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线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5
产业观察O B S E R V A T IO N [专访陕西环亚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金竹林一条完整产业链,变废为宝有奇招□本刊记者雷英杰“冃前.危废行业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危废处理企业大多停留在处置环节,可以真正做到综合利用的还是比较少。
‘十四五’时期,危废全产业链一体化将成为行业新风向,危废处理企业也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处置利用型方向发展。
”陕西环亚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值事长金竹林在首届环境经济年会上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到.:,从无害化处置到综合利用,陕西环亚源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亚源)是如何做到的?它的独门绝技是丨丨.么?它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作了怎样的贡献?金竹林和他的环亚源从保安镇往东约3公里,南过洛河,是传说 仓颉造字的元扈山。
山上盘桓着一条保安通往 卫东、永丰和商州的捷径——十八盘。
翻过十 八盘,向东南约;5公里,便是卫东镇。
和许许多多洛河岸边普普通通、偏居一隅 的地方一样.沟谷田陌交错的卫东寂寂无名、偏 僻荒凉。
然而年的冬天,这里的沉寂与 萧索突然被打破,来自大江南北的数万人走进 这里,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帷幕。
就这样,短短几年间,卫东这个贫穷落后的2020.22小镇,一下子变得繁华起来,在当时被称为商洛 的“小香港”。
但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国 营企业的搬离,卫东成了一座被“遗弃”的空城。
2016年初,金竹林和他的伙伴踏上了“三 线建设”的遗址地。
退伍军人金竹林,被这里深 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三线建设”精神所深深 感染,决定将自己的公司落户在这里。
由此,金竹林开启了他的事业新征程。
2017年2月,环亚源与洛南县人民政府达 成资源再生、综合利用项目的合作意向。
同年 7月,环亚源控股公司洛南环亚源铜业有限公 司(以下简称环亚源铜业)年处理20万吨含铜 废料及技术研发建设项冃,落地洛南卫东工业集中区“老三线工业”遗址地。
据介绍,环亚源项目总投资预计超过10亿 元,共分两期建设。
回忆电子工业三线建设作者:牛季良刘洋来源:《百年潮》2014年第08期1939年,为支持太行的兵工建设,我同郑汉涛等人一起,经过3个月时间到达太行山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受到朱德的欢迎。
我们被分到各个厂,加入到太行山原来有一点儿基础的兵工厂里。
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结束,太行兵工不负众望,在恶劣的条件下,创建制造枪、炮、弹药等基本配套的初级工业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战争年代培养的这支打不垮、拖不散的太行兵工队伍,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各条工业战线的骨干力量。
1953年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项目有156个,王铮当时是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从苏联引进援助的电子工业项目有9项,其中4个项目建在大后方,即四川成都东郊。
这4个项目有雷达厂(784厂)、通讯器厂(719厂)和电阻电容工厂(715厂)。
当时还准备建设探照灯厂(733厂),后考虑到探照灯比较落后,没有引进。
为了使成都的电子工业企业配套,一些企业逐渐从北京移到成都,譬如554厂包建745厂,就是从原来北京电子管厂的一个车间移到了成都建厂,还有半导体企业也由北京逐渐转移到成都,再加上重庆的716厂,使后方的电子工业基本成套。
当然,当时还没有明确的三线建设这种提法。
三线建设是1964年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按照当时地域的划分,三线地区包括属于内地的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靠内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
在这个形势下,电子工业的三线建设也开展起来。
1965年,第四机械工业部提出要力争在7年内,建成一个基本独立完整的无线电工业体系。
按照大、中、小结合,以中、小为主以及专业化的方针开展三线建设。
在建设布局上,发挥老企业的作用,从北京、南京、天津等城市选择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研究所分迁并包建三线企业,实行老基地带新基地、老厂带新厂、老工人带新工人的“三老带三新”的办法。
收稿日期:2021-04-22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 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安徽小三线调整改造研究 (AHSKY2019D116)㊂作者简介:徐有威,男,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㊂张程程,男,上海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㊂2021年7月第43卷㊀第4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Jul.2021Vol.43㊀No.4DOI:10.13393/ki.1672-6219.2021.04.0032020年三线建设研究述评徐有威,张程程(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㊀200444)摘㊀要:三线建设研究在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热点领域㊂2020年是三线建设研究的重要一年,既有以往的研究重点包括三线建设理论与实践㊁三线精神研究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㊁区域史研究㊁工业布局与规划㊁移民与工农关系问题等,同时也包括新问题的探讨如三线建设与乡村振兴㊁教育与医疗卫生问题㊁音乐史研究㊁民工问题㊁交通安全与治安保卫等诸多方面㊂2020年三线建设研究的特点包括重视概念与内涵的辨析,多学科交流互动的进一步增强,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㊂关键词:三线建设;㊀小三线建设;㊀研究述评;㊀2020年中图分类号:K 27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6219(2021)04-0010-05㊀㊀1964年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一个规模空前的重大经济建设战略[1]㊂按照毛泽东提出的战时地方上要能够各自为战的要求,所有的省区市都建有各自的后方基地,此即小三线建设㊂2020年有众多三线建设研究成果陆续出版㊂根据笔者不完整的统计,2020年共有104篇论文,包括95篇学术论文和9篇学位论文㊂尽管从数量来看相较于2019年的140篇研究文章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从研究水平的角度来看,2020年三线建设研究实现了突破和发展㊂其中‘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3期㊁‘宁夏社会科学“2020年第2㊁4期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㊁‘三峡论坛(三峡文学㊃理论版)“2020年第3期等均开设有三线建设的研究专题㊂202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了徐有威的一篇有关三线建设研究的综述文章,成为三线建设研究至今为止第一篇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出版的文章㊂在95篇学术论文中,有2篇论文刊登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有23篇论文刊发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期刊中,约占发文总数的24.2%㊂同时还有5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载㊂在学位论文方面共有8篇硕士论文和1篇博士论文㊂其中上海大学有3篇硕士论文,西南科技大学有2篇硕士论文,西南大学㊁湖北工业大学㊁西北民族大学各有1篇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有1篇博士论文㊂尽管在数量上略少于2019年的12篇学位论文,但在总体上成果依然丰富㊂2020年,黄巍的‘突破与回归:辽宁三线建设述论“荣获第八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㊃成果奖(省政府奖)二等奖,她的另外一篇研究成果‘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三线调整 以辽宁新风机械厂(1965-1999)为例“荣获沈阳市第二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㊂四川宜宾学院周明长的 