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化性溃疡与狐惑病的关系_罗化云
- 格式:pdf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2
狐惑病名词解释:狐惑病是一种与肝脾肾湿热内蕴有关的口、眼、肛(或外阴)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
狐惑病特征性病变是口、外部、眼、全身容易同时出现溃蚀。
因为狐惑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有点像自然界的狐狸,它的生性狡猾,容易反复,感觉有点像狐狸一样,处于一个迷惑的状态下,所以命名为狐惑病。
一、病因
狐惑病的发生有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湿与热是引发本病的两个重要原因。
或感受湿热毒邪,或热病后余毒未尽,或脾虚湿热内蕴,或阴虚生热酿湿,均可致病。
二、症状
1、口咽症状:口腔粘膜、舌、齿龈、咽喉等处发生溃疡,口舌痛,齿痛,声嘶咽干;
2、外部症状:阴囊肛周、阴茎龟头或女子阴唇等处发生溃疡痒痛;
3、眼部症状:目赤,畏光,肿痛,化脓,视力减退甚则失明。
若出现眼部损害,意味病情严重;
4、全身症状:发热,多汗,疲乏,关节酸痛,失眠,恶心厌食,烦燥不安,神情恍惚等,有的患者面部的颜色出现乍白乍黑等异样改变。
三、治疗
狐惑病的治疗以滋阴清热,凉血解毒为主。
可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用生熟地、麦冬、白芍、龟板、阿胶、石斛等滋阴补肝肾壮水,以补其源;黄芩、黄连、黄柏、竹叶、丹皮、生甘草清热解毒。
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经常溃疡的人必看一一甘草泻心汤展开全文今天小叔再来聊一个疑难杂症。
你们听说过狐惑病吗?没有,那今天的文章又让你们大开眼界了。
著名经方学家,也就是专门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而且研究得很深很彻底的国宝级老中医胡希恕(现在已经驾鹤西游)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案。
话说有一个女军人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西医看了很久束手无策,于是只好找中医,找到胡希恕老中医。
胡希恕一听她描述,心里就明白了七七八八。
这个女军人得的是什么怪病呢?比较难说出口,一个症状就是经常烂嘴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口腔溃疡,这可不是偶尔一次口腔溃疡,是经常性的,反反复复的,一个月发作好几次的。
这位军人另外两个症状比较难于启齿,是什么呢?是前阴与后阴也经常性的溃疡,前后二阴不用小叔解释了吧?后阴就是肛门,前阴就是男女的生殖器官。
所以这个病比较隐私,很多人得了也不好意思去治疗。
胡老一看这个病,这不就是张仲景描述的狐惑病嘛,这种病现在叫做白塞氏综合征。
这种疑难杂症主要的症状是什么呢?就是好发于全身的黏膜系统,只要有黏膜的地方就容易发作,比如眼结膜炎、口腔溃疡、咽喉炎、食道溃疡、胃粘膜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还有溃疡性结肠炎。
另外我们的前后二阴也有大量的黏膜系统,所以也容易发生溃疡。
狐惑病,也就是现在的白塞氏综合征,最主要的症状是三个地方发生溃疡,一个是眼睛,一个是口腔,一个就是前后二阴,然后有些人还伴随着其他部位的溃疡,但主要是这三个部位。
胡老对这个狐惑病很有信心,因为他对张仲景很有信心,既然张仲景千年前都说了这个病了,那一定不难治。
于是胡老就用了张仲景一个非常著名也很简单的方子就把这个像狐狸一样狡猾迷惑人心的疑难杂症搞定了,这个方子小叔一说出来,小伙伴们一定会“哦”一声,原来是这个方子啊。
这个方子就是甘草泻心汤。
资深小叔粉应该知道,这个甘草泻心汤小叔曾经多次介绍过,可以调理上热下寒,可以调理反反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这个方子尤其善于调理那种寒热错综复杂的溃疡。
狐惑源流考姜德友;陈俣萌【摘要】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三方面人手对狐惑的源流进行考证,探讨历代医家有关狐惑病名的争议,总结对狐惑病因病机的认识,剖析狐惑的临床治法,以拓宽临床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7(026)009【总页数】3页(P1579-1581)【关键词】狐惑;病名;病因病机;治疗【作者】姜德友;陈俣萌【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狐惑是以目赤眦黑、口腔咽喉及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主要症状的疑难病[1],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恍惚。
首载于东汉医家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自问世以来,该病即作为一大疑难怪病为后世医家所关注,尤其对狐惑的病名颇有争议,可见其病因病机之错杂,临床表现之纷繁。
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3方面入手,研究整理历代医家重要医籍,追溯其历史沿革,探究其学术脉络。
从古至今,历代医家主要产生以“狐惑”“狐蜮”为代表的病名之辨[2]。
与张仲景年代较为接近的一些著作,如《脉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均以“狐惑”命名,至元代赵以德在《金匮方论衍义》中始提出“狐惑病,谓虫蚀上下也”,其后诸多注家由此演绎而变为“虫病”[3],直到清代唐容川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首次将“狐惑”改为“狐蜮”,其后始有病名之辨。
