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贫穷的定义

贫穷的定义

贫穷的定义
贫穷的定义

贫穷的定义

衣不遮体,食不裹腹,是我们通常对于贫困的定义,但是现在一些人对贫困有了新的定义。

那个最美丽的乡村校长,告诉我贫困就是:不能给孩子们上课,不能满足他们求学的梦想。

本应该在开花的季节,却在此时甘做孩子们的泥土,滋养更多的花开,他以一个小女子的担当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富有?什么是贫困?即使是在学校最艰难的时刻,她也过得很充实,骑着三轮车回收那些废弃的教科书,来缓解学校孩子们短缺课本的焦虑,但此时她并不贫困,反而很富裕,因为她承载着孩子们金子般的梦想。

陈玉蓉告诉我贫困就是:看到儿子日益衰弱下去,再也看不到他快乐的笑了。

是的,这位暴走妈妈将儿子作为衡量快乐的标准,并且她以她实际行动拥有了富裕,在儿子急需要肝移植,而自己又患有重度脂肪肝时,她做

出让世人都为之动容的决定:每天走十里山路,

七个月让肝顺利移植,这是上帝在考验人类的亲情,让她舍去血汗,付出艰辛,进行了这一场命

运的马拉松。

终于,儿子顺利进行了肝移植手术,而她获得

了最富裕、幸福的那一刹那儿子笑了。而卓琳告

诉我贫困就是:不能与小平长相厮守,不能再为

他捶捶酸痛的背。

这是对贫困的定义,对爱情的宣示,一位时代

伟人背后的女子,携手五十八载,硝烟中转战南北,沉浮中同起同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多

么美的爱情啊!卓琳拥有了,这位彩云之南的才

女子,黄土高原的琼英,她在民族崛起中注入了

女性的坚贞与扶持。不动摇,一声不动摇,历经

沧桑绝对不动摇,这是对爱情的坚守,也是对精

神富裕的追求。

一位西哲说过一个人物质上可以贫穷,但是精

神上一定不可以贫穷,在对贫穷的定义上的李灵,陈玉蓉,卓琳这三位中国女性,无疑将爱作为贫

困与富裕的界限,有爱则富,无爱则穷。全然不同于我们通常看到的那一种。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对贫穷的理解。

爱,让我们拥有!

贫困的概念及概述

第十三章贫困问题 概述: 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以提高。但社会发展至今,贫困问题却日益严重地摆在人们面前,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严峻课题。人类社会渴求摆脱贫困,不断地寻找脱贫的出路,但结果并不如人所愿。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本章从贫困的一般概念类型出发,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和中国反贫困政策进行深入剖析。 世界:(观看世界贫困图片)在过去的50年中,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但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也日益恶化,据有关国际组织2005后统计,在最近5年里,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有10多亿人缺乏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条件,每天有亿人挨饿。目前,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约占其人口的1/3以上,其中90%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南亚、南洲、中美洲、巴西和中国。非洲人口的一半挣扎在饥饿线上,拉美地区有近2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中国家每年都有50万妇女死于分娩及有关的并发症,700万人死于可以预防的疾病,800万儿童死于因饮水和空气污染而引起的疾病,这些数字之和远远超过战争所造成的死亡。由于营养不良,发展中国家5000万儿童智力和体能不健全。此外,有亿学龄儿童失去了入学机会,其中80%是女童。 我国:(观看中国贫困图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国现在面临的贫困形势还是很严峻的。(最新消息)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2014-12-15日公布的消息,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1年的最新标准,相当于每天1美元,25年保持低标准,终于接近世界扶贫标准)的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8249万人;按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美元的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在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这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以上。

