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27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件甘政发〔2010〕92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建设兰州新区是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兰州市拓展城市空间、全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省政府决定启动兰州新区建设。
为了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建设兰州新区的重要意义开发建设兰州新区,有利于破解兰州发展的瓶颈制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加快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壮大经济实力,实现“中心带动”跨越发展的目标。
开发建设兰州新区,有利于在兰州市以及全省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充分释放这一区域的发展潜能,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引擎”,构建与产业体系相配套、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市构架,形成统筹发展的功能布局,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
开发建设兰州新区,有利于发挥兰州市作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支撑区域。
二、加快新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战略定位:通过5—10年建设,使兰州新区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中部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先导区,“两型”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生态建设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实验区,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的扩展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沟通全省和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功能布局:立足于建设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区,着眼于集聚集约集群发展,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仓储等服务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新区框架、产业体系及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交通及城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具备较强的集聚效应和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兰白核心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到2020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产业集聚,服务配套、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区。
印刷包装教研室十二五发展规划1、学科发展计划以一级学科“化学工程(530)”中二级学科“造纸技术(53057)”为基础发展三级学科印刷工程(方向可为数字图文信息、印刷技术、电子出版)和包装工程(包装设计方向、动画设计方向)专业。
争取未来三年内印刷技术升为本科印刷工程,五年内包装设计与工艺专科专业升为本科包装工程专业。
同时我们以高分子材料专业对材料方面的研究优势、轻化工专业对印花方面的研究优势、化学工程专业对化学性能的研究优势为依托,与之密切结合,可以更好更快发展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专业。
2、引进人才由于印刷工程未能列入国家二级学科,所以各高校印刷工程专业招收的博士生都是采用挂靠的形式。
如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硕博士学位)、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学院(拥有印刷包装技术与设备博士学位授予权)、天津科技大学包装与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学院以光电工程为博士点培养印刷工程与包装工程的博士生。
计划未来五年内共引进博士3人,以充实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专业的发展。
引进博士为颜色测量与再现方向或图像色彩管理方向或数字图像处理方向(武汉大学)或颜色科学与印刷复制技术方向(西安理工大学)或印刷及图文信息再现与控制方向(南京林业大学)1人,印刷包装设备设计制造技术方向(西安理工大学)或印刷光学工程方向(上海理工大学)1人,研究现代造纸与纸张加工方向(天津科技大学)或造纸化学与工程方向(南京林业大学)或印刷包装材料与印前图文处理方向或纸页成形技术与工程(含加工纸与特种纸)方向(华南理工大学)或信息记录材料方向或防伪技术方向(武汉大学)1人。
3、购置设备计划未来五年内添置一百万元以上教学设备和科学研究设备,尤其以购置科学研究设备为主,包括油墨研究测试设备(如AR2000型流变仪、GJ高速搅拌分散器、IGT C1-5型印刷适性仪、实验室篮式研磨机等)、屏幕软打样设备(如CGS Softproof软件打系统、Certified Proof印刷品质认证软件等)、方正雕龙CTP设备等。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2.17•【字号】甘政办发[2009]29号•【施行日期】2009.0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甘政办发[2009]2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精神,建立和完善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省政府决定,建立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联席会议”组成人员总召集人咸辉副省长召集人张正锋省政府副秘书长苏君省人口委主任成员刘维忠省卫生厅厅长王泉清省发改委副主任旦智塔省教育厅副厅长陈继省科技厅副厅长季文平省民政厅副厅长李堋省财政厅副厅长曹玉龙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宋亚彬省国土资源厅纪检组长周应军省建设厅副厅长康国玺省水利厅副厅长尚勋武省农牧厅副厅长赵建林省林业厅副厅长李学宏省人口委副主任李峰省扶贫办副主任徐亚荣省妇联副主席二、成员单位职责省发改委:组织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指导各市州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负责安排专项投资和省财政性资金建设项目;协助制定在惠农政策中资金、项目对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农村二女节育户(以下简称“两户”)家庭优先优惠的政策;在确定的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项目实施中,优先安排农村计划生育“两户”家庭。
省教育厅:指导高校做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保障已婚学生的生育权利;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强在校学生青春期、性知识等健康教育;协助提供在校生数量、分布、性别比等相关数据;继续落实教育升学加分政策;制定助学金优先优惠政策,对农村“两户”子女省内大学学习阶段,在助学金上给予重点照顾和倾斜。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发改委关于谋划2010年经济工作建议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发改委关于谋划2010年经济工作建议的通知(甘政办发〔2009〕222号2009年11月26日)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省发改委《关于谋划2010年经济工作的建议》已经省政府原则同意,现予批转。
请结合本市州、本部门的实际,积极调查研究,认真谋划好2010年的各项经济工作。
