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知识汇总梳理
- 格式:docx
- 大小:89.53 KB
- 文档页数:40
《狼》(蒲松龄)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出处: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
第一则说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吊死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以爪伸入,结果为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教材所选的《狼》为第二则故事。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聊斋:书斋名;志异:记述奇异的故事。
3、《狼》体裁:短篇小说。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自题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读准字音缀(zhuì)窘(jiǒng)苫蔽((shànbì)弛(chí)眈(dān)黠(xiá)瞑(míng)暇(xiá)隧(suì)尻(kāo)寐(mèi)少时(shǎo)积薪(xīn)奔倚(yǐ))少时(shǎo)顷刻(qǐng)变诈(zhà)三、试读出下列几个句子的停顿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四、字词分类整理1.一词多义①之: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久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②以: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来,用来)③止:止有剩骨/止露尻尾(只,仅)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④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先前的,前面的)狼不敢前(动词,上前)⑤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想要,打算)⑥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名词)⑦其: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它们的)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指麦场)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柴草堆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指屠户的)3.古今异义场主积薪其中:古义:柴草今义:工资少时:古义:一会儿今义:数量小一狼径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盖以诱敌:古义:原来是今义:覆盖;盖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止增笑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4.词类活用: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
2019年精选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知识点练习六十第1题【单选题】“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A、形象好看B、活泼诙谐C、能勾摄恶人魂魄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鲁迅先生的籍贯是( )A、浙江杭州B、浙江温州C、浙江绍兴D、浙江嘉兴【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读《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先生不重视自己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D、学医太难【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朝花夕拾》中,“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A、孔乙己B、范爱农C、藤野先生D、寿镜吾老先生【答案】:【解析】:第5题【判断题】《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对中国人的轻视。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6题【判断题】《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为人诚恳公正。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读《朝花夕拾》,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______ 【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读《朝花夕拾》,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______”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读《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______》和《______》。
【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读《朝花夕拾》,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______的照片。
【答案】:【解析】:第12题【问答题】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答案】:【解析】:第13题【问答题】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童年时的鲁迅爱收集带图画的书,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他此时其它的爱好吗?【答案】:【解析】:第14题【问答题】《朝花夕拾》中,《无常》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答案】:【解析】:第15题【问答题】《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复习知识梳理(原卷版)(九)综合性学习过关练班级姓名完成情况【知识入门】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中,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
题型分类有:1、综合运用类2、实践探究类3、主题探讨类4、地方特色类5、图文结合类6、信息提取类7、关注时事类解题策略:审清题目与要求,具体问题要具体回答。
1、专题性综合题①认真审题,明确活动主题,明辨命题指向,把握大体要求。
②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不明确性,要自己去观察和提炼,体现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③调动语言积累,提高应变能力,答题语言表达体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2、全面性综合题①此类试题考察面广,信息量大,要抓住重点,细心分析,探寻规律,类比联想,依题择法,依问作答。
②侧重于探究,要求学生注重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充分调动学科间的联系,应用在综合性学习解题中。
③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在答题语言中尽情展现。
3、材料分析题①题干上有一些要求考生设身处地思考的提示语即题眼。
②结合现实生活,唤起生活体验、学习经验,从经验和知识积累中调动对应因素,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
③拓展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如:口语交际题:答题思路(态度+观点+阐述)或(主题+情境中的关键词+得体)(1)称呼(2)劝说:接下句(虽然)+表观点(但是)+劝说(还是)(3)邀请:问好+介绍自己+表来意+发出邀请(4)开场白:问好+主题+活动形式(5)回赠语:感谢+鼓励图表题:扣题旨、找规律、善表达。
(先横后竖,横看内容,竖看比较,注意题头)【典题练习】(一)假如由你筹划和布置一间教室大小的“语文活动宝”。
请认真思考如何布置。
1.从电子设备到桌椅书架、图书资料之类的摆设安放等等,拟出一份简明概要、具体可行的室内布置计划。
(60字以内)2. 化用或改写名言、诗句、歌词、俗语、广告词等,拟写一句宣传语,供开放之日使用。
爱莲说一、作家作品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卒谥号“元公”。
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
二、课内注释[蕃]:多。
[独]:只。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污]: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濯,洗。
涟,水波。
妖,艳丽。
[中通外直]:(莲花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蔓、枝,都是名次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玩]:靠近赏玩。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隐逸]:隐居避世。
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噫]:叹词,表示感慨。
[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应当人很多了。
宜:应当。
