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输电与并网关键技术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6.80 KB
- 文档页数:2
风电新能源并网技术研究摘要:在构建绿色社会的理念指引下,为了减少环境的污染,多数传统能源使用领域逐渐以电力商品来作为第一优先替代能源。
在这种背景下,电力行业的发展就迎来了全新的时期。
风电作为一种生态效益显著的资源开发形式,近年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风电是以自然资源来作为能源转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相对于传统的火力发电而言,其生态价值更为显著,十分契合构建绿色社会的发展观。
尽管风电的优势性如此明显,但是风电并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从而影响了电网的稳定性。
基于此,就需要结合风电发展的趋势,来加强对并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从而让风电更好地并网运行,发挥出其生态作用。
关键词:风电工程,新能源,并网技术。
1风电新能源发展现状风能利用技术主要是采用大齿轮的风轮对小密度的风能进行转换,但是现有风轮机对于风能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风轮机的效率维持在20%-50%之间。
风的方向和速度具有不确定性和间歇性,电能波动较大,考虑风力机组的本身特性,造成得到的电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波动性。
我国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但是在对风能资源的利用上却比较受限。
由于资源本身比较丰富且难以储存,造成对于风能的利用成本远高于发电环节的成本,因此在蓄电方面受限,对于电力的运用不充分。
另外,由于电网的不可调度性及风能不可控性,无法对风力风电实现行之有效的调度,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缺乏先进的机组设备,造成对电力运用受限,加大了调度的难题。
就目前来看,由于技术受限,因此各地区风能利用率较低,且电网调度困难,影响电力系统的发展。
对此,首先应考虑风电对于电能质量的影响,通常采用异步发电机规避风电单机的影响,直连配电网。
丰富的风电资源距离核心用电区较远,电能的远距离传输会造成谐波污染,使得电压闪变风险系数变大;其次,实现对电网的调度和规划,可以最大化利用现有的风能资源,但是由于风能调峰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制约了对风电的使用率,一旦电网无法实现对功率的有效控制,很容易造成风力注入受阻问题。
海上风电的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研究作者:万宏罗文东谢国华来源:《科技资讯》2023年第24期摘要: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在新能源越发得到关注的情况下,风能利用也被各国先后提上日程。
以海上风电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中外有关技术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关键技术,包括基础结构设计、建设区域选择、资源评估、重点参数计算以及辅助性技术等。
最后简析海上风电的技术难点,提出发展建议,为未来的风电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上风电基础结构通信活动风力资源中图分类号: TM75 文献标識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23)24-0070-03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简称海上风电,是指以海上作业平台为基础、利用风力进行发电的综合性技术,其特点在于绿色无污染、可再生能力强。
与地面风力发电相比,海上风力发电不存在噪声、建设地形限制,这为其大规模运用提供了空间。
当前,各国都在广泛利用风力发电技术,我国东南沿海各地也在尝试利用风能进行发电,且收效良好[1]。
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洁净能源的利用已大势所趋,《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的颁行也为各地海上风电系统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明确思路。
在此背景下,分析海上风电的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海上风电的发展现状1.1 国外发展情况洁净能源的利用始于西方,包括海上风电技术。
当前,欧洲各国家和美国的海上风电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20 世纪80 年代,石油危机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日渐突出,这也使发达国家更重视新能源的研究。
到20 世纪90 年代,北欧和西欧一些工业强国开始大规模尝试海上风力发电,已知全球最早的海上风电机组由瑞典建设并投入使用,命名为Windworld,其容量为220 kW。
随后,荷兰和丹麦等国家先后组织海上风电研究,这一阶段的海上风电机组主要集中于浅水区域,不超过海岸线100 m[2]。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海上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具有更稳定、更高效、更长寿命的优势,因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仍处于萌芽阶段,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安装风力发电机组。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任务,需要解决多个技术难题。
首先,需要确定合理的安装位置和方向,以确保风力发电机组在海洋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次,需要设计并制造具有良好耐腐蚀性和抗风浪性能的基础结构和支架系统;最后,需要选择高效的安装方法和工具,以确保安装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开展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探究如何有效地解决上述难题,将有助于促进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普及,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工程的关键技术,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分析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技术瓶颈;2、研究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的适宜位置和方向,设计合理的基础结构和支架系统;3、优化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速度和质量;4、开发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研究将围绕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工程进行如下具体内容的研究:1、分析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的原理和技术要求;2、探究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的适宜位置和方向;3、设计耐腐蚀性能好、抗风浪稳定性高的基础结构和支架系统;4、研究智能化的安装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装效率和质量;5、开发自动化的安装控制系统,保证安全和稳定性。