物体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关系。
基因表达的调控研究基因表达的时空特异性及其调控机制,揭示生物体发育和适应环境的分子基础。
包括DNA 重组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核酸序列分析技术等,用于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方法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结构生物学方法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生物大分子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细胞培养和遗传学手段研究基因在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
利用X 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技术解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揭示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02基因与基因组基因的概念与结构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因子。
基因的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又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
基因通过DNA序列的特异性来实现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基因组的组成与特点基因组是一个生物体所有基因的总和,包括核基因组和细胞器基因组。
基因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生物体的基因组大小和基因数量差异巨大。
基因组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序列和非编码序列,这些序列在生物进化、基因表达和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药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41120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pharmaceutical molecular biology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药学专业开课学期:开课部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考核要求: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史济平主编,《药学分子生物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王镜岩等主编,《生物化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B.D.Hans,《Biochemistry》(英文版),科学出版社,2002王镜岩译,现代生物化学精要速览:《生物化学》,科学出版社2004 王琳芳,杨克恭,《医学分子生物学原理》,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R.M. 特怀曼著.陈淳、徐沁等译. 《高级分子生物学要义》,科学出版社,2001朱玉贤等编著,《现代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阎隆飞等编著,《分子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静国忠主编,《基因工程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Robert F. Weaver,MOLECULAR BIOLOGY(影印版),科学出版社&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1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学专业的学生。
分子生物学是药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生物的物质基础――核酸、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等运动规律的研究来阐明生命现象的分子基础,从而探索生命的奥秘。
本课程侧重于核酸的分子生物学,从基因展开,突出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如何操作这两个重要的生命过程,围绕DNA复制,转录,表达和调控等方面给予论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而深入地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以后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研究新药以及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代谢规律,阐明药物作用的机理奠定基础。
ppt课件contents •分子生物学概述•基因与基因组结构•DNA复制与修复机制•转录与翻译过程调控•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生物信息学在分子生物学中应用•分子生物学前沿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目录分子生物学概述分子生物学定义与特点分子生物学定义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分子为研究对象,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实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分子生物学发展历程早期发展阶段现代分子生物学阶段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基因与基因组结构基因概念及功能基因功能基因定义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或参与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和生化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表现。
基因分类基因组组成与结构特点基因组定义基因组是指一个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总和。
基因组组成基因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编码区包含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非编码区则包含一些重要的调控元件和重复序列。
基因组结构特点不同生物的基因组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如原核生物基因组较小且连续,真核生物基因组较大且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和间隔区。
转录后水平调控转录后水平调控主要涉及mRNA 的加工、剪接、运输和降解等过程,通过这些过程可以影响mRNA 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
基因表达概念基因表达是指基因转录成mRNA ,再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生物体通过多种机制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包括转录水平调控、转录后水平调控、翻译水平调控和表观遗传调控等。
转录水平调控转录水平调控是最主要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相互作用。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DNA复制与修复机制DNA复制过程及影响因素DNA复制过程影响因素DNA损伤类型及修复方式损伤类型包括碱基错配、单链断裂、双链断裂、碱基修饰等,这些损伤可能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或丢失。
修复方式包括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跨损伤修复等,这些修复方式能够识别和修复DNA损伤,维护基因组的稳定性。
分子生物学知识:基因组流行病学在疾病预测和治疗中的应用基因组流行病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应用于疾病预测和治疗领域,具有重大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挖掘更多的基因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索基因组流行病学在疾病预测和治疗中的应用。
