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277.52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研究【摘要】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的摘要:普惠金融是指为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
本文首先介绍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及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了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接着提出了提升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对策,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
最后展望未来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强调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章旨在为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地区、发展、研究、概念、现状、影响因素、经济发展、对策、问题、展望、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将金融资源普惠地覆盖到农村地区的各个群体,特别是农民和小农户,促进金融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金融服务滞后、金融产品单一、金融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普惠金融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发展起来的。
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村民众的金融包容度,促进经济发展和减贫,还可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健康发展。
加强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的内容对于了解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内容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和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探讨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此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普及和改善,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金融包容性和融入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该研究也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促进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金融普惠目标,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支持。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引言数字普惠金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金融界的研究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全面了解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测度方法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和发展现状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一直致力于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目前,中国数字普惠金融领域主要有支付、借贷、理财、保险等多个方面的应用,其中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平台。
二、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方法为了科学评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测度方法。
首先,应用普及率是评估数字普惠金融普及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获得。
此外,金融深化指数和金融便利指数也被广泛应用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中。
这些指标从不同维度反映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程度和服务效能。
三、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研究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便利性,缩小了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其次,数字普惠金融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了融资渠道,促进了创新创业和经济增长。
另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助推了消费升级,促进了消费者信贷市场的发展。
然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风险管理问题,数字普惠金融需加强对借贷与违约风险等方面的监管和控制。
其次,数字鸿沟问题也需要解决,包括网络覆盖差异、信息安全以及数字技术使用能力不足等。
此外,中国数字普惠金融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与传统金融的融合,提升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能力。
结论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测度方法的进步和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要】时序常易,华章日新。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推动科技创新、解决就业难题、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普惠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效的金融保障,使其在经济市场中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总结普惠金融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普惠金融;实体经济;文献;研究一、引言经过改革开放和长期努力,我国经济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债务约束与金融需求。
普惠金融近年来已发展为金融领域重要分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内涵界定、行为范畴、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四个方面。
二、普惠金融内涵界定2005年联合国国际会议中提出普惠金融(Finance Inclusion),也称“包容性金融”,这一体系对金融服务群体进行了扩展,将薪资、收入较低的贫困人口和家庭涵盖在内,进一步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
在此之前,亚洲开发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只面向贫穷困苦的人员和家庭。
为推出这个新概念,联合国动员多位专家通过各种形式起草蓝皮书,详细刻画描绘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前景,并在日内瓦举行了关于“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全球会议。
Honohan(2005)等认为在消除贫困差异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包容性,消费需求会拉动经济增长,普惠金融的发展缩小贫困差异、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经济增长才能获得持久的拉动力。
CGAP(2006)认为追求福利主义迈出了实现小额信贷扶贫目标的一小步,如何在历史的发展长河里长久持续地开展金融支持服务,才能迈出实现小额信贷扶贫目标的一大步。
在《Access for all: 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s》一书中提到普惠金融是使用更多类型的分销系统、更多的技术和更多的人才来创建为所有穷弱的群众服务的金融系统,并提高他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个标题解释了这种新的小额信贷愿景在实际、非技术方面的意义。
2008年印度委员会对普惠金融定义的解释中不难看出,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必须在第一时间满足低收入贫困人群最低需求,同时也要降低该部分人群的信贷成本。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1. 引言1.1 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农村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基地,而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农村普惠金融通过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普惠金融还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出和效益。
农村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金融服务,农民可以更好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收入水平。
