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
- 格式:doc
- 大小:153.50 KB
- 文档页数:5
2023/039(12):3817 3832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18654/1000 0569/2023.12.17张蕾,李海兵,孙知明等.2023.龙门山汶川 茂县断裂带的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地震作用的指示意义.岩石学报,39(12):3817-3832,doi:10.18654/1000-0569/2023.12.17龙门山汶川 茂县断裂带的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地震作用的指示意义张蕾1,2,3 李海兵1,2,3 孙知明4 葛成隆1 叶小舟4 曹勇4 郑勇1,2,3ZHANGLei1,2,3,LIHaiBing1,2,3 ,SUNZhiMing4,GEChengLong1,YEXiaoZhou4,CAOYong4andZHENGYong1,2,3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州 5114583 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连云港 222300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1 MNRKeyLaboratoryofContinentalDynamics,InstituteofGeology,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 SouthernMarineScienceandEngineeringGuangdongLaboratory(Guangzhou),Guangzhou511458,China3 JiangsuDonghaiContinentalDeepBoreholeCrustalActivityNationalObservationandResearchStation,Lianyungang222300,China4 MNRKeyLaboratoryofPaleomagnetismandTectonicReconstruction,InstituteofGeo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2023 08 01收稿,2023 11 12改回ZhangL,LiHB,SunZM,GeCL,YeXZ,CaoYandZhengY 2023 RockmagneticcharacteristicsoftheWenchuan MaoxianfaultzoneoftheLongmenShanfaultanditsearthquakefaultingcharacteristics.ActaPetrologicaSinica,39(12):3817-3832,doi:10.18654/1000 0569/2023.12.17Abstract TheWenchuan MaoxianFaultZone(WMFZ),theboundaryfaultbetweentheSongpan GanzifoldzoneandtheLongmenShanFaultZone(LSFZ),didnotruptureduringthe2008MW7 9Wenchuanearthquake Furthermore,therewerenorecordsfortheexistenceoftheformerlargemagnitudeearthquakeshadbeenfoundinthisfaultzone TheseproblemshinderprogressinunderstandingboththeearthquakemechanismoftheWenchuanearthquakeandtheformationandevolutionoftheLSFZ Therefore,thefaultingenvironmentoftheWMFZiscrucialinunderstandingtheearthquakemechanismoftheLSFZ Rockmagneticstudyoffaultrockscaneffectivelyrevealthephysicalandchemicalenvironmentofthefaults Here,wecarriedoutrockmagneticanalysescombinedwithmicrostructuralandgeochemicalanalysesoffaultrocksandwallrocksfromthenorthernWMFZ Thehighestmagneticsusceptibilityvaluesoffaultgougeandbrecciaareabout30and15timesofthatofthewallrocks,respectively Rockmagneticanalysisresultsindicatethatthemagneticmineralsinthefaultgougearepyrrhotite,goethitetogetherwithsomemagnetite,whilethoseinthefaultbrecciaarepyrrhotiteandgoethite Thehightemperatureoffrictionalheatingandfluidsinducedthermaldecompositionofparamagneticminerals,formingpyrrhotiteandmagnetitetoalesserextent,andthuscontributingtoahighermagneticsusceptibilityvaluesofthefaultgouge Highermagneticsusceptibilityvaluesoffaultbrecciaresultsfromthenewly formedpyrrhotitebyreductivelow temperaturehydrothermalfluidswithlargeamountsofsulfur Goethiterevealsthepresenceofreductivelow temperaturehydrothermalfluidsafteranearthquake Thehighmagneticsusceptibilityvaluesoffaultrocksandthenewly formedmagnetiteindicatethatlargeearthquakeswithfrictionalheating(>500℃)didhaveoccurredalongtheWMFZinthepasttime,andthisfaultkeptinareductiveenvironmentwithlow temperaturehydrothermalfluidsthatcontainhighsulfurduringandaftertheearthquakesKeywords Faultgouge;Rockmagnetism;Faultingenlivenment;Largeearthquake;Wenchuan