关于谋划2010年经济工作的建议(省发改委二○○九年十一月十二日)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坚持“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经济运行环境持续改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工业经济回升势头明显,项目投资拉动有力,消费需求不断升温,财税收入逐步好转,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民生保障得到改善,经济社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但是,受外部环境变化和未来发展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省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
为继续保持我省目前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及早研究和谋划2010年经济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衔接重大项目和专项规划,现就谋划2010年经济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一、确保完成2009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根据2009年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认真开展回头看和检查对照工作,按照省政府分解落实到市州、省直部门的目标考核任务,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强进度考核,对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十二件实事”等目标任务逐一抓好检查落实。
平阴县“十二五”玫瑰产业发展规划平阴县是全国著名的“玫瑰之乡”。
平阴玫瑰以其花色艳丽、花朵直径大、瓣多而厚、香气浓郁而蜚声中外,久负盛名。
2000年平阴县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玫瑰之乡”。
2003年平阴县成功地申请到了“平阴玫瑰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10年3月,平阴玫瑰花申请到了国家国卫生部的新资源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同年,“平阴玫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的批准。
玫瑰花是平阴县的特色产业、资源产业,发挥玫瑰产业的传统优势、品牌优势,加快其发展,形成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十一五”玫瑰产业发展回顾(一)主要特点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玫瑰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富民强县的一项特色产业来抓,我县玫瑰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全县农业经济的一大主导产业。
1、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结构不断调整。
平阴玫瑰栽培品种有50余个,现用于大田生产的品种主要有三个即丰花玫瑰、紫枝玫瑰、重瓣红玫瑰,种植规模已遍布到全县6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面积达3万亩。
近年来我县又引进发展了格拉斯、大马士革等油用玫瑰新品种,形成了以玫瑰镇为中心的玫瑰花生产基地产业带。
科学地管理使玫瑰花亩产量由过去的1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00公斤,最高单产突破500公斤。
2、加工能力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初步形成。
随着全县玫瑰花面积、产量的不断提高,我县玫瑰花加工能力也不断增强。
2010年现全县玫瑰制品企业20家,玫瑰精油加工设备达30台套,玫瑰烘干炉达120套,全县年加工玫瑰鲜花(蕾)3000余吨,生产干花蕾600余吨,生产玫瑰精油200余斤。
我县在鼓励花农大力种植玫瑰花的同时,也积极培植玫瑰深加工企业的发展,以玫瑰深加工业为突破口,努力延伸玫瑰产业链条,扶持壮大了济南天源玫瑰制品有限公司、济南惠农玫瑰精油有限公司、平阴玫瑰开发有限公司、济南贸珍玫瑰制品有限公司、济南天卉玫瑰制品生物有限公司等5家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
惠农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惠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对全面提升我区综合实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建设产业突出、环境和谐、民生幸福的陆港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做好全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根据自治区、市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编制“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区发展的影响,准确把握区情和发展阶段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着重解决关系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基本原则1、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
“十二五”规划要以惠农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为基础,结合打造陆港经济区目标,制定既符合实际又高瞻远瞩,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
2、实践总结与调查研究相结合。
“十二五”规划编制既要做到深入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充分吸收成熟理念,承前启后,又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石,进一步深入乡镇、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及时了解企业、基层情况,并多方面、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发展需求,扎实有效地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3、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
“十二五”规划编制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既要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又要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做到全面发展、重点突破。
中共方正林业局委员会文件方林党发[2011] 5号中共方正林业局委员会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关于印发《方正林业局“十二五”教育培训规划》的通知各基层党组织、各单位:现将《方正林业局“十二五”教育培训规划》(含《方正林业局“十二”五期间副科级以上干部及后备干部规划》、《方正林业局“十二五”期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方正林业局“十二五”期间职工教育培训规划》、《方正林业局“十二五”期间创业就业岗位技能培训规划》)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按要求贯彻落实。
二0一一年四月主题词:教育培训规划通知抄送:总局、管理局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劳动局、人事局、教育局;林业局党政领导,机关各科室部门,存档。
