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裔美国文学创作范式演化
- 格式:docx
- 大小:513.14 KB
- 文档页数:4
当代非裔美国小说的历史总结——评《当代非裔美国小说:
其民间溯源与现代文学发展》
朱刚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
【年(卷),期】2006(28)5
【总页数】2页(P167-168)
【关键词】文学发展;美国小说;历史总结;文化思潮;民权运动
【作者】朱刚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当代非裔美国电影的学术发展与理论转向——基于种族政治与文化建构的视角[J], 褚亚男
2.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口述文化传统——以非裔美国小说中门廊意象为例析 [J], 易立君
3.爵士乐声中美国非裔文化置位与身份建构——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J], 王烺烺
4.当代美国印裔作家作品中的庶民意识探析——以裘帕·拉希莉小说创作为中心 [J], 张培芳;甘文平
5.当代非裔美国涉奴题材小说的戏仿与改写 [J], 宿卿;林元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亚裔美国文学是指由亚裔美国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涵盖了不同族裔的作家,如华裔、日裔、韩裔、菲裔等等。
这些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探讨了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种族关系、移民经历等民族化的主题,并且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迁。
亚裔美国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当时,亚裔移民开始在美国定居并建立起自己的社区。
早期的亚裔美国作家主要是华裔移民,如杨紫琼、陈洁如等人。
他们的作品主要描述了自己的移民经历、异国情调以及在美国社会中的艰难生活。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移民社区和种族关系的现实,同时也强调自己的华人身份和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亚裔美国人的影响日益显现。
在战争期间,许多日裔美国人被强制拘留在集中营中,这对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战争结束后,一些日裔作家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面临着作为美国公民的危机和对亚裔文化的重新连接。
岛木耀津子的《百本の手紙》等作品表达了战争对日裔美国人的创伤和痛苦,在文学中呼吁对种族歧视的反思和反抗。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亚裔美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许多亚裔美国作家开始关注社会正义和反对种族歧视的问题。
这些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揭示了亚裔美国人的社会地位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声。
富兰克林·温在《内华达夫人》中描述了华裔移民在美国历史上的奋斗和努力,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和诉求。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亚裔美国文学逐渐进入了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时期。
越来越多的亚裔裔作家开始探索多元族裔、性别和性取向等议题。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更广泛的亚裔美国社会和移民经历的多样性,同时也呼吁对种族和性别的复杂性进行思考。
韩裔美国作家汉光石的《火车》以及越裔美国作家泰南·塔恩·豪的《自家》等作品都涉及到了这样的议题。
亚裔美国文学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早期的移民经历和文化认同探寻,到战争期间的创伤和痛苦,再到后来的社会正义和多元化的转变。
当代美国非裔女性文学家的创作思想探寻之综述与浅析作者:税红徐青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2期摘要:国内对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群的创作思想和内涵进行了探究,作者对此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探究思路,且指出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美国非裔女作家创作思想指导意义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与女权运动的风起云涌,美国黑人女作家们异军突起,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为美国黑人文学与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些杰出的女作家们中,以托尼·莫里森、艾丽斯·沃克最具代表性。
由于来自性别、种族、阶级三重压迫,美国非裔女作家不同于白人女作家与黑人男作家。
正如芭芭拉·斯密斯评论的,她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有其自身特点的文学传统”。
这些非裔女作家们站在边缘人的立场,用独特的视角审视黑人的历史与文化,关注黑人特别是黑人妇女生活的痛苦,用自己的文字开启了黑人与黑人妇女的自我意识,并以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
她们作品中所承载的思想,不仅仅对本族文化与美国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反对霸权文化、如何保留自身文化的特色、促进社会的发展也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国内对以托尼·莫瑞森和艾丽斯·沃克为代表的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群的创作思想和内涵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一一些学者们认为女性主义是当代美国非裔女作家们的创作思想。
四川大学程锡麟教授与孙薇在《解读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从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紫色看黑人女性主义》一文中,主要论述了1983年艾丽斯·沃克独特的女性主义观——“妇女主义”早已出现于早期的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中。
