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20000101号)

读书笔记(申明:以下全部摘自书本)

(1)在重复博弈的角度,参与者对他们之中的“代理关系”或“代理人”的选择具有投票权。这样,在博

弈的第一阶段,参与者(比如,参与者A)可以选择是否接受参与者B作为他的代理人。(2)“权威的错位配置”:一个人如果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功,从而拥有某种权威,他就可以在其他领域也拥有相应的权威。即一种权威没有被配置到恰当的位置。在一个分工和专业化日益细化的现代社会中,权威的错位配置一方面导致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都不能被高效利用,而是围绕某种权力低效集中,另一方面导致社会的各个阶层或领域之间无法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利益博弈,从而阻碍了一个

均衡、稳定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3)“李约瑟之谜”: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但是为什么近代工业和科技革命却没有发

生在中国?

(4)“无知之幕”原则:即当所有人都不能预见未来事件时制定的规则才体现了“公平”。

(5)财富的权利界定(产权是也)影响产品市值,而产品市值又决定财富的价值。关于这一点的经验证据数之不尽:赃物卖价奇低,纠纷吓退潜在的房屋买主,战乱时期资产价格大幅度跳水。这些都表明,清楚界定的权利并被有效执行,本身就是有价的。(周其仁)

(6)弗雪说:“收入是经济学的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

(7)在任何情况下,价格管制都不能避免侵犯产权,特别是侵犯收益权和交易权。(周其仁)

(8)天下有没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产权?答案是,几乎没有。原因很简单,当一方完全自由地行使其产权,可能妨碍他方完全自由地行使产权。你买了房子,也买了音响,是可以在你的房子里放音响(行使产权也)。但是如果你妨碍了你的邻居在他房子里休息(也是行使产权),你的产权就不能不受到一些限制。Alchian有先见之明,他把产权定义为选择权的时候,加上了“由社会强制执行”的严格条件。是的,在鲁宾逊的荒岛上可以有绝对的产权。但是在那个地方,要产权何用?(周其仁)

(9)“产权残缺”:完整的产权权利束里有一部分被删除。

(10)“在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受到惩罚的情况下,他们将会干出什么?如果明天清晨把12位高度文明的纽约公民和20位无任何防御能力的女人一起放逐到像皮特克恩一样荒僻的小岛上,将会发生什么?”人类学家这样问。隶属于英联邦的一个太平洋小岛上发生的事情,近来在英国引发了人们

对人性的深深思考......

(11)“法律界定权利”不能普遍供应,使法律制度的替代品占据着广袤的地域。农村里的血缘、家族、朋友、习俗、惯例、权力靠山、甚至武力,都具有“界定产权”、保障交易的功能。不同的是,这里通行的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是“特殊规则面前各各特殊”。“特殊规则”的含义是,一种行为究竟可以还是不可以(权利是也),永远没有普遍而一致的准则,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来决定。“特殊规则”的主要缺点,是不能成为大范围市场交易提供秩序。市场范围扩大了,费孝通先生当年定义的“陌生人”之间要发生经济来往,交易要变得集中和复杂,“特殊规则”就难以应付。好比一个十字路口,在交通流量小的情况下,“特殊规则”可能无伤大雅。等到人头汹涌之时,让年岁大的先走?让官大的先走?让体弱的先走?让妇女儿童先走?还是让着急的先走?各有各的道理,但统统都要乱套。此时要秩序和效率,非有一个简明而普遍性的规则不可。比如“先来先走”,或者“绿灯行,红

灯停”,路就通了。(周其仁)

(12)“国计民生”论宣称,凡涉及国计民生的,放任市场竞争就不可以,非行政专营或政府管制不

可......在地盘经济里吃香喝辣的一项机会成本,就是市场竞争能力和意识的丧失。

(周其仁)

(13)“法外活动(extralegalaction)”指的是“未经法律许可、不受法律规制的活动”。(周其仁)

(14)从起源的意义上,我们不妨大胆推断,人间所有的法律全部起源于“法外”。即大法学家说的“法

先于立法”。(周其仁)

(15)“基础设施式的权力(infrestructuralpower)”:渗入市民社会、并越来越依靠与市民社会之间

制度化的协商与谈判来行使的国家权力。

(16)英国人的拍卖,从高价位开叫;但是荷兰式拍卖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低价叫起。

(17)产权界定长一寸,农民收入增数成,市场容量扩一圈。

(18)有人听到“土地流转”就紧张,以为“富者田连阡佰,贫者无立锥之地”将卷土重来。他们忘了当代的一项基本现实:没有立锥之地的城市工商从业人员,更多的是富者,而不是贫者。何况,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时候获得一笔“让度产权的收益”,对另谋高就的农民也不无小补。有人诘问:要是农民为了一时之急需卖了土地,他不就完了吗!这个问题的意思是,别人会比农民本人更加关心他的“长远利益”。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允许农户拥有土地的转让权,会比现在的体制——有人以“集体”的名义贱卖土地,然后将贱卖所得的很小一部分给农户——还要缺乏“保障”。不知道读者怎样想,

我以为这两点都是鬼话。

(19)费舍尔:人的活动参与的世界,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由事件组成的”。

(20)1994年,杨小凯在发表的一篇论文里大胆预测,如果中国在农地转手交易方面象日本明治维新

那样大肆革新,来年的农业总产出可望提高30%!

