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 格式:ppt
- 大小:834.00 KB
- 文档页数:19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1846年。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全书包括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 1 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 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
第 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
这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遗失。
这部著作在他们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文发表。
在第一卷第一章的开头,马克思就交代了当时德国盛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到黑格尔哲学解体以来的各种思想派别,尤其讲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
一下是我看了原文,结合相关资料整理出来的一些思路:1(老年黑格尔派:原文“老年黑格尔派认为,任何事物,只要把它归入某种黑格尔的逻辑范畴,都是可以理解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二开始,我就对马恩的著作产生了兴趣,并曾试图阅读马恩四卷,这是一个同学从地摊上买来的,后来转手于我。
泛泛而览,从来一知半解。
第一卷读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比较难了,从来没有读完过。
读研究生,曾经在一年级的时候下过决心,认真将马恩选集读过,后来谈恋爱了,时间更少,就没有将这个计划实行。
这足以见得自己的意志是如何的不坚定,而我对马恩著作的了解又是如何的肤浅了。
古人常云:读书要通一经。
在现代社会,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时,通一经未尝不是一种捷径。
目前来看,四书可选《论语》,诗集可选《杜工部集》,史可选《史记》,理论可选《马恩四卷》。
单位要求每人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
我心中一排序,现在最想的读的正是马恩的著作。
我这个人有时就是这样的,必须有压力才有动力,像马恩的选多艰深晦涩的文章,不硬着头皮很难读下来。
我想就选一直以来成为我的拦路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吧。
用的是人民出版社的单行本,这是个节选本。
包括后记共137页,主要内容是节选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这和马恩四卷一样。
就是这八十多页,我读了二十多天,阅读的快乐是有的,但是也有头昏脑涨不知所云的时候。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最重要的文本之一,马恩身前未能出版,直到1932年才第一次全文发表。
其中,《费尔巴哈》章是马恩未完成的手稿。
长期以来,这本著作的价值被低估,上世纪90年代初,《读书》杂志上发表了李文的一篇《回到马克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手记)》(1990年第3期),被认为是学界学理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开始。
这部巨著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三是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分析,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些天才的观点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更加系统完整和清晰地阐述。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作于1845-1846年。
它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看完这本书,我对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从这本巨著的核心内容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经典表述。
一方面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著作不仅具体说明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而且第一次经典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初步阐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并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这本著作中,我总结了马、恩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第一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第二是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
第三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最后一点也是让我获益最深的,生产力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
它让我获知了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
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此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分析,尤其是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演进轨迹的分析出来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分析也是十分精彩的。
从这本书产生的影响来看,我对整个人类社会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不可否认,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们有很大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在政治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书笔记,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这篇文章真的是晦涩难懂,因此也一直难以下笔来写读书笔记,但是结合多方资料的查看后总算是对这篇文章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这篇文章的结构来简单的谈一下我对这篇文章的了解。
一、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二、文章结构第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
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
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
3.个人和社会。
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
4.意识和存在。
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第二部分论述了下书内容:1.实践。
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
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能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方面或四个要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家庭,以及生产力。
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3.意识、语言和分工。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心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 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 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例如经济伦理中的分工原则,在这里就得到了较细的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 做了分工及其作用的分析。
分工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分工越发达, 说明生产力越发达。
分工起初是以家庭中的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会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 同时出现的还有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
这就产生了所有制。
所以, 分工和私有制其实是同义语, 分工是就活动而言的, 而私有制是活动产品而言的。
因此, 在一个民族内部, 分工的发展, 会引起民族内部成员的差别与分化, 导致所有制的出现, 最终有的人占有了生产资料, 成为统治阶级;有的人被迫依附于生产资料占有者, 成为被统治阶级。
分工的不同阶段, 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文章阐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特点, 通过分析他们特点, 马克思得出结论, 认为: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 发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而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是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 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分工是异化存在的前提。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 也就是说, 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压迫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心得体会: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最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种唯心史观思想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带着培养哲学思维,提升哲学素养的目的,我通读了这部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认为,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起点首先是要准确理解“现实的人”、需要、意识。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现实的人”是前提,需要是动力,意识是产物,三者交织在一起。
首先,“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
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在这里,唯物史观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那样,“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这种“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乃至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出发点和前提。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可见,历史是人的历史,考察历史必须先考察人,而作为历史活动主体与历史考察对象的人是“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而非旧哲学下抽象的、虚幻的“人”。
