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抗雪救灾感想作文【小学六年级12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9.61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作文读后感:抗震救灾
死亡就隔了那么薄薄的一扇门,推开死亡的门,就再也回不到人间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无常。
2008年5月12日至13日下午54分共1万多人遇难。
灾难超越了地域与时空,灾难是我们共同的伤痛,在无法抗拒的大自然面前,只有爱才是我们得以永恒的力量,只有爱才是我们共同抗衡自然灾难的伟大力量!温家宝总理要求部队指战员排出一切困难,就是足步行也要前往受灾最重的严重地区。
他说,“千方百计进去,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就可能多救活一个人。
”像这样的好总理,不顾自身安危亲临灾区,亿万中国人能不爱戴他,尊敬他吗????
看着那躺在废墟中血肉模糊的人们,看着那些惊慌失措的孩子,看着那千千万万担惊受怕的群众。
人们表达着悲怜。
传递着温暖。
释放着坚强和信心。
一边是死的悲哀,一边是生的进攻,让人坚持不懈。
看到这场面,真让人有一种揪心的疼。
看着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们,看着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看着受灾现场的残垣断壁,相信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无限的哀思和痛楚。
五月的川西,阴雨伴随地震降临,震后的汶川,大地布满伤痕。
这个时候,一顶挡风的帐篷,一床
御寒的被褥,一碗热乎的面条,一句真诚的问候,对于灾区人民来说也许就是希望,就是明天。
灾区人民需要我们的无私帮助,灾区人民需要我们的鼎立支持,灾区人民需要我们的温暖爱心。
让我们为遇难的不幸的人们表示最疼痛,向灾区的老板姓寄以最诚挚的问候,希望他们能直面灾难,坚强的生活下去!人定胜天,相信这世间还有温馨的爱!让我们一起见证这“天无情,人有情”的壮举!。
【 - 字数作文】篇一:《08年的一场大雪》大开眼界呀,终于让我见识到了大雪无情人有情的震撼影响力。
爱心的凝聚力化成了这次拍卖会的主题,用平凡的感动诠释了什么叫爱心大联盟。
虽然不能身临灾区,但是我们与灾区人民的心却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拍卖就是另类的捐款方式,献出自己的爱心,接着激流涌进,最后变为一片爱河。
这次爱心拍卖会,大家争先恐后地进行拍卖。
邮票的含义,是历史的见证;土家族的木偶,代表了民族的风采;可爱的玩具,象征着童年的初衷;书本的醇香,化为了学习的动力。
这一切的一切,又意味着什么呢?每一件物品也许并不是那么昂贵,但却诉说了一个个平凡却又深远的爱心。
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当湖南、安徽等地区受到雪灾之后,政府与各界社会纷纷送去了生活必需品。
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在这个时候,正好是奉献自己爱心的最好时刻。
在拍卖会上,大家都纷纷叫价,为所有受灾群众献出自己的一份关心。
这场拍卖会,不是那种标准的商业拍卖,没有一点利益的成分掺杂在里面。
一切都是那么的质朴,让人看着,就像是冬天里的阳光,和煦的抵达人的心房内部。
我们是争得那么那么的激烈,看似硝烟弥漫,实则是一次心灵的碰撞。
是啊,我们都还只是一群12、3岁的少年,有着儿童的天性善良。
我们,是一群很单纯的孩子。
当看到其他人遇到困难,总是想伸出双手,将他们从漩涡中拉出来。
可是,现在的我们也不再像儿时一般,需要看看家长的表情以确定自己该怎么做。
尽管现在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很薄弱,如果大家一起伸出双手,肯定可以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
要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将它交融在一起,就可以合成一颗名为爱的心。
这颗心,就可以温暖世间的万物。
即便是雪灾,那,也无须惧怕。
加油!灾区的人们!咬紧牙关就挺过去了!最好的,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
看着同学们叫价时的激昂情绪,还有那一抹眉间为受灾地区的担忧,我觉得我应该感谢雪灾。
尽管许多人都不理解。
是的,它带走了很多人回家团圆的希望;带走了过年时应有的喜庆气氛;带走了人们过年时的闲适心情;带走了许多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员工比平时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范文最新推荐------------------------------------------------------2008年抗雪灾心得体会昨天,公司召开五一、五四暨抗冰表彰大会,使我们焦电人又想起了那些和冰冻抗争的日日夜夜。
今年第一场雪是元月二十三日下的,以为和往年没有什么不同,很快就会消融,于是抓紧时机陪孩子到公园照了很多雪景,小孩子还在雪地里玩了大半天,看到孩子开心的样子我也很高兴。
到了元月二十五日,形势急转直下,变成了一场五十年难遇的冰灾。
二十五日早,我一出门,就看到门口的坪里结满了冰,有二、三寸厚,我试着一走,特别滑,于是转身回家对妻子说:“成灾了,我可能要参加厂里的抢险救灾”,说完就往公司赶,平常只要二十分钟的路程,我花了五十多分钟,路上不时有跌倒的员工,没心情看人家的笑话。
这些年来,我一般都是七点半左右到办公室,可是今天迟到了,可能是第一次。
到部门辖区转了一圈,看到的情况让人不敢想像:制样室、化验室停水、停电,员工没办法做事;室外的高压线、照明线裹上了厚厚的冰,低垂得特别厉害;电话线不勘重负,断了好几处;员工走来走去,不停地抖动,那是他们保暖的方式。