(21)从经济学角度看,文明具有下述两个性质:(1)它认为合作比不合作要好;(2)它从多次

博弈的结果来计算成本和收益(盛洪,1993)。

(22)文明就是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过去用武力解决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文明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所以庞朴先生所言“文明不冲突”(庞朴,1994),确是不谬。

(23)文明是一群人之间多次互动(博弈)的结果,遵从文明的规范往往不是出于一次、两次的互动

的成本-收益分析,而是出于习惯。

(24)当两种不同的文明相遇时,对一文明实体有益的文明规范却有可能对另一文明实体有害。在更多的场合中,一文明的规范并不真正对另一文明实体有害,只是由于不同,习惯于遵从一种规范的人会自然地抵制另一种文明规范。于是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首先是规则上的冲突,而不是个别的利益冲突。前者的强烈程度往往比后者大得多。这是因为一文明的规范既然是从一人群中通过长期互动生成的,它必然具有导致该人群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价值。对一文明规范的捍卫,就是对该文明实体(或曰民族或社会)整体福利的捍卫。这样,文明在它覆盖下的人群中带来和谐,却在它之外

导致更大的冲突。

(25)文明越是高级,就越会在其形成过程中遇到更为激烈的规则之间的冲突,其形成的过程的次数也就越多、时间也就越长,就越有可能在形成过程中夭折。换句话说,越是高级文明,越会在其形成过程中遇到使得多次博弈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策略无法生效的损害或灾难,其出现就越

是偶然。

(26)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用博弈论的语言说,就是接受西方人的游戏规则。在西方人的诸种规则中,中国人最为看重的、或者说不得不最为看重的恐怕就是“武器先进者胜”。

(27)根据奥尔森的理论,人数较少的利益集团更有动力去影响政府实行有利于自己的政策,这种政

策多表现为限制自由进入这一利益集团所占据的产业领域(Olson,1971)。

(28)一种文明的规则对另一种文明规则的碰撞,会导致空前惨烈的武力对抗。

(30)柏拉图说:在所有的动物中,人如果受到良好的教养,具备优良的品质,就可以变得最高尚,

最有教养;反之,他就是世界上所有生物中最粗野的。

(32)交换需要满足杰文斯称之为的“双重的吻合”:在物物交换体系中,一个想要购买某种东西的人必须找到这样一个人,他出售这种产品并且需要潜在的买者拥有的某种货物。类似地,一个想要出售某种东西的人必须找到这样一个人,他同时需要这种产品并拥有某种潜在的卖者需要的东西。

(33)如果他所说的话有错的地方,立刻会有人指出来;至于对的地方,他可以指望最终看到被人接

受,只要他活得足够的长。(科斯,1991)

(35)罗尔斯:“假如正义荡然无存,人类在这世界生存,又有什么价值?”

(36)制度:政府和作为一个博弈者-----公众之间的博弈均衡

(Frohlich,Oppenheimer,andYoung1971;Sugden,1986;Riker,1990;AainsworthandSened,1993)。

(37)即使是同类的行为主体,由于他们在资源、权利以及其他禀赋等拥有关系上的不对称,就会使得他们在博弈中的策略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博弈最终的某个均衡结果,很可能就源自于这种行为人策略上的差异性(OsborneandRubenstein,1990)。

(38)"对称混合策略均衡":它指所有行为人都使用同样的混合策略,而且这种混合策略使得在均衡中所有行为人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不供给之间无差异。这是由于行为人之间存在着不完全信息所致。给定博弈中的这种无差异,每个行为觉得还是采用其他行为人都采用的这种策略为好。对称混合均衡的一个令人关注的特点是每个人都使用相同策略,同时他也相信其他的行为人也都使用这种

策略。

(39)契约:A.建立产权的规则(规则)B.对侵犯产权行为实施惩罚(保障)C.相应的税收制度,并且通过这种税收制度使得每个行为人都为促进和维护这个产权制度做出各自的贡献(税收)。(40)“完美贝叶斯均衡”(perfectBayesianequilibrium):精炼贝叶斯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概念。它表示在博弈中参与者的行动有先有后,后行者可观察并预测到先行者可能采取的几种行动,但并不知道先行者选择某种行动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而先行者也知道后行者可能要采取的几种对应行为,却也不清楚其行动的具体原因。因此,先行者想给后行者一种信息,并促使后行者采取的行动对自己是最有利的;而后行者却想从先行者行动中去伪寻真,找到其行动的真正原因,从而采取

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42)“可选择性的激励”(selectiveincentive):集体行动所不可或缺的动力机制。(奥尔森,1994)

(43)从博弈论的视觉看,一项新制度的建立,本质上就是政府、维护旧制度的行为人阶层和用新的

制度挑战旧制度的行为人阶层之间的博弈实现均衡的过程。

(44)“诺思饽论”另解:在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information)的博弈中,政府对行为人产权的赋予与实施是不可能绝对清晰而准确无误的,由于对行为人实际行动、偏好以及其他方面判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就有可能赋予了本来不该赋予的无效产权制度。

(45)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张小济和胡江云,1999)。这就是

说,我国GDP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往往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的年份。

(46)我国进口、消费和投资对出口的弹性分别为0.86、0.47和0.63。(林毅夫、李永军)

(47)在一个重复的代理模型中,最优契约的效率可以被改进如果不存在贴现率的话,它甚至有可能达到首选最优。(Thomas,Worrall,1990)即,如果把博弈是可以重复的并且贴现率很低的话,“囚犯

困境”可以产生有效的解。

(48)"递归模型":将整个过程当成一个前后联系的整体,后面的“定价”以前面的基础为参考。而在“自

然状态”下,超过的量就为绩效,而差额的量就为欠绩。相似于“马尔可夫过程的模型”(49)“线性契约函数”(或称线性契约):代理人与委托方之间事先协约出一个激励性的合作模型,

