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新城疫的流行特点及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养殖与饲料2022年第01期近年来我国养鸡业的发展迅猛,已经从传统养殖模式逐步转变成规模化饲养场生产模式,养鸡量倍增,有效平衡了市场供求关系,但是由于规模化养鸡场的养殖密度增大,也导致鸡只在饲养过程中出现疫病,尤其是鸡新城疫属于常见疫病之一,在鸡群养殖中一旦发生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若处置不当,极易出现大规模死亡现象,严重影响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因此,管理人员必须重视本病,并根据鸡群发病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和防控措施,减少新城疫对鸡群产生的危害。
1流行特点现阶段,鸡新城疫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病史,雏鸡和产蛋鸡群比较敏感,发病率较高。
该病对雏鸡的易感性较强,由于雏鸡体质较差,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低下,患病后致死率高,2年以上的鸡只抵抗力相对较高,易感性较低。
1.1传播途径在养殖场饲养的过程中,病毒可以通过与其他禽类接触感染鸡只,造成大规模传染。
尤其要注意的是,进口的鸡群需要做好严格的检疫工作,若检疫不当造成鸡群携带病毒入境,极易造成疫情扩散[1]。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发病鸡或者康复后的带毒鸡,发病鸡群的分泌物和粪便内都能检测到鸡新城疫病毒,康复后的鸡群带毒情况有所差异,一般在康复1周后停止向外界排放新城疫病毒;有的病鸡在康复后呈慢性经过,精神萎靡不振、咳嗽,这些病鸡可以长时间向环境中排放新城疫病毒,必须将其尽快淘汰,否则会引起鸡群长期流行发病。
新城疫疾病不仅能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还可通过呼吸道进行水平传播,有的种鸡还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种公鸡通过自然交配将病毒传播给母鸡。
另外,自然环境中的寄生虫、野鸟和老鼠等有害动物都可以成为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对新城疫病毒进行传播,这也是此病广泛发生的主要原因。
1.2流行情况该病四季均可发生,其中春季与秋季的患病率明显增高,传播速度与发病速度极快,若养殖场内有鸡只发病,则4~5d 内会出现大规模发病。
患病后,鸡会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呼吸急促等整体性症状,若出现鸡只猝死,鸡场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大批鸡死亡。
鸡新城疫流行特点及防制措施摘要介绍了鸡新城疫的病原体、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诊断,总结了其防制措施,以期为鸡新城疫的防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鸡新城疫;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防制措施鸡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俗称“鸡瘟”,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鸡、火鸡的急性、高度致死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
属国家一类动物疫病,也是国家强制免疫的禽类烈性传染病之一。
鸡新城疫各地每年均有发生,对养鸡业危害很大。
如2009年陕西省岚皋县某鸡场饲养的1.1万多只60日龄左右的鸡,因暴发鸡新城疫,1周内几乎死光。
鸡新城疫是对养鸡业危害最大的病种之一,所有养鸡户对此都应高度重视。
现将鸡新城疫流行特点及防制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病原体鸡新城疫病毒在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副粘病毒属(Paramyxovirus)。
成熟的病毒粒子近圆形,多数呈蝌蚪状,直径为120~300 nm。
具有囊膜,内含有一长螺旋状核衣壳,直径17~18 nm,囊膜外有长8~12 nm的糖蛋白(HN和F)纤突。
螺旋形核衣壳是由1个与蛋白相联结的单股RNA所形成,具有RNA 聚合酶活性,它被1个双层脂质膜所包裹,脂质膜内衬有1层特殊的M蛋白,而脂质膜的外层又被具有纤突的糖蛋白所覆盖,外观呈花穗状。
2流行特点病毒存在于病鸡的身体及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被鸡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空气、尘埃、土壤等都可传播本病。
