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经典体现_湖南岳阳张谷英大屋研究之一
- 格式:pdf
- 大小:333.22 KB
- 文档页数:3
湖南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以湘东北地区“大屋”民居为
例
黄艳丽
【期刊名称】《家具与室内装饰》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通过对湘东北地区“大屋”民居的宗教信仰、村落选址、文化礼仪、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了湘东北地区大屋民居所蕴涵的传统建筑文化特征,揭示出大屋民居与中国传统建筑在文化思想和精神实质上的有机结合。
【总页数】2页(P106-107)
【作者】黄艳丽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38
【相关文献】
1.浅析闽粤传统民居的形式差异——以闽南大厝和广州西关大屋为例
2.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以湖南传统民居建筑为例
3.浅析山西传统民居的审美文化特征——以王家大院为例
4.中国湘楚明清民居之"活化石"--湖南岳阳张谷英大屋研究之二
5.湘东北地区"大屋"民居的传统文化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张谷英村的街巷空间作者:丛阳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9年第18期摘; ; 要:本文主要是对张谷英村传统民居中的街巷空间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中街巷空间的类型、尺度、空间感受以及形成缘由,从而对张谷英村传统民居的灰空间的形态设计有整体的把握,寻找出其中蕴含朴素的原生设计思想,由表及里、以小见大的挖掘出湖南地域性化性民居建筑的文化特征,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传承、保护湖南的地域传统民居文化。
关键词:张谷英村;民居;街巷空间1; 张谷英村简介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自明代初年张氏始祖张谷英在此地定居以来,子孙繁衍,聚族而居自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大体成形与清代嘉庆时期。
目前建筑面积有51000平方米,房屋厅堂1732间,天井两百多个,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巧妙。
整个建筑群既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又具有明、清建筑的不同风格。
张谷英村目前村落保存情况良好,其中主要包括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部分,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民间建筑艺术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建筑群以及其周围有二龙戏珠、仙人下棋、山绕四坳、百步三桥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极具观赏价值。
2; 张谷英村街巷空间在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中,街巷作为建筑空间形态组合的线性要素之一,在整体建筑风貌、建筑空间营造、空间流线的形成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巷道连接式空间组合形态主要是通过穿越建筑群体内的各条巷道空间进行建筑群体间的空间组合形式,其特点表现为所有路径都是线性的,路径的形态可能是笔直也可能折线或是与其他路径相交结合的线性空间。
每条路径相交的结点都是线性空间的转折点,主要起到转折、收合、导引和过渡空间的作用。
其中分为建筑房屋之间的巷道、建筑与流水之间的廊街以建筑的外廊。
2.1; 古巷道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中巷道连接式空间组合形态一般由贯穿于建筑群体的明巷道与暗巷道共同连接,明巷道即经过每个建筑小单元的中庭空间,道路基面一侧由建筑垂直面做空间的垂直空间的限定因素,另一侧空间较开敞、通光性好。
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的今生与未来始建于明洪武年初(1371年)的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县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其质朴的风韵和深邃的文化,构成了研究明清湘楚文化的“活化石”。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又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目前,张谷英村已成为湘北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1 今生的优势与劣势1.1 优势分析1.1.1 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张谷英村属岳阳县张谷英镇管辖,地处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西距岳阳县城50 km,北距岳阳市区73 km,南距长沙市130 km。
岳阳既在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中处于南连北接的窗口位置,又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处于心腹区域。
这种良好的区位条件,既便于张谷英村接纳岳阳周边中心城市的旅游市场辐射,也有利于其与周边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发展。
目前张谷英村通过梅城线县级公路(荣公公路)与外界联系。
该公路与107国道、106国道及京珠高速公路相连接,交通较为便利。
随着武广客运专线的开通,武汉到岳阳所需时间不足1 h,游客对其交通通达性的满意度将会进一步提升。
1.1.2 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稀缺性强(表1)1.1.3 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年来张谷英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发现和认同,享有“天下第一村”、“我国传统民居的瑰宝”、“湘楚民居的活化石”、“民间故宫”、“岳阳楼外楼”等诸多美誉,并于2003年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2007年名列“中国经典村落景观”之榜首,2009年获首批“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等。
