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科技创新比较与思考(新)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甲午中日战争: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其引发的原因复杂,但其中医学、武器和战略上的科技创新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对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现代化与科技创新在医疗、武器和战略上的实践,以及它们在两国军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揭示其在战争胜负中的作用。
一、医学领域总体来说,两军在医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非常有限。
此时的医疗科技已经处于比较先进的状态,但是政府对医疗的重视却相对不足。
日本依靠甲种病毒疫苗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他们采用的这种疫苗是通过病死体中提取的病毒来制作的。
同时,日本还在医疗设备的使用上比中国更加高效,并且沿用了西方在清末引入的先进医学理念和训练方法。
而中国军队方面,缺乏医疗经验和医生支持,加之医疗和伤员管理复杂,整个医疗体系混乱无序,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与药品。
据统计,中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阵亡人数的20%以上是因为感染疾病而导致的,说明医学领域的先进性在这场战争中起不到明显作用。
二、武器领域尽管在当时,两国的军事装备和武器都比较落后,但是仍然有一些新兴的武器应用于战争。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定远舰”和“镇远舰”是中国军队运用的一种新式的铁甲舰,这些舰只配备了先进的火炮和弹药,能够有效地打击日本战舰,上演了“孤舰血战”的戏码。
同时,中国军队还采用了马克沁步枪、肇和式“连喷枪”等现代化武器,并在山东采取了阵地战,使用了土木工程和迫击炮。
日本当时也是通过现代化的武器和战术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他们采用了制造精密的“长狩式”步枪和“步兵三八年式重机枪”,使其步兵具备了射速和射程方面的优势。
此外,日本还在“板垣退助号雷达船”等技术装备上取得了一定进展,先进舰载机飞行技术以及在军事情报上的领先性为战后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三、战略领域在策略和战术上,中国军队的现代化程度相对落后于日本。
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在组织纪律、训练、指挥等各方面都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指挥和战略思路。
环境科学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43现在地球上生存着大约70亿的人口,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着极大量的垃圾,从而引发了全球规模的环境破坏。
目前,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四种方法:填埋、焚烧、堆肥和再利用。
填埋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但占用土地资源,易造成水质和土壤的污染,因此发达国家多采用改良的焚烧方式进行垃圾处理。
日本的垃圾处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文将从环境意识和垃圾处理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获得垃圾处理问题的有益启示。
1 环境意识对比1.1 日本人的环境意识日本曾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作为一个岛国,其资源有限,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食物丰富多样,人们对大自然充满感激之情;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暴雨、台风、地震等极端天气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日本人将大自然奉为神灵加以膜拜,到处兴建神社。
自然环境的限制和社会历史的演变使得日本人普遍具有“意识先行”的特点,对于身边发生的环境问题抱有极大的危机意识,表现在垃圾处理问题上,他们尽量减少垃圾排放,并进行垃圾细分,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
事实上,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处于经济腾飞时期,近40%的垃圾处理采用填埋或直接倾倒,遭遇了空气、淡水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幸运的是,日本提早意识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致力于环境的改善。
于是,70年代的日本推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垃圾分类技术,日本政府制定的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广泛的宣传使得其国民的环境意识逐渐提高。
1.2 中国人的环境意识目前,我国居民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但不少人仅存在于意识层面,并未落实到行动中。
笔者从所在潍坊科技学院随机选取100人,以个人垃圾丢弃意识为内容进行社会调查,并对其环境意识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1)环境意识方面,九成以上被调查者均表示小学和中学的老师讲过关于垃圾或环境的问题,但只是将每天的打扫卫生当成任务,并没有真正理解清理垃圾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65%的人表示随手扔过垃圾,63%的人表示如果没看见垃圾箱会随手扔垃圾;(2)垃圾分类回收方面,校园里的垃圾箱虽然设置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高达70%的被调查者扔垃圾时只是偶尔甚至从未关注该问题。
财经纵横日本新型工业化对中国的启示□周蓉(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日本和中国同属于东亚大国,但日本工业化却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
新型工业化是对传统工业化的反思和深化,中国新型工业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比较日本与中国工业化的异同,探索日本成功经验,给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以启示。
关键词工业经济新型工业化日本工业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121-02日本是东亚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而且,日本工业二战前比美欧落后近二十年,战后却能迅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其工业化速度堪称世界奇迹。
中国工业化起步较晚,自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以后,新型工业化就成为中国讨论的热点。
为了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探索日本工业化的成功经验是有意义的。
一、中日新型工业化的背景比较虽然中日都在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步伐,而且日本也通过这一途径成功的走出“增长的代价”的困境,但是中国不能简单重复日本的工业化道路,而是应充分比较两国新型工业化的异同,结合本国国情,探讨适合本国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一)中日新型工业化背景的不同点1.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不同日本工业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并于70年代初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做支撑。