从外地购入带病鸡常是本病暴发的主要原因。
屠宰病鸡时乱抛乱倒鸡毛、内脏、污水,常是造成疫情扩大蔓延的重要因素[2]。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多见。
潜伏期为2~15 d,平均为5~6 d。
以鸡、火鸡、野鸡最易感染,珠鸡、火鸡、雉、孔雀也能感染,鸭、鹅不会感染发病。
鸡不论大小均可发病,死亡率可达95%~100%,人和哺乳动物也可感染,但很少发病,偶尔可见到极个别的人发生眼结膜炎。
鸡新城疫的症状及防治方法鸡新城疫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多发。
下面店铺整理了鸡新城疫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鸡新城疫的流行特点1、鸡新城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多发,发病率高低也取决于不同季节管理水平的高低。
如果鸡舍内通风不良、氨气浓度高,温度忽高忽低,饲养密度过大,就会使鸡群抵抗力下降,当有新城疫强毒株存在时就可暴发本病。
2、鸡新城疫在一个鸡群流行时,刚开始多数鸡只处于潜伏期,4~6天内病死率会直线上升,且多表现为急性型。
3、由于疫苗的作用,目前多表现为非典型性,呈散发,并以混合感染出现。
鸡新城疫的临床症状1、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常不表现特征性症状而突然死亡,雏鸡中多见。
2、急性型:病初期鸡体发烫,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渴欲增强,产蛋鸡产蛋下降或停产,软壳蛋增多,蛋壳颜色变浅,有时出现畸形蛋。
随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呼吸,时常发出怪叫声。
嗉囊胀满,将病鸡倒提有酸臭液体从口中流出。
病鸡下痢,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稀粪,有时排出蛋清样稀粪,并混有绿色。
有的出现头颈震颤。
3、慢性型:以出现瘫痪鸡,头颈向后或一侧扭转,或软颈多见,多伴有下痢,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稀粪,有时排出混有绿色的蛋清样粪。
鸡新城疫的预防措施1、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搞好舍内空气消毒,重点是改善鸡舍通风条件。
2、疫苗免疫①在一般的疫区,可以采用下列免疫程序:7日龄用新城疫IV系苗+传支活疫苗(H)点眼、滴鼻,同时注射新支二联油苗,23日龄用新城疫IV系苗或克隆30苗3倍量饮水,33日龄用新城疫克隆30苗或Ⅳ系苗4倍量饮水。
②在新城疫污染严重的地区,1日龄用新城疫、传支二联弱毒疫苗喷雾或滴鼻、点眼,8-10日龄用新城疫弱毒疫苗饮水,新城疫油苗规定剂量颈部皮下注射,14日龄用法氏囊弱毒疫苗饮水,20~25日龄新城疫弱毒疫苗饮水。
③疫苗免疫时,操作要仔细,点眼、滴鼻要确保吸入后再放鸡,所用疫苗要现稀释现用,不能受热,30分钟内用完,使用疫苗的前后各1天内不用病毒药、清热解毒的中药,用疫苗前后3小时内不用抗生素、电解多维或维生素C。
鸡新城疫的概述及防控措施
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是一种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
影响鸡、火鸡等家禽。
该疾病传播迅速,感染率高,并可以引起家禽群体性死亡。
严重影
响了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鸡新城疫是通过飞沫、粪便、羽毛和尿液传播。
该病毒会感染家禽呼吸系统、消化系
统和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受感染的鸟类会出现打喷嚏、流涕、咳嗽、喉咙出血等症状;消
化系统受感染的鸟类会出现腹泻、贫血、发热等症状;神经系统受感染的鸟类会出现瘫痪、抽搐等症状。
可见,鸡新城疫对家禽产生的危害十分严重。
为了控制鸡新城疫,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
首先,必须进行病原检测和病情监控,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
其次,家禽场应进行消毒和隔离处理,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同时,加强饲养环境管理,定期清理鸟粪,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预防病原体滋生。
对于病
死鸟类,应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影响环境卫生和其他家禽的健康。
在养殖场内,应加强
管理和员工卫生教育,提高员工卫生意识,并且避免员工穿着带有病原体的衣物进入养殖场。
此外,对于进口家禽应检疫检测,确保安全性。
鸡新城疫严重影响了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为了避免该疾病的传播和危害,必须加强预
防和控制工作。