1.1.4 与周边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强岳阳市旅游资源较多,不仅有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湖自然保护区、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五尖山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类旅游资源,而且有君山公园、岳阳楼、任弼时纪念馆、屈子祠、屈原墓等人文古迹类旅游资源。
这些旅游资源与张谷英村旅游资源具有较大差异性,存在着资源互补的态势,倘若联合开发旅游线路,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扩大客源市场,提高效益。
风水故事与案例风水,又称为风水学,是中国传统的一门古老学科,涉及到地理、天文、气象、地貌、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环境布局来调整人的气场和运势的学问。
风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风水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风水故事和案例来了解风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故事一,《大禹治水》。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大禹的君主,他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运用了风水的理念。
根据史书记载,大禹曾经在治水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处地势极为险要的地方,他认为这个地方是阻碍治水的关键所在。
于是,他命令人们在该地方进行开山填海的工程,最终成功地解决了当地的洪水问题。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视,以及他们对于风水学的认识和运用。
案例一,《香港置地广场》。
香港置地广场是香港著名的商业地标之一,它的建筑风水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据说,置地广场的设计师在规划建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风水的因素,比如在建筑的布局、朝向、入口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这些设计不仅使得置地广场成为了香港的商业中心,还让它成为了一个风水宝地,吸引了大量的商家和游客。
故事二,《孔子的风水观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于风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经对弟子们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环境的重视,他认为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出好的品德。
这种观念也体现了风水学的核心理念,即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
案例二,《北京故宫的风水设计》。
北京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它的建筑风水设计也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之一。
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整体呈现出一个“中轴线”的特点,这种布局被认为是符合风水学的理念的。
据说,故宫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故宫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和风水的因素,力求使得故宫成为一个吉祥的地方。
至今,故宫依然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经典风水话语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代就有人开始研究风水,认为它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风水学派也不断地涌现出来,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理论体系。
在这些理论体系中,有一些经典的风水话语被广泛传颂,并且被认为是风水学的精髓所在。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风水话语,并且解析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一、“风水轮流转”这是风水学中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风水的好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有些地方在某个时期可能非常适宜居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风水可能会逐渐恶化,变得不利于人居。
同样的,有些地方在某个时期可能风水不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风水可能会逐渐好转,变得更适宜人居。
这个话语告诉我们,风水的好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绝佳风水”,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居住地。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这句话也是风水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它强调了气的重要性。
在风水学中,气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它具有推动力和影响力。
如果一个地方的气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得这个地方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一个地方的气散开了,就会形成一种虚弱的状态,使得这个地方失去生命力。
这个话语告诉我们,要注意气的聚散。
在选择居住地时,要选择那些气聚集的地方,以便获得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持自己的气,不要过度消耗自己的气,以免失去生命力。
三、“风水不动,人事难为”这句话强调了风水对人的影响。
在风水学中,人被认为是风水的一部分,人的命运和风水息息相关。
如果一个地方的风水不好,那么即使是最努力的人,也很难取得成功;如果一个地方的风水很好,那么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有可能获得成功。
这个话语告诉我们,要注意选择好的风水环境。
