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生精华浓缩于两个十四年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一、孔子(一)【孔子经典素材多维解读】1.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有三年寄居在司城贞子家。
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舍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告诫君子在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素材运用】(1)坚持;(2)志气;(3)面对挫折;(4)道德的表率2.选择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
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
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
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
”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
”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
3.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茔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
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
”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素材运用】(1)关爱百姓;(2)人间温情;(3)感动;(4)仁爱4.义利之辩鲁国有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账,国库照付。
《论语》漫读:从志于学到从心所欲不逾矩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节点对于孔子而言,五十岁是一个关节点。
熊十力先生认为孔子五十岁以前,寄希望于君主,主张实行君主专制,维护禹汤文武的小康礼教,他把这一阶段的孔子的思想总结为小康学,“孔子晚年(五十学《易》以后),其思想突变。
始作六经,发明首出庶物,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乃至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
群龙无首,天下一家,可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熊十力把孔子五十岁以后的思想总结为大同学,他认为大同学是孔子思想的精髓。
熊先生的论断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在近代西方文化东渐以来而做出的论断。
那么熊先生关于小康学与大同学的分际,这种对立的认识,我认为是有待商榷的。
给予这个思考,我们不得不反过来看这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志”,这是极为关键的。
孔子的少年之志,是一己之志,还是沟通承接古圣先贤之志,抑或是天人之际寒来暑往之感发而兴的志向?也就是这个志向,影响一个人、一代人、一个民族、一个文明。
人一生的轨迹是什么样的?一个时空轨迹,一个人事、思想轨迹,还有“成人成仁”轨迹。
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界线里,展开了夫子的一生,这一生,又和华夏民族前后两千五百年紧密相连。
这是一个宏大的故事,我们观其片羽。
那个时代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齐庄公三年、晋平公七年、楚康王九年。
此时,正处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到底是怎么样的坏法呢?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天子之乐,士大夫享之,到处是这样的僭越,不复文王周公之治。
那么反过来讲,也是一个破旧立新,重新寻找出路的契机。
前期的孔子确实是复西周礼乐之制,后期的孔子确实不再局限于周了。
孔子出生公元前551年9月20号,在鲁国曲阜尼丘山麓,一个婴儿降生了。
他就是孔子,出生在一个败落的贵族家庭。
宋国王室之后,辗转到了鲁国。
父亲三岁离世,以后就和母亲相依为命。
孔子的教育信仰孔子名言100句与解释一、孔子教育信仰的内涵孔子的教育信仰就是孔子对教育的教育工作崇尚和标榜。
孔子自述“学不厌,教不倦”,一生志学致道,从教四十余载,只为培养君子仁人,实现教育救世。
他把教育提升到了拯救何以沧桑的唯有高度,还赋予自己“拯救者”的使命和责任,勇于担当、乐于担当。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论语·子张》)为了传道救世,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性相近,习相远”之人性观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的基点,他正是看到了教育工作对人的发展的意义,才做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了平民教育之先河,取得了德育上的伟大成就;“大同”“小康”之社会理想是孔子对教育价值认识从人到社会的延伸,“讲信修睦”“修道致和”,教育不仅可以育人美善,也可以协和社会,谋天下大同。
这是孔子对教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他对教育意义高度认同的体现,更是他对教育事业积极追求的一种目标和驱动;“君子”“仁人”是孔子的教育目标。
孔子要培养的是具有完整人际关系、并能行仁致道、实现“大同”的君子。
“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礼是君子的道德规范,义是君子的收藏价值取向,知是君子的智慧能力,中庸是君子的处事原则;“修己”“立人”体现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为了培养君子,实现教育价值,孟子先从自身的完善做起,修己之德,具备为师学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安贫乐道,献身教育。
