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引导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21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给女性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大困扰。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问题,给患者带来很重的负担。
近年来,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作为一种无创无创伤的技术,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为医学领域提供借鉴。
关键词:子宫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进展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技术,利用聚焦超声波的高能量将热量聚焦在体内特定的病变组织区域,以实现病变的精确消融或凝固,具有无创、无损伤、无辐射等优点,且操作简便、恢复快速,被认为是一项革命性的治疗技术。
目前,HIFU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肿瘤、良性肿瘤等。
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HIFU将在医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子宫肌瘤的现状与治疗需求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是指子宫内膜外的肌层中长出的良性肿瘤。
据相关统计,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50%的育龄妇女患有子宫肌瘤,其中发病率最高在30-50岁的妇女人群。
目前,子宫肌瘤的治疗需求迫切,因该疾病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痛经、盆腔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子宫肌瘤可能会导致子宫内膜异位和不孕症等并发症,给妇女的生育能力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大的子宫肌瘤还可能引起压迫尿道和直肠,导致排尿和排便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针对子宫肌瘤的治疗需求,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使用口服避孕药、黄体酮类药物等,以减缓肿瘤生长和控制症状。
针对年轻且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微创手术如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肌瘤剜除术等也是一种选择。
针对已经生育完毕或不希望再生育的患者,子宫切除手术可能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子宫肌瘤的最佳治疗方法引言子宫肌瘤(uterine fibroid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通常是在子宫内壁形成的良性肿瘤。
它的症状包括月经不规律、异常子宫出血、盆腔疼痛和压力感等。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选择。
本文将为您阐述子宫肌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子宫肌瘤最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治疗方式:•雌激素拮抗剂:雌激素拮抗剂可以减少子宫肌瘤的大小和血供,并且能够减轻症状。
常用的雌激素拮抗剂包括醋酸甲羟戊酯。
•黄体酮:黄体酮是一种孕激素,能够减少子宫肌瘤的生长速度,并减少出血。
它通常用于减轻症状和控制出血。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 agonist):GnRH agonist可以抑制卵巢激素的产生,从而降低子宫肌瘤的大小。
然而,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所以一般用于临时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相对简单安全,特别适用于对手术不适合的患者。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病情的不同,有以下几种手术方式:•子宫肌瘤切除术:这是一种较保守的手术方式,适用于对保留子宫有要求的患者。
手术通过腹腔镜或阴道来切除子宫肌瘤,保留正常子宫组织。
•子宫切除术:对于不再需要生育的患者,或者子宫肌瘤过大且有严重症状的患者,子宫切除术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手术切除整个子宫,这是最彻底的治疗方法。
•子宫动脉栓塞术:这是一种介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特殊物质注入子宫动脉,阻断肌瘤的血液供应,从而缩小肌瘤。
这种治疗方法非常安全有效,但不适合未来还要生育的患者。
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出决策。
3. 其他选择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选择可以作为治疗子宫肌瘤的辅助方法:•磁共振引导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MRgFUS):这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治疗方法,利用磁共振和聚焦超声技术直接对肌瘤进行治疗。
它可以减少肌瘤的体积,并缓解症状,但需要长时间的治疗过程。
