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梦溪笔谈题目及答案

梦溪笔谈题目及答案

梦溪笔谈题目及答案
梦溪笔谈题目及答案

梦溪笔谈题目及答案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ush Talks from Dream Brook?(《梦溪笔谈》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讲课后作业

1、单选题(题数:6,共6.0分)

1.1.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宋应星

B贾思勰

C郦道元

D沈括

正确答案:D

1.2.

《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反映了()社会情况的全景式画卷。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正确答案:B

1.3.

上个世纪中叶,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发起,研究《梦溪笔谈》和它的作者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被称为( )。

A红学

B梦学

C易学

D笔学

正确答案:B

1.4.

为了制作出精确的地图,沈括创造了(),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制作出误差很小的地图。

A二十四至法

B制图六体

C计里画方

D二十三至法

正确答案:A

1.5.

以前有一种物质叫作“脂水”,生于水际沙石,沈括根据它的物理性状起名为(),这个词提出来之后,立刻被人们广泛采用,九百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A石漆

B石脂水

C火油

D石油

正确答案:D

在法医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为了验伤,在中午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清洗干净的尸体放在()油伞下面,那些伤痕自然会显现出来。

A白色

B红色

C黑色

D黄色

正确答案:B

2、多选题(题数:2,共2.0分)

2.1.

沈括“纵横”笔端著述《笔谈》是为了()。

A求名

B求利

C排遣不愉快之事

D躲避他的妻子

正确答案:CD

2.2.

中国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有哪几项在《梦溪笔谈》中有记录?()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正确答案:BC

3、判断题(题数:7,共7.0分)

3.1.

沈括写作时所居住宅叫梦溪园,园子里有一条小溪叫梦溪,于是沈括便以此为名,起名《梦溪笔谈》。

正确答案:×

3.2.

沈括全面的科学才能,在古代为大家所公认的,在正史上留下“无所不能”的评价。正确答案:√

3.3.

《梦溪笔谈》的研究偏向于自然科学方面。

正确答案:×

3.4.

沈括著述《梦溪笔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仕途断绝。二是家庭不睦。

正确答案:√

3.5.

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地理现象,沈括曾制作出一幅立体地图,这是中国地图发展史上的重要进步比欧洲早了七百多年。

正确答案:√

3.6.

沈括做“纸人跳舞”实验,是为了研究乐器的共振现象。

正确答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石油的国家。

正确答案:√

Why do we say that his consideration for common people established the book (为什么说关注草根成就了《梦溪笔谈》?) >第二讲课后作业

1、单选题(题数:9,共9.0分)

1.1.

《梦溪笔谈》的内容多关于()

A国家大政

B宫廷禁忌

C流传在草根阶层的事

D诗集

正确答案:C

1.2.

《梦溪笔谈》一共包括()则笔记。

A409

B509

C609

D709

正确答案:C

1.3.

喻皓是当时著名的工匠,特别擅长造塔,还编写了( ),详细地讲解了营造房屋的办法,把房屋结构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按照尺寸比例来安排各个构件。这种房屋设计,无论从实用方面,还是从审美角度来看,都不失为一种最佳方案。

A考工记

B木经

C鲁班经

D天工开物

正确答案:B

1.4.

沈括在离开朝廷后,没有写任何关于政治和官场的东西,是为了()。

A官场黑暗,不屑于写

B为避免惹祸上身

C此选项为空

D此选项为空

正确答案:B

1.5.

文字狱在()朝尤为臭名昭著。

A宋

B元

D清

正确答案:D

1.6.

神宗年间,宋辽一度发生边界争端,辽国声称( )是其属地,现被宋朝占领,要求立即归还。沈括查阅研究了近年来北宋与辽国所签订的所有条约,与之据理力争,赢得了谈判的最终胜利。

A黄嵬

B邯郸

C阳关

D雁门关

正确答案:A

1.7.

王小波李顺起义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反抗当时北宋朝廷在()地区实行的国家专卖制度。

A安徽

B四川

C湖南

D河南

正确答案:B

1.8.

王小波李顺起义在我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很有名,它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不平等的封建分配制度。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伐无道,诛暴秦

C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D均贫富

正确答案:D

1.9.

北宋景德元年,辽军大举南犯,一路势如破竹。宋真宗在寇准的力主之下,亲帅主力与辽军对峙,宋军士气大振。辽国主政的萧太后看到南侵受阻,决战没有必胜的把握,决定和谈,史称()。

A隆兴和议

B绍兴和议

C澶渊之盟

D此选项为空

正确答案:C

2、判断题(题数:6,共6.0分)

2.1.

喻皓曾经在开封主持修造了开宝寺木塔,将塔尖设计成斜的,过了几十年,木塔的塔尖被西北风吹得“正”了一些(倾斜度减小)。

正确答案:√

2.2.

喻皓曾写过了一部《木经》,讲解了营造房屋的办法,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技术著作,一

直流传到今天。

正确答案:×

2.3.

苏轼在诗文中抱怨北宋实行的官盐专卖,讥讽朝政。结果,苏轼逮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正确答案:√

2.4.

沈括虽然没有进入过权力高层,但他十分支持王安石变法。

正确答案:×

2.5.

就黄嵬的归属问题,沈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跟辽人辩明是非曲直,赢得了谈判的胜利,最终获得了黄嵬的统治权。

正确答案:×

2.6.

沈括奉命出使辽国时,前来迎接的辽国队伍,用车车装了一些棺材,以死相威胁,逼迫宋朝同意割让黄嵬。

正确答案:×

How did Shen Kuo count the wine jars?(沈括是怎么数酒坛的?) >第三讲课后作业

1、单选题(题数:4,共4.0分)

1.1.

宋代时布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记载,用()制作活字。A木材

B胶泥

C金属

D此选项为空

正确答案:B

1.2.

在我国古代,主要的书写材料是毛笔、墨和纸,其中最晚发明的是()。

A毛笔

B墨

C纸

D此选项为空

正确答案:C

1.3.

沈括用()制墨,沈括还给这种墨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延川石液),得到包括苏轼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的认可,备受称誉。

A松烟

B石油烟

C此选项为空

D此选项为空

正确答案:B

1.4.

沈括在书里说“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什么意思?()

A延川石液今后会占领墨业市场

B石油今后会得到广泛使用

C此选项为空

D此选项为空

正确答案:A

2、多选题(题数:1,共1.0分)

2.1.

《梦溪笔谈》记载的并被后人称为“存中之法”重要成就有()。

A活字印刷术

B延川石液

C隙积术

D会圆术

正确答案:ABCD

3、判断题(题数:10,共10.0分)

3.1.

中国古代,真正从事科技发明的,往往是那些从事具体生产、地位卑下的工匠们。

正确答案:√

3.2.

“存中之法”中的“存中”是沈括的字。

正确答案:√

3.3.

