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编制《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通知药监械函[2001]13号各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或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中心: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五条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的规定,经研究决定,将委托并请你中心依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5号)《医疗器械分类规则》的要求,对原1998版《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目录》进行全面修订调整。
现将修订调整的范围及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请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5号)《医疗器械分类规则》的要求,对原1998版《中国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内容进行全面修订调整,同时对修订调整的内容应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二、关于分类与代码的编写:原《目录》是按GB7635—87《全国工农业(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标准等要求进行编排的,即68xx。
目前考虑该标准正在修订过程中,现暂不标注医疗器械行业代号(68),只要求标注医疗器械产品类代号(01—99)。
三、在编写《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时,原《目录》中的基本格式要求不变,应将产品类代号和标题名称、序号、名称、品名举例、管理类别详细列出,并具体予以明确。
四、请你中心在本归口的医疗器械标准范围内对原《目录》进行修订调整,遇有归口范围不明确的,应附文字说明。
五、请各中心将修订调整后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及文字说明于5月15日前函报我司标准处。
特此通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二OO一年四月四日关于印发《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通知国药监械[2002]30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现予印发,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该《目录》不包含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另行印发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分类目录。
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即行废止。
特此通知附件:《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关于2002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有关问题的批复国药监械[2002]410号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你局《关于新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几点问题的请示》(京药监械〔2002〕29号)收悉,现批复如下:一、97版《目录》包括而2002版《目录》未包括的产品,原则上不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二、按97版《目录》已注册的产品,如该产品上市后无不良事件,可待该产品注册证到期时,再按2002版《目录》类别要求换证;三、接骨螺钉见骨钉(6846-1),功能辅助装置见器官辅助装置(6846-5),医用夹板为I类产品,序号为6864-3;四、使用已注册的义齿材料生产的义齿为Ⅱ类医疗器械,序号为6863-16;五、一次性使用活检针为Ⅲ类医疗器械,可重复使用活检针为Ⅱ类医疗器械,序号为6815;六、无创监护仪器为Ⅱ类医疗器械;七、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无菌或非无菌)均执行2002版《目录》;八、在没有制定新的体外诊断试剂分类规定前,体外诊断试剂暂按Ⅲ类产品管理;九、2002版《目录》中煮沸消毒设备的序号为6857-7,牙周塞治剂与根管充填材料使用相同的序号(6863-3)。
医疗器械编码规则
摘要:
1.医疗器械编码的概述
2.医疗器械编码的规则
3.医疗器械编码的实施与应用
4.医疗器械编码的意义
正文:
【医疗器械编码的概述】
医疗器械编码是指为医疗器械分配的唯一编码,用于识别和追溯医疗器械的信息。
医疗器械编码规则的制定,旨在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提高医疗器械的可追溯性,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与安全。
【医疗器械编码的规则】
医疗器械编码遵循以下规则:
1.编码长度:医疗器械编码长度为14 位。
2.编码结构:医疗器械编码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产品类别编码、产品序列号编码和校验码。
- 产品类别编码:前4 位,表示医疗器械的分类,如手术器械、医用耗材等。
- 产品序列号编码:第5 位到第13 位,表示医疗器械的具体型号、规格等信息。
- 校验码:第14 位,用于校验编码的准确性。
3.编码编制原则:医疗器械编码应遵循唯一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可追溯性原则。
【医疗器械编码的实施与应用】
1.医疗器械编码的实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按照医疗器械编码规则,为其产品编制唯一编码,并在产品包装、说明书等资料上标注编码。
