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

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政策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地租以实物为主。

3.灌溉工具

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二、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

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3.冶金业: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三、商业的繁荣

1.表现

(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市”的发展

(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3.对外贸易

(1)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

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轻巧识记]

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五、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

[教材补遗]

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和影响

1.阶段

2.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习宋元时期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史料二(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史料三北宋东京城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说明唐代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2)史料二说明了宋代城市商业的布局及变化,反映了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

(3)史料三说明宋代“市”打破了时空限制,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功能的促进作用。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根据史料二、三,说明宋代的这种变化是否反映出宋代已经放弃了“抑商”政策?

[提示]宋代商业经济发展、商业活动区域及城市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如打破市坊界限、放宽经营区域等,只是政府增加税收的需要,并不表明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提示]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特别提醒]

1.宋元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征

(1)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

(2)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1.(2019·辽宁大石桥二中月考)交子始发于宋真宗时,四川的地方官和商人“患蜀人铁钱重,不便交易”,于是由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后因富户资本变化产生了纠纷,政府遂设益州交子务接管,“私造者禁之”,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

A.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

B.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

C.宋代地方有相当独立的货币发行权

D.政府官办专营能彻底避免纠纷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纸币最初是在民间富商之间使用流通,后来政府参与管理,最终成为了法定的货币。这说明纸币在流通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重要,故选A项。材料中明确说明最初是为了交易方便而进行的首创,随后管理权交予政府,而不是由富户大贾操纵,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发行货币的权力,C项错误;D项“彻底避免纠纷”说法绝对化,故排除。

2.(2018·石家庄一中期末)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A.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

B.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

C.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

D.体现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是交换方式的变化,而“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不能全面概括变化,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宋代商品贸易高度繁荣,而不是有所退化,且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由“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到“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的交换方式及内容的变化可得出宋代商品市场得到了拓展,故C项正确;通过贸易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出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故D项排除。

3.(2018·河北正定中学期末)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反映出()

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一般家庭,购置农庄田地,招募佃农,本来是希望租地课税,而并不是为了行仁义。但是遇到洪涝灾害,必须减免课税,贷种子给佃农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内心害怕佃农因灾不租种后导致田地荒芜,日后的损失一定会比现在(减免租税)严重得多。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故选C项。A、B两项与题干意思不符;D项不符合史实,租佃关系此前已经出现。

4.(2019·太原模拟)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了北宋“令京城夜市到三鼓己未不得禁止”。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

B.夜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发展

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D.北宋统治者比唐代更为民主

【答案】A

【解析】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反映了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监管举措,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世界现代史阶段特征

世界现代史: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进 【阶段特征】 一、时限与含义: ⒈时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今。 ⒉含义: 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 3、总特征: 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该时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表现在: (1)经济: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 (2)政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到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整体世界中的国际关系出现民主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主流。 (3)思文: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各时期特征: 1、一战结束—20年代: ⑴国际格局调整变化——欧洲中心地位动摇。 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波折——恢复、高速发展、危机 (1919—1922:动荡与革命时期; 1923—1929:稳定与繁荣时期; 1929—1939:危机与战争时期) 2、30年代:⑴国际格局稳中有变——德国崛起,冲破凡尔赛体系 ⑵新的矛盾产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力量间矛盾成为新的主要矛盾。 3、40年代—50年代:⑴国际格局变动——雅尔塔体系形成(两极格局、美苏争霸) ⑵社会主义力量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4、60年代—70年代:⑴社会改革向前推进——东西欧国家改革 ⑵经济格局新趋势——经济力量多极化、一体化 5、80年代—90年代:⑴国际格局新变化——两极向多极 ⑵社会主义事业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⑶世界经济两大趋势进一步发展——全球化、区域化

