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重读《四川地震资料汇编》

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重读《四川地震资料汇编》

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重读《四川地震资料汇编》
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重读《四川地震资料汇编》

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重读《四川地震资料汇编》

为接受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防止此类突发事件的再

次发生,国务院于1977年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关于汇编出版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的请示报告,并发文各省先行编纂出版,然后汇编成全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四川地震资料汇编》工作起步很早,1977年由四川省

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地震局派历史、地震方面学者,于1979

年底编成一、二卷50万字,198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当时引起全国地震界的赞许,并获四川省科技二等奖。此后,

四川省地震局又编成第三卷52万字,由成都地图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发行,成为经济建设、抗震防震的不可或缺的参

考资料。特别是在受印度板块对亚洲次大陆的挤压,造成喜马拉雅山的抬升,四川地壳满布伤痕,历史地震连年不断的情况下,更加引起社会的严肃关注。此皆说明当时领导和各界的重视;但事过境迁,这部书的有力提示,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就

连嗣后由江在雄研究员主编的《四川地震志》,也未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但现在来读《四川地震资料汇编》,当翻阅到四川大地震

的有关条目时,你会如同看到5·12汶川大地震惨景那样,泪洒衫襟……这里专述龙门山断裂带历史诸地震,以印证这里在历史上是最强烈地震发震区。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有规律可循,震级7级以上每三五十年就发生一次,5、6级及有感地震记载更多。且不说那些

“蜀地震”、“西川大震”,难确定震中的记载,仅自公元278年阴平、广武(今青川)有地震记载以来,这条死亡谷中,已不知埋葬了多少藏、

羌、汉、回各民族百姓,甚至包括土司、汉官全家。其中威州、茂州、汶川地震就有50余次(由于记载不详,难定震级)。现摘数例,以供研究。

一、1657年大地震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4月21日,威州、茂州、汶川、平武、江油、石泉(北川)、彰明(今并入江油)等处地震,“山崩石裂,江水皆沸,房屋城垣多倾,压死男妇无数,并成都西

南俱动”。彼时,四川各地受张献忠屠城之害,士子文人非死即逃,成都已是一片废墟,渺无人烟,以致省会只能暂设阆中,没有留下更为详尽的官府和私家记载,不能使后世地震工作者判定其震级和烈度。但根据陕西宝鸡亦有震感以及上述

死人“无数”、“成都西南俱动”揣测,震级应是略小于5·12汶川大地震,不过亦有许多形似之处。此次大地震(见本书第102—104页),距今351年,是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地震能量的正常释放,虽不足为怪,但却应以为鉴。

二、1713年茂州大地震

1713年9月4日(康熙五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全蜀大地震,茂州(治今茂县)震甚,倾塌城屋,压杀人民

”,“茂州地震,叠溪平番城圮”,造成乐至、广元、三台、潼川府、射洪、蓬溪等“毙人民甚多”,并波及汉州、什邡等地。时任江油县令朱樟撰《地震行》一首:

匏瓜星孤夜欲明,地维坟裂天为惊。

千岩万壑送奇响,远听直似雷铿。

少焉掀翻墙壁动,石鼓砰磅振八纮。

丁当环佩若风解,窸窣窗纸号秋声。

譬如浮舟乍离岸,沧海无蒂流青萍。

凿破混沌果如此,顷刻欲使西南倾。

男呻女吟泣覆釜,神呼鬼救忙支撑。

小儿闻声不敢哭,梦呼起直空街行。

仓皇不知何所措,两膝踡跼心怦怦。

大恐天时频荡漾,齑粉何止常平阮[坑]。

据所记百公里外州县毙人民“甚多”,平番城圮,江油“掀翻墙壁”,其震级只略小于今汶川地震。这又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距前震46年,距今震295年,也是地震能量正常释放,不足为怪,应引以为鉴。

三、1748年大地震

1748年2月23日(乾隆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保县(治今理县东北)、汶川、灌县地震,“桥梁道路多有震损者,……灌县报称青云营兵房间有摇塌瓦脊者

……打死背夫二名,打伤背夫六名”,成都暨川西、川北、川南、川东一百余州县均有感,而“灌县、茂州等处,山石摇动,茶关、松潘、漳腊地方,将城垣震倒数丈”。此次地震距前35年,距今260年。这次地震能使四川全境大部分州县有感,其震级不会太小于

5·12汶川地震。其余震一直延续到当年11月,全川州县均“地觉微动”,震级谅不在4级以下。这是龙门山断裂带地震能量释放,只应引以为鉴!不过,是时汶川、

保县等人口稀少,伤亡甚少,亦不幸中大幸。在此后的1786年6月1日发生了泸定县磨西特大地震,1850年9月12日又发生了西昌大地震,虽各地处在不同的断裂带,但对整个四川地震能量的释放,对龙门山断裂带可能有一定缓解作用,故这条断裂带在此后的百余年内虽小震不断,但却无大的破坏地震记载。

四、1879年大地震

1879年7月1日(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南坪营(今九寨沟县)、广元、昭化(今属广元市)、平武、松潘等处地震,“西北东南各府州县均于本年五月十二日同时地震,轰然有声,仿佛雷鸣,房屋有坍塌者,人畜有压坏者,西北情形尤重,保宁府(治今阆中市)、绵州(治今绵阳市)、广元县城垣且有倾颓者,此外更有地裂者。”成都“微觉地动,川西北二十七属”均受波及,川东“十九属,情形极轻。

“惟南坪一处系属番地,被灾甚重”,“有许多政府机关和住房倒塌,护城河也被坍墙的碎片堵塞,引起泛滥,淹没了许多房屋,造成很大伤亡。”通计南坪城厢及东南北三路,共坍塌夷房四千零五十三间,计一千四百五十六户,伤毙番民男女二百五十八名口,伤重者四十九名口。

”川督丁宝桢拨银5000两“,以工代赈”,

抢修道路桥梁。此次地震还波及贵州“,光绪五年夏五月十一(二)日丑刻地动良久。自成都至贵阳,一路皆然

”[。南坪、甘肃文县均属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其震级能使全川及贵阳有感,没有6—7级之间,就不能有如此巨大地震能量的释放;亦属正常,只须引以为鉴!