查阅历代医籍,考究其历史称谓,据其命名特点分类整理如下。
1.1 以病症命名关于狐惑病症的描述,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后《医说》有云“古之论疾,多取像取类,使人易晓。
以时气声嗄咽干,欲睡复不安眠,为狐惑,以狐多疑惑也”;《金匮要略心典》亦云“盖虽虫病,而能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曰狐惑”[4],言其或状如伤寒,或取类比象,或为虫病,均可使人出现神情恍惚,卧起不安,惑乱而狐疑的临床病症,发现清代以前均是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命名为“狐惑”。
周学文辨治消化性溃疡周学文辨治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消化系统疾病,多发生于胃、十二指肠,临床多以上腹部疼痛或不适,腹胀、反酸、恶心、呕吐等为特征,可并发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危重征候,中医学属“胃脘痛”、“吞酸”等范畴,因溃疡的形成、发展与胃液中胃酸及胃蛋白酶等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它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主要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病位虽在胃肠,而与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一般认为本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脾胃气虚,在标为气滞、郁热、痰饮、瘀血等,临床多以温中健脾、疏肝和胃、养阴益胃、通补结合、调理寒热、化瘀通络等法辨证治疗,总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
而西医多以抑酸、保护黏膜和抗幽门螺杆菌(Hp)三方面入手,临床多采用三联疗法,甚至是四联疗法。
也有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疗法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
一、病因病机根据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同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的饮食习惯、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
这同胃脘痛的发生因素有一定的相似。
饮食失常、嗜食肥甘酒食,正如《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由情志所伤,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致使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日久血行失畅,瘀阻胃络,正如们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中所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或由脾胃虚弱,胆火上逆,胆汁反流于胃,所谓“邪在胆,逆在胃” (《灵枢·四时气》),“肝胆之火逆入于胃”(《医宗金鉴》);或由感受外邪,因失治误治,邪热内陷,邪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而成胃脘痛。
周学文教授对本病多年临床观察研究,尤其是活动期溃疡病,结合本病局部病变特点及全身证候,创立“毒热”学说。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受纳、腐熟水谷。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脾主升、胃主降,是升降运动的枢纽。
外邪、六淫等致病因素侵犯脾胃,致使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郁滞,邪气不解,郁而化热,形成毒热,《金匮要略心典》云:“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
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1俞××,女,30岁,外地工人。
初诊:1977年2月14日。
幼年就有口腔溃疡,1967年又发生阴道溃疡,但未加注意。
1972年开始,两小腿发现结节性红斑,大如旧铜币。
并且经常要发寒热,1973年以上各症发作最剧,当时血沉50毫米/小时,血清粘蛋白139毫克%,1973年住过上海××医院,1974年住过安徽××医院分院,都诊为白塞氏综合症。
先后服用过强的松三年,现在已停服。
再用丙种球蛋白,用后红斑消退,溃疡未愈。
1975年摘除扁桃腺后,寒热不再经常发作,但其他诸症还经常要发作,时间往往在经期前后,平时经常要生疮疖。
刻诊精神萎靡,髋、膝关节疼痛,左下齿龈有溃疡一处,大如绿豆。
其余未作检查。
脉弦细,舌苔淡润。
此《金匮》所谓狐惑病也。
现在情况尚属稳定,即用《金匮》甘草泻心汤加减以治其本,似属相宜。
生炙甘草(各)三钱,党参三钱,生黄芪三钱,炒黄芩三钱,银花藤一两,连翘三钱,北细辛一钱,川柏钱半,全当归二钱,炒白芍三钱,生姜一片,大枣三枚。
七剂。
复诊:4月20日。
服上药七剂后口腔溃疡转好,精神振作,自忘其病。
本月初因劳累,口腔溃疡又复发一次,要求厂医照抄原方续服七剂又转好。
最近左边大腿曾出现红斑一处,大如黄豆,自行消退。
腰膝略有酸痛。
脉弦细,舌淡润。
再以原方出入。
原方去银花藤,加银花三钱、淮牛膝三钱、川断三钱。
七剂。
按:金老师说:“甘草泻心汤是《金匮》治狐惑病原方,度其用方之意,似以狐惑病为湿毒之病,可以上蚀口咽,可以下蚀二阴,变幻多端,故名为之狐惑。
上下交病,独治中,故用甘草泻心,仗中气运而热自化”。