中共方正林业局委员会办公室二0一一年四月十五日印发方正林业局“十二五”教育培训规划(2011-2015)中共方正林业局委员会黑龙江省方正林业局2011年4月目录1、方正林业局“十二五”期间副科级以上干部及后备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1)2、方正林业局“十二五”期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8)3、方正林业局“十二五”期间职工教育培训规划 (11)4、方正林业局“十二五”期间创业就业岗位技能培训规划 (18)方正林业局“十二五”期间副科级以上干部及后备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为进一步加强全局副科级以上及后备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实现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上级对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安排,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级的统一部署,以提高全局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目标,健全培训制度,改进培训方式,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胜任新任务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为我局“四个方林”建设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形成全局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重实效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更加完善。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前言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3年9月,国务院批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作为我国湿地保护长期规划,明确了我国湿地保护的近期、中远期目标。
“十一五”期间,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各地区、各部门实施了一大批湿地保护工程,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一批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湿地工程区的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得到推广,履行《湿地公约》国际义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国的湿地保护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阶段目标,针对我国自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仍面临着严重威胁的总体形势,“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增强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仍显得十分紧迫。
“十二五”湿地保护工程将在评估、总结“十一五”湿地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湿地保护长期规划的总体部署,以保护湿地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重点针对国际及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鸟类迁飞网络、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泥炭湿地以及跨流域、跨地区湿地实施保护和恢复工程,形成国家层次示范效果。
甘肃省林业厅关于加强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林业厅关于加强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甘林计函〔2013〕13号)各有关市(州)林业局,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厅直有关单位:《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国家林业局对我省申报的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批复立项了15个,除6个项目已竣工外,大多项目还处于在建或待建阶段。
2012年9月上旬,国家林业局防火办抽调森林防火专业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我省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甘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白龙江林业管理局、陇南市林业局等单位的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执行情况及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
通过检查,发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项目实施不规范、擅自更改建设内容、挪用项目建设资金、项目进展缓慢等严重问题。
2012年12月,国家林业局在全国森林防火建设项目管理培训座谈会上,对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陇南市林业局实施的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进行了通报批评,对建设单位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将新建防火瞭望塔变更为维修防火瞭望塔等违规行为,要求省林业厅立即整改,否则,将对新报项目不予批复立项。
目前,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管理上普遍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的问题,对森林防火基本建设程序不熟悉,资金管理和使用不规范,工程项目档案不健全,采购设施和装备质量不高,建设工期滞后等问题。
为有效组织实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确保项目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现就项目管理工作提出如下要求,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生物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一、产业现状生物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
其中生物医药包括化学药品、中药、生物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生物农业包括农业良种、林业良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领域;生物能源是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的能源物质(含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化工是指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制造新型材料和化学品;生物环保主要指利用生物技术从事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治理,开发环保生物新技术及相关设备。
(一)国际生物产业发展趋势生物技术是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战略主导产业。
全球生物产业发展主要呈现四大趋势:一是生物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突破,生物医药、生物农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
全球生物产业销售额近5年翻了一番,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
二是生物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战略制高点。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生物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纷纷制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
三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仍将保持生物产业发展的强势地位。
目前,发达国家是全球生物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和研发投入的主体,这种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北美、欧洲、日本的生物医药销售额占全球市场的83%,研发投入占全球的90%以上。
四是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继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完成大宗原料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后,正在经历第二次将新药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等研发环节向低成本市场转移。