而中国自1978年至今处于工业化飞速发展时期,现在刚刚进入重化学工业化阶段,总体上看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缺乏必要的工业化支撑,因此在开拓新工业化的同时还不可能完全放弃建设工业化。
2.科技水平不同日本通过先行的教育体系,在战后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并以此积累了自己的技术基础,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环保意识也较强,而中国经济起步较晚,教育发展也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环保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什么是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
它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类型选择、动力来源、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整合性构成要素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技术发展而调整、演进的过程。
同时, 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发展战略作为支撑。
二、战后日本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国土面积比较小,资源也比较匮乏,但它却以世界国土面积的0.3%和世界人口的2%创造了每年大约占世界15%的GDP,成为世界第二经济、科技强国。
其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战略。
我这里主要分三个阶段来讲日本的科技发展战略演变。
1.“贸易立国”和“技术吸收型”发展战略(二战后初期到70年代。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岛国,领土狭小,资源贫乏。
二战后,日本侵略者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本国国民带来严重的恶果,经济凋敝,物质匾乏。
当时有学者认为日本的工业科学技术水平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30一40年。
但是,与此同时,日本也面临着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战后美国正积极建立世界霸权,把日本作为对付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地,大力扶植日本。
日本政府充分利用了有利契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并在1960年、1963年日本政府,确立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一战略抉择的目标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入手,在引进过程中,循着引进模仿吸收改造创新之路,逐步建立本国自主的科学技术体系。
当时日本政府认为从国外“引进技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间接的技术进口方式,主要指本国的研发人员去国外考察和留学,引进国外的科技文献,进口商品和样品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改良技术。
另外一种是付出对应的价格,直接买入专利和技术图纸。
显然前者是为了长远的发展而进行的技术引进,而后者则是为了解燃眉之急而采取的措施。
科研工作总结反思(通用6篇)科研工作总结反思篇1自参加工作以来,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和职业道德提升,以人为本,关爱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做一个科研型、学者型教师始终是我的梦想与追求。
由于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与默默无闻的耕耘,在读书——思考——研究中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教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点滴成绩,不但促进了自己业务水平的提升,更有力的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以学习为乐持之以恒我认为教师要想提高业务,就要勤于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关注细节善于思考,剖析得失务求实效,于是常年以读书为乐,坚持记笔记写反思。
近年来自己先后学习了《素质教育理论纲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走进学生思考的世界》,魏书生的民主与科学的管理思想,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理论等。
自己开通了教育博客,每天以工作日志的形式坚持书写所思所感所悟。
在读书中学有收获,在反思中日有提高。
几年下来,自己养成了做事踏实、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不仅提高了业务理论水平,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发现就是进步总结就是提高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循环。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与学、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德育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发现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分析解决问题。
招准问题的切入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
一般老师工作就停留在了问题解决的层面上,而没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这就是庸师和优秀教师的最大区别。
我相信发现就是进步,总结就是提高。
为了形成高质量、个性化的成果,我经常阅读相关杂志刊物和教育理论书籍,了解所研究内容的前沿动态和已有的理论成果,同时还进一步改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与别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更新观念,撞击思维,将自己发现的新、奇、特,效果好的做法和想法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出来。
甲午中日战争: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战争,它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伤,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科技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薄弱。
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从这场战争中学到许多关于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和教训。
甲午战争的起因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中国没有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而日本却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欺凌,中国开始逐渐落后。