即根据代理人的业绩而确定其收益,乃提成制;而“半线性契约”就是底薪加提成制。

(50)"RBC":即真是经济周期(RBC)模型,通常以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为其理论框架。(52)“妥协法则”:再劳动力供需市场中,非均衡发生时,厂商和工人间会相互妥协,以确定实际雇佣水平。假如存在着过度的供给,厂商的实际雇佣数量会超过他所希望的雇佣数量。另一方面,假如存在着过度的需求,工人提供的劳动数量也会超过他们所希望提供的数量。这种相互妥协的原因

也许是在于制度和社会道德的约束。

(53)“政策的时间一致性理论”:政府的政策不仅应该在事前制定时是最优的,而且应该在事后执行时也是最优的,如果政府不能前后一致,那么理性的老百姓预期到政府的失信行为,就会导致政策无效。简单地说,就是政策应该让老百姓形成稳定的预期,不能仅仅考虑事前效率或者事后效率。(基

德兰德和普雷思科特)

(54)单峰偏好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在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形的条件下,多数规则可以保证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多峰偏好则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而在所有投票者

中,只要有一人的偏好呈多峰形,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便可能出现循环现象。

(55)互投赞成票是在投票者之间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问题或提案所进行的投票交易。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或提案同时交付投票者表决时,互投赞成票的投票交易就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两项本来在分别投票下肯定不会获得通过的提案,便可能双双获得通过。投票交易一方面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促成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作用。

(56)"理性模型":集体决策体被描述为通过追求集体福利最大化而获得经济效率。

(Murdoch,etal.,1991)即,制度演进的方向是增加社会经济总剩余。(NorthandThomas,1973;NorthandWeingast,1989)也就是首先由拉坦和速水佑次郎提出的效率假设的具体形式之一的诱导性制度变迁假说。(RuttanandHayami,1984)但是效率假设没有考虑制度变迁制度背后的政治过程。(North,1990;Hayami,1997)然而,如果我们考虑政治过程,制度变迁

是否还有效率呢?

(57)"政治模型":个体从自己的偏好出发,通过一个政治过程决定集体行动,因而往往无法达到经

济效率。(Murdoch,etal.,1991)

(58)如果公共支出水平和中位投票者的收入相关联,那么就可以认为公共选择采用的是多数原则,即政治模型成立。如果公共支出水平与国家(或社会团体)的总收入相关联,那么就可以认为理性

模型被采用。(Murdoch,etal.,1991)

(59)如果一种要素的相对稀奇程度增加,其所有权就应当更加个人化。(NorthandThomas,1973)

(60)土地调整越多意味着土地所有的个人化程度越低,从而降低了家庭对其土地进行投资的激励。其结果是,长期的动态效率受到损害(CarterandYao,1999;Li,Rozelle,andBrandt,1998),这就是所谓的农地稳定性效应(FderandOnchan,1987;Besley,1995)。

(61)中国农村的政治决策是行政命令与群众参与的混合体(OiandRozelle,2000)。在经济上,村集体仍然控制着很大一部分的村庄资源,并为村民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村庄政权与村庄经济的结合产生了被Oi(1995)称为“地方国家社团主义”(localstatecorporatism)的现象,意为村庄的运作如同企业运作一般。在政治上,党在村庄中依然十分活跃,并且,党对共同富裕的强调加强了正在复苏的传统价值观念(Friedman,PickwiczandSelden,forthcoming)。其结果是,中国农村的政治中权威的作用依然很重要。另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村民选举逐渐推广。选举至少从理论上赋予了村民们选择本村村委会的权利。在现实中,一些例表明,选举所产生的村委员会对村庄中党的优势地位构成了重大挑战(Liu,etal)。因此,中国农村政治是一个权威控制体系与草根民主的混合体。在某种程度上,前者有利于(但并不必然导致)集体决策的理性模型的实现;后者有利于(同

样,并非必然导致)政治模型的实现。

(62)A.在一定条件下,商品交换会形成稳定的均衡市场,而商品交换的一般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的交换结果判断。B.个人主观的商品价值判断通过商品交换形成一个客观和统一的商品价值判断。C.重复交易的预期会使一般交换结果成为一般均衡的交换结果。因此,商品价格是由经济主体自由的商

品交换形成的。

(63)交换价格理论:A.“劳动价值论”:平均分析方法(古典经济学),其理论基础是劳动凝集价值,价值转换成以金钱为尺度的价格;B.“一般均衡理论”:边际分析方法(新古典经济理论),其理论

基础是效率价格。

(64)瓦尔拉斯拍卖:也就是说在所有的交易者之上,还有一个拍卖者,这个拍卖者不断促使交易者

之间的博弈,最后形成市场的均衡价格。

(65)通过消费者之间完全竞争的交换互动,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最终会达到核心(PARETO最优)配置。随着经济中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趋于无穷大时,经济的核心会趋于竞争的一般均衡(Anderson,1986,1992;Aumann,1964;Bewley,1973;Brown和Abraham,1974;Debreu和

Scarf,1963;Dierker,1975;Hildenbrand,1974)。

(66)"市场":市场里有一定数量的人,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换关系,交换的内容包括交换价格与交

易数量。市场里的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各自掌握了一定的秉赋之后,才去进行交换。他们在一起协商和讨价还价,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达成交易。而且,处在这个市场中的人,在这个市场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交易对象,来改进其现在的交易状态。在形成这样一种人群划分之后,就