清代时,曾有人在读了《梦溪笔谈》之后,对活字印刷术试图进行技术复原,通过实践证明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可行性。

正确答案:√

3.4.

纸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

正确答案:√

3.5.

毛笔的发明者是蒙恬。

正确答案:×

3.6.

我国用烟制墨最早从汉朝开始。

正确答案:×

3.7.

“石油烟”是用烟制墨历史上最初使用的烟。

正确答案:×

3.8.

“脂水”可以燃烧,曾被用于军事。

正确答案:√

3.9.

关于延川石液的制作,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提到过,按照书中的记录,可以成功仿制。石油烟制墨的技术因此流传至今。

正确答案:×

3.10.

沈括提出了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求弧长的比较简单实用的近似公式——“会圆术”。

正确答案:√

What is the limi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ientific thought?(中国传统的科学思维有什么局限性?) >第四讲课后作业

1、单选题(题数:9,共9.0分)

1.1.

“雁荡山”这个名字,与以下哪个宗教有关?()

A道教

B佛教

C印度教

D伊斯兰教

正确答案:B

1.2.

雁荡山是在宋真宗下诏修建哪座宫殿时被发现和命名的?()

A阿房宫

B大明宫

C玉清宫

D长乐宫

正确答案:C 1.3.

雁荡山的成因与以下哪个地形区的成因类似?()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

正确答案:A

1.4.

东汉初期黄河水患频仍,百姓深受其苦。汉明帝召见水利专家()进行治理,成效显著,黄河八百年间没有大的水患。

A李冰

B郑国

C郭守敬

D王景

正确答案:D

1.5.

关于如何疏浚汴渠,当时朝中有两条意见。其中由新党成员提出的是()。

A裁弯取直

B淤田法

C导洛清汴

D王景疏浚浅滩

正确答案:B

1.6.

指南针的前身“司南”发明于以下哪个时期?()

A北宋

B南宋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正确答案:D

1.7.

西汉著名飞将军(),可以说就是死于行军迷路的。

A卫青

B霍去病

C李广

D冯奉世

正确答案:C

1.8.

英国的学者()说,“指南针的应用是原始航海时代的结束,预示着计量航海时代的来临。”

A李约瑟

B牛顿

C狄更斯

D罗素

正确答案:A

1.9.

古代中国人有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倾向于用综合的方式而不是分析的方法去探求真理,对事物的认识是在观照他物,此物与他物的类比来认识他物。我们称之为()。A观物取象

B司外揣内

C取象比类

D推演络绎

正确答案:C

2、判断题(题数:6,共6.0分)

2.1.

从下往上看,雁荡山的各个山峰的山顶差不多是一样高的。

正确答案:√

2.2.

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流水的沉积作用。

正确答案:×

2.3.

泥沙是汴渠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如何疏浚汴渠、根治水患成为北宋历代皇帝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正确答案:√

2.4.

淤田之法古已有之,确实是一件福国利民之举。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危险系数,并不很牢靠,因此“淤田”只能是一种方法,疏浚汴渠不能完全靠它。

正确答案:√

2.5.

“分层筑堰法”是由沈括发明的一种测量地势的方法,是我国测绘技术史上的重大成就,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个创举,开创了地形测量的先河。

正确答案:√

2.6.

取象比类的方法,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现代科学发展中,如果我们能够善加运用,它也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

正确答案:√

What technological materials about the salt policies were recorded in Brush Talks?《笔谈》记载了哪些关于盐政的科技>第五讲课后作业

1、单选题(题数:10,共10.0分)

1.1.

汉朝时期,地方向中央推荐“贤良文学”,其中“文学”指的是精通()的人。

A儒经

B道经

C佛经

D法经

正确答案:A

1.2.

汉昭帝始元六年,在汉城的首都长安召开的“盐铁会议”,实际上是一次辩论会。辩论的一方,是从各地举荐到长安的贤良文学,另一方是代表国家一方的当时的辅政大臣()。

A董仲舒

B桑弘羊

C桓宽

D贾谊

正确答案:B

1.3.

宋神宗年间,战争不断,军费开支成为国家财政的一大负担。为补充军费,朝廷就在地方提高盐价来增加收入,而别的地方的低价盐很快冲击了过来,与官府争利,其中最多的,是()的井盐。

A山东地区

B山西地区

C陕西地区

D四川地区

正确答案:D

1.4.

针对四川低价井盐与官府争利的问题,沈括提出的解决办法是()。

A提高四川地区盐价

B四川禁盐

C填埋四川盐井

D四川边关加派人手,严查低价盐

正确答案:A

1.5.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4),大臣()提出盐法改革方案,即一种改革和完善的入中法。A王安石

B范仲淹

C范祥

D苏轼

正确答案:C

1.6.

范祥盐钞法实行几十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这项制度到宋神宗时却遭到破坏,表现在()。

A盐钞大幅贬值

B盐钞大幅升值

C朝廷取缔盐钞

D朝廷滥发铜钱

正确答案:A

1.7.

山西解州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基地。

A军事

B纺织

C制瓷

D制盐

正确答案:D

1.8.

所谓“蚩尤血”,是因为解池卤水中()的含量过高,致使色泽偏红。

A硫酸盐

B硝酸盐

C盐酸盐

D碳酸盐

正确答案:A

1.9.

沈括记载了一个人工驱除有害气体的装置,该装置名称是()。

A雨碟

C雨块

D雨石

正确答案:B

1.10.

沈括和一般官吏的不同之处,他不是泛泛地讨论一项政策的问题,而是进行()。

A数据分析

B实验推导

C实地考察

D查阅典籍

正确答案:C

2、判断题(题数:5,共5.0分)

2.1.

从宋朝初年开始,朝廷在一部分地区允许商人向官府买“交引”,从官府的盐场领取食盐后运到各地经销。该方法被称为“入中法”。

正确答案:√

2.2.

宋神宗是个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继位之后,想从军事上彻底解除辽、夏问题,于是决定先拿相对弱小的辽开刀。

正确答案:×

2.3.

民间对食盐的需求量在一个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但官府发行的盐钞却没有限制,这就是盐钞升值的原因。

正确答案:×

2.4.

为稳定盐钞法,沈括建议:把每年的盐钞发行量固定下来,每年二百万缗;另外加印二十万缗作为备用,为的是预防水火等灾害。

正确答案:√

2.5.

制盐时掺入淡水有利于降低杂质,提高盐的质量。

正确答案:√

What painting theories did Shen Kuo put forward? (沈括是怎么辨别韩愈像的?) >第六讲课后作业

1、单选题(题数:10,共10.0分)

1.1.

曾用“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等诗句,表明自己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的是哪位著名诗人?()

A李白

B王安石

D杜甫

正确答案:D

1.2.

“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是沈括对杜甫哪首诗的“讥谑”?()

A《望岳》

B《古柏行》

C《蜀相》

D《登高》

正确答案:B

1.3.