一、基因组流行病学概述基因组流行病学是一种研究基因变异、遗传变异与人类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关系的学科。
它是种子随机性和环境因素的结果。
早期遗传学研究偏重于狭义和广义的遗传学,但是基因组流行病学不仅考虑了单个基因对疾病的影响,还涉及了基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因组流行病学逐渐从家族遗传病研究发展到了大规模群体研究,从而有助于解决复杂疾病的遗传和遗传环境因素的问题。
二、基因组流行病学的应用1.确认新的易感基因基因组流行病学可以对不同亚组进行基因检测,以确认新的易感基因,探究不同族群发生疾病的基本原因,这将为预测疾病发生提供依据。
2.疾病预测基因组流行病学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预测患某些疾病的风险。
那些患有一系列家族病史的个体,尤其是亲属有发现的患者,都应该进行基因检测。
基因测试将有助于预测患病风险,早期预防,从而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
3.个性化医学个性化治疗中,针对不同人群的基因基础,可以针对个体的特定疾病进行更为有效的治疗。
基于基因组流行病学的信息,临床医生可以更精准地制定治疗方案。
这将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提高重大疾病治疗的成功率和准确性。
4.药物研发药物研发是基因组流行病学在卫生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领域。
基因组流行病学的应用将有助于药物研发团队确定哪些患者对哪种药物更有反应,哪些基因变异是导致药物副作用的。
在制定新的药物治疗方案时,基因组流行病学是必不可少的。
三、基因组流行病学的挑战基于基因组流行病学的研究还有一些挑战。
一方面,数据获取非常困难,需要大量的基因检测和临床研究。
另一方面,个体基因通常没有变异,使结果缺少足够的可重复性。
药物基因组学在药学中的应用研究概况崔宏伟;宋宏春;苏秀兰【摘要】现代药学应用领域相当广泛,涉及感染发作的急症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慢性病症的药物治疗.临床对于确诊的疾病,医生往往根据患者病症给予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却表现出同一药物对患有相同病症的不同患者有不同的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部分患者服用药物后,药物可能没起到任何作用;部分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还有一些患者服用药物后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甚至危及生命.近来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多态性是造成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性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1-2].药物代谢与转运酶的个体遗传差异导致个体对药物不吸收、无法激活前药活性及对活性药物的代谢缓慢等不同的治疗效果,由此推动了“药物基因组学”迅速发展.【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年(卷),期】2011(006)004【总页数】4页(P283-286)【作者】崔宏伟;宋宏春;苏秀兰【作者单位】010059 内蒙古医学院药学院药理学系;010050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药学院药剂教研室;010050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现代药学应用领域相当广泛,涉及感染发作的急症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慢性病症的药物治疗。
临床对于确诊的疾病,医生往往根据患者病症给予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却表现出同一药物对患有相同病症的不同患者有不同的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
部分患者服用药物后,药物可能没起到任何作用;部分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还有一些患者服用药物后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甚至危及生命。
近来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多态性是造成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性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1-2]。
药物代谢与转运酶的个体遗传差异导致个体对药物不吸收、无法激活前药活性及对活性药物的代谢缓慢等不同的治疗效果,由此推动了“药物基因组学”迅速发展。
所谓药物基因组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基因组信息对药物反应效果的学科,同时,它将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与药物疗法中有效性的提高以及副作用的减轻联系在一起。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中英文):本课程重点讲授药学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包括核酸的结构、DNA复制、突变与修复、转录、翻译、基因表达调控、药物基因组学、药物转录组学、药物蛋白质组学、药物代谢组学、基因工程、核酸体外扩增、核酸检测、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等,并介绍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同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的“四个自信”,实现“三全育人”。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harmaceutical Molecular Biology. Topics will include the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replication, mutation, DNA repair, transcription, translation,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pharmaceutical genomics, pharmaceutical transcriptomics, pharmaceutical proteomics, pharmaceutical metabonomics, gene engineering, PCR, nucleic acid detection, gene editing, and bioinformatics. This course will also introduce the techniques of molecular biology used in medicine and pharmacy.2.设计思路:- 1 -在药学的研究和药物的开发过程中,分子生物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为药物新靶标的发现、药物的生产、药物机制的研究等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从分子水平研究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方式和产生的影响。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从分子水平研究药物作用机制。
这种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其结果对新药研制的推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分子水平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些重要方法和技术。
1. 蛋白质组学蛋白质是药物产生影响的主要靶点。
蛋白质组学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蛋白质进行全面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
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识别出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位置、形式和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制提供帮助。