(二)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趋势国家将发展生物产业作为新世纪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推动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生物产业已成为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
主要呈现四大趋势:一是生物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预计到2015年,全国生物产业产值将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速将保持在20%以上。
莲花山林场2012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根据《财政部关于拨付2012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的通知》(财农 [2012]95号)、《省财政厅、省林业厅关于下达2012年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建设任务计划的通知》(赣财农[2012]134号)精神,2012年我场将实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建设任务3203亩。
为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一)自然概况莲花山林场地处鄱阳县的北部,位于东经117°4′21.45″——116°58′9.73″,北纬29°42′7.17″——29°33′6.12″之间,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402米,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属黄山余脉,自然条件较好,森林植被较好,是个典型的低山高丘林区。
林场现有林地面积16.8万亩,森林覆盖率87.4%,年平均温度16.7°c冬夏温差较大,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3250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75天,气候具有自然时间中等,昼夜温差较大,降雨量均恒的特点,适宜森林生长。
(二)社会经济情况莲花山林场有6个分场,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670人,其中城镇人口1210人,农村人口6460人。
2011年全场生产总值5459万元,农业总产值710万元,林业总产值280万元,工业总产值446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元,林农人均收入2900元。
(三)森林资源状况林地面积16.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9.6%,有林地面积16.5万亩,灌木林地面积111亩,竹林面积3182亩,公益林面积73690亩,国家森林公园面积82635亩:其中林地面积79665亩,森林覆盖率87.4%。
林种有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一般用材林,经济林,以防护林为主。
二、开展森林抚育工作的必要性林场现有中幼林面积160749亩,占林地面积96%,其中幼龄林面积134074亩,中龄林面积26675亩,从起源看,人工中幼林面积33534亩,天然中幼林面积127215亩。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摘要:新兴产业具有全局性、成长性、导向性等显著特征,是关系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趋向的产业;“安发生物科技园”项目的建设,为福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一个成功典范;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突出特色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完善扶持政策。
关键词:新兴产业安发模式福建一、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内涵和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往往被称为新兴产业),就是一国或地区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其主要特征:一是战略性。
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创新性。
新兴产业是产学研深度整合的产业,其技术是新的,产品是新的,需求是新的,它代表了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是风险性。
由于新兴产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且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这些都将使得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带有较大的风险性。
四是关联性。
主要表现是产业链条长,对上、下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对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五是导向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未来经济发展重心的风向标,是引导人才集聚、资金投放、技术研发和产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在“十二五”期间,福建要精心筛选、培育具有地域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未来3-5年之内在最有基础、最优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迅速形成一批有自主核心技术、有一定市场规模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一是前瞻性。
要着力选择和培育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突破。
二是现实性。
要充分考虑本省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状况,着力选择那些最具比较优势且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优先发展。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为了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对陇药产业发展做出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甘办发[2014]69号)精神,全力推进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建立中药材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现制定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中药材产业是能耗低、污染少、带动广、潜力大、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朝阳产业。
我县是中药材资源大县,也是国家重要的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
天麻、猪苓、五味子、淫羊霍、鱼腥草、柴胡、贯叶连翘、杜仲等大宗道地药材品质优良,生产历史悠久,原生态特征十分明显。
特别是以天麻为主的真菌中药材在全省独树一帜。
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是培育我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举措,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开拓中药材应用领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中药材产业分布于广阔的农业生物生态和工业领域,横跨种植、林业、环境、植物、微生物、生态等生物系统。
产品包括道地药材、生药、饮片、临床用药、食品、保健、化妆等众多品种,成为被大量使用的重大疾病防治、医院临床用药和健康保健品。
发展中药产业对推动我县科学技术发展,强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带动农业、林业、环保、科技产业,药物、食品、生物保键品等先进制造工业和生态保护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保护中药植物资源,提高开发利用水平。
全县传统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已查明中药材资源蕴藏量576种,可供开发和利用的中药材涵盖植物、动物、矿物、微生物等众多种类,野生中药材生长分布于县内整个区域。