当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技术设备陈旧,军事战略滞后,这让日本军队在战争中占尽上风。
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关键的话题。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创新是一条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而知识产权保护则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个问题在中国依然很重要,因为我们仍需要加强自己的科技创新,同时也需要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
甲午战争向我们展示了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如果我们不能够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那么我们的科技创新就没有保障。
换言之,如果我们没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那么我们的科技创新只会被其他国家侵犯和剽窃。
在当代,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挑战。
这个问题尤其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更为重要。
在一个全球互联的世界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涉及到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冲突。
因此,推动知识产权的协调与保护,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应该在两个方面做好自己的工作:一方面,加强自己的科技创新,要加大投入,发展新技术,扩大创新领域,培养创新人才,这些都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要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制定严格的法律和规定,保护知识产权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同时增强培育自主品牌的力度。
当然,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是简单的问题。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平衡。
在这个议题上,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许多有益的经验。
中日文具类产品发展现状与思考□毛悦萤马文莉苏布道(通讯作者)(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我国是文具市场大国,据统计,2018年中国办公文教行业生产值超过1700亿元。
其中,文具制造与工艺美学两大类别在文具行业的占比超过80%,文具行业市场规模高达1000多亿,文具制造企业超过8000家。
可当代文具行业发展并不乐观,大部分文具企业还是通过大量生产同质化产品,模仿借鉴其他国家产品维持产业运转。
不论是从生产方式还是使用体验及内涵延展上都较为欠缺,缺乏国际竞争力。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日两国的文具发展现状和发展特征,在产品外观设计、技术创新、内涵赋予、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寻求借鉴,探寻我国文具产品自内提升质量的可行性与中国文具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具日本文具文创产品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02-(2019)-11-030-2-TBB引言按照业内通用分类方法,文具通常可以分为书写工具、学生文具、办公文具、其他文教用品四个大类,其四大类下的品类众多。
我国文具使用群体数量庞大,覆盖范围广。
我国现有中小学生1.8亿人,大学生300多万人,成人在校生5000万人,企事业单位领导3400万人,另外尚有更为庞大的地方各种民营商业公司在职人员等。
伴随国家发展国民文化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育投资与受教育人数增加,国内外产品贸易更加密切等变化,我国文具产品市场也进一步扩大。
但与此同时,文具产业也受到了来自多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因为文具行业成本较高,大量商家为追求利益盲目借鉴模仿,忽略产品质量,产品缺少创新力;行业内部存在无序竞争,未形成良好的产品流通渠道;国内产业影响力较大的国民性企业较少,无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外国产品大量流入,分割国内文具市场,限制国内品牌发展。
日本作为环境与我国相似的文具大国,近年在文具创新、人性化研究与人机关系、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精准设计、文具产品文化内涵赋予等方面崭露头角,也获得了较多国内学生群体的认可。
作者: 沈炫吟
作者机构: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215411
出版物刊名: 高教学刊
页码: 3-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3期
主题词: 中国 日本 研究生 教育模式
摘要:本文通过中日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质量管理等层面对比,寻找日本研究生教育的优势;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课程设置层面,贴近社会发展需求,建立起配套的课程考试制度;人才培养体系层面,因人实施开放的入学资质,倡导开放的学习方式等;培养目标体系层面,立足于传统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质量管理体系层面,引入研究生淘汰制度与多元管理主体。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日大学友好交流的重要意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自建交以来,两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大学友好交流更是硕果累累。
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日大学友好交流的感悟和思考。
一、中日大学友好交流的历史与现状1. 历史渊源中日两国在古代就有友好交往的历史。
早在唐代,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来华学习,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到了近代,随着留学运动的兴起,中日两国大学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
1972年,中日建交,两国大学友好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 现状目前,中日大学友好交流呈现出以下特点:(1)交流规模不断扩大。
两国高校在互派留学生、联合培养人才、合作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交流领域日益丰富。
涵盖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3)交流形式多样化。
包括短期交流、长期交流、学术会议、研讨会等。
二、中日大学友好交流的意义1. 促进两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日大学友好交流为两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交流,双方可以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