超声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忻超;邵碧红;施吉耀【期刊名称】《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年(卷),期】2024(32)1【摘要】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LM组以及使用采用超声引导下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的HIFU组,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围术期指标、术后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以及肌瘤残留及复发情况.结果:HIFU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高于LM组(92.0%),手术时间(55.8±12.8min)、住院时间(1.7±0.8d)及术后至完全恢复时间(4.9±2.2d)少于LM组(80.4±12.3min、2.8±0.9d、7.3±0.6d),术中出血量(0)低于LM组(127.6±22.2ml),下腹疼痛发生率(24.0%)低于LM组(44.0%)(均P<0.05).HIFU组与LM组术后3个月肌瘤残留率(2.0%、4.0%)和术后6个月肌瘤复发率(0、2.0%)无差异(P>0.05).术后6个月,HIFU组UFS-QOL问卷评分和SF-36量表评分均优于LM组,月经量评分(92.81±26.79分)少于LM组(114.65±28.61分),月经量过多发生率(6.0%)低于LM组(22.0%)(均P<0.05).结论:经阴道HIFU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和安全性更好,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更高,值得推广用于有生育需求患者.【总页数】5页(P162-166)【作者】忻超;邵碧红;施吉耀【作者单位】宁波市海曙区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MR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肌瘤温度曲线参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2.超声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有症状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3.体素内不相干运动MRI评估MR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肌瘤中期治疗效果4.超声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5.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与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子宫肌瘤患者疗效、并发症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宫癌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 年版)》主要内容子宫癌肉瘤(UCS)仅占所有子宫体恶性肿瘤的2%~5%,但其相关死亡在子宫恶性肿瘤占比超过16%。
UCS以双相组织学为特征,既有癌成分,也有肉瘤成分,其上皮成分是主导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主要成分。
目前UCS 尚缺乏早期精准诊断方法和最佳治疗方案,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需辅以化疗和/或放疗。
1 临床病理特征1.1 流行病学特征我国报道UCS的高发年龄为50~60岁,中位发病年龄55岁,发病年龄差异考虑可能与地域有关。
UCS发病的高危因素与子宫内膜癌类似,包括高龄、肥胖、未产妇、外源性雌激素应用、他莫昔芬和盆腔放疗等。
1.2 临床表现UCS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常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阴道流液、下腹痛、腹部包块、腹水等。
其中异常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症状,阴道流液多为肿瘤渗出液或感染坏死所致。
1.3 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专家共识:UCS占子宫体恶性肿瘤不足5%,预后较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差,其上皮成分主导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异常子宫出血是UCS最常见的症状,宫腔内可见较大息肉样组织,术前诊刮阳性率较高,癌成分和肉瘤成分有明确分界,但转移病灶通常为癌,癌成分是决定预后的主要驱动力。
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上皮成分通常AE1/AE3、EMA表达阳性,间叶成分通常Vimentin 表达阳性,MSA、α-SMA 有时呈阳性反应。
2 辅助检查2.1 影像学检查2.1.1 超声2.1.2 MRI2.1.3 CT2.1.4 PET-CT2.2 诊断性刮宫分段诊刮是诊断UCS的有效手段。
由于肿瘤呈息肉样生长,术前诊刮阳性率较高。
2.3 宫腔镜下活检宫腔镜可直视宫腔内病变,了解子宫内膜情况,镜下取组织活检的阳性率与诊刮相似。
2.3 宫腔镜下活检宫腔镜可直视宫腔内病变,了解子宫内膜情况,镜下取组织活检的阳性率与诊刮相似。
专家共识:超声检查的特征为宫腔内高回声,血流信号丰富;MRI对判断子宫颈受累及肌层浸润深度有重要参考价值;强化CT显示UCS和子宫肌层间呈现不同的衰减信号;PET-CT对淋巴结及子宫外转移灵敏度较高;诊断性刮宫阳性率高,但确诊率低。
超声引导子宫肌瘤化学消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 岁女性,由增生的平滑肌和纤维结缔组织组成。
文献报道育龄期妇女子宫肌瘤患病率高达70%~80%[1-2],其发病可能与女性激素依赖有关。