金融服务还可以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经济安全感和生活质量。
农村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农民融入现代金融体系。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村普惠金融可以让农民更好地融入现代金融体系,享受金融便利带来的好处,提升他们的金融素养和金融市场参与能力。
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相关策略,旨在通过分析农村金融现状,挖掘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具体来说,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农村金融现状的分析,揭示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和不平衡,为进一步探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奠定基础;探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农民信贷难、金融知识普及不足等,分析其根源和影响,为后续提出解决方案提供依据;接着,通过对不同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以加速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步伐;探讨政府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支持措施和作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探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探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的途径,并为未来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2. 正文2.1 农村金融现状分析一、金融机构覆盖不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资金小额贷款公司等。
金融天地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尹 丽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摘要:十八届三中全明确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标志着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时机。
本文通过对普惠金融的相关理论的梳理,全面总结借鉴全球普惠金融发展实践,对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展开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排斥;小额信贷;微型金融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1-000299-02一、与普惠金融紧密相关的几个概念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是联合国于2005年小额信贷年宣传时提出的新概念。
但普惠金融的思想并非新生事物,很多国家的社会团体、政府组织一直在探索为贫困、低收入群体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的渠道,其最初和最基本的形态是小额信贷(Micro-credit)和微型金融(Micro-finance)(李杨,2013),相关研究一脉相承。
因此,在研究普惠金融之前有必要对金融排斥、小额信贷、微型金融等相关的概念作阐释和梳理。
(一)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国外学者最早基于地理排斥视角提出金融排斥的概念(Leyshorn、Thrift,1993),之后研究发达国家存在金融排斥现象的本质、成因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而对金融排斥这一概念作出界定。
代表性的有,“金融排斥是指由于没有合适的获取渠道,部分群体不能以合适的方式使用主流金融系统提供的金融服务”(Panigyrakis、Theodoridis和Veloutsou,2002);Kempson和Whyley(2000)提出金融排斥包括地理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以及自我排斥六个维度;“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这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而国内对金融排斥与金融包容性的研究始于2007年(王志军、田霖等),之后何德旭、饶明(2008)继续研究提出“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需求具有较强的金融排斥性是制约农村金融市场实现供求平衡的主要原因”。
各大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普惠金融是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基于新科技应用和创新金融模式,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为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家庭及个体工商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形态。
普惠金融的发展旨在解决传统金融服务在小微金融领域的缺失问题,弥补金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状况。
目前,我国各大银行已经在普惠金融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发展。
首先,各大银行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智能化建设,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普及度。
通过建设智能化金融终端设备、发展移动金融应用软件等手段,银行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为广大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金融服务。
其次,各大银行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通过各类金融产品的创新,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小微信贷、小微保理、小微担保等产品。
同时,银行也积极参与“三农”金融服务,采取专项金融政策和金融产品,满足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
再者,各大银行注重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和评估。
在普惠金融发展中,银行要面对的风险较多,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技术安全风险等。
为了确保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各大银行加强了对普惠金融风险的识别和管理,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
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普惠金融将更加注重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其次,普惠金融将进一步加强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普惠金融的目标是服务于小微实体经济,未来将更加注重结合产业发展和金融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解决方案,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再者,普惠金融将发展面向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关注,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
最后,普惠金融将注重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从普惠金融的内涵出发,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当前企业与家庭方面、银行业及其金融产品方面的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以及政府政策,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
标签:普惠金融;金融服务;技术创新;政策1 引言为更好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覆盖率与其可获取性,国务院于2015年末发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贫困人群、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旨在以可负担的成本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所需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具备机会平等性与商业可持续性,因此在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由于金融系统中金融排斥的存在,使得弱势群体无法获取相应的金融服务。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而普惠金融则作为准公共物品被认为能够促进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全面参与到金融体系。
王颖(2016)认为发展普惠金融,首先是基于对普惠的理解,广义的普惠应该本末兼重,并以此来设计普惠金融框架,成功的概率将会更高。
Satya(2013)认为普惠金融指数公式可以决定政策优先顺序,是用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有用的工具。