金老师化裁此方,生熟甘草并用大量,生者用以解毒,熟者用以和中。
黄芪既与银翘合用以托毒,又与党参合用以益气。
归、芍用以和营。
尤在泾认为本方之治狐惑,“苦辛杂用,足胜杀虫之任。
”金老师认为本病虽然不属虫病,但受到尤氏“苦辛杂用”之启发,易原方中干姜、黄连为细辛、黄柏,干姜偏于温守而细辛则偏于辛散;黄连偏于燥湿而黄柏则偏于坚阴。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和治疗新理念
胡伏莲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自从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下称HD)以来,人们对Hp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阐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新理念,本文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溃疡愈合”和“溃疡治愈”与溃疡愈合质量关系;(2)Hp发现是消化性溃疡病因学和治疗学上的一场革命,根除Hp才能降低或预防溃疡复发;(3)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是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基本的手段;(4)消化性溃疡治疗新策略应该是: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根除Hp。
希望对读者在对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原则上有所指导。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胡伏莲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10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1
【相关文献】
1.消化性溃疡治疗护理新理念 [J], 田玉坤
2.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的现代概念 [J], 胡伏莲;杨桂彬
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及近代治疗 [J], 张贤康
4.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和治疗新理念 [J], 胡伏莲
5.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及治疗研究进展 [J], 蔡有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狐惑病及中医治疗狐惑病之名出自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本病多发于中青年人,其病程长达数年、数十年不等,各部位病变同时或交替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据狐惑病所具有的眼、咽喉、外阴溃烂、精神不安、神志恍惚等证候表现,一般都认为与1937年土耳其医生提出至今仍原因不明的白塞氏病极为相似。
亦有人提出其发病与结核、梅毒、隐性感染、维生素缺乏、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一直无特效疗法。
我们认为中医与西医是理论体系不同的两种学科,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不同,通过两者取长补短,有利于揭示本病的实质。
根据国内外报导和我们对33例病人的比较观察,认为白塞氏病与狐惑病最能吻合。
狐惑病的发生中医一直认为与伤寒之后热邪未尽,湿热毒邪内蕴有关。
属“喉阴之病”,是“湿热之毒循肝经上蒸下注,所患之处无不溃烂”。
后人亦有人提出为湿热生虫,三虫上下求食乃使病发。
我们认为本病的发生,在于外感与内伤两个方面,湿与热是引发本病的两个重要原因。
或感受湿热毒邪,或热病后余毒未尽,或脾虚湿热内蕴,或阴虚生热酿湿,均可致病。
但一般来说单纯六淫邪气侵袭,不足感发本病,体质亏虚,也难能滋其自生,多是内外合邪,湿热郇积,内困外扰而为其病。
本病在临床上不难辨认,症状特点以口、眼、外阴同时出现溃烂(眼部症状一般出现较晚),兼发热、头晕、疲乏、烦躁、神情恍惚、声嘶脘闷等。
好发于20~45岁年龄。
病之初起多为实证,湿热内蕴附着不去,郁腐肌表,蚀为疮疡。
缠绵日久,热邪伤阴,湿浊伤气,致使阳气虚损,肝肾阴虚。
故辩证要注意,一是虚实,孰多孰少;二是寒热,因湿热壅滞是诱发本病的主要机制,病久正伤,或因苦寒攻伐,克损阳气,引寒内生,无见热红表现,皮肤破溃处也不见鲜红肿痛。
三是湿邪贯穿始终,本病各阶段,均与湿邪滞腐相关。
早期湿热毒邪壅滞,晚期寒湿阻滞,气血运行失宜,溃蚀难愈,正合湿邪粘滞特性。
故治疗上,视不同阶段及表现,祛邪扶正为主要法则。
早期病人多表现为肝胃湿热,治以清热,除湿解毒,方可选用龙胆泻肝汤为基本方,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咽干热病者加玄参、麦冬、桑白皮;热毒化火烁津者加蒲公英、玄参、白花蛇舌草;烦躁脘胀者加白芍、陈皮、香附;往来寒热,少阳郁结者参选小柴胡汤或达原饮加减治疗。