沈括认为,“炼字”的基本准则是(),是为表达作者的意思服务的。

A诗贵意全

B诗贵夸张

C诗贵修饰

D诗贵虚幻

正确答案:A

1.4.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战乱频仍,很多书画就流传到相对平静的()。

A楚国

B吴越国

C南汉国

D北汉国

正确答案:B

1.5.

北宋神宗年间,命令州县文庙都要在孔子像旁画上了唐朝大文豪()的像。

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柳宗元

正确答案:C

1.6.

沈括曾批评当时的很多收藏者,说收藏书画的人,很多人是贪图作者的名气,偶尔有传说是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的手笔的,见到的都争着买进,这就是所说的()。A目鉴

B耳鉴

C意鉴

D语鉴

正确答案:B

1.7.

沈括家中珍藏了()画的一幅画《袁安卧雪图》,里面画了“雪中芭蕉”。赞美的是一种壮士不可夺其志的不屈精神。

A吴道子

B王维

D阎立本

正确答案:B

1.8.

沈括所强调的“有趣味”,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就是()。

A写实

B工笔

C描摹

D写意

正确答案:D

1.9.

沈括画论中,最有名,也是影响最大的观点是()。

A追求细节的真实

B有趣味

C以大观小

D写意

正确答案:C

1.10.

《富春山居图》是著名画家()的作品,画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

A朱耷

B黄公望

C徐悲鸿

D苏轼

正确答案:B

2、判断题(题数:5,共5.0分)

2.1.

沈括在我国文学史上小有名气,主要是因为他的诗。

正确答案:×

2.2.

“世间事忍笑为易,读王祈大夫诗不笑为难。”是苏轼对王祈诗的评价。

正确答案:√

2.3.

沈括并不是反对杜甫运用夸张手法,他所批评的是杜甫这里的夸张失去了真实的基础,被夸张的事物在比例上不协调,夸张内部显得不合情理。

正确答案:√

2.4.

沈括认为作画时要追求细节的真实。艺术是源于生活的,画家虽然可以进行再创造,但是不能脱离现实。只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这样的画作才是好的作品。

正确答案:√

2.5.

富春山居图由于历史原因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画幅较小,称“剩山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正确答案:×

W hat were the reasons of the defeat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Yongle Battle(为什么会永乐兵败?) >第七讲课后作业

1、单选题(题数:10,共10.0分)

1.1.

沈括真正仕途起步是在()。

A二十五岁

B三十岁

C三十五岁

D四十岁

正确答案:D

1.2.

沈括担任过的官职是()。

A代理县长

B三司使

C鄜延路经略安抚使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D

1.3.

宋代主管国家财政和经济政策的“计相”称为()。

A枢密使

B三司使

C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D参知政事

正确答案:B

1.4.

沈括因为()被贬。

A办事不力

B不受宋神宗喜爱

C谋逆叛变

D王安石被罢相

正确答案:D

1.5.

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的职能是()。

A负责对西夏的防务

B负责边关的安宁

C负责百姓的安抚工作

D负责治理鄜延路的军务

正确答案:A

1.6.

宋军在攻打西夏的过程中,因为()而溃败。

A军心不稳

B将领指挥有误

C粮草不足

D敌强我弱

正确答案:C

1.7.

沈括在攻打西夏军的过程中,采用了()战术。

A连环计

B声东击西

C调虎离山

D欲擒故纵

正确答案:B

1.8.

沈括派出的将军曲珍采用战术先攻下了哪个地方?()

A金汤

B葭芦

C鄜延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1.9.

修筑城池最终定在永乐的关键原因是()。

A永乐比乌延更适合作为长久的战略基地

B徐禧经过一番考察之后认为应该在永乐

C鄜延的宋军将领们觉得永乐重修要简单的多

D沈括性格懦弱,不敢坚持正确的意见

正确答案:D

1.10.

为什么永乐兵败?()

A永乐凸入西夏境内太远,战争发生时很难及时救援。

B种谔眼见永乐被围,见死不救。

C沈括策略失误,宁可失永乐而救绥德。

D徐禧个人原因,没有将领的才能。

正确答案:A

2、判断题(题数:5,共5.0分)

2.1.

沈括具有音乐才能,创作过流行歌曲。

正确答案:√

2.2.

沈括派出的种谔这支军队先后攻占了米脂、银州、石州、夏州。

正确答案:√

2.3.

鄜延路的宋军编制,共设九个将领。种谔带走了八将,给沈括留下两个将领负责后方的保卫工作。

正确答案:×

徐禧被围永乐城以后,像三国时期马谡“失街亭”故事中的马谡一样最终冲出来,结果战死沙场。

正确答案:×

2.5.

沈括是个“能吏”,是个将才,但他不是帅才。

正确答案:√

What is the “Calendar Based on Twelve Solar Terms”(“十二气历”是怎么回事?) >第八讲课后作业

1、单选题(题数:11,共11.0分)

1.1.

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历法?()

A在农业社会,要依靠历法来安排农事活动

B旧的历法已经不准,需要修订

C历法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职责

D以上原因都是

正确答案:D

1.2.

宋神宗任用沈括而不是其他人“提举司天监”,编写新的历法的原因()。

A沈括是当时最顶尖的天文学家

B沈括自己提出应该修改旧的历法

C宋神宗欣赏沈括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

D沈括是王安石新党的重要成员

正确答案:C

1.3.

儒家经典中()很注重天象,记载了36次日食。

A《大学》

B《春秋》

C《易经》

D《论语》

正确答案:B

1.4.

沈括进行“改历工程”的第一步是()。

A制定计划

B调整人事

C收集资料

D征求意见

正确答案:B

《奉元历》怎么会刚刚颁行就出现了问题?()

A卫朴和沈括的专业技能不足

B天是很难测准的

C新历法没有经过校验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C

1.6.

朝廷没有追究卫朴的责任的原因是()。

A卫朴在沈括的帮助下做出了补救措施,对《奉元历》做出了重新修订B这件事责任不在卫朴,在于党派之争

C朝廷认为卫朴不需要承担主要责任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A

1.7.

沈括和卫朴编制的《奉元历》,它的最终的命运是()。

A一直沿用至今

B宋神宗去世后废除

C宋哲宗即位后施行了一段时间后废除

D沿用了整个宋代

正确答案:C

1.8.

严格说来,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日期主要根据()来进行安排。

A历法

B月亮盈亏

C气候变化

D潮水涨落

正确答案:C

1.9.

“十二气历法”自提出以后一直没有采用过的原因是()。

A没有科学依据

B没有实用价值

C彻底颠覆了阴阳合历的旧制

D因为其超前性不能被众人所接受

正确答案:D

1.10.

“提举司天监”的职责是()。

A观察天象、推断历法

B管理监狱中的事务

C处理重大政务事情

D帮助天子处理政事

正确答案:A

1.11.

