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1单元第3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学案鲁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250.50 KB
- 文档页数:10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2.明确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理解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4.能够解释四季、五带的形成。
一、地球的公转1.轨道:地球绕①__________运行的路径叫公转轨道。
地球公转轨道面叫②____________面。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③________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④________上。
2.方向:沿公转轨道自⑤________向⑥________。
3.速度:每天向东移动约⑦________。
4.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为⑧________年,约为⑨________日⑩______时⑪________分。
5.黄赤交角:地球的⑫________面与⑬____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⑭________。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呈⑮________的夹角。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原因:由于⑯____________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⑰________位置不同。
2.表现:太阳直射点的⑱__________移动、各地⑲____________的变化、⑳____________的变化以及○21________的更替、○22________的划分。
3.五带:○23______________之间,是一年之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称为热带。
○24____________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寒带。
○25________________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
4.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26_________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27________。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28______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29______,向○30______、○31______两侧逐渐○32________。
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通过地理课件的演示,观察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地理实践力)2.结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总结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综合思维)3。
运用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
(人地协调观)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弧和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与它所在纬线昼弧与夜弧的长度有关.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
2.变化规律(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
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到最大.(3)北半球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范围也达到最大。
(4)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时.二、四季的更替1.天文四季(1)表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2)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出现明显的四季变化。
(3)划分①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点.②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起点.2.气候四季(1)划分目的:与气候变化相吻合。
(2)划分方法:北温带国家多把3、4、5月确定为春季,6、7、8月确定为夏季,9、10、11月确定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确定为冬季。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
(1)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别越大。
()(2)自9月1日到教师节,我国各地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3)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短。
()(4)全球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特征明显;低纬度、高纬度地区“四季模糊”,特征相似。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四季更替学案【预习目标】1. 通过通读教材,能归纳并且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 了解天文四季与传统四季的区别3. 了解全球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依据学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出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2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书面完成3 、预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教材中的春秋分、冬至日、夏至日的光照图,建议自绘简图观察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差异一、昼夜长短的变化二、四季的更替1、由于和的时空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有了时空变化,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2、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3、为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合,北半球一般划分为:春季三个月,夏季三个月,秋季三个月,冬季三个月。
4、以和为界限,可把地球表面粗略的划分为五个热量带5、就全球的温差状况来看的话:四季更替表现最明显的是何地区(低、中、高纬度)?6、气候四季与天文四季的区别【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填空】课内探究案学习建议:建议同学们能够自绘太阳光照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表示二分二至的光照情况,从中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探究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规律:1.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夜;2.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3.太阳直射点向那个方向移动,那个半球就昼渐;4.太阳直射点移动至最北时(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5.太阳直射那个半球,昼长就向那个方向递增,该半球极点附近出现极昼;6.赤道上全年,昼夜年变化幅度为小时,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越。
7.南北半球不同,纬度数相同的两地在同一天昼夜状况恰好相反。
(在课本图1-23中获得)结论1:某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取决于。
结论2: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则取决于。
探究点二:昼长的计算方法(方法一)下表为“我国某地连续两天日出、日落时刻表”,据表得出方法:该地今日的昼长时间为小时分。
高中地理教案: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其应用一、教材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六、通过动画演示,能归纳并且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七、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八、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正午太阳高度三、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方法、应用四、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五、教学方法图例分析,自主归纳六、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课前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分发学案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提问考查上节课相关知识点课本14页材料: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
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
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㈠、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当地地方时为12时,白昼的一半。
【补充】直射光线的画法:①过地心②和晨昏线垂直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flash动画演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2.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3.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1.四季更替(1)成因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2)四季更替①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 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 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②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2.五带划分(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
(2)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1)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 ) (2)赤道上总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 )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昼最长、夜最短。
( ) (4)我国各地四季更替都很明显。
( )(5)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 A .赤道B .赤道及其以北地区C .北回归线D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提示:(1)× 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所在半球一定昼长夜短,但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只有当太阳直射该地所在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才会昼最长、夜最短。
(2)√赤道上总是昼夜平分,因此总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3)×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其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但并不是昼最长、夜最短。
(4)×我国温带地区的四季更替明显,位于热带的地区则不明显。
(5)D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昼夜长短的变化升降时间也有所差异。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
[学习目标]
1、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及季节变化规律。
2、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
[自学质疑]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什么叫太阳高度?同一时刻地球表面各地的太阳高度有什么变化规律?一天中的太阳高度是怎样变化的?什么叫正午太阳高度?