(完整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 (远古— 1840 年) 历史 阶段特征 中央政制 地方政制 时期 (政治) 奴隶社会的繁 王位世袭制: 封侯、伯 夏 荣时期 ①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②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注意:特征 商 阶级和国家产生; ③意义: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占卜) ; 相、卿士、卜、祝、史 王位世袭制的确 家与国密切联系 西 立;等级森严的分 比较 分封制 宗法制 封制和宗法制的 巩固统治的需要 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保证王 周 推行,逐渐形成了 目的 先 权的稳定(权力,财产,土地继承) , 我国早期政治制 巩固统治 秦 度。 ①定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 ①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内容 (分封 时 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政治等级、巩固统治国家的制度; 最多是同姓诸侯 ) ②主要的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 期 ②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 子分封制(核心内容) ;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确立了严格的大宗、 小宗体系。(具 的义务。 有相对性,周天子绝对的大宗) ③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 ④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 封 ,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 宗法等级 有相对大的独立性。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①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家和 国密切结合。 影响 ①积极(前期) :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 ①对当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 贵族的统治,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 (周王确立 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防止贵族之间 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 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维护 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消极(后期) :西周后期受破坏,春秋时期王室 ②对后世: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 衰微,诸侯争霸。 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对中国 破坏标志:楚王问鼎 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破坏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受破坏; 直接原因制度的缺陷(诸侯权力大) 选官 制度 世 官制 春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秋 诸侯争霸, 实现局 部统一;分封制逐 战 渐 瓦解,封建制度国 逐步建立 关系 相同 王室衰微 互为表里,相辅相承。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①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度)②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 ③都是早期政治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④都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和变法 (春秋管仲 改革 “相地而衰征 ”和战国 魏国李 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 封建社会的初 背景: ③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商鞅变法) 期 ①历史根源 : 吸取春秋战国出现诸侯割据的教训,加强统治。 ②前提条件 : 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 ④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实现了国家的大 BC230 年 —BC221 年先后灭六国。 BC221 年建立秦朝 ⑤政治根源: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一统;专制主义集 权制度的建立巩 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固时期。 1. 首创皇帝制度 3. 地方建立郡县制 秦 秦 ①皇帝独尊(称号) :显示皇帝的神圣感 ①建立 例如: “皇帝 ” 朕“ “制 ” 诏“”“玺” A 、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 ②皇权至上(权力) : 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是皇帝制度的 B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全国分 核心。例如:虎符调兵 为 36郡 ②内容 ③皇位世袭(王位) :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 A 、郡(守)职权:中央以下最高一 例如:秦始皇、二世至万世 级地方行政机构。 2. 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汉 B 、县(长 /令)职权:由朝廷任命, ①三公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 丞相: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讼和兵役。 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 监 C 、乡里亭 察百官; ③意义: 太尉:太尉:负责管理军务,但军权秦始皇自掌。 A 、郡县制的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掌管各项具体事务 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 B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 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是官 僚统治取代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 影响 ( 1)积极方面 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成为当时的大国。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巩固国家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 2)消极方面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1 按 军 功 赐 爵,皇 帝 任 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印发给学生)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 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 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打牢基础是一轮复习的目标,落实是一轮复习成败的关键,规范是提高成绩的主因,把握方向是提高效率的捷径。转眼半年过去,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教师先阅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探究(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定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理路(理清思路,拟出教路,安排学路)。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借鉴其他老师的网上备课,搜索相关专题,下载教案、习题等资料,围绕新课标整合教案和习题,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初步形成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二、加强单元整体备课,统领课时备课 《历史标准》在课程结构上有三大变革:一是设置学习模块,二是确定专题型的教材和教学体系,三是分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第二大变革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针对新课程以主题单元呈现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教学思路也应更加开阔,这种编排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整体统筹,加强单元备课。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单课式备课法”,采取对教学内容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的“单元备课法”。强调单元整体备课,单元备课统领课时备课更符合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编排理念,也才能一步步落实模块教学和课标要求。 三、运用学案导学。