沈括为什么会重用卫朴?()

A因为他是一介草民,不涉及党派之争

B因为他虽然是一个盲人,但他能自立自强

C因为卫朴有很强的推算能力,他敢于质疑儒家经典的准确性

D因为沈括想要帮助卫朴改善生活状况

正确答案:C

2、判断题(题数:4,共4.0分)

2.1.

检测一种历法精确与否,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要看它能否准确预测出日食和月食出现的时间。

正确答案:√

2.2.

《奉元历》是一部实体历法,同样“十二气历法”也不仅仅是一个概念。

正确答案:×

2.3.

沈括的“十二气历法”是把二十四节气间隔取出来一半,作为每个月的开始。比如,沈括把立春作为1月1日,惊蛰作为2月1日,清明作为3月1日……这样就用不着再设闰月。

正确答案:√

2.4.

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气象局开始颁行的“萧伯纳农历”其实质与“十二气历法”一样。正确答案:√

The Good Medicinal Formulas by Shen and Su《苏沈良方》>第九讲课后作业

1、单选题(题数:7,共7.0分)

1.1.

历史上的乌台指的是()。

A御史衙门的监狱

B中央监察机构

C执掌机要事务的地方

D处理政事的场所

正确答案:A

1.2.

南宋初年的学者王铚在《元佑补录》中认为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是()。

A苏轼

B沈括

C苏轼和沈括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1.3.

苏轼为什么写下两首绝命诗?()

A最后被进行了死刑判决

B长子苏迈忘记告诉朋友自己与父亲的约定

C苏轼觉得自己命不久矣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1.4.

余秋雨先生写了一篇《苏东坡突围》对这件事的评价是()。

A沈括之所以这么做, 可能是不想让苏轼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

B沈括之所以这么做, 可能是不想让皇上重用苏轼

C沈括之所以这么做, 可能是因为新旧两党之争

D以上都正确

正确答案:D

1.5.

自北宋以后,大家一直认为沈括是一个“小人”的原因是()。

A沈括这个人是个学者型的“能吏”,但是他缺少政治斗争的能力和魄。

B王铚记载的谣言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C沈括提出的“十二气历法”超出了古人的科学水平,遭到众人的谩骂。

D以上原因都是

正确答案:D

1.6.

《苏沈良方》中的“秋石方”对于()很有效果。

A治疗咳嗽

B治疗感冒

C治疗晕厥

D治疗胃痛

正确答案:A

1.7.

苏轼出狱当天写的一首诗是: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其中的“少年鸡”指的是()。

A祖逖

B沈括

C贾昌

D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C

2、判断题(题数:8,共8.0分)

2.1.

北宋沿袭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崇文院。

正确答案:√

2.2.

神宗被凄婉的诗篇所打动,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正确答案:√

2.3.

王铚记载的,是一份假材料。是旧党诬陷属于新党中间分子的沈括的一个谣言。

正确答案:√

2.4.

沈括在医药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而苏轼没有。

正确答案:×

2.5.

沈括把杜衡和细辛的区分写进了《梦溪笔谈》。

正确答案:√

2.6.

《苏沈良方》记载了秋石一药的“阳炼法”、“阴炼法”,是人工提取较纯净的性激素的方法,这是古代制药化学的一大成就。

正确答案:√

2.7.

沈括是一个个性懦弱的人,这是一个文人的悲哀,也是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悲哀。

正确答案:√

2.8.

细辛是有毒的,它所含的一种叫黄樟醚的物质,能使呼吸中枢麻痹。

正确答案:×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Song Dynasty (宋朝的文化环境) >第十讲课后作业

1、单选题(题数:10,共10.0分)

1.1.

沈括出生于宋朝哪一位皇帝在位期间?()

A宋真宗

B宋神宗

C宋仁宗

D宋徽宗

正确答案:C

1.2.

沈括曾对哪种植物做了细致的观察,并且将之与“野葛”区分开?()

A钩吻

B山人参

C卜荷

D胡麻仁

正确答案:A

1.3.

以下哪种奇疾不是《笔谈》中记载过的?()

A缩骨奇疾

B身冷泌汗

C忽不识字

D视物变形

正确答案:B

梦溪笔谈原著及翻译

免费梦溪笔谈的译文 类型:译文言文加入时间:2007年2月24日10:11 梦溪笔谈 卷一故事一 学士院轶事 原文 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 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胡服 原文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 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窄衣袖便于骑马射箭,短衣服、长筒靴便于在草地行走。胡人喜欢茂盛的青草,经常在草丛中居住,我出使北方时都见过这种情形,即使是王宫也在深草中。我到胡人王廷时刚刚下过大雨,经过草丛时衣服裤子都湿了,只有胡人的衣裤一点都不湿。皮腰带上挂着的蹀躞,大概是用来佩带弓、剑、手巾、算袋、磨刀石一类物品的。以后虽然去掉了蹀躞,但还保存着它的环,环与蹀躞连接如同系在牛马股后的革带,也就是如今皮带上的

《三峡》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三峡》文言文阅读 在括号中加拼音: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本文选自 ________ ,作者是北魏的 1.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略无阙.处通不见曦.月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飞漱.其间夏水襄.陵 属引.凄异良.多趣味林寒涧肃.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晴初霜旦.自.非亭干夜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袁转久绝 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故:故渔者歌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下面朗读停顿有误 ..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 C、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一词多义: 绝:绝巘多生怪柏()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三:巴东三峡()猿鸣三声() 属: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召令徒属曰。。。。。。() 词类活用: 回清倒影()乘奔御风()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 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看看下面 的梦溪笔谈炼钢翻译及原文吧. 【原文】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①屈盘之,乃以生铁陷②其间,泥封炼之③,锻令相入④,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⑤耳,暂假⑥生铁以为坚,二 三炼则生铁自熟⑦,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余出使 至磁州⑧锻坊⑨,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⑩,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 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 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 所产。 【注释】 ①柔铁:熟铁。 ②陷:这里指将生铁包嵌进去。 ③泥封炼之:用泥将它封起来冶炼。 ④入:这里是相熔合的意思。 ⑤伪钢:沈括认为这种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钢,所以称其为伪钢。 ⑥假:借。 ⑦生铁自熟:生铁自然就成了熟铁了。 ⑧磁州:地名,治所在今河北磁县。 ⑨锻坊:炼钢铁的作坊。 ⑩筋:这里指面筋。 濯(zhuó):洗,制面筋时需用水洗去淀粉。 柔面:这里指制面筋时用水洗去的淀粉。 莹:光洁明亮。 黯黯然:暗淡的样子。

