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英德美日本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6.17 KB
- 文档页数:21
国外科技创新投入的经验与启示一、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被誉为“第一生产力”。
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
国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我们有必要从中学习和吸取经验。
二、国外科技创新投入的情况分析在国外,科技创新投入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增加,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科技创新投入占比较大。
1. 美国科技创新投入的情况美国是世界上科技创新投入最多的国家之一。
截至2019年,美国总科技创新支出达到5500亿美元,其中政府资金投入达到1940亿美元。
美国政府每年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数千亿美元,主要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创新型企业孵化和科技领域人才培养等方面。
同时,美国还通过建立并完善创新体系、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等方式,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2. 欧盟科技创新投入的情况欧盟是科技创新投入最多的地区之一,二三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占比较大,占总投入的70%以上。
欧盟不仅在企业和学术研究领域大举投入,而且在组织、协调跨国合作,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开展创新资金跟踪回收等方面积极探索。
3. 日本科技创新投入的情况日本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投入,日本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多项前沿技术创新的国家。
近年来,日本政府加大了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研发基金、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等政策,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三、国外科技创新投入的启示1. 定位明确,政策导向明晰推进科技创新的最关键要素之一是制定恰当的政策。
政策制定者必须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规划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使政策定位更加精准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2. 投入有序,多渠道融资科技创新投入必须有序,科技项目需要严格的评估和监督,防范风险。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日本是一个创新强国,在科技、制造、服务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些成就离不开完善的创新体制,在日本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推动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然而,这个创新体制的建立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教训,需要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一、紧密的政企合作是关键日本的创新体制建立在政府和企业紧密的合作基础之上。
政府设立了很多创新支持机构,为企业提供各种支持,同时也与企业开展了很多项目合作。
这种合作使得政府能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企业也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更好地开展业务和研发活动。
但是,政企合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贪腐以及政府干预企业运营等,需要注意防范和规避这些问题。
二、持续创新和研发是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日本企业在持续创新和研发方面非常重视,这也是其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不论是技术人才的招聘、培养,还是研发经费的投入,企业都将这些作为本质的提高竞争力的手段。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可能只重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样必然难以持续发展。
三、制度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日本的创新体制建设与其社会制度密不可分,其中企业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在人员管理制度、研发制度、组织文化等方面,企业必须落实好相应制度和管理要求,确保研发活动的高效和连续性。
同时,政府层面也应设立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四、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也是日本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企业应该注重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避免知识产权被侵犯,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政府也应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建设,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护。
总之,日本的创新体制建立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受到社会制度、制度建设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的影响。
我们在借鉴和吸取经验时应该注意,根据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体制。
国外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启示孙晓芹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国外大企业在发达和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严酷的优胜劣汰生存竞争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及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 增强了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及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其做法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健全的研究开发机构。
一般来说。
国外的大公司都有由多个技术中心构成的体系,总公司的研究与开发中心只进行中长期的基础和应用性研究,短期的开发性研究由其他研究与开发机构完成。
有些大公司还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设立了研究与开发中心,如荷兰菲利浦公司在法、英、荷、美、德5个国家设有7个研究中心,美国贝尔电话电报公司在美、德、法和西班牙等国均设有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大企业,在欧美科研重地建立了数百个研究开发基地,雇佣研究人员近万人。
同一企业的研究机构之间设有交流系统,在研究与开发的分工上各有侧重,并互相联系;中小企业只在公司总部设立一个研究与开发中心,其内部分为若干个组,各个组在研究与开发中保持农牧民的合作关系。
这些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拥有技术人员数量多、比例高,并不断吸收拥有新知识的人才。
2、较为灵活的管理体制。
国外公司的技术创新管理,灵活多样,因企业不同而不同。