大多数子宫肌瘤患者并无自觉症状,约30%患者可出现腹部或阴道内包块、月经量增多、继发性贫血、不孕、流产、肌瘤压迫症状,以及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或肌瘤变性引起的腹痛、感染等,严重者甚至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
临床上,传统的子宫肌瘤治疗方法有经腹、经阴道开放手术或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及药物治疗。
随着影像技术和微创方法的不断发展,介入栓塞和消融等微创治疗方法应运而生。
遵照影像引导肿瘤消融国际工作组发布的《影像引导肿瘤消融:关于术语和报告标准化的建议》[3],将子宫肌瘤消融按治疗方法与原理分为:微波消融、射频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化学消融等。
其中,子宫肌瘤化学消融一般指在超声影像引导下向子宫肌瘤内注射无水乙醇、聚桂醇等化学制剂进行治疗。
与其他消融方法比较,化学消融更微创、精准、安全且成本更低,能更好地保留子宫完整性和生育功能。
但是由于药用无水乙醇来源有限且消融术中常伴有严重的腹痛和醉酒样不良反应,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近10余年来,国产聚桂醇作为硬化剂广泛应用于脏器囊肿[4-6]、血管瘤的硬化治疗[7],用于子宫肌瘤化学消融的报道也日趋增多,且不良反应更少。
为了进一步规范超声引导下子宫肌瘤化学消融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超声介入专委会及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介入分会超声介入学组等多个学术组织结合我国目前子宫肌瘤化学消融治疗的现状,多次组织国内超声介入、超声诊断、妇产科、生殖科、介入科等相关学科专家对化学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治疗剂量、规范化操作、不良反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进行专题讨论,最终形成《超声引导子宫肌瘤化学消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和应用。
健康讲座-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HIFU)技术在无创、精准治疗子宫肌瘤及腺肌症中的应用无创、微创治疗模式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医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 (MR-guided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MRgHIFU) 是采用磁共振引导下的体外选择性破坏体内组织的一项新技术,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对传统有创的外科手术而言,该革命性治疗手段被誉为未来新一代无创手术。
传统外科手术、甚至是微创的腔镜手术,均需要传统手术室内的麻醉及器械操作的过程,病人术后至少需要住院3-5天才能出院,还需要出院后长短不等的恢复时间(4-56天)才能正常生活、上班。
而MRgHIFU技术可以实现部分疾病的随治随走,无需住院,治疗后即可回家,第二天就照常上班,是无创、无离子辐射、可重复的个性化治疗手段。
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HIFU)治疗系统于2004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2013年8月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进入中国市场。
目前累计全球20个国家、一百多家医院使用该设备,大约有10000名患者已接受治疗,证明的不良反应率仅为0.03%,远较传统的手术及腔镜手术低。
该技术被《时代周刊》杂志评为2011年度全球50大发明之一。
MRgHIFU目前临床应用治疗的疾病有子宫肌瘤及腺肌症,骨肿瘤(骨的原发及转移肿瘤),乳腺肿瘤,肝脏肿瘤、胰腺癌,前列腺癌、脑功能疾病等。
1. MRgHIFU原理:高强度聚焦超声通过将超声能量聚集于特定靶区并消融靶区组织,利用热效应和空化效应使聚焦焦点区域温度瞬间升高至65℃以上,发生凝固性坏死,而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结合了高强度的聚焦超声波和实时磁共振成像两种技术,使用高强度的聚焦超声波无创地加热并破坏靶组织,而实时磁共振成像使医生能够识别并瞄准肿瘤,并提供相位成像,可对接受治疗的组织进行实时温度监测。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消融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效果黄耀渠;周守国;王娟;邓烈夏;谭彩霞;李振威;庞卓超;衣利磊【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MRgFUS)消融症状性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选择行MRgFUS治疗的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22例,记录治疗情况、不良反应.治疗后3个月复查盆腔MRI及血红蛋白浓度,治疗后3、6、12个月复查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L)评分.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MRgFUS 治疗,共消融41个肌瘤,完成率95.3% (41/43).非灌注体积比率57.9%~ 99.2%,平均(84.2±13.8)%.治疗后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 (4/22),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3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9.1±9.0)%,贫血者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升高(P<0.05).MRgFUS治疗后3、6、12个月S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HRQL评分则较治疗前升高(P<0.05).