皆系地之所产:都是产地不同造成的`。 【译文】 手风箱冶铁炉世上锻铁所称的钢铁,是先把熟铁弯曲盘卷起来,又将生铁陷入其中,然后用泥包裹好加以烧炼,炼好后再加锻打,使熟铁和生铁互相掺 杂渗透,这样锻炼出来的钢就称为团钢,也叫灌钢。这其实是一种假钢,只不 过暂时借生铁提高熟铁的硬度,经过两三次烧炼之后,生铁自然变熟,则得到 的还是熟铁。然而天下人都不以为这办法有什么不对,大概是由于不知道什么 是真钢。我出使河北时,曾到磁州的锻坊看炼铁,才知道什么是真钢。凡是铁 里面含有钢的,如同小麦面粉和成的面团里头有面筋,把面团的软面洗干净了,才会见到面筋。炼钢也是这样,只要取精纯的熟铁烧炼锻打百余火,每次锻打 都称称重量,锻一回轻一回,直到屡次锻打而斤两不减,那就是纯钢了,即使 再炼上百次也将不会再有损耗。这是最精纯的铁,其成色看上去清澈有光亮, 而磨光之后又显得暗暗的,青而且黑,和普通的铁迥然不同。也有铁炼尽了而 全无钢的,这都和铁的产地有关系。

三峡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三峡》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一、原句回答。 1、写出山的高峻、陡峭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从侧面渲染了山峰的高峻,江水的狭窄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日江水迅疾的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朝发 白帝,暮至江陵。 4、表现了春冬三峡山水的美丽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5、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璧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 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二、回答问题。 1、第四段写秋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2、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可以想到李白的哪首诗中的哪两句?答:《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 答:夏:险春:秀秋:凄 4、第三段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 答: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5、文章第一段总写三峡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6、文中写出了三峡江水的什么特点?李白有一首诗表达了与它相同的的情景,你能默写这首诗吗?(三峡的景色吸引了许多迁客骚人,三峡文化业源远流长,请写出关于三峡的两句诗。) 答:湍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是仰视。(提示:从视觉角度) 8、在三峡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对祖国河山雄伟秀丽景色的热爱赞美之情 9、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幅对联。答:素湍绿潭三峡水,林寒涧肃秋日山。 10、给本文分为两层,概括各层大意及中心思想。 答:①写三峡两岸的山的特点②按夏、冬、春、秋的顺序,写三峡的水势。 主题: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11、作者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答: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是承水势的涨落安排,先写夏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再春冬合写,是因春冬风平浪静;最后写秋无水枯谷空,三峡内一片悲凉气氛,也是顺势而下,合情合理。12、文章2、3、4段分别写了三峡夏、春、冬、秋四季怎样的景色? 答:①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②写三峡春冬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奇丽景色 ③写三峡秋季晴初霜旦的凄清景色。 13、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意? 答: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两岸带来的四季不同的景色作了铺垫。

沈括《梦溪笔谈 虹》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 虹 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①。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⑦。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孙彦先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卓帐:竖立帐篷。②绡縠(xiāo h):一种丝织品。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使人过涧 (2)盖夕虹也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予使契丹:_______________ (2)相去数丈:_______________ (3)立涧之东西望:___________ (4)逾山而去: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从文中找出任意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两个重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郦道元《三峡》袁枚《浙西三瀑布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 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壬寅岁①,余游天台石梁。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 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②,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 ③所挡④,自然拗怒⑤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瀑上寺曰上 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袁枚《浙西三瀑布记》,有删改)注:①壬寅岁: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②华顶:天台山峰名。③磥砢:石众多而乱的样子。④挡:阻挡推击。⑤拗怒:抑制怒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阙: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襄:______

(3)沿溯.阻绝溯:______ (4)良.多趣味良:______ (5)林寒涧肃.肃: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3.甲文中,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夏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乙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水势浩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文第四段中“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1.(1)同“缺”,空隙,缺口(2)漫上,冲上(3)逆流而上(4)很,甚(5)肃杀,凄寒 2.(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我因为喜欢这个瀑布的原因,就在两座寺都住了。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 4.侧面描写。烘托出三峡秋景萧瑟、凄凉的特点。

《梦溪笔谈》续笔谈十一篇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续笔谈十一篇原文及译文 续笔谈十一篇 作者:沈括 鲁肃简公劲正不狥,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 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婿张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试往 侦之,果襄悼谪随州。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 门矣。”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 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嗟惋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必 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復治。”是夕,肃简薨。李谘 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 太祖皇帝常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答间,再问 如前,普对曰:“道理最大。”上屡称善。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句,近世注杜甫诗,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 鸬鹚,系绳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又尝有 近侍奉使过夔、陕,见居人相率十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众操兵仗,群噪而祭,谓之养鬼。养读去声。言乌蛮战殇,多与人为厉, 每歳以此禳之;又疑此所谓养乌鬼者。 寇忠愍拜相白麻,杨大年之词,其间四句曰:“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寇得之甚喜,曰:“正得我胸中事。”例外别赠白金百两。

陶渊明《杂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往时校定《文选》,改作“悠然望南山”,似未允当。若作“望南山”,则上下 句意全不相属,遂非佳作。 狄侍郎棐之子遵度,有清节美才。年二十余,忽梦为诗,其两句曰:“夜卧北斗寒挂枕,木落霜拱雁连天”。虽佳句,有丘墓间意,不数月卒。高邮士人朱适,余舅氏之婿也。纳妇之夕,梦为诗两句曰:“烧残红烛客未起,歌断一声尘绕梁。”不逾月而卒。皆不祥 之梦,然诗句清丽,皆为人所传。 成都府知录,虽京官,例皆庭参。苏明允常言:张忠定知成都府日,有一生,忘其姓名,为京寺丞知录事参军,有司责其庭趋,生 坚不可。忠定怒曰:“唯致仕即可免。”生遂投牒乞致仕,自袖牒 立庭中。仍献一诗辞忠定,其间两句曰:“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 不如归意浓。”忠定大称赏,自降阶执生手曰:“部内有诗人如此 而不知,咏罪人也。”遂与之升阶置酒,欢语终日,还其牒,礼为 上客。 王元之知黄州日,有两虎入郡城夜斗,一虎死,食其半。又群鸡夜鸣,司天占之曰:“长吏灾”。时元之已病,未几移刺蕲州,到 任谢上表两联曰:“宣室鬼神之问,绝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付之 身后。”上闻之愕然,顾近侍曰:“禹偁安否?何以为此语?”不逾月,元之果卒,年四十八。遗表曰:“岂知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 元祐六年,高丽使人入贡,上元节于阙前赐酒,皆赋《观灯》诗,时有佳句。进奉副使魏继延句有“千仞彩山擎日起,一声天乐漏云来。”主薄朴景绰句有“胜事年年传习久,盛观今属远方宾。” 欧阳文忠有《奉使回寄刘原甫》诗云:“老我倦鞍马,谁能事吟嘲?”王荆公《赠弟和甫》诗云:“老我衔主恩,结草以为期。”言“老我”则语有情,上下句皆有惜老之意。若作“我老”,与“老我”虽同,而语无情,诗意遂颓惰。此文章佳语,独可心喻。