如壳牌集团根据自身跨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散经营, 以及以石油为主体,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的特点,为集中力量搞好科研开发、减少交叉重复,采取了由集团总部统一领导和管理进行科研开发的体制。
集团的科研工作由作为集团主要咨询服务机构的壳牌国际研究有限公司统一归口管理。
这种以集权管理为主的体制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
3、具有科学的程序和方法。
在研究开发项目过程中, 企业都有一套系统科学的程序,以保证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保证创新项目的顺利完成。
如爱立信公司研究与开发的程序为: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确定战略规划;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发现商业机会;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有关部门和人员多次审定; 实施通过审定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检查项目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三是建立科技人才引进机制。
欠发达地区应建立科技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完善引进科技人才的“绿色通道”。
要以项目为纽带,建立技术管理等智力因素参与效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开发中来,用发展事业和提高待遇的办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住人才。
2.5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的机制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切实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要强化科技部门的职能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好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网络,建立科技人员工作绩效与个人分配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要加强政府对各部门的科技工作考核,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把科技工作的任务指标数量化、具体化、规范化、时限化,实行奖惩兑现;要加大对科技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贯彻实施好国家、省、市科技政策之中,制定好科技发展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依靠政策法规保障和推动科技进步。
(责任编辑:李敏)───────────────第一作者简介:梁一青,女,1972年12月生,2004年毕业于中央党校法律专业,经济师,阳高县纪检干部培训中心,山西省阳高县,038100.HowtheUndevelopedAreatoGotheWayofSci-techInnovationLIANGYi-qingABSTRACT:TakingYanggaoCountyastheexample,thispaperanalyzesthedifficultiesexistinginsci-techinnovationofundevelopedareaandthegenesesofthesedifficulties,andadvancessomedevelopmentideasforundevelopedareatocarryoutsci-techinnovation.KEYWORDS:sci-techinnovation;undevelopedarea;YanggaoCounty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也是世界科技强国。
学习日本科技150年后的启发二战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终。
日本为什么会战败?当时的日本科学家给出了相当离奇的解释。
日本科学史专家山本义隆在其所著的《日本科技150年:从黑船来航到福岛事故》书中介绍指出,日本科学界与政界人士不约而同的宣称,日本败于科技竞争逊于美国,也就是说,日本的核武器开发进度晚于美国。
而日本的科学家摆出了一副受害者的姿态认为,科技竞争的失败,与科学家遭受军国主义分子的冷遇,科学行政上的失策有关。
这些说法很快出现在日本的媒体上,并逐渐成为日本民众的认知。
真是这样吗?山本义隆指出,当时日本的科学家缺少对协助战争的自觉进行深刻反省。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化学家樱井锭二、工学家古市公威等发起号召,强调日本要集中国家之力,包括政府、军部和财团的力量,加快科技研究,科研要服从于军事和产业需要。
《日本科技150年:从黑船来航到福岛事故》书中指出,这意味着“日本的科学技术研究以国家第一和实用主义为理念”,科学家必须服从国家需求——随着日本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的展开,日本科学界进一步明确的号召广大科学家要通过科研找到解决日本战争资源供给不足的突破口。
1938年,日后被列为甲级战犯的陆军大将荒木贞夫出任日本内阁的文部大臣,直接领导了日本科学领域进一步转向服务军事需要的动员化。
之后日本科学界各领域的专家开始为日本海外占据的殖民地施行统制经济提供服务。
有意思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科学界年轻精英,在日后也承认,战争期间他们获得了最为有利和自由的学术自由。
因为学术统制和研究动员以解决军事、产业实用问题为先导,所以这离奇的打破了日本学术界原先根深蒂固的资历、等级、官僚主义化对于青年科学家从事研究所起到的阻碍。
日本物理学家、日本原子物理学第一人菊池正士在1941年升任大阪帝国大学教授后公开宣称,大学教授的地位不是永久不变的,没有实际研究成果的人应该统统被罢免。
正因为此,日本在二战后期虽然在军事上陷入颓势,科技创新却相当踊跃。
国内外区域创新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了推动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创新成为了重要的竞争力。
然而,创新经验和教训在不同的地区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分析国内外区域创新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一、外国的创新经验1. 美国的创新经验美国是世界领先的科技和创新强国之一,而且经济对科技的依赖性比其他国家更高。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政府鼓励企业家精神、投资创新和支持高等教育来促进创新。
例如,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世界闻名的。
在该系统中,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这为公司和研究实验室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和资本支持。
美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也很成熟,这进一步刺激了创新。
2. 日本的创新经验虽然日本的经济增长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缓慢,但在某些行业中,日本的创新经验依然成功。
日本在汽车、半导体、机械和电子领域都是颇具竞争力的。
日本政府对于创新有自己的支持政策,例如设立研究开发障碍解决机构、为公司提供专利支持和鼓励新兴的市场和技术。
此外,日本高等教育和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非常密切。
二、国内的创新经验1. 深圳的创新经验深圳是中国的创新中心之一。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个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城市。
在深圳,政府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例如,深圳设立了很权威的科技部门,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投资。
此外,深圳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也非常紧密。
2. 北京的创新经验作为中国的政治首都和经济中心,北京在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例如,朝着创新和创业的方向发展的中关村成为了中国IT行业的中心,汇聚了许多有才华的人才和高科技企业。
此外,北京政府也做了很多促进创新的事情。
