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创新政策
- 格式:pdf
- 大小:13.78 KB
- 文档页数:1
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引言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其成功与其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重点关注其经验与借鉴。
产业政策优先产业的支持日本的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发展和支持优先产业上。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各种支持措施,日本政府鼓励企业在高附加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术研发资金等多种形式的支持。
创新与研发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日本政府积极投资,并建立了一系列支持机构和平台来促进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
这些支持机构提供了研发资金、知识产权咨询、技术培训等支持,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国际合作日本的产业政策还强调国际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机构合作,日本企业能够分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国际竞争力。
日本政府为促进国际合作提供了一系列支持和激励措施,包括签署双边贸易协定、提供贸易保护和市场准入等。
竞争政策反垄断政策日本的竞争政策主要通过反垄断政策来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有效。
日本有权力机关负责监督市场竞争,对涉嫌垄断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罚。
此外,日本政府还通过监管和法律手段来防止市场操纵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市场准入和公平待遇日本政府积极促进市场的开放和公平待遇。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日本政府努力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同时,政府还建立了相关机构来处理市场准入和公平待遇方面的问题,保护企业的权益。
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是日本竞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政府通过公开、公平、透明的招标程序来采购商品和服务,鼓励竞争和创新。
此外,政府还鼓励中小型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便利条件。
经验与借鉴日本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一些经验和借鉴值得我们学习:•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目标,关注优先产业的发展和支持;•鼓励技术创新和研发,提供相应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加强国际合作,分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实施有效的反垄断政策,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有效;•促进市场的开放和公平待遇,降低市场准入壁垒;•推动公开、公平、透明的政府采购,促进竞争和创新。
日本与韩国的创新政策比较作者:杨璐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日本、韩国两国地理环境、创新政策的异同,认为日本创新政策中的功能耦合和“技术立国”方针、韩国创新政策中自主创新与“科技立国”方针,都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韩国;自主创新;政策比较;借鉴意义一、日韩两国地理环境概况1、日本地理环境概况日本由数千个岛屿组成,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境内多山,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
但日本境内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
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资源缺乏的岛国,石油、铁矿石、原煤、天燃气、木材等资源大部分依赖进口。
资源贫乏便成为了日本的“致命缺陷”,科技创新最终成为了日本别无选择的道路。
2、韩国地理环境概况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山地在朝鲜半岛占有很大比例,大约占三分之二左右;地形复杂多样,平原、丘陵、低山交错分布。
韩国河流数量较多,其中汉江和洛东江是最长的河流,也是朝鲜半岛南部最主要的两条河流。
但是矿产资源较为稀缺,在已挖掘出的280多种矿物中,仅有50多种拥有经济价值。
韩国与日本地理环境比较类似,根据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国家发展战略上与日本具有可比性以及相似性。
二、日本与韩国的创新政策1、日本的创新政策(1)发展历程。
日本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贸易立国”、“重化工业立国”和“科技立国”。
其中,最后一个阶段最为重要,即“技术立国”,也叫做“科学技术创新立国”,在这个战略方针的基础上,日本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并在近十五年内实施了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这三期分别是:1996—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
(2)具体措施。
①发展教育,加强人才培养。
日本政府在对中高等教育普及及发展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教育的深化改革,保证了教育的专项投资,积极创新教育的发展模式,塑造出了教育领域很多优秀的人才。
中国经贸导刊产业发展日本促进自主创新的特点和基本经验张嵎喆王俊沣通常认为,日本经济的历史就是一个极力追赶技术先进国家的历史。
早在1868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立了“东方文化,西方技术”的国家创新政策,而这一时期所确立的模式直到今天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即进口国外先进产品进行学习,然后仿制和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直至可用于出口。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3%,二战后,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通过学习、引进、模仿、创新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强国,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因此,通过研究探索日本自主创新的特点和其在促进自主创新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解和把握。
一、日本在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产学研互动合作体系日本政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官、产、学、研的合作创新。
特别是,在实现技术的跨越过程中,为有效提高后发国家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日本非常重视产业内的合作。
合作研究计划也是技术跨越者加强产业内合作经常采用的方式,在面对某些高投资壁垒的技术开发中,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可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例如,1961年颁布的《矿业和制造业工业技术研究联盟法》。
工矿技术研究组合是在1961年制定的工矿业技术研究组合法下创设的一项制度。
企业就特定的研究课题共同提供研究人员和资金,结成非营利性的研究组合,进行共同研究开发。
对于加入组合的企业,其支出金可实行特别折旧。
此外,组合在税制上也可优惠待遇。
在1961—1987年间,有87家研究联盟成立。
在1983年,44家研究联盟中的38家获得了330亿日元的津贴,或者说约为它们总研发支出的一半。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已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大国,随着日本创新政策和模式的演进,官产学研的合作仍是日本企业、大学、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1981年,日本科技厅和通产省正式确定了产、学、官三位一体的以人才流动为中心的科研体制。
日本的创业风险投资与政府的扶持政策日本创业风险投资与政府扶持政策论文摘要:本文旨在讨论日本的创业风险投资环境以及政府推行的相关扶持政策。
文中将解释目前日本政府如何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开发支持以及其他方面的援助来帮助当地创业者,对升级日本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随后,本文将总结日本创业者从投资环境及政府扶持政策受益的情况,并探讨推动日本创业环境未来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日本、创新、风险投资、政府支持、创业扶持正文: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日本也正处在一个富有发展机遇的时代,尤其是能够提供创业、就业以及技术创新的创业环境。
