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价格联动效应的实证研究_陈梦根
- 格式:pdf
- 大小:408.11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实证分析摘要:羊群效应是指投资群体中的个体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从而实行与其他群体成员相似的行动。
本文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探讨了羊群效应的存在以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探究发现,在中国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表现为投资者在股票买卖决策中屡屡受到他人的影响,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与集中。
关键词:羊群效应,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市场价格第一章引言1.1 探究背景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近几十年的快速进步,成为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
然而,在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者普遍存在羊群效应的现象,即投资者往往会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的影响,从而实行与他人相似的投资决策。
羊群效应对市场价格的波动和集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投资者行为和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
1.2 探究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详尽而言,本文将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市场价格、来往量等指标的统计分析,来验证羊群效应的存在,并进一步探讨羊群效应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
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行为进行深度探究,为投资者提供更科学的投资建议。
第二章羊群效应的理论基础2.1 羊群效应的观点及特点羊群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摩顿·比格曼(Morton Deutschman)提出,指在面对不确定的状况下,个体往往会倾向于仿效他人的行为,以求降低风险和增加得到信息的准确性。
羊群效应的特点包括信息不对称、风险厌恶以及社会认同需求等。
2.2 羊群效应与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一个充盈不确定性的市场,投资者缺乏完全准确的信息。
在这种状况下,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实行与他人相似的投资行动。
羊群效应在股票市场中表现为市场价格的波动与集中,同时也会影响来往量的变化。
第三章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实证分析3.1 数据来源和处理本文选取了中国股票市场的A股市场作为探究对象,使用了2005年至2020年的日来往数据进行分析。
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联动效应研究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联动效应研究摘要: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联动效应,探讨了两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了相关的参考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股指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对现货市场的影响较大,现货市场的交易活动也对股指期货市场的价格变动产生明显的反馈效应。
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两个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出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
1.引言股指期货是一种金融衍生品,通过以现货股指为标的物进行交易。
它的价格与现货股指价格密切相关,由于期货市场的杠杆效应,股指期货市场价格变动也会对现货市场产生影响。
现货市场是实物市场,交易的是实际的股票,股票价格的波动和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供给交易活动都会对期货市场产生影响。
2.股指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影响2.1 价格传导效应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联系主要通过价格传导来实现。
当期货市场价格变动时,现货市场的股票价格也会相应变动。
一般来说,期货市场价格上涨会带动现货市场股票价格上涨,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在期货市场中,投资者根据对未来市场走势的预测来进行交易,他们的交易活动会影响期货价格。
现货市场的投资者会参考期货价格来判断市场走势,进而决定投资或撤离股票市场。
2.2 交易活动的影响交易活动是现货市场的核心。
当现货市场出现大量的交易活动时,投资者的买卖行为会对股价产生直接的影响。
这种交易活动也会通过期货市场影响期货价格。
当现货市场交易活动增加时,投资者的买入压力增加,使得现货价格上涨,从而引起期货市场价格上涨。
相反,当现货市场交易活动减少时,投资者的卖出压力增加,导致现货价格下跌,从而引起期货市场价格下跌。
3.现货市场对股指期货市场的影响3.1 期货价格指导现货市场交易策略现货市场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观察期货市场的价格来制定自己的交易策略。
摘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市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根据股市周期性波动而发生反转。
2001年6月至2005年5月,在股票投资者人数增长缓慢、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逐步跌至谷底、个人金融服务系统不发达、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合力影响下,股市下跌时居民消费支出反而增加。
但是,2005年6月之后,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和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股市上涨显著地刺激了居民消费,这一时期股市财富效应增强。
关键词:股票市场;财富效应;上市公司质量一、引言现有关于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经验研究表明,中国股市财富效应微弱或很小。
李振明(2001)运用1980年至1994年的年度数据验证了中国股市财富效应,其实证分析表明,“包括股票在内的资产的消费效应是存在的,但由于中国股市的流通市值较小,参与股票投资的居民的数量有限,而且中国居民从股市获得的收益主要用于股市再投资或投机,很少用于大规模消费,因此,股市的财富效应对刺激消费只具有很小的影响”。
