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7
明清文学习题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一、解释:1、《三国志演义》2、历史演义二、填空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着的(),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的名义刊印,更名为()。
6.()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四、论述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第二章《水浒传》一、解释:1、《水浒传》2、英雄传奇二、填空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2、宋元之际画家()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回、回、回三种。
()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将杨家将故事定型化的英雄传奇小说是(),叙岳飞抗金故事的英雄传奇小说是()。
三、简答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与招安结局?四、论述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解释:1、“吴中四杰”2、《郁离子》3、台阁体4、茶陵派5、八股文二、填空1、“吴中四杰”是指()、()、()和()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2、明初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是()。
明代文学绪论一、明代文学的分期明代文学是指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南京至今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北京,这276年间发生的文学现象。
在元代文学新变的基础上,明代文学的发展受到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呈现沉寂、曲折、突进等复杂的趋势,犹如波浪,低谷与高潮并存。
前期:1368—1521(洪武—正德)或者1368—1487(洪武—弘治),前期是元代文学的余波,是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
后期:1522—1644(嘉靖—崇祯)或者1488—1644(正德—崇祯),后期的文学变革如狂飚突至,迅猛异常。
(一)、前期沉寂的原因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
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朱元璋针对元代由于政治制度松懈思想统治的松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强烈的手段建立了空前的独裁统治。
①洪武13年制造左臣相胡惟庸私通蒙古和日本案,胡被凌迟处死,持续十年,诛杀三万人。
洪武26年制造大将的蓝玉谋为不轨罪,蓝玉也被凌迟处死。
这两个案子诛杀数万人,几乎杀尽了开国英雄。
②废除实行了上千年丞相制度和七百多年的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制度,将军大政独揽于一身。
③至成宗永乐和宣宗宣德年间,建立内阁制度,削弱诸王权力。
④还设立锦衣卫、东西厂,对群臣和百姓进行监视,实行恐怖的特务统治。
2、思想文化上实行严格控制,对文人采取拉拢和高压双重手段。
①八股取士——要求士子只能代古人语气为之,按照固定的程式、字数,绝不允许自由发挥,强化对文人思想的禁锢。
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向来有隐的权利,而朱元璋却规定“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者”,即可“诛其身而没其家”。
当时文人“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
如高启因辞而被腰斩;苏州文人姚谟润、王谟被征不至而斩首抄家。
目录明代文学/1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1第一节城市文化的形成/1第二节明代文学的哲学基础/2 第三节俗文学的发展/4第四节流派发展/6第二章明代诗文/8第一节明初诗文/8第二节中期诗文/9第三节晚期诗文/10第三章三国演义/11第一节成书过程和作者/11第二节情节和主旨/13第三节人物形象/16第四节艺术成就/18第四章水浒传/21第一节成书过程和作者第二节思想意蕴/21第三节人物形象/25第四节艺术特征/26第五节影响/30第五章明代杂剧流变/30第一节明初杂剧/31第二节中后期杂剧/34第三节徐渭/34第六章明代传奇/33第一节明初传奇/34第二节三大传奇/34第三节沈汤之争/35第七章汤显祖/37第一节生平思想/37第二节临川四梦/38第三节牡丹亭/40第八章西游记/45第一节故事源流/45第二节故事构架/46第三节形象分析/48第四节艺术元素/48第九章金瓶梅/58第一节思想内容/48第二节人物分析/51第三节文学地位/53明代文学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二个高潮。
如果说,元代戏曲是这个高潮的开始,那么,明代文学则是一个突变。
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形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突变的时代。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重点:明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哲学基础;俗文学主流明代文学发展的走势,是一个先抑后扬态势。