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数据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方法,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和研究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工程的关键技术,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所示:1、文献调研: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工程的相关概念、原理、技术要求等信息,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数据分析:通过对历史的安装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安装模型,深入探究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瓶颈;3、数值模拟:利用计算机模拟工具,对不同安装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探究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的适宜位置和方向,并优化基础结构和支架系统设计;4、实验研究:通过实际的实验和测试,分析安装方法和工具的优缺点,为安装方案的改进提供实践依据;5、软件开发:基于实验、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开发适用于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海上风电场并网方案研究庄明振【摘要】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有望成为传统能源的替代品,海上风电成为未来风电发展的趋势。
针对海上风电场的并网方案进行研究,分析了交流并网方案和直流并网方案的拓扑结构。
对比两种方案,当输电距离较短时,采用交流并网更优;输电距离较长时,采用直流并网更优。
以一个500 MW风电场为例,从对比分析两种并网方案的投资成本和损耗出发,验证了交流并网更适用于近海电场、直流并网更适用于远海电场的结论。
%Wind energy,as a kind of renewable and clean energy,is expected to be the substitute of the tradi-tional energies,offshore windfarm has been a trend. In the article,the integration scheme of windfarm is dis-cussed,different topologic scheme of AC and DC integration is compared. According to comparison,when the distance is short, AC integration is better;while the distance is long, DC integration is prior. For a offshore windfarm with a capacity of 500MW,the costs and losses of the two integrations are compared,drawing the con-clusion that AC integration is better for locate offshore windfarm and DC integration is better for offshore wind-farm.【期刊名称】《东北电力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4【总页数】7页(P19-25)【关键词】海上风电场;交流并网;直流并网;投资;损耗【作者】庄明振【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33近年全球电力能源消费在持续增长,而由于过度利用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问题促使人们将注意力更多的转向清洁能源,风电由于其可再生、无污染、能量大、前景广等优点,成为世界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的新能源[1-3]。
海上风电直流送出与并网技术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由于其具有资源丰富、清洁环保、靠近负荷中心等优点,海上风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然而,随着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其送出与并网技术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本文旨在对海上风电直流送出与并网技术进行全面综述,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介绍了海上风电的发展背景和现状,指出了直流送出与并网技术在海上风电领域的重要性。
然后,文章重点对海上风电直流送出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直流送出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优势与挑战等方面。
接着,文章对海上风电并网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并网方式的选择、并网控制策略、并网稳定性分析等内容。
文章还对海上风电直流送出与并网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探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在海上风电送出与并网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对海上风电直流送出与并网技术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的学者和工程师关注海上风电送出与并网技术的研究,共同推动海上风电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海上风电直流送出技术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海上风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海上风电的并网技术中,直流送出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了主流选择。
海上风电直流送出技术主要依赖于高压直流输电(HVDC)系统。
与传统的交流输电相比,HVDC系统具有输电容量大、输电距离远、线路损耗小等优点。
特别是在海上风电领域,由于风电场通常远离陆地,使用HVDC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在长距离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提高输电效率。
在海上风电直流送出技术中,风电场通过直流输电系统将电能直接输送到陆地上的换流站,然后在换流站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再接入电网。