2、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在下面的侧视图的右侧分别用的不同颜色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450的各地在二分日和二至日的太阳光线。
并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不同纬度的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什么是昼弧?与昼长有什么关系?
2、一昼夜长24小时,昼、夜的长短都是相同的吗?有哪几种情况?
3、用不同的色笔在上面第2题的图上画出二分二至时的晨昏线,观察图中A、B、C、D、E各点的昼夜长短情况后,归纳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四、四季的形成
1、地球表面的冷热是由获得太阳能量的多少决定的。
想一想,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太阳给地球的能量多少呢?
2、一年有四季,夏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冬季是最冷的季节,春秋二季不冷不热。
地球表面的各地都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吗?
3、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探究】
1、课本P18图1-3-10不同地点的昼夜长短。
2、课本P19五带的划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备:周营营审核:授课人: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光线对于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 __________ 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_°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_____________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_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_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 _不同吩例1 :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总结:某处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与最小值最大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小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
总结:太阳直射的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直射点向某半球移动,那个半球 _________________ (3)四季更替。
房山高级中学高一地理教案 编号:06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2课时)【课程标准解析】1.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2.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3.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五带的分布与界限。
【重、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教法:归纳、多媒体、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三: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同一纬度地区一年内随季节的变化,如下图合作探究:1、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与夜的长度有什么规律?2、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哪一天最短?哪一天极昼范围最大?哪一极夜范围最大? (教师点拨) ☆自主学习四:通过学生自学完成学案内容合作探究6: 如果地轴与黄道面垂直,地球表面还有没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四季和五带的变化吗?若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会如何变化?若黄赤交角为0呢?【典例剖析】: (教师精讲) 读2003年某日我国四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表(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3)题。
地点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① 7:18 16:48 ② 6:54 15:30 ③ 6:36 16:50 ④8:2418:56(1)、四点纬度排列由高到低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④③②① D 、③②④① (2)、此时的地球位置可能是右图的 ( ) A.1位置 B.2位置 C.3位置 D.4位置(3).③位于②的 方向A 、东北B 、东南C 、西北D 、西南 【练习巩固】:读地球公转图,完成下列问题:(1)当地球运行到A 点时,日期是_____________前后,速度_________(快或慢),这时地球的位置接近______________(近日点或远日点)。
(2)当地球运行到D 点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_(纬线)。
(3)地球公转一周为365日6时9分10秒,这叫______________年。
(4)若自3月21日至6月22日,地球运行在公转轨道AB 、BC 、CD 、DA 四段中的________段,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从赤道起向___________移,一直________移到直射__________。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一昼夜长短的变化导学案一、辅导自学(内容、方法、说明):三、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弧和夜弧在日照图上,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成两段:一段位于昼半球,称为; 一部分位于夜半球,称为。
某一纬线的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或比例)可代表该纬度在这一天的昼长和夜长。
15°对应1小时。
2.昼夜长短情况(5种)昼夜等长(昼长等于12小时),昼长夜短(昼长大于12小时),昼短夜长(昼长小于12小时),极昼(昼长为24小时),极夜(昼长为0小时。
3.昼夜长短的变化(包括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C①春分一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口照时间最长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0夏至日,北半球各地任,夜,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昼夜长短的变化Y§)秋分一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口照时间最短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0冬至LI,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____________ ,全球____________ 。