以嘉靖年间(1522 ——1566年)为界,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准备期;后期为文学突变期。
前期,回归期。
即对儒学文艺观的回归。
社会由乱而治。
(虽然明初的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出现了一批有忧患意识和时代使命感的作家,也产生了一批崇尚雄健、具有阳刚之美的作品。
最有代表性的是长篇小说。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给文坛带来了短暂的繁荣。
)随着明初经济复苏,社会相对稳定,再加之政治上的特务统治和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学控制,增添了创作上的不安全感。
无奈文人向古人乞讨人们转向对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的欣赏。
《明朝那些事》第一部梗概作文
《明朝那些事》这部书啊,就像咱们平时聊天说段子,一桩桩、一件件,把明朝那些皇帝大臣的趣事给抖落出来。
先说那开国皇帝
朱元璋,他啊,就像咱们村里的大哥,白手起家,带着一帮兄弟打
下了江山。
那手段,可是够狠的,但也够聪明的,把元朝的残余势
力给收拾得干干净净。
再来说说永乐大帝朱棣,他可不是个省油的灯。
为了皇位,那
可是啥事儿都干得出来,连自己的侄子都不放过。
不过话说回来,
他当皇帝也当得不错,那永乐大典,可是给后世留下了不少宝贝。
还有啊,那东厂西厂的设立,简直就像咱们现在的八卦小报,
天天盯着那些大臣们的动静,有啥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那些大臣们啊,每天上班都得提心吊胆的,生怕被盯上了。
说到明朝的官场啊,那就更有趣了。
那些大臣们啊,为了争权
夺利,明争暗斗,手段可是层出不穷。
有时候啊,为了一个官位,
能闹得满城风雨,真是让人看了都觉得好笑。
还有那些个奇葩的皇帝,有的喜欢炼丹修道,有的喜欢搞木匠
活,还有的干脆就不上朝,天天在后宫里玩乐。
这些皇帝啊,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你说他们是昏君吧,可有时候也能干出点让人刮目相看的事情来。
总之啊,《明朝那些事》这本书就是给咱们讲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就像咱们平时聊天说段子一样,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绪论: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
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
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
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
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
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
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一)前期沉寂的原因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
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
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
朱元璋针对元代由于政治制度松懈思想统治的松懈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强烈的手段建立了空前的独裁统治。
古代文学第一章三国演义1、世代积累型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2、明章回小说四大类: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世情小说神魔小说(《西游记》)3、《三国志平话》真正确定三国的框架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名词解释1、章回小说(来自宋元讲史评话,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分回标目,首尾连接、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凡是采用这种形式写的长篇小说,就称为章回小说。
这种形式,源于宋话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具雏形。
明清长篇小说普遍采用,因此,章回小说也作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代称。
由于这种形式源自“说话”,所以每回多用“说话”一语开头,每回末尾多用“且听下回分解”作结。
中间分引用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
特点是保持了话本的某些形式、语言特色等,但有所发展,分章标回,设置悬念。
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
章回小说的诞生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最宝贵的贡献。
论述题1.《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深刻揭示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这种斗争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友谊:曹操与吕伯奢;周瑜与蒋干。
婚姻:王允献貂蝉;刘备东吴招亲。
家庭:刘琦刘琮之争;袁绍二子之争。
君臣:汉献帝与董卓曹操;张松献图(老师的笔记)2、描绘社会理想:政治上以蜀汉为代表的圣君贤相;拥刘反曹,倡王道反霸道;2、艺术成就:1、巧妙的虚实处理手法,在历史真实与叙事虚构之间,“七虚三实”也使得它在艺术上成为了不朽杰作;2、善于叙事,作者组织得发,主次分明,精心结构无数故事,使全书成为一个波澜壮阔的艺术整体。