从佐拉·尼尔·赫斯顿到艾丽斯·沃克,黑人女作家们一直在挖掘、记录女性的历史,思考黑人妇女如何在美国社会寻找自我。
她们作品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明生活的“妇女主义”女性主义形象正是黑人妇女所独有的。
浅析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和范式交换美国华裔文学创作体现了族裔性和文学性,为美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和范式交换是现代美国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初期美国华裔文学主要表现为族裔性,伴随全球化不断发展,后殖民理论的诞生,美国华裔文学逐渐转向文化性,踏入了世界研究潮流的行列。
极速增长的移民数量,使得美国华裔文学创作逐渐成熟,但是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与它的发展不相符。
随着结构理论的发展,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变化,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文化民族主义范式转化会超民族主义范式。
因此,本文主要对美国华裔文学的批评话语和范式交换进行分析,促进国内美国华裔文学构建和整体性研究的发展,对促进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有重要导向作用。
标签: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范式交换一、引言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不断发展,美学手法也呈现多样化、复杂化。
美国华裔文学作为一门新兴族裔文学发展逐渐成为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
先前亚裔学者积极支持族裔性演变成固定不变的属性,且国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是只研究族裔性是远远不够的,文学研究具有普遍性。
实际上美国华裔文学主要表现为族裔性和文学性,只有在文学中族裔性和文学性的相互结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国华裔文学。
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批评和发展映射在美国的华裔文学的发展史。
因此,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逐渐引起了文学界的重视,对对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和范式交换的研究和分析对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进步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整个文学界有重要意义。
二、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离不开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与美国华裔文学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
美国华裔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学科,是研究学者、作家和批评家共同研究努力的结果。
美国先前的批评家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批评素材。
在国内的研究中,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还有不足之处。
20世纪美国非裔成长小说研究在非裔美国文学中,“成长”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
本论文参照西方成长小说理论,以《土生子》、《看不见的人》、《所罗门之歌》三部小说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二战前后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作品中三位主人公成长模式、成长困境、成长内涵、成长意义的分析,梳理了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三种成长类型: “黑人”的成长——“以暴抗暴”式的失败成长;“新黑人”的成长——迷惘式成长;“人”的成长——回归性的成长,探讨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演变,以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美国非裔文学的发展。
本论文在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细分为五章。
绪论部分主要对成长小说进行界定,考察其西方文化传统,并大概介绍了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脉络,为下文的具体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至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以三部代表作品为例,勾勒出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以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为例,从成长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以及人生困境,总结出“黑人”的成长特点: 主人公在反抗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却缺乏成长的力量和动力,最终成长失败。
第三章以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为例,从成长主人公“美国梦”的幻灭和对身份的追寻揭示精神成长的过程。
通过与“黑人”的成长相比较,总结出“新黑人”的成长特点: 主人公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更进一步,但仍未找到出路,成长在路上。
第四章以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为例,通过与“新黑人”的成长比较,从成长主人公的逃离和寻根、成长过程中启蒙者的帮助和主人公内在精神世界的转变,揭示出“人”的成长特点: 主人公在价值观转变后对世界持有更广博的看法,从黑人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在引路人的帮助下,最终完成成长。
结尾部分通过三部作品的整体把握,总结三种成长类型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揭示了20世纪非裔成长小说的独特性。