海上风电设备安装中的通信与网络控制技术研究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海上风电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形式,逐渐成为了清洁能源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
而在海上风电设备的安装中,通信与网络控制技术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海上风电设备安装中的通信与网络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其关键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通信技术在海上风电设备的安装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风力涡轮机、变流器、配电系统等各个组件之间需要进行实时的数据传输与通信。
同时,由于海上环境的特殊性,包括海浪、风等自然因素的干扰,通信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此外,通信技术还需满足低功耗、长距离传输等需求。
因此,研究如何在恶劣的海上环境下建立可靠的通信系统,成为了海上风电设备安装中通信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首先,对于海上风电设备的通信系统,建立稳定的网络架构是关键。
对于多个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传统的以太网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因此,需要使用现代通信技术,如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和卫星通信技术,以建立可靠的基础设施。
WSN可以用于对海上风电设备进行多点监测,实现数据传输与采集,并可以通过无线网路进行数据的远程控制。
而卫星通信技术则可以实现海上风电设备与岸上控制中心之间的远程通信,为设备的监控和维护提供便利。
其次,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也是海上风电设备安装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海上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干扰因素,如海浪、风暴等,会对通信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自适应抗干扰算法,对传输的信号进行滤波和补偿。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进天线设计和增加信号冗余度等方法,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在通信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海上环境因素,并针对其特点进行合理的抗干扰设计。
最后,在海上风电设备安装中,通信与网络控制技术的研究需要考虑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
由于大型海上风电设备安装在离岸海域,离岸风资源丰富,但受到供电及网络互联的困扰。
海上风电场升压站关键技术研究摘要:海上风电场升压站是海上风电场电能汇集和外输的能源枢纽。
文中拟对装机容量为400MW的海上风电场升压站的选型、主接线、平面布置等关键技术进行初步研究,进一步了解海上升压站电气设计的主要内容,为海上升压站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海上风电场,升压站,主接线0 引言中国是能源大国,更是用电量大国。
到2025年,亚洲用电量将占全球的一半,中国用电量将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在双碳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前降低碳排放的重要举措。
利用海上风能这一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没有废水、废气的排放,也没有燃料的消耗,既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不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是解决能源紧缺的最佳选择之一。
世界能源署预测,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电力的2/3,其中风电、光伏占40%,到2050年,风电年新增装机规模将达130GW左右。
而我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领海,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占我国风能资源的75%左右。
随着风力发展技术的逐步成熟,海上风力发电成为新能源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海上风电场升压站概述海上升压站是海上风电场电能汇集和外输的能源枢纽。
因其所处为海上环境,电气设备需要具有防盐雾、防湿热、防生物霉菌等“三防”要求,有些地方还有抗强台风和狂浪的要求,以及防高紫外线辐射的问题。
且海上升压站远离大陆,其运行维护较为困难,需采用远程监控、设备状态监测和无人值守的运行方式。
2 海上风电场升压站发展现状经过国内近几年的行业发展和技术储备,海上升压站技术日渐成熟,已掌握了海上升压站的设计、建造、安装技术,一座座海上升压站在中国沿海海域建设完成,为海上风电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截止2022年上半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总容量为54.9GW,其中中国装机容量占比45%(24.9GW)。
2022年上半年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增长6.8GW,其中主要增量来自于中国。
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投产的海上风电场共33座,其中中国25座。
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关键设计技术摘要:针对海上风电柔性直流送出的关键设计技术,本文从系统设计、接线设计、关键设备选择、绝缘配合等几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柔性直流设计的核心设备配置方案及参数选取原则,为柔性直流设计的主要技术原则提供了技术积累。
关键词:柔性直流; 海上风电;设计技术引言海上风电作为中国风电发展的下一个至高点,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
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具有几个优点:风力大、风密度大、风力比较稳定;离负荷中心近,不需要长距离大容量的输电线路;节约资源、节约土地,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资源之一。
2022 年以来,海上风电项目离岸距离随单机容量提升不断提升,海风项目深远化趋势明显。
针对深远海风电,传统高压交流送出受无功电流、充电电压、损耗等影响,在远距离高压大容量场景下受限。
而高压直流输电由于存在换流器的触发延⾓和关断⾓以及波形的⾓正弦,需要吸收⾓量的⾓功功率,其值约为换流站所通过的直流功率的40%~60%。
因⾓需要⾓量的⾓功功率补偿及滤波设备,需要大面积海上平台用于布置以上设备。
且常规直流系统存在换相失败的问题,需要强交流系统支撑,而海上风电难以满足。
再此背景下,柔性直流输电因其不需要无功补偿,可接入弱交流系统、无源系统,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在深远海风电中的优势逐渐显现。