农民贫困根源分析

农民贫困根源分析 农民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民贫困的根源不是源于农村和城乡之间内在的经济基础差异,而是源于凌驾于农村和城乡物质基础之上的不合理的制度设计。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农民贫困问题的现状源于产权制度的缺失、结构制度的差异、保障制度的偏颇、财政制度的歧视、法律制度的失灵、传统文化制度的禁锢。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出路在于—合理的制度设计。 一、对现阶段农民贫困问题现状的考察 (一)关于“贫困”定义的争议 关于贫困,中国官方90年代初给出的标准定义是:以1990年为不变价,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30~650元和每年人均粮食消费低于300公斤;而我国学者则一般将贫困理解为物质上的缺乏,即缺少基本生活资料和精神上的贫困;迪帕·纳拉扬等人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物质的缺乏,权力和发言权的缺乏更是其定义贫困的核心要素[1];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是指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2]。概括之,人们比较公认的还是世界银行给出的表述[3]:当某些人或者某些家庭或者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得他们那个社会承认的,一般都能够接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与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世界银行,1981);贫困是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世界银行,1990);贫困不仅仅意味着低收入和低消费,而且还意味着缺乏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即贫困意味着无权、没有发言权、脆弱和恐惧等(世界银行,2001)。由此可以看出,贫困的涵义具有相对性,它随时间和空间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地区、不同的国情,对于“贫困”的定义自然有所区别。 另外,根据贫困标准来划分,贫困一般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所谓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它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陷于物质生活的极度困苦之中。而相对贫困则是指相对于一般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而言,即生活水平在最低层次那部分人的生活状况。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界定采用的是绝对贫困概念,即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二)当前农民贫困现状:忧大于喜 基于以上相关标准和贫困概念的理解,我们对中国当前农民贫困问题的现状加以总结概括。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看到,随着农村扶贫工作的推进,在解决农民贫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起初简单的物质扶贫,即“给钱给物”的扶贫措施非但没有使一些地区富裕起来,相反却滋生出了“等、靠、要”的懒汉风气,这种被称作“输血”式的扶贫方式逐渐被抛弃;随之而来的是修路、送技术、送文化,人们称之为“造血”的扶贫方式,这种所谓的“造血”扶贫的办法也慢慢显现出“劣质性”,而且在进行农村扶贫的过程中,出现了“富得慢,穷得快”的怪现象,有的地方自然资源很丰富,但是反而不如自然资源禀赋差的地区发展的快;有些地区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人们衣食丰足,但是人们却空虚无聊、无所事事,精神面貌颓废不堪,更有甚者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已经破败殆尽,各项公益事业昨日黄花,科技进步事业也是空中楼阁,医疗卫生更是形同虚设,青壮年和有些知识文化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流失,农村自身发展所需的内部资源已几近丧失殆尽。 另外,从80年代后期到现在,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虽然是下降的,但速度却是极为缓慢的,中国现在还有近30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6000万人口徘徊在温饱线上。同时,城乡差距还在在继续拉大,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之比为2.9比1,比1983年的1.7比1高出71个百分点。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53倍提高至1999年的1.96倍,城乡差别一目了然,为农村的相对贫困作了极为清晰的注脚[4]。虽然农民合理负担基本得到了有效控

贫困家庭儿童的生活状况及需求

第一章中国的贫困儿童:概念及规模 一.概念的界定 基于研究主题,与贫困儿童有关的概念包括两类,即基础概念和与现行救助政策有关的操作性概念。 ㈠.基础概念 基础概念主要有两个: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如有需要,本报告也会把贫困儿童的概念延伸至低收入家庭中的儿童。 1.儿童 本报告指称的“儿童”,采用的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有关儿童的定义,即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这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的“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的人)的年龄界定相同。如无特别说明,下文中的“儿童”和“未成年人”指的是同一群体。 2.贫困家庭儿童 本报告把贫困家庭儿童简称“贫困儿童”。由于贫困标准有绝对与相对之分,特别是我国城乡、地区之间贫困状况和实践标准仍存在较大的差异,要认定科学统一的贫困儿童概念实属不易。基于研究主题和困境儿童的实际状况,本文把贫困儿童聚焦于下列三类群体:城乡低保家庭中的儿童、孤儿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之所以如此界定,一个最主要的理由是:衡量儿童贫困的标准相对统一,即其家庭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所有儿童,一方面避免了贫困儿童多样性特征给本研究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上述数据无论是完整性还是可及性也较为理想。 3.低收入家庭儿童 低收入家庭儿童是指城乡低收入家庭中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简称“低收入儿童”)。由于“低收入家庭”尚无全国性标准,各地各部门执行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异,本文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尊重各地各部门的现行标准,不刻意强求统一。从目前的情况看,低收入户一般是指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110—150%之间的家庭。