西北地区三线建设城市发展史研究 获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资助,重庆工商大学贺高祥副教授的 西南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审计及生态化利用路径研究 获得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㊂由此可见,2020年三线建设研究在研究水平和影响力方面都比以往取得了提升㊂有鉴于此,本文拟对2020年三线建设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有助于三线建设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㊂一、三线建设热点问题研究近年来,得益于相关档案文献㊁口述史料㊁民间文1献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的持续推进,三线建设研究日趋升温,成为中国当代史研究范围内的重要课题㊂在三线建设研究深入开展过程中,一批重要问题的探讨与交流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如三线建设理论与实践㊁三线精神研究㊁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㊁移民问题㊁工农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在近年来已成为三线建设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㊂1.三线建设理论与实践对于任何学科或问题的深入研究,其理论框架与研究实践的探讨有助于该研究的持久开展,三线建设研究亦是如此㊂目前,有关三线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㊂徐有威对三线建设研究的总体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认为作为中国当代史研究中的新兴领域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但是需要在史料搜集与整理㊁研究视野与方法㊁理论与思想等层面进行拓展和延伸[2]㊂周晓虹探讨了口述历史对于三线建设在内的新中国工业化历史叙事的重要性㊂口述历史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普通个体的生命体验加以呈现,从而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中勾勒历史的细节,通过集体记忆建构整个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与集体群像[3]㊂总体来看,学界已普遍认识到三线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其理论深度和实践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㊂2.三线精神研究三线精神研究自三线建设研究兴起以来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㊂相较于以往,2020年的三线精神研究更加侧重于其内涵和本质的探讨㊂朱云生㊁何悦对三线精神的历史源流和精神实质进行了分析㊂三线精神直接产生于三线建设,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㊁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时代感召包含其中,从而使三线精神的内涵与实质不仅仅局限于三线建设本身,更是与国家㊁社会和个体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4]㊂陈先兵对不同时期三线精神的内容和含义进行了梳理,提到目前学界普遍赞同将三线精神表述为 艰苦创业㊁无私奉献㊁团结协作㊁勇于创新 [5]㊂可以看到,对三线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将有助于三线精神在当下更好地传播和弘扬㊂3.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有关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三线建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㊂2020年对该问题的研究有从概念和意义的角度出发,也有从各地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实际出发㊂吕建昌㊁杨润萌㊁李舒桐探讨了三线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强调完整的三线工业遗产由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面构成,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6]㊂徐嵩龄基于政治经济学中的制度价值分析了三线工业遗产的意义㊂这一视角站在更宽广的视野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遗产进行比较,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对于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思考[7]㊂刘怡和雷耀丽从遗产价值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陕西三线工业遗产所具有的历史价值㊁科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陕西三线工业旧址的保护与利用措施[8]㊂桂平飞㊁黄华以 531 兵工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图片与数据对该工厂遗址的现状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的策略,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济源市的一张文化名片[9]㊂韩晓璇将视角落在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生活区的保护与利用方面,通过对绵阳三线建设工业区的调查与研究,为实现其居民记忆场所功能的延续和拓展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10]㊂4.区域史研究尽管三线建设区域史研究始终在持续开展,但是研究区域较为集中㊂从大三线的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四川㊁贵州㊁云南㊁青海㊁甘肃等省份,小三线的研究可谓一枝独秀,对其他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㊂2020年的三线建设区域史研究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探索㊂刘盼红通过相关档案资料㊁文献以及口述史料的综合运用探讨了福建小三线的建设历程,在这其中重点分析了上海对福建小三线建设的援助㊂在沪闽两地的共同推动下,福建小三线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带动了福建西北地区的工业化发展[11]㊂李云㊁张胜㊁徐有威关注到了地处皖西大别山地区的安徽小三线建设,对其决策㊁规划㊁筹建和调整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12]㊂周云㊁周晨阳重点探讨了广东小三线建设的决策背景㊂这其中既有国家层面的备战备荒与调整工业布局不合理等因素的考量,也有广东自身省情的考虑,包括广东的海防形势㊁工业条件㊁自然环境等因素[13]㊂朱小娟就海南小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就其对海南工业化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建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4]㊂朱睿超则梳理回顾了1964年至1990年兰州的三线建设历程[15]㊂涂枫卿聚焦四川绵阳地区的三线建设历史,通过大量档案资料与文献的阅读,梳理了绵阳地区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㊂三线建设对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提升了绵阳在四川甚至是全国的影响力[16]㊂程汉明㊁孔福生更是将目光下移至县域,关注到了湖北省通城县的三线建设历史㊂三线建设不仅11在经济层面对当地带来了显著的变化,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文化㊁生活方式都对山区百姓的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影响[17]㊂5.工业布局与规划三线建设出于战备的考虑,普遍遵循 靠山㊁分散㊁隐蔽 的建设要求,因此其工业布局与规划同普通工业设施的建设存在较大差别㊂徐利权㊁谭刚毅㊁高亦卓从城乡建设规划的视角将三线建设的规划布局置于近代国内外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潮流中进行分析,突出体现了三线建设 企业办社会,集体化生活 的鲜明特征[18]㊂同时,徐利权㊁谭刚毅㊁万涛以鄂西北地区三线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工业布局情况及功能,整体上体现了三线建设厂矿 小而全 的特点[19]㊂此外,袁磊㊁万涛㊁徐利权通过调研对三线建设遗存建筑进行了分类,并对俱乐部和住宅两类典型建筑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对这些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20]㊂王毅认为四川三线企业在总体上围绕重庆和成都两座中心城市展开布局,沿宝成㊁成昆等铁路线呈 H 形分布,从而在点㊁线㊁面之间形成有机结合,有利于四川地区工业布局朝着合理平衡的方向发展[21]㊂王毅还对重庆地区三线企业的规划布局进行了分析㊂在三线建设的推动下,重庆地区的工业布局发生了重要改变,工业发展重心开始由主城区向江津㊁南川等地拓展,带动了一批工业城镇的兴起[22]㊂6.