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宦官专权原因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之比较 (自动保存的)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标目标】通过了解明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新课导入】《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朱元璋简介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生卒:1328——1398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朱元璋简介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朱元璋简介主要经历:1328年——1344年主要工作是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
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1、朱元璋废除宰相制解说:1380年,朱元璋下令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 并“罢丞相不设, 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皇帝亲理万机,“自操威柄”。
因胡惟庸的擅权放肆进而谋逆犯上 ,明太祖对大权独揽的丞相制度深恶痛绝 ,在罢相废制的十五年后,犹告诫臣下“联罢承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权归于朝庭,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以请者、置重典”。
这条硬规矩一定 ,太祖之后确也无人再言及置相一事。
于是,自秦以来延续了一千五百余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1)原因①直接:明太祖多疑专断,迷恋权力。
胡惟庸专权乱政。
解说:胡惟庸本是元朝一个县的低级官吏,通过行贿、攀附同乡李善长,得以投靠朱元璋。
东汉末年的腐败与社会动荡东汉朝廷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然而,在东汉末年,腐败与社会动荡成为了主要问题,对帝国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东汉末年腐败的原因、表现以及所引发的社会动荡。
一、腐败原因1. 权臣专权,政治黑暗东汉末年,随着政治权力的集中,权臣们在朝廷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些权臣为了谋取私利,往往利用职位之便从事贪污腐化的行为。
此外,由于宦官势力的抬头,朝政日益黑暗,吏治腐败愈演愈烈。
2. 封建贵族的腐朽生活态度东汉末年,封建贵族享受特权和财富的同时,却缺乏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他们沉浸在奢华豪宅、美酒佳肴的享受中,对政治、经济及社会问题漠不关心。
这种腐朽的生活态度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国家治理能力下降。
二、腐败表现1. 官员贪污,财政困境官员贪污是东汉末年最严重的腐败表现之一。
他们往往利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收受贿赂。
这些贪官们滥用职权,使得国家财政困境日益加深,加剧了社会动荡的发展。
2. 地方豪强的崛起东汉末年,一些地方的豪强势力蜂起,他们往往是富有的地主或商人,利用财富来收买关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些豪强利用各种手段压榨百姓,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三、社会动荡的影响1. 经济困境,民不聊生东汉末年,腐败的导致国家财政困境,造成了社会经济的严重问题。
税收负担加重,百姓生活艰难,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这使得百姓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动荡不安。
2. 民间起义与军阀割据由于社会的不稳定,东汉末年涌现了大量的民间起义和军阀割据。
这些起义军和军阀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和权力,不断与朝廷发生冲突,加剧了社会动荡。
3. 文化与科技的衰落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也给学问与科技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社会不稳定导致学者难以安定学术研究,许多学问成果被遗忘和破坏。
科技进步受限,使得农业和生产力发展受到抑制。
结语东汉末年的腐败与社会动荡,是由权臣专权、贵族腐朽生活态度以及官员贪污等多方面原因所引发的。
东汉外戚宦官和皇权之间的制衡戚宦是皇帝的亲戚也就是皇亲国戚与皇帝身边的宦官大臣之间的争权夺位,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与皇帝十分亲近的。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东汉外戚宦官和皇权,欢迎阅读!东汉外戚宦官和皇权一、东汉延续时间很长吗?东汉理论上只存续了195年,这是从刘秀公元25年称帝,到汉献帝公元220年退位之间的时间,还不到两百年,已经不算是很长了,还得掐头去尾。
头上,刘秀公元25年称帝,36年才基本统一天下,这里面有11年是在东征西讨;尾巴上,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东汉的统治逐渐被瓦解,已经进入“群雄逐鹿”的时代,这里面有大约36年的时间,实际上已经是军阀统治,所谓的“三国”时期虽然名义上还没有到来,但这段时间却占了大众认识的“三国”的主要时期,《三国演义》里的故事,一多半都是发生在这段时间。