㈡.与现行政策相关的操作性概念 讨论了概念以后,还要将这些基本概念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就引出了一系列与现行政策相关的操作性概念,这包括:低保家庭儿童、孤儿、农村五保儿童、城市福利机构收养的孤残儿童、城市救助保护机构收容的流浪儿童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 1.低保家庭儿童 低保家庭儿童在本报告中亦简称“低保儿童”。是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农村特困户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城镇低保家庭中的儿童(简称“城镇低保儿童”)和农村低保家庭及农村特困户中的儿童(简称“农村低保儿童”)。之所以把农村特困户中的儿童作为农村低保儿童统计,是因为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仅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种过渡形式,其覆盖人口将于2007年绝大部分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孤儿 是指父母双亡和事实上无人抚养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主要包括两类群体:一是失去父母的未成年人,包括集中或散居的孤儿、弃婴;二是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包括暂时查找不到家庭或无法查明身份的流浪儿童,因父母服刑或其他原因暂时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 3.农村五保儿童 农村五保儿童特指已经或即将被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救助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本报告中亦简称“农村五保儿童”。这包括两个部分人:已经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未成年人和应该享受但仍未享受五保供养待遇的未成年人。农村五保儿童是我国农村孤儿中处境较为困难的群体。 4.城市福利机构收养的孤残儿童 系指由城市中的专门的儿童福利院以及其他福利机构中的儿童部集中收养的孤儿或被家长遗弃的儿童(弃婴)。 5.城市救助保护机构收容的流浪儿童 系指由城市救助保护机构收容,18周岁以下,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无力自行返家或者不愿返家,在外游荡、乞讨、捡拾的未成年人。 6.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 是指受艾滋病打击的儿童。主要包括四种类型: 一是感染艾滋病毒的儿童;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谭诗斌 荆州扶贫信息网来源日期: 2003-10-30 本站发布时间: 2005-12-15 14: 44: 51 阅读量: 820 次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 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 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 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 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 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 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 《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 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 “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 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 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 关于“贫”,《说文》释义: “贫,财分少也。 ”《广韵真韵》曰: “贫,乏也,少也。 ”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 “穷,贫也。 ”也就是说,“贫”与“穷”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缺乏财物。 但“贫”与“穷”有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别。 《左传昭公十四年》说: “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家业。 ”《荀子大略》道:

浅谈我国贫困原因

摘要: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中外学者都给贫困下了一个与其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相适应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接受的界定。所以说贫困是一个带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地域性内涵的概念。现在对贫困概念的界定由过去狭义的经济视角转变为广义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元视角。早期的贫困定义局限于物质生活,强调物质和收入的绝对数量;而广义的贫困定义则把个人能力和社会公平也纳入其中,更倾向于运用相对指标来度量贫困。本文结合中国实际浅谈一下中国的贫困现状。 关键词:贫困,贫困原因,贫困解决措施, 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为引起国际社会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动员各国采取具体扶贫行动,并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一、贫困产生的原因 导致贫困的原因很复杂,并且贫困者之间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贫困原因的表达也有差异,透过种种贫困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就会得出导致贫困的原因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消极的思想观念 在贫困原因调查问卷上有69%的被调查者认为缺钱是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这些答案显然是不正确的。社会上富裕的有钱人难道会造钱吗?他们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应该怎样做才能挣到钱?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贫困者都回答不上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消极思想观念的表现。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发展思路决定了人的出路。消极的思想观念和悲观的人生态度,只会带来贫穷的结果。这是因为:(1)消极的思想观念会失去和放弃很多挣钱的发展机会。富裕的有钱人都有着积极上进的思想(最起码是曾经有过),他们善于捕捉有利于自己发展和挣钱的机会,有的富裕者不仅不会失去每一个机会而且还善于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2)消极的思想就决定了消极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消极那他为社会所付出的积极有效劳动也就少,一个不能为社会付出积极有效劳动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得到社会劳动报酬——钱。(3)消极的思想观念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办法也不容易接受和采纳,一个靠传统手工劳动、自给自足、封闭生产和经营的人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管理办法进行生产和经营的人进行比较,谁的收益高不言而喻。(4)消极的思想观念还有可能导致人生道路的错误,所作所为危害社会,最终导致贫困。(5)消极的思想观念面对困难总是退让和躲避,从贫穷到富裕是一个不断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如果没有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办法就会被困难所包围,贫穷也就随之而陪伴。