焦瑾璞(2015)认为普惠金融从最初的小额信贷与微型金融的基本形态,发展到现在涵盖储蓄、信贷、支付、理财、保险等方面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各侧重点不同,但最终都是致力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2 企业与家庭普惠金融发展2.1 企业方面普惠金融的发展企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中小企业作为传统的弱势企业,解决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是普惠金融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目标。
Lindsey(2011)认为社区发展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贷款融资,来为小微企业、中小企业、社会企业解决金融排斥问题,但研究发现,虽然社区发展金融机构的确是为受排斥的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政策行动才是造成地理覆盖不均并且给金融排斥留有空间的原因。
金融观察Һ㊀关于普惠金融的文献综述游㊀涛摘㊀要:普惠金融于2005年由联合国首次提出ꎬ此后逐渐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ꎬ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ꎮ为更好了解普惠金融的内涵ꎬ本文将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性㊁测度情况㊁政策绩效研究㊁发展的影响因素四个方面阐述相关的研究ꎮ关键词:普惠金融ꎻ文献综述ꎻ研究一㊁普惠金融相关文献综述(一)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性杜晓山(2006)从战略性㊁前瞻性和全局性的角度看ꎬ要建立完整农村金融体系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ꎬ发展普惠金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ꎮ焦瑾璞(2010)认为普惠金融实质上是小额信贷的延伸和发展ꎬ是金融公平的体现ꎬ能够让全体人员平等享受金融服务ꎮ王曙光(2011)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数据发现普惠金融可以提高农民的信贷可及性ꎬ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ꎬ对于重建农村金融体系㊁阻断双重二元金融结构都有重要意义ꎮ马彧菲(2017)通过测算中国各省普惠金融指数并实证检验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机制发现ꎬ普惠金融能够减少收入分配差距ꎬ从而减缓贫困ꎮ(二)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测度傅巧灵在借鉴萨玛的基础上ꎬ基于地理渗透性㊁服务可获得性和使用情况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京津冀13个城市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ꎮ与此同时ꎬ部分国内学者则对普惠金融指数的测算内容和模型进行了改进或创新ꎮ于晓虹(2016)在国内外首次采用基于决策者偏好的投影寻踪模型对省际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㊁排序和分类ꎮ葛和平(2018)根据2011-2015年我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ꎬ从覆盖广度㊁使用深度和数字服务支持三个维度选取16个指标构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ꎬ实证分析了我国各省市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ꎮ(三)普惠金融政策绩效研究杜晓山(2006)在宏观层面提出普惠金融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适宜的法规和政策框架ꎮ焦瑾璞(2010)认为在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ꎬ政府需要担当一个重要角色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给金融服务机构给予创新空间ꎬ二是制定规章制度㊁监管机制保证生存空间ꎬ三是通过财政激励㊁宏观金融政策等手段引导和鼓励金融服务机构ꎮ杨宜(2018)从政策协同的角度出发ꎬ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引入地理空间因素ꎬ研究了普惠金融政策中科技金融政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ꎬ发现科技金融政策的发展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作用ꎬ且政策的发展对区域创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ꎮ谢世清通过校准Dabla-Norris的异质性一般均衡模型ꎬ进一步改变参数定量分析针对准入㊁深度和效率三个维度的普惠金融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ꎬ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政策可以通过放宽中小企业信贷抵押限制和提高金融中介效率促进经济增长ꎮ(四)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张世春(2010)基于粤赣地区农信社的实地调研发现ꎬ促进贫困地区普惠金融的商业化发展最好是国家成立政策性小额信贷银行ꎮ王婧㊁胡国晖(2013)将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宏观经济㊁收入差距㊁接触便利㊁金融调控四类ꎬ并从中选取六个指标对其进行回归分析ꎬ指出要实现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ꎬ既需要金融体系的发展ꎬ也要发挥经济㊁社会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ꎮ陆凤芝等(2017)在考虑普惠金融发展积累效应的基础上ꎬ从经济㊁社会㊁文化㊁地理4个维度选取适当指标对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ꎮ二㊁结论与展望综上所述可以发现ꎬ首先ꎬ现有研究对普惠金融的基本理论㊁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分析ꎬ并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ꎻ其次ꎬ我国研究普惠金融的起步时间较国外要晚ꎬ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ꎬ但我国的研究发展成就却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ꎬ如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㊁普惠金融测度方法的拓展等更是硕果累累ꎬ因此研究内容㊁研究思路等得到了极大丰富ꎻ最后ꎬ有些学者对不同类型的普惠金融政策绩效进行初步探索ꎬ进一步说明了普惠金融政策的重要性ꎮ参考文献:[1]杜晓山.普惠性金融体系理念与农村金融改革[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ꎬ2006(10):23-24.[2]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ꎬ2010(10):12-13.[3]王曙光ꎬ王东宾.双重二元金融结构㊁农户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J].财贸经济ꎬ2011(5):38-44+136.[4]傅巧灵ꎬ赵睿ꎬ杨泽云.京津冀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比较研究:基于13个城市的测算[J].经济纵横ꎬ2019(4):111-120.[5]马彧菲ꎬ杜朝运.普惠金融指数测度及减贫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ꎬ2017ꎬ38(5):45-53.[6]于晓虹ꎬ楼文高.中国省际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ꎬ2016ꎬ21(5):18-32. [7]葛和平.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新金融ꎬ2018(2):47-53.[8]杨宜.科技金融政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地区的空间计量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ꎬ2018ꎬ16(4):40-50.[9]谢世清ꎬ刘宇璠.普惠金融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ꎬ2019(4):13-21+40.[10]王婧ꎬ胡国晖.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论坛ꎬ2013ꎬ18(6):31-36.作者简介:游涛ꎬ北京联合大学ꎮ111。
现代经济信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高 菲 费萌萌 阮国燕 西安欧亚学院摘要:近年来,随着“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金融行业迎来了自身的快速变革,数字金融已成为金融发展中的一种主要业态及重点形式。
本文梳理了我国近年来的相关资料,采用文献综述方式先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指导文件入手,整理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意义思考,数字普惠金融的关注重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式及方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风险治理及防范等方面的观点,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现状研究中的空白及不足,以期为数字普惠金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金融;三农问题;普惠金融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8-0312-02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2016)定义 “数字普惠金融”(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为。