李学峰和徐辉(2003)运用1999年第一季度至2002年第三季度间的季度数据对股指变动率和居民消费变动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股指的变动与居民消费变动的相关关系极其微弱,并且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质量较低(即表现为上市公司总体业绩趋于下降,不分红和少分红的公司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趋于上升)是股市财富效应微弱的根本原因。
段军山(2005)运用1990至2003年间的季度数据对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1990至1996年期间以及1996至2003年期间股市财富效应均不显著,并且认为股市的套利限制造成了投资者交易的滞后和财富效应的削减。
马辉和陈守东(2006)的实证研究表明,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我国股市在全样本期(1991年第一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并没有显著的财富效应,当样本期从1996年开始选取时,股市呈现出一定的财富效应,但较微弱。
他们认为,中国股市的主要运行特征是“牛短熊长”,中国股市没有真正形成长期的大牛市,短期的股市上涨根本不能形成较强的财富效应。
【关键词:】证券市场企业并购绩效实证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发生在证券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及其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在评价采用事后股价变动分析法和经营业绩分析法,分别对并购发生日前后短期内股票价格的变动和较长时期内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评判,旨在说明并购行为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
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1)我国证券市场的并购行为从总体上看具有一定的正绩效;(2)并购绩效的取得,主要依赖于优、劣资产的简单置换和关联方之间的不等价交易,而不是通过并购实现了协同价值,提高了双方的经营效率。
(3)不同样本组的并购绩效表现不一:纯粹的混合兼并效果不佳;控股权无偿划拨以后,上市公司业绩恶化;高科技公司买壳后,上市公司业绩迅速提升。
(4)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并购绩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5)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条件。
1.导论1.1研究的背景及目的自1897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
以美国为例,第一次大并购主要是大公司为追求规模效应进行的横向兼并;由于横向兼并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第二次并购是以大公司的纵向兼并为主要形式;第三次并购浪潮的主要特征是混合兼并即跨行业兼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推动,使小企业得以兼并大企业,因此杠杆收购成为第四次并购浪潮的特征;始于1994年的规模宏伟的第五次并购浪潮,以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多属强强联合的战略并购,合并的目的主要在于优势互补,强化企业的市场地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企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也掀起并购、重组浪潮,1997年和1998年更是成为“资产重组年”。
据统计1997年发生405起资产重组事件[原红旗,吴星宇,1998],1998年发生企业重组事件705起[宋亚宁,1999]。
中国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联动效应的实证研究作者:邢天才张阁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04期摘要: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的研究表明,长期内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不明显,短期内有助推作用。
本文基于中金所推出的沪深300指数仿真期货对沪深300指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性没有较大影响,但增大了现货市场的非对称效应;研究结果不能证明股灾时期股指期货对现货产生瀑布效应。
关键词:股指期货;波动性;TARCH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4-0048-07一、问题的提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对风险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股指期货作为风险管理的工具之一,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推出已列上了日程。
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沪深300指数仿真期货交易的推出,对中国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为即将推出的中国境内股指期货提供参考。
在中国推出股指期货之前,为了争夺资金和分享期货市场的利润,先后有十几只以中国股指为标的物的金融衍生品相继在境外市场推出,最早的是香港交易所在1997年9月12日推出的恒生中资企业指数期货和期权,影响力最大的是由新华富时公司编制的,在新加坡交易所推出的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合约。
2006年10月30日,中金所推出了仿真指数期货——沪深300指数仿真期货交易合约,国内大量投资者积极参与仿真交易,学习股指期货全新的交易规则,沪深300指数仿真期货交易推出后的发展特点和经验教训,对中国正式推出股指期货制定相关制度和交易规则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因此,本文实证数据选取了沪深300指数仿真期货。
对股指期货与现货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股指期货市场存在众多的投机者,增大了股市价格变动的不稳定性,另一种观点认为股指期货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减少股市的不确定性,有稳定股市的作用。
CAPM模型在我国上证A股市场的实证分析摘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由美国学者夏普和他的同伴在1964年提出,他们将马克维茨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基础与资本市场理论相结合。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经过多年发展,它已被广泛应用于金融资本资产的投资理论和实践中。
通过对贝塔系数的研究,学者们发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贝塔系数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于资本资产的实证研究有很大的争议。