Maoxianfaultzone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30217、42172262、42072240、41972229)、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221630)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201)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张蕾,女,1988年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岩石磁学及断裂作用研究,E mail:zhanglei881102@126.com通讯作者:李海兵,男,1966年生,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及活动构造研究,E mail:lihaibing06@163.com摘 要 汶川 茂县断裂带是龙门山后山断裂,是松潘 甘孜褶皱带与龙门山断裂带之间的边界断层,然而,在2008年MW7 9级汶川大地震中并没有发生破裂。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李海兵王宗秀付小方侯立玮司家亮邱祝礼李宁吴富峣提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查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
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 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
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一北川破裂带。
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
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一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断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
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
另外,在灌县一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
在龙门山断裂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 Ms 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地震断层;发震构造;龙门山1、前言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Ms8.0)(图1),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并诱发了强烈的山崩、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8万多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广。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王二七1,孟庆任1陈智樑2,陈良忠3(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9;2.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3.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11)摘 要: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呈北东 南西向将松潘 甘孜褶皱带和华南地块分割开。
前者主要是由一套巨厚的三叠纪复理石沉积组成,分布在古特提斯海的东缘。
后者由前寒武纪基底和上覆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盖层组成。
位于汶川 茂汶断裂以东的前龙门山存在一系列倾向北西的逆掩断层,它们将许多由元古宙和古生代岩层组成的断片向南东置于四川盆地的中生代红层之上,构成典型的薄皮构造。
许多研究由此断定松潘 甘孜褶皱带和四川盆地之间在中生代发生过大规模的北西 南东向挤压。
然而,汶川 茂汶断裂西侧的松潘 甘孜褶皱带内部的挤压构造线大多是垂直于而不是平形于龙门山断裂带,这表明当时的挤压应力不是北西 南东向而是北东 南西向。
近年来在龙门山构造带内发现,在三叠纪时龙门山断裂带在发生推覆的同时还经历过大规模的北东 南西向的左旋走滑运动,协调走滑运动的主要构造为汶川 茂汶断裂。
走滑运动的成因与松潘 甘孜褶皱带北东 南西向缩短有关。
汶川 茂汶断裂的左旋走滑在龙门山的北东端被古特提斯海沿勉略俯冲带的消减和发生在大巴山的古生代/中生代岩层的褶皱和冲断作用所吸收,在龙门山的南西端被古特提斯海沿甘孜 理塘俯冲带的消减和松潘 甘孜三叠纪复理石的褶皱和冲断作用所吸收。
因此,汶川 茂汶断裂实际上为古特提斯海和华南地块之间的一个转换断层。
松潘 甘孜三叠纪复理石带的北东 南西向缩短很可能与其向西的逃逸运动有关。
这些复理石沉积原先大部分可能堆积在秦岭一带,在印支期华南地块和华北地块发生陆内汇聚的过程中被挤出。
除此之外,位于龙门山北东端的碧口断块可能也是从秦岭中挤出来的。
关键词:龙门山;松潘 甘孜三叠纪复理石带;印支期;转换断层;地壳逃逸中图分类号:P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1)02037510收稿日期:20001120;修订日期:20010308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青藏高原研究资助项目(1998040800)作者简介:王二七(1951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研究员,构造地质学专业。