除治疗后6个月HRQL评分较治疗后3个月升高(P<0.05)外,其余不同随访时间的SSS和HRQ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gFUS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安全、非侵入性的方法,短期疗效较显著.但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9(040)010【总页数】5页(P1409-1413)【关键词】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子宫;平滑肌瘤;疗效【作者】黄耀渠;周守国;王娟;邓烈夏;谭彩霞;李振威;庞卓超;衣利磊【作者单位】佛山市中医院 MRI室广东佛山528000;佛山市中医院 MRI室广东佛山528000;佛山市中医院 MRI室广东佛山528000;佛山市中医院 MRI室广东佛山528000;佛山市中医院 MRI室广东佛山528000;佛山市中医院麻醉科广东佛山528000;佛山市中医院妇科广东佛山528000;佛山市中医院 MRI室广东佛山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R445.2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部分子宫肌瘤可导致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经期延长、经量过多、盆腔压迫或疼痛、不孕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需要临床干预。
MR引导下聚焦超声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进展张海波;苏佰燕;范融;石海峰;刘冬;孙宏毅;陈广俊;龚晓明;薛华丹【期刊名称】《磁共振成像》【年(卷),期】2013(004)003【摘要】当前已有多种临床手段治疗子宫肌瘤,但大多数为侵入性方法.近年来,MR 引导下聚焦超声术(MRgFUS)作为子宫肌瘤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在国外已成研究热点,且应用前景广阔,而在国内报道甚少,作者对这一新技术进行综述.【总页数】5页(P236-240)【作者】张海波;苏佰燕;范融;石海峰;刘冬;孙宏毅;陈广俊;龚晓明;薛华丹【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100730;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100730;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北京100730;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100730;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100730;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100730;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100730;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北京100730;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711【相关文献】1.症状性子宫肌瘤应用核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治疗的效果探析 [J], 郭会敏;范毛川;王世进2.MR引导下聚焦超声术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研究 [J], 张淑玲3.基于对比增强T1WI的纹理分析技术对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治疗子宫肌瘤的评估 [J], 苏佰燕; 孙昊; 薛华丹; 石海峰; 张古沐阳; 金征宇4.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后子宫内膜损伤及恢复情况 [J], 叶锦棠;石海峰;苏佰燕;周慷;苏蒙;张羽;张桂芳;金征宇5.纹理分析对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疗效的预测价值 [J], 苏佰燕;周慷;石海峰;孙昊;张古沐阳;薛华丹;金征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R引导的聚焦超声治疗子宫平滑肌瘤:手术成功的影像预测因素分析Z.M.Lénárd;N.J.McDannold;F.M.Fennessy;E.A.Stewart;F.A.Jolesz;K.Hynynen;林满霞【期刊名称】《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08(0)A06【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MR引导聚焦超声治疗子宫平滑肌瘤12个月后,成功达到肿瘤体积缩小和病人症状缓解的MR影像预测因素。
方法本次单中心、回顾性。
【总页数】1页(P501-501)【关键词】子宫平滑肌瘤;MR;聚焦超声;病人症状;子宫肌瘤体积;因素分析;肿瘤体积;血流灌注;单中心;学术审查【作者】Z.M.Lénárd;N.J.McDannold;F.M.Fennessy;E.A.Stewart;F.A.Jolesz;K.Hynynen;林满霞【作者单位】Department of Radiology,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ass, US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737.33【相关文献】1.磁共振成像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研究进展 [J], 李妮2.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磁共振成像引导聚焦超声手术对子宫平滑肌瘤的结果分析[J], 杨晶晶3.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前影像学筛查标准的建立研究 [J], 邵莹;白晶晶;李晨霞;付浩;孙亲丽;张月浪;刘军;杨健4.子宫平滑肌瘤MR引导下聚焦超声手术的病人选择指南:盆腔疾病MRI筛查有关表现的图示 [J], 胡鹏(译); 章士正(校)5.纹理分析对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疗效的预测价值 [J], 苏佰燕;周慷;石海峰;孙昊;张古沐阳;薛华丹;金征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版子宫癌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子宫癌肉瘤(uterine carcinosarcomas,UCS)仅占所有子宫体恶性肿瘤的2%~5%,但其相关死亡在子宫恶性肿瘤占比超过16%。
