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逍遥游》练习题及答案

《逍遥游》练习题及答案

《逍遥游》练习题及答案
《逍遥游》练习题及答案

s逍遥游(节选)

一、基础部分(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北冥(mínɡ)鲲鹏(kūn)

抟扶摇(chuán)坳堂(āo)B.夭阏(è)蜩鸠(tiáo)

决起(jué)榆枋(fānɡ)^

C.舂粮(chōnɡ)朝菌(cháo)

蟪蛄(huì)大椿(chūn)D.斥安(yàn)蓬蒿(hāo)

泠然(línɡ)数数然(shuó)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3.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莫之夭阏者。

'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野马也,尘埃也。

4.下列“其”字不作代词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奚以不知其然也。

5.选出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6.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

.

B.之二虫又何知

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C.此小大之辩也。

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D.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

7.选出对“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理解正确的一项()

A.彭祖虽活了八百岁,但与冥灵、大椿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显得可悲。

B.是说世人只与彭祖相比,却不知道有比彭祖更高寿的冥灵、大椿,显得可悲。

C.世人与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相比,感到可悲。

D.是说彭祖与大椿比,感到可悲,世人与彭祖比,又感到可悲。

二、阅读部分(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0题。(7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8.解释加粗的词。(2分)

%

①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

②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

③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

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

9.解释下列文句,选出正确选项()(3分)

①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A.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

B.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C.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D.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10.对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参考答案

一、1.解析:A.抟扶摇tuán;B.决起xuè;C.朝菌zhāo。

答案:D

2.解析:“辩”通“辨”,分辨;A.“志”通“记”,记录;“反”通“返”,返回;C.“有”通“又”;“知”通“智”,智慧;D.“辩”通“变”,变化;“而”通“耐”,才能。

答案:B

3.解析:D项与题干均为“判断句”。A.宾语前置;B.状语后置;C.定语后置句。

答案:D

4.解析:B.副词,表反问语气。

答案:B

5.解析:A.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答案:B

6.解析:“不及”应为“不了解”。

答案:D

·

7.B

二、(一)8.①显才能;②使……到来;③界限;④拼命追求

9.A 10.D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知其几千里也。②小知不及大知。

③奚以知其然也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②绝云气,负青天。

<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④不负众望。

C.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②举头望明月。

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④不胜枚举。

D.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②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③无所适从。④适得其反。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古今意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

C.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然,犹有未树也。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③且举世誉之而

不加功,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④彼且恶乎待哉。

A.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之积也不厚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⑦

众人匹之⑧之二虫又何知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⑩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之二虫又何知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闹者。D.夫晋,何罪之有。

7.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也以息相吹也。

译: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

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

B.之二虫又何知!

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C.此小大之辩也。

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D.小知不及人知,小年不及大年。

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

(六)语段阅读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克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1.宋荣子为什么要嗤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

A.他们不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B.他们不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C.他们有才智、有善行、有德行、有能力,但他们自鸣得意,和斥鴳一样所见甚小。

D.他们不值得夸耀而自我夸耀。

2.文中为什么要提到宋荣子、列御寇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了说明宋、列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B.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之可笑。

{

C.为了说明宋荣子修养虽高,仍有未树;列御寇虽能免行,仍须御风。他们均有所待。

D.为了衬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是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3.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讲,《逍遥游》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

B.本文宣扬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绝对自由的思想,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使人对现实采取消极虚无的态度。

D.追求绝对自由,也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从这点来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

(四)

1.C(①举:全;②举:抬起;③举:考上;④举:举例)2.A3.C4.D5.B 6.B(本句是一般陈述句,其他三句是宾语前置句)7.A(六)

1.C 2.D 3.D

基础运用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抢榆枋而止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绝:阻挡。

{

D.《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

3.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不过数仞而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顺流而东也

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匹之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筹划),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6.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尔:你。

#

B.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丑:丑陋。

C.此其过江河之流过:超过。

D.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称赞。

7.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伯夷辞之以为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学不可以已

C.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8.对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尾闾泄之②方存乎见少③笃于时也④仲尼语之以为博⑤顺流而东行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上食埃土⑧填然鼓之⑨七十者衣帛食肉

A.①/②④/③⑧⑨/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C 解析:“绝”应为“直上穿过”之意。

2.B 解析:①③⑥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⑦⑨是人称代词“他”;⑧是指示代词“此”;⑩是动词“到”。

)

3.B 解析:“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应改为“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4.C 解析:C项,“致”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向南飞、落下来、向东流。

5.D 解析:A项“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B项“果然”,古义为“很饱的样子”;今义为“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C项“虽然”,古义为“虽然这样”;今义为“转折关系连词,用于上半句”。