五、1933年叠溪大地震

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发生了7.5级大地震。由卢作孚创办的西部科学院赓即派出四川著名地质学家常隆庆先生组队,亲赴灾区进行调查,撰《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详尽记述了这次地震直接造成灾害和次生灾害,令今人尤万分悲痛。叠溪城随山体陷落岷江“,城中死难人数之可考者,计五百七十人,而旅行客商及暂住者尚不在内”。七珠寨、松坪沟等地藏羌人民死亡数千;叠溪西岸“龙池村全村覆没”。后据茂县详尽统计,共死亡6945人。当时以今茂县、黑水、理县、马尔康四地连接的圆形中心区内,均受震害“,黑水震灾奇重……活埋一千余人,压毙牲畜无数。”人口稀少,死亡近七千人,真可谓大灾大难,且均以藏羌民族为多。我们应向75年前罹难的藏羌人民默哀!此次地震,上距光绪五年地震有54年,仍是龙门山断裂带地震能量正常释放;而且“不时小动,共

三十次之多,数日以来,人心惶惶,夜宿于外……嗷嗷遍野,宿露餐风,令人目不忍赌!”此次地震成都、灌县、绵竹等数十县、镇均有强烈震感,危房、旧屋有坍塌者,并伤毙人畜。此后还有大小不等的余震发生。

这次大地震的次生灾害,是在岷江断流处形成的深约一百余丈不等的大小海子四处,于10月9日突然崩堤,高50米的水头,“冲没灌属之韩家坝、安澜桥、新工鱼嘴、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与夫下游之天乙街、塔子坝、农坛湾、安顺桥一带,尽城泽国。迄蒸晨水退,勘得人民淹毙者数千人。”此外,海子崩塌对茂县、理县、汶川、崇庆(今崇州)、郫县、温江、崇宁(今并入郫县、彭州)、新津等地均造成人员伤亡与巨大的财产损失;其中尤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毁坏,对盆地农业生产造成的损

失最重。因此,治理地震次生灾害便成为人类面临的艰难课题。但是,叠溪镇再也没有重建,直到1949年,这条断裂带上只设小政府,管理民间行政事务和生活必需品供应。由于人口稀少,这里运输以挑背为主。当局未曾想过在这条桀骜难驭的断裂带上开发旅游及其他产业。

六、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

1976年8月16日,在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松潘、平武发生了7.2级大地震。四川省地震局派出强有力的考察队,日夜兼程,赶赴震中区,进行抗震防震及调查工作,写出了优秀调查报告及众多论文,科学含金量高,值得阅读。这次地震的预报工作的成功,是“人畜伤亡很少”的主要保证。四川地震局不仅在1975年底作了中期预报,而且在震前作了短期和临震预报。他们的手段不仅依靠星罗密布的地震仪器,而且在“震前数月和临震前,要求各地台站观测地下水、地光、地气和动、植物等宏观异常。”同时,该局又成功地对同年8月23日在松潘、平武发生的7.2级大地震发布了临震预报,这才减低了地震造成的损失。此次地震,松潘、平武、茂汶(今茂县)、南坪(今九寨沟县)四县倒塌房屋5000余间,死亡38人。应该说,地震预报的土、洋结合,值得肯定和推广。

笔者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1、请求人们多读书,读地震方面的书,防止盲目开发;

2、充分排除一切干扰,寻觅点滴震前异常现象,要洋土结合,作好地震预报工作;

3、要将实情向人民传布,就像中央在5·12大地震后,将实情及时告诉人民,不仅博得全国人民的信赖,也博得各国政治家和全世界人民的赞扬;

4、反对误导。有报刊转摘一篇题作《龙门山断裂带》的文章,称:“历史上,它并不安分,有过多期(次)活动。1657年4月21日,爆发有记录以来最大的6.2级地震。据地震学者考证,此后300多年间,这条断裂带再未发生过超过6级的强震”。这就是误导。这些报刊的作者是不读书或少读书,综合摘文者也缺少缜密的传媒气质。其“有记录”、“6.2级”、“300多年间”、“再未发生过超过6级的强震”,都是无知和学术上的武断。为什么不多一点高雅的商榷的口气呢?这种误导会引起该地区的过度开发,宜严戒之!