龙门山冲断带北段构造解析及有利区带预测王丽宁;陈竹新;李本亮;雷永良;闫淑玉【摘要】结合最新油气勘探资料,解剖龙门山冲断带北段的构造几何学形态及其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龙门山北段地区经历中-新生代多期构造挤压的叠加改造作用:晚三叠世时期挤压逆冲作用形成主体冲断褶皱构造,强烈的褶皱和冲断变形在龙门山北段前缘均有发育;后期遭受以基底卷入的大型褶曲为特征的晚新生代构造改造.在两期构造变形作用下,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形成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构造格局,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依次发育逆冲推覆体、准原地冲断、原地隐伏冲断等构造单元,并在南北走向上表现出不同的剖面组合.在多个构造单元中,浅层推覆体之下,晚期形成的原地或准原地断块和褶皱构造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图8参30【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4(041)005【总页数】7页(P539-545)【关键词】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有利勘探目标【作者】王丽宁;陈竹新;李本亮;雷永良;闫淑玉【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被围限在华北、扬子和羌塘3大陆块之间,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其成为研究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重要地区[1-4]。
龙门山构造带的形成既受南秦岭造山带构造活动的控制,同时也受到青藏高原地区中—新生代板块碰撞的影响,构造上表现为由一系列运动方向为北西向南东的逆冲推覆体组成[2,5-10](见图1)。
近年来,汶川、芦山等地区地震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被认为是青藏高原挤压隆升效应造成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所致[11-13],因此,龙门山构造带成为研究的焦点。
国内外地质学家围绕这一地区展开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包括地表地质调查、活动断层研究、深部构造解析、三维可视化构造研究以及隆升机制研究等[11-15],贾东等[14,16]还详细讨论了龙门山冲断带构造演化过程和南北走向上的分段变形特征。
第2期(总第175期)2020年6月四川地震 EARTHQUAKERESEARCHINSICHUANNo.2Jun.2020收稿日期:2020-05-12;修回日期:2020-05-13作者简介:芮雪莲(1990-),甘肃白银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预测研究,E mail:scdzarui@163.com.通讯作者:龙锋(1981-),湖南湘阴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学与地震预测研究,E mail:icy1111@163.com.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震空段的地震活动特征芮雪莲,龙 锋,赵 敏(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地震空段是中—长期地震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为研究汶川8 0级与芦山7 0级地震的余震区之间长约40km的地震破裂空段的地震活动特点,采用多阶段定位法对此空段内2005年以来的ML1 0以上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结果显示:空段NE侧地震分布密集而SW侧稀疏,结合其在纵深方向的分布特点,由此认为空段内主要发震构造为大川—双石断裂和大邑断裂;此外,空段内地震时间分布特征说明该区域地震活动受附近强震触发和震后应力调整作用十分显著。
关键词:地震空段;多阶段定位法;发震构造;时间演化中图分类号:P3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15(2020)02-0015-04DOI:10.13716/j.cnki.1001-8115.2020.02.003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空段位于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7 0级地震与2008年的“5·12”汶川8 0级地震之间,长度约40km(高原等,2013;何富君等,2017;梁春涛等,2018)。
针对此地震空段,学者们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针对该区域未来强震发生的可能性持有不同的观点。
Pei等(2014)通过Pg波二维层析成像方法分析认为汶川8 0级地震和芦山7 0级地震之间空段的上地壳强度较弱且存在韧性变形;何富君等(2017)通过接收函数法揭示了空区地壳结构特征,认为物质以塑性流变为主;颜照坤等(2014)则通过分析芦山7 0级地震与汶川8 0级地震间空段的地貌,发现该空段的地形变化相对两次大地震的主震区较平缓。
龙门山构造带茂汶断裂在茂县、汶川一带构造特征廖炳勇1,何晓飞1,曾强刘海勇I:,罗易1(1.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成都610213;2.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摘要:茂县-汶川一带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比较发育,且多具有韧性或脆-韧性断层的特点,主构造断裂呈北东-南西向波状弯曲延伸。
构造变形亦非常复杂,规模不一,性质也有所不同。
构造单元主要受区域性大断裂带所控制,断裂带对区内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及变形变质作用具有明显的控制性。
各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的形成时代和对构造单元所起的控制作用及控矿、控制侵入体的展布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也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构造变形;构造单元;茂县-汶川中图分类号:P5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95(2019)03-0374-05DOI:10.3969/j.issn.l006-0995.2019.03.0051构造单元及纲要茂汶一带地处龙门山地区及其周缘,自元古宙以来,区域地壳在多旋回水平“开、合”运动与垂直震荡“升、降”运动反复交替转换过程中,历经晋宁、澄江、加里东-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发展旋回的多期次陆缘-陆内复合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尤以奠定于晚印支期多幕次陆缘碰撞造山运动的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系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前陆盆地最为重要。
