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单元 课题 2《溶解度》教案设计二

第九单元 课题 2《溶解度》教案设计二

第九单元 课题 2《溶解度》教案设计二
第九单元 课题 2《溶解度》教案设计二

第九单元课题 2《溶解度》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溶解

度曲线的意义。

2、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等的影响关系。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具准备:1、仪器、试管、药匙、滴管、2、药品、食盐、汽油、植物油、水。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挂图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1、由一组对比实验导入物质溶解性的概念,

2、并明确学习目标

3、

(1)演示实验1 :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

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

(室温下,2克食盐完全溶解,0.1克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可

见这两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

为“溶解性”。

明确溶解性的概念。追问: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2)演示实验2 :

取一支试管倒入10毫升汽油,加入2克食盐,振荡,观察现象,

静置后再观察。

(食盐很难溶解)

(3)演示实验3 :

取两支试管。各取10毫升水、汽油、分别滴入5—6滴植物油,振

荡,观察现象。

(植物油很难溶解于水,却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中)

(4)追问:从这两个实验中可得出哪些结论呢?

学生归纳:1、同一各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2、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小结: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影响它的因素既与溶

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有关系。当我们要定量地

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时,仅靠溶解性是不够的,还需学习物质

的“溶解度”。

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看书,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一)要准确地表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该注意哪几点呢?

学生看教材、讨论、回答、教者总结(投影显示)

1、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克溶剂。此处100克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

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里的溶解度。

4、单位:克。

(二)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正确的()

A、 20oC时,20克某物质能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oC时该物质溶解

度为20克。

B、 20oC时,20克某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oC时该物质

溶解度为20克。

C、 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所以该物质的溶

解度为20克。

D、 20oC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某物质,所以20oC时该物质的溶

解度为20克。

3、了解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关系。

1、学生阅读教材137面第3节,

2、了解溶解性分类。

3、导学生填写表格(投影)

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20?溶解度(克)

4、思考:是否存在绝对不

5、溶的物质?

4、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a) 指b) 导学生阅读教材表7—1、图7—2、图7—3。了解固体溶解度

两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坐标c) 法。

教者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对照《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挂图举

例讲解如何应用曲线图。

d) 结合挂图,e) 就某物质在曲线上任一点请学生回答其含义来验证学生

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

指名学生比较某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学生回答、归纳。

f) 思考:

采用降温的方法是否可以使任何接近饱和的溶液都能变成饱和溶

液?

(不能,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湿度升反而减小,其接近饱和的溶液降

温仍然是不饱和溶液。)

5、导学生阅读教材,

6、了解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7、堂习题训练:

1、列因素中不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是

①④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③溶剂的质量④温度

A ①②③

B ③ C②③ D ②④

2、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现有下列方法: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水 D加硝酸钾 E蒸发水

(填序号)

(1)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2)能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3)能增大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有

(4)能减小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有

3、给冷水加热过程中常有大量气泡涌出,为什么?

8、课堂小结:

比较固体溶解度和气体溶解度概念的区别及影响因素的差别。

八、作业:书后习题 1、2。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荣成市实验小学一年级音乐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型新授课题欣赏《大家齐动手》歌曲《种瓜》课时一课时设计教师教学LI标设计1、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己事自己做的观念。2、培养学生的身体动作的音乐韵律感。3、感受音乐的不同节奏并认识休止符。教学方法设计聆听法、启发法、听唱法、表现法、律动法、讨论法等。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一、组织教学学生随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二、欣赏《大家齐动手》。1、导入2、播放录音,感受劳动号子的节奏特点。3、跟着录音哼唱旋律,体会歌曲中多处休止符在表现歌曲时所起的作用。4、跟着录音唱歌词,根据歌词内容设计律动。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大家齐动手》《钉扣子》,感受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树立学生“劳动最光荣”的观点。 2、学会用叙事的语气和清晰的吐字来演唱《种瓜》《知了蜜蜂不一样》,并感受四分休止符的时值。 3、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高感,注重动作与音乐的协调。1、学生随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2、导入教师演唱儿首有关的劳动号子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感性上了解劳动号子的风格。(1)老师唱,让学生熟悉主旋律。(2)老师教唱,引导学生唱准mi 和fa的音高。(3)提问,这首歌有何特殊节奏?它对歌曲的情绪表达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并回答(4)学生在钢琴伴奏下用“啊”模唱主旋律,唱准休止符和附点八分音符。(5)请学生用唱名唱主旋律,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曲调。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三、音乐活动1、跟着老师唱。2、节奏游戏。四、唱歌《种瓜》五、课后小结,下课。 3、节奏游戏。(1)让学生按节奏朗诵歌谣和节奏谱,注意读准x x x x x x的节奏。(2)请学生用打击乐器打出歌谣中的节奏,然后与歌谣配合,注意衔接紧密。(3)将学生 分成两组,一组拍手朗诵歌谣,一组用打击乐器打节奏,并可换组练习。4、由歌词引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果实的教育。a、播放录音,熟悉歌曲。b、教唱曲谱,注意换气。c、跟着录音唱歌词,引导学生用叙事的语气演唱,吐字要清晰。d、请学生分小组编第二、三段歌词。e、教师与

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

课题2 溶解度(两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学生回忆并作答] [引入新课]在课题1——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学生活动] 实用文档

[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学生总结发言] [小结]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引导]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板书]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指导学生完成)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用文档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1、分数乘法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降低?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1)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80× =70(分贝)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3、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 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2、练习五第 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7、8、9、10题。 五、教后记: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3、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2020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2020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归纳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师: 1、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2、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3、请同学们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议论纷纷) 学生: 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 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在教材中找出溶解度的概念,并理解其中的四个要素。 学生:大声朗读定义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加深对溶解度定义的理解。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利用表格信息回答问题。 教师: 1、强调溶解度有单位。 2、“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 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①指明一定温度; ②溶剂为100 g; 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判断正误: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第九单元课题 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溶液?举例说一说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我们不陌生,那到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氯化钠?是无限制的溶解吗?让学生大胆猜测,讨论一下。接下来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学习 (一)饱和溶液 1.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探究1: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学生分组探究2:硝酸钾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海水中提取盐 (二)溶解度 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 识字1《场景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的书写生字和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的书写生字和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生字、生词,能正确的书写生字和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教法:读、思、说滚动推进。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型课时:新授课 2课时 教学准备及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海鸥、海边、船、牧场、稻田、小溪的照片。 师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屏幕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并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凭借情境,自主构建 1、课件出示,学生“开火车”认读。 2、指名学生认读生字。 3、学生识知字形。 三、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1、教师范写生字。 2、学生书写生字。 3、通过查工具书。找生字解释,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学生用生字造句。 4、通过用词语说话或词语搭配引导学生运用新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语的基础上将课文读正确通顺。 四、聚焦情境,评价反思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教法:读、思、说滚动推进。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及手段: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第一课时的学习,从整体上对量词有一个总印象 二、凭借情境,自主构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自己质疑,先小嘴间讨论,解决,不懂的再全班交流。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3)你以前学过那些量词?学生交流。 2、师生共议小结。 3、出示课件中量词“只、片、艘、条、座、缕、顶、块、方、道、孔、丛、所、面、把、群、阵” 4、学生朗读量词,并照样子说一说。 三、拓展情境,达标训练 1、选择给课文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中的一节配上插图。