1、柔性直流输电网络设计技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从网络型式上常见的有:两端型、多端型及网络型。
两端型接线:点对点,或背靠背构成,送出端换流站与接收端换流站一一对应,两端型换流站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接线型式。
多端型接线:打破两端型一一对应的特征,可以实现一端送出,多端接收。
也可以实现多端送出,一端接收。
网络型接线:在多端型接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是实现多个送端站和多个接收站互联。
换流站常用接线型式有对称单极、对称双极+金属回线、对称双极+接地极等几种类型,接线示意如下图:图1 对称单极接线图2 对称双极+金属回线接线图3 对称双极+接地极接线2、换流阀设计技术相较于陆上换流站,海上换流站造价对换流阀设备的重量和体积更敏感;海上高湿度、高盐度环境,对换流阀设备防护设计要求更高;换流阀采用整体运输、安装抗震抗倾斜、运行抗振动的要求高;同时海上环境下检修对天气条件要求高,且窗口期较短,对换流阀可靠性要求高。
海上风力发电的关键技术1、概述随着海上风电场建设的推进,一些关键技术左右了海上风电场建设的施工周期,掌握了这些关键技术,就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海上风电场的建设。
海上风电涉及诸多关键技术,以及开发运营、环境和市场潜力。
海上风能项目评估,涉及环境评估、风能评估等。
2、关键技术(1)基础结构由于风电机组的基础往往会承受水动力、空气动力双重载荷作用,因此,需要综合考虑风及波浪载荷、支撑结构和风电机组机头的动力学特性以及风电机组控制系统的响应等因素。
海上风电机组的安装与维护成本远远高于陆上风电机组,这就对其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风电机组的基础是决定风电机组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基础是否稳定对于海上风电机组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基础形式有:①单桩固定式基础;②三脚架固定式基础;③重力固定式基础;④漂浮式基础等。
其中,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依赖漂浮式基础,由于能够较大程度地利用深海的风能资源,成为深海风能利用的主要方式,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建立或者正在规划建设漂浮式海上风电场。
相对固定式风电机组,漂浮式风电机组增加了浮式基础和锚泊系统,其外界载荷条件比固定式风电机组复杂,除了受通常的风浪载荷以外,还因漂浮式风电机组本身由于基础漂浮不固定,其漂浮特性对风电机组发电性能也有较大影响,需要考虑漂浮特性对风电机组的影响,如低频响下的漂浮式风电机组塔架的动态响应,漂浮式风电机组叶片和塔架的长周期极限载荷,漂浮式基础的波浪载荷计算和锚泊系统建模,并通过建立漂浮式风电机组的性能分析模型,研究漂浮特性对风电机组发电性能的影响。
分析结果表明,漂浮特性对风电机组的发电性能影响较大,需要针对漂浮式风电机组进行改进设计。
下表所示为某5MW漂浮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主要技术参数。
5MW漂浮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主要技术参数(2)场址选择场址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①风资源情况;②项目建设许可;③获得的场址海域使用权;④附近电网基本情况,包括陆地变电站位置、电压等级、可接入的最大容量以及电网规划等;⑤场址基本情况,包括范围、水深、风能资源以及海底地质条件;⑥环境制约,包括当地旅游业、水中生物、鸟类、航道、渔业和海防等负面影响等。
海上风电基础形式及关键技术综述海上风电是指将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在海上平台上,利用海上的高风速和稳定的风能资源发电的一种新能源。
相比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有风速更高、风能资源更为丰富、发电量更大等优点,因此被视为未来风能发电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旨在综述海上风电的基础形式和关键技术。
一、基础形式1.海上浅水沉箱式基础:采用沉箱式基础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海上风电基础形式之一、它采用钢质沉箱作为支撑结构,通过将沉箱沉入海底然后灌注混凝土的方式固定在海底。
它的优点是施工简单方便、成本较低,但仅适用于水深在30米以内的海区。
2.海上钢桩式基础:钢桩式基础是适用于水深较深的海区的一种海上风电基础形式。
它采用钢制桩或者预制混凝土桩作为主要支撑结构,通过将桩固定在海底的方式支撑风力发电机组。
它的优点是适用于水深在30米以上的海区,能够承受较大的浪涌和冲击力。
3.海上浮式基础:浮式基础是一种新型的海上风电基础形式,它采用浮式平台作为主要支撑结构,通过浮力来支撑风力发电机组。
浮式基础的优点是可以适用于任意水深的海区,同时可以进行动态调整和定位,适应更为复杂的海洋环境。
二、关键技术1.海洋环境适应性:海上风电基础需要能够承受较大的海浪冲击、潮汐流速以及海水腐蚀等海洋环境的影响。
因此,要保证海上风电基础的耐腐蚀性和结构强度,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面处理技术,同时进行充分的结构设计和计算分析。
2.抗风性能:风是驱动风力发电机组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海上风电基础需要具备良好的抗风能力。
这涉及到基础的结构形式选择、基础的稳定性和刚度设计等方面。
同时,需要进行合理的排布和间距设置,以减小风力发电机组之间的相互影响。
3.施工与维护技术:海上风电基础的施工和维护需要考虑到海上工作环境的恶劣性。
因此,需要开发高效的施工技术和维护技术,采用合适的船舶和设备,使得基础的建设和维护能够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进行。
4.高效发电技术:海上风电的发电效率对于经济可行性和环境效益至关重要。
海上风电的若干关键技术综述海上风电是我国未来风电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做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直接关系到未来发展效果。
在本文中将就海上风电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一定的研究。
标签:海上风电;关键技术;综述一、引言在世界范围内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情况愈发严重的背景下,对新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进行寻求可以说成为了现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
在风电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开发的陆地资源逐渐减少,同其相比,海上风场具有着更强的风能以及更为稳定的风力资源,且同时具有着噪声污染小以及土地资源占用率低的特点,并因此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要想做好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工作,技术的应用十分关键,需要做好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把握。
二、海上风电关键技术(一)发电机设计在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工作当中,其重要任务即在对风机利用率进行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其维修率的降低,其维修率也将直接对风场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在实际发电机设计当中,需要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对电机结构类型进行确定。
