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 格式:pptx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31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逐年增长,常见的有脑梗塞、脑血栓,年龄大都在中老人群中且越来越年轻化。
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涡斜,是造成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偏瘫是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脑部功能,使患者出现身体一侧偏瘫,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由于受到压力高或血脂稠等因素影响,血液流动限制,脑部缺血时间长导致脑组织受伤害,结果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肢体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差,患者经西医治疗后,肢体活动自主能力较差,所以临床中常用中医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能力,。
一、针灸选穴原则选穴原则分为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及经验选穴原则,近部选穴是在偏瘫肢体周围进行选穴,例如面部偏瘫选择迎香、人中、地仓等,体现了“经络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远部选穴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选择可以治疗本病的腧穴,例如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上的梁丘、足三里等,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辩证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特点进行选穴,根据患者病程进行选穴治疗。
偏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八纲辩证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及恢复期,中经络没有神志上的改变,只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主,中脏腑主要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多因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司,风痰夹瘀上扰头脑;病位在脑,与心肝肾有关,病机为风火痰气血。
二、针灸治疗头部穴位选择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风池,运用醒脑开窍针法可以帮助患者开窍醒神;面部穴位: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人中,主要治疗患者口眼涡斜、流涎、面瘫等症状,通过刺激患者面部穴位,使面部经络疏通;上肢穴位:八风、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肩井、臂臑,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患者肢体活动,缓解患者活动受限的症状;腹部穴位:天枢、上脘、气海、关元,大部分为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中医治疗痿证独取阳明经,患者卧床时间久,腹部穴位可以缓解便秘情况,气海和关元治疗患者尿失禁或癃闭等病症;下肢穴位: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昆仑、申脉、太溪、照海、三阴交、阳陵泉;其中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有助于下肢能力恢复。
【干货】针灸知识点一.针灸治疗原则1.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4.三因制宜因人治宜、因时治宜、因地治宜二.处方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等。
3.辨证对症选穴:(1)辨证选穴: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①如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
②对于病变部位明显的疾病,根据其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牙痛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肾虚牙痛,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
(2)对症选穴: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
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落枕穴;崩漏选断红穴等;这是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点。
三.常用配穴方法1.按部配穴远近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2.按经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四.特定穴①《灵枢》:“荥输治外经”,指出了荥穴和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这是与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特点相对而言。
②《灵枢》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③《难经》又作了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④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庭可清泻胃火。
配穴原则配穴原则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
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
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
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
《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
”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
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
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
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
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
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
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
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
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
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
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
针灸推拿面试赠送资料1.试述针灸取穴的原则,并请举例说明【参考答案】针灸临证选穴的基本法则,也是配穴的基础、前提。
包括局部邻近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随症取穴等。
(1)局部邻近取穴:在病变部位的局部或邻近范围选取穴位来治疗。
(2)远部取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取穴位来治疗。
(3)辨证取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4)随症取穴:是针对个别突出的症状或疾病的特殊症状选取治疗的方法。
如:发热:大椎、曲池;咽喉肿痛:少商、商阳。
2.请简要说明耳穴的分布规律【参考答案】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
具体分布规律: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耳穴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3.试述晕针的症状、处理对策及如何预防【参考答案】(1)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导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2)现象: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惫,头晕目线,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智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艾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然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4)预防:对于晕针应注意预防。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呢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