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3.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结论的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难点 确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有前提条件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手持一杯水,问:“我这些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一勺、两勺?” 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教学 1. 实验9-5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5,明确实验内容及步骤。 投影方案,以实验简图的形式,更显直观、生动,便于明确情景、理解内容。 精品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结论:①5 g NaCl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 NaCl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不能溶解完。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问题启发:怎么让这部分没溶解的NaCl再溶解掉? 学生:“再加水。” 学生实验验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在教材第33页的表格中。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水多溶解的食盐就多,水少溶解的食盐就少。水的量一定时溶解的食盐是有限度的。 过渡: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在一定量的水中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呢? 2. 实验9-6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6,明确实验情景,按步骤进行分组实验。然后提出实验中需思考的问题: (1)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到哪里去了? (2)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的变化? (3)“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的溶解量是一定的。”我们从实验9-5得到的这个结论是否严密?如果也升高温度,溶解溶质食盐的量是否也会变? (4)溶剂(水)的量一定、温度一定时,与其所溶解溶质的量有什么关系?所能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是否有限?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冷却至有晶体析出,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升高温度,KNO3溶解的量增加。结合生活常识,热水比凉水溶解固体物质的能力强。水的量一定、温度也一定时,溶解的硝酸钾是有限度的。 结论:①5 g KNO3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 KNO3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不能溶解完。即KNO3在一定量水中,一定温度下,不能无限制溶解。 3. 饱和溶液 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第34页第一自然段,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不饱和溶液。 引导学生分析:从以上两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 精品

人教版 初中化学九下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含答案

课题2 溶解度 5分钟训练 1.下列因素不可能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是( ) A.溶剂的量 B.温度 C.溶质的性质 D.溶剂的性质 解析: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剂的量不会产生影响。答案:A 2.饱和溶液是指( ) A.浓度较大的溶液 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的溶液 D.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解析: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某种溶剂中,对某种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但可以继续溶解其他溶质,只是对某一特定溶质不能继续溶解。 答案:D 3.40 ℃时,2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20 g水后,仍然冷却到40 ℃,则蒸发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 ①溶液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③溶剂的质量④溶质的质量⑤硝酸钾的溶解度 A.①② B.②③ C.②⑤ D.②④ 解析: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虽然析出溶质,但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然不变。 答案:C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 )中打“√”,错误的,在( )中打“×”。 (1)100 g水溶解了30 g某物质,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 g( ) (2)任何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都增大( ) (3)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 (4)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其溶质在整个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 (5)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一些

( ) 解析:(1)没有说明温度,也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所以错误。 (2)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判断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要看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能否再溶解溶质,而浓、稀溶液是指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数量的多少,所以没有必然的联系。 (4)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还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5)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相同质量溶剂的同一种物质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较多,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较少。 答案:(1)× (2)× (3)× (4)× (5)√ 10分钟训练 1.若要从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获得较多的晶体,下列方法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升高溶液的温度 B.蒸发溶剂 C.降低溶液的温度 D.从溶液中倒掉一部分水 解析: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应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能获得较多的晶体。 答案:B 2.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 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解析:加水前,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因为有固体剩余;加水后固体全部溶解,有可能是饱和溶液了,也有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 3.某温度下,A物质的溶解度为S克,则它的饱和溶液的溶质在整个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 ) A.大于S% B.小于S% C.等于S% D.无法判断 解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可知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等于应该比小。 答案:B

第二单元教学活动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备课组 【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认识坚守与践行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2.学习通讯报道,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分析报道角度,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3.学习新闻评论,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学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4.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体会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版块一:通讯报道教学 【课时目标】 分析通讯报道的立场与倾向性,分析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核心任务】抓住典型事件,把握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精神。 【课时】3课时 【预习作业】 1.阅读第4课三篇文章。 2.查阅与文章相关的人物资料。 【学习过程】 活动一:交流预习作业。h 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事迹。 活动二:梳理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1)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2)用上述方法,自行梳理《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探界者”钟扬》中的典型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活动三:关注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1)从《喜看稻菽千重浪》中找出几处生动的细节描写,思考这些细节描写是如何使人物活生生 1