移民与工农关系问题该问题同样是三线建设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㊂有关三线建设移民问题的研究整体上延续了以往的研究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前进㊂张勇认为三线建设中的移民经历了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从一开始的不适到此后的逐步适应,再到改革开放后与当地的融合,体现了三线建设具有的 单位社会 与 文化孤岛 的显著特点[23]㊂郭旭㊁刘博从三线建设者和当地人的两种视角出发,分析了三线人这一特殊身份㊂在三线人眼中, 我们 有着强烈的优越感,而在当地人眼中, 他们 是一个独特的群体[24]㊂在工农关系问题方面,2020年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厂社关系的探究㊂李德英㊁粟薪樾对三线建设初期的厂社结合模式进行了研究㊂厂社结合在本质上就是要探索一条工农并举的道路,然而在三线建设的实践中这种模式存在问题较多,终使其陷入困境[25]㊂马军㊁朱焘以江西国营九七四七厂为研究对象,采用档案分析与口述采访等研究方法探究国营九七四七厂自上海迁移至江西后与当地之间的关系变化㊂双方既有利益冲突的一面,同时也有相互协作的一面,由此逐渐形成为一个农工互融型社区[26]㊂二、三线建设新问题研究在2020年的三线建设研究开展过程中,除了对以往一些热点问题的继续研究外,还有一些新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呈现出来,如三线建设与乡村振兴㊁教育与医疗卫生问题㊁音乐史研究㊁民工问题㊁交通安全与治安保卫等诸多方面㊂这些问题中有的是此前从未受到关注的,还有的尽管并非首次提出,但也鲜有探讨㊂这也为今后三线建设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㊂1.三线建设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此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在持续开展㊂2020年的三线建设研究中就有学者将目光关注到这一方面㊂徐有威㊁张胜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小三线工业遗产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路径㊂在对安徽省霍山县小三线工业遗产的实际调研中,分析总结霍山县以 文化+旅游 为中心的艺术乡村建设工作,进而探讨其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实现小三线工业遗产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提供对策和建议[27]㊂韦运玲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探讨高校计算机专业如何服务德阳三线建设城市的发展[28]㊂由此可见,在深入贯彻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三线建设的历史实践及其丰富遗产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与价值㊂2.教育与医疗卫生问题教育与医疗卫生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两大民生热点领域,在三线建设 企业办社会 的过程中,教育和医疗问题同样值得关注㊂在教育问题方面,崔一楠㊁徐黎就三线建设时期高校迁建问题进行了分析㊂为服务三线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大批位于东部地区的高校一分为二或整体搬迁至中西部地区,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损失,但在整体上增强了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从而助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29]㊂邹富敏㊁徐有威分析了上海小三线企业子弟学校教育的开展情况,认为子弟学校的开办为职工消除顾虑,安心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师资力量的缺乏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㊂尽管上海小三线企业为此通过多种渠道努力缓解师资力量薄弱的难题,但是很难从根本上加以解决[30]㊂在医疗卫生问题方面,王佳翠㊁谯丽娟㊁湛正坤对三线建设前后遵义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而强调三线建设的开展对于增加当地的医疗资源,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1]㊂徐有威㊁陈莹颖梳理和回顾21了上海小三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指出上海小三线的医疗资源不仅服务于小三线职工,同时也服务于当地百姓,从而为缓解厂地矛盾,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32]㊂徐有威还整理发表了原上海小三线八五钢厂和培新汽车厂的医疗卫生事业档案资料,为今后的三线建设医疗卫生史研究提供了基础[33]㊂3.音乐史研究三线建设音乐史研究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㊂六盘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苏世奇教授对此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㊂继2019年主编的‘六盘水三线建设音乐口述史“一书出版后,2020年又从概念㊁内涵㊁研究方法的视角对三线建设音乐进行阐述㊂三线建设音乐是一种以三线建设为母体,体现三线建设历史面貌㊁时代特征和讴歌 三线精神 的音乐文化类型㊂ 飞地 音乐是三线建设音乐的主要文化属性㊂目前对三线建设音乐的研究主要利用音乐口述史㊁音乐图像学㊁音乐社会学等方法来展开[34]㊂相信在今后的研究开展过程中,三线建设音乐史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㊂4.民工问题在三线建设的早期工程建设过程中,民工是一支重要的建设力量,发挥了关键作用㊂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民工问题的探讨却鲜有涉及,刘本森㊁刘世彬关注到了这一问题㊂他们以山东小三线建设为例,通过查阅大量山东省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对山东小三线建设中的民工动员问题进行了分析㊂从民工的招收与选拔再到建设过程中的民工动员,山东小三线企业通过各种措施和办法来激发民工的劳动积极性,为山东小三线建设的顺利开展贡献了重要力量[35]㊂从民工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近年来三线建设研究由宏观向微观层面的转变仍在持续进行㊂5.交通安全与治安保卫三线建设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其多系军工生产的特殊性质,交通安全与治安保卫工作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㊂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更加深入细致的梳理和勾勒三线建设的全貌㊂窦育瑶以上海小三线建设为研究对象,利用机关档案㊁企业档案㊁口述资料㊁报刊资料等史料对上海小三线建设交通安全问题进行详细阐释㊂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上海小三线建设面临着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为应对这一不利局面,上海小三线企业从思想教育㊁工作能力及规章制度等方面入手,旨在为上海小三线企业的交通安全创造有利条件[36]㊂宣海霞则是以上海小三线企业和江西小三线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小三线企业治安保卫问题㊂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偷窃㊁赌博和不正当男女关系是小三线企业中存在的最主要的治安问题㊂为此,这也成为小三线企业治安保卫的重点工作㊂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小三线企业治安保卫工作也开始由传统的管制型向合作型转变[37]㊂6.