中国四大地震带分析

李四光说的中国四大地震带是哪四大地震? 中国有四大地震带,它们是: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2、华北的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中国的地震带是那些地区?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李四光是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在地震地质领域建树极高,是当年周总理的主要地震灾害咨询人。 从网上查询到的住息来看,李四光的地震预测理论,是主导中国地震灾害预报的主要理论。民间一直流传着李四光曾经预测过四大地震,其格式通常是这样的:"李四光曾经预测过中国四大地震,其中唐山、松藩、XXX已经震过了,就差YYY没有震了",YYY一般都是预言传播者所在的城市。 从唐山地震后,地震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慌,除了自然力的巨大杀伤,还包括心理上的极度恐惧。这种恐怖也包括了由于贫穷,地表建筑抗震能力差,老百姓缺少安全感。 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有一种敬畏的心理,并且为了强化这种"信息"传播的"信度"和"杀伤力",通常会把权威及已经发生的铁的事实扯进来。 从CNKI查询了一部分地震预报专业的文章(回忆录、科普型的),李四光的理论及其本人,曾经多次成功预测过地震,但却没有发现科学文献记载李四光具体预测了四大地震。 [黄相宁在2006年02期《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上发表的《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中,回顾了李四光先生几次成功预测: 李四光先生在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邢台地震之后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间、沧州一带地震危险性。果然在1967年河北河间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 ……他说我是让你们马上去郯庐断裂带建立压磁地应力站,这个断裂带要出问题。……果不其然,1969年渤海7.4级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就发生在郯庐断裂带东北延伸部位上。 1967年他就派地震地质大队的华北三队到唐山、滦县一带开展地震地质工作,……如果这里也在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1976年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强震群正如他所分析的那样,在他预测10年后发生了!

最新对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的调查研究

对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的调查研究

对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的调查研究 摘要:为何在这一地区地震频发?为何3年前的5.12地震对这一地区的伤害如此之深?为何同处四川的成都安然无恙?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震 2008年5月12日2时28分,那本是一个在平淡不过的午后,但就在那一刻,我们的身边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里氏8.0级的汶川大地震。 其中受灾最严重的莫过于身处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区。你一定会问为何这些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区受灾最严重?下面就让我来给你答案。 首先,我们来了解龙门山断裂带在中国的数量及其分布。 1、河南龙门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的伊河两岸东、西 山上; 2、山东龙门山:位于山东省泗水县城西北16公里,泗水、宁阳县 交界处; 3、四川龙门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 之间。

其次我们来了解断裂带的构造。 龙门山断裂带是由3条大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此次受灾严重的绵阳市北川县坐落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上,它属于逆—走滑断裂。同样受灾的都江堰市落在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上,属逆冲断裂。 再其次,我们来谈谈断裂带与那一次地震的关系。 四川省的地震主要集中在8个地震带(区)上: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理塘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松潘地震带、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木里—盐源地震区。据四川省地震局相关人士介绍,成都不属于任何地震带和地震区,成都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地震。而大成都地区每年都有地震,主要集中在龙泉、金堂等地方。我们因该知道地震是因为板块运动挤压形成的。因为龙泉山脉是地壳积压形成的,所以每年有地壳运动时候都会有轻微的地震。但是因为龙泉山脉属于一个小型山脉,因此地壳运动不大,每年的地震幅度都在3级及其以下,在震中附近会感觉到稍微摇晃了一下,所以一般也不会被人察觉。 汶川地震为何能量如此之大?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郦永刚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多发区内的活动断层,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运动,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由于震源较浅,而且震源机制为向东的逆冲

历史上的大地震

历史上的大地震 华县大地震 公元1556年1月23日,今陕西华县发生8级地震。陕西关中地区,平原沃野,人口稠密,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这次发生在关中东部华县的地震,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地震历史的罕见。据史料记载:“压死官史军民奏报有名者83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复不可数计”。这次地震极震区烈度为12度,重灾区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省区,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有感范围远达福建、两广等地。 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如此惨重,其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一系列地表破坏而造成的。其中,黄土滑坡和黄土崩塌造成的震害特别突出,滑坡曾堵塞黄河,造成堰塞湖湖水上涨而使河水逆流。当地居民多住在黄土塬的窑洞内,因黄土崩塌造成巨大伤亡。地裂缝、砂土液化和地下水系的破坏,使灾情进一步扩大。这个地区的房屋抗震性能差,地震又发生在午夜,人们难有防备,大多压死在家中;震后水灾、火灾、疾病等次生灾害严重,加上当时陕西经常干旱,人民饥饿,没自救和恢复能力。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致灾原因。 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在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东,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烈度为9度强。继这次地震后,3月22日在宁晋县东南分别发生了6.7级和7.2级地震各一次,3月26日在老震区以北的束鹿南发生了6.2级地震,3月29日在老震区以东的巨鹿北又发生了6级地震。从3月8日至29日这21天的时间里,邢台地区连续发生了5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3月22日16时19分在宁晋县东南发生的7.2级地震。这次地震震源深度9公里,震中烈度为10度。这一地震群统称为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的破坏范围很大,瞬间便袭击了河北省邢台、石家庄、衡水、邯郸、保定、沧州6个地区,80个县市,1639个乡镇,17633个村庄,使这一地区造成8064人死亡,38451人受伤,倒塌房屋508万余间。这次地震袭击了110多个工厂和矿山,袭击了52个县市邮局,破坏了京广和石太等5条铁路沿线的桥墩和路堑16处,震毁和损坏公路桥梁77座,地方铁路桥2座。毁坏农业生产用桥梁22座共540米。 极震区地形地貌变化显著,出现大量地裂缝、滑坡、崩塌、错动、涌泉、水位变化、地面沉陷等现象,喷水冒沙现象普遍,最大的喷沙孔直径达2米。地下水普遍上升2米多,许多水井向外冒水。低洼的田地和干涸的池塘充满了地下冒出的水,淹没了农田和水利设施。地面裂缝纵横交错,延绵数十米,有的达数公里,马兰一个村就有大小地裂缝150余条。有的地面上下错动几十厘米。冀县阎家寨附近石津渠的堤坝原高出地面2米,震后陷入地表以下2米,在长110米、宽11米的地段上,裂开有5米大缝,缝深4米。震区内滏阳河两岸造成严重坍塌。任村滏阳河故道被挤压成一条长48米、宽3米、高1米的土梁。 地震造成了山石崩塌。3月22日7.2级地震时,邢台、石家庄、邯郸、保定4个地区,发生山石崩塌361处,山崩飞石撞击引起火灾22处,烧山3000余亩. 震后次生火灾连续发生。根据邢台、衡水、石家庄、邯郸、保定5个地区统计,1966年3月中旬至4月初,就发生火灾422起,烧死39人,烧伤74人,烧毁防震棚470座。 在震后短短的时间里,地震谣言和地震误传事件迅速泛滥,仅谣言就涉及河北、河南、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论文: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地震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龙门山前山断裂带论文: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地震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在广泛收集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以龙门山前山断裂带为研究对象,从其所处的区域地质背景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其基本构造及活动性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查明了汶川地震因前山断裂引起的地表破裂特征;揭示了活动断裂对地震和次生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效应以及地质灾害链的形成机理;开展了以北川县城新址作为典型场地的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总体呈NE —SW向展布,走向N35°-45E°,倾向NW,倾角50°-70°,由北东段江油—广元断裂、中段灌县—江油断裂和南西段大川—双石断裂等斜列而成。在平面上不同分支断裂大致平行排列;在剖面上构成叠瓦状构造;在走向上呈现分段性的特征。(2)龙门山前山断裂带活动性具有明显不均匀性和分段性的特征。总体表现为:南西段最强,中段次之,北东段最弱。通过对各段活动性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前山断裂自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尤其在5.12汶川地震时,其活动性表现得更为显著,由南向北依次表现为:泸定—双石段较明显;双石—灌县段不明显;灌县—江油段明显;江油—广元段较不明显。(3)汶川Ms8.0级地震致其产生长约72km的单侧多点型地表破裂带。野外地质调查表明,此次地震地表破裂的表现样式以地表破裂和褶皱挠曲两大类型