【精品】练习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

练习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 【知识点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是指() A.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B.浓度较大的溶液 C.还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其它溶质的溶液 2、饱和溶液一定是() A.浓溶液B.不能再溶解任何其它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D.同种溶质在该温度下最浓的溶液 3、将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入溶质D.倒出溶剂 4、20℃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稀溶液B.含100g溶剂的溶液 C.浓溶液D.20℃时不能再溶解硝酸钾的溶液 5、20℃时,向50g食盐饱和溶液中再加入10g食盐,则在20℃时,该食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A.增大B.减小C.不变D.无法确定 6、溶液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依据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小资料: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如下所示: 温度10℃20℃30℃40℃50℃60℃70℃ KNO321g 32g 46g 64g 86g 110g 138g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质是. (2)现有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50g水,在40℃时,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5g、43g、32g、16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 ①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使B烧杯的溶液升温至50℃时,溶液的质量为g. 7、根据表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溶解度/g 0 20 40 60 80 KNO313.3 31.6 63.9 110 169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Ca(OH)20.173 0.165 0.121 0.116 0.094 (1)随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如图1所示,若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现象是.欲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填序号). ①向试管中加入水②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③向烧杯中加入生石灰 ④将溶液倒出一部分⑤向烧杯中加入硝酸铵 (3)取KNO3、NaCl两种固体各36g分别放入20℃时的100g水中充分溶解,20℃时有如图2所示的实验现象,烧杯b中溶解的物质是,两烧杯内的溶液为饱和溶液的 是(填序号). 【知识点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简便且可靠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加入溶质D.减少溶剂 2、t℃时,在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白色硫酸铜粉末,溶液保持t℃,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①有蓝色晶体析出②饱和溶液总质量不变③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少④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⑤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少⑥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变. A.①③④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⑥D.①⑤ 3、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欲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一般则采用() A.降温B.蒸发C.沉淀D.过滤 4、降低温度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 A.溶解度B.溶剂质量C.溶液质量D.溶质质量 5、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它的不饱和溶液时() A.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小B.溶质的质量一定会变小 C.溶液的质量一定会变大D.该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发生变化 6、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相互转化.若要将t℃时的接近饱和的硝酸 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知识点三】固体溶解度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B.100克水溶解了36克食盐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C.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D.20℃时,100克食盐溶液中含有36克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2、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 A.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氯酸钾7.4克 B.20℃时,100克氯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氯酸钾7.4克

2017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1吃水不忘挖井人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活动。因此,这篇课文围绕“以读悟情”设计教学,始终牢牢把握“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毛主席的美好品质。如揭示课文题目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题目,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初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进行“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在多次朗读后,让学生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话,开展竞赛,读出自己的理解;学完课文后,补充一定的阅读材料等。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读”使学生和文本展开了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下载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词;将这篇课文大声地朗读3遍,想想写了什么;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毛主席是谁。(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听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 2.教师为学生做人物简介。(课件展示毛主席的照片,介绍毛主席的革命历程。)这首歌曲是唱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敬爱的毛主席的。(出示毛主席画像) 人物简介:毛主席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人们唱给他的歌更是不绝于耳。 3.总结:是呀,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中国的革命奉献了一生。他就像那红红的太阳,让人感到温暖,让人感到亲切。 4.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瑞金城外的沙洲坝,看看那里的乡亲们是怎样怀念毛主席的,好吗?(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音乐是极具感染力的,以歌颂毛主席的歌曲直接导入,渲染情境,迁移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利于情感目标的达成。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题质疑: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想:部分同学可能不理解“吃水”的意思,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请教一下别的同学或者自己先来猜一猜,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弄明白。) 预设:(1)“挖井人”是谁?“吃水人”是谁? (2)为什么“吃水不忘挖井人”? 2.认识生字“忘、井”。 3.你知道课文中的“挖井人”是谁吗?“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谁?说说自己的理由。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优秀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 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 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 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熔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 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发言] [投影板书]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 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构建及其应用研 究》探讨课例 韶关市第九中学朱丽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氯化钠溶解的实验探究形成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涵义的认识。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的状态问题。 五、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 讨论法 六、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28小组,每小组2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1个(各装250mL 水)、钥匙、1 g NaCl 两份(预先称好)1 gKNO 3三份、5ml 注射器,酒精灯、火柴、试管两支。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小明爱喝糖水,他想如果一杯水中放许许多多的糖下 去,是不是就能得到很甜很甜的糖水,他的想法对吗?食盐是我 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生活事例 作导语, 由生活经验作铺垫, 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 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 验简图)。 5mL水中加入1gNaCl,搅拌(A 溶液) 继续加入1gNaCl,搅拌(B溶液)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 图)。 再加5mLH 2 O,搅拌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 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 方案源于教 材,形式 却别于教 材,更显 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 作,掌握 直观区分 “溶”与 “不溶”的 依据 ──杯底是 否有未 溶固体溶 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教案:课题2溶解度