(④赤道上:终年04.北极地区的极昼现象从日开始,然后逐渐扩大,至日最大,然后缩小,至廿消失,然后出现极夜;极夜范围也是先逐渐扩大至廿最大,然后缩小至U消失。
二、讨论小结(合作探究):探究点1:读图1-3-9:(1)春分和秋分口: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长都是,晨再线与经线,晨线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点,昏线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点。
(2)夏至廿:太阳直射,北极圈昼长为,赤道昼长为,南极圈昼长为(3)冬至日:太阳直射,北极圈昼长为,赤道旺长为,南极圈昼长为0(4)赤道上,全年昼夜,每天都是点日出,点日落。
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总是点,赤道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总是点。
(5)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是为点,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点探究点2: 1. 12点(地方时)是白天的中点,。
第2课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学习目标:1.理解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
(重难点)2.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3.了解五带的划分。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特点(1)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
(2)昼夜长短取决于昼弧和夜弧的长度。
①昼长夜短:昼弧长于夜弧。
②昼短夜长:昼弧短于夜弧。
③昼夜等长:昼弧等于夜弧。
2.规律(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3)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1.四季的更替(1)产生原因:一年中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不同。
(2)季节变化的纬度差异:①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的是赤道地区;②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也不明显的是高纬度地区;③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中纬度地区。
(3)四季的划分:①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
②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开始。
③北温带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2.五带的划分(1)划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2)五带的差异:1.太阳直射的纬线上处处昼长夜短。
( × )提示: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除赤道外,太阳直射的纬线上昼长夜短。
2.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 × )提示: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3.上海与哈尔滨相比,哈尔滨一年中昼长差距较大。
( √ )提示:哈尔滨纬度比上海高,夏至日昼长比上海长,而冬至日昼长比上海短,所以与上海相比哈尔滨昼长差距较大。
4.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寒带和温带范围变小。
( × )提示: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大,则极圈的度数变小,所以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
5.下列关于昼夜长短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B.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C.冬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D.赤道上昼夜长短变化最大B[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上昼夜长短变化最小。
]某县一中学生作息时间表(夏季))问题1 (综合思维)夏季作息时间为什么比冬季作息时间提前?提示:夏季白昼时间长,冬季白昼时间短。
问题2 (综合思维)九月份新学期开始至国庆节期间,白天和黑夜分别有什么变化?提示: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
[归纳总结]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
具体如下图所示:2.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夜弧计算某地的昼长时间=某地所在纬线圈的昼弧度15°/小时(或1°/4分钟)某地的夜长时间=某地所在纬线圈的夜弧度15°/小时(或1°/4分钟)(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1.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3)题。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D .丁地(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3)此时四地正处在夏半年的是( )A.甲B.乙C.丙D.丁(1)D(2)B(3)D[第(1)题,12月22日南半球昼长夜短。
第(2)题,12月22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距越大,差距最大的是甲,最小的是丙。
第(3)题,12月22日位于南半球的(昼长夜短的)处在夏半年。
]序列、万物的荣枯,都是自然的伟力所致,非人为所能改变。
西方人只有春夏秋冬,中国人却通过观天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从惊蛰到芒种,从霜降到大雪,24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串起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四季。
问题1 (综合思维)四季的成因是什么?提示:四季的形成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有关。
问题2 (区域认知)我国与欧美国家四季划分有什么不同?提示:我国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为起点划分四季;欧美以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分二至日”为起点划分四季。
[归纳总结]1.季节变化的纬度差异2.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2.青岛地处约36°N,四季分明。
读四季更替成因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含义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表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B.甲表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C.乙表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D.乙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青岛四季分明的原因是( )①地处中纬度②正午太阳高度终年不变③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较大④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同时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1)C(2)D[第(1)题,图中表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各地出现季节变化。