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摇曳多姿;3、全书共写了大小四十多次战役,堪称古代战争的百科全书;4、绝对化、类型化的人物塑造,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5、“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的语言特色。
第七编明代文学(1368~1644)•绪论•一、明代文学概况•(一)明代文学的分期•1、前期文学•表现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以及作家深层的忧患意识,以《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的编撰、南戏的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为代表,文学创作出现一时繁荣景象。
•明代前期的后段,随着经济的复苏、社会的安定,文人的忧患意识开始淡薄,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以及特务统治,使文人一改元明之际那种社会责任感,在追求仕进与调试心理平衡中,欣赏一种平稳和谐、雍容典雅之美,文学创作导向贵族化、御用化,以“台阁体”诗歌以及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为代表。
•这一时期是元代文学的余波和为明中后期文学的发展作准备,为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
•2、后期文学•明嘉靖以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方向发展,较前期出现极大的变化,展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表现在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1)小说方面•兴起编著章回体小说的热潮以及短篇白话小说的繁荣。
•文言小说:“三话一传”:•瞿佑《剪灯新话》昌祺《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马中锡《中山狼传》•白话短篇小说:•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陆人龙的“一型”(《型世言》)•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余劭鱼的《列国志传》冯梦龙的《新列国志》•甄伟的《西汉演义》•英雄传奇:除《水浒传》外,还有:纪振伦的《杨家府演义》•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英烈传》等。
•神魔小说:除《西游记》外,还有:•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余象斗的《四游记》董说的《西游补》;•世情小说:除《金瓶梅》外,还有:《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等。
•2)戏曲方面•《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的问世,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出现,将戏曲创作推向高峰;•3)诗文方面•自“前七子”打着“复古”的旗号鼓吹文学革新以来,之后的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都从不同角度为诗文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4)民间文学方面•出现“挂枝儿”、“山歌”等新的民间文学形式;•5)文学理论•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文学群体的出现,各种文学观念、文学理论的论争,促进了文学的变通与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这一时段的文学发展,使中国文学进入近古的新时代。
明清小说1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
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小说为明清小说的成熟和繁荣做了很好的铺垫。
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文学史上正统诗文的垄断地位,与唐诗、宋词、元曲等一样成为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元末明初即出现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为代表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典范。
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将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推向顶峰。