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产成本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21.12 KB
- 文档页数:5
经济学的生产和成本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的科学。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成本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生产是指将一定数量的资源转化成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而成本则是为了生产这些产品或服务必须支出的全部费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经济学的生产和成本理论。
一、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生产理论之一。
它描述了一定数量的投入如何转化为一定数量的产出的关系。
生产函数的形式通常为:Y = f(K,L)其中,Y代表产出,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投入。
生产函数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形式来表示,比如线性函数、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等。
生产函数的图形化描绘可以用等产线来表示。
等产线代表在不同的投入下,可以生产出相同的产出。
图1展示了一个等产线图。
在图中,等产线是曲线,它代表了将劳动和资本的不同组合用于产出时,可以获得相同的产出。
图1:等产线图生产函数的概念也可以用边际产出的概念来解释。
边际产出是指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额外产出。
边际产出可能随着投入的增加而递减。
这是因为当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每单位投入会带来较少的额外产出。
二、成本成本是生产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它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生产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支出,如劳动力、原材料和设备等。
间接成本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费用,但不是直接用于生产特定产品或服务的支出,如场地租金、水电费和管理费用等。
成本还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一些不随产量而变化的支出,如场地租金和机器折旧等。
变动成本是指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支出,如原材料和劳动力等。
三、成本函数成本函数是将生产函数和成本联系在一起的函数。
它描述了对于不同的生产水平,不同的生产成本。
成本函数的一般形式为:C = f(Y, W)其中,C代表成本,Y代表产出,W代表成本因素。
成本函数也可以用各种数学形式来表示。
一种常见的形式是线性的,如:C = a + bY其中,a代表固定成本,b代表变动成本。
这个线性成本函数的图形化表示如图2所示。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第四章生产与成本理论1.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3.利润:一般是指经济利润,也称超额利润,是指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
4.总产量: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5.平均产量: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6.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7.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8.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9.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0.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
11.规模报酬: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12.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13.长期成本: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14.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第五章市场理论1.完全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2.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
3.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的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4.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每一单位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确定单位产品的价格。
5.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按照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量段收取不同的价格,购买量越小,厂商索价越高,购买量越大,厂商索价越低。
6.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消费群,不同市场上分别收到不同的价格。
7.垄断竞争:是指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市场中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存在的市场结构。
简述第四章生产理论与第五章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1.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主要形式是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数量最多,但是经济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公司制企业。
企业进行生产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科勒创立的企业理论是产权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企业的生产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
短期指在生产中企业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来不及调整的时期;长期指在生产中企业对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进行调整的时期。
短期生产的基本规律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该规律强调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增加一单位的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因此任何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边际产量曲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U型。
运用边际分析法时,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每种生产要素引起的边际产量与该生产要素价格之比。
运用等产量线分析时,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相切点。
在长期生产中,企业要确定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到最大时的适度规模。
不同的行业中适度规模的大小事不同的。
市场是生产要素分工的边界,企业是生产要素交易费用的边界。
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2.成本是决定厂商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不同角度考察,它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类型。
按厂商在生产中对全部要素的调整能力,成本还有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分。
短期成本分析说明了厂商在短期生产中由于不能对固定成本进行及时调整的情况下,各类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及短期内各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短期生产中产量与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短期成本变动(即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长期成本理论阐述了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由于长期内厂商可以选择最优的企业规模进行生产,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可以由不同时期的短期成本曲线(表示短期生产规模)推导而得;长期变动成本(即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企业的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第四章生产和成本理论一、填空题:l.生产要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称为————————。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4.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可分为————、—————、————三个阶段。
5.TP=————,AP=———,MP——————。
6.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在相交前,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在相交后,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在相交时,边际产量——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7.当边际产量为零时,————达到最大。