第(2)题,中纬度地区因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变化大,且两者数值变化一致,因此四季分明。
]光照图的综合判读图甲图乙探讨1.(综合思维)图甲和图乙太阳直射点的坐标分别是什么?提示:图甲:23°26′N,90°E;图乙:23°26′S,90°E。
探讨2.(综合思维)图甲和图乙中0°经线的地方时分别是多少?提示:图甲:6:00;图乙:6:00。
探讨3.(综合思维)分析图甲所处的节气。
提示:图甲北极圈之内出现极昼(或南极圈之内出现极夜),为北半球的夏至。
探讨4.(综合思维)图甲中C点正午太阳高度和图乙中F点太阳高度分别是多少?提示:C点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F点的太阳高度为0°。
探讨5.(综合思维)图乙中H点昼长为几个小时?夜长为几个小时?提示:H点昼长为16小时,夜长为8小时。
探讨6.(综合思维)G点日出时间为几时?日出什么方位?H点日落时间为几时?日落什么方位?提示:G点日出时间为5点,日出东北。
H点日落时间为21时,日落西南。
(1)读昼夜分布状况,判断晨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如图乙中弧DF;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如甲图中弧ACB。
(2)读晨昏线分布特点,判断太阳直射点及正午太阳分布规律、极昼极夜范围和日期、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判断太阳直射点及正午太阳分布规律:在侧视日照图中,过地心且垂直于晨昏线(圈)的入射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为直射点,如甲图G点,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判断极昼极夜范围和日期(节气):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二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极圈之内出现极昼或极夜为二至日。
如图甲为夏至日,图乙为冬至日。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根据“昼夜长短看太阳直射点”可知,甲图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北极圈之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3)读特殊的点,判断地方时、日期界线。
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00,如甲图C点,乙图中E点;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00,如乙图中D点;晨线与昏线的交点,位于极昼半球的为0:00,如甲图中A点、乙图中F点,位于极夜半球的为12:00,如甲图中B点。
(4)读特殊的线,判断时间及日期界线。
图甲、乙中90°W平分黑夜,地方时为0:00,与180°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把地球分成两个日期;图甲、乙中90°E平分白昼,地方时为12:00,为太阳直射的经线。
读太阳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完成(1)~(3)题。
(1)关于该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为北半球B.此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C.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D.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2)A点日落方位是( )A.西南方B.西北方C.正北方D.正南方(3)A点的昼长是( )A.9小时B.8小时30分C.10小时D.8小时(1)C(2)B(3)D[第(1)题,根据地球顺时针自转的方向可知,该图为南半球的俯视图,南极圈附近出现极夜现象,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因此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第(2)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太阳都是西北方落。
第(3)题,读图可知,A 位于昏线上,地方时为16时,其昼长=(日落时间-12)×2=8小时。
](教师独具)地理实践力:观察地球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分布特点地球同纬度各地昼长相等,夜长相等,且昼夜变化相同。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同一天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
具体如下图所示:下图是甲、乙两地北半球夏至日太阳高度日变化图。
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关于地心对称B.关于地轴对称C.关于赤道对称D.关于极点对称2.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h的值是( )A.23.5° B.43°C.47° D.66.5°3.下列关于该日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正午太阳方位相同B.甲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C.乙地有极昼极夜现象D.乙地位于南美洲1.A 2.C 3.B[第1题,根据甲地的昼长与乙地的夜长相等,故判断两地南北纬相反,纬度相等。
且两地的正午时间相差12小时,可判断两地的经度相差180°。
第2题,根据北半球夏至日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甲地,可判断乙地位于北半球,甲地位于南半球,设两地的纬度为X,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3.5°N,利用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计算即可。
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甲地位于南半球,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4时30分,故当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
](教师独具)1.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A.不存在B.春、秋分日C.冬至日D.夏至日B[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某地某日地方时5时日出,则该地该日的昼长是( )A.10小时B.12小时C.14小时D.16小时C[该地该日的昼长=(12-日出时间)×2,通过计算可知,应为14小时。
]3.下列时间段中,北半球极昼范围逐渐扩大的是( )A.秋分日到春分日B.冬至日到夏至日C.春分日到夏至日D.秋分日到冬至日C[春分日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到夏至日,北半球极昼范围扩大到北极圈,所以北半球极昼范围逐渐扩大的时间段是春分日至夏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