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渗透法制教育的化学教案篇一: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天桥中学化学组陈云化学是法制教育的隐性课程,但依托化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教学材料,抓住适合的契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就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
一.进行人身安全等法律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安全问题重于泰山,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时常发生,危害自己甚至累及他人。
生命意识、安全意识教育时刻都不能放松。
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要教会他们如何避免伤害,学会自救与救人,避免有意或过失犯罪。
为以后走上社会进行安全生产打下基础。
例如在学习一些危险品,如易爆炸、易燃、易挥发,有刺激性、腐蚀性、放射性及剧毒性,在对这些物质的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性质,更要教会学生在生产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贮存、运输这些物品,熟悉易燃物、易爆物、剧毒性物品的常见标识。
严禁就地排放易燃易爆物料及化学危险品。
如金属钠的性质实验中,如果把用剩的钠随便仍到水池中,立即就会发生爆炸。
在学习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时,讲述了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不慎被洒上浓硫酸,不能先用水冲洗,而要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
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浓硫酸打击报复伤害他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益,是违法犯罪行为。
应及时向学生指出:不仅用浓硫酸伤害人是违法犯罪行为,而且携带爆炸品、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压缩气体、自燃物品、毒害品等乘车、船、飞机都是法律不允许的,要掌握基本安全法律常识,以免不小心造成无意伤害,误触法律,遗憾终生。
在学习可燃物的燃烧条件、爆炸概念时可适时联系2010年“2·26”广东烟花爆炸事故,普宁市军埠镇石桥头村村民杨某非法燃放烟花,引爆家门前堆放的烟花,造成21人死亡,48人受伤。
初中化学法制渗透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化学法制渗透,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化学法制渗透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
3.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学生的正确法制意识和遵守法律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法制渗透的概念和特点。
2. 化学法制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化学法制渗透的原理和方法。
4. 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渗透”这个词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化学法制渗透的兴趣。
2.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二、学习(25分钟)1. 讲解化学法制渗透的概念和特点。
2. 分组讨论化学法制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汇报。
3. 讲解化学法制渗透的原理和方法。
4.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法制观念的理解。
三、活动(15分钟)1. 进行化学法制渗透实验。
2. 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化学法制渗透的理解。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化学法制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法制渗透有了初步的了解,增强了法制观念,培养了正确法制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化学法制渗透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学内容:渗透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渗透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掌握渗透法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 渗透法的概念和原理2. 渗透法在实验和工业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 渗透法在实验中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2. 渗透法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教学准备:1. 实验装置和试剂:葡萄糖溶液、半透膜袋、蒸馏水2.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3. PPT课件和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渗透现象,并让学生猜想渗透法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
二、渗透法原理讲解(10分钟)1. 解释渗透法的基本原理:溶质在浓度较高的溶液通过半透膜向浓度较低的溶液扩散的现象。
2. 介绍渗透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渗透法实验操作(20分钟)1. 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渗透法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3. 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四、渗透法在工业中的应用(10分钟)1. 介绍渗透法在食品加工、药品制备等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渗透法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五、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六、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并交给老师。
2.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渗透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渗透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展开,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实验训练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化学学科渗透法制教案教案标题:化学学科渗透法制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渗透法制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
通过学习化学与法制的相关内容,学生将能够理解法律对于化学领域的规范和约束,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
教学目标:1. 理解法制的基本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2. 了解化学领域中的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3.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遵守法律的意识;4.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化学知识。
教学重点:1. 化学领域中的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2. 法制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法制知识与化学学科相结合;2.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化学和法制知识;2. 提前准备案例和实例,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例如讲述一个化学实验中因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而导致事故的案例。
知识讲解与讨论:2. 教师介绍法制的基本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化学领域中的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
3. 教师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规程、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和处置、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要求。
案例分析与讨论:4. 教师提供一些化学领域中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并讨论如何遵守法律规定和避免违法行为。
小组活动:5.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化学实验项目,分析该项目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总结与反思:6.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收获和反思。
拓展活动:7.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领域中的法律规定和法律责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或撰写相关论文。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2. 对学生完成的小组活动和拓展活动进行评估;3. 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自己在学习化学和法制知识方面的成长和不足。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估结果,对教案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化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爱护水资源)(精选五篇)第一篇:九年级化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爱护水资源)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公开课教案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节《爱护水资源》课题1 爱护水资源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2)了解水污染问题,形成节水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研究,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状况,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来看问题,形成节水和爱水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水资源的丰富与有限。
(2)、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1、材料的整理与分析及探究活动的开展;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们每天都要用水,要喝水,你能说出水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2、假如没有水,你想世界将是什么样?二、探究新知[自主学习] 水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我们人类拥有的水资源状况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8-P70页,并完成测试内容。
[交流讨论]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水资源有了初步的认识,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交流并回答下列问题。