2.医疗器械编码的应用: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和监管部门应利用医疗器械编码,开展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监管等工作,实现医疗器械的全过程追溯。
【医疗器械编码的意义】
1.提高医疗器械的可追溯性:医疗器械编码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的可追溯性,便于对医疗器械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2.保障医疗器械的质量与安全:通过医疗器械编码,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医疗器械的相关信息,有利于发现和控制医疗器械的质量风险,保障医疗器械的质量与安全。
医疗器械体系文件分级摘要:一、医疗器械体系文件分级概述1.医疗器械体系文件的定义2.分级的目的和意义二、医疗器械体系文件的分类1.按照文件的重要性2.按照文件的用途和作用三、各级文件的具体内容和要求1.一级文件2.二级文件3.三级文件四、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和发布1.编制2.审核3.批准4.发布五、文件的保存、修订和废止1.保存2.修订3.废止正文:医疗器械体系文件分级一、医疗器械体系文件分级概述医疗器械体系文件是医疗器械产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记录、报告、图纸、表格等资料的总称。
这些文件对于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医疗器械体系文件进行分级管理,有利于提高文件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医疗器械体系文件的分类医疗器械体系文件根据其重要性、用途和作用,可以分为一级文件、二级文件和三级文件。
1.按照文件的重要性一级文件:涉及医疗器械产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重要文件,如产品技术要求、临床试验报告、风险管理报告等。
二级文件:对一级文件进行支持、补充和说明的文件,如工艺文件、检验报告、产品说明书等。
三级文件:对二级文件进行支持、补充和说明的文件,如作业指导书、标准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记录等。
2.按照文件的用途和作用设计开发文件:记录医疗器械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文件,如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验证和设计变更等。
生产制造文件:记录医疗器械产品生产过程的文件,如生产计划、生产记录、产品检验记录等。
质量控制文件:记录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控制过程的文件,如质量检查报告、不合格品处理记录、纠正预防措施等。
经营管理文件:记录医疗器械产品经营过程的文件,如销售记录、售后服务记录、召回处理记录等。
使用维护文件:记录医疗器械产品使用和维护过程的文件,如使用说明书、维修手册、使用培训记录等。
三、各级文件的具体内容和要求1.一级文件一级文件应包括产品技术要求、临床试验报告、风险管理报告等,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经审核、批准后发布。
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目录(行业指南)一、概述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目录是医疗器械行业的基础性文件,对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具有指导性作用。
为了加强医疗器械的科学管理,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我国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目录的相关内容,以供行业人士参考。
二、医疗器械分类原则1. 风险程度:根据医疗器械产品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程度,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一类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和三类医疗器械。
风险程度越高,管理要求越严格。
2. 作用机理: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的作用机理,将医疗器械分为主动医疗器械和被动医疗器械。
主动医疗器械是指能够通过电能、机械能等方式,对生理、病理过程产生直接作用的医疗器械;被动医疗器械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等方式,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产生间接作用的医疗器械。
3. 使用途径: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的使用途径,将医疗器械分为体内医疗器械和体外医疗器械。
体内医疗器械是指需要植入、介入人体内部使用的医疗器械;体外医疗器械是指不需要植入、介入人体内部,而是在体外使用的医疗器械。
三、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目录1. 一类医疗器械:主要包括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如:外科用手术器械、听诊器、医用X线胶片、煮沸消毒器、纱布绷带、手术衣、口罩等。
2. 二类医疗器械:主要包括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如:血压计、体温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手术显微镜、(中医用)针灸针、助听器、皮肤缝合钉、避孕套、避孕帽、无菌医用手套、睡眠监护系统软件、超声三维系统软件、脉象仪软件等。
3. 三类医疗器械:主要包括用于植入人体或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如:心脏起搏器、体外震波碎石机、植入式人工器官、血管支架、麻醉机、呼吸机、血液透析机、光学内窥镜、超声手术刀、激光手术设备、高频电刀、微波手术设备、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医用X射线设备、医用高能设备、医用核素设备等。