在选择居住地或者工作地时,要选择那些风水好的地方,以便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张谷英——“天下第一村”
钟华
【期刊名称】《中华建设》
【年(卷),期】2005(000)008
【摘要】江南名楼岳阳楼往东70公里的张谷英古村——一个由张姓子孙聚族而居的神秘大宅院,由一个祖先发展起源.历经25代,形成一个现居住人口2600多人的农家古村,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堪称典范古朴的民风民俗,跨越了上下六百年完好保存至今,这本身就是一个谜。
【总页数】1页(P48)
【作者】钟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71
【相关文献】
1.湘楚血缘宗法制农耕社会的缩影——张谷英古建筑文化探秘之二 [J], 肖自力;胡海林;陈细兵
2.岳阳花鼓戏《亲家相遇张谷英》 [J],
3.认知重构与传统村落社区旅游创新演化
——以湖南张谷英村为例 [J], 李文兵;吴蜜蜜;李欣;吴忠才;李武
4.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村民感知意向与传承意愿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 [J], 李伯华;李雪;窦银娣
5.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功能更新的特征、模式与逻辑--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 [J], 窦银娣;叶玮怡;李伯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先贤编撰的十大经典堪舆名著,学会你就掌握风水流脉真传了古代先贤编撰的堪舆著作数不胜数,每本洋洋大观,本本都有独到见解,读后无不让你拍案叫绝。
以下是十大经典堪舆名著:一、中国阳宅风水第一书——《宅经》(亦称《黄帝宅经》),相传黄帝所作。
该书认为宅是阴阳之枢纽,首次将住宅分为“阴宅”和“阳宅”,强调修建住宅要先选择好方位、方向、破土动工的时间,以求阴阳相得。
二、中国风水开源第一书——《葬经》(亦称《葬书》),西晋郭璞著。
该书首次提出“风水”的概念,教人们慎重选择阴宅以便荫及子孙。
三、形法派(峦头法)风水鼻祖代表——《撼龙经》,唐代杨筠松撰。
该书具体分析寻龙捉脉之法,指导怎样选择聚气旺财之地;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是了解与运用龙脉风水、快速振兴家业的最佳典籍。
四、理气派风水鼻祖代表——《催官篇》,宋代赖布衣撰。
该书继承总结了古代地理风水学术概论,研发和补遗前人之不足,独创编写了龙的规律,详细的描述龙的作用和缺点,龙的祸福相关论说,把龙穴、砂、水、局表露无遗。
该书强调以风水助官贵,是地理阴阳学术的一部风水经典。
五、唐代形法派风水代表作——《雪心赋》,唐代卜则巍著。
该书详论五行生克、吉凶互易,是中国堪舆学中的名篇名著。
六、形法派专论山龙的代表作——《博山篇》,唐代黄妙应著。
该书深入辨析龙、砂、穴、水、明堂等风水要素的向背对人福禄造成重大影响。
七、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葬经翼》,明代缪希雍著。
该书把中医里的望、闻、问、切诊断流程移植到风水理论中。
八、明代专论水法的代表作——《水龙经》,明末清初蒋大鸿著。
该书专论水龙各种形态以及吉凶取舍,详细论述了阴阳二宅认水立局的各种方法,是研究水龙风水的必读之本。
九、阳宅风水八宅派代表作——《八宅明镜》(亦称“八宅法”),明代顾吾序著。
该书汇集阳宅理气派主要理论框架,深入阐述阳宅屋形与周围环境关系,是八宅派的扛鼎之作。
十、明代阳宅理论集大成的代表作——《阳宅十书》,明代王君荣著。
·4· 2015年8月工程技术城乡规划城乡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王璐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0003摘要:传统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已经引起了许多地区的广泛关注,其已经是当前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文环境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湖南省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为例,对其进行了简单介绍,并通过传统文化保护、古迹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及环境保护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张谷英村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希望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张谷英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586(2015)46-0004-01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华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资源。
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历史、乡村文化及自然遗产的“化石”,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家园。
但是,长久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受到了许多的挑战和冲击,许多历史文化名村不断遭受开发与建设的破坏。
当前我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呈现出“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突出问题,部分村落正遭受着持续性的破坏,渐渐走向消亡。
因此,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传统村落的现状1.1 历史背景张谷英村处于湖南省境内,其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张谷英定居而兴造的,并在后续年间经过了多次兴建和完善,村里人们聚族而居,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张谷英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村里有保护完善的当大门、上新屋及王家塅这三大部分。
因为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张谷英村被称为我国湖南人民的“活化石”,并被国家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1.2 村落特点张谷英村背靠龙行山,依渭溪两侧而建。
村落前面有笔架、大峰与旭峰三座大山,四面有芭蕉、大墩、梓山与桐木这四个山坳,全村呈现负阴抱阳之势。
