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心血管疾病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569.50 KB
- 文档页数:83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观察和分析心脏的搏动和血管的血流情况。
3. 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
二、实验原理心血管系统是人体的重要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则是携带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载体。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是维持人体各器官和组织的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
三、实验内容1. 心脏解剖观察- 观察心脏的位置、形态和心腔结构。
- 了解心壁的构造和心脏瓣膜的功能。
- 观察心脏的血液供应情况。
2. 血管解剖观察- 观察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 分析血管壁的组成和功能。
- 了解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
3. 心血管生理实验- 观察心脏搏动和血管搏动情况。
- 分析心脏搏动和血管搏动的关系。
- 探讨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
4. 心血管病理实验- 观察心血管疾病模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 分析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 探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法。
四、实验步骤1. 心脏解剖观察- 将新鲜猪心置于解剖盘上,观察心脏的整体形态和位置。
- 观察心脏的外形结构,包括心底、心尖、两面、三缘和四条沟。
- 解剖心腔,观察心房和心室的结构特点,包括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
- 观察心脏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 解剖心壁,观察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的结构特点。
2. 血管解剖观察- 观察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形态结构。
- 解剖血管壁,观察血管壁的组成和功能。
- 观察血管的血液流动情况。
3. 心血管生理实验- 观察心脏搏动和血管搏动情况。
- 分析心脏搏动和血管搏动的关系。
- 探讨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
4. 心血管病理实验- 观察心血管疾病模型(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 分析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 探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心脏解剖观察- 心脏位于胸腔纵隔内,两肺之间,约2/3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 位于身体正中线的右侧,并略向左扭转。
---------------------------------------------------------------最新资料推荐------------------------------------------------------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V01.15 No.3 第 15 卷第 3 期井冈山医专学报 M 丑 v.2008 2008 年 5 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 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林玉川(福建农林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 350002)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的对老年人健康的危害。
根据其发病原因,从营养学、体育保健和临床医学三方面提出老年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措施,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国民体质建设,缓解人 12 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关键词】老年人;性血管疾病;健康保健 [中围分类号】R5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35(2008)03001202 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世界范围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1.1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中国是目前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见表 1),当前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 1 亿 4 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l1%左右表 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人划分标准 (引自耿德章,1994) 自1999年以来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就不断增加。
据估算 210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高达 3.18 亿,总人口的1/ 631%用。
局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老龄化程度,高龄程度以及相应的各种社会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
1.2 老年人口易患疾病分析衰老是一个渐进性,累积性,遍性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逐步出现,各种老年期易发疾病将会对老年人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复合蛋白饮料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心血管健康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饮食在维护心血管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复合蛋白饮料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
然而,对于复合蛋白饮料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人们还存在一定的疑问。
本文将探讨复合蛋白饮料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并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复合蛋白饮料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作为人体的重要营养素,对心血管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蛋白质可以提供能量,并参与合成体内酶、激素、抗体等重要物质。
适量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和正常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复合蛋白饮料中含有多种蛋白质成分,如乳清蛋白、豆类蛋白等,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对心血管健康的维护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复合蛋白饮料中常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是维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营养素。
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维生素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钾、镁等矿物质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能够调节血压,维持心脏正常功能。
复合蛋白饮料中添加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增加人体对这些营养素的摄入量,从而有助于心血管健康的维护。
此外,复合蛋白饮料可能还含有一定的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一类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的营养素。
膳食纤维具有增加饱腹感、减少胆固醇吸收、调节血糖等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复合蛋白饮料中添加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有助于改善胃肠道健康,并进一步维护心血管健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复合蛋白饮料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但合理的食物选择和多样化的饮食结构仍然是维护心血管健康的关键。
过量摄入蛋白质和矿物质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建议在饮用复合蛋白饮料的同时,保持饮食的平衡和多样化,并注意食用量的控制。
综上所述,复合蛋白饮料能够通过提供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对心血管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为了维护心血管健康,也需要在合理选择食物和保持均衡饮食的前提下,适度饮用复合蛋白饮料。