通过正确认识疾病特点和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鸡新城疫
的发生。
鸡新城疫的流行特点与防治摘要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以高热、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为特征。
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
存在本病或受本病威胁的地区,预防的关键是对健康鸡进行定期免疫接种。
平时应严格执行防疫规定,防止病毒或传染源与易感鸡群接触。
关键词鸡;新城疫;流行特点;防治;体会鸡新城疫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鸡新城疫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发生鸡新城疫后,鸡群中病鸡每天都有增加,传染很快。
鸡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传染病。
近年来,ND在流行病学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对ND的防治上业出现了一些不同观点。
1 新城疫的发生与流行特点由于病毒的毒力和鸡的易感性不同,其症状及病变也有差异,根据其临床发病特点分为典型和非典型2种病型,现分别介绍如下:1.1 典型新城疫1.1.1 发病原因主要是漏免、免疫程序不合理、使用疫苗不当,由IBD、MD、IB、ILT、AI、淋巴细胞白血病、鸡球虫病、黄曲霉毒素中毒等导致机体对ND免疫不全或免疫抑制。
1.1.2 发病特点主要发生在非免疫或免疫力较低的鸡群中。
各种日龄的鸡都可发生,但以30~50日龄的鸡群多发。
发病率一般在20%~60%,死亡率与发病日龄有关,20~60日龄死亡率较高,有时可达100%。
1.1.3 临床症状感染鸡群可能出现个别鸡只突然死亡而无任何先兆。
一些病鸡可见典型的临床症状,如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嗜睡,嗉囊积液有波动感,倒提病鸡时有大量酸臭液体从口中流出;常见下痢,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黄白色。
发病2~3d后可见鸡只死亡数呈直线上升,死亡高峰明显;随后可见部分病鸡出现各种扭曲姿势,也可见共济失调如转圈、前冲或后退等神经症状。
产蛋鸡产蛋率可由90%左右下降到50%。
畜牧兽医XUMUSHOUYI当前鸡新城疫流行特点和防控建议赵 岩鸡新城疫病,俗称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烈性传染病,常呈现败血症经过。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症状以及产蛋率下降,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和浆膜出血。
新城疫可导致鸡群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研人员对新城疫病毒的研究更加深入,新城疫的流行特点已较20世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立足本职工作,结合新城疫流行特点,对基层防控鸡新城疫提出具体建议。
1 新城疫病毒特点和当前流行特点新城疫病毒属I型副黏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地区分离到的毒株的致病力有很大差异。
新城疫病毒可分为ClassI和ClassⅡ两大谱系,从1926年全球首次报道到目前,新城疫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4次大流行,流行的基因型均属于ClassⅡ谱系,一般认为ClassⅡ谱系中的新城疫病毒包括11个基因型(I-Ⅺ),有研究表明,Ⅶ型已经成为当前新城疫流行的主要优势基因型。
当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疫苗株为lasota株,属于ClassⅡ基因Ⅱ型病毒。
新城疫病毒感染宿主范围在不断扩大,有报道称,迄今为止能自然或人工感染的禽类已经超过250多种。
丁壮等研究发现,我国目前水禽中主要以鹅对新城疫最为易感。
杨涛等通过检索维普数据库,从2012年发表的新城疫相关论文中统计出,鸡、鸭、鹅、鸽子、鹌鹑、火鸡、天鹅、孔雀、鸵鸟、山鸡、白鹭等禽类均有感染新城疫的病例。
实际生产中,非典型新城疫的病例不断增多,邱杨等总结非典型新城疫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抗体压力所致。
只有当鸡只免疫抗体水平阴性或极低时,才可发生典型新城疫症状,当抗体水平参差不齐时,抗体水平低的鸡只会发生非典型新城疫的症状,抗体水平高的鸡只不发病。
2 新城疫防控政策我国农业部将新城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中,将新城疫列为优先防治的一类动物疫病。
鸡新城疫的概述及防控措施【摘要】鸡新城疫是一种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