区内构造区划位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学工作者从不同的构造发展观出发,曾经提出过不相同的划分与命名方案。
本文构造单元划分以板块构造的观点,参照潘桂棠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2010)的现代大陆地壳演化观点,承接融合“多旋回构造观、历史大地构造观、板块构造观等三大主流构造观”的经典划分,以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区内构造特征、变形层次、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变形作用,结合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将茂汶一带5个5万标准图幅划为两个一级构造单元分别为西藏一三江造山系和扬子陆块区,两个二级构造单元跨及巴颜喀拉地块和上扬子古陆块,涉及三个三级构造单元,主体划分为龙门山构造带,北西角以F3图1茂汶一带构造纲要图1•第四系,2.浅海斜坡砂泥质夹碳酸盐岩建造”3.浅海台地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SM-Pi.2t),4.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岩、变质碎屑岩、硅质岩建造(Z込02b),5.变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理,6•前陆盆地浅变质碎屑岩建造(DsZx),7.中新元古代侵入岩(彭灌杂岩),&岛弧火山岩,9整合地质界线,10.边界断裂,11.韧性剪切带,12.逆断层,13.正断层,14飞来峰构造,15.背斜,16.倒转背斜,17.倒转向斜,18.断层编号,19•褶皱编号;F1铁厂冰磨坪断裂,F2直台山-永和断裂,F3龙溪-渭门断裂,F4三道桥-思岭断裂,F5茂汶断裂,F6茶山■龙王庙断裂,F7萝卜寨-舌头梁子断裂,F8九顶山断裂,F9光光山断裂,F10簸箕塘断裂,F11干海子断裂,F12北川-映秀断裂,F13两岔河断裂;(1)羊场头复背斜,(2)三合头倒转向斜,(3)卷桥坪背斜,(4)水井湾倒转向斜,(5)茶山倒转背斜,(6)水井坪塘刀石倒转向斜,(7)前龙滩倒转背斜,(8)九顶山倒转向斜,(9)板棚子-十八湾倒转背斜,(10)舌头梁子倒转向斜。
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研究赵静;江在森;武艳强;刘晓霞;魏文薪;李强【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2(055)009【摘要】By using the GPS horizontal velocity field of 1999-2007 and the negative dislocation model of Defnode, we inverted for fault locking and fault slip defici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befo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analyzed crustal deformation before earthquake combining with GPS horizontal strain rate around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The inver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ddle-nor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is completely locked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the locking depth is about 21 km (locking fraction is 0. 99), in which normal compressional slip deficit rate is about 2. 2 mm/a and parallel dextral slip deficit rate is about 4. 6 mm/a. Meanwhile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fault is tightly locked from the surface to 12 km depth (locking fraction is 0.99) , in which normal slip deficit rate is about 1. 4 mm/a and parallel slip deficit rate is about 4. 6 mm/a. The locking fraction decreases to about 0.83 at 12~ 16 km depth, in which normal slip deficit rate is about 1. 2 mm/a and parallel slip deficit rate is about 3. 8 mm/a. The locking fraction is about 0. 75 at 16 ~21 km depth, in which normal slip deficit rate is about 1.1 mm/a and parallel slip deficit rate is about 3. 5 mm/a. The Longmenshan fault turns to creeping gradually between 21 km and 24 km. The inversion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gional strain results that strain accumulation rate of the middle-nor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is low while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it is high. They both show that the middle-nor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is very highly locked while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it is a little less locked and this characteristic can explain well the rupturing process which propagated from the epicenter to the northeast in one direction.