“风水”思想文化视角下的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研究——以耒阳传统村落为例摘要:基于“风水”思想文化,本文以耒阳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宏观、微观外部空间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认为,其在形势走向、山水环境、选址布局、空间要素等方面体现了传统营造智慧,据此提出建议:保护山水形势,传承原有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修缮传统建筑、街巷肌理和景观要素,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以期为耒阳传统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风水;气;传统村落;外部空间1引言传统村落是历史悠久,保存相对完整,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生态、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村落。
如何发掘传统村落的内在价值,推进积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营造智慧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和文化支撑,是当下乡村振兴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的重要议题。
耒阳市是湖南省县级市,是“千年古县”、湘南重镇。
其所辖的寿洲、珊钿、小墟三个传统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2016年11月,三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2018年5月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
风水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人之间的学问,通过调控环境来择吉避凶,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与地理学、人居环境学和建筑学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本研究以风水思想文化为理论基础,引入“气”的理念对传统村落的外部空间进行分析,从现代科学原理的角度对三村营造过程中的传统智慧进行现代化诠释,以期为耒阳传统村落及其他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借鉴。
2实证研究2.1耒阳传统村落简介寿洲古村位于耒阳市太平乡,成于明代,盛于清,分为老湾和新湾。
古建筑群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
目前尚存20余栋古民居,并有着保存完好的四合院落。
以贺氏祖堂为中心,整体布局为三纵两横,建筑物有祠堂、民居、祖堂、私塾、戏台等,建造形式均为典型的清代湘东南风格。
风水学与都市一、整体系统原那么整体系统论,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产生的;作为一种朴素的方法,中国的先哲特别早就开始运用了。
风水理论思想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那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
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根基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
风水学的功能确实是根基要宏瞧地掌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正确组合。
风水学充分注重到环境的整体性。
?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躯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假设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
"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卷--?丹经口诀?中强调整体功能性,主张"阳宅须择好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为有福,水口收躲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 整体原那么是风水学的总原那么,其它原那么都附属于整体原那么,以整体原那么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全然特点。
二、因地制宜原那么因地制宜,即依据环境的客瞧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
?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
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贷殖列传?记载:"太公瞧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因此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
" 中国地域宽广,气候差异特别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
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约材料,防火防冷,冬热夏凉,人可长寿,鸡多下蛋。
西南潮湿多雨,虫兽许多,人们就采取栏式竹楼居住。
?旧唐书南蛮传?日: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
"楼下空着或养家畜,楼上住人。
竹楼空气流通,凉快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纳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
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华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这些建筑形式根基上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
第34卷 第2期2019年3月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Vol.34, No.2Mar. 2019修身德为先——张谷英村古代家训探解之二胡海林 陈 钢 肖自力(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上下600年聚族而居,人丁兴旺长盛不衰,彰显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张氏家族注重修身养德,德育教化集中体现在其家训21条之“存心地、修行检、勤职业、循本分、崇廉节、慎言语、存忍让”等条目中。