亚裔美国文学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亚裔美国文学是指由亚裔裔系美国人写的文学作品。
它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亚裔美国移民,而其作品则主要围绕着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和经历展开。
亚裔美国文学的作品主要分为几个族裔,其中包括华裔、日裔、菲裔、韩裔、越南裔等。
这些族裔的作品展现了相当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人性。
在亚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民族化。
其中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初期民族化(1900年-1960年代)在这一时期,亚裔美国作家通常是第一代移民,他们主要探讨的民族化主题是“家园”和“异化”。
他们试图在美国寻找新家园,同时也在重新发现自己的民族文化。
此外,他们也经常面临着受到主流文化和种族歧视的异化问题。
代表作品:黄仁宇的《花园迷宫》(1943年)、朱利•奥莱赫尔的《美国华侨》(1952年)、卢振榮的《来客》(1956年)第二阶段:民族主义(1960年代-197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了一股民族主义热潮。
亚裔美国文学也受到了影响,作家们更加关注亚裔美国人的权利和民族自豪感。
此时期的作品着眼于亚裔美国人文化的传承和德行,以及亚裔美国社会与非亚裔美国社会的关系。
代表作品:思华的《在黑幕中的汉族》(1969年)、黑木耳的《丹江》(1970年)、馬占新的《泪眼相对时》(1973年)第三阶段:多元文化主义(1980年代-199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时代,亚裔美国作家的作品也呈现出多元的趋势。
此时期作家们更加关注族裔间文化共存和互动的主题,关注多元文化的交互作用。
代表作品:坎丽欧·路普的《真实传说》(1989年)、熊飞的《华裔小说》(1991年)、马克·桥的《选择》(1993年)第四阶段:后民族化(2000年以后)进入21世纪,亚裔美国社区和文学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认同,民族化主题逐渐被后代作家慢慢淡化。
讲座题目:美国非裔文学的当代转型主讲人: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时间:2018年4月13日(周五)10:10-11:30地点:英文学院会议室(教学楼G区209)讲座内容简介:讲座将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非裔文学进行考察,分析美国非裔文学当代转型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美国非裔文学当代转型在空间上表现为以非裔女性文学进入中心、跨国作家进入美国非裔文学阵营为特征的文学版图演变,在时间上表现为以美国非裔作家确立当代身份和当代写作视角的文学内在变化,从而呈现出美国非裔文学更宽广的包容度、更复杂的历史观、更突出的时代性。
主讲人简介:罗良功,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美诗歌诗学协会(CAAP)执行理事、《外国语文研究》主编、《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诗歌诗学国际学刊》副主编、《韩国叶芝学刊》国际编委会副主编、以及《跨学科文学研究》(AHCI 收录)、《世界文学研究论坛》(Scopus收录)、《韩国艾略特学会会刊》、台湾《中山人文学刊》等学术期刊编委,曾先后以访问学者和富布莱特研究学者身份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学术研究。
主要研究英语诗歌、美国非裔文学、文学翻译等,在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地的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有《艺术与政治的互动:论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英诗概论》、《语言派诗学》(译著)、《查尔斯·伯恩斯坦诗选》(译著)、《美国非裔作家论》(合著)、《方言化言说:现当代美国诗歌批评》(即将出版)等著作近20部,主持国家级、教育部、省级课题和中美富布莱特基金课题多项。
曾应邀赴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高校讲学30余场。
英文学院宣。
刍议美国非裔女性文学的魔幻色彩及黑色风格作者:李冬艳来源:《参花·下半月》2016年第09期摘要:20世纪的美国,非裔女作家叱咤世界文学领域。
她们的作品饱含丰富的魔幻色彩,充斥着浓郁的黑色嘲讽、冷漠情绪,真实地映射出美国非裔群众的凄惨生活,描写出非裔女性凄苦、受歧视的心路历程。
本文先简单分析非裔女性作品具有魔幻色彩跟黑色风格的原因,再具体描述其特征的呈现模式。
关键词:非裔女性魔幻色彩黑色风格在美国文学历史征途中,非裔黑人女性占据半壁江山,并且其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创作力十足,精神价值意义重大。
20世纪美国非裔女性的作品描写出他们族群的真实生活写照、心路历程,还从侧面讽刺美国社会那种歧视种族、性别的无耻罪恶,情绪饱满,充斥着对美国社会的不满、嘲讽。
一、分析魔幻色彩与黑色风格文学特征的成因(一)文化碰撞通常情况下,魔幻现实主义都是由于双重文化间的碰撞所得。
虽然美国不像拉丁美洲那些国家处于长时间被殖民、被侵略的状态,可美国非裔黑人却始终被白种人所歧视、欺辱,一直在精神上受压迫。
因此,非裔美国人本身就存在双重文化的特性。
而非裔女性比男性所受到的种族、性别压迫更大、更沉重,并且女性地位一直在社会最底层。
所以作为非裔美国女作家才有深刻的体会,才能描写出直击女同胞们心灵深处的伤痛,也就形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为女性说话。
(二)宗教信仰那些被贩卖到北美的黑奴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救赎,只相信祖先信奉的宗教信仰,将之作为生存祈祷、改变遭遇的群体主流形式。
众所周知,非洲宗教有人死后可再次转世投胎的言论,此言论广泛流传于美国非裔人中,他们一直对这种带有魔幻传奇色彩的生死观表示支持、信任。
印象最深的就是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说道:“活人与死者之间是不存在任何鸿沟的,现在与过去也是不存在鸿沟的。
”(三)神话传奇故事色彩非洲历史悠远的文学有神话传说、史诗、民间故事等,都极具想象力,充斥着各种魔幻色彩,可谓是光怪离奇的神鬼之说,影射出非洲祖先艰苦、困难的生存经验,与之呼应的是黑人女性轻易不可说出口的隐痛,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将这类文学作品当作精神寄托,慰藉灵魂缺失。
美国非裔女性文学的魔幻色彩与黑色风格郑光锐要〕美国非裔女性作家享誉 20 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文坛 。