其他问题研究除前文提到的内容外,还有一些问题研究同样值得关注㊂徐有威㊁张志军关注到了江西小三线企业的 军转民 问题㊂从最初的消极被动到后来的主动求变反映了江西小三线企业对 军转民 态度的变化,在 军转民 过程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也为此后深入进行的军民融合进程提供了历史思考[38]㊂聂红萍㊁方锦波对甘肃天水地区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㊂为妥善解决由于选址不当等原因造成天水三线企业发展受困的不利局面,天水对三线企业进行调整改造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改造效果,为实现企业和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39]㊂黄巍以辽宁小三线三新厂为例,探讨小三线职工的日常食品供应问题㊂这看似普通而又平常的吃饭问题背后却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对小三线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40]㊂周明长则是将铁路网建设同三线建设城市体系相结合进行分析㊂铁路网建设有效推动了三线建设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对于改变三线地区原先的相对落后局面,加速三线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41]㊂三、2020年三线建设研究的特点通过前文对于2020年三线建设研究主要内容的梳理与回顾,可以看到2020年的三线建设研究在延续以往研究热点的同时也有新问题㊁新方向的探讨㊂总体来看,2020年三线建设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重视概念与内涵的辨析㊂三线建设研究开展以来,缺少理论关照是众多专家学者提到的一个普遍问题,这自然也不利于三线建设研究的可持续发展㊂针对这一问题,在2020年的三线建设研究中重视概念与内涵的辨析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点㊂诸如对于三线精神㊁三线建设工业遗产㊁三线建设音乐等基本概念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问题㊂这类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持续推进将为有关问题的研究规划正确的方向㊂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更加重视概念与内涵的辨析,唯其如此,才能厘清三线建设研究中的各个关键要素,才能有效避免三线建设研究的同质化问题㊂第二,多学科交流互动的进一步增强㊂三线建设31研究作为中国当代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方向同样受到社会学㊁经济学㊁政治学㊁管理学㊁建筑学等其他学科的关注㊂这对于三线建设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多学科融合发展将会是今后三线建设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㊂纵观2020年的三线建设研究可以看到三线建设的多学科互动交流又有所推进㊂以三线建设音乐史为例,苏世奇立足音乐学的学科视角,依托大量史料分析,从 三线建设音乐 的概念㊁内涵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认为 三线建设音乐 是产生于三线建设时期并延续至今的一种以三线建设为题材,以反映三线精神为内核的音乐文化类型,与同时期的知青音乐㊁文革音乐相互联系又自成一体,并介绍了相关研究方法㊂该研究为三线建设在音乐学领域的推进奠定了基础,初步划定了学科边界,同时又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三线建设研究的学科视野㊂此外,三线建设与工业遗产㊁政治经济学㊁农村经济学㊁哲学等学科的交流互动也在持续深入,进一步丰富了三线建设的研究体系㊂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多学科的交流互动仍会持续增强,共同助推三线建设研究朝着更加体系化的方向迈进㊂第三,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㊂鉴往知来是历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功能,特别是对于当代史的研究往往能够与现实产生紧密的联系,三线建设研究亦是如此㊂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注定将载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史册㊂在这场疫情中,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㊂‘三线建设与遵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上海小三线医疗卫生与皖南社会“两篇论文探讨了三线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系,对于当下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㊂此外,乡村振兴战略㊁教育资源分配等当下的热点话题也在2020年的三线建设研究中得到了体现㊂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办社会 的典型代表,许多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都能够在三线建设这段历史中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这也为三线建设研究增添了许多现实意义,有利于三线建设研究的可持续化发展㊂四㊁结语三线建设研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未来还有许多潜力和价值等待去挖掘㊂因此,及时总结和回顾三线建设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开始由原先的数量型增长逐步向质量型发展转变,这是在相关部门㊁专家学者㊁三线建设亲历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㊂与此同时,三线建设研究开始重视概念与内涵的辨析,多学科交流互动的进一步增强,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相信这也会成为此后三线建设研究的发展趋势㊂随着对于政府档案㊁企业档案㊁口述史料和民间文献等史料搜集与整理工作的持续推进,三线建设研究在今后将会取得更加丰硕和更有影响力的成果,对推动中国当代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新的贡献㊂参考文献:[1]㊀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2]㊀XU Youwei.Exploring New Frontier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Studies:A Case Study of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J].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20(2):164-182.[3]㊀周晓虹.口述史㊁集体记忆与新中国的工业化叙事 以洛阳工业基地和贵州 三线建设 企业为例[J].学习与探索,2020(7): 17-25.[4]㊀朱云生,何悦.三线精神的历史生成逻辑与精神内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12-14.[5]㊀陈先兵.论 三线精神 的理论内涵和重要价值[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4):23-29.[6]㊀吕建昌,杨润萌,李舒桐.三线工业遗产概念初探[J].宁夏社会科学,2020(4):139-146.[7]㊀徐嵩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意义:基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价值认知[J].东南文化,2020(1):6-11.[8]㊀刘怡,雷耀丽.价值视域下陕西 三线工业 旧址保护与再生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0(12):136-137.[9]㊀桂平飞,黄华.河南济源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研 以531 兵工厂为例[J].中外建筑,2020(9):110-112. [10]韩晓璇.记忆场所视角下绵阳市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生活区保护与活化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0.[11]刘盼红.福建小三线上海支内人员的日常生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12]李云,张胜,徐有威.安徽小三线建设述论[J].安徽史学,2020(5):159-168.[13]周云,周晨阳.广东 小三线 建设的决策背景探析[J].科技智囊,2020(10):26-32.[14]朱小娟.海南工业化进程中的小三线建设[J].智库时代,2020(7):1-2.[15]朱睿超.兰州 三线 建设研究(1964-1990)[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20.[16]涂枫卿.绵阳三线建设史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0.[17]程汉明,孔福生.鄂南通城的 三线 建设[J].档案记忆,2020(8):31-34.[18]徐利权,谭刚毅,高亦卓.三线建设的规划布局模式及其比较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20(2):151-158.[19]徐利权,谭刚毅,万涛.鄂西北三线建设规划布局及其遗存价值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5):109-116.[20]袁磊,万涛,徐利权.三线建设遗存建筑的类型与空间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20(11):23-28.[21]王毅.四川三线建设企业布局与工业发展刍议[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3):105-114+159.[22]王毅.三线建设中重庆地区的工业发展与空间布局[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1-75.[23]张勇.区隔与融合:三线建设内迁移民的文化适应及变迁[J].江海学刊,2020(2):206-216.[24]郭旭,刘博. 我们 与 他们 :三线人的自我认同与群体区隔[J].宁夏社会科学,2020(2):143-150.[25]李德英,粟薪樾.三线建设初期 厂社结合 模式检视(19651966)[J].史林,2020(5):156-166+221.(下转第48页)41。