医疗器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高级工程师:高建关于编制医疗器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模版型)【立项 批地 融资 招商】核心提示:1、本报告为模板形式,客户下载后,可根据报告内容说明,自行修改,补充上自己项目的数据内容,即可完成属于自己,高水准的一份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专业撰写节能评估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项目概要 (1)1.1.1项目名称 (1)1.1.2项目建设单位 (1)1.1.3项目建设性质 (1)1.1.4项目建设地点 (1)1.1.5项目主管部门 (1)1.1.6项目投资规模 (2)1.1.7项目建设规模 (2)1.1.8项目资金来源 (3)1.1.9项目建设期限 (3)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3)1.3编制依据 (3)1.4编制原则 (4)1.5研究范围 (5)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1.7综合评价 (6)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7)2.1项目提出背景 (7)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7)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7)2.3.1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8)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8)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8)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8)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9)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9)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0)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0)2.4.1政策可行性 (10)2.4.2市场可行性 (10)2.4.3技术可行性 (11)2.4.4管理可行性 (11)2.4.5财务可行性 (11)2.5医疗器械项目发展概况 (12)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12)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12)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13)2.5.4医疗器械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13)2.6分析结论 (13)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15)3.1市场调查 (15)3.1.1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15)3.1.2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15)3.1.3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16)3.1.4替代产品调查 (16)3.1.5产品价格调查 (16)3.1.6国外市场调查 (17)3.2市场预测 (17)3.2.1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17)3.2.2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18)3.2.3价格预测 (18)3.3市场推销战略 (18)3.3.1推销方式 (19)3.3.2推销措施 (19)3.3.3促销价格制度 (19)3.3.4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20)3.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0)3.4.1产品方案 (20)3.4.2建设规模 (20)3.5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21)3.6市场分析结论 (21)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22)4.1地理位置选择 (22)4.2区域投资环境 (23)4.2.1区域地理位置 (23)4.2.2区域概况 (23)4.2.3区域地理气候条件 (24)4.2.4区域交通运输条件 (24)4.2.5区域资源概况 (24)4.2.6区域经济建设 (25)4.3项目所在工业园区概况 (25)4.3.1基础设施建设 (25)4.3.2产业发展概况 (26)4.3.3园区发展方向 (27)4.4区域投资环境小结 (28)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29)5.1总图布置原则 (29)5.2土建方案 (29)5.2.1总体规划方案 (29)5.2.2土建工程方案 (30)5.3主要建设内容 (31)5.4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32)5.4.1给排水 (32)5.4.2供电 (33)5.5道路设计 (35)5.6总图运输方案 (36)5.7土地利用情况 (36)5.7.1项目用地规划选址 (36)5.7.2用地规模及用地类型 (36)第六章产品方案 (38)6.1产品方案 (38)6.2产品性能优势 (38)6.3产品执行标准 (38)6.4产品生产规模确定 (38)6.5产品工艺流程 (39)6.5.1产品工艺方案选择 (39)6.5.2产品工艺流程 (39)6.6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39)6.7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40)6.7.1总平面布置原则 (40)6.7.2厂内外运输方案 (40)6.8仓储方案 (40)第七章原料供应及设备选型 (41)7.1主要原材料供应 (41)7.2主要设备选型 (41)7.2.1设备选型原则 (42)7.2.2主要设备明细 (43)第八章节约能源方案 (44)8.