例如,北京政府创建了一个技术基金,支持像中关村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与此同时,北京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包括税收减免、举办创新比赛等。
三、国内外的创新教训如果我们要总结一下国内外的创新经验和教训,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 高等教育与科研是创新的关键要素之一。
日本科技创新的优势与挑战日本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国家,在众多领域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日本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日本科技创新的优势和挑战,并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
一、日本科技创新的优势1.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文化日本以其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卓越的科研能力而闻名于世。
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并拥有众多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这些科研人员通过不断地努力与创新,推动了日本科技的迅速发展。
此外,日本的创新文化也是其科技创新优势的重要因素。
日本有着勤奋好学、注重细节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价值观促使人们对科技创新充满热情。
在日本,每个人都被鼓励积极追求创新,并且容忍失败。
这种文化氛围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持续投资于研发日本政府和企业一直致力于增加科研与开发投资,以保持日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力。
日本在研发经费上的投入一直居于全球前列,这使得日本能够在基础研究和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些投资为日本科技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其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脱颖而出。
二、日本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1.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科技创新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人口减少和老龄化,日本的劳动力市场面临着严重的短缺。
这导致了人才资源的不足以及对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压力。
2.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尽管日本在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面却相对滞后。
部分原因是日本传统企业文化的保守性,对新技术采用的心理抵触。
另外,日本人对于危险性较高的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接受度也相对较低,这导致了一些新技术的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三、未来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1.注重国际合作与开放创新面对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和挑战,日本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科技创新。
通过开放创新的方式,日本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科技和创新理念,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日本的科技创新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日本,作为一个科技强国,其科技创新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的科技创新首先体现在电子技术领域。
从早期的晶体管收音机到现代的高清电视、智能手机和先进的半导体芯片,日本企业在电子技术的研发和生产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以索尼、松下、夏普等为代表的日本电子企业,不断推出创新产品,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还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
例如,高清电视的出现让人们能够在家中享受到更加清晰、逼真的视觉体验;智能手机的普及则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通信、获取资讯和处理工作事务。
在汽车工业领域,日本的科技创新同样引人注目。
日本汽车以其节能、环保、可靠的特点享誉全球。
丰田、本田、日产等汽车制造商不断研发新的发动机技术、混合动力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提高了汽车的燃油效率,减少了尾气排放,为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做出了贡献。
同时,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有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交通效率,改善人们的出行方式。
日本在医疗科技方面的创新也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在医疗器械、药品研发和医疗服务等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例如,日本研发的高精度医疗影像设备,如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新型抗癌药物的研发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生存希望;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则让患者在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能源领域,日本面对资源匮乏的现实,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通过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日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供应压力,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为全球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技术支持。
日本的科技创新还体现在材料科学领域。
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高强度、轻质的碳纤维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高性能的半导体材料为电子设备的微型化和高性能化提供了保障。
日本科技创新的路径与启示日本战后的奇迹性发展经历,早已成为日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尽管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真正能够学习并实践日本做法的国家并不是很多。
日本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做法,带有典型的亚洲文化特征,遗传密码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国家是大相径庭的,在基本理念方面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而地处东亚的韩国,确能借鉴日本经验,获得快速发展,对于同处一个文化种群的中国来说,应该批判地分析其技术创新机制,汲取养料为我所用。
赶超VS.领先悖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在技术和经济领域,任何国家必然处于两种发展状况之一,要么是领先者,要么是落后者;前者要不断自我否定,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后者多树以前者为标杆,不断追赶,试图改变自己的落后地位。
由此,形成了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们可以用美国和日本作为这两种状态的典型代表。