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鸡只或者鸟类粪便传播,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高烧、呼吸困难等症状。
为了有效防控鸡新城疫疫情,可以采取生物安全措施、进行疫苗接种等措施。
加强监测与早期预警机制、加强养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通过加强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遏制鸡新城疫的传播,保障家禽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鸡新城疫、疫情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防控措施、生物安全、疫苗接种、监测、预警、养殖管理1. 引言1.1 什么是鸡新城疫鸡新城疫,又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禽类传染病。
该病病原体主要有H5N1、H5N6等,可以感染包括家禽在内的多种鸟类,甚至对人类也有一定的传染性。
鸡新城疫在家禽养殖业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人畜健康构成了威胁。
鸡新城疫的主要特点是高致病性和极易传播。
病毒通过飞沫、粪便等途径传播,症状包括高烧、呼吸困难、神经症状等,严重时会导致大规模禽类死亡。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控制是最有效的手段。
要加强对鸡新城疫的监测和防控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确保家禽养殖业的稳定和安全。
1.2 鸡新城疫的危害鸡新城疫是一种致命的禽类传染病,对养殖业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危害。
鸡新城疫会导致禽类感染后迅速死亡,造成禽类养殖数量的急剧减少,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鸡新城疫还会导致养殖业的生产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影响养殖场的正常运作。
由于鸡新城疫的高传染性和致命性,一旦疫情爆发,可能会引发广泛的传播,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及早认识和了解鸡新城疫的危害,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非常关键,以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和禽类健康安全。
2. 正文2.1 疫情传播途径鸡新城疫是一种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主要感染鸡、鸭、鹅等禽类动物。
该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容易引起禽类大规模死亡,严重危害养禽业发展。
鸡非典型新城疫的流行和防控措施鸡非典型新城疫是由新城疫传入鸡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鸟类的咳嗽、喷嚏和呼吸道排泄物等途径传播。
这种疾病主要对鸡类造成影响,会导致鸡类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大量的鸡群死亡。
下面是对鸡非典型新城疫的流行和防控措施的介绍。
1. 流行病学特点:鸡非典型新城疫主要感染雏鸡和成年鸡,尤其是肉鸡。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鸡非典型新城疫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感染鸡类后会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病变部位主要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
2. 防控措施:(1)加强鸟类管理:鸟类管理是预防鸡非典型新城疫的关键。
在养殖鸡场周围设立鸟类隔离带,限制野生鸟类的接触。
定期进行鸟类检测,一旦发现感染鸟类需要立即隔离和处理。
(2)加强饲料和水质的管理:定期检测饲料和水质的质量,保证其无污染和滋生病原体的。
鸡类饮水器和饲料器要进行消毒处理,定期更换。
(3)维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对鸡舍和周边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尽量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及时清理鸡粪、死鸟和地面上的其他污物。
(4)加强疫苗接种:及时为鸡类接种强化疫苗,提高鸡类的抗病能力。
定期对疫苗进行更新换代,以适应病原体的变异。
(5)早期发现和报告:及时观察鸡类的行为和体征,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进行处理和报告。
