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7
初中版弘扬民族精神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内容:1. 民族精神的概念与内涵2. 我国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3. 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4.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民族精神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民族精神?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二、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
2. 举例说明民族精神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分析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如国家繁荣昌盛、民族振兴等。
2. 讨论:为什么说弘扬民族精神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10分钟)1. 教师提出建议,如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勤奋学习、锻炼身体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民族精神,互相借鉴和学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如何做一个有民族精神的人?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民族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
3.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精神的实际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或相关资料,介绍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渊源。
2. 视频或图片素材,展示我国民族精神在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民族精神。
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分析: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能力目标: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重点、难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学习流程】【基础知识梳理】1、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的过程。
2、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和的各个时期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性、鲜明的性和性。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3、把弘扬和培育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的要求③是坚持的需要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强基固本.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的影响。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相结合。
【合作探究】思考一:阅读教材P76-77页内容:1.民族精神为什么是变化发展的?(B级)(1)民族精神的含义;(2)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简述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
初中政治伟大民族精神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认识到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1. 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1. 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2. 引导学生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视频、文章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PPT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和英雄人物。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和感受。
二、讲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包括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举例说明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如岳飞、杨靖宇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事迹的理解和感受。
四、培养学生的伟大民族精神(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如关爱他人、勤奋学习、勇于担当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计划。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是否能够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教案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1、知识目标◇识记:民族精神的含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分析结合事例分析,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及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树立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二、3.11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三、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全面认识剑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为中华民族精神续写新的篇章。
四、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及经济生活中学过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关知识。
联系历史课中所涉及的井冈山革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西柏坡会议等历史知识。
回顾政治生活中学习过的综合国力竞争、我国的国家性质等知识。
五、收集整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感受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到当地博物馆或其他革命纪念馆参观考察,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上网查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理解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组织课堂辩论会,探讨青年学生如何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而贡献力量。
六、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基本内涵及其核心,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2. 能力目标: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教学重点、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爱国主义的主题、作用;中华民族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课前准备区: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基础梳理: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是。
(3)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重要原因是。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为核心,、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1)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
(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和本质上是一致的。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拥护。
(4)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1)民族精神的时代性:民族精神作为的结晶,随着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近百年来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鲜明的和。
【教学设计】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冯入月一、教材分析1、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课时的内容。
2、本课主要讲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和分析说明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辨证思维能力。
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2、难点: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四、学情分析同学们面对各种文化侵润,很难把握住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升青少年的思想素质,都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本课的教学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影音资料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结合课本,得出结论。
4、自主学习法:设立一些小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计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2分钟)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冯入月。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了。
上一节课呢,我们通过“一只手”来学习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伸出右手)。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课程分析本框题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3第七课第二框,。
本框题主要阐述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与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以及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完整的小知识体系,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本框题在这个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重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确立依据:因为这一框题的内容思想教育性较强,因此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作为重点。
(2)难点: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确定为难点。
确立依据:这是因为这个问题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概括性,学生缺乏高度概括的能力,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学习了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有所了解,而对于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理解的还不是很深,那么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三、设计思路本课以诱思探究教学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打造高效课堂。
本课围绕着中华民族精神展开探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课的设计总体思路是:首先是“创设情境,探索感知”其中,在“情境创设”上,先让学生说出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以加深理解;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先通过课件设影展示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去自学课本,通过自学、探究、计论,得出结论,教师再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点,明确答案;再通过理论联系学生们所列举的事例引导学生去思考,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在学生对教材的整体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的解读,以便深入地理解教材的主旨。
最后是“迁移深化,有效训练”,在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手基础上趁热打铁,精心设计迁移性的练习,通过迁移,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得提高,并增强竞争合作意识。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