现实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构成了历史,所以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研究不能绕过“现实的人”。
因此,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必须以正确理解“现实的人”为起点,确立这样的基础与前提至关重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在阅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这部著作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下简单介绍。
这本著作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共同撰写,是马克思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
这本著作一共分为两卷,第一卷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第二卷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假社会主义本质。
与此同时,这本著作也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
我认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是这本著作最为核心的内容。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首先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个人。
在认识到唯物史观的前提之后,马克思与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
对于该理念的阐明,马克思与恩格斯又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也衍生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阐述。
正是从这样的逻辑推理之下,从这样的几个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详细地阐述了唯物史观。
这本书在阐述唯物史观时,批判了德国唯心史观,这种唯心主义观在前提上避开了现实的个人,而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这本著作中准确地把握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即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而且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不仅是现实的个人,也包括了现实的个人所进行的活动和物质生产条件。
现实的人如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的,就是那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间的一部著作。
此书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下面,总结一下自己学到的内容:1.基本观点: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2.分析:在本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他们的“分工”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是联结生产力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中介和纽带。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分工,分工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合理逻辑结果, 分工又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 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制约着所有制形式的更替, 而生产关系又对分工起着反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分工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
”正式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使每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必然要产生差异,贫富差距不可避免。
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差异越来越大,贫富差距也就越来越严重。
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是这本著作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这本著作的经典之处。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首先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个人,还决定于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以及物质生活的条件。
在认识到唯物史观的前提之后,马克思与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源头之作,它在本体论革命的渊源中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本来内涵,对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具有关键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劳动分工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一、马克思的劳动分工论马克思认为,在最初的人类社会中,劳动分工的现象并不明显。
例如在原初的家庭和部落中,每个成员都分担着多重的生产生活职能,每个人都是通过共同协作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和集体的生存和发展的。
分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才逐渐发展成熟的。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成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多样化。
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单一的个人再也无法承担多重的生产生活职能,迫使个人必须承担某一具体的劳动分工。
这一方面利于个人的专长得到有效发挥,一方面利于集体总效益的增长。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识到了劳动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当提及劳动分工给个人带来的影响时,马克思却论证到劳动分工使个人成为了劳动的奴隶、成了被异化的工具。
马克思的大致解释是这样的:在正常状态下,在个人与劳动之间,个人是主体、劳动是客体,客体的劳动应该只是主体的个人获得一定物质资料的手段。
在个人和劳动之间,劳动应该为个人所驾驭,个人应该自由的支配劳动。
但在现实社会中,正常状态下的劳动与个人的关系却发生了逆转。
即在真实的生活实景中,个人为了获得满足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料,个人必须迫使自己在绝大多数的时间内从事大量的劳动。
而在很多情形下,即使个人付出了极大地辛劳,却仍然无法获得最基本的物质资料。
在这种生存状态下,劳动成为了支配个人的强大动力,个人沦为了社会生产系统中物化的一生产工具。
本应为人支配、为人服务的劳动此时却支配着人、让人成为了它的奴隶。
由上述内容可知,马克思认为劳动分工导致了人的奴役,使人成为了异化的工具。
对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马克思以资本主义制度为例,对其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分析到:在劳动分工促使生产发展的同时,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制度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却并未随之发生变化。
三一文库()〔马原期中作业《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3900字〕《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一、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一章节中,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派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派的这种“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和它的一切产物”统治并影响社会的观点是非常虚幻的,是与现实世界脱节的微不足道的论述,对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都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在维护和夸赞普鲁士封建统治阶级,但是它其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是对普鲁士统治阶级很不利的。
这其中的矛盾引起了分裂致使老年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出现。
其中对保守落后的老年派我不想多谈,他们的思想显然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是保守落后的,然而对于青年黑格尔派中的费尔巴哈,即使他已经能够看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漏洞和弊端并加以批判了,但是一是批判的力度不够,没有联系现实,因而不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批判的时候没有加以选择,将黑格尔的所有东西全部抛弃了。
而马克思在进行批判的时候,从争取劳动人民的社会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斗争出发,把哲学观点和现实的社会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因而能够给予工人阶级科学的理论指导,对社会现实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又没有完全抛弃黑格尔哲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了其中的辩证法,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充实和完善。
二、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说的最多的就是“分工“,分工是基于现实的条件来形成的,“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而不是根据什么观念或者精神。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基地1201 张翔 2120121543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集中体现唯物史观的里程碑式经典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书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关于“现实的人”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论述让我感悟颇深。
一、“现实的人”的内涵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基于“现实的人”这一前提展开的,现实的人指的是在一定历史社会条件下,进行着实践,生产等活动,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而不是与世隔绝的确切存在着的人。
“现实的人”这一概念包含着三个基本的方面,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是现实的人的自然基础,“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现实的人存在的必要条件,“现实的人的活动”,这是现实的人真实存在的体现。