为主。典型地段地表破裂分析表明,前山断裂北西盘相对上冲,具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且具有右行走滑运动的脆性破裂特征。(4)前山断裂带地震地表破裂位移量统计分析表明,平均垂直位移为1.25m,最大可达3.6m;平均水平位移为1.05m,最大可达1.7m。垂直位移与水平位移之比在20:17~17:4之间,其平均比值约为2.7:1,由此说明了该地表破裂带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和右旋走滑运动分量,且逆冲运动分量大于右旋走滑运动分量,故其以逆冲作用为主,右旋走滑作用 为辅,显示了以逆冲和缩短作用为主的地震地表破裂性质。(5)汶川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具有沿龙门山断裂带和河流水系呈带状或线状分布的特征,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及灾害链效应。典型地质灾害研究表明,活动断裂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控因素,地震是其形成的触发因素,地质环境条件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6)北川县城新址场地区域稳定性较好,属于Ⅱ类建筑场地。其中,危岩区及采空区属于稳定性差区,面积0.3 km2,占4.93%;隐伏岩溶区属于稳定性较差区,面积0.16 km2,占2.60%;其他区域属稳定区,面积5.69 km2,占92.47%。因此,该场地总体表现为稳定。图表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Based on the extensive collection of basic geological materials, regarding the front-range fault zone of the Longmen Mountain as research obj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activity are carried out with the indoor test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by the field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与强震 稽少丞 2008年5月12日8.0级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北段、今天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强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下面,我就科普 一下龙门山断裂带。 在中国地图上有一条由著名地理学家胡焕

庸(1901~1998)先生提出的“胡焕庸线”。这条直线,北起黑龙江爱珲县、西南达云南腾冲,它把中国大陆分成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线的东南侧,土地只占整个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却是全国的96%。线的西北侧,情况恰恰相反。在四川省的地图中,也有这样一条人口分布疏密的对比线,它就是龙门山脉。龙门山以东是称之为“天府”的成都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此谓天府。”龙门山以西是中、高山、极高山和高原的世界,遍布湍急的河流、深切河谷,自然环境注定这里不能像川东一样养活众多的人口,而只能是游牧民的天下。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横亘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龙门山脉北东-南西向长约500 千米,北西-南东向宽约40~50 千米,从东到西分别是山前冲积平原(海拔约500 米)、高山地貌(海拔2000~5000 米)和高原地貌(海拔4000~5000 米),为当今世界上坡度最陡的高原边界。龙门山地区的地形坡度比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还大,这样的地貌特征本身就说明垂直龙门山方向上水平构造应力分量很大。前人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古地磁资料都证明龙门山脉晚新生代以

来经受了强烈的右旋斜冲。但是,横跨龙门山布设的GPS区域观测网在5.12之前的近十年的测量结果却显示基本上没有位移,有些人据此推断龙门山断裂带不是活动地震构造,把该地区从全国强震重点防范区的名单上剔除。在5.12地震发生在前,当地政府和民众都认为龙门山地区不会有大地震发生,因此也就没有采取任何应对地震灾害的策略与措施,更没有为应对可能的地震灾害而储备救援物资。事实上,在GPS观测的时间段内,龙门山断裂带处于闭锁状态,并不证明龙门山断裂带是不活动的构造。 与龙门山隆起有关的主干断裂主要有三条(图1~2、图3):西边一条叫龙门山后山断裂,沿茂县-汶川-卧龙一线,也被称之为汶川-茂县断