产生了一个一个的市场。

(67)如果出现像杨小凯所讲的那种专业化经济,或者说出现报酬递增的技术,那么商品交换之后出现的稳定的生产组织或产业组织,就是垄断的。如果这种垄断发生,就可以看出来,整个经济就是一体化的。所以这里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出现垄断组织的经济才叫做市场经济;如果经济中很多行业中都出现垄断了,那么这种市场经济就是更高层次上的市场经济。所以这就跟微观经济学里所讲的,非得要每个厂商都非常非常小、在整个经济中都微不足道的交换关系,才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

完全不一样。

(68)"商品的交换价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如果交易是一次性的,就会出现上面所讲的交换价格与社会价值不一致,从而买卖之后消费者会感到不公平、财富被剥夺的情况。但如果交易是重复进行的,这个时候由于对市场上重复交易的预期,人们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跨时期复制的交换关系。在这种多期进行的商品交换关系中,交换价格与社会价值不相等的情况就会被剔除掉。这是因为,如果在交易中这种情况发生了,那么这个人就会感到买卖是不公平的,在同一个市场当中,交易者此时会把当前的交易推迟到以后进行,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帕累托最优的交换关系。而这种交换关系比一次性交换所形成的帕累托最优交换关系要好。所以在预期有很多期的重复交易的经济中,交换价格与社会价值是趋于一致的。最终交换的结果,就是一般均衡的交换结果。如果某一天交易者发现买不到或卖不出去他所想买或卖的东西,那么新的自由交换互动关系就出现了,从而形成新的

市场、新的交换关系并形成新的均衡价格。

(69)天则研讨论会论证的逻辑次序和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次序是不同的:A.新古典的逻辑次序,可以概括为从商品价格出发,到一般均衡,再到帕累托最优。(逻辑顺序:商品价格---一般均衡的交换结果和交换价格---PARETO最优的交换结果)B.天则研讨会的逻辑次序恰好相反,是先形成交换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然后在通过交易互动向一般均衡状态转化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逻辑顺序:消费者的商品交换互动---商品交换的最终[PARETO最优]结果和市场结构[秩序]的形成---一般均衡的交换结果---商品价格体系形成[完备市场制度形成])

(70)市场的大小不是由交易量(数量)来决定的,而是由市场主体的多少(向量)决定的,同时也

受制于主体人把持社会物品的数量及其相异程度。

(71)经济的任何一个可行交换结果都可以决定经济的市场结构,并使该可行交换结果成为这些有限

市场的可行交换结果的一个组合。

(72)“交换互动”:消费者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与其他消费者进行协商,以便把自己初始持有的商品向量中边际效用低的商品转换成边际效用高的商品,并且在协商过程中,如果消费者认为与另外的消费者进行协商会获得更有利的交换机会,那么,该消费者会随时更换他的协商对手。在消费者之间的交换互动中,可以自由更换协商和交易对手的行为就称为自由竞争行为。这种更换自己协商和

交易对手的权力先于市场而存在。

(73)“均衡市场”:指那些所得出的交换结果不被任何其他市场阻碍的市场,也就是不会被其他市场替代的市场。因此,一个交换经济一旦形成均衡的市场结构,那么它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结构。

(74)只要经济中每个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满足一定的条件,即消费效用函数是连续递增的拟凹函数,

则消费者之间自由竞争的交换互动自然而然地会形成稳定的市场。

(75)商品交换关系是决定市场存在与否的关键,而商品的交换关系又主要由商品的交易量和交换比

率(价格)来刻画。

(76)在PARETO最优的消费配置点,经济中所有消费者的商品价值均相等。

(77)在一个交换经济中,当消费者持有一定的商品向量时,他对自己所持有的商品会有一个主观价值判断,当经济中消费者之间对商品的价值判断出现差异时,在经济中就会有商品交换发生,如果

商品交换终止于PARETO最优的配置,则意味着商品交换的作用使经济中的消费者个人的商品主观价值趋同于一个共同的社会商品价值,而这个社会共同的商品价值是消费者个人无法改变的,它是所有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互动而形成的。因此,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它是客观的,不以消费者的个人意志和行为改变而改变,然而它又是经济中所有消费者个人主观意识(个人商品价值判断)的综

合体现。

(78)一个“完备市场”是指一个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在一般市场的基础上存在商品的一个市场价格体系(一般均衡价格),消费者在该商品价格体系下,通过在自己的预算约束范围内追求自身消费利益最大化来决定自己的商品交换,他无需与其他消费者进行讨价还价式的交换互动来确定商品交换对手、交换比率和交换数量。因为在该价格体系下,消费者通过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交换决策所确定的商品购买总量恰好等于商品销售总量,在交换过程中消费者完全是一个价格接收者。因此,要说明市场怎样演进成一个完备的市场,只需说明消费者怎样从一个价格制定者演化成一个价格接

收者,商品的市场价格体系是怎样形成即可。

(79)交换经济中的交换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重复的,并且重复交易的次数充分大,那么在一次性交易所建立的稳定商品交换关系中,认为交换对自己不公平的消费者会把自己的第一次商品交易延迟到第二次交易,与其它消费者建立一种对每位消费者都有利的新型的商品交换关系,即市场,从而使第一次交易中不公平的商品交换关系无法形成,因此在预期重复交易的经济中,消费者通过自由竞争的交换互动确立的每次交易,会使每位消费者都感到商品交换结果是公正的。

(80)公平和效率两者都内生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

效率的关系》,林毅夫、刘培林)