第13卷第3期 吕梁学院学报2023年6月Vol.13No.3 Journal of Lüliang UniversityJun.2023·历史学研究·收稿日期:2023⁃03⁃28作者简介:高国民(1970-),男,山西柳林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
吕梁国防三线建设的历史考察高国民(吕梁学院思政部(系),山西离石033001)摘 要:国防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以国防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这次战略部署,对我国以后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吕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被规划为太原市的战略后方基地.,从1965年开始以"三枪两弹"为核心的"七厂一库一电"三线建设工程全面展开,这些军工企业的建设和生产,对国防的巩固和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三线建设;吕梁;价值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2023)03-0028-03一、吕梁国防三线建设的历史根源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国防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以国防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历时16年,投入资金2052亿元,共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这次战略部署,对我国以后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之所以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战略调整,是因为60年代以来影响我国安全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是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战争氛围空前浓厚。
其次美国对北越的轰炸,已将战火烧到我国南疆。
再次美国第七舰队挺进台湾海峡,同时派飞机频繁侵入我领空进行侦察和骚扰,东线告急。
最后印度从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对我国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西南边疆狼烟四起。
从国内情况来看存在几方面问题,首先国防工业基础薄弱且分布极不合理,主要有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过度集中于东北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一旦战争爆发,这些工业基地遭毁坏,其他地区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根本不能支撑对敌有效反击。
156项工程和三线建设是改革开放前重要的经济建设里程,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156项工程和三线建设从不同的角度作一比较。
一、不同点(一)背景不同前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国政府。
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使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苏联给予中国经济建设很大帮助,“一五”计划是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展开的。
156项工程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毛泽东访苏至1952年底,经过中国领导人的努力,陆续商定了苏联帮助中国恢复与建设的第一批50个重点项目,主要是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原材料工业和国防工业。
1952年周恩来访苏期间,中苏双方确定大的原则后,于1953年与苏联签订了以国防工业为重点的第二批供应成套设备建设项目中苏协议书,共91个项目。
1954年赫鲁晓夫主政,中苏签订了第三批苏联供应成套设备建设项目协议书,引进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项目共15项,并决定扩大原定141项成套设备项目的供应范围。
至此,中国与苏联签订的援建项目共计156项,并于1955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颁布,通称“156项工程”。
后来由于有的项目改名,有的项目重复计算,还有的项目未建,实际施工项目为150个〔1〕,但是156项工程这个说法延续了下来。
三线建设时期中国所处的环境危机四伏:越南战争不断升级,美国对中国的威胁加剧;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中印矛盾自中印边境冲突以来没有缓和。
毛泽东强调:“在原子弹时代没有后方不行,现在沿海搞这么大,不搬家不行,不仅工业交通要搬,大学、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
总之,一线要搬家,三线、二线要加强,以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2〕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生产力布局大转移开始了。
三线指的是一个具有军事和经济地理含义的区域概念,相对于一线、二线而言。
这一地区位于我国腹地,是理想的战略后方。
具体包括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区,是我国的大三线。
三线建设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三线建设是指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针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情况,进行的一系列国防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三线建设的主要特点?A. 重点发展国防工业B. 以沿海地区为主要建设区域C. 强调隐蔽性D. 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答案:B2. 在三线建设期间,下列哪个省份不是主要的三线建设地区?A. 四川B. 陕西C. 湖南D. 广东答案:D二、多选题1. 三线建设的实施对我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A. 提高了国防安全B. 促进了内陆地区经济发展C. 增加了沿海地区的经济负担D. 改善了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答案:A、B、D2. 下列哪些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项目?A. 成昆铁路B. 京九铁路C. 攀枝花钢铁厂D. 宝钢集团答案:A、C三、判断题1. 三线建设是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沿海地区进行的。
答案:错误2. 三线建设时期,我国主要通过三线建设来加强国防安全。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答: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为了加强国防安全和战略深度,我国政府决定在内陆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国防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是所谓的三线建设。
2. 描述三线建设对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三线建设对我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能源和通讯设施的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三线建设带动了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兴起,为内陆地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三线建设还促进了内陆地区的科技教育发展,为内陆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李玮陕西省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家的安全、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