三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二.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面发展理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人的体力智力,才能志趣,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全面的发展,即不“偏科”,不存在某一方面的严重缺陷,人能成为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独立的人。
第二,人的各方面的充分发展,在各个方面都能学有所成,能够独立再创造,如果说全面发展是量的丰富,充分发展就是质的提升。
第三,人的自由发展,人能够自主的利用发展自己个性和才能的各种资源,自主的发展发挥自己的才能与个性,自主的选择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
三.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而且在生产力发展本身的过程中,人就可以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提高人的才能和素质,因为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生产力的提高本身就是人的素质能力提高的体现。
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2.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社会共有当生产资料为少数人私有时,大多数人缺乏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的物质资料,只有生产资料为社会共有,才能使人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3.消除旧的分工方式人的全面发展相对的就是人的片面发展,而人的片面发展又是由旧式分工造成的。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 年所撰写的重要著作。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从借鉴到成熟的重要转折点,它体现的原始的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当时流行的德国哲学和以这种哲学为基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批判,指出所有这些观点都没有超出以黑格尔抽象哲学为代表的德意志思想体系,即所谓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且实质上都是以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和历史运动的历史唯心主义为依据的。
该书在批判中立论,通过共同钻研见解和对先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在之前大约10 年左右的时间内,黑格尔哲学及作为其后继者之一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一直是马克思观照、把握和理解世界的背景和参照。
从深受其影响到最后与之决裂,最终马克思的思想走上了独立化发展的道路。
纵观全书,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就理论内容而言,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这章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据此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在书中,马、恩尽管有的用词借用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哲学术语,但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已阐明得非常清楚,并提出和运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这些范畴来系统阐释地历史唯物主义一些基本原理。
在关于对世界历史发展与“全球化”方面,马、恩根据考察和论证,提出了他们关于世界历史未来发展的初步设想和理论。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创造的交通工具和世界市场,使地域性的生产力成为一种国际化的生产力,为生产力的保存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以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
只有当交往已成为世界历史交往和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奠基之作。
它借批判德国哲学,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明确阐释和表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社会历史发展。
在第1卷第1章(即《费尔巴哈》章),曾有一段话说:“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
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于了解和说明以后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
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
”由此可见,《费尔巴哈》章不仅是针对着费尔巴哈的批评文字,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从正面阐明唯物历史观的作用。
马克思称费氏及后来的青年黑格尔派为“玄想家”、“满口讲着震撼世界词句的保守派”,他认为青年黑格尔派沿袭了老年黑格尔派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把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人们之间的关系、一切举止行为、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人们意识的产物。
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把人们从意识、观念和词句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观念真的是作为这个世界的本原而独立存在的,那么同意识、观念和词句展开斗争,改变意识就必然带来世界的改变。
那我们可以推论,人们之所以溺死,是因为他们被重力的思想迷住了。
如果他们头脑中抛掉这个观念,宣称它是迷信观念,是宗教观念,他们就会避免任何溺死的危险。
这显然是可笑的,事实是,如果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如果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将观念作为逻辑的起点,再以纯粹的逻辑方式进行从观念到观念的批判,这种方式无法解决任何现实问题。
(二)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当我第一次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
毕竟,这可不是那种能轻松读下来的通俗读物。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却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考和探索的奇妙世界。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件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我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有了更具体感受的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
聚会上,大家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
刚开始,大家都还比较拘谨,只是简单地聊聊工作、天气之类的表面话题。
可随着几杯酒下肚,气氛渐渐热络起来,话题也变得深入和丰富。
有个做销售的朋友,一直在强调人脉的重要性,他说在他的工作中,只要能积累足够多的人脉资源,业绩就不是问题。
他觉得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为他所处的工作环境和面临的压力,让他形成了这样的想法。
而另一个从事科研工作的朋友则不太认同,他认为知识和创新才是关键。
在他的世界里,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技术,才能够推动自己的事业发展。
他觉得自己的社会意识是由他所从事的科研工作这种社会存在所塑造的。
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里却思绪万千。
这不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探讨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吗?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深深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职业、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就像那个做销售的朋友,他每天面对的是客户的需求、市场的竞争,所以他的意识里人脉是至关重要的。
而科研朋友,整天泡在实验室和数据里,追求的是知识的突破和创新,自然就把这当成了成功的关键。
再想想我自己,我从事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按部就班的成分多一些。
这也导致我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更倾向于保守和稳妥。
我意识到,我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是由我所经历的这种特定的社会存在所塑造的。
聚会结束后,我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回味着大家的讨论。
我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像是生活在一个小小的社会圈子里,这个圈子里的一切,包括我们的工作、朋友、家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观念。
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秋——1846年5月共同撰写的。
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之所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的标志,是因为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述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稿分为两卷,第一卷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二卷的内容是批判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
第一卷包括一个序言和三章。
序言概括地揭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核心。
阐明写作的目的。
第一章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指明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这一章在全书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全书的总论、总导言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独立的意义。
第一卷的第二、三两章分别批判布·鲍威尔和施蒂纳。
第二章分为四节,分别驳斥了布·鲍威尔对费尔巴哈、对施蒂纳、对马克思恩格斯、对赫斯的所谓“批判”,指出他是用唯心主义观点批判唯物主义。
第三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施蒂纳及其代表作《惟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批判。
第二大部分是揭露和批判施蒂纳为维护自己著作所发表的论文——《施蒂纳的评论者》。
第二卷除了前面有一个序以外,共分五章。
其中第二、第三章的手稿已丢失。
现在只剩下第一、第四和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