U CS以双相组织学为特征,既有癌成分,也有肉瘤成分,其上皮成分是主导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主要成分。
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将U CS按照子宫内膜癌的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其预后较高级别子宫内膜癌差。
目前U CS 尚缺乏早期精准诊断方法和最佳治疗方案,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需辅以化疗和/或放疗。
为进一步规范U CS诊治,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学组)专业委员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女性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联合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特制订本共识。
01、临床病理特征1.1流行病学特征美国SEER数据库分析发现,U CS发病率为1~4/10万,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我国报道U CS的高发年龄为50~60岁,中位发病年龄55岁,发病年龄差异考虑可能与地域有关。
U CS发病的高危因素与子宫内膜癌类似,包括高龄、肥胖、未产妇、外源性雌激素应用、他莫昔芬和盆腔放疗等。
他莫昔芬治疗后相关U CS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RR:4.62 v s 2.07),接受他莫昔芬治疗后U CS发病的中位间隔时间为9年。
1.2临床表现U CS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常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阴道流液、下腹痛、腹部包块、腹水等。
其中异常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症状,阴道流液多为肿瘤渗出液或感染坏死所致。
确诊时,60%的患者出现子宫外转移,10%的患者以转移癌首诊。
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口脱出肿物,或可触及盆腔肿块。
1.3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大体检查可见肿瘤呈息肉样充满宫腔,切面质软,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和囊性变,常合并肌层浸润,有时累及子宫颈。
2020版:聚焦超声消融手术临床应用技术规范专家共识(全文)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ocused XXX,FUAS)是一种非侵入性局部热消融技术,是我国具有原创性、领先性的治疗技术。
自1997年在中国应用于临床以来,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该技术已日趋成熟并广泛用于各种实体肿瘤和一些器官的良性疾病治疗。
本文旨在总结FUAS的临床应用技术规范,以指导临床实践。
一、临床意义FUAS是指通过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系统进行的消融治疗技术,也称为聚焦超声消融(Focused XXX,FUA)。
FUAS的主要目的是使病灶组织产生整块的凝固性坏死,适用于治疗组织器官的实体良恶性肿瘤以及子宫、前列腺等器官的良性疾病,是对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补充。
在FUAS恶性肿瘤治疗中,根据肿瘤的分期及超声通道条件,应尽可能对肿瘤实施完全消融,也可用于恶性肿瘤的局部姑息治疗。
在子宫、前列腺等器官的良性疾病治疗中,通过消融病灶,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二、技术适应证及非适应证1.技术适应证技术适应证是指FUAS从技术层面能够治疗的病灶范围。
即经定位、图像融合及实时评估系统能够显示并消融的直径≥1 cm的病灶。
2.技术非适应证技术非适应证是指FUAS从技术层面目前暂时不能治疗的病灶,但随着技术的改进将来能够治疗的病灶。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灶位于超声换能器焦点不能到达的位置;(2)FUAS的声通道被骨性结构或重要脏器遮挡,导致无安全声通道或无有效声通道者;(3)病灶不能被焦域有效覆盖者。
三、仪器设备FUAS需要专门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包括超声换能器、超声成像系统、治疗控制系统和治疗床等组成。
超声换能器是FUAS治疗的核心部件,用于产生高强度聚焦超声波束。
超声成像系统可以实时观察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结构,辅助治疗计划制定和治疗过程控制。
治疗控制系统是FUAS治疗的中枢部件,用于实时控制和调节超声波束的位置、焦距、功率和时间等参数。