三、一词多义1、之(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莲,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4)不眠之夜(助词,的)(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鲜(1)陶后鲜有闻(很少)(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3、远(1)香远益清(远播)(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和“近”相对)(3)臭名远扬(远播)(4)敬而远之(远离,不接近)4、可(1)可爱者甚蕃(值得)(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四、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名次用作动词,“长枝蔓”;枝,名次用作动词,“长枝茎”)2、香远益清(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五、特殊句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六、主题探究《爱莲说》通过对莲可贵品质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推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5《秋天的记忆》一、文学常识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的作品。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人生如弦》、《静修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断笔在疾病间的鸿沟》。
1.文章几次写到秋天?答:这篇文章在秋天写了两次,一次是在母亲去世前,一次是在母亲去世多年后。
“秋天是背景介绍。
文章中的风景、叙述和人物都与秋天有关。
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3.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答:题目是《秋天的回忆》。
它的主要含义是,秋天的纪念也是在秋天死去的母亲。
这也表明,在生命的秋天之后,母亲关心的孩子们已经长大,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我”也走出了人生的低谷,过着乐观的生活。
"4.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答:面对我的“愤怒和无常”,妈妈很听话,表现出极大的耐心、理解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字眼生动地表达了妈妈的爱。
5.“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可以看出我妈妈喜欢花,热爱生活。
但对“我”来说,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养花。
6.在痛苦的弥留之际,母亲心里只惦记着儿女。
7.“我母亲冲到我跟前,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让我们一起生活,好好生活,好好生活。
’”答:“扑”和“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很强烈,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极尽所能地劝抚.安慰“我”。
“忍住哭声”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内心的沉重。
8.“妈妈进来站在窗前:…”妈妈为什么站在窗前?“挡在窗前”是怕“我”触景生情。
“挡”挡住的不是落叶,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情绪。
9.“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
”她憔悴的脸上露出恳求的神情。
“When”分析这个句子。
答:“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
“央求”写出了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
10.为什么课文的最后一段写着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盛开”?答:“秋风中绽放”象征着母亲的性格:优雅、高贵、深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至六单元(全册)重要字词、注音及背诵一览表整理教师:龙泉中学何富兴整理时间:2019年8月16日-8月22日学校: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A.注意事项:1.小学学习生活已经结束,初一语文学习悄然而至,语文学习需要自觉、勤奋、合作、交流和持之以恒的品质。
2.所有字词,皆出自本册课本,也皆为重点词语,需要掌握音、形、义(音韵,形美,义丰)。
3.班级内部语文学习和提升资料,仅限交流。
请妥善保管,自觉完成,不断巩固,交流提升,不断为学习目标而努力。
4.本资料主要用于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复习、听写、强化、提升等,也便于开展竞赛、交流活动等。
不足之处,请另行补充和指正。
B.个人语文学习小卡片:1.我崇拜的人:____________2.我在班上语文学习要超过的人:__________3.我的语文学习目标:______________4.写一句话自我激励(针对自己的弱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单元字音词大闯关单元导读:美不胜收揣摩1.《春》(朱自清)生机蓬勃朗润捉迷藏嗡嗡酝酿窠巢呼朋引伴喉咙卖弄宛转应和嘹亮黄晕烘托披蓑戴笠静默抖擞花枝招展健壮胳膊洗濯2.《济南的冬天》(老舍)细腻响晴镶嵌着落一髻儿薄雪宽敞贮蓄澄清地毯暖和3.《雨的四季》(刘湛秋)花苞手臂绿茵茵娇媚棱镜一番风情粗犷斗笠额头睫毛浇灌掩饰端庄静谧屋檐高邈凄冷莅临吝啬淅沥干涩咄咄逼人草垛畦黎明滋润干燥气势汹汹盛气凌人拓印水藻镰刀蟋蟀4.《古代诗歌四首》吟诵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哉谯蒿沛荡漾龄校注古籍悬卒藤天涯铿锵东篱鲍廨不谙世事晏殊婵娟写作:蕴藏忙碌俸禄描摹睿智昼夜新颖二、单元课文重要部分集锦1.熟读《春》,背诵8-10段。
2.背诵《济南的冬天》第4段,并背诵并能够正确默写《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写景散文阅读复习目标: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态度或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就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写作特色等作初步的鉴赏品评,提倡多角度有个性地理解。
能由文章的感情、观点、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产生联想和创新。
考点分析:写景状物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本学期课本上有些散文是以景色描写主的,作者花费大量的笔默写景其目的是为了抒情,这类散文的特点是“借景抒情”。
如朱自清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
此类写景状物散文,其考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答题思路:(1)提取要点的方法:直接从段落中找出中心句(原句、自己概括)(2)整合要点的技巧:写景散文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
2.理解重点字词的作用理解词语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词语表义+词语深意(表现了……, 突出了……)。
3.理解关键语句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
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
(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理解关键语句可用如下句式表示:句子表义+句子深意(表现了……, 突出了……)。
3.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教育部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大全教育部七年级上册语文学问点大全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无论是字词、古诗词或者古文等都需要平常的记忆背诵。
接下来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学问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七年级上册语文学问点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chī想诱yòu惑喧xuān腾点拨:不要把诱误读成xiù。
2.依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shùn)瞬间(níng)凝成3.解词。
(1)隐秘:隐藏,不外露。
(2)一瞬间:一刺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抱负、信念。
二、重点句子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洁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三、文学常识1.《在山的那边》的是王家新2.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诗歌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啜chuò泣纳罕hǎn峭qìao壁目眩xuàn颤chàn抖闷mēn热屡lǚ次。
2.依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jiè)诫瘦骨(línxún)嶙峋当心(yìyì)翼翼(sǒng)屹立3.解词。
(1)纳罕:惊异,惊诧。