%利用1999-2007期GPS水平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在汶川地震前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结合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地表水平应变率场结果,综合分析了震前地壳变形特征.反演结果表明,震前龙门山断裂中北段处于完全闭锁状态,闭锁深度达到21km(闭锁比例0.99)左右,垂直断层方向的挤压滑动亏损速率约为2.2mm/a,平行断层方向的右旋滑动亏损速率约为4.6mm/a.龙门山断裂南段只有地表以下12km闭锁程度较高(闭锁比例0.99),垂直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1.4mm/a,平行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4.6mm/a;在12~16km处闭锁比例约为0.83,垂直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1.2mm/a,平行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3.8mm/a;在16~21km处闭锁比例约为0.75,垂直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1.1mm/a,平行断层方向滑动亏损速率约为3.5mm/a.在21~24km处整条断裂均逐步转变为蠕滑.上述反演结果与区域应变计算获得的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整体应变积累速率较低、南段应变积累速率较高相一致,均表明中北段闭锁程度高、南段闭锁程度稍低,该特征可以较好地解释汶川地震时从震中向北东向单向破裂现象.【总页数】10页(P2963-2972)【作者】赵静;江在森;武艳强;刘晓霞;魏文薪;李强【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430079;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红河断裂带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特征研究 [J], 刘耀辉;李金平;王刘伟2.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程度与变形动态特征研究 [J], 赵静;武艳强;江在森;牛安福;刘杰;王丽凤;魏文薪3.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近场"闭锁" [J], 吴江;杜方4.汶川地震前后红河断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研究 [J], 鲁小飞;谭凯;赵斌;王东振;李琦5.红河断裂带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分布的GNSS反演 [J], 朱绪林;徐克科;侯争;刘吉鹏;赵付领;姚未正;邵振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物性分布的分段特征楼海;王椿镛;姚志祥;李红谊;苏伟;吕智勇【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0(017)005【摘要】根据龙门山断裂带周边的固定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观测获得的宽频带地震记录,用多种地震学方法研究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深部结构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物性分布具有显著的分段特征.用远震接收函数H-k叠加方法计算了各个台站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地壳厚度总体变化是,地壳从东向西增厚,最小厚度为37.8 km,最大厚度是68.1 km.从东南向西北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急剧增厚,从41.5 km增厚至52.5 km.但是,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地壳厚度的差异在断裂带的南段和北段是不同的.在南段,地壳厚度急剧变化的分界线在中央断裂附近;在中段,分界线在后山断裂附近;在北段,则断裂带两侧地壳厚度差异很小.泊松比的空间分布是,松潘-甘孜地体北部和西秦岭造山带具有低泊松比(ν<0.26),扬子地台具有低-中泊松比(ν<0.27),松潘-甘孜地体南部、三江褶皱带和四川盆地具有中-高泊松比(0.26<ν<0.29).除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其附近,大部分地区均不具有超高的泊松比(ν>0.30).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具有高泊松比(ν>0.30),而北段地壳则为中-低泊松比.高泊松比可以看成是铁镁质组分增加和/或部分熔融的证据,表明那里的下地壳部分熔融是可能的.松潘-甘孜地体东南部地区的下地壳处于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的部分熔融状态,它有助于青藏高原的下地壳物质向东运动.青藏高原东部中、上地壳向东运动受刚性强度较大的扬子地台的阻挡,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应变能积累.当应变达到临界值,发生急剧的摩擦滑动,释放积累的应变能,产生汶川Ms 8.0地震.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不同地段,表现出不同的破裂特征和余震分布,可能与断层带的分段深部构造差异有关.【总页数】14页(P128-141)【作者】楼海;王椿镛;姚志祥;李红谊;苏伟;吕智勇【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3【相关文献】1.垭紫罗断裂带深部构造分段特征及构造变换作用 [J], 汪新伟;郭彤楼;沃玉进;周雁;吴莉芝;张荣强;李双建2.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变形的黏弹性模拟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联性探讨 [J], 陈棋福;华诚;李乐;程晋3.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地壳组分的分段特征 [J], 王椿镛;楼海;姚志祥;常利军4.蠕滑断裂带岩石组成和构造特征分析:以龙门山灌县-安县断裂带为例 [J], 何祥丽;李海兵;王焕;张蕾;孙知明;司家亮5.龙门山断裂带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分段性研究 [J], 孟文;陈群策;吴满路;李国岐;秦向辉;丰成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是指一条大裂缝,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