课题2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关系。 3.了解结晶现象。 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实验中的获取的信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但是,它们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实验9-5: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 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15 mL水,搅拌,观察现象。 再加入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由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饱和溶液的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这种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拓展学习: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应注意的问题 (1)应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够相互转化。 (2)应明确“某一溶质”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如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以继续溶解蔗糖,是食盐的饱和溶液,是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已经达到最大限度。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关系 提问: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交流回答: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归纳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不饱和溶液 拓展:(1)此转化条件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是适用的; (2)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若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 (三)结晶 当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以后,烧杯底部出现了固体,这是因为在冷却过程中,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温度继续降低,过多的硝酸钾会从溶液中以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饱和溶液――→蒸发溶剂 冷却 结晶 海水在骄阳下慢慢蒸发水分,结晶出NaCl ,也是结晶。 结晶有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两种。 课件展示: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海水晒盐:人们利用结晶原理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原料的母液(叫做苦卤),其大致过程如下: 思考:(1)溶质氯化钠在哪个池中形成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结晶池) (2)你能分析母液的成分吗? (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 (3)如何将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除去? (过滤) (4)如何将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钙、硫酸镁等除去? (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冲洗)

课题2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猜想)1.能 2.不能 (活动与探究1) 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小结)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

课题2 第2课时 溶解度 导学案

课题2 第2课时溶解度导学案 【课前预习】(认真预习课本内容后独立完成,课前2分钟同桌互查并识记)填一填 1、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溶剂里达到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 2、20℃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为难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微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可溶,溶解度为时,物质一般称为易溶。 3、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用纵坐标表示,用横坐标表示。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时的溶解度;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的变化情况,如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如等;还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如等。 4、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__________。结晶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从溶液中得到大量的晶体,则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____结晶法,而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适合于用_____________结晶 5、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里达到 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往往随温度的升高而,随压强的增大而 查一查:综观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会发现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其中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一物质名称,下同);___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 试一试:1、将饱和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等水蒸发后会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 2、、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得溶解度与有关;人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得溶解度与有关。 【学习目标】 1、记住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表示方法,能说出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及应用(重 难点) 2、记住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影响因素。(重点) 3、知道对溶解度曲线的考查主要涉及到哪些方面(难点) 【课堂探究】 1、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时,你认 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2、通过学习,你认为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可从溶解度曲 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归纳) 【典例解析】独立完成 例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60℃时,氯化钾、氯化铵、硝酸钾、硝酸钠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硝酸钾与硝酸钠溶解度之间的差值大约为___________g,这表明了在60℃时,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比硝酸钠______溶解(填“多”或“少”)_________ g。 例2、右图为A、B、C (1)升高温度,物质的不饱和的溶液 会变得饱和; (2)T3℃时,A 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与 溶液的质量比为; (3)要将A从它的饱和溶液中析出,可以采取

课题2 溶解度教案上课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 花园学校李玲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解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因素,理解溶解度的定义。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能借助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溶解度曲线,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2.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 三、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归纳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是这样安排的:生成问题→交流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反馈→智能拓展。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 一、固体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 的质量。 2、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单位:克 3、影响因素: 外因:温度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4、含义 5、表示方法 (1)图像法 (2)曲线法 二、气体溶解度:通常讲的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 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从定量的角度让学生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与探究”、“讨论”和“巩固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练习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加以改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