芦山断裂带详解

芦山县断裂带分布详解 芦山县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地台西缘、龙门山褶断带南断,北部、中部属龙门山褶断带,南部属芦山褶断束(川中台坳的次级单元)。元古界的晋宁运动中,芦山为上扬子古陆的一部分。在地层上升时,伴有褶皱、断裂及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岩浆喷溢,下层凝结成今中林、快乐、大川乡一带的震旦系苏雄组,上层沉积灯影组,有花岗石、大理石矿形成。在隆起时,由于岩浆充填,生成白铜尖子、大川、快乐等地的小型铜矿、镍矿等。古生代寒武纪时,出现海侵,县境除黄水河群岩层外皆沉入海中。泥盆纪晚期,县境升为陆地,缺失石炭系。二叠纪晚期,县内除中部一小部分外,大部再次下沉为海,在中部和北部沉积大量页岩、砂岩和石灰岩,生成大川乡的菱铁矿点、中林乡的钾矿点和太平乡的无烟煤矿点。中生代三叠纪晚世,因强烈的印支运动,龙门山褶皱带隆升,宝兴复背斜和断裂带形成。大川至双石一带成为陆地与湖盆,形成大川、中林、双石等地的烟煤矿点。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初期,第一期喜马拉雅运动,褶皱断裂十分发育,造成龙门山褶皱带的构造形变,出现迭瓦式构造和飞来峰构造。前者为一系列高度冲断层自北西向东南不断仰冲的结果;后者为冲断层发展向远处掩覆而形成太平、中林、快乐、大川乡一系列飞来峰。新生代中期,喜马拉雅运动进入高潮期,燕山运动后的地层全部褶皱隆起,县境褶断束地质构造单元形成,从而结束8亿年的沧桑变迁,完全成为陆地,东南部出现芦山向斜和罗纯背斜。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芦山

河两侧低山受冰川作用影响,下切成“U”型谷和多级阶地。每一级阶地均留下冰川沉积物,在河口和一级阶地的河岸出现河漫滩和洪积扇,为县境南部带来河谷平坝,使芦山成为今日以山地为主而类型多样的地貌。 芦山地处四川西部地台边缘凹陷,龙门山前缘构造带南段,长期处于构造活动带与稳定地块之过渡带。 芦山地质在长期的海陆变迁和多次地质构造活动中,形成了三大褶皱,五大断裂。三大褶皱为:宝兴复背斜、芦山向斜、罗纯岗背斜。宝兴复背斜横跨县境北部,为龙门山南端的主体构造。县境内长约21公里,两翼宽约110公里,占全县总面积近1/6。核部由元古界黄水河群及晋宁—澄江期杂岩体组成。北西翼多断块高山。南东翼生有飞来峰。芦山向斜位于县境南部,是芦山褶断束地质构造单元的最北部分,属雁行排列构造。罗纯岗背斜位于县境南部与雅安交界处,属芦山褶断束和雁行排列构造的一部分。 五大断裂为:红山顶冲断层、磨房沟冲断层、黄铜尖子冲断层、林盘—杨开—高飞水冲断层、双石—大川冲断层。红山顶冲断层位于龙门山褶断带与金汤弧形构造交界地带。由红山顶向西南延伸入宝兴县境,称赶羊沟冲断层,向东北经断头岩入汶川县境。断层南侧为震旦系地层,有海拔3500米以上高山,北侧为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层,多4000米以上高山,甚至5000米以上极高山。 磨房沟冲断层为龙门山褶断带北东向构造中规模最大的区域性主干 断裂。

北京地区的地震地质(转载)

北京地区的地震地质 表2-9 北京及邻近地区强震(Ms≥6)一览表(l000—1976年)

表2-10 1957—1977年的二十年间ML≥3.5的地震次数表 表2—11 北京市郊区房屋破坏情况表单位:间

表2-12 北京市市区建筑物破坏情况表 四、北京地区的地震地质 (一)北京历史上的地震 本市地处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又紧邻汾渭地震带和郯庐深大断裂地震带,是个多震区,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强烈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其中以1679年马坊地震和1730年西郊地震的影响最大(见表2-9)。 自有史记载以来,北京地区曾遭受有感地震592次(到1957年3月4日止),其中Ms≥ 有67次(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止)。 至于近年来利用仪器记录的地震(ML≥3.5)多达几千次。(见表2-10)。 共计5362次 震中在北京城区的有两次五级地震,曾使城内一些房屋被破坏: 1076年12月(辽道宗太康二年十一月)震中烈度六度,记载:民舍多坏。 1627年3月5日(明熹宗天启正月十八日)震中烈度六—七度。记载:京师地震有声,起自西南以至东北,房屋倾倒,伤人无数。 (二)地质构造与地震烈度 北京地区经历多次地震危害。震害的分布是不均一的,但有一定规律。现根据近年来对

唐山地震对北京地区震害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质基础条件方面简述如下: 1.灾害概况:震害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房屋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据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等有关单位调查结果列表2-11,2-12如下: 注:此表不包括近郊居民住房和单位房屋损坏数。 单位:平房一间,楼房、厂房一栋 从上表可以看出,房屋和其它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从东南部向西北逐渐减轻,与地震波衰减方向基本一致。在城区房屋倒塌比较少,破坏多属墙倒。 (2)地表破坏现象唐山地震在北京地区产生的地表灾害有地裂缝、喷水、冒沙和山崩。它们都分布在七度区或六度区与七度区的分界处。 地裂缝规模最大的在顺义县城东,潮白河大桥东的公路上。该地裂缝总长约1400米,宽1.25米,可见深度2米,呈斜列式,总体走向近东西,拉张裂开。震后沿这条裂缝喷水冒沙。 喷水冒沙沙水一部分是沿地裂缝喷出,一部分是由孤立的水孔喷出。前者多呈条带分布,例如平谷县门楼庄乡的南宅和高家庄一带,喷水冒沙大致呈北西方向分布,震后喷水水头高出地面一尺多;后者则往往聚集成群,例如通县的郎府乡耿楼村,喷水冒沙口就达1000 多个,最大喷沙孔直径可达1米以上。 (3)水利工程破坏惜况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如密云水库白河主坝迎水面护坡层出现滑坡,滑坡土石方量约30万立方米。此外,桥、涵、闸建筑物受到损坏的有110多座,损坏机井1773眼(占全市机井总数的4.6%),北运河河堤有3000多米受到严重破坏。 (4)山石滚落仅见于平谷县的靠山集乡将军关村,陡峭山坡的风化岩块发生崩落,形成多处山崩。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研究