2. 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可以研究药物与基因的关系,并找到药物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识别靶点蛋白质和作用机制的效率,从而更快地发现药物对人体的影响。
3. 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将大量蛋白质固定在芯片上的技术。
这种方法可以识别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发现这些作用对人体的具体影响。
这种技术能够加快药物研发进程,并提高新药研制的成功率。
4. 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分析方法,用于确定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在药物研究中,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药物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新药研发的进一步实验设计。
5.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将细胞放入适当的培养基中,使其在体外得到维持和增殖的技术。
在药物研发中,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对药物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初步研究。
这种方法可以为药物研发的后续实验提供指导,并提高新药研制的成功率。
总的来说,分子水平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通过上述方法和技术,科学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影响,从而为新药研制提供帮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也将会出现更多先进的技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023年遗传药理学与个体化用药考试题及答案【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些基因属于药物氧化代谢酶基因()A.CYP3A4B.HNMTC.ABCBlD.SLC01B1E.ALDH2.仅肝脏中CYP总量的l%%-2%,但已知经其催化代谢的药物却多达80余种的药物代谢氧化酶是()A.CYP1A2氏CYP2C9C.CYP2C19D.CYP2D6E.CYP3A43.经典咪达嘎仑口服试验,是衡量哪种CYPs,活性的"金标准"()A.CYP1A2B.CYP2C9C.CYP2C19D.CYP2D6E.CYP3A4.B-RAF突变的黑色素瘤患者有效的药物()A.西妥昔单抗B.帕尼单抗C.维罗菲尼D.曲妥珠单抗E.贝伐单抗5.最早发现的由受体缺陷引起的遗传药理学现象中的一种疾病是()A.氨基糖昔类抗生素致聋B.恶性高热C.香豆素抗凝作用耐受性D.胰岛素耐受性E.加压素耐受性6.对HNMT的描述正确的是()A.代谢异烟胖、磺胺二甲喀咤和普鲁卡因胺等B.催化组胺及其他类似结构杂环化合物的Nt-甲基化代谢C.将内、外源性物质摄入细胞内D.参与内、外源性物质氧化代谢E.以上均不正确7.Bl肾上腺素受体的内源性配体是()A.儿茶酚胺B.乙酰胆碱C.5-HTB.D.多巴胺E.肾上腺素8.B-受体阻滞药的B阻断作用的个体差异是由以下哪种因素引起的()A.NATB.ADHC.CYP450D.ALDHE.G6PD9.主要位于血小板膜表面,是抗血小板药物氯嗽格雷作用的靶点的受体是()A.βI-ARB.ATl受体C.P2Y∣2受体D.5-HT受体E.组胺受体10•磺腺类药物靶蛋白的编码基因是()A.KCNJ11B.CDKAL1C.KCNQlD.PAXE.OATl(二)多项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遗传药理学的重要发现有()A.伯氨喳敏感的红细胞内谷胱甘肽浓度降低是由于葡萄糖一6-磷酸脱氢酶的缺乏所致B.肌松药琥珀胆碱的异常反应是血清胆碱酯酶的低亲和力变异所致C.异烟酷代谢率遗传控制和慢、快乙酰化代谢者的区分D.我国学者首先以普蔡洛尔为模型药证实了药物反应种族差异E.以上均是2.遗传药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A.描述性阶段B.系谱研究表型活性研究阶段C.单碱基变异研究阶段D.组学研究阶段F.分子生物学研究阶段3.CYPIA2活性增强可能是下面哪些疾病的危险因素(A.结肠癌B.膀胱癌C.肺癌D.乳腺癌E.食管癌4.经CYP2C19代谢的药物有()A.S-美芬妥英B.奥美拉嘎C.普蔡洛尔D.地西洋E.丙米嗪5.CYP3A主要存在于()A.心B.肝C.小肠D.肾E.脑6.以下对尿昔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GT)描述正确的有()A.UGT广泛分布于人体的肝、肾、胃肠道以及各种腺体组织B.参与内源性激素、药物以及许多毒物的代谢B.根据核昔酸序列的相似性分为四个家族:UGT1,UGT2,UGT3和UGT8C.人类UGTlA9的突变可改变人体内胆红素代谢水平,导致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D.UGT2B7主要表达于肝脏,是最重要的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7.由NAT2代谢的药物有()A.磺胺二甲喀唳B.异烟胱C.对氨基水杨酸D.普鲁卡因胺E.对氨基苯甲酸8.遗传药理学主要研究哪几类基因多态性对药物的反应()A.药代动力学基因变异B.药效动力学基因变异C.生物药剂学基因变异D.转运体基因变异E.以上均是9.以下药物可能引起G6PD缺陷者发生溶血的有()A.氯喳B.柳氮磺叱咤C.吠喃西林D.阿司匹林E.氯霉素10.遗传药理学在新药研发和开发中的应用意义()A.开发针对性强、对特定疾病和特定人群更安全、更有效的新药B.发现药物新作用靶点,开辟新药设计新途径C.改善药物开发和新药临床试验过程D.提高新药研制的成功率E.降低新药开发成本和医疗费用,减少参试人群数量(三)名词解释1.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2.单核昔酸多态性(SNPs)3.细胞色素P450(CYP450)4.硫喋吟甲基转移酶(thiepursnemellyranferase,thiopurineS-InethyltranSferaSe,TPMT)5.NAT2(N-acetyrangerase2)6.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te-WidleAssociationSadies j GWAS)(四)简答题1.简述遗传药理学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分子生物学考点绪论名词解释基因组:生物有机体的单倍体细胞中的所有DNA,包括核中的染色体DNA和线粒体、叶绿体等亚细胞器中的DNA。
基因组学:依赖于对DNA序列的认识,应用基因组学的知识和工具去了解和认识影响整个生命过程的特定序列表达谱。
蛋白质组:—个基因组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C值: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的DNA含量称为该物种的C值。
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复杂,其C值就越大。
所需要的基因产物的种类也越多,即需要的基因越多,因而C值越大。
⏹C值悖论:在结构、功能很相似的同一类生物中,甚至在亲缘关系十分接近的物种之间,C值可以相差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这种C值与生物进化复杂性不相对应的现象称为C值悖理(C value paradox)1、什么是核小体,简述其形成过程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大约200bp的DNA和组蛋白八聚体及外围H1蛋白组成。
形成过程:核小体的形成是染色体中DNA压缩的第一个阶段,八聚体在中间,DNA分子盘绕在外,而H1则在核小体的外面。
每个核小体含有约200bp的DNA,核心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2份拷贝,1份拷贝的H1组蛋白位于核小体外侧。
2、简述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及组装过程真核生物染色体有两个染色单体组成,每个染色单体含有是个螺旋圈,每个螺旋圈由30个玫瑰花结组成,每个玫瑰花结上有6个突环,突环由纤丝组成,每圈纤丝有6个核小体。
DNA(2nm)→核小体链(10nm,每个核小体200bp)→纤丝(30nm,每圈6个核小体)→突环(150nm,每个突环大约75000bp)→玫瑰花结(300nm ,6个突环)→螺旋圈(700nm,每圈30个玫瑰花结)→染色体(1400nm,2个染色单体,每个染色体单体含10个螺旋圈)3、简述DNA的一、二、三级结构特征,三螺旋DNADNA一级结构:四种核苷酸(dAMP、dCMP、dGMP、dTMP)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核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