对于双馈式发电机来说,其具有并网便捷、稳定性高以及风能利用率高的特点,但因齿轮箱的存在,使其在实际应用当中具有着较高的故障率。
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组取消了齿轮箱,具有着较高的可靠性以及电网功率因数,但在机舱空间方面则具有着较高的要求。
近年来,所开展的研究即在直驱发电机基础上对升速齿轮箱进行安装,以此实现对半直驱发电机的组成,能够在对风机故障率有效降低的基础上控制体积,能够更好的布置在机舱当中。
(二)叶片设计在额定容量下,风机在对应不同叶尖速比以及浆距角时都具有最大的风能捕获值。
对于海上风机来说,其通过大型叶片的应对具有较高叶尖速比进行获得,以此对风能的捕获量进行提升。
对于大型叶片来说,其在材料强度、质量以及刚度方面都具有着更高的要求,通过环氧碳纤维树脂的复合材料所制成的柔性叶片,则能够减轻约30%左右的重量,且能够根据实际海上风况变化情况对其空气动力型面进行改善,在对叶片受力状况以及空气动力响应的基础上增加风能的捕获量,且能够获得更高的运行可靠性,具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海上风电场运行控制维护关键技术综述》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追求,海上风电场已成为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
由于其无与伦比的潜力与优势,海上风电的规模不断扩大,这对其运行控制与维护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本综述旨在系统介绍海上风电场运行控制维护的关键技术,并对其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二、海上风电场运行控制技术(一)智能化控制技术海上风电场的运行依赖于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化控制系统。
这一系统能够实现风电设备的自动检测、实时监测以及预警。
其中,关键在于运用现代控制算法与计算机系统对风电场进行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确保风电机组在最佳状态下运行。
(二)风能资源评估与预测技术风能资源评估与预测是海上风电场运行控制的重要环节。
通过气象数据、卫星遥感等手段,对风能资源进行实时评估和预测,有助于优化风电场的运行策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三、海上风电场维护关键技术(一)定期维护与检测技术定期对风电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测是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关键。
这包括对风电机组、电缆、海底基础等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二)远程维护与故障诊断技术随着远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维护与故障诊断已成为海上风电场维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远程监控系统,技术人员能够实时了解风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并进行故障诊断和远程维护。
四、关键技术的挑战与展望(一)挑战1. 恶劣环境适应性:海上环境复杂多变,对风电设备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技术创新: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将新技术快速应用于海上风电场,提高其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3. 维护成本:由于海上风电场的地理位置特殊,其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如何降低维护成本也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展望1. 智能化与自动化:未来海上风电场的运行控制与维护将更加依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
通过引入更多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自动化设备,提高风电场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2. 环保与可持续性: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来海上风电场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大规模海上风电并网方式的研究沙志成;张丹;赵龙【摘要】在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高速发展的潮流下,对比分析了适用于海上风电场的高压交流、常规高压直流和柔性直流输电3种并网方式.简要介绍了柔性直流输电的工作原理,详细说明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风电并网上的应用情况,并着重探讨柔性直流输电并网的经济性,认为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海上风电传输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这对于满足我国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有着显著的意义.%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nd power and other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this paper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three different modes of power transmission of off-shore wind farm: HAVC,LCC-HVDC and VSC-HVDC.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VSC-HVDC transmission system is introduced briefly;the application of VSC-HVDC technology in wind power grid integration is described in detail,emphatically its economy.It indicate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VSC-HVDC in the field of off-shore wind power transmission has broad prospect and great significance of meeting the needs of clean and efficient energy use in China.