自战后以来,日本已经发展成为超级经济大国,世界第二的产业大国和科技强国,创造了许多科技神话。
但在技术领先方面仍居美国之后,目前也未能全面超越欧洲大陆。
但日本的成就是惊人的,也有不少西方学者认为,这样发展下去,日本超越美国并不是危言耸听。
由此引发了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中起什么作用的争论。
无疑,日美都是信奉市场经济的国家,但对政府在经济中应起的作用有根本分歧。
日本政府在经济领域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对经济活动干涉的程度相当深。
而美国政府认为经济行为主体应该是自由的,除涉及国家安全之外,基本不予干涉。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崇尚独立自由和相互包容,而日本是一个民族意识特别浓厚的国家,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一直就是高度集权的国家,具有深厚的政府主导国家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传统。
不能将日本在经济上的成功完全归功于日本政府的经济干涉政策,但其在技术发展方面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观察一下日本政府上世纪后半叶的一些重要举措:五六十年代,日本通过外汇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大量引进先进技术。
1950年政府颁布《外资法》规定引进技术必须有利于日本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得损害小企业,不得出现不公平的合同条款,不得妨碍国内技术发展;日本政府自50年代至今,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提供融资、补助金、加速设备折旧等服务,鼓励民间企业开展研究开发活动;日本于1956年成立了科学技术厅以负责产业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日本创新能力教育及其启示:点燃创新之火的智慧火花在我国创新教育的广阔舞台上,日本创新能力教育如同点燃创新之火的智慧火花,为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深入探讨日本创新能力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以期为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日本创新能力教育的内涵。
它如同一场科技与创新的盛宴,既包含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又融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在这场盛宴中,日本创新能力教育用其独特的魅力和力量,为创新人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种内涵,如同璀璨的星空,照亮了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
然而,这场盛宴的价值又如何呢?日本创新能力教育的价值,如同熠熠生辉的宝石,镶嵌在我国创新教育的皇冠上。
它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的人才素质,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这种价值,如同肥沃的土壤,滋养着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
然而,要想让这场盛宴更加美味可口,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新思维如同创新教育的基石,为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实践能力如同创新教育的引擎,推动着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再次,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我国教育水平。
国际合作如同创新教育的桥梁,连接着我国与世界的教育交流。
那么,如何让日本创新能力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呢?首先,我们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隐喻。
比如,在讲解创新思维的培养时,可以用“创新之火的智慧火花”来形容其作用,用“实践的宝库”来强调其意义。
这样的比喻和隐喻,如同给创新能力教育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
比如,在讲解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时,可以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形容其价值,用“创新的魅力”来强调其作用。
这样的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如同给创新能力教育加上了一把火,使其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美国日本发展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及启示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政府投资基金来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的发展。
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科技创新水平领先的国家之一,其政府投资基金的支持经验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美国和日本的发展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出发,分析其成功之处,并探讨这些经验对其他国家的启示。
近年来,美国政府投资基金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资金支持方面,美国政府投资基金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帮助科技创新企业进行研发投入,扩大市场规模,降低技术成本,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在政策引导方面,美国政府投资基金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界投资科技创新项目,吸引国际科技创新人才,推动了科技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
在激励机制方面,美国政府投资基金通过建立奖励机制,激励科技创新企业进行创新探索,保护知识产权,提升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日本政府投资基金日本政府投资基金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主要用于支持科技研发和创新。
日本政府投资基金的主要机构包括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日本技术转移基金(JTT)和日本新兴技术开发基金(JEDF)等。
这些机构通过资助科技研发项目、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扶持创新企业等方式,推动了日本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
美国和日本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美国和日本政府投资基金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点。
两国政府投资基金都注重科技创新的长期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两国政府投资基金在科技创新资金支持上均采取多元化方式,覆盖了从科学研究到技术转移再到创新企业孵化和风险投资等全产业链。
两国政府投资基金均注重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商业化,通过扶持创新企业、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
从美国和日本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中,其他国家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导致日本战后经济成功的创新体制为什么要对近年来日本国际竞争力的不断下降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认为,日本创新体制在以工艺创新为主的渐进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由于日本目前在灵活生产方式、产业信息化和创造新产业方面所遭遇的严重困难,这种优势难以发挥。
