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经济学序言
- 格式:ppt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16
高级经济学讲义引言高级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经济问题的深层次原理和机制。
本讲义介绍了高级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组织、市场失灵等方面的内容。
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国经济总量长期持续的增加。
在高级经济学中,我们关注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和推动力。
经济增长理论包括凯恩斯主义理论、新古典主义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等。
这些理论主要围绕投资、创新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展开研究。
1.1 凯恩斯主义理论凯恩斯主义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它强调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来刺激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经济活动主要受需求影响,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停滞。
因此,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1.2 新古典主义理论新古典主义理论强调市场的自由和完全竞争的重要性。
根据新古典主义理论,经济增长主要受投资、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增加储蓄和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及促进技术创新,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1.3 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和新古典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制度和制度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社会制度包括法治、产权保护等因素,而制度环境主要指政府的政策和管理。
新增长理论认为,适当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社会制度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2. 产业组织产业组织研究市场中的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
在高级经济学中,我们关注企业的定价策略、市场力量和市场失灵等问题。
2.1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中存在许多小型企业,它们都是价格接受者,无法通过改变价格来影响市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没有市场力量,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
2.2 垄断市场垄断市场是指市场中只存在一个主导企业或少数几个主导企业,它们可以通过改变价格来影响市场。
在垄断市场中,企业具有较大的市场力量,可以通过垄断定价来获取额外利润。
2.3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刘晓惠教材和参考书/ pindyck▪经济学原理—帕金▪《微观经济理论》瓦尔特尼科尔森中国经济出版社▪《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联出版社第一章序言一、经济学的产生和定义(一)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产生于资源的稀缺性和由此引起的选择▪稀缺---欲望无限,资源和物品有限▪选择------如何有效地使用资源---人类社会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what?)•如何生产(how?)•为谁生产(for whom?)⏹几个概念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技术和资源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最大数量的组合▪表明:•在给定时间内,产出有个界限;•存在着交替关系•人们可以选择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运用一定的资源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该资源在其他产品生产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横轴产品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sunk cost):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费用。
▪做决策时,要忽视沉没成本。
(二)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什麽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核心理论- :价格学说▪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状态:•是指资源的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要想使某些人的状况变好,只能以其他人的状况变坏为前提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核心理论: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试图排斥一切价值判断,是什么”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应该是什么”微观经济学大部分为实证分析-----两个基本假设▪经济人:最小代价,最大利益;(合乎理性,精于计算-)▪完全的市场信息(大部分章节)四经济学的表达方法文字方法算术方法几何方法函数方法五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六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七、微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18世纪,英国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马歇尔,均衡价格说,微观体系初步形成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仑,不完全竞争说,微观体系最后完成第二章供求基本原理第一节需求一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demand )-------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影响需求行为的因素商品自身价格(price )消费者的收入(income)▪正常商品--- 收入增加,需求增加▪低档商品--- 收入增加,需求减少相关商品的价格▪一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该商品需求减少▪一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 该商品的需求?消费者的偏好(preference)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和价格的预期(expectation)需求函数:Q d x = f(P,I,P y,e)Q d x:商品的需求量;P:商品自身价格:I:收入;P y:其他商品价格;e:预期二需求法则需求法则:(the law of demand)其他条件不变,物品自身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需求函数:Q d= f(P)=a-bp=10-2P需求表需求曲线需求法则的例外---右上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用于显示消费者身份、地位的商品---所谓的例外吉芬商品(Giffen goods)---真正的例外▪吉芬商品:违反需求法则的低档商品•生活必需品•该商品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大三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起因不同:▪需求量变动-----商品的自身价格▪需求变动-----其他因素反映在图形上不同:▪需求量变动----点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需求的变动-----整条需求曲线位置的变动四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图形函数第二节供给一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supply):-----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体会篇一: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
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导言》是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
1859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马克思没有利用这篇《导言》,另写了一篇《序言》。
他在《序言》中说:“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发表,19xx年3月,K.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杂志上。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开篇就指明了物质生产的重要性。
然而,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很清晰地认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
没有认识到生产是历史的、具体的生产。
人们紧紧把生产局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进行研究和分析。
马克思针对当时存在这样一种不够客观实际的观点就指出了在研究一个时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式时应该客观地去加以分析。
应该把生产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他在这里批判了那种孤立个人观点的肤浅性。
马克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的“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这种三段论法的肤浅性。
随后就具体的、分别地分析了生产和消费、生产和分配、交换和流通之间的复杂关系。
《导言》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
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这一节中,马克思主要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的观点。
即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在阐述生产直接是消费时,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
第二,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导言》是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
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把他多年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作了经典的论述,包括,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析、政治经济学所使用的科学抽象法等内容。