因此,195年减去这一头一尾,只有134年。
一个王朝存续134年,虽然不能说是短命,但也委实不算长。
而所谓外戚和宦官当政,主要从汉和帝开始,他105年登基,到黄巾起义只有八十年。
二、东汉的中央朝廷较弱东汉虽然是西汉在理论上的延续,血统上也是延续的,但实际上两个王朝差别很大。
这一点,其他的答友也有论述。
我这里仅就一点来说,那就是东汉的中央朝廷较弱,这决定了其中央的统治即使很混乱,但对天下的百姓来说,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剧烈。
东汉的诞生,本身就是军阀集团通过战争取得的成果,刘秀本人是军阀之一,他手下的那些将帅也都是军阀,他的统一,有不少都是通过怀柔实现的。
因此,东汉从一开始就留下了军阀割据的种子。
整个东汉统治期间,中央政府的权力在地方并不能像西汉那样强势。
这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割据,在黄巾起义期间得到了空前强化。
因此,一个较弱的中央,对地方的影响也是较弱的。
东汉朝廷的政治斗争,其影响也会打折扣。
三、儒家士大夫集团的强力制约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很难分出善恶,他们都是皇帝的“身边人”,谁控制了皇帝,谁就控制了朝廷;而谁拥有了权力,谁就会腐败、作恶。
历史故事-外戚宦官专政 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
⼤凡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专政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典型说明。
下⾯让⼩编给⼤家讲⼀讲外戚宦官专政的故事吧。
外戚宦官专政 外戚、宦官之争是东汉政治的⼀⼤特⾊,也是造成东汉迅速由盛⼊衰的⼀个重要原因。
章帝死后,和帝继位(88-105),从和帝⾄灵帝(167-189),即在东汉后期的⼤约⼀百年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相互倾轧,使朝政陷⼊极端⿊暗、混乱之中。
⾃和帝起,东汉有⼗个皇帝均系冲龄即位、短命⽽死。
每次幼主登基,多由太后临朝听政。
太后必然要重⽤⾃⼰的家族,造成外戚专权。
通常是由太后的⽗兄担任⼤将军兼录尚书事,同时掌握了军权和尚书台的监察、⾏政权。
外戚专政,削弱了皇权。
君主⼀旦成⼈,要掌握实权,就必然寻求⽀持⾃⼰的政治⼒量。
因在外戚当政下,朝⾂多被其控制,皇帝只能依靠⾝边最亲近的宦官来剪除外戚。
于是,宦官在⽀持皇帝反对外戚的⽃争中,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便发展为⼀种政治势⼒,形成宦官专政的局⾯。
不久,皇帝死了,新的幼主即位,⼜是太后临朝、外戚专政、排斥宦官,然后是宦官剪除外戚、取代外戚专政,如此周⽽复始、循环不已。
东汉后期就是在这种戚宦相互倾轧、交替专权的局势下度过的。
如果要⽤两个字来形容东汉的外戚和宦官,可⽤「虎」、「狼」⼆字。
外戚是虎,宦官是狼。
东汉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甚⾄是「虎狼同往并进」,⼀起把东汉政权撕成碎⽚。
外戚宦官专政,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事件,对当时的朝野震动颇⼤。
⼤凡每个封建王朝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崩坏,皇帝昏庸⽆能,这就为外戚、宦官操纵朝政提供了绝好的条件,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专政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典型说明。
外戚与宦官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建⽴政权后,为防⼤权旁落,对外戚的防范极严。
所以,刘汉政权机制运转还属正常。
《明代宦官》的原文《明代宦官》的原文有明一代宦官之祸,视唐虽稍轻,然至刘瑾、魏忠贤,亦不减东汉末造矣。
初,明祖着令,内官不得与政事,秩不得过四品。
永乐中,遣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番,马骐镇交趾,且以西北诸将多洪武旧人,不能无疑虑,乃设镇守之官,以中人参之,京师内又设东厂侦事,宦官始进用。
宣宗时,中使四出,取花鸟及诸珍异亦多,然袁琦、裴可烈等有犯辄诛,故不敢肆。
正统以后,则边方镇守,京营掌兵,经理仓场,提督营造,珠池银矿,市舶织造,无处无之。
何元朗云,嘉靖中有内官语朱象元云,昔日张先生(璃)进朝,我们要打恭,后夏先生(言),我们平眼看他。
今严先(嵩),与我们拱手始进去。
按世宗驭内侍最严,四十余年间未尝任以事,故嘉靖中内官最敛戢,然已先后不同如此,何况正德、天启等朝乎。
稗史载,永乐中,差内官到五府六部,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
途遇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
今则呼唤府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跪拜矣。
此可见有明一代宦官权势之大概也。
总而论之,明代宦官擅权,自王振始,然其时廷臣附之者,惟王骥、王佑等数人,其它尚不肯俯首,故薛瑁、李时勉皆被诬害。
及汪直擅权,附之者渐多,奉使出,巡按御史等迎拜马首,巡抚亦戎装谒路,王越、陈钺等结为奥援。
然阁臣商辂、刘翊尚连章劾奏,尚书项中、马文升等亦薄之而为所陷,则土大夫之气犹不尽屈也。
至刘瑾,则焦芳、刘宇、张^等为之腹心,戕贼善类,征责贿赂,流毒几遍天下,然瑾恶翰林不屈,而以《通鉴纂要》善写不谨,谴谪诸纂修官,可见是时廷臣尚未靡然从风。
且王振、汪直好延揽名士,振慕薛瑁、陈继忠之名,特物色之。
直慕杨继忠之名,亲往吊之。
瑾慕康海之名,因其救李梦阳,一言而立出之狱。
是亦尚不敢奴隶朝臣也。
迨魏忠贤窃权,而三案被劾、察典被谪诸人,欲借其力以倾正人,遂群起附之。