该文集中对这7条家训及其下主要圣贤语录逐一进行解读,结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进行阐释,取其精华、去其糟怕,为推进以德治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传统文化;古代家训;修身养德;岳阳县;张谷英村中图分类号 B82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738X(2019)02-0036-09收稿日期:2019-03-06基金项目:岳阳市科技局项目“张谷英民俗文化研究”(岳市财企指﹝2012﹞5号)。
作者简介:胡海林(1973-),男,湖南临湘人,新闻专业硕士,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高职教育。
An Ancient Family Instruction in Zhang Guying Countryside: MoralityFirst is to Cultivate LiteracyHU Hai-lin CHEN Gang XIAO Zi-li(Yue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Yueyang,.Hunan.414000)Abstract 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stresses.on."self-cultivation,.family.regulating,.state.ordering,erned",.and."self-cultivation".is.the.premise.and.foundation..Zhangguying.village,.located.in.Yueyang.County,.Hunan.Province,.a.famous.historical.and.cultural.village.in.China,.has.been.inhabited.by.different.ethnic.groups.for.600.years..People.there.are.prosperous,.which.shows.strong.cohesiveness.and.vitality..The.Zhang.family.attaches.great.importance.to.self-cultivation.and.morality,.which.is.embodied.in.the.21.articles.of.the.ancient.family.motto,.such.as."intentionally,.practically,.diligently,.conscientiously,.honestly,.prudently.and.tolerantly.".This.paper.focuses.on.the.interpretation.of.the.seven.Family.Instruction.and.the.sayings.of.the.major.sages.under.them.one.by.one,bines.the.requirements.of.the.new.Socialist.Era.to.interpret.them,.to.take.the.essence.and.eliminate.the.worst.things,.so.as.to.provide.reference.and.revelation.for.promoting.the.rule.of.virtue,.cultivating.and.practicing.the.core.socialist.values.Keywords traditional.culture;.ancient.family.instruction;.cultivate.morality;.Yueyang.County;.Zhangguying.village.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以其明洪武年间迁始祖张谷英的名姓而定,繁衍至今已到28代、达数万人,目前村内所居2600多人均系迁始祖后裔。
第34卷 第3期2019年5月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Vol.34, No.3May. 2019无规矩不成方圆——张谷英村古代家训探解之三陈 钢 胡海林 肖自力(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摘 要 该文通过对张谷英村古代家训中“戒酗酒、戒健讼、戒多事、戒浮荡、戒贪忌”五条族戒及其下选取的有关圣贤语录、历史典故进行解读,揭示出其家训族戒具有重教诲劝戒和启发自觉、与家教宗旨和族风实际紧密结合、对国家法规进行有效补充等明显特色,表明这种家族性的礼俗规范和基层自治的有效方式,对于新时代加强乡村治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古代家训族戒;岳阳县张谷英村中图分类号 B82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738X(2019)03-0038-06收稿日期:2019-04-28基金项目:岳阳市科技局2012年一般资助项目“张谷英民俗文化研究”(岳市财企指20125号)。
作者简介:陈钢(1977-),男,湖南湘阴人,中国语言文学副教授,教育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医用语文教学。
通讯作者:胡海林(1973-),男,湖南临湘人,文学副研究员,新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高职教育。
在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大屋,有一个雍正年间(1723-1735)修建的议事厅,这是古代张氏家族集体商议决策族里事务的地方。
厅的正面悬挂着一副楹联,上面写着:议事商情,小异大同无远近;循规蹈矩,集思广益得方圆。
在厅的两边各有一个立柱下的石墩,一个方的,一个圆的。
在厅正对面的天井四角,两个是方角,两个近似圆角。
楹联的内容和石墩、天井的形状寓意深刻,是族里议事决策的两条原则,即对内部特别是对族人违反族规的处理,必须坚持原则,坚守族规,不能和半点稀泥;而对外部事务的处理,则讲灵活,讲包容,讲谦让。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中国传统风水文化,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起源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农耕时代。
风水学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关系,通过布局和装饰,以及结合地形、水文、道路和建筑等因素,来达到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追求幸福、健康与繁荣。
本文将从风水的基本概念、起源与发展、应用范围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本概念风水,音译自汉语词语,“风”指大自然的风向气流,“水”指大自然的地形水流。