(81)任何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都是帕累托最优的;而市场竞争的某个具体的帕累托最优的结果未必在规范的意义上就是最合意的;而合意的福利分配格局,必须通过人际之间的

禀赋转移才能够达到(VARIAN,1992)。

(82)低收入国家的农民之所以贫困,往往是缺乏打破旧的均衡的新技术以及国家政策错误所致,而

不应归因于天灾、农民的本性或者其他的原因(舒尔茨)。

(83)如果传统农业部门中市场机制都能够有效运转,那么,在没有认为扭曲的情况下,随着劳动力

不断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和农民的收入就会不断增长。(84)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这种要素禀赋结构下,应该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

术,以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RANISANDFEI,1961)

(85)“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会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期,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会逐渐缩小”。这

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86)“自生能力”:在自由、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管理的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中不能获得社会可接受的预期利润率,这样的企业是不会有人为之进行投资的;或是,投资后也不能继续经营下去,除了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外这样的企业是不能存在的(LIN,1999)。

(87)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A.如果发展中国家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能使劳动者获得最充分的就业机会、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而且,按比较优势战略发展经济,可以最快地积累资本,使要素禀赋结构由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短缺的状况,逐渐改变为劳动力相对短缺、资本相对丰富的状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原来属于低收入阶层的劳动者的收入也会随着资本的积累、产业和技术的升级,以及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收入分配的情形也就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趋于平等。B.反之,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赶超战略而优先发展不具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密集使用资本的技术结构,那么,由于优先发展的资本密集部门并不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绝大多数劳动力只能滞留在劳动边际生长率低下的传统部门就业,工资水平难于提高;同时,政府为了实现赶超目标,必须扭曲各种价格信号,用行政力量配置资源。其结果必然是寻租行为盛行、经济效率低下。少数受到保护的资本家可以聚集大量的财富,

而多少劳动者的收入情形则难于改善,最终使收入分配的情形日益恶化。(林毅夫等,1999;)具体而言,违背比较优势,走赶超的发展道路,会在四个方面人为地恶化社会公平方面的问题:人际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差距扩大;社会腐败行为获得了制度的温床;经济缺乏效率致使可用以对丧失劳动能力群体转移支付的资源量小于潜在水平。

(88)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大致有三类:其一,先天或事故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其二,因为年龄小二不具备劳动能力的儿童,以及因为年龄大而自然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第三,大量

有劳动能力而经济地区低下的人群。(林毅夫)

(89)技术选择指数(TCI):一个经济体在顺应比较优势的条件下,其制造业最优的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最优结构,内生决定于整个经济体的资本禀赋量和劳动禀赋量结构。亦即,一个经济体的制造业的最优资本密集度水平,是该经济体当中资本和劳动禀赋结构的函数。(林毅夫)从此可以得出一个显然成立的原理是,资本相对丰富的经济体当中制造业的最优资本密集度,高于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体的水平。换言之,资本/劳动禀赋比例越高的经济,其制造业的最优资本/劳动投入

量之比也越高。

宏观经济学(曼昆)读书笔记

Macroeconomics (Sixth Edition) N.Gregory Mankiw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包括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 三个重要指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2.模型 (1)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模型说明外生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2)举例:供求关系模型(比萨饼市场模型) Q d =D(P,Y) Q s =S(P,P m ) Q d =Q s (P :比萨饼的价格;Y :总收入;P m :原材料价格) 这个比萨饼市场模型有两个外生变量和两个内生变量。 例如:总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比萨饼的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均 衡数量都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比萨饼的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因此,该模型说明了总收入或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比萨饼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 (3)模型的建立:没有一个模型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一个模型仅仅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且一个适用于某种目的的假设对其它的目的可能是误导。 对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应该建立不同的模型,而且要略去无关细节而集中于 必要的联系上。所有的模型都会许多简化的假设。 比如,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奶酪的价格如何影响比萨饼的平均价格和销售 量,那么多种比萨饼价格也许就是无关紧要的,简单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有三个比萨饼店的城镇的比萨饼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

价格比只有一个比萨饼店的城镇低,那么上述模型的作用就很小了。 需求的移动 供给的移动 3.价格:伸缩性与黏性 4.微观经济思考与宏观经济模型 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 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尽管微观经济决策,是构成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但在许多模型中,家庭和 企业最优化行为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就是一个例子。家庭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P 2 P 1 Q 1 Q 2 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Q 2 Q 1 P 2 P 1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范文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范文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 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几篇经济学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 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 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在放 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 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他比较出 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1970年萨缪尔森 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 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 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 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 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 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 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P&G、Unilever在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

曼昆宏观经济学期末、考研复习重点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23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P ,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P 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DP 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P ,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 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 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P 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背离。从统计结构来看,CPI 主要是固定的一篮子商品,而GDP 平减指数主要是根据当年生产情况来确定。 在第二部分,曼昆讨论了美元价格比较和真实、名义利率。因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20年前的人民币肯定不是今天的人民币,这就需用一定换算公式来进行比较:当今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物价水平/当今的物价水平)。而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总体上讲,这一篇介绍了两种最基本的数字,一个是反映生产水平的GDP ,一个是反映物价水平的CPI ,这也是构成宏观经济运行检测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 第九篇中介绍了长期中经济真实情况。在第二十五章里,作者论述了GDP 增长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按照a%的速度增长,那么在(70/a )年份时就可以实现翻番。国与国之间经济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增长率起到很大的作用。生产率是决定增长率非常重要