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是陕西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陕西工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对陕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功不可没,同时,陕西国防科技工业在全国国防科技工业中占重要席位。
国防科技工业是指国防工业或军事工业,国外多指直接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一切活动(包括人员、设备、单位等)。
我国一般指研制、生产武器装备(包括系统、整机、零部件等)科研生产活动的主要工业行业及配套行业。
根据当代武器装备的发展状况,国防科技工业主要包括兵器科技工业、军用电子科技工业、军用航空科技工业、军用航天与导弹科技工业、军用船舶科技工业、军用核科技工业。
主要产品包括导弹、卫星、火箭、飞机、飞船、坦克装甲车辆、舰艇、潜艇、枪、炮、弹药、核能利用、民用船舶和光电产品等。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国家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国防科技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防实力,促进国防现代化高技术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及提高工业化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防科技工业与一般民用工业不同,有着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的高度重视性、高新技术和人才密集性、生产的非均衡性、核心技术的保密性、产品销售的专卖性及其技术的军民两用性等六方面。
国防科技工业是构成国家军事实力的基础性产业,是实施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部门,国防科学技术是衡量国防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标志。
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关系紧密,在国家事务和国防事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军事战略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有计划地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建立国防科研机构和设施,组织科技力量攻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国防科技工业得到很大发展;不但改进和发展了常规武器装备,而且自行研制了导弹、核武器等一系列尖端武器装备,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
遵义三线建设小故事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
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粗略从行政区划看:一线地区: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新疆、西藏。
三线地区: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的腹地部分,共涉及13个省区。
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的地区,就是二线地区。
同时,地处一线二线的省份,各自建一批省属的“小三线地方军工企业”,由省国防工办领导,生产半自动步枪、7.62毫米中间威力步枪弹、手榴弹、引信、迫击炮弹、重机枪、中小口径迫击炮、火箭弹、火箭筒、高射机枪、无后座力炮,也就是步兵营连级的火力。
古汉台望江楼汉中市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
汉中在夏商时期称梁州,为九州之一,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
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
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三国大将魏延葬地。
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证。
《尚书·禹贡》中所谓“梁州”、《史记》中“褒国”皆被认为是汉中地区在史料和传说中的体现。
南郑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
《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
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
”但此说史家存疑。
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
秦厉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长修筑南郑城。
秦汉时期秦朝时设汉中郡,郡治南郑,在今天汉中市汉台区。
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势力角逐中国大地,鸿门宴之后,刘邦向项羽称臣,项羽封其为汉王,《史记》中记载,刘邦颇为失落,谋士萧何劝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
刘邦在汉中时期韬光养晦,采用张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拜韩信为大将,后突袭拿下三秦地区,和项羽一争高低,史称“楚汉之争”。
刘邦最终取得军事胜利,因其原封地在汉中,称汉王,故迁都长安并建立中央统一封建王朝后,称汉朝,刘邦亦称作汉高祖”。
“三线建设”的缘由、历程及精神内核作者:赵大志罗兴社李立冬张影莹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9期【摘要】党中央在60年代中期出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务必加强备战考虑,决定进行以国防工业为主的大规模三线建设,建设和调整历时38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建设者们用血汗与生命凝结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具有深刻的含义,值得中华民族广泛弘扬。
【关键词】三线建设民族精神精神内核1、建设缘由及战略布局“三线建设”是建国后不久的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以及中俄、中印边境武装冲突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在1964年针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作出的国防和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党中央出于战略备战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一线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国防前线地区,主要是直辖市京津沪、东北黑吉辽、沿边蒙新藏、沿海鲁苏浙闽粤等14省市区;三线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13省区,其中西部的川贵云、陕甘宁青7省区称“大三线”,以及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西广西等6省区为“小三线”,介于一、三线之间的地区是二线地区。
在空间布局上,一线是战略前方,三线属战略后方,相对安全正好搞建设;在选址原则上,远离都市,隐蔽分散,进山进洞;在优选项目上,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大规模工业和交通建设;在地区布局上,建设基地有:攀枝花、六盘水的钢煤生产,酒泉、西昌的卫星发射,重庆的常规武器制造,贵州、陕西的飞机制造和电子工业;铁路干线有:成昆、湘黔、襄渝、青藏(西格段);还有湖北十堰的“二汽”,葛洲坝、刘家峡的水电枢纽等,这些至今仍然是我国中西部的工业重镇。
2、建设历程与辉煌成绩从1964年开始,国家对“三线建设”总投资2052亿元,投入了数百万人力,经过15年的艰辛努力,在中西部16个省区建成了以国防基础工业为龙头的近两千个大中型工矿、铁路、水电等基础设施。
从1983年开始,在国务院领导下,又对全国三线企业进行了23年的调整和改造,使之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发展。
关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刘孝奇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陕西区域经济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出现了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并存的局面。