特别是,由于基础研究和大学体制等方面的落后,日本创新体制无法适应激进创新的要求,从而未能抓住跨越式科技发展的机遇。
本文还通过日美比较和德美赶超英国经验的总结,扼要讨论了日本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所提供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日本创新渐进科教兴国近十年来,日本不仅在汽车和半导体工业上的霸主地位相继被美国所夺走,而且,她在信息技术上的发展上与美国的差距也在迅速拉大,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日本的技术领先地位在东亚地区也受到了挑战,《日本经济新闻》2000年11月18-19日发表的连载文章指出,就信息技术相关设备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而言,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平均达到13%,大大超过日本的6%;在产业的信息技术化方面,新加坡和香港也领先于日本。
这种状况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技术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咄咄逼人的态势产生了很大的反差。
在那时,虽然一些经济学家指出了日本创新体制的某些局限性,但许多人认为,日本的创新活动是最优秀的。
英国着名科技经济专家弗里曼1992年在一篇讨论科技制度演进的论文中,甚至把日本创新体制看作是信息技术发展在经验上可供借鉴的首要对象(Freeman,1992)。
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人们对日本创新体制的评价已发生了很大的逆转,更强调这种体制在信息技术和科学推动等方面所存在的重大缺陷。
在综合并讨论这些新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更全面的总结,并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必要的借鉴。
一、日本战后创新体制的传统优势为何风光不再企业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的建立无疑是19世纪末最重要的科技制度创新,它为诺思所谓“第二次经济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
美日技术创新制度比较及启示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工业产品,尤其是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几乎都是“所向披靡”的。
但是,我们不能长期甘居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
在全球贸易竞争中,要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和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的作为,即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技术创新特别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至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
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对创新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美国与日本两国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
比较这两国的创新体系,或许能为我们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体系,一般具备三个相当显著的特点:第一,新技术多有专利保护,利润动机和市场压力对企业的技术创造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第二,新技术有着多元的、独立的、一般又是竞争的来源;第三,技术创新是严重依赖事后的市场力量选择的、由不同厂商提供的创新。
而这些特点在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体系中尤为突出。
在此,笔者对美国创新体系的观察侧重于如下几点:(1)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技术创新竞争。
为什么美国能够在二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走在工业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前沿呢?在笔者看来,首先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基本因素——不确定性使得美国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竞争,符合了渐进性进步的要求。
在美国,由于改进现有技术有多种选择,每种选择又有多种实现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预先得到一致意见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有着多元的积极性,一方面有重视市场信号的强烈动机,另一方面也有获得掌握技术可能性所需的一般基本知识途径。
(2)专利制度等法律制度为保护和激励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证安排。
对于一家厂商投入大量资金的现代产业研究实验机构来说,单纯组织起来进行市场收入看好的产业技术研究是不够的,企业必须能占有那些好处的绝大部分。
美国极为重视的专利保护制度是一种以政府公权力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其执行成本相对较低,这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
评述│英德美日本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评述│英德美日本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重新崛起的伟大历史复兴进程中,应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历史机遇,厚植创新的文化和土壤,大力推动实用性创新,构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之根,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基石。
近代以来,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这四个先后崛起的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无不是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的。
系统总结这些大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我们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英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因素1、工业革命将英国推上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地处欧洲西海一隅,面积和人口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战乱,文明进程多次被外来入侵者所打断,到13世纪至14世纪之交,英格兰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才形成。
此后,英国实施重商主义政策,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先后打败了荷兰和西班牙,到17世纪成为海上强国。
但这时的英国与许多国家一样,仍然处于农业社会,还不是世界霸主。
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才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这次发源于英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英国由于引领了这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从而快速地将其他国家抛到后面。
据统计,1850年,英国占了全世界金属制品、棉织品和铁产量的一半,煤产量的2/3,其他如造船业、铁路修筑都居世界首位。
1860年,英国工业品产量占世界工业品的40%~50%,欧洲工业品的55%~60%,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0年前的20%增至40%。