回到办公室,我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余部长,并提出了安全注意事项和近期应对措施,然后分头落实到各办及班组。
上午十点钟,公司召开了紧急会议,何总出差在外,廖书记主持。
公1 / 7司成立了抗冰保炉指挥部,下设六个专业组,我和龙总在第五组,负责保障、安全;余部长在第六组,负责生活后勤。
会后,我们又碰了一下头,决定余部长带八个人到生活后勤组,抽六个人加强到保安队值勤;由一个班长带四个人挑煤保机关四个取暖点用煤;其余的做机动力量。
在后来的执行过程中,大部分是有事就通知,看到谁当班就安排做事,没有人有半点怨言,证明我们质检部的兄弟姐妹们在大灾害面前没有当逃兵,没有做懒汉,是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集体。
---------------------------------------------------------------范文最新推荐------------------------------------------------------ 2008年抗击特大雪灾的体会与启示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抗灾救灾中,我们有几点深刻的体会。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是抗灾救灾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是各级党委、政府措施有力、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三是中央国家机关,兄弟省市、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对抗灾救灾大力支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是人民解放军在抗灾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充分反映了他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人民军队。
抗击特大雪凝灾害的实践给我们一些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反思,主要有:一是冰冻灾害向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促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这次特大冰冻灾害损失十分巨大。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受灾地区的部分党委、政府的“防寒意识”不强,“防寒机制”不顺。
多年来,南方地区的不少干部群众在观念上一直认为,防寒是北方地区的事,与南方地区无关。
再加上最近几年一直是“暖冬”,人1 / 10们头脑中更少了“防寒”这根弦。
特大雪凝灾害袭来时,各地就只好采取临时的应急措施,工作显得有些忙乱。
这场灾害告诫我们,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在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认真制订相应预案,一旦灾情发生,才能有序进行抗灾救灾,把受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要有科学的判断与决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今年特大雪凝灾害之初,部分同志对灾情认识不足,还以为是“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结果雪凝越来越大,不少地方因准备不足而吃了大亏。
三是要建立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
要在加大政府救灾投入,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拓宽救灾资金和物资筹集渠道,建立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民众、国际社会和灾民自己的社会化救灾资金投入体系,使灾害救助工作更具开放性。
雪灾无情,人有情
2008年1月29日星期二晴
连续几天的大雪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线毯,新闻媒体也纷纷对这场暴雪进行追踪报道,中央电视台甚至准备将春节晚会放弃,全程直播抗雪救灾活动。
虽然我们常熟美丽富饶,地势好,很少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但是这次也没有幸免于难,听大人们说,这是几十年难得一见的大雪哩。
刚开始,我还很兴奋,因为我终于能看到雪了,这可是几十年难遇的啊!竟然被我碰上了,我可是真有福气,可以好好享受一下雪景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发觉下暴雪不是一见好事,“听说,某某菜市场因为屋顶积雪太厚,而倒塌了,死了八个人,砸伤了七、八十个人呢。
”爸爸神色庄重地对我说。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人命关天,我听了也吓得发抖,晚上看新闻的时候,才明白这场暴雪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是如此巨大。
当然,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为国为民的英雄,昨天就报道三位英雄在抗雪救灾时不幸牺牲,在追悼会上,无数素不相识的人心中怀着感恩前来祭奠这三位年轻的人民子弟兵,许多人在会上忍不住淌下泪水,无数人民子弟兵现在正与冰雪做着顽强的抗争,他们心系人民。
雪是冬天的标志,雪带来太多欢乐,同时也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在灾难面前,我们只有努力顽强地拼搏和抗争。
第1页共1页。
2008雪灾心得体会-众志成城,抗击雪灾2008年发生的雪灾虽无情,但人却有情。