8.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称为————;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称为——————;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称为——————。
9.引起内在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第二,——————。
10.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主要是————————。
11.用公式表示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条件:(1)——————;(2)——————。
12.等产量线是一条————原点的线。
13.等成本线是一条表明在————与————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最大组合的线。
14.根据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结合的分析,生产要素最适组合之点一定是——————。
这就是————或者————————。
15.短期成本分为————、——————、——————。
16.短期总成本等于————加——————。
17.短期平均成本分为————与——————。
18.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曲线的最低点,说明在这时,边际成本————平均成本。
19.在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前,边际成本————平均成本;而在相交之后,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只有在相交时,边际成本————平均成本,这时,平均成本处于——————。
生产与成本理论生产与成本理论是由经济学家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了生产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而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了解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等。
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一般表示为Q = f(K, L),其中Q表示产出,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力。
生产函数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生产过程的效率。
二、生产规模与长期平均成本生产规模是指企业在特定时间内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而长期平均成本则是在长期经营下,每单位产量所需要的平均成本。
根据生产规模的大小不同,长期平均成本可以分为递增、递减和不变三种类型。
递增长期平均成本意味着产量增加时,平均成本也会增加;递减长期平均成本则表示产量增加时,平均成本会减少;而不变长期平均成本则表示产量的增加不会对平均成本产生直接影响。
三、边际成本与边际产出边际成本是指当生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总成本增加的额外成本。
边际产出是指当生产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总产出的额外增加量。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原则叫做边际分析原则,即企业在决策时应该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产出的变化,只有当边际产出大于边际成本时,才应该增加生产量,反之则减少生产量。
四、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无论产量多少都必须支付的成本,如租金、折旧等;而变动成本则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劳动力等。
了解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概念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五、均衡产量与最优产量均衡产量是指企业在短期内通过调整生产要素分配,使得产量最大化的生产状态。
最优产量则是指企业在长期内通过调整生产要素分配,使得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状态。
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要考虑均衡产量与最优产量,以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西方经济学(本)第四章生产和成本理论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西方经济学(本)第四章生产和成本理论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总产量(TP)是指一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产量。
公式为:TP=f (L,K)2.平均产量(AP)是指单位生产要素提供的产量。
公式为:AP=TP/Q3.边际产量(MP)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公式为:MP=△TP/△Q4.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4.边际成本(TC)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公式为:MC=△TC/△Q5.总收益(TR)是指厂商销售一定产品所得的全部收入。
公式为:TR=P×Q6.平均收益(AR)是指厂商销售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
AR=TR/Q7.边际收益(MR)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销售收入。
公式为:MR=△TR/△Q8.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9.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10.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不断地增加一种要素投入量时,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投入所须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越来越少,即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一单位该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11.生产扩展线是指每一条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的切点所形成的曲线叫。
12.短期总成本(ST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全部支出。
包括短期总不变成本(STFC)和短期总可变成本(STVC)。
即STC=STFC+STVC13.短期平均成本(SA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成本。
包括平均不变成本(SAFC)和平均可变成本(SAVC)。
SAC= SAVC +SAFC。
14.短期边际成本(SMC)是指厂商在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
生产成本理论培训课程引言生产成本理论是管理会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企业的生产决策和成本控制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档将为您介绍生产成本理论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应用技巧,帮助您系统地掌握生产成本的分析和管理方法。
1. 生产成本的定义生产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与产品直接相关的成本,例如原材料费用、直接人工和直接设备使用费用;间接成本是指与产品间接相关的成本,例如管理人工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和间接材料费用。
2. 生产成本的分类根据费用发生的时机和层次,生产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生产能力下保持不变的成本,例如租金、折旧费用;可变成本是根据产量的多少而变动的成本,例如原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
3. 生产成本的计算方法生产成本的计算可以通过计算制造成本来实现。
制造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和制造产品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总和。
制造成本的计算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计算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投入到产品中的材料费用。
它可以通过将原材料的购买成本和其他相关的费用相加得到。
2.计算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参与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人工费用。
它可以通过将直接人工的工资和相关的福利费用相加得到。
3.计算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与产品制造过程间接相关的费用。
它包括管理人工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和间接材料费用。
制造费用可以通过将这些间接成本相加得出。
4.计算制造成本:制造成本是指直接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总和。
它可以通过将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相加得到。
4. 生产成本分析与管理生产成本分析是指对企业生产成本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成本。
生产成本分析可以帮助企业确定成本的组成结构,找出成本的变动因素,为降低成本提供依据。
生产成本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通过合理调整生产过程和控制成本的发生,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开支。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