疫情暴发时,要迅速采取隔离措施,阻断病原体的传播。
(6)加强人员防护:加强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鸡非典型新城疫的认知和防护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定期洗手和消毒。
鸡非典型新城疫的流行和防控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鸟类管理、环境卫生、疫苗接种和人员防护等多个方面加强措施。
只有做到全面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鸡非典型新城疫的流行。
动物生产 502022.11新城疫流行特点与诊断防控王 炜(锦州市太和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0)新城疫的病原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属共有9个血清型,新城疫属于禽副黏病毒I型。
成熟病毒多呈蝌蚪形,也有的呈不规则圆形,大小为50~400纳米,新城疫病毒表面有囊膜,囊膜有大小两种纤突,在大纤突上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血凝素能使禽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红细胞产生凝聚,并且这种凝聚可被新城疫抗体所特异性抑制。
小纤突上有融合蛋白,可与受体细胞结合。
新城疫病毒可存活于鸡的任何组织器官以及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但以肺和脑中的病毒含量最高,骨髓的带毒时间最长。
因为不同病毒株的致病性存在差异,不同动物的易感性也不同,所以感染新城疫病毒后,症状往往存在很大差异。
根据新城疫病毒不同病毒株致病性强弱分为强毒型、中毒型和弱毒型。
也可以根据临床症状情况,分为速发嗜内脏型、速发嗜神经型、中发型、缓发型和无症状肠型。
强毒型新城疫病毒通常不能用于疫苗制备。
1 流行特点包括鸡、火鸡、野鸡、珍珠鸡等各种鸡,以及鸽子和野鸟都能感染,鸭和鹅大多呈隐性感染很少发病,但可以带毒、排毒造成病毒传播。
易感动物在任何日龄感染都可以发病。
以鸡为例,幼龄鸡和育成鸡感染性高,老年鸡易感性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多变季节多发。
病禽和带毒禽是主要传染源,病毒还能通过迁徙的候鸟传播。
传播方式可以是直接接触传染,也可以通过与被分泌物、排泄物的污染饲料、饮水、垫料、蛋托等间接接触传染,感染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以通过创伤的黏膜以及交配感染。
感染以后的严重程度与临床病理分型,决定于新城疫病毒的毒力以及被感染鸡体内新城疫抗体水平。
速发型死亡率达到90%以上,其他病型的死亡率相对较低。
2 临床症状2.1 最急性型鸡群突然发病,迅速死亡,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多见于疫病流行初期的雏鸡。
2.2 急性型速发嗜内脏型:病鸡体温升高到43~44℃;精神沉郁,羽毛逆立,蔫头耷脑,眼一睁一闭或呈眯眼状态,严重时呈昏迷状态,食欲显著减少甚至废绝;腹泻,主要排绿色稀便,也有的排白色稀便;呼吸困难,咳嗽,常表现张口呼吸,伸脖,有异常喘鸣音,口中常有黏液;病鸡常常出现嗉囊积液肿胀,倒提病鸡可见口角流出酸臭液体;产蛋鸡产蛋率急剧下降,可降至40%~60%,白皮蛋、软皮蛋增多,严重时甚至产蛋停止。
新城疫的流行状况及其防控措施简析新城疫也称亚洲鸡瘟或者伪鸡瘟,是由病毒引起的鸡和火鸡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经过。
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是世界公认的两大重要传染病之一,被国际兽医局列为A类传染病。
1历史分布新城疫在世界范围有四次大规模的流行,1926年最先爆发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英国的新城,第二次流行在20世纪60年代,第三次流行始于70年代中期,第四次流行始于70年代晚期。
我国最早记录本病的发生在1928年《浙江农业》,1935年,河南有大规模的发生,50年代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2000年以来,我国山东、江苏、天津、河北等部分养禽发达地区的产蛋鸡普遍流行一种以临床轻微呼吸道症状、产蛋严重下降(产蛋率从90%下降到40%)为主的新城疫,成鸡死亡率较低,但对雏鸡致死率较高。
与经典的新城疫不同,发病鸡群有较好的Hl滴度,一般在28-11,这无疑对传统的新城疫免疫预防提出了挑战。
2病原学2.1 分类NDV属于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
我国80年代以基因VI型为主,90年代以后以基因Vn型为主。
常规的新城疫弱毒苗,LaSota可以完全保护鸡群抵抗NDV弱毒攻击;选择新的NDV弱毒苗应慎重,NDV毒株毒力变化明显,但抗原性发生质的转变尚无证据。