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prosperous period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ovels. The novel took shape at the beginning of Wei,Jin,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d the fantastic novels paved the way for the maturity and prosperity of the Ming and Qing novels. Since the Ming Dynasty, the novel as a literary form has fully demonstrated its social and literary value, breaking the monopoly of the orthodox poetry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becoming a representative literary style lik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Song Poems and Yuan Verse. At the turning of Yuan and Ming Dynasty, there appeared a model of episodic novels, represented by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Outlaws of the Marsh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The Qing Dynasty was a time when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were in full bloom but then were in decline and transformedinto modern novels.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and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pushed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and vernacular novels to the top respectively.2明代,白话小说取得了很大成就。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是当年明月,以诙谐幽默、近似小说的语言讲述了明朝三百年的正史(注意,不是野史),包括帝王心术、战争、大臣间的党争,以及主要名人的生平事迹,通俗易懂而又扣人心弦,非常值得一看。
第一部:洪武大帝第一部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PK,谁将问鼎天下?卧榻之侧埋饿虎,铲除张士诚。
鄱阳湖决战惊心动魄,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
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第二部:万国来朝第二部从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归来途中病逝。
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
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拯救了明帝国,但又随即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第三部:妖孽宫廷第三部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的大功臣于谦,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
而在他病逝之后,相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孝宗和宪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撂下的这副重担落在了明朝三百年中最能闹的一个皇帝——朱厚照身上,宠八虎,建豹房,自封威武大将军,朝廷中充斥着一幕幕荒唐的闹剧,局势更是动荡不安,这时便引出了一位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他清剿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给后人留下了很多近乎神话的不朽传奇。
第四部:粉饰太平第四部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
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
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到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
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因此本书主要讲了朝廷的权力之争和边疆的抗倭斗争。
明史演义·明史通俗演义蔡东藩明史通俗演义作者:蔡东藩明史通俗演义,简称《明史演义》,10卷100回,1920年出版,绘图石印本,上海会文堂书局印行,题“古越蔡东帆编述琴石山人校阅”。
本书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南明王朝灭亡止。
作者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应运而兴,不数年即驱逐元帝,统一华夏,政体虽犹是君主,也算是一位大革命家,大建设家。
但明朝后来由兴而衰,由盛而亡,却蹈着元朝五大覆辙。
第一弊是骨肉相戕;第二弊是权阉迭起;第三弊是奸贼横行;第四弊是宫闱恃宠;第五弊是流寇殃民。
按:每回末分割线(*==*==*)后是作者总评;文中【】内是作者自注或夹评。