它包括通过数字手段,为金融服务缺失或不足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匹配他们的需求,对客户而言成本可负担,对提供商而言商业可持续。
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在互联网上进行理财、支付的用户日益增多。
2017年,网络理财用户规模达5亿人,同比增长23.1%,网络信贷用户规模达2亿人,同比增长15.1%。
从目前已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聚焦于传统普惠金融的发展思考,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深入研究还偏少,且多围绕着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导政策文件梳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 ~2020年)》作为我国收个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规划明确总体目标为到 “2020年要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
2016年9月,中国作为轮值主席国牵头制定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该原则是国际社会第一次在该领域推出的高级别指引性文件。
文件提出希望通过数字技术提高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势必将在未来成为全球大趋势,实现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平等的共享金融服务。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高便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促进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从政策导向、机构建设到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本文将对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综述,并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
中国普惠金融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普惠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村镇银行,并对这些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财政补贴、贷款信贷支持等。
这些机构以小额信贷为主,服务于农村和小微型企业,填补了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空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普惠金融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中国的普惠金融从传统金融面对面的服务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化服务模式。
通过移动支付、P2P网贷、互联网保险等方式,普惠金融可以为广大农村和小微型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而且,中国的普惠金融还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探索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如以居民收入为基础的普惠金融模式,以及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普惠金融模式。
中国的普惠金融研究也在快速发展。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惠金融的政策环境、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加强对普惠金融机构的监管,促进普惠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加强普惠金融的科技创新,提高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加强普惠金融的风险防控,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等。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普惠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金融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普惠金融的发展问题,寻找更加可持续、具有创新性的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动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探究_一个文献综述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成为探究热点。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为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系统地介绍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方法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探究。
一、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方法1.1 科技设施的普及程度科技设施的普及程度是数字普惠金融测度的重要指标。
包括互联网遮盖率、挪动互联网普及程度、电子支付使用率等因素。
通过测量这些指标,可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地区的普及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2 金融服务普及率金融服务普及率是另一个重要的测度指标。
包括银行账户普及率、金融知识普及程度、金融机构与客户互动频率等。
数字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为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因此,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遮盖面。
1.3 金融创新水平金融创新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测度的重要维度。
包括挪动支付、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创新模式的应用程度。
通过测量金融创新水平,可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驱动力和进步前景。
二、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探究2.1 经济进步与减贫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进步和减贫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增进小微企业的进步和创新,激发经济增长潜力。
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融资便利,推动贫困地区贫困缩减和脱贫。
2.2 社会生活与消费方式变革数字普惠金融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消费方式。
通过挪动支付、电子商务等创新手段,人们可以更便利、高效地进行来往和消费。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进城乡居民的信息对称,拉近城乡进步差距,提升生活质量。
2.3 金融风险与监管挑战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与监管挑战。
虚假信息、网络安全风险、资金洗白等问题亟待解决。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其背后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浙江省普惠金融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分析浙江省普惠金融是指以科技手段为支撑,通过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满足广大中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人群等的金融需求,推动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浙江省普惠金融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浙江省普惠金融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
普惠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金融科技的应用也逐渐普及,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
普惠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了中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人群等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推动小额信贷、农村合作社等普惠金融机构的发展,让农民也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
浙江省普惠金融的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金融科技的运用,普惠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