位于四川省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广元市、都江堰市之间,东北——西南走向,东北接摩天岭,西南止岷江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地壳运动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所致。
龙门山断裂带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沿断裂带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
这是一条特别要命的裂缝。
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
它的东部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群。
龙门山断裂带 - 由来断裂带(fault zone)亦称“断层带”。
地壳运动产生压力和张力,压力常见于汇聚型板块,如:印度洋板块(前端带着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间的碰撞。
张力常见于分离型板块,如海底扩张、红海裂谷、东非大裂谷等。
在地壳运动中压力和张力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内陆很多断裂带的产生并不是分离型板块的张力所致,而恰恰是汇聚型板块,如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产生的压力使陆块隆起,而隆起必然使薄弱环节产生张裂。
如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带,地壳从平均35千米向65千米过度(在材料力学上叫应力集中点)的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 - 地质构造龙门山中段,主要分布于彭州和什邡境内。
此地岩层上古生界地质现象发育,厚度大,层层展现地球上古老地质的演变过程,为地球地质演化过程的活档案。
经同位素测定,此地闪长岩年龄为20.43 亿年,花岗岩年龄为10.27亿年,杂岩为6.54亿年——7.67亿年,奥陶系大理岩不整合地覆盖其表面上,在岩体边缘有白云母伟晶岩出露,晋宁中期花岗岩入侵于前震旦系变质岩中,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质大观园。
2002年,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彭州九陇镇正式挂牌。
龙门山东部迎风坡雨泽充沛,是四川著名的鹿头山暴雨区所在地。
西部背风311坡岷江河谷雨水稀少,气候十分干燥。
龙门山东、西坡民族也不同,东坡是汉族分布区,西坡为羌族聚居地。
龙门山也为大熊猫和多种珍稀动物产地,已建有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面积不足1万公顷,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和绿尾虹雉等。
龙门山的煤、铁、铜、硫铁矿、磷、石棉、水泥用灰岩也很丰富。
龙门山尾部主要在四川广元青川县境内,该地区是5.12特大地震后余震最为频繁的地区。
龙门山断裂带 - 三大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确切的说是四川龙门山断裂带。
四川龙门山断裂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沿断裂带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
这是一条特别要命的裂缝。
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
它的东部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群。
在一亿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过程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多发区内的活动断层,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运动,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
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是由3条大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1、龙门山后山大断裂:汶川 -- 茂县 -- 平武 -- 青川;2、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映秀 -- 北川 -- 关庄,属于逆—走滑断裂。
3、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都江堰 --汉旺 -- 安县,属于逆冲断裂。
公元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受灾严重的绵阳市北川县坐落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上,它就属于逆—走滑断裂。
同样受灾的都江堰市落在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上,属于逆冲断裂。
龙门山断裂带 - 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地震四川省的地震主要集中在8个地震带(区)上: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理塘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松潘地震带、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木里—盐源地震区。
据四川省地震局相关人士介绍,成都不属于任何地震带和地震区,成都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地震。