自1990年我国沪深两市交易所相继开业,至今2023年,现已有超过3700支股票在沪深两市上市,我国股票市场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对投资者和业界学者而言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值得投资研究的金融市场,有利于了解金融体系的运转与操作,提高市场价值投资组合策略的能力。
本文通过将不同β系数进行分组,代表不同类型的股票性质,再对分组CAPM模型的模型拟合优度进行讨论,验证CAPM模型在近5年期间,是否适用与中国上证A股市场。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阐述文章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包括CAPM模型的概念、界定和CAPM 模型在现代经济理论中的地位;第三部分对β系数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作者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各个股票的β系数,并根据系数对各支股票进行分组,分别讨论分组和总体的模型拟合优度;第四部分总结归纳了研究结果,同时提出了未来可继续展开的研究方向和角度。
关键词:CAPM模型;上证A股市场;拟合优度;β系数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1964年美国学者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等人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即 CAPM)。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所有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假设条件,即投资者以均值、方差作为资产组合参考和判断标准。
并且,资本市场有借贷率相等的无风险资产存在。
中国A股市场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实证研究及其理论解释谭小芬;林雨菲【摘要】本文通过模拟上证180指数交易,考察动量和反转策略的收益情况来验证中短期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存在性,并分析不同市场形势下的效应差异.然后,按照流通A股总市值对大盘股和小盘股,分析对交易量冲击和收益率冲击的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与短期动量和反转效应之间的关系,并对动量和反转效应的形成机制提供合理的解释.【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13页(P45-57)【关键词】动量效应;反转效应;A股市场【作者】谭小芬;林雨菲【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0081;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9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各国资本市场是否存在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进行了广泛研究,而对两种效应形成机制的研究则相对缺乏。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现象,其中基于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的视角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为研究对象,根据市场对交易量冲击的信息和对收益率冲击的信息,探究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存在性,从反应不足或过度反应的角度分析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形成机制和形成过程,最后再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释。
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介绍分析方法和构建模型,第三部分是数据处理和实证结果,第四部分是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一、问题的提出动量效应是指前期获得较高收益的资产在下一期继续获得显著高收益的现象;反转效应则指前期获得较高收益的资产在下一期将获得显著低收益的现象。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从多个角度解释了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现象,其中基于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的视角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中国股市小公司效应的实证研究2001-06-29内容提要:根据CAPM模型,β成为通常收益率的解释因素,但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发现β缺乏对收益率的解释能力。
1981年班茨和其他学者发现“小公司一月份效应”,即小公司有一系统较高的收益,尤其是在每年的一月份。
这一现象与传统的CAPM公式相背。
本文以1995—1997年深沪两市286只股票的周均收益率对中国股市进行了检验,得出中国不存在小公司效应,但数据支持一月份效应,通过这一研究深化了对股市有效性的认识。
一、问题的提出马克维茨(1953)、夏普(1964)、林特纳(1965)和布莱克(1972)提出的著名的CAPM模型中,引入了表示每种证券风险的β值,指出证券的预期收益是市场收益率、无风险利率和β值的函数。
β表示证券(组合)的收益对市场收益率的敏感度,β与GDP增长率、利率等经济变量一起,成为通常收益率的解释因素。
但是,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β的检验结果却出人意料。
在法马和弗伦奇(1992)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β的变化根本不能引起收益率的变化。
而一些显而易见的风险因素,如公司规模、股票市盈率等,却与证券的收益率保持了很好的相关性。
班茨(1981)利用美国的估价数据发现,股票的市值能够对该股票的收益率变化做出较令人满意的解释。
他发现,总收益率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都有随公司的相对规模(由其现有资产净值的市值表示)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他把所有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按公司规模分成五组,结果最小规模组的平均年收益率比那些最大规模组的公司要高19.8%这一现象以后被学者称为小公司效应。
凯姆(1983)、莱因格纳姆(1983)、布卢姆和斯坦博(1983)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小公司效应在一月份特别明显,其具体时间是在一月的头两个星期。
规模效应实际上是“小公司一月份效应”。
他们用1963—1979年的数据计算,得出了小公司在一月份平均每天升水达0.714%,头5个交易日的升水幅度超过了8.16%。
中国股市反转效应实证摘要在现代金融相关理论中,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投资者所取得的信息都体现在了股票价格上,投资者想要通过分析信息,从而获取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
不过越来越多的金融现象出现,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本文首先对上海股市和深圳股市分别进行日度反转效应存在性的短期证实,试图通过短期证实,对沪市A股和深市A股两个股票市场反转效应的表现进行比较与分析,最终,总结出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反转效应的表现。