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若饥饿、疲劳。
大渴时,应让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在针刺。
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
1 取穴原则腧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体有361个经穴,另有众多的经外奇穴。
要想选好腧穴,首先应了解穴位的特性及其主治功能。
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针灸处方打下基础。
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的,其基本原则是“循经取穴”,这是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而来的。
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邻近的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近治作用为依据的。
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
例如,眼病取睛明、球后、攒竹、风池等,鼻病取迎香、巨髎,面瘫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
远部取穴:远部取穴在距离病痛较远的部位选取腧穴,它是以腧穴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
这是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方法,体现了针灸辨证论治的思想。
远部取穴运用非常广泛,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本经取穴),也可取与病变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腧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
例如,咳嗽、咳血为肺系病证,可选取手太阴肺经的尺泽、鱼际、太渊(本经取穴),也可选择与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同名经取穴);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面部疾患选取合谷,目赤肿痛取行间,久痢脱肛取百会,急性腰扭伤取水沟等,均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证取穴: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根据中医理论和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
因在临床上有许多病证,如,如发热、失眠、多梦、自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全身性疾病,往往难以辨位,不适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时就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和经脉,再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
针灸处方第三节针灸处方针灸处方(prescrip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就是在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学说等指导下,依据选穴原则(principles for point selection)和配穴方法(method of compatibility of points),选取腧穴并进行配伍,确立刺灸法而形成的治疗方案。
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
一、穴位的选择穴位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穴位选择否是精当直接关系着针灸的治疗效果。
在确定处方穴位时,我们应该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就是临证选取穴位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selecting points in nearby location)、远部选穴(selecting points in distant location)和辨证对症选穴(selecting points according to symptoms or syndromes)。
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定穴位的选穴原则。
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
1.近部选穴: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
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quot;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
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等。
3.辨证对症选穴: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临床上有些病证,如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
针灸中的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针灸疗法的有效性与针灸配伍和方剂应用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针灸中的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的原则和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针灸疗法。
一、针灸配伍的原则针灸配伍是指在针灸治疗中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组合,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针灸配伍的原则如下:1. 对症配伍:针对不同的疾病症状,选择适合的穴位组合。
例如,对于胃痛症状,可以选择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进行配伍。
2. 相互协同:在配伍时,穴位之间应有相互协同的作用,以加强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消化不良症状,可以选择足三里和关元两穴位配伍,以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恢复。
3. 避免冲突:在配伍时,应避免相互冲突的穴位组合。
例如,对于月经不调症状,不宜选择足三里和涌泉两穴位配伍,以免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方剂应用的技巧方剂是指将药物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制剂,用于辅助针灸治疗。
方剂应用的技巧如下:1. 个体化应用:针对不同的患者,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方剂应用。
例如,针对肝火旺盛的患者,可以选择清热解毒的方剂进行应用。
2. 配伍合理:在方剂的应用中,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治疗需要,合理选择药物配伍。
例如,对于感冒症状,可以选择麻黄汤等方剂进行应用。
3. 注意剂量和辨证施治:在方剂应用中,要注意药物的剂量控制和辨证施治。
例如,对于血瘀症状,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的方剂,并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具体调整。
三、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的临床应用针灸配伍与方剂应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的例子:1. 失眠:针对失眠症状,可以选择心俞、神门等穴位进行针灸配伍,并搭配益智安神汤等方剂进行应用。
2. 颈椎病:针对颈椎病症状,可以选择肩井、天柱等穴位进行针灸配伍,并搭配活络通经片等方剂进行应用。
3. 肩周炎:针对肩周炎症状,可以选择肩井、曲池等穴位进行针灸配伍,并搭配化湿消肿丸等方剂进行应用。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针灸选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其原则及配穴方法对于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针灸选穴的原则及配穴方法。
一、针灸选穴的原则1.配穴因人而异原则:不同的人体体质、病症表现和病程等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配穴。
同样的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所选取的穴位可能不尽相同。
2.根据病因病机选穴原则:针灸选择穴位时需要结合病因病机进行分析。
选择与病因病机相关的穴位可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3.局部穴位与远端穴位相结合原则:针灸治疗时常常需要结合局部症状选择穴位,也需要选择远端穴位进行调理。
这样可以促进局部病变的恢复,并调整身体整体平衡。