同时他全力钻研立人之法,确立社会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二、孔子教育信仰的形成孔子说:“诸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通过孔子的终其一生年谱,我们能够发现,教育信仰在他心中的位置,随着他的爱情境界是逐步人生提升的。
1.幼年习礼,好古敏求——孔子教育信仰崩坏阶段孔子出生鲁国,西周文物比较佛经保存比较完好,这样的社会风气文化环境为他“志于学”和树立坏人生榜样提供了好条件;孔子幼年时就对“礼”个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孔子母亲也注重教养;孔子的先世原是商代王室,家族中多有邹韬奋名士,这对孔子志学、致道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中国通史第十四集知识点总结孔子于春秋晚期的公元前551年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卒于公元前479元,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少年有志于学,追求学而优则仕,学成后有过短暂的仕途经历,更有长达十四年的宦游生涯,之后便专注于教书育人。
孔子一生仰慕夏商周三代,希望通过克己复礼来结束乱象,恢复社会秩序,虽在仕途上不得志,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
孔子有弟子三千人,特别优秀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作为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体现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献。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仁者爱人;提倡礼义仁智信,要做君子,士志于道。
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又被称为儒学、儒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
孔子被历朝历代帝王所供奉、景仰,被称为中国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人物,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也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
三家分晋,田氏代姜,标志着春秋朝代结束,进入战国时期。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周王室早已衰微,各国的政权也掌握在有实力的卿大夫手中,国君无力统治国家,霸主政治随之衰弱,中国的时局在这段时间开始再一次发生变化。
公元前453年,曾在春秋时期做霸主时间最长的晋国发生内乱,分裂为韩、赵、魏三国。
与此同时,曾在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齐国姜姓国君(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国,亦称为姜氏齐国)政权旁落,被卿大夫田氏篡夺,姜氏齐国正式被田氏齐国取代。
由此,春秋时代结束,由秦、楚、燕、韩、赵、魏七国形成了战国初期七雄并立的局面。
三家分晋、田氏代姜成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即公元前453年之后转为战国时代。
春秋时代士阶层能够崛起的背景。
春秋时代的长期战争让各诸侯国的版图不断发生变化,到了战国时期战争不再受礼制的约束,各大诸侯也不再满足于打着尊崇周天子的旗号做霸主,而是凭实力去争夺。
各诸侯国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财富和人口,彼此之间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争夺生存空间,战况空前惨烈。
孔子的坎坷人生与艰难的“择业路”作者:王书敬来源:《职业·下旬》2014年第08期摘要:孔子一生历经坎坷,尤其是在求职谋生方面遭遇很多困难和挫折,也有一些困惑和迷茫。
本文解读了圣人的“求仕”“求食”经历,以世俗的境界和心态揣摩圣人的心路历程,旨在引起青年学子对古人圣贤、传统经典的关注及尊重。
关键词:孔子职业道路磨难为孔子树碑立传者可谓众矣,然而专门介绍圣人“求官”“求职”的文章可谓鲜矣。
孔子从三十多岁开始聚徒讲学,到六十八岁受礼聘返鲁,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艰难地求职择业,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让人不胜唏嘘,而他表现出来的坚定乐观则令人佩服、感动。
一、教育教学上的“佼佼者”孔子“年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岁开始创办私学,传授六艺,直到临终,一生都在教书育人,因此“至圣先师”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孔子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以及无私无隐的崇高师德可以说是古今第一人。
伏尔泰对孔子的评价是“真理的解释者,道德的化身”。
孔子在教育教学上的许多举措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属首创。
他第一次提出了“有教无类”,将教育对象从贵族阶层下移至平民,使教育从一种特权开始转变成一种需要,从而开启了“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人人都必须受教育”的思想启蒙;他第一次提出“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将读书和从政做官联系起来,为知识分子树立起努力进取、积极入世的人生目标;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并实践“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力求“举一反三”,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生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他第一次明晰地阐释“因材施教”的内涵,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知识储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他在春秋末期提出的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与同时期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比,应该说更全面、更系统、更丰富。