2.2 毒株的分类和致病力研究表明,所有NDV分类株均表现为相同的抗原性,因此认为NDV只有一种血清型,但不同的NDV毒株间存在一定的抗原性差异。
根据NDV对鸡和鸡胚毒力的强弱,通常将NDV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速发型(强毒株)、中发型(中等毒力)和缓发型(弱毒株)。
评价毒力的强弱有三个指标: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一般小于60小时为速发型,在60-90小时之间的为中发型,大于90小时的为缓发型;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一般大于1.6的为速发型,1.2-1.6之间的为中发型,小于1.2的为缓发型;42日龄雏鸡静脉致病指数(IVPI),一般2.0以上的为速发型,2.0以下的为中发型和缓发型。
鸡新城疫的概述及防控措施1. 引言1.1 鸡新城疫概述鸡新城疫,又称家禽新城疫,是一种由禽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这种疫病主要影响家禽,尤其是鸡、鹅和鸭等禽类,因其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而备受关注。
鸡新城疫的病原体是一种名为新城疫病毒的RNA病毒,属于家禽传染性菌样病毒科。
该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以及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且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活,因此极具传染性。
患上鸡新城疫的禽类常表现出食欲下降、粘膜充血、呼吸困难、羽毛蓬松以及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等特点,病程短暂但病死率高。
要有效控制和预防鸡新城疫,关键在于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家禽进行疫苗接种,并对疫情暴发地区进行隔离封控。
加强对感染禽类的监测和实施安全措施也是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鸡新城疫是一种严重危害家禽健康的传染病,需要社会各界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以保障禽类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遏制鸡新城疫的蔓延,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
2. 正文2.1 疫情原因鸡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疾病,主要感染家禽,尤其是鸡。
疫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病毒来源:新城疫病毒属于新城疫病毒科,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粪便、尿液等途径传播。
家禽感染病毒后可在体内持续繁殖,成为潜在的病毒来源。
2. 交叉感染:家禽密集饲养、长时间接触、跨物种感染等因素容易导致新城疫病毒传播。
尤其是在饲养密集的养殖场中,病毒易于传播和扩散。
3. 环境因素:不良的饲养条件、卫生环境、管理不善等因素也是引起鸡新城疫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存在病毒污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家禽感染的风险。
4. 病毒突变:新城疫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病毒毒力增强,使得病情更加严重和传播更加迅速。
鸡新城疫的疫情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病毒来源、交叉感染、环境因素和病毒突变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要有效控制这一疫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鸡新城疫的流行与综合防控措施肉鸡和蛋鸡的规模化饲养给养殖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养殖数量和养殖密度的增加,也使疾病的发生率增高,且病情更加复杂,对家禽养殖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即出现了养殖规模和数量增多,效益增加不明显,对此。
应重视对疾病类型、发病因素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防疫措施,找到提高鸡存活率的方法,解决养殖行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1 流行特点1.1 发病的时间特征找到疫病的流行特点,是防控疫病的关键前提,可以为防控工作指明具体的方向。