连日来,有一种感动在冰雪天里,摧生一种温暖的力量,别可抗拒。
那是胡锦涛总书记深入400多米的矿井,看望一线矿工,来到秦皇岛,冒着寒风关怀着北煤南运,为南方电力提供充脚的原料。
那是温家宝总理两次深入南方的匆匆足步。
面对牺牲的电力职工家属那深深的一鞠躬,面对火车站候车的乘客,那一声深情的咨询候。
那是牺牲在抗冰雪一线的电力职工周景华、罗长明、罗海文。
明知有惊险,却是义无反顾。
一腔热血,化作洁白的精灵,在冰雪的长空匆匆远行的背影。
那是京珠高速上、京广线上的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铁路、公路职工和沿途干群铲冰除雪的铁镐。
那送到旅客手中热腾腾的馒头、面包、方便面、开水。
那是铜鼓县七名教师护送七十多名学生回家,在海拔800多米雪山上留下的足印. 那是新闻工作者在冰雪一线用镜头、用笔的真实记录。
依旧记得电工们在高塔上挥舞着凿子,那散降下的冰片的影子;依旧记得抢险完毕后,帐篷里士兵们熟睡的脸庞……为了这次雪灾,为了让雪灾地区的灾民尽快恢复正常的日子,一场大规模的捐助活动开始了。
上宣传、呼吁的贴子别断公布,许多工厂、公司纷纷大方解囊,明星艺人等也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国际友好国家也为我国捐助了许多资金。
大雪无情地吞噬着大地,凛冽的寒风吹痛了人们的脸庞,冰霜眨眼冰封了宽敞的马路。
一切大概都变得异常困难,大雪宛然是一具白色的妖魔,用肆虐的雪花把我们逼向白雪皑皑的高山,无法寻觅到出路。
但是,我们可不能认输!因为我们还有“爱”!不管什么天灾人祸都抗只是的爱!它宛然是一束光芒,点亮着希翼的道路,让我们别再胆怯,别再恐怖!有一种感受叫严寒,有一种力量叫“爱”!爱心是一片冬里的阳光,是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日子的希翼;爱心是一首漂浮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一场洒降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露,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感情的滋润。
2008年汶川地震的感悟汶川地震的感悟作文2008年汶川地震的感悟(篇一)转眼间汶川大地震即将迎来十年祭。
我作为汶川地震亲历者之一,看到周围太多人从天塌地陷的惊恐中重获生活的勇气,从绝望的废墟中崛起不屈的生命,经历过覆灭与重生,悲观与希望。
10年岁月匆匆,但是关于生命,关于希望,关于大爱的记忆却并未被时间抹去。
这十年最让我振奋和激动的是我看到汶川乃至中华儿女在这场灾难中得到了远比所谓“基础设施比地震前跃进了五十年”更重要的,那就是在曲折中不断淬炼的民族精神。
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实力增强的大背景下,经历过30多年的和平时期,经济繁荣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实力空前增强,让整个国家和人民从来没有想象到遇到这样重大的灾难和困苦,顷刻间数万人的死亡,十几万人的受伤,物质财产损失的空前破坏,对整个国家和人民心理的冲击也是空前的。
但恰恰就是如此,在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精神内容值得我们永远赞扬和歌颂。
在这场重大事件中对人的尊重和生命的礼赞,对无私大爱的张扬,对灾难困苦中展现的顽强不屈百折不挠,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动力。
汶川大地震是突发在幸福时代的一次超前困难,地震过后的大救援和举全国之力的灾后重建让我们找回了久违的真正的精神品格。
从老祖宗那里恪守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伦延伸为“各民族亲如一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人性的善良和光辉,空前的团结和友爱,整个国家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品格让全世界刮目相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汶川人民早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
前期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汶川县为培育人民群众铭恩奋进的感恩情怀,重塑人人知恩感恩的社会风尚,启动了感恩情怀培育工程。
在更之前的2016年,汶川县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文明家风、校风、民风、政风建设活动。
原因是什么?灾难千百年以来所加予我们的,除了山河动摇、暗黑痛苦外,便是在风霜万劫中锤炼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从不屈服的精神意志。
2008年抗雪救灾感想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2008年抗雪救灾感想,感谢您的阅读!在大家都在欢天喜地地准备过年的时候,异常猛烈的暴风雪袭击了我国。
许多地区大雪天气已经持续了数天,雪灾已成了当前热点问题,也成了当前最需要我们共同度过的难关。
雪灾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很多:雪灾带来损失。
从全国看,雪灾发生后,停水停电、交通受阻、大量旅客滞留车站和机场,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下的物流和能源系统在极端环境下已显得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因为恶劣天气的影响,连主要证券指数都开始下跌,可以说,已触及到了整个国民经济。
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导致群众紧张慌乱和社会秩序混乱。