此外,他所倡导的好学求是、闻过则喜、安贫乐道、一以贯之等思想也为后世知识分子的为人、为学奠定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最优效的方法。
二、家庭、情感上的“孤独者”父亡为“孤”,母殁称“哀”,父母双亡则称“孤哀子”,很不幸,孔子即是其中之一。
知与行,孔子精神历程自述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为后人所景仰,其人格修养的典范意义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精神修养的历程及其方法对我们现代人修养自身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自身精神修养历程的自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回顾一生的学习历程,从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三十而立”。
那么经由这十五年学习才达到的“立”,具体是什么含义呢?其一,通过对古代典籍的长期学习,对于经典的理解形成了立得住脚的观点;其二,“立于礼”不仅意味着熟悉礼典,还意味着可以在社会生活乃至国家政治的各种具体情况中灵活恰当地用礼、行礼、循礼。
孔子学礼以至于能“立”,与他多闻多见、择善而从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有关。
《论语·述而》篇载:“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此处“作”,朱熹理解为“作事”,自然也包括用礼、行礼。
孔子自己也持躬行多闻多见、谦虚请益的学习态度,例如,《乡党》篇记述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礼记·曾子问》也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情况。
礼是一种实践智慧,学礼的目的是为了“立于礼”,是成就君子人格一个必要的方面和阶段。
礼是一种分别,这种分别背后是一整套人伦价值观念,选择如何遵循、使用何种礼仪背后是对价值观念的选择。
周文疲弊之下,当下应当重构、重振的是何种价值观念呢?又经过十年,孔子“四十不惑”。
《论语·宪问》篇记载了相关情况。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不惑”当属“知者”,朱熹解释说:“明足以烛理,故不惑。
”一个人对事物之理有着深入的洞察,明达智慧,就不会迷惑。
而对于孔子来说,对事物之理的体认并非是对纯粹知识的追求,而应当是对人伦价值、现实人生之理的体认与认识。
孔子说:“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大梦春秋141|孔子人生中的最后五年,是凄凉、痛苦、绝望的五年孔子晚年,弟子众多,更多年轻人的加入,让孔子感觉到了希望和快乐。
这些弟子来自五湖四海,出身不一。
孔子平等视之,让受教育不再是贵族的特权。
他和弟子们坐而论道,探讨人生的意义、学习的喜悦,探讨何为德、何为礼,何为君子、何为小人。
孔子以敏锐的眼光,指出每一个弟子的优点和劣势,告诉他们当如何选择道路,如何面对挫折,以及如何最终达到自我的完善。
他像一个父亲,守护着一大群性情各异的孩子,有时慈爱地表扬,有时严厉地批评……孔子说过的话孔子对弟子们寄予厚望,常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唉,看看这些人,有的是长苗不长穗,有的长穗了,却没长结实。
宰予上课时睡着了,孔子大发雷霆,痛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冉求依附于季氏,聚敛了很多财富,孔子很生气,对弟子们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讨伐他。
而在多数时候,孔子会为弟子们感到骄傲: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孔子叮嘱这些“后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气节,坚守信念,不妥协,不屈服: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言行如一,坚守着这些信念,为弟子们做出了表率。
孔子如此表扬颜回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导弟子,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诸多古代典籍的系统整理。
孔子曾自夸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相信音乐的力量会对人影响至深,所以格外看重乐教。
其时音乐与诗歌浑然一体,所以孔子提倡的乐教,实际上正是诗教。
在孔子看来,学诗的好处不胜枚举,它对一个人的塑造是全方位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曾多次敦促自己的儿子孔鲤好好学诗,因为一个人如果不学诗,将一无是处,就像面对着一堵墙一样,无法前进,也不知道墙的那一面究竟有什么。
孔子在教育上的最大目的,在于使诗教与礼教相融合,达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境界。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外拓展阅读】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蓄蕃息。
鲁乱,孔子适齐。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
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
孔子遂行。
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