通常应当先结合以往鸡新城疫的发病情况,找出时间上的规律,分析该病是否存在季节性特征。
结合数据统计结果可知,该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以气候变冷时的发病概率较高。
尤其是秋冬季节气温下降比较明显时,容易大规模的暴发该疫病。
1.2 易感染群体首先,从鸡群的感染情况来看,各个日龄段、各个品种的鸡都有发病的概率。
其中雏鸡由于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弱,发病的几率更高,治疗难度也更大。
其次,除了鸡群之外,其他动物也有可能感染新城疫。
比如,鸽子、鹌鹑、鹅、鸭等。
这些动物不仅会携带病菌,还会造成病菌的扩散,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3 疾病的传染源据了解,该病的传染源是病鸡以及携带病毒的鸡、唾液、粪便等。
一般病鸡在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之前1~2d内,已经可以传播病毒。
这表示该病有一定的潜伏期,是增加防控难度,造成该病致死率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有些病鸡痊愈后仍然可能携带病菌,在气温出现季节性变化时,会造成该病继续在本区域范围内流行,出现疾病反复发作的情况,严重影响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1.4 疾病传播途径防控鸡新城疫的流行,不仅要关注传染源,还要重点关注疾病的传播途径,分析是否可以有效阻断疾病的传播过程,降低疾病发生率。
通常,病原经过飞沫进入健康鸡的呼吸道之后,即可完成传播任务。
同时,病原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后,没有被及时清理,也会造成病原的大肆传播。
而且,病鸡产出的鸡蛋也会携带病原,如果将这种鸡蛋集中孵化成雏鸡,就会导致疾病的垂直传播;如果鸡蛋售卖到市场,还会扩大疾病的传播范围。
鸡新城疫的流行特点及防治
鸡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是由禽副流感病毒型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鸡、火鸡、野禽及观赏鸟类的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疾病。
家禽发病后的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伴有神经症状,成鸡严重产蛋下降,粘膜和浆膜出血,感染率和致死率高。
一、病原学
鸡新城疫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核酸为单链RNA。
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20-300nm。
由螺旋形对称盘绕的核衣壳和囊膜组成。
囊膜表面有放射状排列的纤突,含有刺激宿主产生血凝抑制和病毒中和抗体的抗原成分。
NDV血凝素可凝集人、鸡、豚鼠和小白鼠的红细胞。
溶血素可溶解鸡、绵羊及O型人红细胞。
病毒感染一般要经过吸附、穿人、脱衣壳、生物合成、装配及释出等六个阶段。
在感染发生时,病毒吸附和穿入细胞是关键的两个阶段。
病毒存在于病鸡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以脑、脾、肺含毒量最高,以骨髓保毒时间最长。
室温下,NDV可存活一周左右,在56℃存活30~90min,4℃可存活一年,-20℃可存活10年以上。
一般消毒药均对NDV 有杀灭作用。
二、流行病学
NDV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寒冷季节较易流行。
本病可感染50个鸟目中27个目240种以上的禽类,但主要是发生在鸡和火鸡。
幼雏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大龄鸡。
纯种鸡比杂交鸡易感,死亡率也高。
珍珠鸡、雉鸡及野鸡也有易感性。
鸭、鹅对本病有抵抗力。
哺乳动物对本病有强大抵抗力,但人偶有感染而患结膜炎。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的粪便及口腔粘液。
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尘土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结膜传染易感鸡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空气和饮水传播,人、器械、车辆、饲料、垫料(稻壳等)、种蛋、幼雏、昆虫、鼠类的机械携带。
以及带毒的鸽、麻雀的传播对本病都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2~15d,平均5~6d。
发病的早晚及症状表现依病毒的毒力、宿主年龄、免疫状态、感染途径及剂量、并发感染、环境及应激情况而有所不同。
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4℃,精神萎顿。
羽毛松乱,呈昏睡状。
冠和肉髯暗红色或黑紫色。
