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缀行甚远________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③屠大窘________④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四段狼“变诈”的表现。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连接、紧跟;追随、追赶;处境困迫,为难;像狗似的(2)①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②(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4)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和他们作斗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②句意为: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驱:追随、追;③句意为:屠夫非常困窘急迫。
窘:处境困迫,为难;④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犬:像狗似的。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1)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11—13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饭疏食,饮水水:热水B.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B.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翻译: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充满疑惑,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感到迷惑。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3.下列对前四章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专题 08 文言文阅读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名校真题分类汇编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谢安,字安石。
及总角,善行书。
少有盛名,时多爱慕。
安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②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⑥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⑦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节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释】①盘桓:徘徊;逗留。
②泛海:坐船出海。
③遽:恐惧。
④唱:通“倡”,提议。
⑤王:通“旺”,兴盛。
⑥吟啸:同“啸咏”。
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
⑦承响:承,应声;响,声音。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论语》)B.与儿女讲论文义不义而富且贵(《论语》)C.舟人以公貌闲意说不亦说乎(《论语》)D.诸人皆喧动不坐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3)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4.【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谢道韫和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回答。
材料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b),则死狼也。
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注】①蚤:通“早”。
②昧爽:拂晓。
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及答案解析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小题(甲)《诫子书》诸葛亮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吕氏春秋》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
②荆:楚国的别称。
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1.下列对句中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淫慢则不能励精励:振奋B.险躁则不能治性治:修养C.孙叔敖疾疾:疾病D.王数封我矣数:多次(或屡次)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A.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B.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C.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D.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燥。
C."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不受;他教导儿子,让儿子接受利地。
D.乙文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远见,做人不可贪心不足,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一)【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算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子贡①问政②。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节选自《论语·颜渊》)【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弟子。
②政:治理国家的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省:(2)人不堪其忧堪:(3)民信之矣信:(4)自古皆有死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3.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
4.【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
②西河美楼: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史。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归纳与练习检测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而天下熄.。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孟子曰:“是焉得..;女子...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二、社会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6篇)XXX《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XXX,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舍日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XXX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XXX常射中矣,请之于XXX。
XXX:“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XXX也。
”XXX:“未可。
”退而之三年,又请。
关XXX:“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
”XXX:“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21.说明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⑴温故而知新⑵亦皆有以⑶XXX也⑷是XXX2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子知子之所以中乎?23.选段二中,向XXX研究的XXX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研究方法: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研究方法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则是无信(________)③及事讫(________)④先期一日(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时习之B.计日告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屈伸呼吸D.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4)文段理解。
甲与乙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答案】(1)舍弃,丢下;不讲信用;等到;约定的日期(2)D(3)听说使君你要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出来迎接你。
(4)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解析】【想】(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舍”:丢下。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 《两则》 班级: 姓名: 一、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 _ (朝代)人 _(姓名)组织编写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___ _____”、地点“ _”人物 _事件“___ ___”等要素。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寒雪日内集.. ( )
俄而..雪骤.( )(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陈太丘与友期行..( ) 太丘舍去.( ) 尊君在否. ( ) 相委.而去( ) 入门不顾.( ) 下车引.之( ) 公欣然..曰( ) 太丘舍去..( )( ) 三、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còu)B、公大兄无奕.女(yì)
C、尊君在否.(bù)D、友人惭.(chán) 四、下列加点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 五、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六、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B、即公大兄无奕女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D、元方入门不顾。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七、阅读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___________。”兄女曰:“_____________。”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
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 )雪骤.( )差可拟.( )柳絮.( )无奕.( )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_ 今义: _、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本文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对比 7. 本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4、 结尾补充交待谢道韫的身份有何作用? 八、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⑴期.行( )⑵尊君在不.( )⑶相委.而去( )
⑷下车引.之( )⑸尊君..( )⑹家君..( ) 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子将安之 C、良愕然,欲殴之 D、投诸渤海之尾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翻译下列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诫子书》 1.把课文补充完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诫子书》选自 ,作者是 字 。 他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 家。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夫君子之行. ( ) (2)俭.以养德 (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 (4)非淡泊..无以明志..( )(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 )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 (6) 意.与日去. ( )( ) (7)年与时驰. ( ) (8)非学无以广才..( ) 4.翻译下列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6、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7、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8、本文作者就 和 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9、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狼》 1. 解释词语 担中肉尽.( ) 止.有剩骨( ) 缀.行甚远( )
一狼仍从.( ) 屠大窘.( ) 顾.野有麦场( ) 积薪.其中( ) 苫蔽..成丘( ) 弛.担持刀( ) 眈眈..相向( ) 目似瞑.( ) 数刀毙.之( ) 恐前后受其敌.( ) 断其股.( ) 一狼洞.其中( ) 前狼假寐.( ) 狼亦黠.矣( ) 盖.以诱敌( ) 犬.坐于前( ) 屠暴.起( )意暇..甚( ) 意.将隧.入(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①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③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⑤其一犬坐于前 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⑧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3、解释下列一词多义字 (1)止.有剩骨 ( ) 一狼得骨止.( ) (2) 意.睱甚(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3)恐前后受其敌.( ) 盖以诱敌.( ) 4. 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 ) (2)狼不敢前.( ) (3)其一犬.坐于前(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5、解释下列古今异义字 一狼径去. 古义: 今义:
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 今义: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 今义: 6、结合原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 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1)文中第一段写屠户 狼。点明时间的词为 ,表明地点的词为 “ ”,矛盾双方是 与 。这是故事的 。文中有一通假字,它是 ,通 (2).文中第二段写屠户 狼。表现屠户的 和狼的 ,这是故事的 。 (3)文中第三段写屠户 狼。表现屠户的 和狼的 ,这是故事的 。 (4).由“耽耽相向”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一、填空 1、《穿井得一人》节选自《 》,《吕氏春秋》又称《 》,是战国时期秦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是先秦 (儒家、法家、墨家、杂家)代表作品。 2、“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的危害。 3、《杞人忧天》选自《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 。作者是 ,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二、重点词语解释 穿: 溉汲: 溉: 汲: 及: 国人: 道.之: 宋君令.人: 对.曰: 有闻.而传之者: 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崩坠: 身亡.所寄: 因.往晓.之: 积气: 若: 行止: 奈何 : 天果.积气: 只使: 亦.不能: 中伤: 积块: 充塞: 四虚: 躇: 步: 跐: 蹈: 舍然 : 舍: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6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8、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9、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10、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11、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12、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13、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14、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5、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6、《穿井得一人》中,你认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言?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7、文中杞国人“忧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 就“天”解说的内容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地”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 9、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 。 10、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