(2)抽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点句子我提示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点拨:本句是主旨句,含义深刻。
)三、文学常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第3课生命生命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擎天撼hàn地糟蹋zāotà庸碌lù小憩qì2.依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āo)骚扰(gū)辜负3.解词。
1/40
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 知识点梳理
1.《春》 朱自清
一、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
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
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
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
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等。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 的 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
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二、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1) 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第二部分(2-7) 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用了什么修辞?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运用了反复和拟人
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
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这样写是无意识、无感
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
4、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
2/40
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5、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7、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甜”从味觉上写出了花的香味儿。想象,由实写到虚写,由眼前的春花想
到秋实。
8、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句从侧面衬托出春花的竟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其中,一个“闹”
字不仅写出了声音,也写出了情态,可以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在花丛中飞
来飞去忙碌着采蜜的情景。渲染百花争春的气氛,给人们呈现一幅春意盎然、生
机勃勃的画面。
9、‘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抚摸”一词巧妙地
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
10、“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
一层薄烟。”
比喻、拟人,写出春雨的细、密、多的特点。“斜织”“薄烟”形象的写出
了轻盈、迷蒙的特点。渲染了春雨的轻柔、湿润。
11、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写出雨中植物新而亮的特点,“逼你的眼”突出草之青,激发读者的想象。
12、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
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三句将视线由植物转到人,从白天写到傍晚。动静结合,有动景,有静景。
“静默”一词最妙,运用拟人修辞,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营造了一种
妙不可言的意境。
13、“一年之计在于春”
这句俗语激励人们抓紧大好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3/40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
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
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
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
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
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
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1、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词语回答)
温晴(通过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文章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3、文章是怎样描写山的?
①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
②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③城外的远山 ——淡雅
4、文章是怎样描写水的?
①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暖
②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绿
③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清
5、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
来把它们唤醒。
运用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
生动地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况、情态,作者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感
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写得活灵活现。这“卧”
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
4/40
法写活了济南。
7、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
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
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
因。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8、本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
先写山的色彩。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
精心描绘。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它是银白,“给蓝天镶上一
道银边”,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再写山的情态,“等
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
出点粉色。……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样,就写出了小雪点染的山的“妙”处。
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小雪点染的山的外在美,也写出了其内在美。
9、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
写水,作者抓住一个"绿"字,着重写了自己对济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鲜
明形象。作者描绘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这其实都是写水的绿,
写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写"空中、半空中、天上,
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实际上是把水艺术化了,感情化了。
最后写"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济南冬景图。写出了这座有泉城之称的济南的特色。
10、文章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
方的冬天。最后“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这个特
定时令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
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
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1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
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3.雨的四季刘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