说均衡发展,是指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纵向相比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但发展速度又有不同,以2003年为例,西安、宝鸡、咸阳的GDP增长速度都在11%以上,而同处关中地区的渭南却仅为8.2%。
地处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的增长速度在14%左右,而陕南地区的汉中、安康平均为8.5%。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速度的差异必将导致经济总量及经济实力上的差距。
而且差距将越拉越大。
若不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措施,发展速度较慢的市区势必将会拖全省经济发展的后腿。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各种不同差异的存在自有其客观必然的一面,但若任其无节制地扩大,必然加剧地区间不平衡从而导致贫富悬殊,地区不安定等消极现象产生。
同时,差异又意味着区域个性,其中蕴含着潜在的发展优势。
善于发现优势,并把潜在优势转化为优势特色产业,使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是区域间由失衡走向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陕西区域经济差异明显为了更准确地研究陕西区域经济问题,笔者曾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以及借用有关研究成果,将陕西传统的三大经济区域重新划分为关中、陕北、陕东和陕南四大经济板块。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三市和杨陵区;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和延安市;陕东地区包括铜川、渭南和商洛三市;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和安康市。
这四个板块发展的实践也印证了他们具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明显特征。
对上述新划分的四大经济区,我们选取2003年四个地区各“占全省总人口比重(%)”、“占各市GDP总和比重(%)”、“GDP 平均增长速度(%)”、“人均GDP水平(元/人)”等项指标进行比较,以直观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差距。
从各地区占全省总GDP的份额来看:关中地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43.42%,GDP占各市GDP总和的64.14%;陕北地区,占全省人口14.8%,占各市GDP总和的比重为11.12%;陕东地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为23.49%,占各市GDP总和的比重为12.22%;陕南地区,占全省人口18.29%,GDP占各市GDP总和比重为11.52%。
忆陕西省九九二九厂的筹建巡洋九九二九厂(陕西省红卫工具厂,陕西省武功拾号信箱)。
初始人员:基本是西安东郊金属结构厂105军品车间的人员为基础,组建该车间时要求配备最好的设备,人员为党团员占70%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四级以上,车间属于保密车间,出入有通行证,非该车间人员不得入内。
本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原则,1965年105车间整体划拨由省地方军工系统管理,陕西省机械局具体操作执行,105车间人员和设备全部搬迁至新建的陕西省第一个小三线厂,即铜川337厂(铜川东风机械厂,铜川二号信箱),1967年又从原105车间部分人员抽调出来筹建岐山县的9916厂(前进机械厂),当时,除了337厂在铜川,其余的省领导看中了陕北黄陵这区域,准备每一条沟建一个厂,但是,我们进去打井取水,发现水系不丰富,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并且,当地还有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因此,我们征得上级同意从黄陵撤出,在岐山建了9916厂,这些人员基本安排在工具车间,原打算该工具车间是为其他几个小军工厂提供工具、夹具、模具和精密铸造等工作任务,后来,上级考虑到把这工具车间单独成立一个厂,能更好的为其他几个小军工厂服务,在1967年以这个车间为基础筹建了9929厂(红卫工具厂,武功拾号信箱)。
厂址的选定:根据中央对三线建设的要求是“靠山、分散、隐蔽”原则,但是,这时毛主席有新指示,对原来的政策作了新的解释,原因是我国三线建设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配套厂之间距离太远。
有些厂炸平山头建厂;有些利用山洞建车间;有些车间与车间要间隔几里路;有些厂区在山顶上家属区在山下,上下班职工要乘汽车;有些厂建了几年铁路还未通,其他配套建设就更滞后了,如医院、学校、商店等。
因此,毛主席说:三线建设搞不上去睡不着觉,可以大分散小集中吗!即可以建在小城镇,这样可以不必建设学校、商店、医院等,使工厂早日投入生产。
根据毛主席的新指示我们选定了三个厂址,第一杨凌砖瓦厂后面;第二武功镇北关;第三杨凌至武功中间一处地方。
档案,唤醒三线建设的记忆
刘洪浩
【期刊名称】《陕西档案》
【年(卷),期】2024()2
【摘要】这是一段逐渐远去的历史,也是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党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于是,在三分之一的
国土上,无数人纷至沓来,展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自主的轰轰烈烈的大规模
工业建设。
【总页数】2页(P18-18)
【作者】刘洪浩
【作者单位】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宣传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唤醒七百年的档案记忆——《中国元代西藏官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2.四川省攀枝花市档案馆开展三线建设文献档案资料征集工作纪实
3.西子“我们论坛”:城市印迹的价值重构——虚实结合,唤醒这座城市的记忆——给记忆插上路标
4.中国地方档案馆和企业档案馆小三线建设藏档的状况与价值
5.三线建设博物
馆的集体记忆呈现探究——以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所经历的陕西“三线建设”(转帖)标签:陕西三线建设2010-04-07 19:37阅读(344)评论(0)编者的话:1964年,我国处于国内经济状况全面好转,但国际环境日益险恶的局面。
鉴于此种形势,中共中央在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出了“集中力量,抓紧时间,建设三线,加强国防,进行备战”的战略决策,陕西正是进行“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并在1965年正式开始进行“三线”建设。
1966年1月11日,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和组织西北的“三线建设”。
1968年8月14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在生产组下设置了内地建设办公室,12月1日决定将内地建设办公室交省革委会“三线”建设指挥部领导,为了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省革委会又于12月5日成立了“基本建设指挥部”,进行陕西省的基本建设指挥(1971年11月撤销了“省基建指挥部”,成立了“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
在从1966年——1979年长达15年的时间里,国家在陕西投入建设资金208.38亿元,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400个。
经过这场大规模的建设,陕西不仅形成了工业新格局,更对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钧同志在1965年——1980年间,担任着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65年11月——1967年2月)、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68年11月——1974年底)、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1974年底——1980年2月),并任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组书记(1965年11月——1967年2月)、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0年12月1975年12月)、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6年1月——1978年6月)等职务,直接领导并参与顾许多大型基建任务的建设。
据此,采访组在2007年4月间多次采访任老,请他记述了这段工作经历。
以下是采访组根据本人回忆整理的采访内容,严格来讲,“三线”建设的范围应该有两个,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一个是国家统一规划的建设,这叫做“大三线”建设;一个是各个地方自己规划的,叫“小三线”建设。