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
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B.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C.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D.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解析】“诫”作“其嗣”的谓语,应与“其嗣”相连,排除A项。
孔子的头衔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圣人”、“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等几项。
某日,我第N遍重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虽然是宋国贵族的后裔,但是他三岁,父亲叔梁纥就死了。
因此,他从小过的是贫穷低贱的生活。
孔子没有正经上过学,他走的是自学之路。
因为他兴趣广泛,吹拉弹唱之类下等人的玩意儿学了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从小对礼仪之道特别感兴趣,跟伙伴玩耍,竟然玩祭祀礼仪少儿版。
孔子十几岁时,鲁国掌权大夫季氏大规模宴请国内知名的作家学者,孔子也兴冲冲地赶去参加。
由于他还在为母亲披麻戴孝,也由于他年龄太小,被一个叫阳虎的大官给拦阻住了。
但是,这不妨看做孔子最早的一次求职行为,他想通过这样的社交活动谋求晋升之路。
孔子十七岁时,在礼仪修养方面已经有些名气。
鲁国大夫孟厘子临终遗言,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懿子和南宫敬叔都去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礼仪。
教这两个贵族子弟礼仪,可能是孔子平生的第一份工作。
有趣的是,这份意外得来的工作,奠定了孔子延续一生的职业——教学。
这份教学工作,大约只是短期的辅导。
但是,自此以后,孔子就办起了私塾。
不过,这种私塾只是业余兼职性质的,他还可以有别的正经工作。
等到年龄稍长,孔子就找了份正式一些的工作,做鲁国贵族季氏家的小管家,管理仓库货物。
别看这份工作不起眼,它却是孔子日后人生起飞的一个基础。
在南宫敬叔的要求下,鲁国国君给了他们师徒一辆车,两匹马,一个仆人,让他们出国留学,去东周首都进修礼仪,实际上就是拜见老子。
这一次出国进修,对孔子日后的招生工作大有好处。
回到鲁国之后,拜孔子为师的人多了起来。
孔子三十岁时,齐国国君齐景公和宰相晏婴访问鲁国,曾询问孔子秦国是如何强大起来的,孔子的一番回答让齐景公颇为赏识。
孔子挺重视这一次跟齐国君臣的一面之缘。
他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动乱,于是避难到齐国,做了齐国大夫高昭子的管家。
找这一份工作,孔子是有野心的,他想通过高昭子攀上曾经赏识过自己的齐景公,进朝廷做官。
作文素材之经典人物纵横语文教研室03.孔子一、人物简介 (3)人物事件1:大道归仁 (3)人物事件2:有教无类 (3)人物事件3:君子固穷 (4)人物事件4:安贫乐道 (5)人物事件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人物事件6:逝者如斯夫 (5)二、孔子的十大贡献 (6)1.文化上的贡献 (6)2.观念上的贡献 (6)3.文学上的贡献 (6)4.哲学上的贡献 (7)5.史学上的贡献 (7)6.教育上的贡献 (7)7.德育上的贡献 (8)8.体育上的贡献 (8)9.美育上的贡献 (8)10.政治上的贡献 (9)三、名家评价 (9)四、精选文章 (10)孔子,一盏长夜孤灯 (10)徜徉孔林 (12)五、适用话题................................. 16 目录03. 孔子一、人物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及其学说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
有汉以来,历代帝王仕儒向他敬奉了无数桂冠,如“大成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
堪当此誉的,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
人物事件1:大道归仁“仁”是孔子思想的第一块基石,儒家文明的第一个原点。
仁者爱人,仁者无敌。
孔子对奋斗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有奋斗才会有收获;对成功者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当政者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对君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普通人说,要恭敬、宽厚、诚信、积极、恩惠。
以仁生义,由仁及德,孔子推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既敦促当政者“身正”,又教化民众向善去恶、尊德守法。
孔子的仁政、德政观,构成古代最早的政治观。
人物事件2:有教无类以道育人、以德化人、以术授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三个层次。
他设坛开讲、诲人不倦,让社会走向有序;他注重对人心性、品格的培育,试图把仁、义、道、德等关键词揉成泥、烧成砖、砌成墙,搭建精神的庄园;他主张“有教无类”,像一位勤奋的泥瓦匠,试图用知识的泥浆抹平人世间的贫富、贵贱、智愚、善恶、孝逆、雅俗的砖缝;他主张“师道尊严”,试图让混沌社会、迷茫人性亮起文明的曙色。
孔子的人生精华浓缩于两个十四年2010.23 来源华商报电影《孔子》、动画版《孔子》、电视剧《孔子》、舞剧版《孔子》……当孔子与娱乐、商业越来越近,离文化也就越来越远。
著名学者鲍鹏山即将在“百家讲坛”主讲孔子,我们听听他如何对孔子话题“泛泛而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孔子正在“被消费”。
电影《孔子》昨日在西安上映、动画版的《孔子》在央视播出、电视剧《孔子》正在拍摄中、舞剧版《孔子》已在山东曲阜上演……孔子俨然成影视市场“新宠”。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第一人”的孔子从殿堂走向了大众。
当孔子与娱乐、商业越来越近,离文化也就越来越远。