她们植根于自身黑人文化的广袤沃土 , 其作 “黑色风格” , 并精湛地融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技巧 , 使作品在真实反映美国非裔族群生活内 品具有浓重的 〔摘 容、 生动描写非裔特别是非裔女性心路历程的同时 , 有力鞭挞了美国社会种族 、 性别歧视的罪恶, 深切表述他们 追求自我和民族解放的愿望 。
〔关键词〕非裔女性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黑色风格 〔作者简介〕郑光锐, 1977 年生, 中国医科大学英语教研室副教授 ( 辽宁 沈阳 110001 ) 〔中图分类号〕I109.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6198( 2012) 02 - 0219 - 04在美国文学史上, 非裔美国黑人文学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传统, 成为具有巨大创作力的 20 世纪美 国文学之树上的一条耀眼的枝杈 。
自 1640 年后作 为奴隶进入北美洲大陆的非洲黑人 , 在度过了漫长 的缄默年代而进入 19 世纪后, 逐渐以文学形式发 呈露出他们的心灵创伤和抗争勇 出自己的声音, 。
气 非裔美国小说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哈莱姆文 佐拉. 尼尔. 赫斯顿是这 艺复兴时出现第一次繁荣, 一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
至四五十年代, 继续涌现 鲍德温、 埃里 了一批重要抗议作家如理查德. 赖特、 森等, 黑人文学经历了第二次繁荣。
20 世纪 60 年 代黑人文学的接力棒由黑人男性作家传到黑人女 马歇尔、 安吉罗、 沃克、 莫里森等人在 性作家手中, 继承创新, 成绩斐然。
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影响下, 70 年代以后, 这一女性黑人作家群体的创作犹如 振撼着美国乃至世界文坛, 掀起 喷薄奔涌的江河, “ ” , 了汹涌的 黑色浪潮 形成了美国黑人小说的第 三次繁荣。
在这一时期黑人女作家队伍中,佐拉. 尼尔. 赫斯顿属早期黑人女作家, 虽起步早但直到 70 年代后才被发掘而重放光彩。
从边缘到中心: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经典化历程论略
李权文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7)004
【摘要】非裔美国文学理论(黑人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比黑人文学史的地位在美国文学历史上确立要晓得多,这个漫长的经历体现了黑人文学批评艺术的"杂糅性"特征,它正式发端于加世纪初叶,历经了黑人美学的确立、黑人文学理论的勃兴、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壮大以及黑人文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四个重要阶段.各阶段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各异,但是总体趋势是逐渐走向成熟,呈现多元发展态势,非裔美国文学理论不仅从边缘化的地位走向了文学研究的中心地带,而且已经步入美国文学理论经典的殿堂.
【总页数】7页(P85-91)
【作者】李权文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恩施445000;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9
【相关文献】
1.当代非裔美国文学理论的兼容性 [J], 王祖友
2.美国黑人如何摆脱“粉红色”——盖茨非裔文学理论的“后殖民性”研究 [J],
何燕李
3.边缘地带的先锋:美国族裔文学语境中的美国非裔文学 [J], 王卓
4.美国非裔文学理论:中国学术中的不足与策略 [J], 李权文
5.《诺顿美国非裔文学选集》与美国非裔文学经典建构 [J], 段丽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新成果——评《美国非裔作家论》刘 白内容摘要:本文对谭惠娟与罗良功等合作的新著《美国非裔作家论》(2016)进行了述评。
认为该著在选材上,规模宏大,材料翔实。
它涵盖的时间跨度近三百年,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美国非裔作家人物画廊。
在结构编排上,史论结合。
该书对每位美国非裔作家的描述均包含作家生平、作品介绍、研究现状、文学思想及主要贡献。
这样的结构编排既体现了导读性的特点,又彰显了学术分量。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透视与宏观考察相结合。
在学术观点上,凸显了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
毫无疑问,该书既是一部独具学术魅力之作,同时也为其他族裔文学的研究树立了典范。
关键词:美国非裔文学;《美国非裔作家论》;述评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城市书写研究》(项目编号:18BWW09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白,博士后,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狄更斯研究、美国族裔文学研究和文化批评研究。
美国非裔文学在我国的研究已历经百年,研究成果蔚为可观。
然而在这繁荣的研究景象下,却缺乏一部系统、完整介绍美国非裔作家的著述。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当今的族裔文学研究越发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美国非裔文学作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风标体现出尤为重要的文化意义。
因为美国非裔文学“一方面将种族之外的世界纳入自己的世界,同时又主动地将自身融入种族之外的世界,显现出更大的民族自信和艺术自信”(罗良功 176)。
在此背景下,谭惠娟与罗良功等合作的新著《美国非裔作家论》不仅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研究的空白。
该著涵盖的作家时间跨度近三百年,基本包括了美国非裔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为我们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美国非裔作家人物画廊,一个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非裔作品“展销会”,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了非裔作家的风采和非裔文学的发展轮廓。
从材料选取、结构编排、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该书均可称得上是一部独具学术魅力之作。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