推进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构建保障首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设施体系 北京是国家首都,在国际上占有的重要位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提出了北京市要建设完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北京是国家重点抗震设防城市,是世界上曾遭受过八级以上地震灾害的三个国家首都城市之一(东京、墨西哥城),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北京市的抗震设防工作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北京市十分重视抗震防灾的相关建设工作。2006年1月,市规划委市地震局等部门编制完成了《北京中心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中心城纲要》)并经市政府审议通过。作为我国首部指导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划纲要,《中心城纲要》指导着北京中心城地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同时也为近几年新城及乡镇规划中城市防灾内容的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之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配套设施设计规范》等国家规范也相继颁布实施,对城乡规划以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为落实新颁布法律、规范的“新要求”、面对汶川地震所突出的抗震“新形势”、体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人文北京的“新理念”,受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托,编制《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本次规划在《中心城纲要》的基础上拓展研究北京市域范围内的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的规划布局,体现着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思想。规划由市规划院主持承担,联合了市地震局、清华规划院、北大首都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工大交通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研究编制。

北京及邻区活动断裂分布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规划 第1章 北京地区地震灾害背景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 1.1 北京地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情况 北京市是我国大陆东部多地震的地区之一,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山西地震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区,地震构造背景复杂,活动断裂发育,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如1057年北京大兴6.7级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1730年京西颐和园6.5级地震等,这些地震都给北京市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外,周边地区的地震对北京的波及影响也很大,如1976年唐山7.8地震,导致北京地区50多个乡镇严重受灾,12万间房屋倒塌,189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除破坏性地震外,北京地区还经常发生中等规模的有感地震,虽然基本上不造成或只造成很小的破坏和损失,但这些有感地震造成的社会影响巨大。因此,在北京地区,地震灾害是引起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风险源之一。 北京市是我国东部多地震的地区之一,依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属于地震设防烈度为Ⅷ度的 高烈度地区。北京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地质环境和历史地震活动规律表明,北京及邻近地区仍然存在发生强烈地震的构造背景。由于地处复杂的地震构造背景中,首都圈地区多年来一直 被列为全国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北京地区地质构造条件比较复杂,断裂带探测难度较大,情况全部掌握是一个长期积累 的过程。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全市地震断裂带基本框架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大致清晰。主要地震地质灾害分为地震断裂带、地裂缝、泥石流、滑坡和崩塌5类。 1.1.1 地震地质灾害分布 (1) 地震断裂带 通过北京地区所处大地构造、地震构造背景、历史强震和小震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北京地区主要活动断裂走向、断裂分布的基本框架已基本清晰。北京地区大部分位于隐伏区,而目前隐伏区活断层探测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北京地区活动断裂的位置及活动性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遥感、钻孔、第四纪厚度、小震活动等资料推测的,此类断裂的研究程度尚未达到规划和指导工程建设的精度,需进一步开展工作。 通过北京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十五活断层探测及北京地区相关地震地质研究等一系列工作,部分断裂(4条)已探明准确位置和活动性,此类成果可以为工程建设和规划提供服务,达到了规划精度的要求。 目前,北京地区主要推测的活动断裂带如下表:

龙门山断裂带

Crustal structure across Longmenshan fault belt from passive source seismic profiling Zhongjie Zhang,1Yanghua Wang,2Yun Chen,1Gregory A.Houseman,3Xiaobo Tian,1 Erchie Wang,1and Jiwen Teng1 Received13June2009;revised17July2009;accepted31July2009;published5September2009. [1]We analyse receiver functions from29broad-band seismographs along a380-km profile across the Longmenshan(LMS)fault belt to determine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the east Tibetan margin and Sichuan basin.The Moho deepens from about50km under Songpan–Ganzi in east Tibet to about60km beneath the LMS and then shallows to about35km under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The average crustal Vp/Vs ratios vary in the range1.75–1.88under Songpan–Ganzi in east Tibet, 1.8–2.0under the LMS,and decrease systematically across the NW part of the Sichuan basin to less than1.70. A negative phase arrival above the Moho under Songpan–Ganzi and Sichuan basin is interpreted as a PS conversion from the top of a low-velocity layer in the lower crust.The very high crustal Vp/Vs ratio and negative polarity PS conversion at the top of lower crust in east Tibet are inferred to be seismic signatures of a low-viscosity channel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lateral variation of Moho topography,crustal Vp/Vs ratio and negative polarity PS conversion at the top of the lower crust along the profile seem consistent with a model of lower crust flow or tectonic escape.Citation:Zhang,Z.,Y.Wang,Y.Chen, G.A.Houseman,X.Tian,E.Wang,and J.Teng(2009),Crustal structure across Longmenshan fault belt from passive source seismic profiling,Geophys.Res.Lett.,36,L17310,doi:10.1029/ 2009GL039580. 1.Introduction [2]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India and Eurasia in the Cenozoic has resulted in large crustal shortening across Asia[Molnar and Tapponnier,1975;Molnar and Chen,1978;Houseman and England,1993;Kind et al., 2002;Royden et al.,2008;Li et al.,2008].GPS measure-ments confirm that crustal material is moving eastward in the east Tibetan Plateau[Zhang et al.,2004]and is obstructed by the rigid Sichuan basin of the Yangtze block[Copley and McKenzie,2007].The abrupt(4-km)topographic relief across the Longmen-shan(LMS)belt between Eastern Tibet and the Sichuan basin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indicating: (1)The middle/lower crust of Tibet flows and thrusts to the surface as a channel to form the LMS fault system[Royden, 1996;Royden et al.,2008;Clark and Royden,2000;Klemperer,2006];(2)Lithospheric-scale escape[Wang et al.,2008]coupled with subduction of Sichuan basin mantle and underthrusting of its crust beneath Eastern Tibet[Xu et al.,1992;Tapponnier et al.,2001];or(3)The rigid crust of the Sichuan basin is wedged into the lower crust of the Songpan–Ganzi block[Cui et al.,1996].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above-mentioned models and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ibetan plateau and basin,we recorded teleseismic events on a profile across the LMS fault. The Mw8.0Wenchuan earthquake of12May2008happened along the LMS fault belt[Burchfiel et al.,2008]and further motivates our study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in the area. 2.Seismic Acquisition and Receiver Function Image [3]Our passive seismic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along a profile between Aba in east Tibet and Longquan(LQ)Mt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Figure1)between August2006 and July2007.In this experiment,29seismographs(nine Reftek-130and20Reftek-72A data loggers and Guralp CMG3-ESP sensors of50Hz–30s)were deployed.Stations S01–S07are located in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S08–S12 cross the LMS thrust faults zone with a station interval of 10km,and S13–S29are located on the Songpan–Ganzi block in east Tibet(station coordinates are provided in Table S1of the auxiliary material).4During the one year observation,264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greater than Ms5.0in the distance range between30and90degrees(see Figure S1)were recorded. [4]We estimated receiver functions by a time-domain iterative deconvolution of vertical and radial seismograms [Ligorria and Ammon,1999].We have visually selected records with high signal-to-noise(S/N)ratio for each station, ensuring that the PS conversions from the Moho and its two later multiple phases are present.In total,we have obtained 1823receiver functions for all29stations along the profile. We present radial-and transverse-component receiver func-tions from Stations4and21located in Sichuan basin and Songpan-Ganzi,respectively(Figures2a and2b).All the radial-component receiver functions are included in Figure S2.The P and PS phases from the Moho can be seen clearly from those receiver-functions along the profile.The delay time between P and PS converted phases under the Sichuan basin is about5.5s and under the Songpan–Ganzi block is about7s.The change in delay times from5.5to7s, and the complicated conversion pattern under stations8–12 4Auxiliary materials are available in the HTML.doi:10.1029/ 2009GL039580.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VOL.36,L17310,doi:10.1029/2009GL039580,2009 Click Here for Full Article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Evolution,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China. 2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mperial College London,London,UK. 3School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Leeds,Leeds,UK. Copyright2009by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0094-8276/09/2009GL039580$05.00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

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各地地震 2010-4-28 15:19:04 1798人关注打印字号:小大 我国的20个地震带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我国大致可分为20个地震带。 1.台湾带; 2.闽粤沿海带; 3.东北深震带; 4.营口-郯城-庐江带; 5.河北平原带; 6.海原-松潘-雅安带; 7.山西带; 8.渭河平原带; 9.银川带;10.兰州-天水带;11.河西走廊带;1 2.马边-巧家-通海带;13.冕宁-西昌-鱼鮓带;14.腾冲-澜沧带;15.哀牢山带;16.炉霍-乾宁带;17.花石峡带;18.拉萨-察隅带;19.西藏西部带;20.天山带。 一、北京历史上的地震 (一) 本市地处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又紧邻汾渭地震带和郯庐深大断裂地震带,是个多震区,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强烈地震的破坏和影响,其中以1679年马坊地震和1730年西郊地震的影响最大(见表2-9)。 表2-9 北京及邻近地区强震(Ms≥6)一览表(l000—1976年)

自有史记载以来,北京地区曾遭受有感地震592次(到1957年3月4日止),其中Ms≥7有67次(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止)。