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44)8.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44)8.2.1能源消耗种类 (44)8.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44)8.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45)8.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 (45)8.4.1项目能耗分析 (45)8.4.2国家能耗指标 (46)8.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46)8.5.1工业节能 (46)8.5.2电能计量及节能措施 (47)8.5.3节水措施 (47)8.5.4建筑节能 (48)8.5.5企业节能管理 (49)8.6结论 (49)第九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50)9.1设计依据及原则 (50)9.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50)9.1.2设计原则 (50)9.2建设地环境条件 (51)9.3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51)9.3.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51)9.3.2 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52)9.4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53)9.4.1 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 (53)9.4.2 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54)9.4.3环境管理与监测机构 (56)9.5绿化方案 (56)9.6消防措施 (56)9.6.1设计依据 (56)9.6.2防范措施 (57)9.6.3消防管理 (58)9.6.4消防设施及措施 (59)9.6.5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59)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60)10.1 编制依据 (60)10.2概况 (60)10.3 劳动安全 (60)10.3.1工程消防 (60)10.3.2防火防爆设计 (61)10.3.3电气安全与接地 (61)10.3.4设备防雷及接零保护 (61)10.3.5抗震设防措施 (62)10.4劳动卫生 (62)10.4.1工业卫生设施 (62)10.4.2防暑降温及冬季采暖 (63)10.4.3个人卫生 (63)10.4.4照明 (63)10.4.5噪声 (63)10.4.6防烫伤 (63)10.4.7个人防护 (64)10.4.8安全教育 (64)第十一章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65)11.1组织机构 (65)11.2激励和约束机制 (65)11.3人力资源管理 (66)11.4劳动定员 (66)11.5福利待遇 (67)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规划 (68)12.1建设工期的规划 (68)12.2 建设工期 (68)12.3实施进度安排 (68)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9)13.1投资估算依据 (69)13.2建设投资估算 (69)13.3流动资金估算 (70)13.4资金筹措 (70)13.5项目投资总额 (70)13.6资金使用和管理 (73)第十四章财务及经济评价 (74)14.1总成本费用估算 (74)14.1.1基本数据的确立 (74)14.1.2产品成本 (75)14.1.3平均产品利润与销售税金 (76)14.2财务评价 (76)14.2.1项目投资回收期 (76)14.2.2项目投资利润率 (77)14.2.3不确定性分析 (77)14.3综合效益评价结论 (80)第十五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82)15.1项目风险因素 (82)15.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82)15.1.2技术风险 (82)15.1.3市场风险 (82)15.1.4资金管理风险 (83)15.2风险规避对策 (83)15.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83)15.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83)15.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83)15.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84)第十六章招标方案 (85)16.1招标管理 (85)16.2招标依据 (85)16.3招标范围 (85)16.4招标方式 (86)16.5招标程序 (86)16.6评标程序 (87)16.7发放中标通知书 (87)16.8招投标书面情况报告备案 (87)16.9合同备案 (87)第十七章结论与建议 (89)17.1结论 (89)17.2建议 (89)附表 (90)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90)附表2 总成本表 (91)附表3 外购原材料表 (92)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93)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95)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96)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97)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98)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99)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101)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102)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104)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106)附表14 借款偿还计划表 (108) (112)第一章总论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二类医疗器械经营方式及说明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二类医疗器械经营方式及说明一、引言在医疗器械行业中,二类医疗器械的经营方式至关重要。
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一、医疗器械说明书医疗器械说明书是指制造商或者进口商根据医疗器械的特性和目的,编制并印刷在医疗器械包装或者附着于器械上,向使用人员提供有关该器械的产品性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维护与保养、质量控制、终末处理等信息的书面文件。
医疗器械说明书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应当清晰明确、易于理解,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权威。
在编制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标明医疗器械名称、型号、规格、用途等信息;2.标明生产厂家、授权代理、生产厂址、售后服务等联系方式;3.说明医疗器械与其他器械或药品的兼容性;4.描述产品性能、使用方法、使用范围、适应症与禁忌症等信息;5.列举常见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预防措施等信息。
在编制医疗器械说明书时,应当考虑使用人员的文化程度和语言习惯。
对于需要使用特定语言的产品,例如输液袋、管路等,应当在包装上注明使用语种及适用范围。
二、医疗器械标签管理规定医疗器械标签是指印刷在医疗器械包装或者器械上的信息,主要用于标识医疗器械的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厂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是使用人员了解医疗器械信息的重要途径。
为保障使用人员的权益和健康,医疗器械标签应当符合以下管理规定:1.标签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易于理解。
2.标签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
3.标签应当印刷在医疗器械包装或器械上,不得使用粘贴或附着方式。
4.标签应当具有防水、耐热、耐光、耐磨、不易破损等特性。
5.标签应当做到易于分辨、易于识别,并可以快速获取标签信息。
6.标签应当采用国家规定的颜色、图形、文字大小、字体等规范。
7.对于不同的医疗器械,标签应当根据器械特性和目的进行个性化设计,标明特定的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等信息。
为保证医疗器械标签管理规程的正常执行,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1. 生产、销售企业应当在制定相关医疗器械标签之前充分研究并理解相关标志、符号的意义、规范、标准。
东盟医疗器械指令的分类规则摘要:一、东盟医疗器械指令简介二、东盟医疗器械分类规则概述1.分类依据2.分类等级三、各类医疗器械的具体分类1.医疗器械一类:低风险产品2.医疗器械二类:中等风险产品3.医疗器械三类:高风险产品四、我国应对东盟医疗器械指令的措施1.了解和熟悉指令要求2.制定产品分类方案3.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五、结论与展望正文:一、东盟医疗器械指令简介东盟医疗器械指令(ASEAN Medical Device Directive,简称AMD)是东盟国家针对医疗器械产品的一种统一监管规定。
其目的是确保医疗器械在东盟市场的安全、有效,保护患者和消费者的权益。
我国企业若想将医疗器械产品出口至东盟国家,必须了解和遵循AMD的相关规定。
二、东盟医疗器械分类规则概述1.分类依据东盟医疗器械指令根据产品风险程度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
风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使用方式、材质等因素。
2.分类等级东盟医疗器械指令将医疗器械分为三个等级:一类、二类和三类。
三、各类医疗器械的具体分类1.医疗器械一类:低风险产品一类医疗器械主要包括:消毒用品、棉签、棉球、创可贴等。
这类产品风险较低,通常无需进行临床试验。
2.医疗器械二类:中等风险产品二类医疗器械主要包括:隐形眼镜、血压计、血糖仪等。
这类产品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3.医疗器械三类:高风险产品三类医疗器械主要包括:心脏支架、人工关节、植入性药物等。
这类产品风险较高,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
四、我国应对东盟医疗器械指令的措施1.了解和熟悉指令要求我国企业应对AMD进行全面了解,包括法规要求、分类标准、审批流程等,以确保产品符合东盟市场的准入要求。
2.制定产品分类方案根据AMD的分类规则,企业需对产品进行准确分类,确保产品在出口东盟国家时符合相应法规要求。
3.完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在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均符合AMD的要求。
医疗器械分类编码分类规则医疗器械分类编码分类规则是指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医疗器械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编码,以实现对不同类别医疗器械的管理和监管。