(一) 解析:依据文意可知,“丑”是见识浅薄的意思。

7.C 解析:A项中的两个“辞”意思分别是“辞让/托辞”,B项中的两个“可以”意思分别是“可以与它/可以”,C项中的两个“犹”都是“就像”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见”意思分别为“所见的/被”。

8.B 解析:①使动用法,②动词作名词,③形容词作动词,④形容词作名词,⑤⑥⑦名词作状语,⑧⑨名词作动词。

2.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下列各句中的“然”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B.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C.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D.虽然,犹有未树也

:

6.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彼且恶乎待哉

A.之二虫又何知 B.而莫之夭阏者

C.去以六月息者也 D.奚以知其然也

KEYS:C D C

一、基础部分(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北冥(mínɡ)鲲鹏(kūn)

~

抟扶摇(chuán)坳堂(āo)

B.夭阏(è)蜩鸠(tiáo)决起(jué)榆枋(fānɡ)C.舂粮(chōnɡ)朝菌(cháo)

蟪蛄(huì)大椿(chūn)D.斥安(yàn)蓬蒿(hāo)

泠然(línɡ)数数然(shuó)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此小大之辩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彼其于世,未数数然。

C.旬又五日而后反

D.御六气之辩

小知不及大知而征一国3.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莫之夭阏者。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野马也,尘埃也。

4.下列“其”字不作代词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奚以不知其然也。

5.选出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6.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

A.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有如奔腾的野马一样流动的雾气,飞扬着的尘埃,都是被生物的气息吹拂在空中飘荡着。

B.之二虫又何知

译:鸣蝉和学鸠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

C.此小大之辩也。

译: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D.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译: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短促的寿命赶不上长的寿命。

7.选出对“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理解正确的一项()

A.彭祖虽活了八百岁,但与冥灵、大椿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显得可悲。

B.是说世人只与彭祖相比,却不知道有比彭祖更高寿的冥灵、大椿,显得可悲。

C.世人与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相比,感到可悲。

D.是说彭祖与大椿比,感到可悲,世人与彭祖比,又感到可悲。

二、阅读部分(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0题。(7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8.解释加粗的词。(2分)

①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

②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

<

③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

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

9.解释下列文句,选出正确选项()(3分)

①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A.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B.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

C.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D.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10.对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参考答案

一、1.解析:A.抟扶摇tuán;B.决起xuè;C.朝菌zhāo。

答案:D

2.解析:“辩”通“辨”,分辨;A.“志”通“记”,记录;“反”通“返”,返回;C.“有”通“又”;“知”通“智”,智慧;D.“辩”通“变”,变化;“而”通“耐”,才能。

答案:B

3.解析:D项与题干均为“判断句”。A.宾语前置;B.状语后置;C.定语后置句。

答案:D

?

4.解析:B.副词,表反问语气。

答案:B

5.解析:A.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答案:B

6.解析:“不及”应为“不了解”。

答案:D

7.B

二、(一)8.①显才能;②使……到来;③界限;④拼命追求

9.A 10.D

1.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 北冥(míng)尘埃(āi)坳堂(āo)抟扶摇而上(chuán)

B. 鲲鹏(kūn)夭阏(yān)蓬蒿(hāo)学鸠(jiū)

C. 晦朔(shuò)泠然(líng)宿舂粮(chōng)决起(jué)

D. 蟪蛄(huì)榆枋(fāng)蜩与学鸠(tiáo)数然(shuó)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

$

B. 复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C. 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D. 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

3. 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 与“则芥为之舟”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名为鲲

B.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 以五百岁为春

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二、简答题

6. 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7.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

(2)六月息________________

(3)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________________

(5)控于地而已矣________________

(6)宿舂粮________________

8. 大鹏南飞,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其中的道理,用文中的话来解释,就是因为

三、阅读题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9.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

(2)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__

(3)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______

(4)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__

10. 对下列文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A. 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B. 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C. ①世人都非议他而不因此沮丧。

②(列子乘风)既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期待。

D. ①世人都反对他但并不增加沮丧。

②(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非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

11. 下列对本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 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 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 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一、1 .D(A.抟扶摇而上“tuán”;B.夭阏“è”;C.决起“xuè”。)

2. C(A.徒—徙;B.复—覆;D.辨—辩。)

3. B(A.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C.古义:不求名声;今义:没有名声。D.古义:四季。今义:春天和秋天。)

4. C

5. C(A.是,叫;B.表反问语气;C.作为,当作;D.替。)

二、6. 优游自得的样子鲲鹏无己无功无名

7. (1)奋发(2)气息,这里指风(3)粘,着地(4)阻塞(5)投,落下(6)捣掉谷壳

8.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三、(一)9. (1)功效,这里是“胜任”的意思(2)使……到来(3)界限(4)拼命追求的样子

10. A 11.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