至于近年来利用仪器记录的地震(ML≥3.5)多达几千次。(见表2-10)。 表2-10 1957—1977年的二十年间ML≥3.5的地震次数表 共计5362次 震中在北京城区的有两次五级地震,曾使城内一些房屋被破坏: 1076年12月(辽道宗太康二年十一月)震中烈度六度,记载:民舍多坏。 1627年3月5日(明熹宗天启正月十八日)震中烈度六—七度。记载:京师地震有声,起自西南以至东北,房屋倾倒,伤人无数。 (二)地质构造与地震烈度 北京地区经历多次地震危害。震害的分布是不均一的,但有一定规律。现根据近年来对唐山地震对北京地区震害的调查研究成果,从地质基础条件方面简述如下: 1.灾害概况:震害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房屋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据北京市地质地形勘测处等有关单位调查结果列表2-11,2-12如下: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是指一条大裂缝,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岷江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所致。 龙门山断裂带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沿断裂带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这是一条特别要命的裂缝。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它的东部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群。 龙门山断裂带 - 由来 断裂带(fault zone)亦称“断层带”。地壳运动产生压力和张力,压力常见于汇聚型板块,如:印度洋板块(前端带着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间的碰撞。张力常见于分离型板块,如海底扩张、红海裂谷、东非大裂谷等。在地壳运动中压力和张力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内陆很多断裂带的产生并不是分离型板块的张力所致,而恰恰是汇聚型板块,如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产生的压力使陆块隆起,而隆起必然使薄弱环节产生张裂。如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带,地壳从平均35千米向65千米过度(在材料力学上叫应力集中点)的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 - 地质构造 龙门山中段,主要分布于彭州和什 邡境内。此地岩层上古生界地质现 象发育,厚度大,层层展现地球上 古老地质的演变过程,为地球地质 演化过程的活档案。经同位素测定, 此地闪长岩年龄为20.43 亿年,花 岗岩年龄为10.27亿年,杂岩为 6.54亿年—— 7.67亿年,奥陶系大 理岩不整合地覆盖其表面上,在岩 体边缘有白云母伟晶岩出露,晋宁中期花岗岩入侵于前震旦系变质岩中,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质大观园。2002年,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彭州九陇镇正式挂牌。龙门山东部迎风坡雨泽充沛,是四川著名的鹿头山暴雨区所在地。西部背风311坡岷江河谷雨水稀少,气候十分干燥。龙门山东、西坡民族也不同,东坡是汉族分布区,西坡为羌族聚居地。龙门山也为大熊猫和多种珍稀动物产地,已建有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面积不足1万公顷,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和绿尾虹雉等。龙门山的煤、铁、铜、硫铁矿、磷、石棉、水泥用灰岩也很丰富。龙门山尾部主要在四川广元青川县境内,该地区是5.12特大地震后余震最为频繁的地区。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

第2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7月 Vol. 27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5 ────────── 收稿日期:2005-03-20 作者简介:王娟(1974-),女,河南洛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读博士生。 - 70 -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 王 娟1,鲁 戈2 (1.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2.中国矿业大学 化工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在今北京平谷、河北三河一带发生8 级强烈地震, 是该地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给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严重损害。震后清政府采取传统救灾模式,收到一定实效,促进灾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给后世留下防灾抗灾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康熙十八年;北京地区;地震;救灾 中图分类号:K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4-0070-04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即公历1679年9月2日),北京及周围地区发生8级强烈地震,这是该地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在各种自然灾害当中,地震以其灾前征兆不明显、来势迅猛、破坏性强等特征,给人类带来过无数深重灾难。即使在“康乾盛世”的年代里,人们同样难逃突来莫测的地震厄运,这充分显示出地震灾害的非主观转移性和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性。本文拟就此次地震进行概述,主要包括震情、震后的影响以及政府的赈灾举措等方面,以使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地震的巨大破坏性得以管窥,从而提高地震预测和防灾能力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从救灾行为中获得历史借鉴,便于总结规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2004年12月底印度洋大地震引发东南亚海啸,演变为世界范围的重大灾难。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2月,这场海啸已经殃及15个国家,其中将近30万人口不幸罹难;同时经济损失惨重,仅主要受灾国的直接渔业损失就达5亿多美元。因此,思古鉴今就愈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地震及余震造成的惨烈情形 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的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地震发生在北纬40度、东经117度,震中在今北京平谷、河北三河一带,“东至辽宁之沈阳,西至河南之安阳, 凡数千里,而三河、平谷最惨”。 [1](P105) 地震所及范围至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等省,共计200多个县市,最远记录达700 百多公里[2](P244)。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庚申巳时,地动有声,从东方艮方起”。[3](P171)片刻之间“飞沙扬尘,黑气瘴空,不见天日。人如坐波浪中,莫不倾跌。未几,四野声如霹雳,鸟 兽惊窜”。 [4](P182) 这场爆发力极强的地震给京师及周围的州县带来深重劫难。蓟州“地内声响如奔车,如急雷,天昏地暗,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地裂深沟,缝涌黑水甚臭,日夜之间频震,人不敢家居”。[5](P178)宛平县“一响摧塌五城门,城中裂碎万间屋。万七千人屋下死,骨肉泥糊知是谁?……西门向北有劈面酸风乱滚之黄沙,东门至南有扑鼻膻水泛滥之黑沟”。[6](P184-185)震中之一的三河县县令对此次地震及其造成的骇人听闻的惨状留有详细记录:“四远有声,俨如数十万军马飒沓而至”,“有骑驴道中者,随裂而堕,了无形影”,“扶伤出抚循,茫然不得街巷故道,但见土砾成丘,尸骸枕籍,……号哭呻吟,耳不忍闻,目不忍睹。”[7](P192)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使得北京地区顿时陷入生存危机的严重深渊。 地震强烈的破坏力使地表建筑遭到极大损毁,“城垣坍毁无数,自宫殿以及官廨、民居,十倒七、八”。[8](P176)据统计,仅仅京城即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二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二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9](P211)京城的各宫殿、城楼、寺院、庙宇、会馆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宫殿类如养心殿、永寿宫、乾清宫、慈宁宫、武英殿、保和殿等;寺院、庙宇、塔阁类如长椿寺、文昌阁、善果庙、广济寺、白塔等;会馆类如京师芜湖会馆、都门南陵会馆、都门云龙会馆、襄陵会馆、中州会馆、华州会馆等。[2](P187-213)京城之外各州县的城堞、墙垣、城门楼、公私庐舍亦多损毁。除国家的公共设施损失惨重之外,而且广大劳动人民多年辛勤积累的微薄的个人财产如私家房屋宅院也在剧烈地震中毁于一旦。 更具破坏性的是,令人措手不及的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积尸如山,莫可能辩”。[4](P183)一名外国人这样记载当年惨烈的地震情形:“1679年9月2日,在北京发生可怕的地震,……当时埋葬在废墟内的有四百多人,邻县通州有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