通过线上借贷平台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通过手机银行实现移动支付等。
要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
应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创业者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浙江省新经济的发展。
要加强普惠金融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普惠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要坚守合规经营原则,加强内控体系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普惠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其良性发展,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
要推进普惠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普惠金融应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金融服务的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要加强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衔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要加强普惠金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普惠金融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金融发展模式,浙江省可以借鉴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浙江省普惠金融在政策支持、服务对象范围、科技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浙江省普惠金融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分析浙江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拥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发达的金融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普惠金融在浙江省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现有的普惠金融现状出发,分析普惠金融在浙江省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普惠金融现状1.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发展颇具活力。
在政策支持的推动下,浙江省各级政府积极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工作,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农商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小微企业融资、小额贷款等普惠金融服务。
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参与到普惠金融服务中,为更多的人群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2.普惠金融在浙江省的覆盖情况目前,浙江省普惠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普及程度较高。
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纷纷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涵盖范围涉及小微企业、农户、留守儿童等群体,力求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互联网金融平台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风控手段,为更多的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已渗透到浙江省的各个角落,为浙江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普惠金融的问题与挑战虽然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较为强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够广,仍有部分农村地区和特定群体无法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单一,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金融科技和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瓶颈,需要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和创新力度,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
普惠金融机构的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
二、普惠金融未来发展方向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
在普惠金融政策上,应当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差异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普惠金融服务的平等化和普及化。
金融监管中普惠金融的发展研究第一章金融监管的意义与发展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也不断增加,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金融监管主要是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保护金融机构和消费者的利益。
同时,金融监管也是推动金融业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金融监管中,普惠金融的发展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
第二章普惠金融的意义与现状普惠金融是指为广大普通人群提供金融服务,并促进财富的广泛传播。
普惠金融的意义主要在于解决金融服务不平等、金融资源外流等问题。
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普惠金融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在内的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了普惠金融业务。
第三章普惠金融的发展瓶颈尽管普惠金融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其次,普惠金融发展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普惠金融的普及度;再次,普惠金融发展还需要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第四章如何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了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普惠金融的监管,建立健全严格的金融监管机制;其次,要加大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投入,提高普惠金融的价值链;再次,要通过利用科技手段创新普惠金融服务方式和提高普惠金融的移动化水平。
第五章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了支持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社会机构等多方协同。
政府应加强对普惠金融的扶持,引导金融机构向普惠金融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
同时,还应加强对普惠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普及金融知识和服务质量。
第六章总结与建议普惠金融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推广普惠金融的同时,应注意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为了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加强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打造共享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金融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尽管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日臻完善,但普惠金融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普惠金融是指为普通民众提供便捷、安全、合理的金融服务,包括小额贷款、小额储蓄、保险、支付结算等,是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中国普惠金融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中国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中国普惠金融的现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金融业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但普惠金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较窄。
目前,中国的普惠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普惠金融服务相对薄弱。