MR引导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摘要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MR引导下聚焦超声(MRgFUS)是一种无创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手段,以MRI为引导,精准地将超声波聚焦于肌瘤瘤体组织,产生65~85 ℃的高温,使肿瘤细胞蛋白质失活、细胞凋亡并凝固坏死,在精准消融肌瘤组织的同时避免损伤治疗区域以外的正常组织。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子宫肌瘤的MRgFUS治疗水平,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规范的治疗,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应用专业委员会微创治疗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总结国内外临床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MR引导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中国专家共识》。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至少25%~40%女性患有子宫肌瘤,约25%患者会出现较明显的影响生活的症状[1, 2, 3]。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和子宫全切术等。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特别是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希望能在保留子宫的前提下选择无创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MR引导下聚焦超声(MR-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MRgFUS)是一种无创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手段,以MRI为引导,精准地将超声波聚焦于肌瘤瘤体组织,产生65~85 ℃的高温,使肿瘤细胞蛋白质失活、细胞凋亡并凝固坏死,在精准消融肌瘤组织的同时避免损伤治疗区域以外的正常组织。
2000年以来,大量研究对MRgFUS用于子宫肌瘤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了论证,2004年美国FDA批准MRgFUS用于子宫肌瘤的治疗。
2013年中国FDA批准了MRgFUS在症状性子宫肌瘤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陆续引进了MRgFUS的治疗设备并开展了子宫肌瘤的无创治疗[4, 5, 6, 7]。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子宫肌瘤的MRgFUS治疗水平,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规范的治疗,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磁共振应用专业委员会微创治疗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总结国内外临床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MR引导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中国专家共识》。
一、MRgFUS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经临床诊断明确的子宫肌瘤患者,满足如下条件者:(1)术前MRI 显示子宫肌瘤T2WI信号较低,接近肌肉信号;(2)术前MRI显示子宫肌瘤位于肌壁间,或为无蒂的浆膜下或黏膜下肌瘤,即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型2~6型;(3)术前MRI显示单发子宫肌瘤最长径≤10 cm 或多发子宫肌瘤最长径之和≤10 cm;(4)术前MRI显示子宫肌瘤与腹壁间无肠管阻挡或通过处理可消除肠管阻挡的影响,具有安全治疗路径;(5)术前MRI显示腹部皮下脂肪厚度≤4 cm;(6)术前MRI 显示腹壁皮肤到治疗肌瘤靶区最远距离≤14 cm;(7)患者一般情况好,能够耐受并保持2 h或更长时间俯卧体位。
(二)绝对禁忌证绝对禁忌证包括:(1)临床诊断不明确;(2)MRI扫描禁忌证;(3)子宫肌瘤在短期内迅速增大或影像学提示有恶变倾向,或恶性潜能未定;(4)治疗区域皮肤有急性感染;(5)未被控制的急性盆腔炎症;(6)一般状况差,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7)有严重的出凝血功能障碍;(8)下腹部治疗区域有较大面积皮肤瘢痕;(9)无法使用镇静、镇痛等相关药物;(10)绝经后增大的子宫肌瘤。
(三)相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包括:(1)术前MRI显示子宫肌瘤信号较高,或者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显示肌瘤血供丰富;(2)术前MRI显示为带蒂的浆膜下或黏膜下肌瘤,即FIGO分型为0和7型;(3)有生育要求,术前MRI显示子宫肌瘤位于子宫角及输卵管区域;(4)术前MRI显示单个子宫肌瘤最长径>10 cm或者多发子宫肌瘤最长径之和>10 cm。
二、术前盆腔MRI扫描规范(一)重要性MRgFUS并不适合所有子宫肌瘤患者,因此筛选合适的患者非常重要。
MRI以其多方位、多序列(包括功能和解剖序列)的成像优势在术前筛选患者中担任重要角色,MRI术前可显示子宫肌瘤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对MRgFUS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出预判。
1.明确子宫肌瘤的诊断:肌瘤恶变、恶性潜能未定的子宫肌瘤,或其他类似肌瘤表现的肿瘤,或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或卵巢肿瘤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应根据临床评估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不适合MRgFUS无创治疗。
