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 白杨礼赞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主缄分明,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品味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教学重点1.理清本文的抒情线索,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主缄分明,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品味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象征艺术手法,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高尔基借海燕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么中国作家茅盾又借小白杨来赞颂什么呢?一起学习《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作者)二、课前热身。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常用笔名: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
现代作家、小说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
处女作三部曲《蚀》:《幻灭》《动摇》《追求》(中篇)。
长篇小说《虹》,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
1981年3月27日,病逝于北京。
辑有《茅盾全集》。
1981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决定启动茅盾文学奖。
这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
2.背景:《白杨礼赞》写于皖南事变之后(1941年3月)年的重庆,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团结一致,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巩固并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怀念延安生活、歌颂党的英雄儿女的优秀散文姐妹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散文。
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明白得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颂扬之情。
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咨询句式关于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一、导入、示标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学习目标:1 明白得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颂扬之情。
2 体会恰当运用排比反咨询句式关于表情达意的作用3 把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读课文第5-9节,摸索:1 课文第五段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你能讲出作者描写的层次吗?2 〔1〕探究.练习三〔2〕作者什么缘故颂扬白杨树?3 课文结尾写楠木是否离题?什么缘故?三、生读书、摸索四、讨论、交流1 第五段先总述白杨〝力争上游〞的特点,再分不描画白杨的干、枝、叶、皮,最后抽象出白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2 〔1〕引导生读四个句子,明白得它们的含义,明确答案。
反咨询句的咨询法:1句用确信的语气表达否定的语气,后三句用否定的语气表达确信的语气。
意思逐层加深:由〝不只是树〞联想到人:〝至少象征了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联想到〝在华北平原……精神和意志〞。
〔2〕引导生从文中找句子。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专门象征了今天我…精神。
师小结白杨的象征意义。
3 指名生答不离题A 它与白杨形成对比B 引出颂扬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讲明自己对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师可适当介绍写作背景〕五、作业请你仿照第五段,选择一种树木花卉,对它作一段正面描写。
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版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教学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斗争、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明白得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颂扬,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颂扬。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时期。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宽敞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困难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进展了敌后的抗日依照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期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因此采纳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差不多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把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
然后教师补充:茅盾,小讲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讲«子夜»、短篇小讲«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在学生把握字词读音后,能够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讲话能力。
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1doc初中语文茅盾一、目标引路知识与能力1.明白得象征手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
4.把握排比句、反咨询句。
5.训练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宜默读与朗读相结合。
在默读中,我们能够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潜心倾听作者的心声;在朗读时,我们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跟随作者的心海一起荡漾。
2.要抓住文章的抒情线索,了解作者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儿女正直、纯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2.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纯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二、课前预习字词疏通1.给汉字注音。
虬〔qiú〕枝婆〔pó〕娑〔suō〕秀颀〔qí〕倦〔juàn〕怠〔dài〕无边无垠〔yín〕恹恹(yān)欲睡旁逸(yì)斜出坦荡如砥(dǐ)2.讲明词语。
锤炼:①磨练。
②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炼、熟练。
文中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伟岸:魁伟,高直。
主宰:支配。
无边无垠:无边无际。
垠:界限、边际。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恹恹欲睡:精神疲乏得想睡觉。
恹恹,精神不行,困倦的模样。
旁逸斜出:文中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跑。
3.强化经历:成语"妙手偶得"出自南宋〔陆游〕的诗〔«文章»〕,原句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意思是〔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学法指导作者曾写道:"«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版(1)的全部内容。
《白杨礼赞》《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诗.其中象征的寓意是作品的重心内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本文的难点。
在课前可以尝试让学生搜集资料,获取相应的知识积累。
另外,如何试着模仿、学习、应用散文的写法技巧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和象征手法的运用;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3.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掌握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2.锻炼学生的发现、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2.通过主题句的反复,感受文章的结构之美.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古诗二首诵读欣赏【学习目标】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刘禹锡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
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
终为一代大师。
2、背景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预习板块】1、填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 (朝代)诗人,字,著有。
“酬”的意思是___________,“乐天”是___________。
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2.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诗的颈联历来受到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或蕴含了什么哲理)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3、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第2课《白杨礼赞》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2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明白得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明白得排比句和反咨询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难点明白得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每教学预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纳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明白得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第一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白得:什么缘故要采纳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讲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讲«子夜»,短篇小讲«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颂扬,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颂扬。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颂扬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颂扬白杨树的?4.作者什么缘故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什么缘故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什么缘故要用几个排比、反咨询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什么缘故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明白得,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江苏省句容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白杨礼赞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句容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白杨礼赞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句容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白杨礼赞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白杨礼赞基本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准确、富有感情的语言.2.感知白杨不平凡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激发学习和继承革命者精神和意志的热情.3.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
提升目标:感知白杨不平凡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激发学习和继承革命者精神和意志的热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同的树有不同的韵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燃烧的是奔放,“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流淌的是愁苦。
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走到黄土高原上,走进白杨树的生命世界。
一、默一默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毡.子zhān 坦荡如砥.dǐ刹.那chà恹恹..欲睡yān yān 不折不挠.náo倔.强挺立jué虬.枝qiú楠.木nán 秀颀.qí倦怠..juàn dài 锤炼妙手偶得潜滋暗长旁逸斜出纵横决荡二、读一读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树?请你用这样的句子形式向大家介绍白杨树:这是一种的树,你看:“”。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某某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_________的白杨树,它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2课 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3、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难点】 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课前小阅读]
1、《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
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
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
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
了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2、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相对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相对语言来说
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
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得生动形象。
(3)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
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预习板块】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毡子( ) 开垦( ) 外壳( ) 主宰( ) 晕圈( )初融
( ) 秀颀( ) 倦怠( ) 参天( ) 虬枝( )婆娑( )
楠木(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
2、掌握下列词语:
秀颀: 无边无垠:
妙手偶得: 纵横决荡:
旁逸斜出: 坦荡如砥:
3、课文小知识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 、 和 。原
名 ,字 ,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
《 》,中篇小说《 》、《 》、《 》三部曲,短篇小说《林
家铺子》等。
4、文题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理清作者的
抒情线索。
5、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或段落,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探究板块】
1、作者采用 的手法,托物言志,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
象,赞美 ,歌颂他们 的精神。
2、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请从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三个
方面具体说说白杨树的不平凡。
(1)生长环境“不平凡”:
(2)外部形态“不平凡”:
(3)内在气质“不平凡”:
3、请你对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作简短的说明。
(1)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2)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4、象征产生于联想,看到白杨树,作者联想到北方的农民,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产生怎
样的联想呢?请任选以下两个事物加以说明。
(1)小草:
(2)帆:
(3)粉笔:
(4)放风筝的线:
【作业板块】
1、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
(2)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 )
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 )
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
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
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
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
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1)请运用白杨树的相关材料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2)白杨树在西北是一种很普通的树,为什么有人要赞美它呢?请根据材
料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
4、(阅读文中第1—4自然段,完成下列习题)
(1)、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
(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不平凡”?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