关于贫困的概念分析

关于贫困的概念分析 【摘要】本文试图从多个视角来描述贫困的特点和性质,进一步深入阐述有关贫困这一主题的相关话题,从而寻求消灭贫困的可行性方案。因为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学家对贫困的定义各有不同,本文分析了不同的贫困理论,探讨了不同贫困理论中所关注的贫困的不同特点,并研究了贫困分析理论所用到的不同方法。在分析贫困理论研究议题中,探讨了衡量贫困的标准,并为如何帮助贫困群体摆脱贫困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贫困文化贫困绝对贫困相对贫困 贫困在所有社会问题中是最具争议、最复杂的。全世界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都存在。贫困或者表现为穷人群体,或者表现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或者表现为低收入的贫民窟、棚屋区、贫民区。但是对于贫困或者贫困的基本条件至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对于贫困的评价各有不同。相对于可供商品而言,需要是相对的,其以社会定义和过去的支出为基础(Sen,1999)。贫困作为一个社会概念有很多的描述性分析。 一、贫困的不同定义 从不同的视角,对贫困有不同的定义。关注贫困问题的学者试图根据他们的学科对贫困进行定义。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是人们拥有资源的集合而他们为满足其基本需要而有效运用的资源的集合。”而对于Valentine(1968)而言,“贫困的本质在于不平等”,这种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对贫困进行了延展。“一般来讲,贫困可以根据收入来衡量。如果一个人不能满足其基本需要,则这个人可被视为穷人。这个最低底线可称为‘贫困线’。”世界银行给出的是一种主要关注挣钱机会的贫困的经济阐述。苏格兰贫困信息分队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来获取关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比较知识,认为“贫困是某一特定时期在某一特定社会里的生活状况的方式,贫困是一种没有足够的收入来至少满足其物质需要的一种状态”。同时,贫困在不同的社会和背景会具有不同的含义。在上述定义的分析中,作者不仅试图阐述不同的定义,而且试图从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不同衡量方法以及思维和讨论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 二、社会学家定义贫困的方法

贫困定义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起,贫困可以说一直是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对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尽管可以从感性上去直觉它,但似乎又很难从概念上准确把握它。换句话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通常能够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是,要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而科学的定义,并非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比如,在经济学家看来,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而在社会学家眼中,贫困则是在物质资源方面处于匮乏或遭受剥夺的一种状况,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由于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经济背景不同,贫困的特征也很不相同;同时,也由于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和社会身份不同,人们对于贫困的理解与评价存在着较大差异,学者们对贫困概念往往陷入一种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比如,英国学者奥本海默就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就表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 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贫困的概念确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概念,纵观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曾对其内涵作出过种种解释。 例如在中国古汉语中,关于“贫”、“穷”、“困”的释义都指向财货匮乏的境况。《说文》说:“贫,财分少也。”《广雅·释诂四》认为“穷,贫也”,“困,穷也。”《左传昭公十四年》说:“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家业。”而《荀子·大略》认为:“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可见,中国古代将“贫穷”和“贫困”主要释义为财物极为缺乏的艰难窘迫境况。而西方古典经济学体系创始人亚当·斯密对“贫富”涵义的阐述,也是从财物或财富多寡的角度来解释的。所不同的是,斯密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来论述财富的价值或商品交换价值,从而将“贫”与“富”定义为拥有支配或购买劳动的多与寡。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说:“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在什么程度上享有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近100多年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非常激烈,人们对贫困的理解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于是,产生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争,且这种争论贯穿了贫困研究的始终。 20世纪初,英国学者西博姆·朗特里通过对英国约克市工人家庭的收入与生活支出状况的普查,将贫困定义为——“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仅维持家庭成员生理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量生活必需品开支。”并根据最低量生活必需品的数量及其价格,提出了划分贫困家庭的收入标准,即贫困线。这是关于收入贫困和贫困线的经典研究,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也即所谓的“绝对贫困”的主张。由于收入是评价居民生活状况的一个十分重要指标,且易于进行统计、测量和监测,因此,“收入贫困”就成为当今各国反贫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但20世纪40年代以后,对绝对贫困标准的抨击越来越多,反对者继而打出了“相对贫困”的旗号。有学者提出,“一个相对的贫困定义是建立在将穷人的生活水平与其它较为不贫困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基础上的,通常这要包括对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的总体平均