风水学就是通过研究风和水在环境中的分布和流动,以了解大自然的变化规律,进而应用于建筑、家居等方面,以达到调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二、起源与发展风水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在古人的观念中,风水是与天地自然有关的事物,被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风水学的发展离不开周易六十四卦的启示,通过周易中的六爻变化规律,人们开始研究大自然的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水学越发臻于完善,并渐渐应用于建筑、道路和人居环境等各个方面。
三、应用范围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涵盖了建筑、城市规划、农业和个人居住等多个领域。
在建筑方面,根据风水学的原理,人们选择合适的土地和方向,规划建筑物的布局,以谋求健康、富贵。
在城市规划方面,风水学也被用来选择城市的建设地点、规划道路和河流等。
在农业方面,了解地势和水系等因素,有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而在个人居住方面,风水学则根据家居环境的布局和装饰,提供了一些建议和规则,以使家庭成员个个安康快乐。
四、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不仅在建筑和规划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一方面,风水学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自然规律和营造和谐环境的思维方式,促使人们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另一方面,风水学在人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和东方哲学方面也产生了影响。
人们在生活中以风水学为指导,注重平衡、和谐和自然的观念。
这就反映在道德品质、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等方面。
江南第一古屋场摘要位于湖南岳阳县境内的张谷英村,是我国公布的第一批22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具有600年历史,是我国湘楚地区明清民居之活化石。
本文通过对于该村落现状特征形态的分析提炼,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为历史村落的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大屋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历史遗产现状评价1.遗产构成1.1建筑遗产国家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张谷英村内部古建筑群建造格局颇具中国传统血缘宗亲制特色、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南方明清传统民居建筑群。
建筑群由多个张氏建筑组群构成,总体布局依地形呈“干枝式”结构,中轴建筑与两侧横轴建筑皆以天井为构成单元,分则自成一家庭院,合则为大宅院。
目前尚有51000㎡,其中巷道62条,天井206个,房间1732间。
此外村落内部还留存古井、古桥、古道路、古墓葬、古迹等其他历史构筑物若干。
1.2滨水空间形态⑴.渭溪河及玉带河沿线。
渭溪河为东西向贯穿张谷英村的主河流,连接当大门、王家塅河上新屋三大片古民居建筑群,其核心部分为畔溪走廊,同时也是古驿道的一部分。
渭溪河的空间形态在各河段各具特色,从上游到下游,沿河景观逐渐由自然乡村景观向民居聚集区的人工化景观过渡,河道与两侧驳岸均由未经整理的自然形态向人工形态转变,河床距地面的落差也逐渐增大。
沿河环境物质要素主要包括桥梁和驳岸两部分。
⑵.玉带河沿线玉带河是由后峦水库自北向南流过张谷英村东侧的一条比较重要的河流,为狭窄的小溪流,沿河经过山丘和农田,与渭溪河的空间形态有很大区别,以自然形态为主,沿河空间基本未做整理。
1.4村落空间形态张谷英村为张氏家族600多年聚族而居之地,在村落选址、古建筑群建造、建筑格局方面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稀缺性。
其村落空间形态特点大致可总结为两个方面:其一为三大片大屋,反映家族发展的空间布局;其二为外围山丘与冲沟地区的自然村落,建筑质朴,多坐落在沿山丘脚下的小盆地内,几户围绕农田而建,形成挡风遮雨小组团,田园风光明显。
张谷英:一个珍藏千年的文化梦作者:黎孝民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7年第08期张谷英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是迄今为止保持最为完好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深藏在湖南省岳阳县渭洞莽莽大山深处。
明朝洪武年间的1371年,由始祖张谷英建造,距今已近千年,虽然村落不断扩大,但古风犹在,风貌依然。
来到古村前,当看到牌坊上书写的四个大字“孝友家风”和高悬在当大门上的“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对联时,你便会深触到张氏家族厚重而浓郁的尚礼文化,这也是支撑张氏家族的精神支柱。
据考证,这是张氏族谱记载16条家训诗里的头两句:“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姓,正豪养;存心地,修行检……”它融合了儒家“孝、和、勤、廉”的理念。
而孝父母,是张氏家族的第一条家训。
万事孝为先,其编写的《劝孝歌》,细细读来,字字真情,被后人视为传家之宝。
当你步入古村广场,右前方矗立着一对旗杆石。
在明清时期,凡在屋门口或祠堂门口竖立一对旗杆石,必是家中或家族中的人考中了举人、进士。
张氏族谱有云:“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张氏家族对读书的看重。
于是,位于当大门第五进西边的青云楼,从明末起就成了村里的私塾,当年的“泥腿子”在门外洗脚进书房,读罢诗书又背上锄头下田耕种,整个家族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从古屋里摆放的犁耙、镰刀、风车等农具就可见一斑。
据岳阳市张谷英宾馆董事长张志忠介绍,张谷英大屋文昌武盛,明代有张煌、张炳兄弟双赐“文魁”金匾,清代张蛰兮掌指可开碑裂石,近世武有黄埔将校,文有留学博士。
民国以前,共出1名进士、7名举人、6名贡生、45名秀才、33名太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有240余人考取大中专院校,有1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一名留学英国的博士后。
张谷英村依山傍水而建,屋连屋,堂连堂,巷连巷,形成5万多平方术的连体建筑群。
张谷英村的古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独具匠心。
支撑起张谷英大屋“丰”字形结构的是四通八达的巷道,幽深长长的小巷像大屋的筋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