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斗口制
- 格式:ppt
- 大小:6.83 MB
- 文档页数:83
斗栱名称规律及斗口模数制度阐释作者:李世民邱冬妮马波邱坚来源:《绿色科技》2020年第03期摘要:指出了斗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重要标志,是集古人智慧与建筑审美发展于一身的整体。
唐宋至明清斗栱的名称随形态及作用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
对宋式斗栱和清式斗栱命名规律作出解释。
后人总结出宋式斗栱以铺作数命名,数字上有奇数有偶数。
清式斗栱以出踩数命名,命名数字全部是奇数,有种解释,一是古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二是在中国古建筑中强调中心对称,但古人最初命名规律是从仿生观念而来。
指林寺大殿用材三等,木构件尺寸中存在着斗口制度,斗口的大小是清代的两倍。
关键词:斗栱;命名规律;仿生;指林寺;斗口制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03-0211-061 引言木结构建筑是木文化的一个分支,而斗栱是古代官式木结构的重要标志,早期斗栱与大木并无明确分工,唐宋至元阶段逐步分工,明清时期实现了彻底分工,形成独立的组成部分。
斗栱早期以结构作用为主,少有装饰功能。
后期仍为结构构件,但突出了装饰作用。
斗栱具有优美的结构造型,看似很复杂,拆开之后实则为榫卯很簡单,但其命名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及仿生理念。
云南省建水县指林寺大殿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元贞年间,宋式做法的木结构建筑,上下檐有着繁复的斗栱,对材分制与斗口制的研究提供确实的资料。
在古建筑中特别是在官式建筑中都有斗栱,在民居建筑中无斗栱的存在,可见斗栱象征着建筑的等级和主人地位的高低[2]。
随着时代的发展唐宋至明清,特别是宋代和清代斗栱其名称及结构部件名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
宋代斗栱名称以铺作数命名,清代斗栱以出踩数命名。
斗栱名称中的仿生词及数字是否遵循着一定的逻辑规律,是否体现着古人的哲学思想值得探究。
解析斗栱的命名规律及斗口的模数制度将会对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先人的思想有更丰富的理解。
2 斗栱的概述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榫卯结构发展的杰出产物,同时也是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的重要分界线。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中国清代官式建筑设计中的基本模数,又称“口数”或“口份”,见于清工部《工程做法》。
斗口原指斗栱(清式平身科)的坐斗中承托昂、翘的卯口,卯口的宽度一般就是栱材方料的宽度。
清代以斗口尺度作为设计的基本模数,因此斗口成为模数单位量。
此种设计方法被称为“斗口制”。
特点清代“足材”为材厚二倍,斗栱每拽架(每跳)为三斗口,每踩高为二斗口,全为整数。
斗口值为宋制材份中份值的十倍,计算简便。
清制的斗口从六寸到一寸共分十一个等级,级差均为半寸。
不过一至四等的大型斗口尚未见实物,十等和十一等的小型斗口仅见于牌楼和琉璃门。
常用的斗口为六至八等(三寸半至二寸半斗口)。
用材普遍缩小,是清代斗栱的特点。
重要指标房屋的步架和进深紧密相关,又是建筑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在清代建筑设计中首先明确檩数(如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对几檩庑殿顶或歇山顶的规定),根据步架定椽径(椽径为1.5斗口)和柱径(椽柱径为6斗),求出斗口,则其他尺度都可依此推算。
面阔尺度可按斗栱的攒当计,清代一般殿阁的明间斗栱为六攒,翘昂斗栱每攒间距11斗口,于是明间面阔即为7×11斗口=77斗口(一斗二升交麻叶和一斗三升的攒当为 8斗口)。
次间斗栱依次递减。
进深按通面阔的 5/8,并核正攒当,定出确切尺度。
在房屋高度方面,檐柱高为60斗口(或从地面至蚂蚱头下皮为70斗口),于是檐部尺寸即可确定。
再按举架坡度定出侧样,梁架部位均有依据。
至于每个构件的尺寸,小至升斗,大至梁枋,均按口份确定。
有些构件虽然以柱径计算(如柱顶厚为一个柱径,古镜高为1/5柱径,上槛为1/2柱径等),由于檐柱径为 6斗口,金柱径为6.6斗口,实际上一切尺度均与斗口尺寸有比例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同济一、填空题(每题30分,每空格1分)(同济99年)1、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朝称(),在唐朝儿()2、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属于()门形制。
3、秦始皇的陵台底边长达()米,这种陵台在汉代称()4、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朝起开始建造佛塔,属于()式。
5、苏州传统住宅侧路上的主要建筑是(),为住宅中最精彩的部分。
厅堂内的轩,以()椽构成。
6、“阿以旺”是()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
7、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和()。
8、中男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现存最早的砖建筑是()。
9、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清代的斗口分为()个等级。
10、宋代名匠喻浩写过一部(),还设计了著名的开封()塔。
11、宋辽金时期的木楼阁上下层结构连接方式多用()造,结构抗震的关键部位是()。
12、上海沙逊大厦(和平饭店)是由()设计的,属于()风格。
13、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是(),属于()风格。
14、中国近代首批建筑师多毕业于美国的()大学,那里曾是()派的大本营。
1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的作者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主编是()。
一、填空(每空一分,共30分)(同济00年)1、中国的五大古都是()、()、()、()、()。
其中城池保持最完整的是()。
2、中国最早的佛寺是建于()朝的()寺,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建于()朝的()塔,现存元朝以前的最大的佛殿是()朝的()大殿。