之后将2000年至2015年的股票数据根据不同的节点分成2个阶段,检验反转效应在不同时间阶段和不同市场形态下的变化规律。
最后,对媒体舆论、投资者情绪和反转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选定两篇不同性质的权威媒体报道,以权威媒体对股票市场的报道的时间点为节点,考察媒体舆论对我国股票市场反转效应表现的影响。
1.1样本选择关于股票的选择方面,本文将沪市A股和深市A股分为两个样本,对他们分别进行反转效应的检验。
并对两个样本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主要选取了股票2000年至2015年一共十六年的数据。
并且本文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时效性,于是选择了2000年至2015年较能体现现在股市特点的股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因为数据样本的时间跨度长达16年,有相当一部分的股票数据不太完整,当股票的开盘价数据大部分不存在时,会将这只股票剔除出样本,当股票的开盘价数据存在少部分缺失时,本文会釆用前五日的开盘价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补足数据,如表1.1表1.1缺少收盘价数据股票缺少1月13日的股票开盘价数据,于是对1月13日前五日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到1月13日的开盘价为:(18.32+18.57+18.45+18.23+18.52) /5=18.42(元)将数据进行补足后得到1.2:表1.2补充缺少的收盘价数据最终利用这种方法,我们最终选取了上海A股股票市场上的392支股票和深圳A股股票市场上的345支股票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1.2实证方法检验反转效应的方法是由Jagadeesh开创,将所有股票的在形成期时的收益率按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定义一个阙值,例如将阙值定义为15%时,则收益率位于前15%的股票组合成为底家组合,收益率位于后15%的股票组合成为输家组合,组合内每只股票的投资权重是相等的。
《上证50ETF期权与其标的现货价格引导关系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各种衍生品交易的崛起,上证50ETF期权便是其中重要的产品之一。
对于这类期权与标的现货之间是否存在价格引导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和投资者的交易行为。
本文以实证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上证50ETF期权与其标的现货价格之间的引导关系,旨在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金融领域,期权与标的现货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
多数研究表明,期权市场与标的现货市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引导的关系。
然而,具体到上证50ETF期权这一特定产品,其与标的现货之间的价格引导关系尚需进一步实证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上证50ETF期权与其标的现货的价格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证50ETF 期权的交易数据以及相应的标的现货价格数据。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1. 数据描述性统计通过对上证50ETF期权及其标的现货的价格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期权价格和标的现货价格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 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发现上证50ETF期权价格与标的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即期权的交易活动会影响标的现货的价格,同时标的现货的价格变动也会对期权市场产生影响。
3. VAR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通过构建VAR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上证50ETF期权与标的现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
脉冲响应函数显示,当给定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时,期权价格和标的现货价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响应。
其中,期权的价格变动对标的现货价格的响应较为显著,说明期权市场在价格发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 上证50ETF期权与其标的现货价格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引导的关系。
中国股票市场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实证研究内容摘要:由于投资者存在认知偏差,导致证券市场上出现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现象。
这两个现象已经成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阐明了传统金融理论下信息与价格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
鉴于对2009年上市公司年报公布之后股价收益率相关系数的实证检验,证明了我国市场上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现象的存在,并针对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从投资者投资策略和监管当局的管理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股票市场反应过度反应不足有效市场假说下的信息与证券价格从理论上来说,证券的价值等于其未来收益的现值。
证券是一种未定权证合约,且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证券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人们对未来收益的心理预期之上。
资产的预期收益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有资产本身的生产力、对该资产的需求、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等。
投资者根据这些影响证券未来收益的因素评估证券价值。
由于这些因素大多都是不确定的,证券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几乎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对各种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判断。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是20世纪60年代由法玛(Fama)正式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他在理性预期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较为严密、权威性的有效市场假说定义:假定t-1期的股票价格依赖于未来时期t的各种股票价格的联合概率分布的特征,那么市场有效性要求在决定t-1期的股票价格时,市场充分正确地运用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被人们用来估计t时期的股票价格的联合概率分布。