浅析贫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87139428.html, 浅析贫困 作者:李虹 来源:《祖国》2017年第04期 摘要:随着人们对贫困认识的深入,贫困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总的来说我们对于贫困内涵的研究经历了物质生存贫困(生理层面),社会人文贫困(社会文化层面)与能力发展贫困(能力剥夺层面)。本文谈论了贫困内涵、贫困成因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贫困。 关键词:贫困内涵贫困成因对待贫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适应与改造自然,人类通过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生产工具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生产生活条件,挑战和战胜贫困的历史。贫困这个词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将贫困与穷、没钱划上等号,多数人,尤其是在校学生,都感觉自己属于贫困者(即穷人),钱总是不够用的。那么感觉自己穷就是贫困了吗?当然不是的。1901年,Rowntree第一个对贫困进行了概念界定,提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需求,则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这一概念界定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采用。此后,各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学者和形形色色的组织机构分别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贫困一词进行不同的描述。 1979年P. Townsend贫困进行了界定,将缺乏资源而获得食物与社会活动等起码的生活社交条件的都定义为贫困者。1990 年世界银行认为只要“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就是贫困,并指出贫困的相关影响因素不仅包括家庭收入和人均支出,还要包含许多原属于社会福利的指标,将贫困研究突破经济学范畴,扩展到社会学领域。欧共体委员在《向贫困开战的共同体特别行动计划的中期报告》中受到P. Townsend贫困理论的影响,也是从资源缺乏领域对贫困进行界定的。1993年C. Oppenheim 提出贫困者除了具有物质短缺的特征外,还具有社会与情感匿乏的特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森(2001)将贫困归结为缺乏能力导致的收入低 下。贫困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总的来说我们对于贫困内涵的研究经历了物质生存贫困(生理层面),社会人文贫困(社会文化层面)与能力发展贫困(能力剥夺层面)。 国内学者学者真正对贫困内涵进行学术界定则较晚。1993年童星和林闽钢将贫困界定为 物资与机会的双重缺乏,既是经济落后,又是社会与文化的落后。汪三贵(1994)、赵冬缓等、康晓光(1995)等对贫困的概念界定均受到前人研究的影响,对贫困内涵的研究仍然突破不了物质生存贫困,社会人文贫困,能力发展贫困三方面的范围,虽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意思都大同小异。2011年王朝明等开始了对社会资本反贫困绩效的研究,将贫困的内涵又 扩展了一步,得到了社会排斥贫困,即社会网络层面的贫困。 尽管国内外理论界已对贫困从各个层面进行了概念界定,但出于实践工作便利性考虑,从实践层面贫困的定义往往简单直接,侧重与物质层面,更便于操作,不容易产生歧义,如国家

中国的贫困儿童 概念与规模

中国的贫困儿童:概念与规模 张时飞,唐钧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第11卷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100732) 摘要:严格说来,中国目前仍没有一个权威的有关贫困儿童数量的统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减贫战略的规划与制订。从政府相关部门关于城乡贫困家庭的统计数据中,尽可能地将与儿童有关的数据“剥离”出来,并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近年来所做的相关调查数据,尝试建立一个可以大致说明中国贫困儿童现状的概念框架并将其数量化。 关键词:中国贫困儿童;概念;规模 一、贫困儿童的概念界定 在中国,与贫困儿童有关的概念包括两类,即基础概念和与现行救助政策有关的操作性概念。 1.基础概念 基础概念主要有两个: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如有需要,本文也会把贫困儿童的概念延伸至低收入家庭中的儿童。 ⑶儿童 本文指称的“儿童”,采用的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有关儿童的定义,即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这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的“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公民)的年龄界定相同。如无特别说明,下文中的“儿童”和“未成年人”指的是同一群体。 (2)贫困家庭儿童 本文把贫困家庭儿童简称“贫困儿童”。由于贫困标准有绝对与相对之分,特别是我国城乡、地区之间贫困状况和实践标准仍存在较大的差异,要认定科学统一的贫困儿童概念实属不易。基于研究主题和困境儿童的实际状况,本文把贫困儿童界定为其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所有儿童,主要聚焦于下列三类群体,即城乡低保家庭中的儿童、孤儿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如此