宋-沈括《梦溪笔谈-晏殊诚实》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宋?沈括《梦溪笔谈|晏殊诚实》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 晏殊诚实 晏元献①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②。适值帝御试进士③,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巳作此赋④,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后为馆职⑤,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燕⑥饮。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⑦各为燕巢⑧,以至市楼酒肆⑨皆为游息之地。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宫中除⑩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⑾,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⑿,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殊既受命。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⒀,则曰:“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⒁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②阙(què)下:此指朝廷。阙,宫门处的望楼。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④赋:此指诗词。⑤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⑥燕:同“宴”。⑦士大夫:泛指大小官员。⑧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⑨肆:店铺。⑩除:授官。⑾复进:再次请示(皇上)。⑿弥日继夕:日以继夜。⒀质野:朴实。⒁须:会。 [文化常识] “东宫”及其他。东宫是天子及诸侯的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也叫“青宫”、“春宫”。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太子除日常生活由侍从官及太监负责外,还需要有老师教育辅导,这老师叫“太子傅”。晏殊因为学问好、品德高尚,所以被皇帝选中。“西宫”是妃嫔所居住的地方。清朝慈禧太后就住在“西宫”,故世称西太后。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隐_______②胜_______③昆_______④谕_______⑤杜 _______⑥既_______⑦但_______ 2.选择①上文“便令公就试”中的“就”,解释为_______(A)前往 (B)马上 (C)就要(D)一定。②“乞别命题”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_______(A)不要再命别的题目; (B)讨一个好题目;(c)请另外命一个题目;(D)请另外命令(他人)出颢。 3.翻译:①执政莫知所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直以贫无可为之具__________________;③上益嘉其诚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晏殊的诚实表现在哪两个方面: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54、晏殊诚实 晏殊少年时,张知白以“神童”名义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晏殊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有草稿在,请另选试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入朝办事后,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皇宫中给太选讲官,忽然皇帝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宴殊,转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饮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

《三峡》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三峡》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15分)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声泪沾袭。”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 (3)沿溯阻绝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没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出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2.写景要抓住最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分)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幞,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①[滟(yàn)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 时如牛马般高大。 ②[瞿(qū)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 [幞(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答案: 二115分) 9.(1)分江口时联”(空障,缺口),(2)中上(漫上) (3)逆流而上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书画原文及译文 书画 作者:沈括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 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 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皆发“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 此拨乃掩下弦,误也。余以谓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 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 可知。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 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 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其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 俗人论也。谢赫云:“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 群雄,旷代绝笔。”又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此真为识 画也。 王仲至阅吾家画,最爱王维画《黄梅出山图》,盖其所图黄梅、曹溪二人,气韵神检,皆如其为人。读二人事迹,还观所画,可以 想见其人。

《国史补》言:“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此好奇者为之。凡 画奏乐,止能画一声,不过金石管弦同用“一”字耳,何曲无此声,岂独《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或疑舞节及他举动拍法中,别有奇声 可验,此亦不然。《霓裳曲》凡十三叠,前六叠无拍,至第七叠方 谓之叠遍,自此始有拍而舞作。故白乐天诗云:“中序擘騞初入拍。”中序即第七叠也,第三叠安得有拍?但言“第三叠第一拍,” 即知其妄也。或说:尝有人观画《弹琴图》,曰:“此弹《广陵散》也。”此或可信。《广陵散》中有数声,他曲皆无,如泼攦声之类 是也。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余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余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工不能对。大 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 其大,自当画毛。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 虎深毛,马浅毛,理须有别。故名辈为小牛、小虎,虽画毛,但略 拂拭而已。若务详密,翻成冗长;约略拂拭,自有神观,迥然生动, 难可与俗人论也。若画马如牛、虎之大者,理当画毛,盖见小马无毛,遂亦不,此庸人袭迹,非可与论理也。又李成画山上亭馆及 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 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 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 屋角也。 画工画佛身光,有匾圆如扇者,身侧则光亦侧,此大谬也。渠但见雕木佛耳,不知此光常圆也。又有画行佛,光尾向后,谓之顺风光,此亦谬也。佛光乃定果之光。虽劫风不可动,岂常风能摇哉!古 文“已”字从一、从亡,此乃通贯天地人,与王字义同。中则为王,或左左中则为已。僧肇曰:“会万物为一已者,其惟圣人乎!子曰: ‘下学而上达。’人不能至于此,皆自成之也。”得已之全者如此。 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

《梦溪笔谈-陨石》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梦溪笔谈|陨石》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陨石 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②一声,移著③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④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⑤为之传甚详。导读: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一本《梦溪笔谈》流传至今,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本篇对人所不常见的“陨石”的种种特征作了描绘。 注释:①治平:宋英宗的年号。②震:指雷响。③著(zhu ):附着,着落。 ④宜兴县:在江苏省。⑤王无咎:人名。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见于东南() 2.许氏藩篱皆为所焚() 3.是时火息() 4.极深( ) 5.尚热不可近() 二、翻译 1.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2.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三、文中描写陨石,多使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主要写了陨石的哪几个方面? 【参考译文和答案】 陨石 治平元年,在常州,太阳要落下去的时候,天上发出如同响雷一般的巨声,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出现在东南方向。不久又雷鸣般地响了一声,移到西南。又响一声坠落到宜兴县民许氏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见,火光照亮天空,许家的篱笆都被烧着了。这时火已熄灭,看见地上有一个洞像杯子一样大,很深。向下看,星星在洞中发出微弱的光亮,很久才渐渐暗下去,还热得不能靠近。又过了很长时间,才开始挖这个洞,挖到三尺多深,就挖出一块圆石头,尚热,像拳头那么大,一头略尖,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州长官郑伸得到了它,就把它送到润州的金山寺。这块石头到今天仍用匣子珍藏着,游人到了就打开看。王无咎为这事作的传非常详细。 一、1.同“现”,出现2.表被动3.这4.很,非常5.还 二、1.不久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2.就挖出一块圆石头,还热,像拳头那么大,头略微有点儿尖,颜色像铁,重量也像铁。 三、比喻坠地时的情况包括声音、形状、大小、颜色、重量。

郦道元《三峡》刘基《活水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①居之。有泉焉。 其始出石罅②,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③为小渠,冬夏不枯。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华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④白野公恒⑤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⑥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选自刘基《活水源记》,有删节) (注释)①奎上人:人名。②石罅(xià):石头裂缝、缺口。③浸:渐渐地。④秘书卿:官名。⑤恒:常常。⑥群动:各类动物。 22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涓涓然.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B.有泉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C.其上.曰金鸡之峰苔痕上.阶绿(《陋室铭》) D.名.之曰活水源有仙则名.(《陋室铭》) 22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22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228.两文都是首段写山,次段写水。(甲)文中写夏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结尾作者抒发感想,表示他爱这“活水源”的三个特点。其中