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龙、倪文焕,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号五彪;又尚书周应秋,卿寺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自内阁、六部至四方督抚,无非逆党,骏骏乎可成篡弑之祸矣。
详解东汉末年党锢之祸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
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
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迫害活动,史称“党锢之祸”。
详解党锢之祸东汉初年的“光武中兴”,犹如昙花一现。
章帝以后,外戚开始掌权,他们“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所以出现了一批娃娃皇帝。
外戚专权造成政治上异常的黑暗。
和帝时,窦太后临朝称制,其兄窦宪当政,“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后汉书•窦宪传》。
以下引此书,只注篇名)。
冲帝、质帝时期,外戚梁冀势力更大,皇帝的废立全取决于他。
质帝骂他是“跋扈将军”,立即被毒死。
外戚专权,妨碍皇权。
皇帝为了打击外戚势力,便依靠身边的宦官,和帝、安帝、顺帝如此,桓帝也不例外。
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后死,桓帝把宦官偷偷叫到厕所里密谋,并利用宫中卫士翦除了梁氏外戚势力。
从此,开始了宦官擅权的局面。
宦官在支持皇帝反对外戚专权的斗争中,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宦官郑众因翦除窦氏外戚有功,被和帝封为鄛乡侯,参与政事。
郑众死后,其养子继任,从此打破了宦官不能世袭爵位的旧制。
在打击梁氏外戚集团之后,桓帝为了酬谢宦官,一天之内就封单超、徐璜等五人为县侯,世称“五侯”。
宦官利用接近皇帝的便利条件,假传圣旨,飞扬跋扈,许多官僚士绅为了谋求私利,也巴结宦官。
宦官象外戚一样,到处安插亲信,在中央和地方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
宦官大都是暴发户,他们到处抢掠,兼并土地。
中常侍侯览“侵犯百姓,劫掠行旅”,曾夺人宅舍三百八十一所,土地一百一十八顷。
其兄任益州刺史,“民有丰富者,辄诬以大逆,皆诛灭之,没入财物,前后累亿计”(《宦者侯览传》)。
宦官在朝廷上,“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朱穆传》);在地方上,“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宦者单超传》)。
中国古代管理制度总结一、国家制度(一)禅让制传说中的部落组织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在封建王朝的更替中,大臣、武将以武力强迫皇帝退位的做法也被美化为“禅让”。
(二)世袭制公元前21世纪,启以禹子的身份登上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王。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春秋战国时期萌芽2.秦朝正式建立3.西汉时巩固4.隋唐时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了。
5.北宋时加强中央集权。
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
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
6.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明朝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
其中,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八股取士极大败坏了学风;特务机构的设立成为明朝君主专制的明显特色。
从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作用。
7.清朝前期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清朝入关后,为了削弱满洲贵族的势力、压制汉族官员,采取了许多极端措施,如大兴“文字狱”、设立军机处等,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8.清朝后期的衰落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变革君主专制制度的呼声逐步高涨,君主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将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的实践;辛亥革命则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
1912年3月,清帝退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二中国古代人事管理制度(一)、选官制度选拔官吏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原则和方式。
1.奴隶社会选官制度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制度。
商鞅变法时废除了这一特权。
2.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1)察举制:汉朝时创设自下(地方官员推荐)而上(皇帝任命)选拔官吏的制度。
察举的主要依据是才学和品德。
(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开始形成的由中正官发现和推荐人才再由皇帝任命为官的制度。
中正官推举人才的依据是门第,该制度促使士族制度形成,造成士族地主长期把持政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历史唐后期为何出现宦官专权?