从区内看,虽然对今年农业墒情带来正面影响,但是对正在发展的设施农业可谓一击重创。
由于受持续低温、冷冻的影响,有10多万亩大棚受灾,加之交通受阻,农副产品运不出、进不来,这就给本已初露端倪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又添了重重的一层阴影。
雪灾也带来教训。
大雪来临,气象部门也发出了红色警报;国家也成立救灾中心;财政部、农业部也向灾情较重的省份紧急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开展农业生产自救工作;南方一些省份也都实施了国家二级紧急预案;各部门也都全力奋战,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但是客观评价,各部门反应得晚了些,考虑的不太充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行业之间还缺乏有效相互的协调和配合;广大民众在雪灾面前也是被动的忍受,传统的过年风俗和几乎成为定律的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极端条件下还是铁打不动得以继续;在煤荒面前,传统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运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各级政府还必须为形势越来越严峻做好准备并要相应采取紧急措施。
雪灾也带来启示。
平常总能从各种途径了解到发达国家动不动就搞一些应对自然灾害的演习和应急预案的演练,有时也感觉到挺可笑的。
但是,仔细想一想,人家这种方式方法确有可取之处。
通过演练,一方面能够提高公共体系在极端环境下的应变和处置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知识。
经典范文2008年雨雪灾害向我们敲想了警钟2008年雨雪灾害向我们敲想了警钟今年1月中旬到2月初,我国南方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低温雪凝灾害。
这次灾害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二是影响范围广;三是冰冻程度重。
就贵州而言,这三个方面都突破了历史极值。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抗灾救灾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灾后重建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势浩大的抗灾救灾中,我们有几点深刻的体会。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是抗灾救灾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是各级党委、政府措施有力、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三是中央国家机关,兄弟省市、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对抗灾救灾大力支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是人民解放军在抗灾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充分反映了他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人民军队。
抗击特大雪凝灾害的实践给我们一些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反思,主要有:一是冰冻灾害向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促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这次特大冰冻灾害损失十分巨大。
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受灾地区的部分党委、政府的“防寒意识”不强,“防寒机制”不顺。
多年来,南方地区的不少干部群众在观念上一直认为,防寒是北方地区的事,与南方地区无关。
再加上最近几年一直是“暖冬”,人们头脑中更少了“防寒”这根弦。
特大雪凝灾害袭来时,各地就只好采取临时的应急措施,工作显得有些忙乱。
这场灾害告诫我们,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在部署工作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认真制订相应预案,一旦灾情发生,才能有序进行抗灾救灾,把受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要有科学的判断与决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今年特大雪凝灾害之初,部分同志对灾情认识不足,还以为是“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结果雪凝越来越大,不少地方因准备不足而吃了大亏。
2008年抗雪救灾感想 -雪灾教我们尊重体力劳动雪灾之年,我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与平常的年份不同,我们在欢乐、喜庆、团聚的时候, 深深地感到这种欢乐是何等的来之不易。
如果节前、节中没有各级领导的运筹帷幄, 没有无数的抗灾勇士的英勇奋斗, 没有无数的普通劳动者的艰辛劳作, 打通冰封的道路, 让众多的民众回到久别的家乡, 给千千万万的百姓在大雪冰封的日子里送来了光明和温暖, 我们何以可能安坐在温暖的家中,享受阖家团聚的欢乐。
雪灾之年的春节, 不仅难忘, 也发人深省, 教给了我们许多平时未必想到或者未必深刻领会的道理。
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应该更加尊重体力劳动,更加尊重体力劳动者。