读书心得体会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b85272422.html,)/心得体会范文/读书心得体会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阅读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的运营。下面是带来的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一 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十分着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其着作《经济学原理》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原理》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我主要有四点认识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把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的创举,这也为经济学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的在《经济学原理》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即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着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其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会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与此相反,假如需求小于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一下,生产也会因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给、

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坐标轴的方式表现了均衡价格,即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横坐标表示),这个产量点表示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二、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经济学原理》问世后有所改变的。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啊。这一转变是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决定机制的学问。“经济学”一词正式取代“政治经济学”,而被广大西方经济学者所接受。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把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进行供给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

《经济学原理》有感

《经济学原理》有感 最近,一直都在忙兼职班主任的事情,书,确实读少了不少,但是在与小师弟小师妹的交往中,我又对“经济学”这个词汇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华师经管院的招生是大类招生,我带的班级是经济学类1班。经济学类,别说对于他们,就是对于我这个理论上已经读了6年大学的人来说,都觉得十分不解。于是,他们带着很多疑问,很多困惑,很多迷茫迈入了大学校门,开始了大学的生活……作为兼班师姐,自然会面对很多来自他们的问题,比如说经济学究竟是什么,要学哪些科目,学经济学以后有什么用。后面两个问题都还挺好回答的,但第一个问题,一个本源的问题真的把我给问倒了。于是,新生进入军训后,趁着一些空闲,我端起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希望能在这本经济学的里程碑和经济学入门教程中找到答案。 马歇尔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他生于英格兰,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她在剑桥任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1905年退休。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为专业。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8次之多。 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一个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本书分成了6篇。第一篇序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第三篇,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第六篇,国民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 好的经济学教科书能引导学生们去感受经济学家们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把握实质的判断力,以及他们恪守的自由信念和特有的乐观精神。坏的教科书却只能让学生们觉得:经济学无非就是那些画在黑板上的、不知所云的曲线。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无疑属于前者。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为什么你还应该学习经济学呢?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的前言里列举了以下三个原因: 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原因是,它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激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

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二十三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 P,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 P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物品 与劳 生产资料 物品和物品和劳动、生产投 工资、支出 投入与产出流向 收入 收入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 DP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 P,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 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 P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 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 sume 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 P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心得 篇一: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一部简明中国商业史——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齐国宰相管仲翻开历代经济变革的新篇章,实行“四民分业,士农工商”“盐铁专营”等政策,一时间,民众安居乐业,齐国一跃成为霸主。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他当政54年,一改前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治武功,一举把帝国拉回到高度专制集权的轨道上,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等一系列律令,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来强兵,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工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然而,当世界步入工业革命时期,因种种原因,它远落后于世界各国,备受欺凌,成为“东亚病夫”。经历百年跌宕之后,公元1978年,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在21世纪初,中国重回强国之列。 …… 两千多年间,中国历经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革,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历代经济变革,基本的衍变逻辑是什么? 吴晓波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用一副六字对联加以说明:上联——“发展是硬道理”;下联——“稳定压倒一切”。这两句名言都出自20世纪末的大改革家邓小平之口。在吴晓波看来,就是发展与稳定 的辩证史。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是吴晓波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雄厚的笔力,由春秋时期的“管仲变法”开始,横跨了2700年,最后到当代改革开放,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比照和叙述了历代经济变革和工商变迁,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深入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是第一部整体叙述中国商业史的编年体著作。 吴晓波在导论中引用了熊彼得的名言:“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通过理论、通过统计和通过历史。”表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通过宏观经济学学习,了解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好处就是, 能够用厂商理论和消费这行为理论去判断在微观的市场结构中, 各个主体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决策。下面是WTTWTT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宏观经济学学习心得篇1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 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开始还是很喜 欢关于经济之类的学科的! 在这个学科中,我起码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的相关术 语,比如说:“GDP”,“GNP”,“NI”等术语!明白了在宏观经 济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也知晓了什么叫“节俭悖论”知道了“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同时也知晓了什么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以及它们有怎么样的作用!虽说知道了这些,但在自己 去解释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时,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所以然!总是觉得自己学得用处不是很大!记得自己大一学习网页制作时,老师告诉我们有用,可是在我们结业时,老师却告诉我们说:“你们 学的还是最基础的东西,真的要有使用价值,还是要在大二学习 更深的理论才有用处!”当时,真的感到无语!顿时心情低落万丈!明白最后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学分罢了!并没有让我真的学到实用的!因为都是皮毛!就像我们数据库老师告诉我们的一样,我的教学任

务只是让你们知道这门课是怎么回事,带你们入门,至于以后怎么办,那就是你们的“F1”了!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主动的学习,但真的这样,中国的大学还有什么 用!?我想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上课玩手机就是这种心理:不知道自己学得到底可以干什么!对自己有没有用!老师您可能认为您上课给我们强调怎么怎么的有用,但您是站在自己系统的角度来讲的!对于我们学习宏观或者微观,我们却不是那么系统,我们只是知道我们有这门课,而且这门课也不是我们自己选的,而且我们学完之后,如果非这门专业,我们也不会接受过多的系统教育,就会出现我之前出现的那种情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失去学习的激情,知道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静下心来,自己多看看八卦呢!所以我们只有一贯的知识,我们才能够真的明晓我们学得意义!当然,这也不是老师您所左右的!这在可以解释为何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失业大学生,因为他们的大学真的没有给予他们所需的,供求和需求之间隔着深深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还有的就是我们的现在宏观经济的考试模式,它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先说一下,我这次考的不是太好,不是我学的不好,我是真的有点怀疑,这份题组合时是否真的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可以在没有草稿纸的情况下做的玩,而且还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其实我觉得这个试卷出的题有点多!就拿计算题来讲吧!虽说都是您给的类型题,但密密麻麻的试卷上翻一页,做一下题,我并不觉得真的是给我们考试的!也更不是考察我们知识点的掌握的!我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阅读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的运营。下面是网带来的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一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