1、浩瀚的海洋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请谈谈有关海水的成分及应用前景方面的知识?2、你如何看待人类拥有的水资源很多,但人类不久将出现水危机?3、阅读课本第70页图4-4、图4-5及水资源紧缺指标说一说你获得哪些信息?[归纳板书]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既丰富又短缺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水球”。
2、淡水资源极度缺乏,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其中大部分还分布在两极冰川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层中,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即1.07×1016m3。
第1篇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相关化学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尊重科学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1. 化学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2. 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化学法律法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化学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化学在法律中具有重要作用,涉及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药品管理等多个领域。
二、讲授新课1. 介绍化学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
2. 结合实例,讲解化学法律法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课堂讨论1. 提问:同学们,如果遇到以下情况,你们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吗?a. 食品中出现有害化学物质。
b. 环境污染事件。
c. 药品质量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化学在法律中的具体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谁能举例说明化学在法律中的具体应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几个化学相关案例,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药品质量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课堂讨论1. 提问:同学们,如果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应该如何处理?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法律法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九年级化学学科法制教育渗透计划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法制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正确的观念与意识,明确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伸张正义,惩恶扬善。
加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一代新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化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也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化学是法制教育的隐性课程,但依托化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教学材料,抓住适合的契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就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
依据化学教材的内容,结合《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化学部分,对本学期化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特做下列计划:1.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节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六十一条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处直接经济损失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五十万元;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在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爱护水资源一节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一条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九年级教材:《化学》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2. 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化学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2. 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3. 关注化学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化学与法制教育的认识。
2.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滴管、试剂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向学生介绍化学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化学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如:化学证据在法庭上的应用、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
2. 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法制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三、化学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现象,掌握化学知识。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化学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1. 讲解化学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法律法规,如:实验操作规程、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
2. 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操作中的法律法规。
三、化学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现象,掌握化学知识。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
四、讨论交流1. 让学生讨论化学实验操作中的法律法规,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化学实验操作中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化学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化学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化学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关注化学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
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
讲演法、自学指导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仪器、药品
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500 mL量筒、100 mL量筒、10 mL量筒、500 mL 烧杯、红磷、水、火柴。
……
2012年12月24日。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关岭寄中:梁艳
一、指导思想
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规范教学过程,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完成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任务,并积极组织学生以《中考真题分类》为蓝本进行中考复习备考,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
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1)、(6)、(7)三个班的化学工作,其中九(1)班学生学习习惯较好, 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九(6)班次之。
而九(7)班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觉性比较差,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
许多学生对学习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还注重保护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并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内容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和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重点是铁、铝、铜和合金的重要性质、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含杂质物质在方程式中计算的问题。
第九单元《溶液》有三个课题,先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然后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接着再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重
点是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
单计算。
第十单元《酸和碱》的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相似性质的原因。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部分介绍了酸和碱之间的反应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介绍了盐和化肥,并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
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等内容进行总结。
重点是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运用、化肥的简单鉴别方法和铵根离子的检验。
渗透《贵州省食盐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教学难度不大,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
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四、措施
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
案的各种技巧。
特别是要处理好市教科所的三套样卷及分析,并落实《中考真题分类》的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
观察问题和
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操作考试学生顺利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