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委婉语之社会功能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16
浅析英语委婉语之社会功能
来源:宁波教科网(2005-1-12) 发表日期:2005年1月12日
[摘要]:委婉语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用语言来调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委婉语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即:人际交流中的礼仪功能,言谈措辞的积极功能,使语言妙趣横生的幽默功能,掩盖事实真相的欺骗功能和鞭挞社会、人性的讽刺功能。
[关键词]:英语;委婉语;社会功能
委婉语(Euphemism)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它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委婉语是人们在交际中用来表达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的言语。从修辞学的角度讲,委婉是一种修辞手法;从委婉用语的形式看,它可以分为词语的委婉和词句的委婉;从委婉的内容看,更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看,它是属于行为禁忌民俗的一种特殊表现。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有时有必要忌讳人们说(或写)某些词语(或话语),这就是言语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就是禁忌语。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在言语交际中被列入禁忌的内容还非得说不可,不能完全避开它们,于是迂回婉转的表达方式,即委婉语应运而生。
英语委婉语一词“euphemism”源于希腊语,前缀“eu”是“好”(good)的意思,词根“pheme”是“说话”(speech)的意思,和起来意为“说好听的话或善词令”(comfortable words)。在汉语中,委婉语的使用自古就有。古汉语的“曲语”就是委婉语,是指说话时迂回曲折,含蓄隐晦;不直陈某人、某事或某物,但却达到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因此,委婉语是各种语言共有的语言现象。
委婉语虽然只是一种修辞,但是它的重要的社会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或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崇尚心理。作为一种语言变体的委婉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捕获人类思维与企图的阔辐的无与伦比的作用(David Crystal,1987: 1)”。〖WTBZ〗下面我们就应用委婉语的动机领域,即委婉语的功能领域来分析英语委婉语的社会功能:
1.礼仪功能
现实生活中委婉语的普遍使用已使我们无意识地习惯和依赖上委婉语,以致我们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在很大程度上,交谈是一种大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的礼仪”。委婉语的礼仪功能(ritual
function)掩盖了羞于启齿的令人难看的事实,避免交际中的的尴尬和唐突现象。例如,用委婉语来表达人们讳言的生理行为是英语中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人们避免直说厕所,在英语中就有许多关于厕所的委婉语。power room(化妆室)、toilet(盥洗室)、restroom(休息室)、convenience(方便去处)、men或men’s(男士或男士房间)、women/ladies或women’s/ladies’(女士或女士房间)。同时,人们去厕所大小便也要婉转表达。英美人常常会说to wash one’s hand(去洗手)、to power one’s nose(去向鼻子扑粉的地方,女士用语)、to go somewhere(到什么地方去一下)、to 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响应大自然的号召)等。在日常寒暄中,英美人说起话来力求其“雅”, 避免直接提到被认为粗俗的事物以免显得“粗鲁”。如:在西方公共场所,我们不难发现诸如“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 here.” (谢谢你未在此吸烟)之类的迂回告示,这较之于“严禁吸烟,违者罚款X元”之类的警告不能不说向人们慷慨地展示了尊重,这种充满了建设性宽容语气的解释和劝告使得人们心甘情愿遵守、愉快接受此处不能吸烟的规定。
2.积极功能
词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具有褒、贬等语义特征。当一个词带有令人不悦的语义时,才会被委婉语所替代。委婉语在语义上与被替代的词相接近,但并不具有贬义或消极语义特征,这就有可能借助委婉语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例如,人们讳言死亡,亲人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悲伤和哀痛。但在英语中,人们常常把death(死)比喻成going
to a better world(到极乐世界去了),go to heaven(上天堂去了)等,表达了西方人一种良好的愿望,离开人间的死者去了天堂,去了极乐世界。这种美好的向往使活着的人摆脱了亲人死亡带来的痛苦,鼓舞人们生活下去的勇气。又如,我们对身体过于清瘦的妇女用slender、slim(苗条)代替“a skinny woman”(骨瘦如柴的女人),过于肥胖的用plump(丰满)代替“fat”肥胖;说某人相貌较差的用not pretty或plain(不太漂亮)而不用ugly(丑陋)。委婉语在这里的使用巧妙地消除了人们由于身体容貌的缺陷而导致的自卑、怯懦等心理上的阴影,可以鼓舞人们充满自信地积极生活、工作。在教育界,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考虑措辞,要用“积极用语”来代替“消极用语”。谈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below average student)时可以说:“She/He is working at her/his own level”(她/他在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更不能说学生stupid(笨)、slow(迟钝)或者lazy(懒),而要讲under-achiever(未能发挥潜力的学生),这样听起来不那么刺耳,不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3.幽默功能
委婉语的使用可以使人类的语言妙趣横生、诙谐幽默,把残酷的事实寓于幽默中。委婉语中这类用法非常之多,例如,在两次海湾战争中,美国的主要盟友英国可谓倒霉透顶,飞机、装甲车屡屡被美军击中,先后“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有好几十名战士,这种误伤被称为“friendly fire”(友好的炮火)、“accidental delivery of