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些此类证词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而现在我国GDP数据如此好看就是块大蛋糕,而社会在于权衡取舍的天枰上就倾向于了效率,而稍稍忽视了平等。 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证词对于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一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需要的人时候,就减少了他们对于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的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

我读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感悟、读后感)

我读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多。俗话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反映出家庭、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状况,也深刻揭露了状况背后的规律和原理,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培养缜密的思维和获得更加宽阔的视野。 我来谈谈自己对本书较为感兴趣的部分。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一条就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是一个不管从经济学还是从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出的理论。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你从生活中来看,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要决定如何配置自己的时间,有一个小时,是用来学习,还是用来游玩?如果是用来学习,是做英语阅读,还是细读经济学课本?我们要做的选择很多,正如高考时选择要读的大学和专业,当大学时光走近尾声时,我们又面临着考研、直接工作、出国留学等多种选择。拓展到一个国家面临的选择,其实比个人的少不了多少,例如“大炮与黄油”之间的抉择,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是要用在保卫国土免受侵犯的国防上,还是要多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这并不易于得出结论。还有效率与公平间的抉择也是我们时常关注的话题。当然了,我们的每一种选择都要为此付出代价。这就引入了书中提出的机会

成本,即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还是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选择学习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如果我们把上学的时间用于其它事情,这又是另外一个局面。我们选择则做一件事而放弃做的另一件事可以说是我们投入的成本,所以在做一件事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这件事是否值得去做。 这本书讲的经济学十大原理通俗易懂,它很有效地联系我们周边生活讲述理论知识,不乏味的同时也不费力。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考虑边际利益可以使我们做出的决策更加明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贸易可以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它既可以使我们享受更多品种的物品,还可以让我们自己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当然也不能忽略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对经济起的积极的调控作用。 经济学原理还讲了更为深入的理论,这在我们学习专业知识时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当然,学习经济学,细读经济学的著作,其作用不仅仅在扩充我们的知识上,还在于培养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上。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一)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在课上学习了一些有关“实证”的知识。实证经济学就是探讨是“什么的经济学”。与之相对应的是规范经济学,也就是探讨“应该是什么的经济学”。读完这片文章之后,我对实证经济学有了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解。粗略地划分,这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地内容。 首先,有关实证经济学。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客观地科学。这有些像一些自然科学,譬如化学,要研究的就是物质是由什么化学成分组成的。目的就是将物质的实际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给大家。而实证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有时会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带入到结论当中,这就造成了“实证”与“规范”的混淆。经济学就是这样。而当结论发表之后,人们在判定这一结论时,也会带著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而造成争议。而我们一般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能够预测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影响的概括体系,而这也是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所在。“实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说’,它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当然经济学的“预测“不只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件,对已

经发生但还未被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进行预测)而理论是一种实证性假说体系,它的判断标准就是实际证据。这样就是下一个方面的内容:假说。 第二,有关假说。上面提到,实证性假说体系就是理论。所以要发展出理论,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其抽象本质的东西。而对于社会科学,没有一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东西并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经济现象。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些已知的经济现象提出一些假说用以推测。而判断这种假说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要检验假说的预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但社会科学无像自然科学那样提供那种可以给人强烈的可信任感的受控实验,而只能从偶然的“实验”(也就是现实发生的没有被控制的)中进行检验。可是这并不阻碍这也是种检验,且检验结果更加使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人们容易产生的误解是认为假说中假设(假说中有含义和假设)的正确与否是判断假说是否成立的标准。这是错误的。例如书上关于台球手的例子,虽然台球手并不会进行如此复杂的线路选择,但这并不妨碍他打出我们按照他可以进行线路选择的假设而得出的预测。一种假说的假设的真实与否不能影响假说在现实事例中的应用。就如文章中关于重力加速度的例子。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在实际情况与假设有很大出入的情况下,一种假说不能适用。判断假说是否属于这种情况的标准有两个:1,替代理论的精确程度;2,更高精确度所带来的成本(个人认为第二条更适用于社会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总是竭尽所能找到最真实的)结论是只要假说合理,无论假设是否符合现实,