“大三线”建设的范围主要是包括四川、青海、甘南、陕西、豫西、鄂西北等地,陕西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南。
“大三线”建设是由国家进行投资,“小三线”建设则是由各个地方自己进行的建设项目,比如陕西省建立的自己的地方小军工,这就属于“小三线建设”。
“小三线”建设主要建立了一些小的军工厂,准备用来战时武装群众,陕西当时还建立了一个战时指挥中心。
在进行建设时,主要遵循着“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有时也称“山、散、洞”。
依据这个原则进行的建设,从备战来讲,是比较好的。
从这些单位来讲,则有些不便的地方,比如职工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物资供应等等就比较困难。
但现在看来,“三线”建设的布局有它的道理,总体上是基本合理的。
“三线”建设的核心主要是国防工业,其它项目是为了配合国防工业而服务的。
中央研究以后,由各部把项目带到陕西来。
来到陕西,陕西只能支持,投资全部是由国家财政投资的。
其他相应配套的建设,虽然也都是属于建设内容,但都是围绕着国家的战略布局,以国防工业为中心,其它项目就一个一个都跟着上,互相配合。
“三线”建设从中央来讲,主要就是考虑备战问题,在中央的统一调动之下。
中央确定进入陕西的项目,我们就是尽量使它能够落实,在落实过程中,和有关方面进行组织协调。
“三线”建设是全国统一调动的,各个地方都是积极配合,发挥地方政府应起的作用。
有项目来了以后,我们先了解他们的建设要求、建设规模、建设方向,然后进行选址,选定以后,如果省上、当地政府、工厂三方都同意,就算确定了,具体工作就由当地的建委或建设局去实施。
比如征地、处理与农民的关系问题、对企业相关服务的问题、地方建筑材料的配合问题等等,都由当地政府去负责。
中间如果发生问题,我们再出面协商,目的就是要让工厂能够顺利地建设。
作为建委来说,主要就起这个作用。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陕西对“三大材料”,(即木材、钢材、水泥)是无力提供的,主要由中央统一调配。
地方主要是提供“五小材料”,即砖瓦灰沙石,也建了一些小水泥窑,但生产的水泥因标号低,不能用于重要工程。
从建设选址到建成这个过程中,由省建委与各地、市、县有关单位逐步协调。
建成以后,属于民用的,党的关系就由当地党委管理;属于国防企业的,就归省国防科工委管;具体研究什么、生产什么,都由中央各部直接管理。
一般中央分到陕西的各个项目,我们地方都是全力配合、使它能顺利地建设,但我们也不是全盘都接收,也是要经过讨论的。
记得当时有一个项目想放在西安,具体是什么我记不清了,建委研究后认为它的用水量太大,而西安的水资源是比较缺乏的,所以就不同意它进入西安。
后来他们去找省委书记处书记肖纯。
肖纯就询问我们相关情况,我们向肖解释:西安的水资源紧张、比较缺乏,像这种用水量太大的企业进入西安以后,问题比较多,因为这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西安的问题,所以最后这个项目被否定了。
当然绝大多数能安排的都安排下来了,确实不能解决的,考虑再三也就拒绝了。
“三线”建设总的来说,是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的。
比如说修一个工厂,首先要“三通一平”(电通、水通、路通,土地平整)。
要修铁路,先得通公路,必须得按基本建设的程序来。
但由于当时特定的环境、条件,所以有些工程也不是完全按程序来,比如建设襄渝铁路,即湖北襄樊到重庆(当时属四川省)的这条铁路,修的时候公路并没有通,所以当时就是公路、铁路一起上。
我从安康到紫阳,在修建襄渝线的这段走了个来回,所经之处到处都是施工队,人山人海。
进行这么大规模的建设就带来了许多问题。
首先,生活物资供应跟不上,不要说没有菜吃,粮食供应都困难,有些地方甚至连食盐都断供了。
我们有几个同志长期在安康工作,说买盐困难,所以我们去安康时,就给他们带一些盐过去。
陕西的“三线”建设,当时即使按照建设程序办,也是全面开花,全面建设的,所以物资供应相当紧张。
汉中有个别国防工厂,在建设时因砖供应不上,用火车由外省运砖。
我记得有些地方,我们去了以后必须按时到饭馆去吃饭,因为人家卖饭是有固定时间的,过了这个时间就吃不上饭了。
当时从安康到紫阳这段路上,有些地方就没有卖饭的,我们只能到机关单位或者去施工队去吃饭。
你想,那么多人进行建设,粮食的供应是个大问题。
铁道兵(在襄渝线施工)就组织民工从四川背粮,这样就对人力、财力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再一个,我说说“三线”建设和“文化大革命”的关系。
“三线”建设时期(1965年——1979年),也夹杂着十年“文化大革命”,因此,它们是搅在一起,同时进行的。
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三线”如何进行建设呢?这里先谈谈当时的社会背景。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学校停课,学生全国大串连,只要通火车的地方都可以乘坐火车随便去,因为“造反”是“革命”行动,所以许多人也是坐着火车到处游逛。
单位普遍被“造反派”夺权,不管你是不是“走资派”(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都得夺权。
如果“造反派”定你是“走资派”,那就会被关进“牛棚”,没有人身自由,想怎么批斗就怎么批斗,侮辱人格、殴打是常事。
有些人受不了折磨,自杀身亡。
但在那个时候,自杀也就自杀了,造反派会说“造反有理”,自杀就是自绝于人民。
没有被定为“走资派”的单位领导都靠边站,这些人也是人人自危。
当时的社会秩序大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精神的伤害,对生产的破坏、教育的破坏、文化的破坏是很大的。
但即使是在这样混乱情况下,“三线”建设仍旧坚持着,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原因何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进行“三线”建设是为了备战,是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为准备打仗而进行的建设。
只要是负责“三线”建设,就好比得到了尚方宝剑,不管你是什么人,有什么理由,“三线”建设是谁也不能破坏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文革”中,“三线”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原因。
从陕西来讲,陕西省建委是执行“三线”建设的单位,我当时是建委主任兼党组书记。
在建委,我平素和机关的干部、工人关系相处得比较好;再一个,因为要抓三线,有“三线”建设这个尚方宝剑,所以当时建委的情况比较好,相对稳定。
1967年2月,建委机关全体人员开大会夺权,对我宣布:从今天夺权以后,你应该在“造反派”监督之下工作,至于如何监督则没有说明。
对我来说,我的责任就更轻了,因为党组工作没有了,机关事务性工作也不用我去管,这样我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去搞“三线”建设,有更多的时间去建设现场看。
但这样也引起了外界的注意,觉得你建委是怎么进行“文化大革命”的,只是出了些大字报,各处室工作照常进行,不像别的单位在开批斗会、揪斗会,你们怎么没有大的动静呢?所以在“文革”开始后不久,西安交大就派了名为“炮战队”的小组进驻了建委机关,为什么叫“炮战队”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建委是个顽固堡垒,仅用机枪是攻打不下来的,必须要用大炮来轰,所以他们就起名为“炮战队”,意即要用炮来摧毁“顽固堡垒”。
来了以后,他们想从机关内部挑起斗争,结果怎么也挑不起来,驻了一个月后,就悄无声息地走了。
虽然“炮战队”走了,但这不等于没有事情了。
随即,陕西省建筑工程局的大字报就贴出来了,指责省建委是阻挡“文化大革命”的阻力。
当时工程局下属有五个建筑公司,还有许多工厂,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力量比较强大,就想煽动起群众,把火烧向建委,进而整垮建委。
就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从1967年开始,陕西省军区派出了“支左”[1]部队进驻了建委。
当时的建委机关干部也就有五十多人,而“支左”部队的干部就来了二十多人,在进驻建委的“支左”队伍中,有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李学廉,副政委陈效真,咸阳军分区的司令员以及许多团职干部,这个阵容是相当强大的。
如果说他们单纯是支持“左派”闹革命的话,建委才多少人,那他们来两三个人也就够了,这里面另有深意。
虽然他们名义上是支持左派闹革命,但实质上真正目的是来保护“三线”建设的正常进行的。
这时有一些“造反派”又来省建委造反,解放军就出面解决问题,他们名义上是支左部队,是来支持“左派”闹革命的,“造反派”再来客观上就多此一举,这样就把来的“造反派”挡回去了。
我不了解别的单位的“支左”情况是什么样的,所以不能说所有的“支左”部队都和建委的情况一样,但来建委“支左”的解放军,和我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很长,我是了解他们的,在“支左”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是全心全意地维护“三线”建设的,除了保护建委的工作不受干扰外,有些同志还到“三线”建设的工地上去看,了解情况,碰到问题还会提一些好的建议。
所以说到建委来的这些“支左”干部,确确实实是保护了“三线”建设的,他们在保证我们工作的顺利进行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讲这些,也可以让大家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到处都是造反派,批斗、揪人,乱哄哄的,你说在这种情况下“三线”建设怎么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