对于孔子这位影响深远的先贤,我们更需要以正史的眼光尽可能加以还原,而不是被商业的元素所遮蔽。
著名学者鲍鹏山即将在“百家讲坛”主讲孔子,我们且听他如何对孔子话题的“泛泛而谈”。
谁也无权唐突孔子记者:数日前,你与电影《孔子》编剧之一何燕江进行了一场孔子“论战”。
从“论战”的“激烈”来看。
孔子确实不好拍。
鲍鹏山:孔子是不大好“碰”,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与文化底气。
有人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孔子,这话没错,但这只是孔子之所以不好拍的一个方面,我要说的是,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而中华民族心目中有一个“共同的孔子”。
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是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最后依据。
环顾世界,绝大多数民族都有宗教,而我们这里情况或许有所不同,当没有普遍的信仰时,一般会导致两大致命问题:第一,这个民族会因为缺少一种道德的依据和支撑,而可能活得不够体面,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文明的民族。
第二,这个民族会缺少凝聚力,通常会变成一盘散沙。
但我们发现,由“五四”前上溯至孔子在世之时,2400余年间,我们一直是东方文明古国,为什么?因为有孔子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文化体系在,有为大众所崇尚并践行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等孔子所提倡的东西在,这是一种内在的、深远的影响,无处不在,无远弗届。
记者:能不能说,孔子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鲍鹏山:完全可以这样说。
你看,从孔子到今天,儒文化绵延不绝,我们这块广袤的国土上,政治上有过割据,但文化一直没有分裂,因文化根脉所系,即使分了,也会“分久必合”,这种凝聚力就来自孔子。
谁也无权唐突孔子。
你要戏说乾隆、康熙,编一编赤壁、西游记,都可以,但对孔子则不可以。
孔子确实是个好题材,但电影与史实也有一定的出入:比如,“言必信,行必果”,孔子的原话是“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钱穆先生解释为:“出一言必信,不反悔。
做一事必果决,不转变。
坚确地像块石头般,那是小人呀!”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不该不明白。
如果说剧组事先请教过专家,仍出现种种错讹,那只能说,有些专家不愿意为你操心,或者已变得非常“乡愿”,不愿较真,随声附和。
其实,他们这样做,也有道理,我提了意见,遭到谩骂,就是反证。
不是孔子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孔子记者:近年来有股“孔子热”,你觉得孔子的核心是什么?对孔子的哪些改变,是你所不能容忍的?鲍鹏山:不管用什么艺术形式来表现,都要把孔子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写出来,你是在拍一个思想家呀,怎么可能对他的思想和人格一点不表现呢?中国历史上,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对孔子看得很高,认为他是可以承担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
说白了,不是孔子需要我们,是我们需要孔子。
孔子人格中的一些内涵,确实可以承担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重量和道德寄托。
看看其他大家,孟子很正,但不够大;庄子很大,但不够正,只有孔子,既正又大,是一种正大气象。
如果说孔子教导学生:“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
”我觉得是严重歪曲了孔子!这种遇挫即弯、风吹便倒的思想,是典型的市侩哲学。
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舍身求法、为民请命、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这是一种对信仰的坚持。
极而言之,这样的话不仅污辱了孔子,甚至是污辱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
于丹可以说“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内心”,那毕竟是她自己的一己“心得”,与孔子无关。
但孔子不一样,孔子的高度就是民族的高度。
我们的民族气概堂堂,正大阳刚,你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等。
孟子后来接着孔子说“舍生取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虽千万人吾往矣”。
哪里是“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内心”呢?海外大片宣传的都是对信仰的坚持,在输出他们的价值观,西方老是让人觉得他们有信仰,我们也有信仰啊。
他们信仰上帝,我们信仰圣人,孔子就是圣人。
司马迁说到孔子,是“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不能贬低孔子啊。
编孔子剧,要紧扣“两个14年”记者:如果让你来制作一部关于孔子的文艺作品,会怎么来表现孔子?或者说,你认为孔子应该展示出什么样的形象或风范?鲍鹏山:首先,我不会做。
正如胡玫导演说的,我是电影的外行。
但不管谁来做,我想,核心一点,就是要清楚孔子的最大贡献在哪里。
我觉得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是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传播文化种子,在道德人格上塑造了一个民族,开创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个贡献及影响,可以说是无远弗届。
在孔子之前,儒只是一个职业,孔子则将儒变成了社会道义与价值的承担者。
他是凭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整个民族。
记者:一个人的力量?鲍鹏山:对,这句话的重音应该落在两个字上,即“一”和“人”。