2.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日大学友好交流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双方高校可以借鉴对方的优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3. 推动科技创新中日大学友好交流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双方高校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分享科研成果,为两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 造福两国人民中日大学友好交流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通过交流,两国人民可以增进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中日大学友好交流的展望1. 深化合作,拓展交流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中日大学友好交流应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展交流领域。
双方高校可以加强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 创新交流形式,提升交流效果为提升中日大学友好交流的效果,双方高校应创新交流形式,如举办线上交流、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开展社会实践等。
中国高铁与日本新干线技术比较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日本铁道技术协会副会长曾根悟本文简述了日本高速铁路发展缓慢但稳定推进情况,以及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情况,比较并分析了发展的路径,讨论了具体的系统构成。
除此之外还简要介绍了与日本十分不同的欧洲铁路发展情况,比较中日两国高铁技术的优缺点,这将有助于改善世界铁路客运发展,并以改进两国各自系统的不足方面。
1.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高铁)就是建于1964年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
这显然意味着日本不仅拥有悠久的高铁运营经验,而且在高铁上也拥有最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因为日本的高铁客流量远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密集。
另一方面,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了列车提速的内部研讨,并于1997年进行第一次最大速度超过140km/h的真正试跑,然而同时期的日本山阳新干线已经以300km/h运行。
直至2003年前中国都是基于中国自身的认知和能力进行研究和发展,但进展缓慢而不能赶上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于是中国政府决定转变基于自身内部的发展高铁的路径到引进发达国家技术上来。
因此,基于以引进日本和德国的技术为主的战略计划和充足资源,随着中国铁路第六次提速,列车速度第一次大幅增加发生在2007年(其中CRH1、CRH2、CRH5和CRH3的技术和制造源国家,分别是德国、日本、意大利以及德国)。
在这个时候,世界各地铁路人员才突然惊诧地意识到,中国高铁轨道线路长度超过了6000公里,这比包括其他任意国家包括日本、德国等都要长。
从2007年到2015年,仅八年之后,中国的线路长度超过16000公里,这比分别排在第二到第五位的西班牙(3400km)、日本(2800km)、法国(2100km)、德国(1800km)等所有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长。
2.中日高铁基础交通数据比较为比较数据和理解差异,一些主要数据见表2所示。
3.中日高铁科技成就比较3.1.概述3.1.1.日本和中国的原始铁路技术可以认为几乎所有关于高铁的技术都起源于日本,因为日本是世界高铁的先驱,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中日小组合作学习的对比与思考佐藤学先生将合作学习(小组学习)视为带给新世纪课堂变化的革命性因素,由于引进和重视合作学习,学生变了,老师变了,课堂变了,学校变了,整个教育教学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先生用生动、欣喜的笔触记述了基于小组合作的学习共同体带来的学生、老师、课堂、学校的变化。
在国内,合作学习也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被贴上新课改标签的关键词语了。
大家争相实践和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各种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的不可或缺的“亮点”,成为许许多多教育教学论文的核心词之一。
尤其令人注意的是,目前流行的许多教学模式,都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而加以程式化的规范。
在这里,我不想就合作学习的理论意义再说什么,而只是就合作学习的运用现状做一下中日对比,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为了说明问题,我引入一个词语:课堂生态。
所谓课堂生态,就是师生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生命状态。
观察课堂生态,我认为,能快捷而深刻的认识课堂教学的优劣成败。
我们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它极大地改善着课堂生态,在互动交流中,学习者同享生命成长的快乐。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在什么时候产生呢?佐藤先生在观摩了大量的课堂后明确提出,当“挑战性的问题”出现后,才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才可以产生真正的质疑、论辩,彼此开启思维,才智得到激发,从而获得新的发展。
而我们显然忽略了这一点,没有重视“挑战性的问题”。
且不说一些简单问题出于形式的需要被拿来合作学习,造成合作学习太多太滥;还有许多所谓教学重难点被理所当然的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需要分清:挑战性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遇到的重要障碍,而不是老师的预设。
因此,教学重难点不一定就是学生学习中的挑战性问题。
我们要放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学生在互动中,发现真正的教学重难点——挑战性问题。
师生的课堂生态首先应是交流,对学习的目标、内容,甚至方式方法展开交流,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产生合作学习。
2012年第7期山东社会科学No.7总第203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3中日韩三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比较与启示宋平(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山东济南250101)[摘要]科技创新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具备的发明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
从科技创新能力看,日本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中国次之,韩国最低;中日韩三国商标申请数差异较小,韩国数量稍低于中日两国;2000年以来,中国的科技论文数量超过了日本,韩国最少。
从科技创新的经济绩效看,中日韩三国的版税与许可费的支付额和收入额都有较大的增加,但日本版税与许可费收入明显高于中韩两国。
中日韩三国研发支出和科研人员数量的差异是其科技创新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
日本研发(R&D)支出占GDP的比重最高,韩国次之,中国最低;日本每百万人中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数比例最高,韩国居中,中国最低。