界定的主要理由是:衡量儿童贫困的标准相对统一,一方面避免了贫困儿童多样性特征给本文带来的困扰,另一方面,上述数据无论是完整性还是可及性也较为理想。 (3)低收入家庭儿童 低收入家庭儿童是指城乡低收入家庭中的未满 18周岁的未成年人(简称低收入儿童)。由于“低收入家庭”尚无全国性标准,各地各部门执行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异,本文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尊重各地各部门的现行标准,不刻意强求统一。从目前的情况看,低收入户一般是指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10%—150%之间的家庭。 2.与现行政策相关的操作性概念 讨论了贫困儿童的基础概念后,有必要将这些概念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就引出了一系列与现行政策相关的操作性概念,这包括:低保家庭儿童、孤儿、农村五保儿童、城市福利机构收养的孤残儿童、城市救助保护机构收容的流浪儿童和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图1) (1)低保家庭儿童 在本文中亦简称“低保儿童”,是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农村特困户中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城镇低保家庭中的儿童(以下简称“城镇低保儿童)和农村低保家庭及农村特困户中的儿童(简称“农村低保儿童”)。之所以把农村特困户中的儿童作为农村低保儿童统计,是因为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仅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种过渡形式,其覆盖人口大部分将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⑵孤儿 根据民政部等15个部委2006年出台的《关于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主要包括两类群体:一是失去父母的未成年人,包括集中或散居的孤儿、弃婴;二是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包括暂时查找不到家庭或无法查明身份的流浪儿童,因父母服刑或其他原因暂时失去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 (3)农村五保儿童

贫穷的定义

贫穷的定义 衣不遮体,食不裹腹,是我们通常对于贫困的定义,但是现在一些人对贫困有了新的定义。 那个最美丽的乡村校长,告诉我贫困就是:不能给孩子们上课,不能满足他们求学的梦想。 本应该在开花的季节,却在此时甘做孩子们的泥土,滋养更多的花开,他以一个小女子的担当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富有?什么是贫困?即使是在学校最艰难的时刻,她也过得很充实,骑着三轮车回收那些废弃的教科书,来缓解学校孩子们短缺课本的焦虑,但此时她并不贫困,反而很富裕,因为她承载着孩子们金子般的梦想。 陈玉蓉告诉我贫困就是:看到儿子日益衰弱下去,再也看不到他快乐的笑了。 是的,这位暴走妈妈将儿子作为衡量快乐的标准,并且她以她实际行动拥有了富裕,在儿子急需要肝移植,而自己又患有重度脂肪肝时,她做