导语:中国有两个朝代宦官专权最厉害,一个是唐后期,一个是明中后期。
与明代不同的是,唐代的宦官权力似乎更大一些,手段似乎更毒一些,胆子当然
中国有两个朝代宦官专权最厉害,一个是唐后期,一个是明中后期。
与明代不同的是,唐代的宦官权力似乎更大一些,手段似乎更毒一些,胆子当然也壮了一点。
两朝最大的区别便是,明代的宦官再怎样也跳不出皇帝的手心,而唐代的宦官专权对皇帝甚至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那么唐代宦官专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宦官是为皇室当中的妃子和皇帝提供服务的人,最初宦官在宫中只提供服务,但是不允许干涉朝政,但是在唐朝后期,却出现了一大批的宦官干政、宦官弑帝的现象,唐朝宦官当权的原因是什么呢?宦官专政之所以成为唐朝的顽疾,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当时皇帝身边都有一个负责日常事务的宦官,而这些宦官在皇帝身边尽心尽力的服务,取得了皇上的信任,皇上也会允许他们批阅一些公文,后来为了牵制文官武将,皇上就有意提升宦官的权利,这就让很多宦官的地位逐渐上升。
这可以说是唐朝宦官当权的原因之一。
唐朝宦官当权的另外一个原因要从唐玄宗时期说起,当时凡是大将出征,为了对将士在边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朝廷就会派一名随行的宦官,这些宦官的地位比起领兵的将领来说丝毫不弱,于是就凭借着皇上的权威,很多宦官就开始在军中勒索,瞎指挥,欺凌将士们,但是将士们却又无可奈何。
宦官当权和宦官在朝廷中处在的一个特殊机构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秘书处是当时的重要决策的机构,而这个机构就是以宦官集团为主要支撑的,宦官在这里,有些才干的大臣就会被集团排挤,剩下的就狼狈为奸,祸国殃民。
而且从唐德宗时期开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历史上最大的权宦魏忠贤和他的阉党们导语:“阉党”不是一个政党,而是晚明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一个擅权乱政的帮派。
宦官干政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曾出现,例如东汉末年的““阉党”不是一个政党,而是晚明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一个擅权乱政的帮派。
宦官干政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曾出现,例如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十常侍之乱”,是东汉由盛转衰直至逐渐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后期,宦官势力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
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汉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
明朝初年,鉴于历史上宦官专权的危害性,明太祖曾经下诏严禁宦官干政。
不过,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的这些制度,埋下明代阉党专政的祸根,造就了历史上最大的宦官帝国。
到了明成祖时,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后面的皇帝更加信任宦官。
明熹宗即位后,迷恋木匠活,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
魏忠贤由一个小太监一路做到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总督太监,与朱由校乳母客氏狼狈为奸。
魏忠贤总是趁明熹宗木工做得全神贯注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明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
”魏忠贤遂逐渐专权,诬陷忠良,网罗亲信,结成政治帮派,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他们把天启年间的政治局面弄得畸形而恐怖,后人称为“阉党专政”。
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第一位提出建生祠的是浙江巡抚潘汝祯。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3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论述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国问题。
(2010年统考真题)正确答案:(一)背景。
(1)秦统一后确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分封制仍有强烈的影响。
(2)汉高祖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没有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
因此,他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史称同姓王。
同时,刘邦在地方上继续实行郡县制。
于是,西汉初年,郡县制与诸侯王国并行的制度,被称为“郡国并行制”。
(二)措施。
(1)文帝即位后,同姓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
中央为加强集权,开始削弱诸侯王势力。
面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国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
就是要将王国分割为若干小国,以削弱其力量。
文帝起初很重视贾谊的建议,但有些犹豫不决;后来形势更加严重了,才把齐国分为六个小王国,立齐王肥的六个儿子为王;又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立淮南王长的三个儿子为王。
(2)景帝时,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建议借诸侯王犯错误的时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区。
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削楚王戊的东海郡,削赵王遂的常山郡,削胶西王印的六个县。
这引发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免除了各诸侯王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削减了王国官吏,改称王国的丞相为相。
从此以后,王国实际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地方政权。
(3)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推恩令》下后,王国纷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西汉王朝不用黜陟的办法而使王国的辖地缩小。
宦官专权名词解释
宦官专权是指在古代中国宦官通过掌握皇帝的信任,获得政治和权力的过程。
宦官指的是受皇帝任命的宫廷内侍,他们没有封地爵位,但却能通过接近皇帝而影响朝政。
在某些时期,宦官专权是晚期封建王朝的一个显著特征。
宦官专权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掌握皇帝的信任:宦官通常在宫廷中服务皇帝,通过忠诚和效忠赢得皇帝的信任,成为其亲近的侍从。
他们常常利用自己对皇帝的亲密关系,将其他官员排挤出权力中心。
例如,他们可以媒介皇帝与其他官员之间的沟通,以及参与皇帝的私人事务。
2. 控制门禁和机要文书:宦官在宫廷中掌握着重要的职位和权限,如掌管内府门禁、管理宫廷内外文书的审核和传递等。
这使得他们能够过滤和操纵皇帝收到的信息,影响政治决策。
3. 借助特权职位获取政治权力:宦官往往被任命为高级官职,如内侍省、内阁等。