借鉴日韩经验,中国应增加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比重,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日韩三国;科技创新能力;发明专利;科技论文;研发支出[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7-0135-05一、问题的提出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加快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科技创新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具备的发明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评判一国竞争力水平的主要指标。
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秩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以解决经济内在矛盾和应对外部危机,已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东北亚地区是亚洲经济也是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区。
在东北亚地区中,中日韩三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三国的GDP总和已占到亚洲GDP总和的70%。
标准比对中日酱油标准比对研究与思考■ 杜 健 曹逸风 安 洁 黄永杰 汪 明(山东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摘 要:中日两国酱油文化渊源颇深。
为了研究舆情中涉及的两国酱油标准,本文从酱油的定义和分类入手,详细列举两国酱油的感官要求、理化要求、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限量要求、污染物和真菌毒素限量要求以及微生物限量要求,由浅及深地分析质量要求和食品安全要求的异同。
通过对两国酱油标准比对,并结合食品安全背景下的我国酱油舆情,给出舆情处理及酱油标准修订等建议,为相关从业者和标准化工作者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酱油,标准,比对研究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05.028Comparative Study and Thinking on Soy Sauce Standards of China andJapanDU Jian CAO Yifeng AN Jie HUANG Yongjie WANG Ming(Shandong National Center of Standards Evaluation)Abstract: The soy sauce cultures of China and Japan have the same origin. In order to study the soy sauce standards of the two countries involved in the public opinion,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defi nition and classifi cation of soy sauce, and lists in detail the sensory requirements,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quirements, limit requirements for food additives and food nutrition fortifi ers, limit requirements for pollutants and mycotoxins, and limit requirements for microorganisms of soy sauce in the two countries. It then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food safety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soy sauce standard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public opinions on soy sauce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food safety, it gives suggestions on public opinion handling and soy sauce standard revision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relevant practitioners and standardization professionals.Keywords: soy sauce, standards, comparative study0 引 言近期,有部分自媒体晒出中日两国销售的同一国内厂商的酱油,成分居然大不相同,引发了“双标”的轩然大波,继而延伸至广大网友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的大讨论。
中日科技创新比较与思考摘要:中日作为邻国,从古到今,素有渊源。
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区域内第一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大有乘风破浪之势;相反,日本在金融危机中尚未复原,则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复合型大灾难。
为此,有些中国人开始沾沾自喜,中国跻身强国,综合国力是不是已经超越日本了呢?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如今日本处于逆境,它仍然具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的科技创造和创新能力还相差很远。
面对不容乐观的科技创新现状,我们通过中日科技创新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竞争力等方面的比较及思考,借鉴和学习日本的创新经验,奋起直追,力求顺利达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中日科技创新能力现状比较思考要比较两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较为客观的是着眼于两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竞争力四个方面。
一、中日科技创新政策的比较中国: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
为此,我国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 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 主张“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针对我国现实当中的不足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
中日科技创新比较与思考
中日科技创新比较与思考
摘要:战后日本从困难重重的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使中日经济实力的差距日益拉大。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发展和整体的社会条件与文化背景是相应的。
一般而言,制约和影响科技创新水平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建立的科技体制。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日科技发展的比较,从两国的科技体制的角度,探讨了中日的科技创新差异,并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关键词:中日科技创新科技体制 R&D 比较
一、研究开发(R&D)经费来源
从R&D投入的主要来源看,日本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企业,政府拨款只占一小部分。
据统计,在1983年-1991年的9年间,在日本的科研经费总构成中,企业投入的经费所占比重从63.5%增加到70.7%,而政府负担的科研费占全部科研费的平均比例仅为27%,在发达国家中最低。