1870年,英国工业占世界的比重达到31.8%,美国为23.3%,德国为13.2%,法国为10%。
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下,英国先后打败了法国等欧洲大陆强国,征服了远隔重洋的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成为“日不落帝国”。
评述│英德美日本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重新崛起的伟大历史复兴进程中,应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历史机遇,厚植创新的文化和土壤,大力推动实用性创新,构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之根,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基石。
近代以来,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这四个先后崛起的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无不是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的。
系统总结这些大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我们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英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因素1、工业革命将英国推上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地处欧洲西海一隅,面积和人口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战乱,文明进程多次被外来入侵者所打断,到13世纪至14世纪之交,英格兰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才形成。
此后,英国实施重商主义政策,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先后打败了荷兰和西班牙,到17世纪成为海上强国。
但这时的英国与许多国家一样,仍然处于农业社会,还不是世界霸主。
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才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这次发源于英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英国由于引领了这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从而快速地将其他国家抛到后面。
据统计,1850年,英国占了全世界金属制品、棉织品和铁产量的一半,煤产量的2/3,其他如造船业、铁路修筑都居世界首位。
1860年,英国工业品产量占世界工业品的40%~50%,欧洲工业品的55%~60%,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0年前的20%增至40%。
1870年,英国工业占世界的比重达到31.8%,美国为23.3%,德国为13.2%,法国为10%。
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下,英国先后打败了法国等欧洲大陆强国,征服了远隔重洋的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成为“日不落帝国”。
2、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总结其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英国逐步形成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君主立宪制,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在17世纪中叶英国的商品经济已有较大发展,并率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消除了农业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小农经济,为工业革命的兴起造就了最重要的经济前提;英国是近代科学的主要策源地,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和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那个时代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产业技术创新和自由市场制度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撑,从而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科学理论基础;英国在全球拥有庞大的殖民地,随着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迅速拓展,使得英国可获取的资源越来越多,全球对英国商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成为工业革命孕育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这些制度和条件在当时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例如,早在1215年,英国就颁布了《大宪章》,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对私有财产及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这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
而那时的中国还处在专制的皇权之下,欧洲大陆其他国家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非洲、美洲和大洋洲还处于蛮荒状态。
又如,早在1624年,英国就已经明确规定把专利权授予最早的发明者,专利权的对象是新创工业领域中的最新发明,专利年限在14年以内。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英国最先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银行体系,金融成为近代工商业发展有力的推进剂。
同时英国国内大力兴办和革新教育,早在12世纪—13世纪,英国就建立起牛津、剑桥这样根本不同于中世纪神学院的新型大学。
政府大力支持科研活动,奖励发明创造,给予科学家和技术发明者极高的荣誉和社会地位。
3、科技创新中心的转移是英国衰落的重要诱因在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当时的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不仅涌现出培根、达尔文等一批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还涌现出以瓦特为代表的一批伟大的发明家和创业者,产生了蒸汽机、电报机、机动轮船、铁路机车等一批影响世界的伟大发明。
但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英国科技创新的领先优势逐步丧失,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开始向德国、美国转移。
到19世纪70年代,当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的德国和美国。
据统计,到1913年,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而德国为15.7%,美国为35.8%。
加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国力的巨大消耗,使英国终于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让位于美国。
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伍,主要原因是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一度拥有全球最广阔的殖民地,可以大规模开拓海外市场和大量获取廉价的海外资源,但却导致资本家热衷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原材料输入,对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缺乏足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致生产率日渐相对落伍。