出让世人都为之动容的决定:每天走十里山路, 七个月让肝顺利移植,这是上帝在考验人类的亲情,让她舍去血汗,付出艰辛,进行了这一场命 运的马拉松。 终于,儿子顺利进行了肝移植手术,而她获得 了最富裕、幸福的那一刹那儿子笑了。而卓琳告 诉我贫困就是:不能与小平长相厮守,不能再为 他捶捶酸痛的背。 这是对贫困的定义,对爱情的宣示,一位时代 伟人背后的女子,携手五十八载,硝烟中转战南北,沉浮中同起同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多 么美的爱情啊!卓琳拥有了,这位彩云之南的才 女子,黄土高原的琼英,她在民族崛起中注入了 女性的坚贞与扶持。不动摇,一声不动摇,历经 沧桑绝对不动摇,这是对爱情的坚守,也是对精 神富裕的追求。 一位西哲说过一个人物质上可以贫穷,但是精 神上一定不可以贫穷,在对贫穷的定义上的李灵,陈玉蓉,卓琳这三位中国女性,无疑将爱作为贫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贫困概念的经典释义——贫困经济学理论探讨之一 作者:谭诗斌 来源:荆州扶贫信息网 来源日期:2003-10-30 本站发布时间:2005-12-15 14:44:51 阅读量:820次 形式逻辑学认为,概念是反映客观现象或客观现象本质属性的基本思惟形式。概念的认识价值在于,能在对象中找到本质的、一般的东西。毫无疑问,科学的贫困概念则是反映贫困现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因此,研究贫困问题,必须首先把握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贫困便一直成为迄今为止各社会形态中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对于贫困这一社会存在,人们可以从感性上直觉它,但似乎很难从概念上把握它。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中的贫困,人们能较容易地根据一些现象,如缺吃少穿、营养不良、没有足够收入、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来作出感性判断,但真正对贫困作出抽象判断并对其一般概念给出准确、科学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贫困的特征是大不相同的。同时,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对于贫困的理解和评价也是大不相同的。正因如此,有些学者对贫困概念的科学涵义的可知性表示怀疑,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困惑之中。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贫困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贫困一词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4版,上册,第658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英国学者奥本海默也认为:“贫困本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不具备确实性。它随时间和空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对“贫困”这一概念的涵义作出了种种解释。较为经典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中国的传统解释——财货贫乏论 中国古汉语对“贫”、“穷”、“困”的释义主要是指处于财货匮乏的境况。关于“贫”,《说文》释义:“贫,财分少也。”《广韵·真韵》曰:“贫,乏也,少也。”关于“穷”,《广雅·释诂四》释义:“穷,贫也。”也就是说,“贫”与“穷”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缺乏财物。但“贫”与“穷”有量或程度方面的差别。《左传昭公十四年》说:“大体贫穷相类,细言穷困于贫,贫者家少财货,穷谓全无家业。”《荀子·大略》道:“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意思说“穷”比“贫”更为极端,即一无所有。关于“困”,《广雅·释诂四》释义:“困,穷也。”“困”的另一个涵义,是指处于艰难窘迫或无法摆脱的境地,即困境。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将“贫穷”和“贫困”释义为财物极为缺乏的艰难窘迫境况。 需要指出的是,《荀子·大略》关于“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为贫,至无有者为穷”的论述,阑明了物质上“贫”与“富”的相对性和可量度性。这一定义,要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贫与富的定义要早2000多年。 在20世纪后期,对中国农村中存在的贫困现象,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食不裹腹,衣不

贫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消费经济学

贫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l、什么是贫困? 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等等。 2、什么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也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贫困的最常见的划分。这种从贫困程度的角度的划分明确地反映了接近人类生存临界点最基本的贫困类型,尽管相对贫困在发展程度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解释,但绝对贫困的确定对于缓解、维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3、什么是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 生存型贫困是指生产资料匮乏,满足不了基本需要,解决食物和衣物成了主要的奋斗目标;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生存受到威胁。 温饱型贫困是指在正常条件下,食物和衣物能够得到供给,但经济发展还很困难,生活水平还很低,抵御灾害的能力还很弱,食物和衣物的供给还缺乏可靠的基础,收入水平制约着进一步的发展,实现小康的道路还很漫长。 发展型贫困是指在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存问题之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的相对贫困。这种对贫困类型的划分侧重于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我们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贫困问题;而不仅仅满足于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 4、什么是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包括家庭)型贫困? 区域型贫困是指根源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人口素质和历史机遇的区域连片分布的贫困。个体型贫困则是指由于个体之间的素质差异和机会不均等原因导致的贫困,这种贫困的发生与区域无关。这种从贫困分布角度的划分揭示了贫困发生与区域、个体(包括家庭)之间的关系;对于反贫困战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5、什么是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 所谓城市贫困是指发生在城市里的贫困。而农村贫困则是指发生在农村的贫困。由于城市和农村在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无论在贫困范围还是在贫困成因方面,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绝大多数国家,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