【期刊名称】《电力与能源》【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4页(P158-161)【关键词】海上风电;交流输电;常规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作者】沙志成;张丹;赵龙【作者单位】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济南 250013;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济南 250013;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济南 2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73相比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有建设规模和机组单机容量大,靠近电力负荷中心,并网和消纳相对容易等特点.由于风机距离海岸较远,视觉干扰、噪声很小,海上风电还具有资源丰富、年利用小时数高、风速稳定、不占用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等优势,在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地区发展迅速。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线路及互连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海上风力发电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线路及互连技术研究,是在海上风力发电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一、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线路设计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线路设计是指将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与陆地电网相连接的过程,包括电缆敷设、线路设计、输电技术等方面。
由于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所处的环境复杂且恶劣,线路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电缆敷设:海上电缆需要经过数十千米的范围,敷设在海底,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和海流的冲击。
因此,电缆的材质和设计必须保证其能够承受这些环境的挑战,并保证可靠性和长期使用寿命。
2. 线路设计:线路设计需要考虑到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电压、功率和需求等因素,以确保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与陆地电网之间的电力传输是高效、稳定和可靠的。
3. 输电技术: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输电技术需要考虑海上环境中的电力传输特点,包括海上电力传输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故障检测与隔离技术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损耗和谐波等问题,以保证电力的稳定和可靠传输。
二、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互连技术研究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互连技术研究是指多个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之间的电力互连,在维护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互连技术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拓扑结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的互连需要建立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以确保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之间的电力传输是高效、灵活和稳定的。
2. 数据通信: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之间的互连需要进行实时数据的传递和通信,以确保发电机组的运行情况能够及时监测和管理。
这需要建立高速可靠的数据通信网络,同时考虑到海上环境的特点,如电磁干扰和信号衰减等。
3. 故障监测与管理: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之间的互连技术研究还需要解决故障的检测和隔离问题。
由于海上环境的复杂性,故障发生后的定位和修复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海上风电场并网后的潮流计算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交通运输和工业的发展,能源需求与日俱增。
海上风电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具有环保、可再生等优点。
它可以利用海洋中的风力发电,被广泛应用于欧洲、北美等地,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清洁的电力。
但是,与普通电力搭电网相比,海上风电预先需要经过合格的潮流计算,以保障发改委的销售政策,同时保证风力发电的安全、稳定和可靠。
本文着重探讨了海上风电场并网后的潮流计算研究,对潮流计算的建模、数据处理、算法求解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同时,基于目前主流的潮流计算方法,对海上风电场并网后的潮流计算进行了模拟研究,该研究将为中国的海上风电建设提供技术参考和支持。
二、海上风电场并网随着我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加强投入,海上风电场作为风力发电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大力发展。
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环保、可逆属性,具备较高的技术利用价值。
海上风电场并网后,能够实现商业运营,并向市电送电,同时产生的电力可以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所需。
海上风电场并网后,需要采用潮流计算求解各节点的电压、电流、功率等电气参数,验证电气设备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确保海上风电场在正常运行时的安全性和运行性,以确保风电发电量和输出功率的准确性。
同时,将海上风电场并入电网,可以提高电力供应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因此,发展海上风电场就成为海洋能源发展的一个新热点。
三、海上风电场电气建模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化动态系统,由交流电源、输电线路、变压器、开关设备、负载及各种充电设备等组成。
为了对电力系统的电气特性进行建模和计算,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抽象表示。
1、输电线路的建模输电线路通常是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串联组成,串联的输电线路可以看作一个电阻和电抗的并联。
考虑线路长度和电缆的影响,可将输电线路看作等效电路的传输线模型,这样可以更好地反应出电线的特性及电力系统的电气特性。
2、变压器的建模变压器是电力系统重要的设备之一,它通常用于补偿输电线路的电流和修正电压,通过变压器的升压和降压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电压与电气参数的调整。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