所产中药材质量和生产量历史以来位居全国前列,其药效功能闻名于世、享有盛誉,其中:天麻等约100余种名贵生药在省内外均有大宗销售。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实施意见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3〕148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工作,扩大医改成果,现就做好我省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2012-2015年)〉的通知》(甘政发〔2012〕149号)精神,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着力解决基层医改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效运行机制,扩大改革成果;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药品供应、人事分配等方面综合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二、完善药物采购和配送机制(一)完善药物招标采购机制。
(省卫生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负责实施)全面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关于印发〈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甘发改社会〔2011〕854号),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不包括中药饮片)均以省为单位,按照采购周期实行网上集中招标采购。
1 甘肃省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全面推进林业科学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根据国家林业局《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甘肃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精神,结合甘肃林业科技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甘肃林业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一)林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林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和“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林业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开展了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工作,初步完善了全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并在生态防护林体系构建、经济林果发展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201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131.98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75.1亿元,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良种使用率达到45%,科技贡献率达到45%,林业科技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1.林业科技成果丰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逐步深入 “十一五”期间,全省实施各类科研、推广项目508项,落实经费17329.57万元。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9项,经费4632.5 2
万元;部门科技计划项目44项,经费3291.78万元;地方科技计划项目224项,经费3094.3万元;自筹及其他科技项目80项,经费827.49万元;争取国家林业科技推广项目31项,经费2181.5万元;省级科技推广项目16项,经费957万元;其它科技推广项目64项,经费2611.0万元。取得科技成果397项。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8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市州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市州科技进步二等奖32项,市州科技进步三等奖22项。鼓励并支持林业科技工作者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在传承传统理论基础上,勇于探索,注重整理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理论创新成果,总结先进实用技术应用推广中的成功经验,及时形成科技理论成果,出版论著或在各级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予以发表,充分展现林业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十一五”期间,出版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26部,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13篇,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20多篇。 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符合我省林业发展实际的科技创新体制,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科技队伍,为林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工作。 2.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 3
度,为人才充分施展才智提供广阔舞台,形成和锻炼出了一支基础扎实、专业多样、业务精通、敢于创新、吃苦耐劳的林业科技队伍。 目前,全省共有省、市、县三级林业科研院所16个,省、市、县三级林业技术推广站91个,林业工作站813个。有各类林业专业技术人员9100人,其中大专以上3098人,省市县三级林业科研院所586人。林业技术人员中有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1名突出贡献专家,39名甘肃省领军人才,5名省级学科带头人,7名省级优秀专家,13名“333”人才,18名“555”人才,16名享受政府特贴专家,120名科技特派员,3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省林科院、治沙所、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等3个省级林业科研推广单位共培养引进硕士研究生70人,博士研究生9人。 依托“西部之光”人才计划、“333”、“555”、省级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等人才培养平台,加强了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培养了行业精英人才。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合作开展项目等形式,提高了技术人员学历层次,扩大知识领域,更新观念,有力地提高了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单位科研竞争能力,为提升科研项目的质量与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3.科技攻关能力增强,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林业科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甘肃林业科技始终坚持服务林业建设,为林业重点工程和项目提供科技支撑的方向,紧扣现代林业建设工作,针对林业重点工程与项目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取得了显著成 4