而成都地区每年都有地震,主要集中在龙泉、金堂等地方。
因为龙泉山脉是地壳积压形成的,所以每年有地壳运动时候都会有轻微的地震。
但是因为龙泉山脉属于一个小型山脉,因此地壳运动不大,每年的地震幅度都在3级及其以下,在震中附近会感觉到稍微摇晃了一下,所以一般也不会被人察觉。
龙门山断裂带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
历史上,它并不安分,有过多期活动。
自公元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5次,其中里氏6级以上地震20次。
1657年4月21日,爆发有记录以来最大的6.2级地震。
据地震学者考证,此后300多年间,这条断裂带再未发生过超过6级的强震。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它突然发作,大地撼动,震级8.0级,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地震。
地震的原因就是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发生里氏8.0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下午3时许,北京地质力学研究所办公楼。
长期从事地应力监测研究的彭华研究员在获悉四川发生地震时,立刻冲向楼下的地应力监测实验室。
打开服务器,彭华屏住了呼吸。
几乎在当天下午地震发生的同时,电脑屏幕上的地应力监测曲线发生突跳。
连续多日保持在164万个应变单位附近的固体潮曲线,突然在地震发生时在1分零8秒大幅探底至50万个应变单位,又在12秒内瞬间又升至167万个应变单位,此后经过四五个小时,曲线才趋于恢复正常。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青藏高原研究专家王二七对汶川地区地质构造比较熟悉,5月上旬刚去过汶川地区。
他分析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在一亿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过程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说,这次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过去几百年里这一断裂带附近多次发生里氏7级以上大地震,但是龙门山主体并没有强烈的活动,直到这次地震的发生。
断裂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长300公里至400 公里,宽约60公里,沿断裂带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
5月12日14时28分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破裂后,在短短数分钟内,地震波迅速扩散开来,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重庆、北京、上海等国内多个省市的人们震感明显,这股强大的能量甚至波及泰国、越南。
汶川地震为何能量如此之大?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郦永刚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属地震多发区内的活动断层,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运动,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
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
由于震源较浅,而且震源机制为向东的逆冲运动,加上震区土质松软,地震波向东能传播很长距离,使得远至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人都普遍有震感。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公里左右。
其中,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因此汶川地震灾情严重。
此次汶川地震,成都距离震中约92公里,北川县距震中约140公里,绵阳距震中约145公里,但所受损失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地震对于地面的损害,主要由烈度决定。
此次汶川地震等烈度线(等烈度线是地震时地面上相同烈度点的连线)大体上呈现45度角的分布,大量的能量沿着地震带进行传导,犹如墙上的裂缝被撕开一般,总是沿着开裂的方向传递能量的。
而茂县、北川正好处于这一区域,使得汶川—茂县—北川一线遭受惨重损失。
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倪四道教授认为,此次地震有个明显的特点,它从汶川县开始,然后地震并不是在一个点上,而是向东北方向破裂,传播了将近200公里。
所以,朝着东北方向的人感受到地震波的强度更大,而西南方向要弱一点。
打个比方,假设西北方向一个城市和汶川的距离是1000公里,而东北方向另一个城市也是1000公里,那么东北方向这个城市市民的感受就肯定要比西北方向的城市市民强。
这是因为地震波有方向性,即破裂方向。
在破裂方向上,地震波会加强。
破裂方向是相当重要的。
破裂方向上的破坏性大一些,背离破裂方向的破坏性就小一些。
破裂长度是多少,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
汶川县是震中,受到的破坏很强烈,但是不止这一个地方。
这个地震发生有一个长带。
汶川是地震长带开始的部分,重要的是要知道它结束在哪个地方。
现在发现地震长带结束于汶川县东北方向青川县东河口。
那么在这个长带的200公里长、几十公里宽的位置内,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只要知道了这个地震长带有多长多宽,救援的人员就不会光往震中的地方跑,救助才更为有效。
龙门山断裂带 - 参考资料[1] 新闻中心/c/2008-05-20/123315579249.shtml[2] 新浪财/roll/20080513/024********.shtml 相关文献∙万方数据期刊论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851 ( 4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952 ( 2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汶川地震与三峡库区蓄水的关系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935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