3、古代木构建筑用材的模数制大约开始于()朝,成熟于()朝,在清代称为(),是()建筑用材的基准。
4、古代屋顶的色彩等级最高的是()色,最低的是()色。
清代皇家建筑彩画主要为()彩画和()彩画。
5、梭柱大约出现于()朝,琉璃瓦大量用于屋顶开始自()朝,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基座称(),是从()传入的。
6、“民族固有形式”的口号盛行于本世纪()年代,但当时盛行的摩登建筑却是()风格,代表作是外滩的()和()。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DA 穿斗B 内柱升高C 彻上露明造D 草栿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A 小木作B 大木作C 铺作D 檐下作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A 宋B 宋以前C 明清 D元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CA 隆兴寺摩尼殿B 晋祠圣母殿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D 少林寺初祖庵5.宋代的“材”为CA 斗口高B 斗口宽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C)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A)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B)A 模数化B 承重C 装饰D 材等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CA 晋B 冀C 苏D 赣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BA 东周B 西汉C 唐宋D 明清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AA 宗法制度B 秦始皇C 胡服骑射D 丝绸之路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BA 南怀仁B W·钱伯斯C J·朗世宁D 汤若望13.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AA 全面保护B 重点保护C 有限保护D 酌情保护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CA 历史主义B 民族形式C 中国固有形式D 民粹主义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B)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C)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A)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C)城的风貌。
四、填空(共20分,随机抽取10道题)1. 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分制)”,清代用“(斗口制)”作标准。
2.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有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3.《清式营造则例》是(梁思成)(人名)根据《工程做法则例》编著的。
4.计成在《园冶》认为,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
5.“择中”思想见于《周礼考工记》一书,其中的“国”指(城池)。
6.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柱网由内外两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箱斗底槽”。
7.中国营造学社诞生于(1930)年,创始人是(朱启钅今)。
8.清式七檩举架的飞檐为(三五)举,檐步为(五)举。
9. 我国近代建筑的主体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砖木混合结构、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10.宋代用材的材等折变率为();清代斗口的等级折变率为()(数值)。
11.唐宋木构殿堂有(3)个水平结构层,其中最复杂的一个实际上属于(铰接)结构。
12.江南园林边界模糊的空间效果,主要是以(借景)和(障景)手法取得的。
13.中国古代营居喜用木构,这与(阴阳五行)观念不无关系,也是(砖石)结构不发达的一个原因。
14.上海大厦(百老汇)属于(折中主义)风格,是(北外滩)的端景。
15.历史上外来建筑文化移入中国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其英文表达可用(acculturation)一词,而当代建筑的一大倾向是“趋同”,英文表达为(assimilation)。
16.在我国古代氏族社会时期,房屋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干阑式建筑、木骨泥墙建筑。
17.我国现存最早的塔是嵩岳寺塔。
18.我国的古代佛塔一般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三种基本类型。
19.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居民区、手工商业区。
昂:宋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有上下昂之分。
安济桥:隋朝春负责修建,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B版筑夯土墙: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
它是以木板作模,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的。
在长城沿线,可以看到不少地方是夯土墙。
步架:檩与檩之间的距离称为步架,一般情况下一步架为22斗口.抱厦: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抱头梁:长一步架,承担一个檩子的力,在檐口处的梁,有斗拱时叫挑尖梁,无斗拱时叫抱头梁. (图说P175)驳岸:池岸一般都用石块叠成曲折自然的形状,只有少数地带砌成整齐的池岸,可以用来停船的地方。
壁龛:墙壁凹处,通常置有塑像。
宝城宝顶: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气候,便于雨水流下而不浸润墓穴,且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