[2018/1/7,梦远重新整理校对]相关资料自序第一回揭史纲开宗明义困涸辙避难为僧(2)第二回投军伍有幸配佳人捍孤城仗义拯主帅(2)第三回攻城掠地迭遇奇材献币释嫌全资贤妇(2)第四回登雉堞语惊张天祐探虎穴约会孙德崖(2)第五回郭家女入侍濠城常将军力拔采石(2)第六回取集庆朱公开府陷常州徐帅立功(2)第七回朱亮祖战败遭擒张士德絷归绝粒(2)第八回入太湖廖永安陷没略东浙胡大海荐贤(2)第九回刘伯温定计破敌陈友谅挈眷逃生(2)第十回救安丰护归小明王援南昌大战伪汉主(2)第十一回鄱阳湖友谅亡身应天府吴王即位(2)第十二回取武昌移师东下失平江阖室自焚(2)第十三回檄北方徐元帅进兵下南闽陈平章死节(2)第十四回四海归心诞登帝位三军效命直捣元都(2)第十五回袭太原元扩廓中计略临洮李思齐出降(2)第十六回纳降诛叛西徼扬威逐枭擒雏南京献俘(2)第十七回降夏主荡平巴蜀击元将转战朔方(2)第十八回下征书高人抗志泄逆谋奸相伏诛(2)第十九回定云南沐英留镇征漠北蓝玉报功(2)第二十回凤微德杳再丧储君鸟尽弓藏迭兴党狱(2)第二十一回削藩封诸王得罪戕使臣靖难兴师(2)(3)第二十二回耿炳文败绩滹沱河燕王棣诈入大宁府(2)第二十三回折大旗南军失律脱重围北走还都(2)第二十四回往复贻书囚使激怒仓皇挽粟遇伏失粮(2)第二十五回越长江燕王入京出鬼门建文逊国(2)第二十六回拒草诏忠臣遭惨戮善讽谏长子得承家(2)第二十七回梅驸马含冤水府郑中官出使外洋(2)第二十八回下南交杀敌擒渠出北塞铭功勒石(2)第二十九回徙乐安皇子得罪闹蒲台妖妇揭竿(2)第三十回穷兵黩武数次亲征疲命劳师归途晏驾(2)第三十一回二竖监军黎利煽乱六师讨逆高煦成擒(2)第三十二回弃交趾甘隳前功易中宫倾心内嬖(2)(3)第三十三回享太平与民同乐儆权阉为主斥奸(2)第三十四回王骥讨平麓川蛮英宗败陷土木堡(2)第三十五回诛党奸景帝登极却强敌于谦奏功(2)第三十六回议和饯别上皇还都希旨陈词东宫易位(2)第三十七回拒忠谏诏狱滥刑定密谋夺门复辟(2)第三十八回于少保沈冤东市徐有贞充戍南方(2)第三十九回发逆谋曹石覆宗上徽号李彭抗议(2)第四十回万贞儿怙权倾正后纪淑妃诞子匿深宫(2)第四十一回白圭讨平郧阳盗韩雍攻破藤峡(2)第四十二回树威权汪直窃兵柄善谲谏阿丑悟君心(2)第四十三回悼贵妃促疾亡身审聂女秉公遭谴(2)第四十四回受主知三老承顾命逢君恶八竖逞谗言(2)(3)第四十五回刘太监榜斥群贤张吏部强夺彼美(2)第四十六回入槛车叛藩中计缚菜厂逆阉伏辜(2)第四十七回河北盗横行畿辅山东贼毕命狼山(2)第四十八回经略西番镇臣得罪承恩北阙义儿导淫(2)第四十九回幸边塞走马看花入酒肆游龙戏凤(2)第五十回觅佳丽幸逢歌妇罪直谏杖毙言官(2)第五十一回豢群盗宁藩谋叛谢盛宴抚使被戕(2)第五十二回守安庆仗剑戮叛奴下南昌发兵征首逆(2)第五十三回伍文定纵火擒国贼王守仁押俘至杭州(2)(3)第五十四回教场校射技擅穿杨古沼观渔险遭灭顶(2)(3)第五十五回返豹房武宗晏驾祭兽吻江彬遭囚(2)第五十六回议典礼廷臣聚讼建斋醮方士盈坛(2)第五十七回伏朝门触怒世宗讨田州诱诛岑猛(2)(3)第五十八回胡世宁创议弃边陲邵元节祈嗣邀殊宠(2)第五十九回绕法坛迓来仙鹤毁行宫力救真龙(2)第六十回遘宫变妃嫔罹重辟跪榻前父子乞私情(2)(3)第六十一回复河套将相蒙冤扰都门胡虏纵火(2)第六十二回追狡寇庸帅败还开马市荩臣极谏(2)(3)第六十三回罪仇鸾剖棺正法劾严嵩拚死留名(2)第六十四回却外寇奸党冒功媚干娘义儿邀宠(2)第六十五回胡宗宪用谋赚海盗赵文华弄巧忤权奸(2)(3)第六十六回汪寇目中计遭诛尚美人更衣侍寝(2)第六十七回海刚峰刚方绝俗邹应龙应梦劾奸(2)第六十八回权门势倒祸及儿曹王府银归途逢暴客(2)第六十九回破奸谋严世蕃伏法剿宿寇戚继光冲锋(2)第七十回误服丹铅病归冥箓脱身羁绁怅断鼎湖(2)第七十一回王总督招纳降番冯中官诉逐首辅(2)第七十二回莽男子闯入深宫贤法司力翻成案(2)(3)第七十三回夺亲情相臣嫉谏规主阙母教流芳(2)第七十四回王宫人喜中生子张宰辅身后籍家(2)第七十五回侍母膳奉教立储惑妃言誓神缄约(2)第七十六回据镇城哱氏倡乱用说客叛党骈诛(2)第七十七回救藩封猛攻平壤破和议再战岛山(2)第七十八回虎将征蛮破巢诛逆蠹鱼食字决策建储(2)第七十九回获妖书沈一贯生风遣福王叶向高主议(2)第八十回审张差宫中析疑案任杨镐塞外覆全军(2)第八十一回联翠袖相约乞荣封服红丸即夕倾大命(2)第八十二回选侍移宫诏宣旧恶庸医悬案弹及辅臣(2)第八十三回大吃醋两魏争风真奇冤数妃毕命(2)第八十四回王化贞失守广宁堡朱燮元巧击吕公车(2)第八十五回新抚赴援孤城却敌叛徒归命首逆伏诛(2)第八十六回赵中丞荡平妖寇杨都谏纠劾权阉(2)第八十七回魏忠贤喜得点将录许显纯滥用非法刑(2)第八十八回兴党狱缇骑被伤媚奸珰生祠迭建(2)第八十九回排后族魏阉谋逆承兄位信邸登基(2)第九十回惩淫恶阖家骈戮受招抚渠帅立功(2)第九十一回徐光启荐用客卿袁崇焕入援畿辅(2)第九十二回中敌计冤沉碧血遇岁饥啸聚绿林(2)第九十三回战秦晋曹文诏扬威闹登莱孔有德亡命(2)第九十四回陈奇瑜得贿纵寇秦良玉奉诏勤王(2)第九十五回张献忠伪降熊文灿杨嗣昌陷殁卢象升(2)第九十六回失襄阳庸帅自裁走河南逆闯复炽(2)第九十七回决大河漂没汴梁城通内线恭进田妃舄(2)第九十八回扰秦楚闯王僭号掠东西献贼横行(2)第九十九回周总兵宁武捐躯明怀宗煤山殉国(2)(3)第一百回乞外援清军定乱覆半壁明史收场(2)(3)。
第九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第一节演义小说及其发展概况一、什么是演义小说“演义”一词出自晋代潘岳《西征赋》,原意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事而加以引伸的意思。
大约元末明初开始成为小说体裁的名称。
演义小说,简单地说就是敷演历史事实的小说。
由于它是敷演所谓“历史事实”的,所以通常称之为历史演义小说。
依据郑振铎的意思,这种小说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作主旨在于演绎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概貌,记述朝代兴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二是所写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多本有其事而添设敷衍,实多虚少,因而创作往往受历史的局限;三是多采用编年体的写法,或记述一代史实,或通演古今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具有历史感(《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二、演义小说的发展演变演义小说由宋代说话的“四家”(吴自牧《梦粱录》计四科为:小说;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书;合生。
但耐得翁《都城纪胜》、周密《武林旧事》各书记载稍异)之一的“讲史”发展而来。
讲史的特点是演说“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都城纪胜》《梦粱录》),题材一般取材于正史如《通鉴》,但作一定程度的虚构;也有取材于野史传说的。