微量元素与血脂代谢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发表时间:2016-10-31T13:52:00.8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作者:江润深赵东劳武斌[导读]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微量元素代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与此同时,人们也获得了更多关于微量元素的知识。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检验科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微量元素是人体生存的必需元素。
一般而言,人体微量元素不足或者过量,都会引起疾病。
同时,血脂代谢也会受到微量元素的影响。
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发展成为心血管系统疾病。
本文主要分析了微量元素锌、铜、铁,以及宏量元素钙、镁在血脂代谢中的作用。
【关键词】微量元素;血脂代谢;心血管疾病;关系【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362-02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微量元素代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与此同时,人们也获得了更多关于微量元素的知识。
当前,微量元素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
很多临床资料显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等病,与微量元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是多样化的,包括血小板凝聚、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等。
临床试验表明,上述因素与微量元素代谢失调有很大关系。
1.锌人体包括多种重要的微量元素,锌就是其中的一种。
关于锌和微量元素关系的论述非常多,然而结果不尽相同。
周丽丽等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给大鼠喂养锌元素不足的饲料,连续喂养25天。
经测试,大鼠的低密度脂蛋白、血清TC明显高于对照组[1]。
另外,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观察组比对照组低。
然而,部分研究人员在试验中,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除此之外,周丽丽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大鼠摄入过量的锌后,有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这与有关研究是符合的。
可以看出,锌与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但是由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姓名:何仕丹学号:1324310035 专业:药物制剂年级:2013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营养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愈来愈明显,许多疾病的营养因素更加明确,如何防制营养性疾病就成为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内容。
营养性疾病是指因营养素供给不足、过多或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主要包括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多症(或中毒)、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和以营养为主要病因的一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等。
这些疾病有的与营养有直接因果关系;有的虽与营养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有明显的相关性,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及某些肿瘤等。
一、营养与疾病(一)营养缺乏或不足营养缺乏可直接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病,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脚气病、坏血病、营养性贫血等。
引起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 原发性营养缺乏,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的常见的原因,一是战争、灾荒、贫困等社会经济因素引起的食物短缺;二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忌食或挑食等使某些食物摄入不足或缺乏而引起营养缺乏;三是不合理的烹调加工,造成食物中营养素破坏和损失,虽摄入食物数量不少,但某些营养素却不足。
2. 继发性营养缺乏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而引起营养缺乏或不足,主要是疾病、药物、生理变比等原因引起的消化、吸收、利用障碍或需要量增加等。
(二)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维生素A、D及某些必需微量元素摄入过多可致中毒;热能、脂肪等摄入过多可致肥胖、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等;高盐和低纤维素膳食可引起高血压等。
大量研究表明、营养过剩不仅是人群中某些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因素,而且还和某些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胃癌等有明显关系。
造成营养过剩或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1. 膳食结构不合理膳;2. 不良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二、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一)营养不良常见疾病1.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常见于儿童和婴幼儿,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病儿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死亡率高。
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与预防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它是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中的多种病理变化引起的,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等。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且成为了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所以,预测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将讨论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基于危险因素的预测模型。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等。
预测模型基于这些危险因素,通过数学统计模型来预测未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这些模型可以非常精确地预测某个人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
此外,新兴的基于遗传学的预测方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检测某些基因的突变,来预测个体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尽管预测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但预防仍然是最好的策略。
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人们需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控制饮食、不吸烟、进行适当的运动等。
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此外,还要注意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和控制。
这些努力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营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发现,较少的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适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充足的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此外,蔬菜、水果、全谷类和坚果等富含植物酸和胆碱的食物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除了生活方式和营养,还有一些医学手段可以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其中最常见的是使用药物来降低血压、胆固醇和血糖。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
此外,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还需要研究新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最新的研究表明,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心血管疾病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分析大量的数据,并生成准确的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预测个体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从而采取更好的预防措施。