4.配穴追求全面和综合性原则:在选择穴位时需要考虑到疾病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即要兼顾病因病机、局部症状和整体状况等综合因素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5.个体差异导向性原则: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都会对疾病和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在选择穴位时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选择适合患者情况的穴位。
二、针灸的配穴方法3.根据经络与经络关系进行配穴:不同经络之间有着多种关联关系,可以根据这些关联关系选择配穴。
例如,手太阴肺经和头太阳膀胱经有着表里关系,可以选择手三阳经的相应穴位来发挥治疗效果。
4.根据疾病和病情进行配穴:根据具体的疾病和病情进行配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方法。
例如,针灸治疗肩周炎时,可以选择肩部周围的局部穴位进行刺激以缓解症状。
总之,针灸选穴的原则及配穴方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
在选择合适的穴位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疾病病机和病情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还需要严格掌握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刺激方法,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有效。
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针灸穴位处方配伍原则1. 远近配穴远近配穴法,是近部选穴和远端选穴相配合使用的一种配穴法,为临床医生所常用。
使用这种配穴方法,是根据腧穴的局部作用和远部作用。
配穴的原则是根据病性、病位的循经取穴或辨证取穴。
远近配穴法,实际上包括了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辨证取穴3部分,只有把三者有机地配合成方,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这种配穴方法,局部选穴多位于头胸腹背的躯干部,远端取穴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部位,是《内经》中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应用。
如《灵枢》中治疗“大肠胀气”,因气上冲胸而见气喘,取穴气海、上巨虚、足三里等。
气海穴,是调气消胀的要穴,为局部取穴;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均属于足阳明经,是循经远端取穴。
这种配穴方法在后世的成方中更是屡见不鲜,如治头痛,取强间、丰隆;治眼病,取睛明、合谷、光明;治牙龈肿痛,取颊车、合谷、足临泣等,都是局部腧穴、远端腧穴相互配合的有效处方。
2.前后配穴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腰背,即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伍成方的配穴方法。
《灵枢官针》所指的“偶刺”法及俞募配穴法等均属于此法范畴。
凡脏腑有病均可采用前后配穴法治疗。
临床通常采用俞募配穴法,即取胸腹部的募穴和腰背部的俞穴相配合应用。
俞募配穴法的基本原则是“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所以在临床上应用时,不一定局限于俞穴、募穴,其他经穴亦可采用。
如胃痛,背部取胃仓,腹部取梁门。
3.表里配穴表里配穴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配穴依据,即阴经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阳经取穴;阳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阴经取穴。
如寒邪客于阳明胃经,经气上逆,可见嗳气、胸闷,取足太阴的太白和阳明的足三里,就是根据脏腑、经脉的表里关系进行配穴的。
这种配穴方法可用于原络配穴,一般常见病症可采用。
4.上下配穴上下配穴法,是泛指人身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配合应用。
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最广。
第三部分针灸治疗第二十四单元针灸治疗一、针灸处方(一)选穴原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辨证对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1.按经脉配穴法(1)本经配穴法(2)表里经配穴法(3)同名经配穴法2.按部位配穴法(1)上下配穴法(2)前后配穴法(3)左右配穴法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单元主要内容:各科病证的针灸辨证治疗。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针灸治疗取穴,可是那么多病证,又有那么多的证型,每个病证、每个证型都有一组治疗穴位,要全部记住非常困难。
但是针灸治疗取穴是有一定规律的,分析、探讨这些规律对我们复习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熟悉、掌握这些规律对我们学习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应对考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针灸治疗一般选穴原则是临证选穴的基本法则,也是配穴的基础、前提。
局部邻近取穴、远部取穴、辨证取穴、随症取穴。
局部邻近取穴:在病变部位的局部或邻近范围选取穴位来治疗。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远部取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取穴位来治疗。
循经远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辨证取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
随症取穴:是针对个别突出的症状或疾病的特殊症状选取治疗的方法。
如:发热:大椎、曲池;咽喉肿痛:少商、商阳。
以上选穴原则可主要归纳为3点:局部或邻近远部辨证(随症取穴一般不用,根据突出症状必要时可用)以上3点正是针灸处方的3个组成部分,也是针灸治疗取穴的重要规律。
二、针灸处方主穴:局部或近部取穴:(1)明确病变部位:中医、西医;(2)根据腧穴部位选取穴位。
远部取穴:(1)循经远取;←经络理论;腧穴特性(2)也可病因病机取穴。
1)如果这个病有一个总的病因病机,如:自汗用足三里;2)或几个病因可用一个穴位来治疗,如:失眠用三阴交。
配穴:主要是根据中医辨证,进行配穴中医辨证:中医诊断、临床各科进行配穴:腧穴特性附:新世纪《针灸学》各病证所用主穴:1.头面躯体痛证:(1)头痛:外感头痛:百会风池太阳列缺内伤头痛:实证:百会风池头维虚证:百会风池足三里(2)面痛: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3)落枕:阿是穴肩井外劳宫后溪悬钟(4)漏肩风: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5)肘劳:阿是穴(6)腰痛:阿是穴大肠俞委中(7)痹证:阿是穴局部经穴2.内科病证:(1)中风:中经络: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中脏腑:内关水沟(2)眩晕:实证:百会风池内关太冲虚证: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3)面瘫: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4)痿证:上肢:颈胸部夹脊穴肩髃曲池合谷下肢:腰部夹脊穴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5)痫证:发作期:百会水沟内关后溪涌泉间歇期: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6)不寐: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申脉照海(7)郁证:水沟内关神门太冲(8)心悸:巨阙厥阴俞内关郄门神门(9)感冒: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10)咳嗽:外感:肺俞列缺合谷内伤:肺俞太渊三阴交(11)哮喘:实证:肺俞膻中定喘列缺尺泽虚证:肺俞膏肓定喘太渊肾俞太溪足三里(12)呕吐:中脘足三里内关(13)胃痛:中脘足三里内关(14)泄泻:急性: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慢性:天枢神阙足三里公孙(15)痢疾:天枢下脘关元上巨虚合谷(16)便秘:天枢水道归来支沟丰隆(17)癃闭:实证:中极三阴交膀胱俞阴陵泉秩边虚证:关元秩边脾俞肾俞三焦俞(18)阳痿:关元三阴交肾俞3.妇儿科病证:(1)月经不调:经早:关元三阴交血海经迟:气海三阴交归来经乱:关元三阴交肝俞(2)痛经:实证:中极三阴交次髎虚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3)闭经:血枯经闭:关元足三里归来血滞经闭:中极三阴交归来(4)崩漏:实证:关元三阴交隐白公孙虚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5)绝经期前后诸症:气海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6)带下病:中极带脉白环俞阴陵泉(7)乳少:乳根膻中少泽(8)遗尿:中极关元三阴交膀胱俞4.皮外骨伤科病证:(1)瘾疹: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委中(2)蛇串疮:局部阿是穴夹脊(3)痄腮: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关冲(4)肠痈:天枢阿是穴上巨虚阑尾穴(5)扭伤:阿是穴局部穴例题分析:A1型题:1.头痛的前额痛,属于A.少阳头痛B.阳明头痛C.太阳头痛D.厥阴头痛E.以上都不是答案:B考点:头痛的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