避弄:住宅前后各进之间可以不通过正中厅房,而由侧面甬道行走,称避弄。
C砌上明造:即不带顶棚,将"上架"的梁,枋,檩,椽都暴露于室,这样就把屋顶层的部空间并入里空间,使室大为高敞,清称露明.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垂带(阶级)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两侧有垂带石。
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礓嚓(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多用于城墙马道。
如意踏跺: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垂带石:在垂带踏跺两旁,其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清代不砌象眼.象眼:垂带外侧的三角形垂直面宋代用条石层层退入砌成,呈象眼。
象眼石:清代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石侧面.抱鼓石: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退半柱径.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
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
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1.中国营造学社创立时间,创始人1930年朱启钤创办“中国营造学社”2.清代木构架单体建筑的特点。
(平面、台基、构架、屋顶、装修)平面: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4.副阶周匝拓展:(副阶周匝:在建筑的主体(塔身、殿身包围一圈外廊)之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例:山西应县佛宫寺课件: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周匝。
5.台明做法的种类,等级从样式上可分为(1)平台式——普通台基分类:根据包砌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砖砌台明:台帮部分用细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仍用砖作——属低等次台基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台帮全用石活——属中等次台基台明的长宽尺寸要求:“下檐出”小于“上檐出”(2)须弥座:很隆重的做法,主要用于重要组群的重要殿座——属于高等次台基6.宋代材分制,清代斗口制宋代的材分制宋代材分(fèn)制: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材的高宽比为3∶2材分八等:据等级之别而用:一等材6寸x9寸八等材3寸x4.5寸柱径大小已被确定:2个足材到3材即42分…45分之间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一个斗口为10分(比宋计算方便)材分十一等1-4 等:没用过5-6 等:大殿7-8 等:厅堂8-9 等:亭、榭9-11等:给装修用7.中国建筑屋顶形式中正式建筑的种类,等级(1)硬山顶二庇、五脊宋代的叫法:无(2)悬山顶二庇、五脊宋代的叫法:不厦两头(3)歇山顶四庇、十一脊宋代的叫法:九脊顶厦两头(4)庑殿顶四庇、五脊宋代的叫法:四阿顶等级: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庑殿(单檐)——歇山——卷棚歇山——悬山——卷棚悬山——硬山——卷棚硬山8.卷棚卷棚概念: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形式。
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卷棚顶建筑由于没有正脊,因此没有吻兽。
1、材分制(宋);“材”的高度分为15 “分”,而以10 “分”为其厚。
斗拱的两层拱之间的高度定为6 “分”,为“栔”,大木做的一切构件均以“材”、“分”、“栔”来确定。
2、斗口制(清);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九分,斗口分^一等,最大斗口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一等斗口则为一寸,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
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算简化。
3、斗棋;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棋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棋传递到立柱上。
斗棋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4、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一个雷公柱的柱径,从而使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平滑的折线产生曲线感,从而影响屋顶正面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样长。
5、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板的外皮&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7、生起;建筑物的檐柱(即最外圈柱)由当心间向两端依次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8、叉柱造;叉柱造是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
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
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叉柱造: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
9、大木作;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柱,梁•枋.懔.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