“讲史”形式上分卷分目,略具后来章回小说雏形。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演义”小说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由于它采用章回的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也都一样一律采用章回的形式。
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的起点就是《三国演义》。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影响了明清两代的演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不少新的历史演义小说。
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
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
”到清代,历史演义小说又有发展。
这些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最大的有四个系统:列国、杨家将、说唐和说岳。
其中说岳与杨家府两个系统,说唐的后半——《说唐演义全传》及其续书《说唐后传》、《混唐后传》、《说唐三传》、《粉妆楼全传》等具有英雄传奇小说的特点,所以有的书称为英雄传奇小说。
列国系统:1、宋代讲史平话有《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
2、明中叶余象斗编撰《列国志传》。
3、明末冯梦龙在《列国志传》的基础上写成《新列国志》。
4、清蔡元放将《新列国志》删改润色成《东周列国志》,为最流行的本子。
《东周列国志》是成就仅次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演义小说。
杨家将系统:1、宋代有其故事流传,如南宋临安说话人即有说《杨令公》《五郎为僧》平话。
2、金院本中有《打王枢密爨》。
3、元明两代有许多杨家将故事的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楼》,明杂剧有《开诏救忠》《活拿萧天佑》《破天阵》《黄眉翁》等。
4、明代有“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的《新绣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即《杨家府演义》(万历刊本)。
《杨家府演义》为此系统的代表作。
说唐系统:1、唐宋元说唱小说戏曲中隋唐故事:传奇故事如记隋事者有《大业拾遗记》《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记唐事者有《隋唐嘉话》《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长恨歌传》《太真外传》《梅妃传》等;元杂剧有十几种与隋唐故事相关的剧作。
另有《天宝遗事诸宫调》。
2、明初罗贯中有《隋唐两朝志传》、明中后期熊大木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另有万历刻本、澹圃主人(即诸圣邻)编次《大唐秦王词话》。
3、明末无名氏有《隋炀帝艳史》、袁于令有《隋史遗文》。
4、清代康熙年间褚人获《隋唐演义》、约成书于雍正年间的无名氏的专演瓦岗英雄的《说唐演义全传》。
5、《说唐演义全传》的续书《说唐后传》(罗通扫北、薛仁贵东征高丽)、《混唐后传》(抄录隋唐演义》征西部分)、《说唐三传》(薛丁山樊梨花征西事)等;另有《粉妆楼全传》。
《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为说唐系统的高峰。
说岳系统:1、宋即有相关故事流传。
《梦粱录》卷21记载王六大夫于咸淳年间“敷衍《复华篇》及《中兴名将录》”,《醉翁谈录》有“新话说张韩刘岳”的话。
《夷坚志》还有“东窗事犯”的故事。
2、宋元明有众多戏曲作品,如元杂剧有孔文卿《东窗事犯》,南戏有《秦桧东窗事犯》,明代有《岳飞破虏东窗记》及《精忠记》。
3、明熊大木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
4、清乾隆间钱采《说岳全传》。
《说岳全传》为此系统之空前的作品。
不少戏曲、说唱作品均取材于此。
其它演义小说:尚有《西汉演义》《二十四史通俗演义》等第二节演义小说的代表作《三国演义》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贾仲明(1342-1423?)《录鬼簿续编》(作于1422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矣,竟不知其所终。
”贾仲明至正甲辰(1364)复会罗贯中时22岁,两人为“忘年交”,估计罗贯中在50左右。
如此罗生年在1314年左右。
假定罗年70而终,则其卒年在1384年左右。
近来发现四明丛书刊本《赵宝峰先生文集•附录》载有《门人祭赵宝峰先生文》,中有署罗本者。
罗本即罗贯中(郎瑛《七修类稿》:“《三国》、《水浒》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而《水浒传》叙宋江事,……”;嘉靖间几种《三国志通俗演义》题署,最早刊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而所列门人,均按年龄排序。
罗本排名第11位,其前为向寿(1310年生)、乌斯通(1314年生),其后为王桓(1319年生)。
此与前述推论大体相符。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等依据地名以为创作于元代,与前述推论没有冲突,并无不可。
例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卷11《周瑜南郡战曹仁》节“油江口”注说:“今时江陵管下公安县是也。
”元王幼学《通鉴纲目集览》卷14说:“油江口,地名,三国时昭烈帝立营于此,改名公安县,今县属江陵府。
”《大明一统志》说:“公安县,今属荆州府。
”如为明时地名,当说“油江口”“今时荆州府公安县是也。
”这样的地名注有二十多条,都与元代地名相合。
除了上述材料外,明人王圻《稗史汇编》对罗贯中也有记载。
其卷一百三《文史门·杂书类·院本》:“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