内科消化性溃疡之答禄夫天创作【概述】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系指主要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亦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接触的其他部位, 包括食管、胃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及其附近肠襻, 以及梅克尔(Meckel )憩室.由于溃疡的病损超越黏膜肌层, 故分歧于糜烂.消化性溃疡的得名在于其发生与胃酸、胃卵白酶有关.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胃黏膜的损害因素(幽门螺杆菌、胃酸及非街体抗炎药等)年夜于防御因素(胃黏膜屏障、黏液、黏膜血流、细胞更新及前列腺素等)所致.【临床暗示】(1)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在上腹部或偏右, 胃溃疡在上腹部偏左.(2)疼痛性质及时间:空腹痛、灼痛、胀痛、隐痛.十二指肠溃疡有空腹痛、三更痛, 进食可以缓解.胃溃疡饭后半小时后痛, 至下餐前缓解.(3)患病的周期性和疼痛的节律性:每年年龄季节变动时发病.(4)诱因:饮食不妥或精神紧张等.2.其他症状:可以陪伴反酸、烧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1)上腹部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压痛偏右上腹;胃溃疡偏左上腹.(2)其他体征取决于溃疡并发症, 幽门梗阻时可见胃型及胃蠕动波, 溃疡穿孔时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的体征.4.特殊类型的溃疡:包括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溃疡、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老年性溃疡及胃泌素瘤.特殊类型的溃疡不具备典范溃疡的疼痛特点, 往往缺乏疼痛的节律性.胃泌素瘤患者多有顽固性症状和多发性难治性溃疡, 手术后近期多复发, 有的陪伴水泻或脂肪泻.【诊断要点】1.临床暗示:消化性溃疡往往具有典范的临床症状, 但要注意特殊类型溃疡症状往往不典范.还有极少数患者无症状, 甚至以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如穿孔、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2.体征:消化性溃疡除在相应部位有压痛之外, 无其他对诊断有意义的体征.但要注意, 如患者呈现胃型及胃蠕动波揭示有幽门梗阻;如患者呈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 则提示溃疡穿孔.3.胃镜检查:胃镜可抵消化性溃疡进行最直接的检查, 而且还可以取活体组织作病理和幽门螺杆菌检查.内镜诊断应包括溃疡的部位、年夜小、数目以及溃疡的分期:活动期(A1 A2)、愈合期(H1 H2)、瘢痕期CS1 S2).对胃溃疡应惯例取活体组织作病理检查.4. X线钡餐检查:气钡双重比较可以显示X线的直接征象(具有诊断意义的完影)和间接征象(对诊断有参考价值的局部痉挛、激惹及十二指肠球部变形).5.幽门螺杆菌检查:通过胃镜可以取胃窦黏膜作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或者作Hp培养.【治疗方案及原则】1.一般治疗(1)消除病因:根除Hp,禁用或慎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2)注意饮食卫生.2.药物治疗(1)对症治疗:如腹胀可用促动力药如吗丁琳;腹痛可以用抗胆碱能药如颠茄、山莨若碱等药物.(2)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按作用途径主要有两年夜类.中和胃酸的药物, 如氢氧化铝、氧化镁、复方胃舒平、乐得胃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主要指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D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800mg每晚-次;雷尼替丁150mg每日二次;法莫替丁20mg每日二次.②质子泵抑制剂(PPIs)奥美拉唑20mg每日-次;兰索拉唑30mg 每日-次;潘托拉唑40mg每日-次.通常十二指肠溃疡治疗2-4周, 胃溃疡治疗4-6周.(3)胃黏膜呵护药①硫糖铝1. 0g每日三次或每日四次(餐前1h及睡前).②胶体次枸椽酸秘120mg每日四次, 三餐前半小时及睡前.(4)根除Hp的药物:根除Hp可以减少或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复发, 经常使用药物有: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及呋喃唑酮等;胶体秘剂既是胃钻膜呵护药, 也是有效的杀灭Hp药物PPIs和H2 RAs虽然是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但与抗生素合用能提高Hp根除率.关于具体用法及治疗方案详见“幽门螺杆菌感染”-章.(5)关于维持治疗问题:对Hp阴性的消化性溃疡, 如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 在溃疡愈合后仍应适当维持治疗, -般用H2 RAs ,按每日剂量的半量维持, 其维持时间视病情而定.。
52第11卷 第11期 2009 年 1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11 Nov .,20091 定 义狐惑病首见于《金匮要略》,[1]主要症状是以目、口、舌、咽及前后二阴溃烂为主的一组症候群,类似于西医学中的白塞氏病。
它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主要累及皮肤、黏膜的慢性进行性多发性多系统损害疾病。