(完整word版)世界历史阶段特征

世界史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罗马 (公元前3500-476) 经济:①以农业为基础,但工商业繁荣②海外贸易发达,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 政治:①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逐步确立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城邦民主政治,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②古罗马形成了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一套法律体系,对维系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想文化:①古希腊的古典文化高度繁荣,是欧洲哲学的发端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文学历史戏剧和建筑艺术高度发达,影响深远②罗马文化在法律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中世纪的欧洲文明 (476-15c) 政治:①西欧各国进入封建社会,形成金字塔成型的封建等级制②呈现教会与世俗王权二元并立、相互支援的权力结构③中后期王权有所加强,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经济:①封建领主制盛行,采用庄园制和农奴制经营农业生产②中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重新兴起,行会兴盛,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思想文化:①古典文化遭到破坏,基督教神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垄断思想文化与教育②中后期,大学出现促进文化振兴,文艺复兴标志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 工业文明的前奏(16c-18c末) 总特征: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开始的,此时,西欧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说明,资本主义已经形成里世界潮流,西欧各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过渡,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买进。西方崛起构成了近代开端的主要内容。 经济:①资本主义生产从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步发展到集中的手工工场阶段②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③早期殖民扩张与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重商主义理论盛行。 政治:①17、18世纪,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英美法等国相继爆发政治革命,代议制民主政治初步建立,资产阶级统治逐步确立,现代民主政治序幕就此拉开。 国际关系:①16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殖民扩张的前列,其后荷兰迅速兴起,经过一系列殖民战争,英国先后击败荷兰、法国,在18c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思想文化:①文艺复兴进一步发展,宗教改革发动②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③启蒙运动兴起,欧洲思想解放潮流在促使人文主义内涵不断丰富、理性价值进一步彰显的同时,也解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 工业文明的确立和扩展 (18c末-19c中后期) 经济:工业革命开辟蒸汽时代,人类社会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政治:①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运动广泛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拓展完善②马克思主义诞生,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③亚非拉多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 思想文化:①意识形态领域内自由主义思想盛行②文学和艺术领域先后兴起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③科学领域内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促使人类思想发生飞跃。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补充知识点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补充知识点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一、近代史上中国遭受的四次侵华战争屡战屡败的原因有哪些?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1、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军事装 备落后,战斗力低下;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不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外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实力雄厚;军事装备优良,经过精心准备。) 2、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国要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免遭外来侵略。 二、请你举出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主要事迹,说说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事迹: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英勇 作战,壮烈牺牲) 2、精神:以他们为代表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抵抗侵略、不怕牺牲、反对分裂、维护祖 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本专题之最:①近代列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惨绝人寰的暴行:火烧圆明园;③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④对中国主权危害最大的战争与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⑤赔款最多的条约:《辛丑条约》。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一、近代化探索中的代表事件 二、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有哪些?他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 1、活动:(1)成立兴中会(2)中国同盟会(3)提出三民主义(4)领导辛亥革命(5)成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6)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7)创建黄埔军校 2、精神: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大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三、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改革开放后中国富强起来的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无法使旧中国富强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富强起来,主要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四、中国近代化的标志性事件: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本人学习吧!下面本人网的本人给你们 带来了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文章《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一)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 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高考历史世界史各阶段特征汇总!附历史复习法

西方文明的源头 【阶段特征】 政治:古希腊民主政治机构为人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给后世以借鉴,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而在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构成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础。 文化: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向工业文明迈进(公元 14 世纪——16 世纪末) 【阶段特征】 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亚非美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迅速发展。 政治:14、15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第 二阶段开启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公元 17 世纪——18 世纪末)

【阶段特征】 思想: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同时,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新兴的美国开创了政治新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 政治:17、18 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首先,英国爆发了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18 世纪末——19 世纪中后期) 【阶段特征】 经济:18 世纪下半叶,英国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引发了工业革命。18 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向西欧和美洲的一些国家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同时,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思想: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和弊端的逐渐暴露,一些思想家和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资本主义的方案。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对“理性王国” 和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的失望和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政治: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和完善。 第四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19 世纪晚期——20 世纪初) 【阶段特征】 经济:19 世纪70 年代以后,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形成,大企业时代到来,以科技为依据、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现代意义经济模式基本成熟,同时,以欧美工业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标志着工业文明时代向纵深方向发展。 思想:自由主义盛行,自由主义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

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知识点

高三第一轮历史复习知识点 现在高三的同学们正处在高三复习的关键时刻,学习的效率和品质直接关乎高考的成败。历史更是高考中能够决定成败的一门。何学好高考历史,在高考中不拖后腿?高三网对此做了相关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请同学们参考学习! 第一次鸦X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2.第二次鸦X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X反动派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

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世界现代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斗争和相互发展和学习的一部历史。 复习近代史注意几条线索:经济(世界市场)、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世界市场)、民族解放运动等,其中要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等原理来理解。 1、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4、15世纪至18世纪60、70年代) 资本主义产生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A. 14、15——17世纪早: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时期 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4、15世纪,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和西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表现,有力地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瓦解着封建制度。 思想: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开始兴起。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形成和壮大,他们迫切要求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获得民主权利,发展资本主义,于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这些斗争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世界市场:.世界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16世纪前,人类生活的各个地域基本上彼此隔绝。新航路开辟,打破了这一状况,使世界各民族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及殖民掠夺和扩张,亚非拉的落后。 高考详细考点: 经济+新航路开辟(必修二90):知道资本主义萌芽即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思想:文艺复兴(必修三112面)——实质;核心;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及代表作品、走向高级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意义---解放思想,天主教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宗教改革(必修三114)——原因;实质;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意义。 国际关系﹢世界市场(必修二91--97):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殖民主义伴随新航路的开辟产生而发展,并是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必修二91—92)。早期的殖民国家葡、西; B.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大发展并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17世纪中期~18世纪、70年代世纪)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套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 套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套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XX?湖南永州模拟)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 A ) 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解析] 由“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形成森严的政治等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