在自然灾害肆虐, 造成无数的电网结冰倒塌, 无数的道路冰封的时候, 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最惊心动魄的画面是, 崇山峻岭中电力工人在数十米高的铁塔上, 手持木棒、铁扳手或橡胶棒敲击结冰的电网。
最常见的画面是人们手持铁镐、铁铲或是木制的推雪板在铲除积雪。
而最感人的画面是破冰的解放军战士一双双伤痕累累的手。
这些触动心灵的画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技术装备, 但是人的双手、人的体力还是最基础的。
在诡谲多变的来源于优秀范文优秀范文网大自然面前, 现代化也有其脆弱的一面,而克服这种脆弱性的法宝,就是人的体力、人的双手、人的智慧和勇气。
正像电力部门的技术专家所说,手工除冰,看似原始落后,但在这种非常情况下,却是非常必要、非常有效的办法。
人类遇到各种非常事件,往往会把本来是常识的东西突出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因为, 即使在风调雨顺的日子里, 离开了许许多多平凡的依靠体力和双手的劳作, 社会的正常生活是无法进行的。
劳动创造世界, 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连十九世纪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这样的贵族,都把体力劳动视为高贵而有益的事情,身体力行,手艺高超。
可是,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 在一段时间里, 我们一些同志在强调智力和脑力劳动的重要性的时候, 有意无意地漠视了体力劳动的意义。
2008年抗雪救灾感想
在大家都在欢天喜地地准备过年的时候,异常猛烈的暴风雪袭击了我国。
许多地区大雪天气已经持续了数天,雪灾已成了当前热点问题,也成了当前最需要我们共同度过的难关。
雪灾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很多:雪灾带来损失。
从全国看,雪灾发生后,停水停电、交通受阻、大量旅客滞留车站和机场,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下的物流和能源系统在极端环境下已显得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因为恶劣天气的影
响,连主要证券指数都开始下跌,可以说,已触及到了整个国民经济。
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导致群众紧张慌乱和社会秩序混乱。
从区内看,虽然对今年农业墒情带来正面影响,但是对正在发展的设施农业可谓一击重创。
由于受持续低温、冷冻的影响,有10多万亩大棚受灾,加之交通受阻,农副产品运不出、进不来,这就给本已初露端倪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又添了重重的一层阴影。
雪灾也带来教训。
大雪来临,气象部门也发出了红色警报;国家也成立救灾中心;财政部、农业部也向灾情较重的省份紧急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开展农业生产自救工作;南方一些省份也都实施了国家二级紧急预案;各部门也都全力奋战,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但是客观评价,各部门反应得晚了些,考虑的不太充分,地区之间、
部门之间和行业之间还缺乏有效相互的协调和配合;广大民众在雪灾面前也是被动的忍受,传统的过年风俗和几乎成为定律的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极端条件下还是铁打不动得以继续;在煤荒面前,传统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运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各级政府还必须为形势越来越严峻做好准备并要相应采取紧急措施。
雪灾也带来启示。
平常总能从各种途径了解到发达国家动不动就搞一些应对自然灾害的演习和应急预案的演练,有时也感觉到挺可笑的。
但是,仔细想一想,人家这种方式方法确有可取之处。
通过演练,一方面能够提高公共体系在极端环境下的应变和处置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知识。
试问我们周围的亲朋好友,有多少人对火灾、地震、洪水和爆炸等灾害发生后能够有足够的应对知识?我敢说,不会太多。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补的课还很多。
雪灾同样带来商机。
在看到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灾后很多需要把握的东西。
虽然没有做到“未雨绸缪”,但“已雪绸缪”也不算晚,一些设施大棚不仅努力保苗,而且还在积极育苗,以备灾后及时提供所需种苗。
雪灾之后,针对应对极端环境下的各种基础设施改扩建工程必将陆续开工;针对应付灾害天气的各种设备仪器必将生产并投放备用,等等。
在逐步改善应急能力的同时,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兴奋点”的坐标似乎越来越明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善于把握时机,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一场50年不遇的洪水,使我们意识到了要加强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一场突来的“非典”,使我们提高了公共疾病预防能力;也许一场50年不遇的雪灾后,我们各级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和能力会有一个切实的提高。
如果把握到位的话,祸福换的经典演绎就有可能发生,让我们公共努力并期待着这一天尽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