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不够丰富。
除了传统的储蓄、贷款、支付结算之外,普惠金融还可以涉及到更多的领域,比如微信支付、货币基金等。
普惠金融的科技支持不够充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普惠金融将更多地依赖于科技,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但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够。
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中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普惠金融服务的普及度不够。
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普惠金融机构,但在服务范围和服务品质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普惠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很多金融机构都面临着成本上升的问题,据统计,近年来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一直在上涨,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普惠金融服务的普及。
普惠金融服务的风险较高。
由于普惠金融覆盖范围较广,服务对象复杂,对风险的管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那些缺乏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在做出贷款决策时金融机构也需要有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推动中国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政府需要出台更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普惠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金融机构需要注重科技创新,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普及度和便捷度。
金融科技的发展将主导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普惠金融作为金融科技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普惠金融是指面向普通民众的金融服务,其目标是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保险、支付等,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还能够缓解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和稳定性。
研究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政策支持和影响因素,对于推动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普惠金融的概念及特点、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中国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影响因素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展望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促进中国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研究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惠金融正逐渐成为推动金融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通过普惠金融,可以让更多的人群获得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保险等,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经济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国内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普惠金融,可以有效缓解贫困问题,促进城乡发展平衡,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普及性,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增强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促进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才能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普惠金融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2. 正文2.1 普惠金融的概念及特点普惠金融是指为低收入人群、农村居民、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薄弱群体提供全面、有效、可持续的金融服务。
它不仅关注收入水平低的人群,也包括因地域、行业、信用记录等原因而面临金融服务短板的群体。
普惠金融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面性: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广泛,覆盖面广,包括但不限于低收入人群、农村居民、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薄弱群体。
[=r金融与埋财 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 辛立秋(教授),王倩菲,王虹(博士) 【摘要】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普惠金融的内涵、效用、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 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对未来该领域研究方向的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普惠金融;效用;水平测度;影响因素;中小微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6)36—0074-3
“普惠金融”(也称包容性金融)是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 “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我国,焦瑾璞于 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普惠 金融”这一概念。普惠金融的概念引入中国后,发展普惠金融 的理念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 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 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2016年1月15 13,国务院印 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普惠金融 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措施和保障手段。近年来,发展普惠金融 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并成为各国政府及国内外专家 学者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重要议题 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梳理了解国内外有关普惠金融的研 究动态,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一、关于普惠金融内涵的研究 有关普惠金融内涵和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 的认识,但是基本含义大致相同。 联合国在一系列调查、讨论与会议的基础上于2006年起 草了《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一书,该书指出每个发展中国家应 该通过政策、立法等的支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能够为所有 社会群体提供合适产品和服务的金融体系。世界银行“扶贫 协商小组”2006年出版了《服务于所有的人——建设普惠性 金融体系》一书,该书认为普惠性金融体系的内核是让所有 人特别是穷弱群体拥有平等享有金融服务的权利。2008年印 度委员会将普惠金融定义为:确保脆弱群体能以一个承受得 起的成本及时且足够地获得各类金融服务的过程。其认为广 义的普惠金融不仅应当关注储蓄、信贷等金融服务,还应关 注保险等金融服务,而狭义的普惠金融是指其中某一种服务 达到金融包容程度(Rangarajan Committee,2008)。 自普惠金融概念引人我国后,国内学者也纷纷对普惠金 融的内涵进行界定。杜晓山(2006)认为普惠金融体系是指将 贫困和低收入客户等弱势群体融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三个 层面之中,全面惠及被排斥于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弱势群 体。焦瑾璞(2olo)对“普惠”二字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普”的 意思是扩大金融服务的外延,即所有金融服务需求者都能享 受到金融服务;“惠”则强调合适,即金融服务需求者能够享 受到合适的金融服务。2016年1月,国务院在《推进普惠金融 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普惠金融的 概念进行了界定:普惠金融是指立足于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 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 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规划同时确定将农民、 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及其他特殊群 体列为普惠金融主要服务对象。 