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说明战国秦汉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显著下降,这表明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时间不符合“战国秦汉时期”,排除D项。 2.(20XX?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会盟( C ) 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 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 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可以看出,此次会盟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故答案为C项。会盟现象实际上削弱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礼崩乐坏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仍然在延续,排除D项。 3.(20XX?安徽黄山质检)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 C )

世界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世界古代史 阶段特征: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人文精神都对西方世 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1.希腊民主政治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 (1)城邦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 主。精神的起源: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基。1.智者学派:重点是认识人 (3)公元前509年,克利斯提尼实行民主改革,最和人类社会,反对迷信,强 终确立民主制。调人的价值。代表人物普罗 (4)雅典民主制的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到泰格拉,其观点是“人是万 公元 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奴隶制物的尺度”。 古代 2.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 成 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商品 希腊、 经济发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罗马法 罗马 达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 (1)《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的尺度”,强调“美德即知 (2)《公民法》:从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到公 元识”,知德合一。 前3C 中叶罗马法律的总称,适用于罗马公民。3.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吾 (3)《万民法》: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名 (4)《民法大全》:6世纪,将历代罗马法系统化和言;开创了逻辑学的研究方 法典化,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 成。法。 世界近代史 一、资本主义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到文艺复兴运动) 时间:14世纪~16世纪。 阶段特征: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16世纪前后,人类社会开始迈向近代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意大利和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是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造成了殖民地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政治经济文化

精品(山西专用)2019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主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习题

第六单元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 主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这场战争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死伤3000多万,它对人类造成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害。在该战争过程中,退出图中所示军事集团而加入对方军事集团的国家是( ) A.德国 B.奥匈帝国 C.法国 D.意大利 2.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 A.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1918年 11 月,德国投降 3.(2018四川成都,19)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下列战役,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战役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4.俄国十月革命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C.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D.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5.(2018四川成都,20)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评述的是( )

A.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 B.新经济政策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C.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D.苏联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6.(2018江苏南京,21)“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结束沙皇统治 B.恢复国民经济 C.实现农业集体化 D.防止生产过剩 7.(2018福建,27)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安排战后和解,却留下了痛苦的遗产。“痛苦的遗产”是指(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 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上升为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 ) A.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9.下图是某次辩论中辩论双方的观点。双方辩论的是哪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 A.列宁领导下的苏俄 B.斯大林执政时的苏联 C.罗斯福执政时的美国 D.卡达尔领导下的匈牙利 10.近年来,中美摩擦一直不断,美国狼子野心与20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 20世纪 20 年代,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倡议召开了(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1.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注意事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注意事项 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要进一步回归教材,夯实教材基础知识。目前,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这种情况,在复习中必须首先把握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因为,无论是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其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历史复习的首要一步是梳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把中外历史按历史发展的阶段进行梳理,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以点带线,以线连面,形成点、线、面立体式框架知识结构。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完整的历史网络体系。 2.历史一轮复习要挖掘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政治地理学科之间的结合点,增强综合渗透意识。历史学科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包罗万象,它为综合命题提供了丰富更广阔的立意材料。从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和历史单科试卷中来看,它所涉及的知识,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强调运用各科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我们在平时复习时既要注意实现历史学科内知识的有机综合,又要有意识地把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向地理学科、政治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有机渗透辐射,增强跨学科的综合意识,营造综合氛围,开展以专题为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发散思维,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一轮复习中要规范训练,提高应考技能。考前要高度重视考试技能的训练和应考经验的积累,特别要加强考场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解题能力主要是练出来的,要通过做典型的练习题进行有序的训练。在选择题的练习中,一要注意审准题干,扣住关键词语,看清是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二要推敲四个选项,不仅要弄清应选项的应选原因,而且还要明白非选项的不选原因,力求达到解答一道选择题,激活一串知识点。在材料题的练习中,要形成严谨审题和规范答题的习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充分重视审读试题的引导材料,明确引导材料的核心内容,确定其对答题的有效信息;要深入理解题目的含义,力争答题的完整性。此外答案要规范化,要运用学科语言,不使用那些口语化、不科学的语言,答案要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书写要认真、规范。 4.对于历史科的复习,由于个人情况不同,侧重点也会有差异。我个人认为,考前应注重书本和笔记上的基础知识,因为选择题占据半壁江山,而选择题往往是一些基础知识。对于材料题,是需要靠平时积累的,因为材料题往往会涉及到我们没有接触过或书本没有详细说明的问题,做材料题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那么在高考考场上就无往不利了。路就在脚下,我们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们把握了学习的方法,我们要过就不会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独木桥,而是上面的这座可以畅通无阻的桥。 5.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6.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一是“准”,二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