嚷嚷内常充满液体及气体,呼吸困难,喉部发出咯咯声;粪便稀薄、恶臭。
一般2~5天死亡。
亚急性或慢性型症状与急性型相似,唯病
情较轻。
出现神经症状,腿、翅麻痹,运动失调,头向后仰或向一边弯曲等,病程可达1~2个月,多数最终死亡。
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只能依靠严格消毒、隔离和用灭活苗和活苗疫苗接种预防
无症状型或缓发嗜肠型新城疫,主要是肠道感染。
当非免疫鸡群或严重免疫失败鸡群受到速发嗜内脏型和肺脑型毒株攻击时,可引起典型新城疫暴发。
鸡群突然发病,常未表现特征症状而迅速死亡。
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
随后出现甩头,张口呼吸,气管内水泡音,结膜炎,精神萎顿,嗜睡,嗉囔内积有液体和气体,口腔内有粘液,倒提病鸡可见从口中流出酸臭液体。
病鸡拉稀,粪便呈黄绿色。
体温升高,食欲废绝,鸡冠和肉髯发紫。
后期可见震颤、转圈、眼和翅膀麻痹,头颈扭转,仰头呈观星状以及跛行等神经症状。
面部肿胀也是本型的一个特征。
产蛋鸡迅速减蛋,软壳蛋数量增多,很快绝产。
非典型ND是鸡群在具备一定免疫水平时遭受强毒攻击而发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多发生于有一定抗体水平的免疫鸡群;病情比较缓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病鸡张口呼吸,有“呼噜”声,咳嗽,口流粘液,排黄绿色稀粪。
继而出现歪头,扭脖或呈仰面观星状等神经症状:成鸡产蛋量突然下降5%~12%,严重者可达50%以上,并出现畸形蛋、软壳蛋和糙皮蛋。
四、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以各处粘膜和浆膜出血,特别是腺胃乳头和贲门部出血。
心包、气管、喉头、肠和肠系膜充血或出血。
直肠和泄殖腔粘膜出血。
卵巢坏死、出血,卵泡破裂性腹膜炎等。
消化道淋巴滤泡的肿大出血和溃疡是ND的一个突出特征。
消化道出血病变主要分布于:腺胃前部一食道移行部;腺胃后部一肌胃移行部;12指肠起始部;12指肠后段向前2-3cm处;小肠游离部前半部第一段下1/3处;小肠游离部前半部第二段上14/3处;梅尼厄氏憩室(卵黄蒂)附近处;小肠游离部后半部第一段中间部分;回肠中部(两盲肠夹合部);盲肠扁桃体,在左右回盲口各一处,枣核样隆起,出血(而不是充血),坏死。
非典型新城疫剖检可见气管轻度充血,有少量粘液。
鼻腔有卡他性渗出物。
气囊混浊。
少见腺胃乳头出血等典型病变。
五、发病特点
1免疫鸡群发生鸡新城疫流行。
经过多次免疫的鸡群仍然发生本病,多发生在二免与三免之间。
2病鸡群出现亚临床症状或非典型症状。
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产蛋鸡主要出现产蛋量下降。
由于病鸡常出现呼吸困难、甩头、张口呼吸等症状,与其他一些呼吸道疾病如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病等病的症状十分相似,给本病的诊断增加了难度。
3低发病率和低死亡率。
目前出现的鸡新城疫发病率一般在10~25%,死亡率在15~35%,产蛋鸡产蛋率下降30%左右。
4剖检病变不明显。
典型鸡新城疫病变明显部位表现在腺胃粘膜、肌胃角质膜下出血,肠粘膜出血,盲肠扁桃体肿大、坏死、出血。
目前经过免疫的鸡群发生鸡新城疫时多数无上述明显病变,有的只有十二指肠、直肠泄殖腔粘膜有出血点,肌胃、腺胃基本无病变。
5鸡群发生鸡新城疫时,多继发大肠杆菌病。
六、防治措施
1做好消毒灭源工作,切断病毒入侵途径。
鸡场应有严格的防疫消毒规章制度,严格做好隔离消毒工作,设置车辆、行人进出鸡场的消毒池,勤添消毒药水,采用全进全出制饲养方式,进鸡前后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平时做好带鸡消毒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群抵杭力。
饲料配合要科学,保证蛋白质和各种微量元素的足量供应;饲养密度要适宜:鸡舍要保证通风良好,以减少各种不良因素对鸡群的影响;在天气变化、环境条件改变以及接种疫苗前后等应激情况下,增加维生素供应,增强鸡体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做好鸡群抗体水平监测工作,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对于雏鸡应视其母源抗体水平高低来确定首免日龄,一般应在母源抗体水平低于1:16时进行首免,确定二免、三免日龄时也应在鸡群HI抗体效价衰减到1:16时进行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4积极预防和治疗鸡的免疫抑制性疾病。
保证鸡群免疫器官和免疫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免疫接种才有效。
5接种操作技术要规范,使用疫苗质量要保证。
疫苗在运输、保管、使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必须严格执行。
在接种方法上,根据鸡新城疫的免疫学特点。
尽量采用点眼、滴鼻或喷雾接种方法。
避免在按种疫苗前后使用抗病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