这个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使其在医疗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医疗器械的分类编码意义医疗器械的分类编码在医疗器械监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分类编码能够对医疗器械进行统一管理,方便对不同类别的器械进行监督和监管。
其次,分类编码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人员准确识别和使用医疗器械,避免混淆和错误使用。
再次,分类编码还可以为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
二、医疗器械的分类编码原则医疗器械的分类编码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应按照医疗器械的功能和用途进行分类,将具有相似功能和用途的器械归为一类,便于管理和识别。
其次,应考虑器械的风险级别,将高风险的器械与低风险的器械进行区分,以便加强监管和管理。
再次,还应考虑器械的技术特点和适用领域,将适用于特定治疗或检测的器械进行专门分类。
最后,还应考虑器械的材料、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因素,以便准确描述和识别不同型号和规格的器械。
三、医疗器械的分类编码分类规则医疗器械的分类编码分类规则包括了对医疗器械的命名、编号和描述等方面的要求。
首先,对于常见医疗器械,应采用通用的命名方式,如采用英文或拉丁文对器械进行命名,确保标准化和通用化。
其次,对于专用医疗器械,应采用专门的命名方式,如采用专业术语或缩写进行命名,以便准确描述和识别器械的功能和用途。
再次,对于复杂的医疗器械,应采用多级编号方式,将器械进行层级化管理和识别。
最后,对于医疗器械的描述,应详细、准确地描述器械的特征、规格和性能等信息,以便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人员正确使用和辨识器械。
四、医疗器械分类编码的应用医疗器械分类编码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在医疗器械的注册和备案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监管部门准确识别和管理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研究第1部分:通用要求》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2019年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药监综械注〔2019〕23号),由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8)归口,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等负责制定《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研究第1部分:通用要求》(项目编号:N2019068-JN)。
2.工作过程在接到起草任务后,秘书处及时成立标准起草小组并建立微信群。
通过对国内外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试验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形成了标准草案稿。
秘书处于2019年1月9日制定工作计划并发送至工作组成员,于2019年6月3日召开工作组会议,对标准草案稿的框架及重点技术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工作组会议讨论结果对标准草案稿进行修改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1.制定本部分的主要参考文件◆FDA 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Animal1Studies for Medical Devices215.4◆ISO5910:2018Cardiovascular implants and extracorporeal systems-Cardiacvalve repair devices◆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 FDA Staff General Considerations for Animal Studiesfor Cardiovascular Devices.July29,2010◆YY/T1449.3-2016《心血管植入物人工心脏瓣膜第3部分:经导管植入式人工心脏瓣膜》◆《医疗器械动物实验研究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2018年)2.标准编制意义医疗器械动物试验是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
包括有啮齿类动物的生物相容性动物试验,例如按照GB/T16886系列标准进行的动物试验研究。
医疗器械分类规则(修订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规范医疗器械分类,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
理条例》,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用于指导医疗器械管理类别的确定和
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的制定。
第三条 按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医疗器械的管理类别依
次分为第一类(Ⅰ类)、第二类(Ⅱ类)和第三类(Ⅲ类)。
医疗器械风险程度,应当依据医疗器械的预期目的及结
构特征、使用形式、使用状态等因素综合判定。
第四条 判定医疗器械分类,依据其预期目的,通过结
构特征、是否接触人体、使用形式、使用状态依次逐级归类
进行。
(一)根据结构特征的不同,分为无源医疗器械和有源
医疗器械;
(二)根据是否接触人体,分为接触人体器械和非接触
人体器械;
(三)根据不同的结构特征和是否接触人体,医疗器械
的使用形式包括以下情形:
无源接触人体器械:液体输送器械、改变血液体液器械、
医用敷料、侵入器械、重复使用手术器械、植入器械、避孕
和计划生育器械、其他无源接触人体器械;
无源非接触人体器械:护理器械、医疗器械消毒清洁器
械、其他无源非接触人体器械;
有源接触人体器械:能量治疗器械、诊断监护器械、液
体输送器械、电离辐射器械、有源植入器械、其他有源接触
人体器械;
有源非接触人体器械:检验室仪器设备、独立软件、医
疗器械消毒灭菌设备、其他有源非接触人体器械;