然而,创业无疑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尤其是与资金筹措有关的风险,因此,政府在此方面提供的支持和扶持非常重要。
日本政府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支持本地创业者,这些措施涵盖资金支持、技术开发支持、立法支持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支持等。
首先,日本政府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少数投资者提供的贷款、投资者提供的创业资金等。
其次,日本政府推出了技术开发支持,比如投资新技术研究,推出一系列政策以支持小企业发展。
此外,日本政府还通过立法支持,如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使用成熟技术等,为创业者提供便利。
最后,日本政府还提供其他服务的支持,为创业者提供有用的资讯和建议,以及帮助他们接触投资者等。
日本的创业环境已经受益于政府支持。
今天,日本的创业者们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来节省开支,并从投资者那里受益。
目前,日本拥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经过漫长的发展,正在逐步形成一种创新文化,为日本经济带来更多机会。
因此,将政府支持融入到日本的创业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
未来,日本政府应继续加强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提供全面的财政补贴,促进投资者的参与,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促进日本创业环境的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日本的创业环境正在迅速成长,政府也在尽一切努力支持当地创业者们。
日本政府投资了大量资金,开发了众多新技术,完善了立法体系,并打造了便利的服务环境。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与特点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了衡量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中,日本以其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的生产工艺著称,成为了国际上一个备受瞩目的高新技术大国。
在该文档中,我们将讨论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和其特点。
一、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1. 银行贷款支持日本政府鼓励银行向初创企业投放风险资本,为其提供必要的贷款、信用支持和咨询服务,促进其科技创新和市场化发展。
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银行提供投资和贷款支持给创新型和高科技企业。
例如,推进技术革新支援贷款机制、新兴产业基础设施优先贷款、技术创新融资机制和合伙制贷款等。
2. 科技创新基金日本政府也设立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基金,用于支持初创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研发和商业化发展。
这些基金包括日本创新前线基金、国家战略投融资机构、知识产权投资业务、创新挑战产业化基金、革命性产业技术创新基金等。
3. 减税和财政补贴为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日本政府实行了多项财政政策,包括减免研发支出税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耐震化促进补贴、节能促进补贴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其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
二、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1. 长期稳定的支持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日本政府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促进日本长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来重视,采取一系列稳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和促进其发展。
2. 技术集成能力强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技术集成能力强。
日本企业在研发和商业化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协作能力。
日本企业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将技术进行集成和利用,从而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3. 依赖于产业集群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集群的支持。
在产业集群中,企业可以共享创新资源、扩大市场规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共同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日本科研实力的创新驱动力科研实力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日本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国家来说,其科研实力一直是其创新能力的核心驱动力。
本文将从日本科研实力的基础条件、政策支持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来探讨日本科研实力的创新驱动力。
一、基础条件的重要性日本科研实力的创新驱动力首先来自于其优越的基础条件。
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和硬件设备,这为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此外,日本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也为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和知识传播提供了便利。
优越的基础条件为日本科研实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策支持的重要性政策支持是日本科研实力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科研领域的发展,通过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为科研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例如,日本政府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持续增加,确保了科研人员的经费保障和项目的顺利进行。
此外,日本还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使得日本科研实力不断得到提升。
三、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是日本科研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创新驱动力的关键。
日本高等教育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其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
此外,日本鼓励青年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日本还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海外优秀人才的引才政策,吸引了大量国际科研人员前来日本工作和研究。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日本科研实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结语日本科研实力的创新驱动力来自于其优越的基础条件、政策支持以及人才培养。
这三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日本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
作为一个科技强国,日本在科研领域持续取得突破,为世界科技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在未来,日本能继续加大科研实力的投入和支持,为全球科技创新做出更多的贡献。
横滨创意城市政策变化研究【摘要】横滨作为日本的重要城市,其创意城市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横滨创意城市政策的历史演变、特点、实施效果、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揭示该政策的变化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横滨创意城市政策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和策略,其实施效果受到政府支持、产业结构和市民参与的影响。
未来发展方向应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结论部分呼吁其他城市可以借鉴横滨的经验,加强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
最后给出建议,包括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等,以推动横滨城市发展走向更加繁荣和可持续。
【关键词】横滨、创意城市政策、变化、研究、历史演变、特点、实施效果、影响因素、未来发展、启示、建议、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横滨创意城市政策是日本政府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举措。