效。“十一五”期间,全省加快引进和培育优质、速生、抗逆的林木品种,重点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名优经济林树种和名贵珍稀树种;重点解决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技术难题;优先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育、防沙治沙、森林灾害防治、商品林培育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进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控制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积极开展林木生物质能源利用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大力推进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增强林业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完善和提高林业科研院(所)的科技装备水平。 4.林业行业标准建设得到加强,技术推广和监督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以来,我省组织制定、颁布林业行业标准与技术规程48项,涉及林木良种、种苗生产、造林营林与森林资源管理、经济林栽培与果品质量检测、林木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等5大类,基本涵盖了我省林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制订林业国家行业标准10项,地方标准35项,申报林业国家行业标准项目50项,申请植物新品种5项,申请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2个省级科研单位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林业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制订和发布了苹果、梨、桃、大樱桃、油橄榄等18个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花牛苹果、红富士苹果、早酥梨、秦安蜜桃、麦积葡萄、大樱桃、花椒、仁用杏等9个特色经济林果树种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检测和质量认证;建成了油橄榄、枸杞、红枣、苹果、核桃等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 5
区;建立无公害生产基地80.4万亩,获得小口大枣、五佛大枣、平凉金果、庆阳苹果等一批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完善县级以上林业科技推广机构91个,林业科研院(所)16个,全省林业科研、推广体系初步建立;加强林业技术监督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林业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林业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和质量保障。 5.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强,林业技术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省林业科技单位抢抓机遇,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在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与国内外科研单位或高校联合实施科研项目42项,执行中-埃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1项,GEF项目2项,中-菲合作项目1项,中-澳合作项目1项,国外智力引进项目6项,引智推广项目4项。聘用客座专家13人,客座专家每年作专题讲座30余次。开展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拓宽项目来源。“十一五”期间,邀请外国专家来华做专题讲座和技术指导20多次,各类科研单位选派技术骨干参加种类技术交流或培训106次,出国学习30人/次;举办对外援助技术培训班9期,共有25个国家的203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了培训;接待了尼日尔议长代表团,苏丹驻华大使馆代表团,加拿大记者代表团,以及日本、英国、韩国沙漠考察团等。通过学习交流与培训,提高科研基础设施水平,开阔林业科技人员眼界,增强科研单位科技研发能力。 6.林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科技宣传深入人心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省厅直属单位都 6
建立了单位门户网站,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所有门户网站都与省林业厅网站建立链接,加快了单位间信息的交流速度,提高了公共信息共享效率。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省厅直属单位都设立专人,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同时,各单位都通过选派技术人员参加技术培训、到信息化建设单位参观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增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综合能力,促进林业科技发展。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不断加强林业科技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印发实用技术科普资料、出动宣传车、悬挂宣传标语及现场咨询服务等形式,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宣传林业科技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近年来,组织科普宣传活动150次,印发林业适用技术科普资料200000份(册),出动宣传车500次,悬挂标语15000次;举办各类培训班150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5000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268468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林业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 1.创新型科技人才缺乏 主要表现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而且分布不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仍然缺乏,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省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使得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能力不足。 7
2.先进技术储备不足 突出表现为科技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两方面。特别是由于林业科技成果产出的滞后性,林业建设中急需的关键技术与实际科研工作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存在脱节现象,导致科技成果的产出速度远远跟不上林业建设的需要,科技储备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随着林业发展方式转变,科技需求也发生重大变化,困难立地造林、林木生物育种、经济林标准化栽培、森林可持续经营、碳汇造林等领域关键技术有待突破。 3.科技投入总量不够 近年来,国家和省上对林业科技的投入虽有明显的增加,但投入总量和增长速度远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尤其是省级财政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林业科技推广项目资金投入上很少,致使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滞后,基层林业科技推广能力薄弱。 4.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 全省各级林业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着科研实验条件落后、实验设备陈旧、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科研基地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市、县林业科技机构科研试验条件差,试验研究能力更显薄弱。与其它行业相比,林业科研条件建设更是明显滞后,严重制约着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5.科技服务机制不健全 社会对林业科技重视不足,鼓励发展应用科技的环境氛围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