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 读《经济学是什么》有感

读《经济学是什么》有感 学了两年的经济管理专业(函授),虽然十几门课都勉强得以通过,但到头来扪心自问:什么是经济学?依然说不明,道不白。究其原因,固然有学习与考试两张皮的问题,这个暂且不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没有一本通俗易懂的、与社会实际乃至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基础性读本,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文化水平不高且不是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说实在,经济学这个名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许多在市场经济中拼搏的人都意识到掌握一些市场经济规律、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就如我们这些并非直接从事经济工作的人也都深深感到,经济学知识的匮乏给我们的工作甚至日常生活带来的不利。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不是我们不想学习经济学,而是无学习经济学之门;或者说,无法以我们可以接受的成本获得经济学的知识。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专业搞经济学的,我们大家都有着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有点空闲还要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放松休闲一下,能够拿出来学习经济学的时间和资源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暇去拜读厚重的经济学经典。况且,如今的经济学已经不是谁想学就可以学的了的,它那些陌生而又生硬的术语、极为复杂而深奥的数学模型,让即使受过一般高等教育的读者也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经济学因此成了少数经济学家课堂上和书斋里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品,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皇冠。在大众迫切需要经济学知识,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为经济学有了这么广泛的接受对象提供了如此天赐良机的时候,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这次参加中青班的学习,有幸拜读了梁小民教授所著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好像交了一位好朋友,相信任何一个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这本书的读者,都会佩服作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功夫。这本书,就好像有人用一个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与你拉家常,双方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中,你就了解并熟悉了那些经常在经济学家口中蹦出来的术语。 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通俗歌手的数量与高昂的门票价格,谈到最先在成都出现的电影院5元票价的冲击波,谈到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当这些例子说完了,一个关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的问题,即经济学家常常说起的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需求定理,什么是供给定理;也明白了均衡价格、均衡数量为何物;还懂得了需求弹性和供求弹性的作用。 再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一个人中彩票后的变化,谈到及时行乐的观念,谈到吃第三个面包和第一个面包的不同感受,谈到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例子说完了,家庭决策方面的问题就解释清楚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效用;也明白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为何物;还懂得了实现消费者均衡意味着什么。 又比如,作者在书中谈到曾经在农村风行一时的养鸡专业户,谈到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个家喻户晓的广告,谈到让所有老百姓受益的彩电价格战,这些例子讲完了,关于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问题就讲清楚了。从这里,我们既了解了市场的不同类型,即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又懂得了什么叫单一价格,何为歧视价格;同时,对博弈

经济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艺设091 许婷200911042026 《经济学原理》是马歇尔的著作,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的“市场取决于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了四点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吧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为经济学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在这本书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就是价格的变动反应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者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什么是均衡价格呢?在书中,商品的供给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是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他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起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给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于此相反,加入需求小雨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以下,生产也会影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给、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 二、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他的命名,是在他问世后有所改变的。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管评价。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吧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惊醒供给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马歇尔的分配理论实质上是吧“三位一体的公式”,即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与组织——利润,即吧利润归结于管理收益。 四、外部经济一内部经济 马歇尔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即劳动、资本与土地的理论上,增加了第四要素——工业组织,从而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马歇尔之所以吧“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是因为她触及了“规模经济”的问题。 马歇尔还进一步探讨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关系。马歇尔认为,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对于单个厂商来说,虽然是外部经济,但是,对某一个产业或者摸个产业集团来说,则是内部经济,甚至对于小厂商来说也是使用的,因为吧全部具有相同性质的中小厂商集合在一定的“工业区”内,而且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就是实现了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这样,外部经济向内部经济的动态转化,就使得所有的制造业都表现为规模效益递增,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分配上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所以,规模效益递增于自由竞争是不可兼容的,二者的冲突就是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的矛盾,这就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宏观经济学》读后感 在过去的2010年里,各种经济词汇充斥着我们的新闻联播、网络以及人们的日常攀谈中,通货膨胀、GDP、CPI、存款准备金率等等耳熟能详的专业名词萦绕耳旁,身为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却丝毫不了解。有人说:21世纪不懂经济学的人就是文盲。因此我们就必须了解《宏观经济学》,以适应国家的政策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宏观经济学》是一本由伯南克等著名学者编写,内容全面,注重应用。第一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解释了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等的基本含义,同时简述了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理论,使我了解了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国民经济的衡量与结构,主要GDP和价格指数及通货膨胀的组成和实际算法,让我知道了每年的保八意味着什么,同样十二月份的CPI上涨4.9个百分点是什么意思;第三章主要介绍失业和就业;剩下的主要介绍消费、储蓄和投资以及货币、资本市场和价格。在本书的学习中着重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相应财富的迅速增加,甚至感觉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采用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以前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你只要读读报纸或听听新闻就可以对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作出评价,每天你都可以看到收入增长减缓、联储转而对付通货膨胀,或者在对衰退的担忧中股市下跌这类标题,虽然这些宏观经济事件也许看来是抽象的,但它们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预测对自己产品需求的企业经理必须猜测消费者收入会增加多快,依靠固定收入生活的老年人想知道物价上涨会有多快,最近毕业的要找工作的大学生也希望经济繁荣,企业会雇用他们。由于经济状况影响到每一个人,宏观经济问题在政治争论中起着中心作用。选民敏锐地意识到经济状况如何,也知道政府政策可以用有力的方式影响经济,因此,在职总统在经济状况好时支持率上升,而在经济状况差时支持率下降。 宏观经济问题也是世界政治的中心,如果阅读一下国际新闻,你很快就会开始思考各种各样的宏观经济问题。大多数欧洲国家采取统一货币是一个好做法吗?中国应当固定对美元的汇率吗?美国为什么有巨额贸易赤字?穷国如何提高其生活水平?当世界各国领导人开会时,这些问题往往排在议事日程的显要地位。 尽管制定经济政策的工作落在世界各国领导人身上,但解释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工作却落在了宏观经济学家身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宏观经济学家收集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有关收入、物价、失业和其他许多变量的数据。然后他们试图形成有助于解释这些数据的一般性理论,像研究星体演变的天文学家和研究物种进化的生物学家一样,宏观经济学家不能在实验室中进行受控实验,相反,他们必须利用历史给予的数据。宏观经济学家观察到各国经济互不相同,它们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些观察既提供了发展宏观经济理论的动机,又提供了检验这些理论的数据。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门论战激烈,不断变动发展的学科。除了在有关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方面经济学家能达成一致以外,在其他领域中,尤其是在涉及商业周期,失业,通货膨胀中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争论不休。而且各个流派的理论研究都是在很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流派在研究时都是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而对反方面的实际问题则不予考虑,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局限性。所以我个人认为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