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21
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我的幼儿园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引入、互动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气球、木棒、玻璃杯等。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们关注声音的来源。
2. 知识讲解(10分钟)简要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动手实验(10分钟)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用气球挤压木棒,观察声音的产生;实验二:将气球放在音响上,观察声音的变化;实验三:用玻璃杯敲击桌面,观察声音的传播。
4. 团队协作(10分钟)5. 随堂练习(5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完成。
题目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方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声音现象,增进家校互动。
开展声音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学生们发挥创意,展示对声音的理解。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大自然中的声音,提高对声音的感知能力。
这就是我的幼儿园教学设计,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小朋友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引入、互动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孩子们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和学情分析:本章节需要复习的知识点包括四个: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
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本章复习内容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课程理念。
教学中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加强对生活中的科学和技术理解,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方法:本节课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科学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了解声音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一、设计意图本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呈现与展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如定性观察、简易实验、小制作等。
2.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3.强化过程,强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4.关心科技发展,拓宽学生视野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借助生活经验复习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3.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
倡导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制作简易乐器。
会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乐器发出的声音。
4.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5.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
苏科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苏科版《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特性、乐音和噪声的环保标准等。
具体章节和内容如下:1. 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音,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觉范围,声音的强弱和音调。
4. 声音的特性:音色、音调、响度。
5. 乐音和噪声的环保标准:乐音和噪声的定义,环保对噪声的标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特性。
2. 能够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环保标准。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声音的特性。
难点:乐音和噪声的环保标准,声音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声源、扬声器、话筒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播放音乐等。
2. 知识回顾: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声音的特性,乐音和噪声的环保标准。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问题,如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如何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问题,如声音的传播速度,乐音和噪声的区分等。
5. 小组讨论:探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7. 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声音的特性:音色、音调、响度。
3. 乐音和噪声的环保标准。
七、作业设计1. 简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区分乐音和噪声,并以实际例子说明。
3. 计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1. 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音,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 乐音和噪声:乐音是有规律的声音,噪声是无规律的声音。
3.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