总体而言,国内外各机构以及专家学者对普惠金融的基 本理解大体一致,即为社会所有人,尤其是被传统金融忽视 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等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关于普惠金融效用的研究 1.发展普惠金融的宏观效用。有关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 关系的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主要从实证分析角度阐述发展 普惠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Mandira和Jesim(201i)研究 发现,一个国家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呈 现同向变动关系。宋汉光等(2014)、杨燕(2o15)分别以G20 国家2005~2012年数据、中国和四大经济区域2005—2013年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项目编号: GC16D113);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应链融资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项目 编号:16JYEIL) 口・74・财会月刊2016.36 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普惠金融水平与 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普惠水平在经济增长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粟勤等(2015)以65个发展中国家为样本, 通过数学模型检验了金融包容、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 系,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金融包容和金融深化能够促进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且金融包容的经济增长效用相对较高。 有关普惠金融与统筹城乡发展关系的研究,杜晓山 (2007)认为发展普惠制金融对于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谢 升峰等(2014)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从全国范围来看,普惠金 融发展能够缩小城乡居民福利水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的差距。徐敏等(2014)、肖瑞(2o15)、李建伟等(2o15)均实证 得出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 2.发展普惠金融的微观效用。在提高收入水平方面, Binswanger和Khandker(1995)以印度农户为研究对象,发现 正规借贷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田杰等 (2012)、刘波等(2014)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发展普惠金融能够 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也有学者从理论机制的角度阐述普惠金 融发展对个人收人的影响效应,即门槛效应、减困效应、排斥 效应和涓滴效应(张立军等,2006)。 在创业方面,王珂英等(2016)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普 惠金融发展对农户创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针对企业而言, 程书华(2014)、潘宗玲(2014)认为,由于普惠金融的主要任 务是为被传统金融排除在外的广大低收人人群、中小微企业 提供金融服务,因此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 资难问题,从而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 三、普惠金融水平测度研究 对普惠金融进行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对 其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的测度和评价。目前国内外机构和学者 对普惠金融水平测度和评价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直接衡量金融服务的可及性。Beck等于2007年最 早提出测度普惠金融水平的方法,他们通过引进覆盖银行业 的八个指标来对金融服务可及性水平进行测度。这八大指标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银行金融机构覆盖度,另一类是银行 金融服务使用度。随后,专家学者在其基础上对上述指标不 断完善与改进,所提出的指标仍然是围绕金融服务的可及性 来设计的。如李明贤等(2008)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存款、 贷款、汇兑结算和保险等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覆盖面进行了 测算。孙篙等(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从金融网点、存款、贷 款、汇兑和保险业务的角度对我国金融服务覆盖面进行分析。 二是利用金融普惠指数(也称金融包容性指数)直接对 普惠金融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Sarma (2OLO)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构建方法,从地理 渗透性、产品接触性和使用效用性三个方面的指标来对各国 普惠金融水平进行测度。Arora(2010)从银行服务范围、便利 性及成本三个维度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水平进 金融与理财口 行衡量和评价。Gupte等(2012) ̄在前两类指标体系的基础 上,对印度普惠金融指数进行了全面的衡量。国内学者在 Sarma等金融普惠性指数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在维度选择和 测算方法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加全面地反映普惠金融水 平。陈银娥等(2015)从金融服务的渗透度、可得性、使用效用 性、承受度四个维度对我国30个省份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 行测度。马或菲等(2016)认为以往衡量普惠金融水平的指标 都是有关商业银行的,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有关 保险的指标来对28个国家的普惠金融水平进行测算和比较。 三是通过测度金融排斥程度间接反映普惠金融水平。 Kempson和Whyley(1999)提出了至今仍为国内外主要标准 的金融排斥的六维标准,分别是自我排斥、地理排斥、条件排 斥、评估排斥、营销排斥和价格排斥。王修华等(2009)借鉴 Kempson和whylcv提出的六维度分析法,构建了金融排斥评 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个省市的相关数据,计算出金融排斥 指数,对金融排斥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高沛星等(2011)在 “六维度”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农村金融排斥指数来考察我国 各省农村金融排斥程度。 四、有关影响普惠金融水平因素的研究 有关影响普惠金融水平因素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得出的 结论都涉及宏观环境因素、金融机构因素(供给方)和个人 (需求方)因素。其中,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政策、经 济等因素。Beck等(2005)认为有效的法律体系、产权制度等 是影响金融服务可获性的重要因素。Chakravarty和P ̄(2013) 通过对印度不同年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的研究,认为政策的 制定和实施是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且不同时期的政策 对普惠金融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王婧等(2013)通过实证分 析发现宏观经济是影响中国普惠金融的因素之一。Claessens (2006)认为金融机构的服务壁垒(包括货币性壁垒和非货币 性壁垒)是影响普惠金融水平的因素。Bester等(2008)认为金 融机构产品设计不合理即不能满足贫困人群的需求是影响 普惠金融水平的因素之一。王修华等(2016)构建多元OLS回 归模型得出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等农户特质对农户金融 包容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五、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 从宏观角度来看,吴晓灵(2OLO)从普惠金融的视角谈农 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她认为应该制定政策来规定农村地 区的金融机构抽出部分资金投资于“三农”。柳燕(2014)认为 必须完善普惠金融体系的法律制度,明确普惠金融服务主体 监管法律体系、服务主体的监管主体等。焦瑾璞(2014)认为促 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改变和创新 监管方式,二是通过制定国家层面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健 全普惠金融运行机制等来实现普惠金融政策方面的支持。 从中观角度来看,De La Torre等(2007)通过总结发现, 墨西哥开发银行的电子系统为企业提供保理服务从而拓宽
2016.36财会月刊・75・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