(四)根据不同的结构特征、是否接触人体以及使用形
式,医疗器械的使用状态或其产生的影响包括以下情形:
无源接触人体器械:根据使用时限分为暂时使用、短期
使用、长期使用;接触人体的部位分为皮肤或腔道(口)、
创伤或组织、血液循环系统或者中枢神经系统;
无源非接触人体器械:根据对医疗效果的影响程度,分
为基本不影响、有间接影响、间接重要影响;
有源接触人体器械:根据失控后可能造成的损伤程度,
分为轻微损伤、中度损伤、严重损伤;
有源非接触人体器械:根据对医疗效果的影响程度,分
为基本不影响、有间接影响、间接重要影响。
第五条 医疗器械的分类根据医疗器械分类判定表(见
附件)进行。有以下情况的,同时结合下述原则进行分类:
(一)如果同一医疗器械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类,
应当采取最高分类;由多个医疗器械组成的医疗器械包,其
分类应当与包内分类最高的医疗器械分类一致;
(二)符合医疗器械定义的医疗器械附件,其分类应当
综合考虑其对配套的主体医疗器械安全性、有效性的影响;
(三)监控或者影响医疗器械主要功能的医疗器械,其
分类与被监控、影响的医疗器械的分类一致;
(四)以医疗器械作用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按照第三
类医疗器械管理;
(五)无菌提供的医疗器械,其管理类别不应低于第二
类;
(六)医用敷料如果预期具有防组织或器官粘连功能、
作为皮肤临时替代物功能、用于真皮深层或其以下组织受损
的创面、或者可被人体全部或部分吸收的,按照第三类医疗
器械进行管理;
(七)用于在内窥镜下完成夹取、切割组织或者取石等
手术操作的重复使用手术器械,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进行管
理;
(八)可被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
进行管理。
第六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医疗器械生
产、经营、使用情况,及时对医疗器械的风险变化进行分析、
评价,对分类目录进行调整。
第七条 本规则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有源医疗器械:任何依靠电能或其它能源而不是
直接由人体或者重力产生的能源发挥其功能的医疗器械;
(二)侵入器械: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通过体表侵入
体内,接触体内组织、骨、牙髓/牙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的医疗器械,包括作为管路向血管输入
液体的医疗器械,但是不包括重复使用手术器械;
(三)重复使用手术器械:用于手术中进行切、割、钻、
锯、抓、刮、钳、抽、夹等过程,不连接任何有源医疗器械,
通过一定的处理可以重新使用的医疗器械;
(四)植入器械: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体内或腔
道(口)中,或用于替代人体上皮表面或眼表面;在手术过
程结束后留在体内30日(含)以上的医疗器械;
(五)接触人体器械: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者能够进
入患者体内的医疗器械;
(六)使用时限:
1.暂时:医疗器械预期的连续使用时间在24小时以内;
2.短期:医疗器械预期的连续使用时间在24小时(含)
以上、30日以内;
3.长期:医疗器械预期的连续使用时间在30日(含)以
上;
4.连续使用时间:医疗器械按预期目的,不间断的实际
作用时间;根据临床需要,使用未改变预期目的的同种医疗
器械替换时,仍然应视为“连续使用”;
(七)皮肤:指未受损皮肤表面;
(八)腔道(口):指直肠、阴道、食道等人体自然腔
道和永久性人造开口;
(九)创伤:指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所造成的组织
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
(十)组织:指人体体内组织、骨和牙髓/牙质系统;
(十一)血液循环系统:指血管(毛细血管除外)和心
脏;
(十二)中枢神经系统:指脑和脊髓;
(十三)独立软件:指具有一个或多个医疗目的的软件,
实现其医疗目的既不需要嵌入某一硬件医疗器械,也不依赖
于具有特定或专门医疗目的的硬件。
第八条 体外诊断试剂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分类。
第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医疗器械分
类专家委员会制定、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第十条 本规则自 年 月 日起执行。2000年4
月5日公布的《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
局令第15号)同时废止。
附件:
医疗器械分类判定表
接 触 人 体 器 械
无
源
医
疗
器
械
使用状态 使用形式 暂时使用 短期使用 长期使用
皮肤 /腔道 (口) 创伤 / 组织 血循环 / 中枢 皮肤/ 腔道 (口) 创伤 / 组织 血循环 / 中枢 皮肤/腔道 (口) 创伤 / 组织 血循环
/
中枢
1 液体输送器械 Ⅱ Ⅱ Ⅲ Ⅱ Ⅱ Ⅲ Ⅱ Ⅲ Ⅲ
2 改变血液体液器械 - - Ⅲ - - Ⅲ - - Ⅲ
3 医用敷料 Ⅰ Ⅱ Ⅱ Ⅰ Ⅱ Ⅱ - Ⅲ Ⅲ
4 侵入器械 Ⅰ Ⅱ Ⅲ Ⅱ Ⅱ Ⅲ Ⅱ Ⅲ Ⅲ
5 重复使用手术器械 Ⅰ Ⅰ Ⅱ - - - - - -
6 植入器械 - - - - - - Ⅲ Ⅲ Ⅲ
7 避孕和计划生育器械 (不包括重复使用手术器械) Ⅱ Ⅱ Ⅲ Ⅱ Ⅲ Ⅲ Ⅲ Ⅲ Ⅲ
8 其他无源器械 Ⅰ Ⅱ Ⅲ Ⅱ Ⅱ Ⅲ Ⅱ Ⅲ Ⅲ
有
源
医
疗
器
械
使用状态
使用形式
轻微损伤 中度损伤 严重损伤
1 能量治疗器械 Ⅱ Ⅱ Ⅲ
2 诊断监护器械 Ⅱ Ⅱ Ⅲ
3 液体输送器械 Ⅱ Ⅲ Ⅲ
4 电离辐射器械 Ⅱ Ⅲ Ⅲ
5 有源植入器械 Ⅲ Ⅲ Ⅲ
6 其他有源器械 Ⅱ Ⅱ Ⅲ
非 接 触 人 体 器 械
无源医疗器械 使用状态
使用形式
基本不影响 有间接影响 间接重要影响
1 护理器械 Ⅰ Ⅱ -
2 医疗器械消毒清洁器械 - Ⅱ Ⅲ
3 其他无源器械 Ⅰ Ⅱ -
有
源
医
疗
器
械
使用状态
使用形式
基本不影响 有间接影响 间接重要影响
1 检验室仪器设备 Ⅰ Ⅱ Ⅲ
2 独立软件 - Ⅱ Ⅲ
3 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设备 Ⅰ Ⅱ -
4 其他有源器械 Ⅰ Ⅱ 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