常表现为反复发作和缓解的口腔小溃疡,阴部溃疡和眼色素层炎,同时亦可累及全身多种脏器。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不同于糜烂,是常见的多发论消化性溃疡与狐惑病的关系罗化云,薛玉萍(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南 郑州 450006)摘 要:从狐惑病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面探讨了二者的不同点,找出了二者的共同点和治疗的互补性,并且根据临床实践,采用升麻鳖甲汤与清胃散加减后的新方解毒愈疡汤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文中强调二者的临床相同点和互补性,为提高狐惑病和消化性溃疡病的疗效,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狐惑病;解毒愈疡汤中图分类号:R25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11- 0052- 02收稿日期:2009-06-18作者简介:罗化云(1956-),男,河南南阳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of Peptic ulcer And HuhuoLUO Hua-yun, XUE Yu-ping(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6, Henan, China)Abstract:To explore the deference and common ground and recruit between peptic ulcer and Huhuo from the pahogeny and pathology clinic expression,diagnose and therapy. Gain some curative effect in introducing ,Jiedu Yuyang tang,which is root in the Shengmabiejia tang and Qingwei san on the base of clinical practical experience.It is helpful to insist the cornmon ground and recrui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cotion of Huhuo and Peptic ulcer.Key words:peptic ulcer; Huhuo; Jiedu Yuyang tang ( 19 ):2314-2315.[ 6 ] 吕东来,魏品康.消痰散结方治疗中晚期胃癌15例[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 ( 6 ):401-402.[ 7 ]丁红华,陈栋晖,朱莉菲,等.柘木糖浆治疗胃癌疗效观察[ J ] . 中成药,2001,23 ( 2 ):151-152.[ 8 ] 达南,任大成,帅世全,等.益寿消结散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J ] .西部医学,2003,1 ( 1 ):67-69.[ 9 ] 李淑芳,贺磊,宋炎阁.益气活血中药联合EAP 方案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 J ] .四川中医,2002,20 ( 12 ):33-34.[ 10 ] 林胜友,沈敏鹤,吴良村.芪珍胶囊对气虚血瘀型胃癌临床症状改善的研究[ J ] .Chinese Journal of the Practical Chinese with Modern Medicine,2002,2 ( 15 ):792-793.[ 11 ] 饶燮卿,郁仁存,王笑民.益气活血法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研究[ 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 ( 2 ):44-46.[ 12 ] 许尤琪,薛惠宁,诸晓秋,等.健脾活血解毒中药抗胃癌术后转移的临床观察[ J ]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 ( 3 ):192-194.[ 13 ] 周光耀,吴丽英,倪爱娣,等.抗炎Ⅰ号静脉注射液治疗24例中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J ]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8:15-16.[ 14 ] 赵永斌.金蒲胶囊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与胃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J ]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17 ( 4 ):45-46.[ 15 ] 段平,何静,张敏.健脾解毒法治疗晚期胃癌[ J ] .四川中医,2002,20 ( 1 ):44.[ 16 ] 章礼和,费广圣.扶正培本中药在胃癌,结肠癌术前应用42例临床观察[ J ]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 ( 2 ):95-96.[ 17 ] 邢乐道,徐为伟.神农饮冲剂治疗晚期胃癌12例[ J ] .湖北中医杂志,2003,25 ( 12 ):38.[ 18 ]傅岳武,冯燕虹,陈荣,等.黄芪四君子汤联合肠外营养支持促进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研究[ J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 ( 6 ):459-461.[ 19 ] 刘帆.扶正消瘤汤治疗中晚期胃癌36例临床观察[ J ]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 ( 1 ):65.[ 20 ] 夏绍军,韩可祥,魏有刚.老年胃癌围手术期益气养阴治疗32例临床分析[ J ] .中国医药卫生,2005,6 ( 9 ):25-26.[ 21 ] 钟薏,邹菁,张丽英.云芝糖肽对胃癌化疗患者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J ]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 ( 11 ):668-669.[ 22 ] 李强,杨柳.