那么在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中,股票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和准确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都是不可能的。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是三个逐渐放松的假定:第一,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能够对证券的基本价值做出准确的预测。
股票市场波动性研究——基于ARMA-TGARCH-M模型的实证分析刘湖;王莹【摘要】通过构建ARMA-TGARCH-M模型,并同时利用上证综合指数和深圳成份指数的低频日收益率和5分钟高频收益率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着大幅度高频率波动,市场总体风险较大,而且收益率波动也存在着波动集群性、尖峰后尾性和非对称分布等特征,深圳股票市场在各方面的特征也都比上海股票市场突出.此外,低频日收益率序列和5分钟高频收益率序列都存在着显著的平稳性、自相关性和ARCH效应,中国股票市场还存在着较长的外部冲击波动持续期,且杠杆效应显著.GARCH族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问题.【期刊名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0)004【总页数】11页(P56-66)【关键词】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性;ARMA-TGARCH-M模型;高频数据;风险;沪深股市【作者】刘湖;王莹【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91自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首次公开募股以来,中国的股票市场已走过30年的发展历史。
然而与西方国家发达的资本市场相比,中国的股票市场仍然很不完善,在整个中国都处于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在某些特定时期中还会出现频繁剧烈的波动。
而保持股票价格及收益率的相对稳定,防止股票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是任何一个股票市场健康运行的内在要求。
因此,一直以来监管机构和各类投资者都十分关注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而掌握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不仅有利于监管机构的高效规范管理,更有利于各类投资者进行科学的风险防范和理性投资。
鉴于此,股票市场波动性问题研究对于揭示股票市场运行规律,促进中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概念股与国内外股市的联动效应研究陈 收,李双飞,李小晓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沙410082摘要:香港和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引起国内外投资者和相关机构广泛关注,中国概念股的走势与国内外股市是否存在联动效应值得研究探讨。
运用DCC (1,1)2MVG ARCH 模型对香港和美国的中国概念股指数与上证综数和深证综指以及概念股所在市场的大盘收益率的时变动态相关系数进行考察发现,香港和美国市场的中国概念股与上证综指、深证综指收益序列动态时变相关性总体较弱,但2007年以来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尤其是香港市场;总体而言,中国概念股与上海市场的联动程度显著高于与深圳市场的联动程度,中国概念股指数与所在市场大盘之间的动态相关性较强而且基本稳定,大大超过与中国国内大盘之间的相关性,所在市场对中国概念股的波动起主导作用;在股市暴涨暴跌的情况下,美国证券市场的中国概念股指数与A 股市场的相关性突然增大。
关键词:中国概念股;联动效应;DCC 2MVG ARCH ;海外上市中图分类号:F8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34(2008)04-0105-10Em p i r i ca l Study on Co 2m ove m en t Effect between“Ch i n a Concept ”Shares,Ch i n ese and Abroad Secur iti es M arketCHE N Shou,L I Shuang 2fei,L I Xiao 2xiaoCollege of BusinessManagement,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Abstract:I n this article,at first we intr oduced the boom of “China Concep t ”shares .Then we app lied DCC (1,1)2MVG ARCH model t o study the dyna m ic conditi onal correlati ons bet w een mainly China concep t st ock indices and the indices of China .It was found that:The Dyna m ic conditi onal correlati on of “China Con 2cep t ”shares and A 2share market was weak,and it has been gradually increasing in 2007,es pecially Hong Kong market .A s a whole,the volatility relevance bet w een Shanghai st ock market and overseas st ocks was str onger than Shenzhen st ock market .The dyna m ic conditi onal correlati on bet w een those “China concep t ”shares and l ocal Large 2cap was much str onger than it bet w een homeland Large 2cap,therefore the overseas mar 2ket was the main effective fact or of the fluctuati on of those oversea 2listed Chinese shares .The relevancy of the Chinese st ocks listed in US A and a share market has suddenly increased during the shar p ly ju mp and slu mp.Keywords:“China Concep t ”st ock;dynam ic conditi onal correlati on;DCC 2MVG ARCH;overseas listing 收稿日期:2008-03-21 修返日期:2008-07-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BJY010) 作者简介:陈收(1956-),男,广东龙川人,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投融资决策与风险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