随着全球经济的剧烈变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横滨作为日本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面临着发展的新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横滨市政府积极探索创新的发展路径,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横滨创意城市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不仅是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为了满足居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深入研究横滨创意城市政策的历史演变、特点、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对于加深对城市发展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横滨创意城市政策的变化与发展,分析其历史演变、特点、实施效果、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横滨创意城市政策的历史演变,了解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发展过程,探讨政策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领域的变化。
2. 分析横滨创意城市政策的特点,探讨其在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独特之处,深入了解政策的核心理念和目标。
3. 调查横滨创意城市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政策在城市发展、产业升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其成果和不足之处。
日本创业政策2009-07-28一、日本教育体制改革与大学创业活动加强产学联合、促进技术创新、创成新兴产业以刺激经济增长,是日本科技立国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产学联合为核心的创新机制,主要通过共同研究、技术转移和创办大学创业企业3个方面实现知识与技术人才在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双向流动。
政府通过完善技术创新扶植政策、改革教育科研体制、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为这一双向流动提供必要支撑条件,从而构成以产官学联合为基本特征的日本型国家创新体系。
1.以立法方式促进大学创业活动为了建立大学创业体制,日本出台了多项法律。
1998年"大学技术移转促进法"生效,鼓励学术研究机构设置TLO,促进学术界对产业界实施技术转移。
2000年"教育公务员特例法"有条件放开对国立大学、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兼职的限制,2001年6月文部科学省递交以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为目标的"远山计划",彻底取消了国立大学教职工的国家公务员地位,为国、公立学术机构研究人员参与科技创业创造了必要条件。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3年内大学创业企业达到1000家的战略目标,并具体制定了财政补贴和贷款担保政策。
2.以教育体制改革培育竞争意识2004年生效的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打破了国、公、私立大学界限,引入重点研究经费竞争机制和业绩外部评估机制,在5个领域中选择30个专业重点配置经费。
重点专业评价指标包括科研水平、技术转移、创办大学创业企业状况。
若无法通过外部综合评估就难获得竞争性研究经费,部分研究者甚至可能被淘汰,迫使各大学及其研究者形成忧患意识,从被动到主动地利用自身优势参与科技创业。
3.以技术转移组织协调创业活动为适应改革导致的外部环境变化,大学等学术机构不得不主动寻求与产业界合作,纷纷设置技术转移组织(TLO)致力于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为目的技术转移,还通过提供技术、管理等方面人才以及直接投资等方式开展大学创业活动。
Japanese Innovation Policy from Phenotype to Genotype
Shuzaburo Takeda
Executive Director, Business University Forum of the Japan(BU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Clusters
Montreal, Canada, November 8, 2003
A Century of Paradigm Shift—from Phenotype to Genotype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an organism that can be observed and
measured are called its phenotype. Some parts of the phenotype, e.g., blood
groups or enzyme concentration, require more sophisticated calibration than is
amenable to direct observation. Nevertheless, they are in principle observable
and are therefore phenotypes. The genotype, on the other hand, is defined
entirely by the sequence of nucleotides that make up the DNA. For a given
genotype, different phenotypes may be realized, depending on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organism finds itself. The norm of reaction of a genotype is the
pattern of the phenotypes that can be realized by placing that genotype in some
range of environments.1
Phenotype and genotype, originally biological terms, are used today in broader
contexts. The earlier use had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based on the notion of
‘scire’, meaning generally to know and ponder through determination based on
direct observation. Contemporary usage denotes unconventional science, of
things that are not visible and therefore cannot be discerned on the basis of
numbers and data. Dealing with the invisible may forebode insecurity for some
but it is as real a science as DNA ever was. One may even categorize the former
as a shallow homocentric science identified basically through our five sensory
organs. The latter, one may venture to suggest, is a much deeper science
captured through a cognitive process of thought. It is a science that considers
man to be only a part of, and not outside, nature.
Nature is not as simple as Ockham (William of Ockham, 1285-1349) and his
believers, such as modern physicists once believed. Rather it is a complex weave
of visible and invisible events best described with all its profundity as a web2.
As all things man presumes to know, science is founded on assumptions3.
Nevertheless, as Werner Karl Heisenberg, one of the architects of quantum
theory, noted, it wa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prodigious change that occurre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was the 17 Century of Europe, the new Paradigm
arouse the 20 Century. And, we are sure that this Paradigm will surely be evolved
further over this century.
(first page only•
1
Evolutionary Theory of Genotypes and Phenotypes, M. W. Feldman, Emerging Synthesis in
science, edited by D. Pines, Santafe Institute, Addison Wesley, 1988
2
Web of Life, F. Capra, Doubleday, 1997
3
Mind and Nature: A Necessary Unity, G. Bateson, E P Dutton;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