然非绝世轶材,自不妄作。
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
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
”清人徐渭仁说他曾客于张士诚幕中(《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施耐庵感时政陵夷,作《水浒传》七十回。
罗贯中客伪吴,欲讽士诚,继成一百二十回。
”),但均不知何据。
罗贯中的其他所传作品: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另外或曰他也是《水浒传》的作者之一。
二、《三国演义》的版本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说,今所见明时刊本已不下20种。
其中最早者为嘉靖壬午(1522)刊本(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以弘治甲寅即1494年刊本为最古。
当以孙说为是),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
该书1929年商务印书馆据涵芬楼藏板影印,因其前有庸愚子弘治甲寅年序,因误名《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全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比如卷一第一则“祭天地桃园结义”,第二则“刘玄德斩寇立功”,第三则“安喜张飞鞭督邮”。
今通行《三国演义》第一回为《宴桃源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立首功》,第二回为《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嘉靖本以前,估计均为抄本。
以后各种版本,都依据嘉靖本,只是在插图、音释、考证、评点和卷数、回目、个别文字方面作些调整,但总体面貌没有变化。
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才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
在《三国演义》的各种版本中,影响最大的是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
毛氏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修改了该书的回目,削除了原书的论赞,而且对情节和文字也作了些增删的处理,并逐回加上自己的评论。
但也正因为如此,毛本非保存其完整原貌的本子。
毛氏父子评改本简称为《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
毛本出来后,一切旧本乃不复行。
三、《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高儒《百川书志》说:“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三国演义》的取材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史册”;二是文学艺术作品。
(1)前者主要是晋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朱熹《通鉴纲目》;(2)后者主要是六朝以来的民间故事、说唱、小说、宋元以来戏曲作品。
如按时代排比,发展轮廓大致如下:六朝:裴启《语林》、刘义庆《世说新语》。
所取材料如:曹操梦中杀人,望梅止渴,曹娥碑词(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七步成诗等。
隋:《大业拾遗记》,中有木刻三国故事。
唐:李商隐《娇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北宋:说话中有“说三分”的霍四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苏轼《东坡志林》记载小儿听说三国故事;前两者又说明当时还有讲史话本。
宋元南戏:《周小郎月夜戏小乔》《貂蝉女》。
元代:(1)据《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杂剧中大约有三国戏60多种,今存《单刀会》等10种(具体为《单刀会》《西蜀梦》《襄阳会》《王粲登楼》《三战吕布》《黄鹤楼》《博望烧屯》《连环计》《千里独行》《隔江斗智》),元明之际杂剧10余种(《陈仓路》《五马破曹》《庞掠四郡》《娶小乔》《桃园三结义》《单刀劈四寇》《怒斩关平》《单战吕布》《大战石榴园》《三出小沛》《大破杏林庄》等)。
其中完整的“貂蝉”故事据说就最先见于元杂剧无名氏《连环计》。
剧写杨彪、王允、蔡邕等人巧设连环之计,使董卓、吕布反目成仇并以忠义说服李肃,最终借董卓受禅之机合力将其杀死。
此剧本事虽然出自《后汉书》的《董卓传》与《吕布传》,但其中貂蝉事则当出自民间传说。
作者出于封建的正统思想对杨彪、王允等人维护汉室的耿耿忠心给予了充分肯定(2)话本:元有刻本《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的话本流传。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故事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特别是在朱熹《通鉴纲目》(改《资治通鉴》曹魏编年为蜀汉编年)的影响下,“尊刘贬曹”倾向早已形成。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苏轼《东坡志林》的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可见,《三国演义》无论是从材料看,抑或从思想倾向看,都是在广泛吸取前人有关三国故事的基础上重新熔裁之后写成的,是世代累积型作品。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1)这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传统的正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