这些职位赋予了他们更大的权力和控制能力,有助于他们控制朝政。
4. 操控皇帝决策:宦官通过影响皇帝的决策,推动和实施自己的政治意图。
他们可以通过干预任命官员、定制政策、收取贿赂等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宦官专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具体表现很多,其中最典型的是明代
和清代。
明代时期,由于明成祖朱棣的宠爱,宦官权力达到顶峰,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而在清朝,尤其是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时期,宦官也曾掌握重要的政治权力,对朝廷政务产生重要影响。
东汉两次党锢之祸比较研究摘要东汉后期女主临朝,皇帝多不永年。
外戚和宦官轮流擅政、交相秉权,使得朝纲紊乱,制度失缺,政治秩序被严重破坏。
正直的官僚和太学生联合起来与宦官进行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
本文主要对这两次党锢之祸进行比较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党锢之祸发生的背景。
东汉末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宦官集团的胡作非为加剧了社会矛盾,东汉政权摇摇欲坠,这使得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们自发联合起来,试图去挽救东汉政权。
同时,由于进仕渠道被宦官集团垄断,大量士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入中央政权,这就使士大夫集团和宦官集团的矛盾愈加尖锐。
第二部分分析两次党锢之祸起因的异同点。
总体来说,两次党锢之祸都是因为党人集团要从宦官手中夺取中央权力而发生的。
但两次党锢之祸发生时,党人的心态经历了从淡定到绝望的转变,从而对党锢之祸的起因造产生了影响。
外戚势力的介入也让宦官集团有更好的借口去打击党人。
第三部分对比分析两次党锢之祸中的党人、宦官与皇帝。
出身贫寒的党人,在两次党锢之祸中的表现比其他党人要理智,出身官宦的党人的政治态度则较为激进。
在党人分布的地域范围上,第二次党锢之祸要大于第一次党锢之祸。
两次党锢之祸时宦官集团的势力大小不同,同时他们也表现出了“佞猾”和“专权”的不同的特点。
汉桓帝的“集权”和汉灵帝的“无知”也影响了两次党锢之祸的结果。
第四部分分析两次党锢之祸影响的不同。
第一次党锢之祸因事发突然,宦官集团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再加上汉桓帝的控制,致使对党人造成的打击并不是很沉重。
第二次党锢不但加重了部分士大夫对时局的绝望情绪,促使他们走向隐逸自保,而且冲击了士大夫对皇权的迷信和对皇权的依附,使部分士大夫成为分化东汉政权的力量。
关键词:东汉;两次党锢之祸;党人;差异性ITHE COMPARA TIVE STUDY OF TWO DISASTERS OF PARTISAN PROHIBITION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ABSTRACTDuring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empire governed by empresses. Most emperors died early. Dukes and eunuch control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power of an imperial government alternatively. The political order was seriously damaged.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Huan.Eunuch complete controls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his phenomenon seriously blocked the normal way for the scholars to enter the official career. Representative of the orthodox power of the landlord class and the imperial college students make an alliance. They slam the eunuchs' brutal rule. They use many means to preserve their own interests.But the move was frantically retaliated by the eunuchs group. They look for an opportunity to use the emperor and launch two large-scale persecution activities called Disasters of Partisan Prohibitions in 166 and 169.The first suppression of the conspiratorial cliques happened suddenly. Because of the power of the eunuchs group is not strong enough and the e mperor’ control, the blow to the party is not very heavy. After this event, the people begin to support the party. Its reputation has been raised. At this time,the emperor Huan has died. Dukes control the power of imperial government who stand by the party.With the support of the party Douwu is preparing to eliminate the e unuchs. But because the plan is not well planned, the eunuchs group first attacked the party. A large number of Party members were killed.Because of the fame of party is still be remembered. Eunuchs falsely accuse the party, set off second suppression of the conspiratorial cliques.During the second suppression of the conspiratorial cliques.The eunuchs group is powerful and the emperor was completely controlled by them.The party is not enough to fight the eunuchs. So the second suppression of the conspiratorial cliques hit the party heavily. It aggravates the despair of some party member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motes their seclusion. To a certain extent, it reduces the superstition of the scholar bureaucrats on the imperial power. Make some scholars become the power of against the political power of the Han Dynasty.KEY WORDS:Eastern Han Dynasty;political persecution;party;differenceII目录绪论 (1)(一)选题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6)一、党锢之祸发生的背景 (7)(一)汉末社会矛盾加剧 (7)(二)士人阶层的扩大及取士渠道被垄断 (8)二、两次党锢之祸起因分析 (10)(一)两次党锢之祸起因的相同点 (10)1、权力的争夺 (10)2、政治主张的分歧 (11)(二)两次党锢之祸起因的不同点 (12)1、时机与党人的心态 (12)2、外戚势力的介入 (14)三、两次党锢之祸人物比较 (17)(一)党人的对比 (17)1、出身与党人的政治态度 (17)2、党人地域上的扩大 (18)(二)宦官的“佞猾”与“专权” (19)1、第一次党锢之祸时的宦官 (19)2、第二次党锢之祸时的宦官 (21)(三)汉桓帝的“集权”与汉灵帝的“无知” (22)四、两次党锢之祸的影响 (24)(一)第一次党锢之祸的影响 (24)1、党人失败的原因及分化 (24)2、宦官集团的妥协和党人影响力的扩大 (26)(二)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影响 (26)1、党人集团的绝望和世风的转变 (26)2、党人的政治分流 (28)3、东汉政权的衰败和宦官集团的覆灭 (30)结语 (32)参考文献 (33)致谢 (36)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7)IIICONTENTS Introdoution (1)1.The Basis of Topic (1)2.The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1)3.The Methond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6)1.The background of Disasters of Partisan Prohibitions (7)1.1 Intensification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7)1.2 The expansion of the stratum of the scholar (8)2.The reason of Disasters of Partisan Prohibitions (10)2.1The same point of the reason (10)2.1.1Power contention (10)2.1.2The disagreement of the political opinion (11)2.2The difference of the reason (13)2.2.1Opportunity and mentality (13)2.2.2Intervention of Dukes (14)3.The people of Disasters of Partisan Prohibitions (17)3.1The contrast of the party (17)3.1.1The different attitudes (17)3.1.2Regional expansion (18)3.2The cunning and power of eunuch (19)3.2.1Eunuch in the first Disasters of Partisan Prohibitions (20)3.2.2Eunuch in the second Disasters of Partisan Prohibitions (21)3.3The centralization and ignorance in different emperor (22)4.The result and influence (24)4.1The result and influence of first Disasters of Partisan Prohibitions (24)4.1.1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of the party (24)4.1.2The expans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party (26)4.2The result and influence of second Disasters of Partisan Prohibitions (27)4.2.1The hopelessness of the Party group (27)4.2.2The political diversion of the party (28)4.2.3The decline of the Eastern Han regime (30)Conclusion (32)Reference (33)Acknowledge (36)Papers the writer published (37)IV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一)选题意义党锢之祸指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不满,与宦官发生的政治斗争。
【汉朝历史】宦官、外戚专权(92年)汉和帝时,东汉王朝由稳转乱,朝政日衰。
从这时期,王朝内部出现了宦官、外戚交替掌权的局面,造成东汉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
汉和帝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小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还不满周岁。
他们不能亲理朝政,只好由母后临朝,而母后则多请自家人帮助掌权,这便形成了外戚专权。
随着小皇帝长大,对外戚专权日益不满,便指使身边的宦官诛杀外戚,宦官又乘机垄断朝政。
待皇帝一死,外戚便再立一个新的小皇帝,于是开始下一轮的争夺。
就这样,东汉政权像走马灯似的在宦官、外戚手中倒来倒去。
从汉和帝到汉献帝,宦官、外戚之争达6次之多。
东汉第一个把持朝政的外戚是窦氏。
窦氏是汉章帝的皇后。
章帝死后,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
以窦太后的哥哥窦宪为首的窦氏家族自此掌握了政权。
他们依仗权势,为非作歹,激起了许多正直官吏的不满。
随着和帝年龄增长,与外戚的矛盾日益火锐,永元六年(94)六月,和帝在宦官郑众的谋划下将窦氏一网打尽。
郑众被破例封为剿乡侯,受和帝倚重,从此宦官得势。
东汉外戚专权时间最长,为害最深的是以梁冀为首的梁氏。
在梁氏专权后期,延熹二年(159),桓帝在宦官的帮助下,诛灭了梁冀及其家族势力。
首事的5名宦官同日封侯,人称“五侯”,他们对权力、财产亦是极为贪婪。
宦官、外戚的轮流专权使东汉政治混乱不堪,人民生活更加困苦。
同时,官僚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东汉末年,出现了由学者和在朝官吏联合发动的反宦官、外戚的党人运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明朝建立1.背景:元末爆发农民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市),国号大明。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统一:1368年,明朝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加强君主专制1.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知识拓展】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①历史原因: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②前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集中;③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考点】宰相制度废除的影响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内阁制应运而生。
③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
④废除宰相后,由于没有法定辅臣,客观上有利于宦官乱政。
2.设内阁:明成祖(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发展过程:阶段内容奠基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形成明成祖设文渊阁大学士,充当秘书,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发展明宣宗时拥有“票拟权”全盛明神宗时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侵夺六部职权)(3)运作:(批红高于票拟)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4)特点:A.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B.是内侍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名词解释】票拟:内阁学士将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进呈皇帝;批红:皇帝用红字做批示,渐渐旁落到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批。