这种上升趋势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环境下,以加强研究开发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战略。
战后日本企业形成的这种有日本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吸收——改造——创新”的技术引进和开发机制,使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建立在高起点上,为日本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二是日本政府实施“科技立国”的方针,并确立了“企业主导型”的科技体制,即以企业为主,以大学、政府为辅的科技体制,这样对企业加强研究经费投资也是极大的推动。
与日本的体制相对照,我国的科技体制显然是“政府主导型”的,即科技主体在企业之外,政府不仅提供大部分研究开发经费,而且其实际研究开发活动的大部分也是在政府研究机构和大学进行的,并不直接服务于企业。
大部分的科学开发活动都是在政府主管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进行的。
1992年科技机构为20 425个,其中分布在大中型企业9 432个,占全国46.18%。
而设有技术开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为8 576个,仅占全部企业的50.47%,还有将近一半的企业没有设置技术开发机构。
近几年来,改革开放使我国出现了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的势头,但是,这还不是科技主力军的转移。
科技主力军不在企业,科技脱离了企业,这是我国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研究开发(R&D)经费投入总额
而从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角度看,R&D占GDP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日本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90年代以来一直在3%左右,而中国R&D占GDP比重1995年仅为0.5%,至2002年才达1.1%,与日本同期R&D占GDP比重存在巨大差距。
若从科技人员比重和R&D经费人均占有量来看,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1998年为1 194人,远低于日本6 309人。
这些差距也使我国科技人员成果的产生和整体科技实力偏弱。
日本R&D经费支出大与日本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科技立国的国家战略有关,日本十分强调重视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技人才。
同时,日本实施了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立新产业的资金优惠和政策优惠措施,这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
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
日本是第一个科技立法的亚洲国家,1995年,日本制订了《科学技术基本法》,这是一部面向21世纪,走“技术立国”之路、以法律形式确定科技投入的文件。
据此,日本政府制订了第一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年-2000年累计投入科技资金17.4万亿日元。
反观中国,综合竞争力排名和科技竞争力排名连续三年直线下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仍然主要是以外延扩张的方式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尚未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其结果是,尽管我国的R&D经费从1991年的150.8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551.1亿元,但R&D占GDP比值一直在0.6%-0.7%之间徘徊。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
而实际上1999年我国R&D占GDP比值仅为0.71%,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甚至与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一般为0.9%-1%)也有相当差距。
三、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造成上述弱势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以及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有关。
同时,也与我国专利认证部门力量不足有关。
我们不应太拘泥于分工,大学和研究所都应面向市场齐头并进,注重专利申请的长短结合。
这样,我国的科技产出能力才能走向世界。
但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相脱节、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一项战略方针和根本举措,还是在于建立企业主体型科技体制。
通过比较中日科技体制,至少应该达到如下几点共识:
首先,企业是科技开发的主体,是科技发展的主力。
我国国有企业还未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者,市场竞争机制还未形成,因此企业还缺乏追求科技进步的动因和机制。
因此,接下来就应该改革旧的科技体制,使企业成为科技发展的主体。
科技主力军进入企业,已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潮流。
国家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大力调整现有的科技结构,建立新的结构;新的科技体制下,必须使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题。
(二)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引入竞争,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旧体制其中的一个缺点是吃大锅饭,导致低效率和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浪费科技资源,只有
引入竞争机制,才能使知识产品的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同时也应建
立健全的人才流动机制。
(三)建立新的科技投入体制,形成科技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新机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体制,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同步发展的体制;应该是符合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应该
是符合国际惯例,能够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国际交流的体制。
参考文献
[1]《中日科技发展比较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2] 路甬祥:《中国近代科学的回顾与展望》,《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年第三
期。
[3]《中日韩可持续发展联合声明》,百度百科
/view/3713684.htm
[4]张桂林:《中日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发展》,《中国科技论坛》2000年第
05期
[5]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百度百科
/view/191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