2.明确子宫肌瘤的位置:根据位置,子宫肌瘤分为肌壁间、黏膜下、浆膜下肌瘤。
在对黏膜下肌瘤进行MRgFUS治疗中,应注意对子宫内膜的保护,建议划定治疗区域的边缘为5 mm,避免灼伤内膜导致持续阴道排液。
浆膜下肌瘤通过狭小的蒂与子宫相连者,MRgFUS治疗可能会使蒂坏死、中断导致肌瘤脱落在腹腔内,有引起感染的风险,建议谨慎选择。
3.明确子宫肌瘤的大小:MRgFUS治疗系统在制定治疗计划时会根据消融肌瘤的体积计算出靶点的数目。
对于单发最长径<2.5 cm的肌瘤,不建议立即行MRgFUS治疗,可随访观察。
对于体积巨大的肌瘤建议两种可选择方案:(1)分两个阶段治疗,每个阶段消融不同的肌瘤部分;(2)考虑在MRgFUS治疗前先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GnRHa)预治疗,待肌瘤体积缩小后再择期进行MRgFUS治疗。
4.明确肌瘤数量:6个或以上肌瘤或弥漫型肌瘤不适合MRgFUS治疗,但可通过对导致症状肌瘤的综合性分析,进行选择性治疗5.明确肌瘤血供和信号:根据肌瘤T2WI信号特征,判断肌瘤变性的程度。
T2WI的信号强度是决定该肌瘤是否适合行MRgFUS的重要参考因素。
T2WI信号均质指肌瘤内不均匀高信号部分≤肌瘤体积的25%,>25%为不均质。
肌瘤变性可能会对能量聚焦产生不利影响,降低疗效。
T2WI高信号往往表示肌瘤的血供丰富,可通过增强扫描确认肌瘤T2WI高信号与血供丰富程度之间的关系。
血供丰富的肌瘤因血流能够把热量带离治疗区域导致瘤体无法达到消融温度,因此不建议此类肌瘤患者选择MRgFUS治疗[8]。
6.明确肌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1)肌瘤与皮肤的距离:ExAblate 系统能够在与皮肤垂直距离最远14 cm以内产生聚焦束,超出治疗范围的肌瘤可通过使用更薄的声学耦合胶垫缩短肌瘤与发生器间的距离,或通过直肠注胶将子宫和肌瘤推向前方以缩短距离。
或术前口服泻药排空肠管后再次评估。
(2)肌瘤与骨、神经丛的距离:骨组织比软组织更易吸收超声波能量,靠近加热骨表面的神经会因高温刺激产生疼痛甚至坏死。
肌瘤前方耻骨可在治疗计划中进行设定加以规避,靠近腰骶丛或其他骨表面的肌瘤需慎重考虑是否适合MRgFUS治疗。
操作者可通过调整聚焦超声束的路径或调整超声束能量来规避骨的加热,或直肠内注胶将肌瘤向前推离骨组织。
(3)肌瘤与肠管关系:肠道气体可反射超声波能量影响治疗,可调整能量束的入射角度规避肠管,也可使用推移肠管的方法,如膀胱内注入生理盐水或肠内注胶。
(二)MRI扫描规范有宫内金属节育环者应先去除,避免金属伪影影响诊断。
检查前排空膀胱,扫描体位为俯卧位,足先进,扫描范围以子宫为中心。
常规扫描序列包括:(1)T2WI,常规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层厚4 mm,层间距1 mm,可增加扫描矢状位脂肪抑制T2WI序列,以更清晰地显示病变。
(2)T1WI,轴位扫描,当肌瘤合并亚急性期出血显示为高信号,且可显示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结构的关系。
(3)提倡注射钆对比剂后行轴位、矢状位容积增强扫描,层厚3.0~4.0 mm,层间距0.5~1.0 mm;利用该序列进行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明确病变血供情况,获得增强曲线,也可通过减影技术更清楚显示病变特征。
(4)如条件允许可进行盆腔灌注加权成像,较常规序列可更好地显示肿瘤边界,并可对MRgFUS治疗后疗效进行评价。
(5)如条件允许可进行轴位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及明确病变界限,以及评价MRgFUS治疗后瘤体是否坏死。
(6)如条件允许可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提供肿瘤内静脉血管及病变出血的信息。
三、术前综合评估筛选合适的子宫肌瘤患者是MRgFUS治疗获得成功的关键。
术前评估主要因素包括子宫肌瘤的信号、血供、位置、大小及数目,同时需结合患者年龄、治疗路径及临床症状。
研究表明子宫肌瘤MRI图像T2WI 信号强度和患者年龄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肌瘤T2WI信号低和年龄较大的患者其治疗的成功率更高。
因此,术前的盆腔MRI扫描结果,以及患者的年龄、症状、未来妊娠计划等都需要充分考虑。
充分了解影响MRgFUS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各种因素,能够给子宫肌瘤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子宫肌瘤的组织特征1.T2WI信号特征:T2WI信号强度是决定肌瘤是否适合行MRgFUS 治疗最重要的MRI指标。
根据T2WI不同信号强度,子宫肌瘤可分为3种类型。
Ⅰ型:子宫肌瘤的T2WI信号低于骨骼肌信号(图1);Ⅱ型:子宫肌瘤的T2WI信号低于子宫平滑肌信号但高于骨骼肌信号(图2);Ⅲ型:子宫肌瘤的T2WI信号强度高于子宫平滑肌信号(图3)。
图1~3 根据T2WI不同信号强度,子宫肌瘤分为3种类型。
图1为Ⅰ型,子宫肌瘤(△)T2WI信号低于骨骼肌()。
图2为Ⅱ型,子宫肌瘤(△)的T2WI信号低于子宫平滑肌信号(红)但高于骨骼肌信号(白)。
图3为Ⅲ型,子宫肌瘤(△)的T2WI信号强度高于子宫平滑肌信号()图4 子宫肌瘤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型示意图。
子宫肌瘤按照FIGO分型分为9型。
0:0型,有蒂黏膜下肌瘤;1:1型,无蒂黏膜下肌瘤,向肌层扩展≤50%;2:2型,无蒂黏膜下肌瘤,向肌层扩展>50%;3:3型,肌壁间肌瘤,位置靠近宫腔,瘤体外缘距子宫浆膜层≥5 mm;4:4型,肌壁间肌瘤,位置靠近子宫浆膜层,瘤体外缘距子宫浆膜层<5 mm;5:5型,肌瘤贯穿全部子宫肌层;6:6型,肌瘤突向浆膜;7:7型,肌瘤完全位于浆膜下(有蒂);8:8型,其他特殊类型或部位的肌瘤(子宫颈、宫角、阔韧带肌瘤)不同T2WI信号强度的子宫肌瘤有着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对MRgFUS治疗反应不同。
研究表明Ⅰ型子宫肌瘤MRgFUS治疗后的无灌注区体积比(non-perfusion volume ratio,NPVR)高于其他类型的肌瘤[8]。
Zhao等[9]研究发现T2WI 高信号肌瘤含有更多的新生血管,含水量更加丰富而含纤维组织成分更少,而T2WI低信号或等信号肌瘤则含有较少的新生血管和更多的胶原纤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