【考点】正确认识明朝的内阁制度①内阁没有行政权: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
②内阁权力来自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东汉宦官专权原因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之比较摘要:宦官专权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黑暗的一页。
本文就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共性与个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透视。
从中可以看出,两朝宦官专权,从根本上说是君主专制主义特别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
但是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又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为东汉宦官专权提供了阶级基础,加之东汉诸帝多不永年,幼主继位,母后临朝。
造成了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的局面。
而明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背景下,完备的宦官机构与宦官对厂卫的操纵,为宦官专权提供了可能,从而使宦官危害较深。
关键字:东汉明代宦官专权原因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宦官源远流长,从夏商时代就已经产生了,一直到清朝从未间断过,其中“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
【1】1宦官阶层这个庞大的集团在历代政治生活中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东汉和明代就是宦官揽权比较严重的两个朝代。
两朝宦官专权原因既有共性,也有各自专权的特点。
下面就其东汉和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了以11下分析。
一.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原因的共同点东汉与明代宦官专权,从根本上说都是君主专制特别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
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贯穿于中国官僚制度发展的一条主线,就是要解决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问题。
东汉建立后你,刘秀采取了种种措施来加强皇权。
即“光武帝愠数世之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2】东汉王朝仍然设置各为宰相的三公——司徒(丞相),太尉,司空(御史大夫)。
三公虽然享有尊荣的地位和名誉,秩禄高达万石,但是三公虽不能管理具体的事物,仅仅是“坐而论道”而已。
光武帝把具体的权力,交给了号称“台阁”的尚书台。
尚书台的正负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另设尚书左右臣各一人,作为尚书令仆射的辅佐官。
尚书台下设置“六曹”为侍郎。
六曹分别管理国家的各项事物:二千石曹负责刑法诉讼;吏部曹负责任免官吏;民曹负责赋役税收;客曹负责少数名族事物和外交事务;“三公曹”负责监察;“中都曹”负责首都治安。
尚书官员的品味并不高,尚书令秩仅二百五。
尚书台各级官员的官阶虽低,但是朝廷之上,事五巨细,无所不掌,权利极大,直接听命于皇帝。
东汉对尚书台“官小权大”的这种安排,目的是为了皇帝的控制。
但是到了东汉中后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利转移。
尚书台权重职卑,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
这就为外戚、宦官扩展势力,干预朝政提过了条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有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尚书台,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指控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从根本上说就是东汉皇权的极度膨胀导致了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与之相比,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宦官专权较烈的的朝代为明代。
究其根本原因,明代宦官专权也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与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产物。
在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明初,朱元璋深谙历史上阉官之祸带来的灾难,便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曰:“内丞不得干预朝政,犯者斩”。
【3】甚至特别特别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可见,朱元璋对宦官的防范措施不可谓不严。
明朝初年,宦官的权利跌入了低谷,不仅不得干预朝政,与宦官交通,甚至连置产业的权利也没有。
但正是朱元璋不遗余力的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为日后宦官干政埋下了祸乱的种子。
自古君权与相权就有矛盾,要加强君权,就必须削弱相。
朱元璋当政后,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成为空前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独裁者,并将此规定制度化,“此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不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见《明太祖实录》卷239)。
废除中书省,罢丞相,揽大权于一身,日理万机,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种情形难以持久,其结果必然仰赖宦官。
所以,严禁宦官干政的朱元璋,在不知不觉中将那些曾被他视为权柄天敌的宦官当作助手,继而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了,如洪武八年(1375)派“内侍赵成往河州,以绫绮市马”。
【4】洪武十一年(1378)“遣內臣吴诚谐总兵官指挥杨仲名行营观方略2”。
【5】洪武十九年(1386)“行人刘敏,唐敬谐内巨赉磁赐真腊等国”。
【6】成祖时,他以藩王起兵夺取皇位,曾得到宦官的支持,自然宦官得到了重用,并将乃父规定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3】悄悄的该为擅自做主。
此后在锦衣卫之外,于永乐十八年(1420)设置了东厂,专门用以监视召民的活动,并命亲信宦官做东厂的提监。
宦官有了“出师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
【7】明宣宗即位后,怕他的叔父朱高熙步明成祖后尘夺位,对大臣防范更严,对宦官的依靠也愈深。