1. 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是集中概括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著作。
马克思在《序言》阐述了自己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研究计划,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他最初设想的六册计划,在这里已经提出了“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这一目标,这一目标最终是在《资本论》中实现的。
马克思在《序言》中介绍了促使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是为了回答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实问题,尤其是被黑格尔看作“绝对观念”外化而成的法律、国家与现实的矛盾。
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他和恩格斯在哲学上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种转变使他们认识到,国家、法律这事物不是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是“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 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系统集中地阐述了运用的新的世界观研究社会结构得出的结论,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社会的基本结构:一个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第二、社会形态的变化原因及机制;第三、社会意识形态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第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形态变化的终极原因;第五、社会形态变化的基本过程以及当前社会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在《序言》最后讲到:“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
”从马克思在《序言》中对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的介绍,以及研究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如何对实践问题积极思考、研究,而给政治经济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还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如何在斗争实践中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而上升到新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的。
侯高岚新书序经济之学,发端于西洋,后传至东瀛。
“经济学”一词,即转借自日译。
是学也,流播吾国,足逾百年,然大行于世,不过三十余载。
曩时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何其勃兴之速耶?盖三十余载以来,水流急年,山川巨变,财富日隆,国力大张。
有心之人,莫不欲窥生财之门径,有志之士,咸望怀抱富邦之利器。
于是乎,南北学子,习是学者也,云集景从,如过江之鲫,诚可观也。
是学也,犹分两端:曰宏观、曰微观。
微观之学,技艺不可谓不精湛,唯常有雕虫之讥。
宏观之学,立志不可谓不高远,惜空乏屠龙之刀。
方今之时,遭逢危机肆虐,增长委顿,金融喑哑,贸易穷蹙,民生疲乏。
而巧辩之舌,莫衷一词,高冠峨带,无计可施,足可征向之所习,技尚不纯,理有多悖。
忆宏观之学,虽首倡自凯恩斯爵士,实昌明于美利坚诸贤。
盖昔日之世,亦遇百年罕见之危机。
地坼山崩,人人自危。
身处巨变,遂令新锐之士,悟旧说之弊,又虑斯民之艰,熟思精研,不囿陈见,卒能破壁而出,另立门户。
然宏观之学,既由舶来,实难移种。
橘逾淮为枳,瑟胶柱难鸣。
虽研之弥精,惜惑之愈深。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
欲叶之茂者,必固其根。
吾辈如欲弘扬宏观之学,亦应先植根本土。
果能深察民情,明知故事,又能善诘问,苦思考,庶几可建微功乎?若幸有拾柴者众,呼朋引类,切磋琢磨,日夕浸淫,则假以时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能无大成?侯高岚博士,曾负笈中国社会科学院,现执教北京理工大学。
蕙质兰心,有志于学。
积十年之功,成其书稿,嘱余作序。
不揣浅陋,匆此草草,聊以共勉。
中国社会科学院何帆共和国六十三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马克思于1859年1月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写作,并于1859年6月11日在柏林出版。
在这一年的6月4日马克思为本书写了一篇《序言》发表在伦敦德文报纸《人民报》上。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在西欧各国的确立,马克思便已经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并想写一部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巨著来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以此帮助无产阶级认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在《序言》中,马克思首先介绍了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顺序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然后叙述了自己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和经过。
《序言》最重要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所作的经典的表述,这一对人类历史本质及其规律的深刻理解一经获得便成为马克思全部研究工作的根本指南。
因而《序言》以其深邃的理论价值和独立的科学意义被载入史册,成为马克思主义最具影响的经典文本之一。
原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31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32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33。
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34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幻灯片2一、背景介绍此篇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时写下的。
文章发表于1859年1月。
幻灯片3背景介绍《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作了完整系统且经典性的表述。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
幻灯片4二、中心思想《序言》是马克思15年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总结。
在《序言》中,马克思首先介绍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其次叙述他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和经过,最后着重对唯物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的说明,并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经典性的表述。
幻灯片5三、结构分析●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马克思考察了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方法和本分册的内容结构。
●第二部分(第3—6段),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
●第三部分(第7段),全文总结。
幻灯片6四、内容简介●第一部分分为两个问题:● 1、马克思阐述了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内容结构。
●马克思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次序来揭示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和实质的。
幻灯片7内容简介为此,他先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然后再研究这三大阶级统一于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必然结成关系,进行对外贸易,最后形成世界市场。
幻灯片8内容简介2、马克思阐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马克思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是,不是先说出结论,而是通过对大量事实材料的剖析和研究,再得出结论,这就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
马克思认为“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幻灯片9内容简介●第二部分分为三个问题:●1、马克思讲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第一篇: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
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彩,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著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观。
因此,我打算用不同的、独立的小册子来相继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在以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原因,在本著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联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专门涉及这些题目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所写的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著作,出去魏特林的著作,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过本著作的要点。
此外,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他打下真正的基础。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我认为,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当代批判的神学家不仅没有完成这样的工作,甚至没有认识到它的必要性——这是一种必然的不彻底性,因为即使是批判的神学家,毕竟还是神学家,就是说,他或者不得不从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出发,或者当他在批判的过程中以及由于别人的发现而对这些哲学前提产生怀疑的时候,就怯懦地和不适当地抛弃、撇开这些前提,仅仅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诡辩的方式来表明他对这些前提的屈从和对这种屈从的恼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