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 补肺。
课件
⑵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
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
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
课件
归经的源流:
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走”的记载。
《伤寒论》有六经辨证用药理论的记载,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
唐宋时期《本草衍义》《本草拾遗》将药物定向定位的归经与脏 腑经络联系在一起。
金元时期《珍珠囊》正式把归经作为药性,标志着系统的归经理 论已确立。
至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归经”一词。在《要药分剂》一书 中,于每味药下均列“归经”一项,用以说明药物的作用范围。至 此归经理论得以完备。
课件
❖ 6、四气的意义
(1)分清药性的寒热分别应用:《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 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
(2)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 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 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伤其阳。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
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
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
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
苦味能补阴液。
课件
❖ ⑹咸味
❖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