ordnance”(误送弹药),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只是不知这些已到了到极乐世界的英国士兵作何感想。又如:“battle of the bulge”是二次大战后出现的一种幽默说法。此说源于德军在1944年末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势—“the Battle of the Bulge”(“突出部之战”),现在用来描绘为保持体型而进行的反肥持久战。把女士们为了苗条而进行减肥的行为夸张到如同打仗,幽默地说明了众减肥女士的决心和毅力。又如:常常被用来形容醉酒的plastered,是一个工艺词,原意是涂上灰泥的。这一委婉语的幽默之处就在于把喝醉酒的人的形象和柔软、湿润、可以随意涂抹的灰泥类同起来,使人想象到酒徒东倒西歪、烂醉如泥的样子,有着很强的幽默色彩。
4.欺骗功能
委婉语的使用常常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它象一层美丽又诱人的外衣使人们不能一下子看清事物内在的本质。它使丑陋隐匿于美好中,掩盖了事实的真相。例如,英语中用industrial action(工业行动)来表示strikes(罢工);用substandard housing(普通标准房屋)代替slum(贫民房)来保护居住者和政府的自尊心;明明是穷人(poor),不说poor,而说needy(拮据)、underprivileged(经济状况低下的)、disadvantaged(处于不利地位的),让人觉得这个国家富得连一穷人也没有。2003年,美国人在对伊拉克的战争中,为了掩盖其暴行,把大规模的空中狂轰滥炸说成是 “action of decapitation”(斩首行动)。把一次既没有合法性又不人道的侵略“occupation”堂而皇之地冠以“liberation”(解放),把自己打扮成为了维护伊拉克和平(“Iraqi Freedom”是这次美英联军对伊行动的代号)而战斗的解放者。在战争中的伊拉克平民的伤亡“civilian casualties”被称为 “collateral damage”(附带的损伤)。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为“a rescue mission”(援救任务),空袭利比亚为“surgical strikes”(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连鬼鬼祟祟的偷袭“surprise attack”也美其名曰“先发制人的攻击”(pre-emptive strikes)。海湾战争时又出现了“air operation”(空中手术)和“ground operation”(地面手术)等表示空中轰炸和地面战争的代用语。这类拐弯抹角、歪曲事实真相的委婉语的使用使战争的恐怖和残酷性从字面上荡然无存。
5.讽刺功能
委婉语虽然语义婉转、温和,但是婉转之中见坦直,温和之中见刚毅,使得委婉语具有一定的讽刺性。例如:囚犯们为了自我美化和自我洗刷,用college(学院)来称呼监狱。他们把因犯罪而被迫被关进监狱强行学习改造美化为在大学为增加知识而学习,体现了囚犯们的强烈虚荣心,使这个词成为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委婉语。又如:“balm of Gilead”(基列的安魂药)来源于《圣经》故事,基列有一种安魂药,可使罪孽深重的灵魂得到慰藉。英语中用“balm of
Gilead”(安魂药)指酒,颇具讽刺意味。揭示了酒的本质只不过是用于麻醉人的神经的一种药品。在英语中,常常用“live upon
nothing”作为委婉语去描叙那些吝啬的守财奴。英国作家W.Thackeray在《名利场》三十六章的标题中就用到了它:“How to
Live on Nothing a Year”(“全无收入的人怎么才能过好日子”)。使用这一委婉语揭示了小说主人翁荒唐的生活逻辑,就是通过欺诈、借用和拒绝还债来达到live upon nothing a year的目的。对追逐名利者的虚伪、贪婪拜金者的自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用语言来调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委婉语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通过它,可以避免语言过于直陈而给对方造成伤害。它的社会性说明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不时受存在的语言之外的社会因素的制约。随着社会由体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化,说话技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极力避免直截了当,而偏向于使用间接委婉的言辞。说话人试图与听话人建立一体感,消除等级优越感,以获得好感。在日益文明的平等社会里,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对委婉语,特别是英语中较为广泛的用法进行细心的研究,熟悉其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它,并恰如其分的使用。
政治领域中的委婉语往往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和政治倾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交往手段。政治委婉语以“伪装”为目的。政界是委婉语生长的沃土。政客和传媒使用委婉语与其说是出于礼貌或文雅,倒不如说是为了欺骗愚弄人民,掩盖事实真相,美化其社会。在此,委婉语顺应了政治界尔虞我诈的心理特征。因为委婉语具有模糊色彩,有相当大的欺骗性,于是成了政客、奸商骗人的工具,用以掩盖政府丑闻、战争、经济衰退、犯罪、吸毒、种族歧视等社会丑恶现象。为了粉饰现实,英美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界都使用过大量委婉语。每当政治风云变幻之时,这类委婉语就会异常丰富。委婉语在政治方面的应用“许多语言学家认为,政治主要是一种语言行为。这种行为使用语言告知人们社会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并试图说服人们参与这些事件。语言学家指出,语言不但是表达政治观点的媒介,而且创造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随着政治对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中出现的政治委婉语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探究政治委婉语的应用方式,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政治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委婉语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委婉语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摘要
委婉语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他人,讲究礼貌是维护,促进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委婉语正好为人与人的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委婉语的成因多种多样,探究委婉语的成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