《梦溪笔谈》艺文一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艺文一原文及译文 艺文一 作者:沈括 欧阳文忠常爱林逋诗“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之句,文忠以谓语新而属对新切。钩辀,鹧鸪声也,李群玉诗云:“方穿诘曲崎 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郭索,蟹行貌也。扬雄《太玄》曰: “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韩退之集中《罗池神碑铭》有“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今验石刻,乃“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古人多用此格,如《楚词》: “吉日兮辰良”,又“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盖欲相错 成文,则语势矫健耳。杜子美诗:“红飰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 凰枝。”此亦语反而意全。韩退之《雪诗》:“舞镜鸾窥沼,行天 马度桥。”亦效此体,然稍牵强,不若前人之语浑成也。 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 道哉!又韦楚老《蚊诗》云:“十幅红绡围夜玉。”十幅红绡为帐, 方不及四五尺,不知如何伸脚?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 诗人以诗主人物,矿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 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 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只今何处在。”至今传 此两本,唯《本事诗》作“只今何处在。”唐人工诗,大率多如此,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后人以其有两“今”字,只多行前篇。 书之阙误,有可见于他书者。如《诗》:“天夭是椓。”《后汉蔡邕传》作“夭夭是加”,与“速速方穀”为对。又“彼岨矣岐, 有夷之行。”《朱浮传》作“彼扰者岐,有夷之行。。”《坊记》:

“君子之道,譬则坊焉。”《大戴礼》:“君子之道,譬扰坊焉。”《夬卦》:“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王辅嗣曰:“居德而 明禁。”乃以“则”字为“明”字也。 音韵之学,自沈约为四声,及天竺梵学入中国,其术渐密。观古人谐声,有不可解者。如玖字、有字多与李字协用;庆字、正字多与 章字、平字协用。如《诗》“或群或友,以燕天子”;“彼留之子, 贻我佩玖”;“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终三十里,十千维耦”;“自今而后,歳其有,君子有穀,贻孙子”;“陟降左右,令 闻不已”;“膳夫左右,无不能止”;“鱼丽于罶,鲤,君子有酒,旨且有。”如此极多。又如:“孝孙有庆,万寿无疆;”;“黍稷稻梁,农夫之庆”;“唯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则笃其庆,载锡 之光”;“我田既藏,农夫之庆”;“万舞洋洋,孝孙有庆”;《易》 云“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积善之家,必 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班固《东都赋》“彰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长兮膺天庆”。如此亦多。今《广韵》中庆一音卿。然如《诗》之“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得君子,庶几式臧”;“谁秉国成,卒劳百姓;我王不宁,覆怨其正”;亦是怲、正与宁、平协用, 不止庆而已。恐别有理也。 小律诗虽未技,工之不造微。不足以名家。故唐人皆尽一生之业为之,至于字字皆炼,得之甚难。但患观者灭裂,则不见其工,故 不唯为之难,知音亦鲜。设有苦心得之者,未必为人所知。若字字是,皆无瑕可指。语意亦掞丽,但细论无功,景意纵全,一读便尽,更无可讽味。此类最易为人激赏,乃诗之《折杨》《黄华》也。譬 若三馆楷书作字,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此病最 难为医也。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 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王圣美为县令时,尚未知名,谒一 达官,值其方与客谈《孟子》,殊不顾圣美。圣美窃哂其所论。久之,忽顾圣美曰:“尝读《孟子》否?”圣美对曰:“本生爱之,但 都不晓其义。”主人问:“不晓何义?”圣美曰:“从头不晓。”主

梦溪笔谈(初中文言文阅读)

梦溪笔谈 王文正①太尉局量②宽厚,未尝见其怒。饮食有不精洁者,但不食而已。家人欲试其量,以少埃墨投羹中,公唯啖⑤饭而已。问其何以不食羹,曰:“我偶不喜肉。”一日又墨其饭,公视之曰:“吾今日不喜饭,可具粥。”其子弟诉于公曰:“庖肉为饔人④所私,食肉不饱,乞治之。”公曰:“汝辈人料肉⑤几何?”曰:“一斤,今但得半斤食,其半为饔人所廋⑥。”公曰:“尽一斤可得饱乎?”曰:“尽一斤固当饱。”曰:“此后人料一斤半可也。”其不发人过皆类此。 尝宅门坏,主者彻⑦屋新之,暂于廊庑下启一门以出入。公至侧门,门低,据鞍俯伏而过,都不问。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有控马卒,岁满辞公,公问:“汝控马几时?”曰:“五年矣。”公曰:“吾不省有汝。”既去,复呼回,曰:“汝乃某人乎?”于是厚赠之。乃是逐日控马,但见背,未尝视其面;因去见其背,方省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王文正:王旦。宋真宗时,曾任宰相。②局量:器量、度量。③啖:吃。④饔(yōnɡ)人:厨人。⑤料肉:定量供应的肉料。⑥廋(sōu):隐藏。⑦彻:通“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3分) (1)但不食而已()(2)一日又墨其饭()(3)岁满辞公()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 3.下列语句中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少埃墨投羹中——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B.其子弟诉于公曰——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C.其半为饔人所廋——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D.主者彻屋新之——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其不发人过皆类此。 (2)因去见其背,方省也。 5.文中的王太尉具有的品性。(1分) 【答案】 1.(3分)(1)吃(2)名词作动词,弄黑、弄脏(3)辞别、拜别(每个1分) 2.(2分)门毕/复行正门/亦不问(每处1分) 3.D 4.(4分)(1)他不愿意揭发别人的过失(1分)都像这种情况(1分)。(2)因为(兵卒)离去时,(王文正)又看到了他的后背(1分),(这)才省悟过来(1分)。(每句2分) 5.(1分)宽厚(局量宽厚)