他规定: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以根据内阁所拟字样,按皇帝的旨意,用朱笔批行称“批红”,他废除祖禁,首次在宫中设内书堂,促使宦官的权利愈演2愈烈。
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在文官集团的权利依然非常强大的情况下,为了加强皇权,当朝皇帝只有依赖身边的宦官集团来和文官集团做斗争。
于是宦官的到了重用,并开始通过批奏章来干预朝政。
明代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给宦官专权可趁之机。
后期的皇帝或无能,或荒淫,有数年甚至数十年不上朝的现象。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不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内阁亦听命矣”。
【1】如明武宗在豹房.宣府,通过宦官传达圣意,管理朝政。
至于明熙宗,更是历史上有名的顽童,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木匠,斗蟋蟀,戏水,走马,漆工,无所不能,就是不理朝政。
于是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揽政祸民,以至世人“只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
【7】另外,那些帝王们为了能有足够的财物挥霍,也是想方设法的让宦官们帮助聚敛财物,因为他们“非士大夫,不知法纪,而可以搜乱之能事”。
【7】这又给宦官们可乘之机,于是负责采榷的监管遍布天下,矿监,税使,盐监,珠监等无奇不有,他们“吸髓饮血,以供进奉,入公帑布及什一,而天下生灵涂炭”【7】。
矿藏不仅没有给当地带来经济繁荣,反而带来了灾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东汉和明代宦官专权的的根本原因都是皇权极度膨胀的结果。
虽然从总体上看,东汉宦官专权与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与皇权的极度加强有密切关系,但是具体来分析其表现形式又有诸多不同之处。
东汉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
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力。
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族地主上层的代表。
但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人所不齿。
然而他们在掌权后,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为地主阶级,宦官虽都不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却一定是黑暗的,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第二宦官没有后代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
第三宦官没有任何的政治经验。
这一时期的宦官不仅在政治上与外戚争权,在经济上也疯狂的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胡作非为,民愤极大。
“侯览前后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
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画丹漆之属制度重深,僭类官醒。
又豫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
虏夺良人,妻略妇子”。
【8】到了东汉后期时“宦官得志,无所惮畏,并起第宅,拟则宫室”。
【9】正是由于豪族政治势力的发展以外戚专权的形式出现,从而架空了皇权。
而皇帝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不求助于宦官,便为宦官专权提供了机会。
再者,东汉诸帝多不永年,从中期的和帝开始,皇帝多数夭折,往往是幼主继位,母后临朝。
“国家皆气运隆盛时,人主大抵长寿,其生子亦必早多。
独东汉则不然。
光武帝年六十二,明帝年四十八,章帝年三十二,和帝年二十七,殇帝二岁,安帝年三十二,顺帝年三十,冲帝三岁,质帝九岁,桓帝年三十六,灵帝年三十四,此诸帝年寿也。
人主既不永年,则继位者必幼主,幼主无子而母后临朝。
自必援立孩稚以久其权。
其殇帝即位时生仅百余日。
冲帝即位二岁,质地即位八岁,桓帝即位年十五,灵帝即位年十二,安晨王即位年十七,献帝即位年仅九岁,此诸帝即位之年岁也”。
【10】由于皇帝多数夭折,太子年幼继位。
于是就有母后临朝,垂帘听政的情况。
年轻的太后掌权后没有起码的社会经验,根本没有能力驾驭国家机器,只好靠自己娘家的父兄,这样国家政权变落到了外戚的手中。
当皇帝成年后,为了夺回政权,解除外戚的威胁,只有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了。
皇帝幼年深宫势单力薄,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宦官。
正如“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于居者,唯阉宦而已”。
【11】皇帝自幼一切由宦官照管,当皇帝长大成人,要求拿回本属于自己的政治权力时,必然同外戚集团产生矛盾。
再者,东汉时,宫廷内官全部由宦官担任,“中心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用它士”。
【11】因此在同外戚集团的斗争中,宦官也就天然地成为皇帝的盟友。
皇帝夺权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遂享土地之封,超登公卿之位”。
【11】这样宦官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操纵或干预朝政,控制了皇权。
宦官专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另一个朝代则是明代,明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正是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明朝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宦官机构,为宦官毫无忌惮的专权提供了场所。
明代有一个庞大的宦官机构,为历代所罕见。
明太祖朱元璋时已设置了很多的宦官机构,共有十二监,二司,七局。
明太祖以后,宦官机构又有所增加,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
在二十四衙门外,明代宦官还拥有其他相当多的组织机构。
如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臣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称库,御酒房,御药房,御茶房,这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了宫廷内的一切饮食起居,还掌握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
在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其主要人员有提监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九员。
提督太监掌管全部大小宦官,“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堪合。
秉笔,随堂掌管全部大小宦官,照阁票批朱”。
【12】明朝在制度上所规定的司礼监的地位和职掌,必然使其凌驾于内阁之上,使宦官得以干预封建国家大政,进退大臣。
司礼监的职权有:一是批阅奏章,传递圣意。
大学士的票拟要仰仗宦官转达并在皇帝面前作补充说明;皇帝所颁发的命令,批示,或口谕,也有宦官转达。
这样就给宦官专权提供了机会。
案明代首辅权虽重,而司礼监之权,又在首辅之上。
这项职权是历史上宦官拥有的最大权力,也是明代司礼监权倾朝野的主要原因。
此外司礼监的宦官们还兼领其他重要官职,如东厂提督,南京守备等,或有司礼监领,或为司礼监指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