尽管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英国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仍然取得了一些杰出成就,包括白炽电灯、电话、电磁波、雷达系统、青霉素、电视、喷气式发动机等一批重大技术发明,但这些成果没有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比如,英国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于1876年首先发明了电话,但在美国率先实现了大规模商业化。
青霉素由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明,但被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运用的是在美国。
同样,雷达系统、喷气式发动机最初也是由英国人发明的,却都被美国人拿去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二、德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因素1、在电气革命中崛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这个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却是欧洲大陆近代民族国家中的姗姗来迟者。
在从15世纪初到19世纪60年代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德国的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甚至被称为欧洲走廊,一直是欧洲大陆的主战场,英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的军队经常在这里厮杀。
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大动力。
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路径得以实施,推动了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
面对欧洲列强的挤压、包围,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外交上做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场对外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统一后的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20世纪初,德国在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铁路里程等方面都超过英国。
德国制造的产品也风靡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世界所用燃料4/5出自德国。
1913年,德国的电气产品占全世界的34%,居各国之首,超过头号工业强国美国五个百分点。
2、科技创新因素是德国崛起的基石国家的统一为德国崛起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
但是,德国能够在短时间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
自查理曼大帝时代起,德国就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发展。
1818年—1846年,普鲁士国民学校学生增加近一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2%,到19世纪60年代提高到97.5%,国民素质空前提高。
同时,高等教育也迅速建立起来,1810年,德国创立了柏林大学(现洪堡大学),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鼻祖。
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视与大量投入很快使德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1864年—1869年,世界生理学100项重大发现中,德国占89项。
1855年—1870年,德国取得136项电学、光学、热力学重大发明,英法两国合计才91项。
世界第一台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第一台电动机、第一台四冲程煤气内燃机、第一台汽车等发明创造也纷纷诞生于德国。
同时,德国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如蔡斯、西门子、科赫、伦琴、雅可比、欧姆、李比希、爱因斯坦、普朗克、玻恩等。
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这段时间,德国耀眼的科技创新光芒,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3、德国制造走向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基础遭受毁灭性打击,但二战后德国经济又在战败的废墟上迅速重新崛起,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国强国和欧洲最大最强的经济体。
据统计,1950年—1960年,德国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3%,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高达11.4%,工业总产值从487亿马克增加到1647亿马克,增长2.4倍,国民生产总值从233亿美元增加到726亿美元,增长2.1倍,并先后于1959年和1960年超过法国和英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德国制造的产品大量走向世界,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德国的机床、汽车、照相机等机械产品已大批出口;80年代以后,“德国制造”的机械设备、化学制品、电气和电子工程设备等大量出口到美国以及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所生产的汽车占世界汽车市场的份额达到17%。
“德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并长时期快速增长,虽然最初得益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但更为重要、更具根本性的因素是德国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系统连贯的创新制度环境,以及服务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先进高效的职业教育体系。
首先,德国的经济基础设施和工业设备虽然被战火摧毁殆尽,高端科技人才也大批流失到美国,但长期积累的技术能力和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仍然存在,战后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下,只要获取必要的资本投入,就能够迅速形成科技创新力和现实生产能力。
其次,德国拥有一批历史悠久、技术积淀深厚的大企业,如西门子、大众汽车、戴姆勒奔驰、宝马、蒂森工业、纽伦堡机器公司等。
第三,德国历届政府都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科技政策具有较强连贯性。
早在二战时期就引入国家标准体系并发展为德国工业标准(DIN)和电子设备技术标准(VDE),为二战后德国制造业走向世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四,德国先进的大学教育和面向企业的职业教育“双元发展”模式,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有利于将科技研发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商业化。
三、美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因素1、美国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美国建国20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历史,是一部高扬进取精神的创新创业史。
从19世纪的蒸汽船、轧棉机、电报、牛仔裤、安全电梯、跨州铁路,到后来的电灯电话、无线电、电视、空调、汽车、摄影胶卷、喷气式飞机、核电、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和基因工程药物;从建立大批量工业生产流水线到后来的风险投资公司的大量创立;从面向成熟企业的主板资本市场到面向创业企业的纳斯达克市场;从我们熟悉的电灯发明者爱迪生、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和软件帝国的缔造者比尔·盖茨,到鲜为人知的牛仔裤发明者李维·斯特劳斯及信用评级的创立者刘易斯·塔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