梦溪笔谈 翻译

梦溪笔谈 我在编校昭文馆书籍时,曾参与详细审定浑天仪的工作。 When I edited and proofread the books in the institute for the glorification of Literature, I took part in scrutinizing the armillary sphere. 官长问我:“二十八宿之间的距离,多的有三十三度,少的只有一度。如此不均匀,为什么呢?” The ruler asked me, “why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 28 stellar lodges are so uneven, as large as thirty-three degrees and as small as only one degree?” 我回答说:天体运行本无所谓“度”,是推算历法者无从运用他们的推算数据,才按太阳每年所行经的轨道,划分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多一点。 I answered, “There is no degree for the celestial movements. But people who calculate the callendar have no way to apply their calculated data, so the sidereal revolution is divided into a little more than 365 degrees according to the orbits the sun travels every year. (太阳运行平均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为一个周期,所以周天也以太阳每天所行的距离为一度。) The average cycle of the movement of the sun is a little more than 365 days, so in term of the sidereal revolution, the distance the sun moves every day is one degree. 既要划分周天,必然要有参照物作标记,然后才可以测量和运算,于是便以正好在黄道附近可以作为分度界点的星体为标志。 For the division of the sidereal revolution,there must be reference object to mark,and then it can b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So the star near the ecliptic,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ividing point,becomes the mark. 太阳沿着黄道运行一周,可以当做分度界点的星体也不过二十八宿的代表星官而已, The sun orbits the ecliptic,and the star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ividing point is only the representative asterism of the 28 stellar lodges. (分度的界线就像撑伞的弓形架条,“当度”指正好处在伞弓上。所以车盖有二十八条弓架,用以象征二十八宿。这也就是我在《浑仪奏议》中所说的“度是不可见的,可见的是星”。日、月、五星所经之处都有许多可见的星,而正好可以作为分度界点的大概有二十八宿的星官,且称之为“舍”,“舍”就是用来提领分度和产生度数的。)现在所称的距度星就是这种代表星。并非是天文学家不想均匀划分,而是在太阳所行经的黄道上,可以作为分度标志的星体只有这些罢了。 予编校昭文书时,预详定浑天仪。官长问余:“二十八宿,多者三十三度,少者止一度,如此不均,何也?”予对曰:“天事本无度,推历者无以寓其数,乃以日所分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日平行三百六十五日有馀而一期天,故以一日为

三峡课内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注音 阙(que)叠嶂(zhang)曦月(xi)襄陵(xiang)沿溯(su)素湍(tuan)绝巘(yan)飞漱(shu) 长啸(xiao)属引(zhu)哀转(zhuan) 3、重点字词的翻译 略无:毫无阙:通“缺”中断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陵:漫上丘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虽:即使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疾:快 素湍:白色的激流绿潭:碧绿的深潭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献:极高的山峰飞漱:激流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霜旦:下霜的早晨属引:接连不断 4、重点句子的翻译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从三峡全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洪水暴涨满上山冈的时候,上行还是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早晨坐船从白帝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者疾风,也不如它快.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谭,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凄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 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在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 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5区分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沿溯阻绝自三峡七百里中回清倒影 绝献多生怪柏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清荣峻茂 哀转久绝 理解性填空[/B] 1、作者大笔勾勒磅礴地理三峡全景的四句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描写三峡两岸群山巍峨绵亘,夹江对峙的壮丽景色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第一段中正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 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第2段中描写江水凶猛和急速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梦溪笔谈》人事一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人事一原文及译文 人事一 作者:沈括 景德中,河北用兵,车驾欲幸澶渊,中外之论不一,独寇忠愍赞成上意。乘舆方渡河,虏骑充斥,至于城下,人情恟恟。上使人微 觇準所为,而準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人以其一时镇物,比之 谢安。 武昌张谔,好学能议论,常自约:仕至县令则致仕而归,后登进士第,除中允。谔于所居营一舍,榜为中允亭,以志素约也。后谔 稍稍进用,数年间为集贤校理,直舍人院。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判 司农寺。皆要官,权任渐重。无何,坐事夺数官,归武昌。未几捐馆,遂终于太子中允。岂非前定? 许怀德为殿帅。尝有一举人,因怀德乳姥求为门客,怀德许之。举子曳襴拜于庭下,怀德据座受之。人谓怀德武人,不知事体,密 谓之曰:“举人无没阶之礼,宜少降接也。”怀德应之曰:“我得 打乳姥关节秀才,只消如此待之!” 夏文庄性豪侈,禀赋异于人:才睡,即身冷而僵,一如逝者;既觉,须令人温之,良久方能动。人有见其陆行,两车相连,载一物 巍然,问之,乃绵账也,以数千两绵为之。常服仙茅、钟乳、硫黄,莫知纪极。晨朝每食钟乳粥。有小吏窃食之,遂发疽,几不可救。 郑毅夫自负时名,国子监以第五人选,意甚不平。谢主司启词,有“李广事业,自谓无双;杜牧文章,止得第五”之句。又云:“骐 骥已老,甘弩马以先之;臣鳌不灵,因顽石之在上。”主司深衔之。 他日廷策,主司復为考官,必欲黜落,以报其不逊。有试业似獬者,枉遭斥逐;既而发考卷,则獬乃第一人及第。又嘉祐中,士人刘几, 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嶮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 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为之

一变,欧阳之功也,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刺,试官刷。”乃以大 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即而 果几也。復数年,公为御试考官,而几在庭。公曰:“除恶务本, 今必痛斥轻薄子,以除文章之害。”有一士人论曰:“主上收精藏 明于冕旒之下。”公曰:“吾已得刘几矣。”既黜,乃吴人萧稷也,是时试《尧舜性仁赋》,有曰:“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 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公大称赏,擢为第一人,及唱名,乃刘煇。人有识之者曰:“此刘几也,易名矣。”公愕然久之。因欲成 就其名,小赋有“内积安行之德,盖禀于天”,公以谓“积”近于学,改为“蕴”,人莫不以公为知言。 古人谓贵人多知人,以其阅人物多也。张邓公为殿中丞,一见王城东,遂厚遇之,语必移时,王公素所厚唯杨大年,公有一茶囊, 唯大年至,则取茶囊具茶,他客莫与也。公之子弟,但闻“取茶囊”,则知大年至。一日公命“取茶囊”,群子弟皆出窥大年;及至,乃邓公。他日,以復取茶囊,又往窥之,亦邓公也。子弟乃问公:“张殿中者何人,公待之如此?”公曰:“张有贵人法,不十年当据 吾座。”后果如其言。又文潞公为太常博士,通判兖州,回谒吕许公。公一见器之,问潞公:“太博曾在东鲁,必当别墨。”令取一 丸墨濒阶磨之,揖潞公就观:“此墨何如?”乃是欲从后相其背。既 而密语潞公日:“异日必大贵达。”即日擢为监察御史,不十年入相,潞公自庆历八年登相,至七十九歳,以太师致仕,凡带平章事 三十七年,未尝改易。名位隆重,福寿康宁,近世未有其比。 王延政据建州,令大将章某守建州城,尝遣部将剌事于军前,后期当斩;惜其材,未有以处,归语其妻。其妻连氏,有贤智,私使人 谓部将曰:“汝法当死,急逃乃免。”与之银数十两,曰:“径行,无顾家也。”部将得以潜去,投江南李主,以隶查文徽麾下。文徽 攻延政,部将适主是役。城将陷,先喻城中:“能全连氏一门者, 有重赏。”连氏使人谓之曰:“建民无罪,将军幸赦之。妾夫妇罪 当死,不敢图生。若将不释建民愿先百姓死,誓不独生也。”词气 感槩,发于至诚。不得已为之,戢兵而入,一城获全。至今连氏为 建安大族,官至卿相者相踵,皆连氏之后也。又李景使大将胡则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