“一”表示孔子是力倡者,有其个人魅力,“人”则说明孔子是人,而不是超人,不是神圣仙佛。
第二,孔子在文化上的贡献非常突出,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也”,“四书五经”共有9本,其中8本就跟他直接相关,还有一本《孟子》我不必说,大家也知道与孔子的关系。
孔子的人生精华浓缩于“两个14年”。
第一个14年,是在37岁到50岁时,他一直在办学,教学生;第二个14年,是55岁到68岁归来,周游列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很多人讽刺他,但这就是“知天命”:知道天意让世道不可为,又知道面对不可为的世道,我必须有为。
正因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才是一种超越功利的伟大精神。
如果知道要成功,大家都会去为。
知道不成功,还去为,这就是圣人了。
有了这种精神,一个人、一个民族,绝不可能堕落,才会有未来。
历来权势者大多“捧”孔子,但恰恰是普通大众对孔子才有真信仰。
所以,古代的中国社会往往是,上层社会可能已经很糜烂了,但下层社会还有道德在,这个社会才没有从头烂到尾,才有革故鼎新的希望。
当今电视也好,电影也好,历史题材很热。
这很好,也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资源的国家的必然现象。
但是,需要的是对历史有足够的、必要的敬意。
如果有人批评你歪曲历史,就拿“我不是学术”来抵挡,其实,这是既想利用历史的资源和影响,又不想承担历史“责任”。
好处都占全了,试问天底下有这样的好事吗?(另悉,鲍鹏山在春节期间将在“百家讲坛”主讲孔子,其新书《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即将由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本报记者王锋■孔子之议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是“人造孔子”李零(学者)孔子并不是圣人。
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
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
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当时的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孔子做过红白喜事吹鼓手孔健(孔子第75代直系子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56岁时向颜家大族的闺女求婚,由于年纪老了,颜家的大闺女和二闺女都不同意。
说也巧,三闺女颜征在却点了头。
大门闺秀颜征在妙龄怀春,叔梁纥得到了她,能不欣喜吗?老夫少妻真也浪漫,他俩同游尼丘山,向山神祈祷,希望山神保佑颜征在怀胎生子。
据史书记载,他俩在祈祷之后便开心地来了一次“野合”。
这“野合”的产儿便是孔子。
为了纪念祈祷山神这件事,叔梁纥便以山名作为儿子的名字,取名丘。
孔子在青少年时期由于家境不好,地位低贱,不得不去从事一些被别人看不起的工作。
他操持家务,为别人的红白喜事当吹鼓手,还为贵族家里管理过牧群和仓库。
孔子生前是政治上的失败者何燕江(电影《孔子》编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从汉代以来,孔子一直被放在一个神坛上作为“圣人”的代表。
但是有趣的是,孔子在生前一直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在汉代前也仅仅是诸子百家的一家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更多是被用做某一派的一个神像,是一个工具。
那么真正的孔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他很孤独,他很执着,他曾经像我们每个现代的年轻人一样为了自己的前途努力奋斗,到了晚年他也曾为了自己的国家进行过一场失败的改革。
目前流行的孔子像来自唐代吴道子的行教图。
吴道子没见过孔子,所以那个胖胖的蓄着长髯的样子可能并不是真实的。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我们从太史公那里知道的是他很高,他的父亲叔梁纥是个曾经举起城门的武士,所以也许他的形象更要粗犷些,而年轻的时候,我想应该是英武。
陈光标陈光标,男,1968年7月生于安徽省五河县,成长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1990年参加工作。
工商管理硕士,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光标于2003年创办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变废为宝。
多年来,陈光标领导江苏黄埔公司诚信做企业,守法经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变废为宝、保护环境,并投身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敢为人先,成为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的排头兵,至今已累计捐赠款物超过9亿元,位居中国慈善家前列。
陈光标还积极推动慈善理念的传播,提出“投身慈善乐在其中”,“慈善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等慈善观念,高调做慈善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大力36弘扬,能带动更多的和他一样的富人加入到行善的队伍中来,带动全天下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以各种方式来表达善意。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光标带领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救回131条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
温家宝总理称赞他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并向他表示致敬。
2009年,陈光标又捐资1亿多元在南京建设成立了“黄埔防灾减灾培训中心”,免费向公众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