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治疗胃癌放化疗后呃逆96例[ J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 ( 7 ):67.[ 23 ] 陈宝树.酸甘化阴为主组方治疗胃癌术后21例临床观察[ J ] .江苏中医,1990,6:6-7.[ 24 ] 李凌.加味旋复代赭汤治疗胃癌化疗后的毒副反应[ J ] .中医药学报,2000,6:25.[ 25 ] 俞企望,李世宏.升阳益胃汤治疗胃癌术后消化不良39例观察[ J ]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 ( 7 ):397.[ 26 ] 杨志新,尤建良.中药微调3号辨证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研究[ J ]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 ( 11 ):1434-1435.[ 27 ] 高洪铨.养胃健脾汤治疗胃癌化疗后不良反应44例[ J ] .河北医学,2003,9 ( 4 ):380-381.[ 28 ] 崔大江,王志勇,聂丹丽.草乌治疗阳虚型晚期胃癌31例[ J ] .陕西中医,2002,23 ( 12 ):1079-1080.[ 29 ] 乔晓洪.扶正抗癌方治疗中晚期胃癌40例临床观察[ J ] .浙江中医杂志,2005 ( 6 ):342-343.[ 30 ] 陈延昌.中晚期胃癌术后单用中药长期存活25年以上患者4例报告[ J ]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5,4 ( 3 ):79-80.[ 31 ] 娄桂兰,王明美.芪参汤防治胃癌术后化疗骨髓抑制的临床观察[ J ]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 ( 6 ):351-352.[ 32 ]石怀芝.孙桂芝辨证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经验[ J ] .北京中医杂志,2003,22 ( 2 ):13-14.11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病。
[2]也有食道溃疡和结肠溃疡,属于“胃脘痛”、“呕吐”、“泄泻”、“复发性口疮”、“湿疹”等范畴。
共同点:溃疡是狐惑病及消化性溃疡的基础,狐惑病的溃疡肉眼可见,但消化性溃疡一般要靠内镜、消化道钡透才能得到确诊。
2 病因病理狐惑病的发生,大多数学者认为与感染、免疫、遗传和精神因素有关。
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温热毒邪蕴滞,而温热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是感受湿热毒邪,内因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温热毒邪蕴于肝脾肾,上攻于口、眼、下注于外阴而致溃疡;若湿热阻止,脾失健运,则见腹胀、纳差或胃肠道溃疡。
因情绪波动,忧、思、郁、怒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过食肥甘厚味,酿成脾胃湿热,影响心脾肝肾,而心气攻于舌,脾气攻于口,心脾湿热,则口舌生疮,肝脉注目绕阴器,肾开窍于二阴,肝肾湿热上熏形成眼疾,下注二阴,则外阴部溃疡。
近年来对于溃疡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
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都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有关。
精神因素:根据现代的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观点,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之一。
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
不少学者认为溃疡的形成是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节和外感六淫等综合作用而致肝郁脾虚、阴阳失调的结果。
共同点:从病因上讲,狐惑病和消化性溃疡均与感染、免疫、精神、遗传有关。
从病理学上来讲,二者都与湿热、精神紧张,饮食不节,气郁化火,灼伤黏膜,导致黏膜溃疡有关。
3 临床表现该病从口腔、食道下端、胃部、回肠远端、回盲部、升结肠到肛门等全消化道均可受累,发热、腹痛、恶心、呕吐及消化道出血为主。
回盲部肠道黏膜溃疡多见,可致肠穿孔大出血。
溃疡可单独发作,也可以多发性,溃疡深浅轻重不一,早期可能无明显不适,而病情较严重时会表现出各种症状,如食道溃疡时,前胸部会有灼热感,尤其是食硬性食物,较烫的食物时更明显。
上腹饱胀,嗳气,吞咽困难,中下腹胀满,隐痛,阵发性绞痛,腹泻,便秘等,严重者可因大出血等并发症而死亡。
消化性溃疡病表现:上腹疼痛、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3]部分病人合并口疮。
内窥镜检查可见食道、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灶。
共同点:狐惑病和消化性溃疡均与消化道黏膜溃疡有关,大多数病人有消化道的上腹疼痛、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
4 诊断和治疗由于狐惑病患者消化系统的表现与一般的消化道疾病的病变很容易混淆,治疗上如不积极控制原发病而按一般的消化道疾病治疗,也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因此,有类似症状的患者须进一步明确诊断,回顾是否存在白塞病的其他的症状,而采用既要控制白塞病原发病,又要对消化道疾病对症治疗的综合措施,才能获得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