营养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和调节身体健康与饮食营养密切相关,合理的营养摄入对身体的各个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营养对于身体各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调节饮食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
一、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对摄入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和排泄,营养的摄入直接影响着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
饮食中的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为胃肠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
其中,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肠道疾病;碳水化合物是大脑的主要能源,提供给身体进行运动和思考的动力;脂肪则有助于维持细胞结构和正常的激素分泌;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身体组织的基本元素。
二、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负责输送氧气、营养和其他重要物质到身体各部位的系统。
营养的摄入不仅直接满足循环系统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还可以影响血液的成分和性质。
例如,高盐饮食会增加血液的钠离子含量,导致高血压的风险增加;富含动物脂肪的饮食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可以通过调节血液成分和性质来维持循环系统的健康功能。
三、呼吸系统呼吸系统通过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来保持机体的气体交换平衡。
营养对于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氧的过程中。
例如,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可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增加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载能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增强肺部的抵抗力,预防呼吸道感染。
此外,体内脂肪过高可能导致肺活量下降,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
四、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传递和控制信息的重要系统,饮食营养对于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供能量和影响神经传递物质的合成。
脑组织的能量来源主要是葡萄糖,慢性低血糖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疲劳和头晕等症状。
此外,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如B族维生素和镁元素,都是神经递质的合成所必需的。
因此,通过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五、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能够对抗病原体和维持身体的稳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发病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和慢性病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提供科学的参考,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营养状况。
1.1 饮食结构。
中国的饮食结构一直以来都以主食为主,谷类食物是中国人的主要能量来源。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油脂和糖类的摄入量逐渐增加,而蔬菜、水果和纤维素的摄入量则相对不足。
这种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营养结构的失衡,很多人的营养摄入不达标,存在着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问题。
1.2 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不良和肥胖是当前中国居民营养状况的两大突出问题。
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贫血、佝偻病、低体重等,而肥胖则成为了慢性病的高危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逐年上升,而营养不良的问题也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特定人群中。
二、慢性病状况。
2.1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糖尿病。
糖尿病已成为中国居民的“头号慢性病”。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而且呈现年龄趋势低龄化的特点。
不良的饮食结构和缺乏运动是导致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2.3 肥胖症。
肥胖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在中国也不例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肥胖不仅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还会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3.1 健康教育。
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营养意识和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内蒙古中医药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1-0124-02冠心病的膳食营养与防治刘晓丽**内蒙古赤峰市中蒙医院(024000)2011年11月21日收稿摘要:目的:通过膳食营养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对已确诊的冠心病人用膳食营养治疗配合药物治疗,防止病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坚持三低二高一优的平衡膳食原则[1],结合适量的运动。
保持心理平衡,戒烟限酒。
结果:不同程度的控制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辅助治疗。
结论:冠心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关系十分密切,应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冠心病;危险因素;膳食营养;生活干预1冠心病的自然病变过程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血流减慢、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有3种基本的病理改变:脂肪条纹形成;纤维斑块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变形、血流缓慢,是进展型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病变和各种临床症状的最主要原因;进展性斑块形成,大量的脂质聚集,逐渐坏死、崩解,并引起结缔组织的增生和炎症,发生钙化,使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或完全性闭塞。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患者从青少年起即开始有血管的脂肪条纹形成,至40岁左右病变的血管逐渐明显变窄,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并可能发生出血、溃疡、血栓等改变,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猝死等。
2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1不可干预因素2.1.1年龄:40岁后患病率增加。
每增加10岁,其患病率约递增1倍。
2.1.2性别:50岁之前,男女性别之间有显著差别,男女比为2~5:1,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迅速增加,75岁以上的男女冠心病发病率是相同的。
2.1.3家族史:父母均患有冠心病的子女比父母吴冠心病的子女发病率高4倍,父母一方有冠心病的子女比父母无冠心病的子女发病率高2倍。
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的分子机制的比较分析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是两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含了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分别从分子机制的角度对这两种疾病进行比较分析。
一、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及血管系统的病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病种。
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多个因素。
1.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它是由于血管内膜发生赘生物,形成斑块,造成血管管腔狭窄,导致血管阻力增加,血液供应不足等情况。
而斑块形成的过程中,炎症反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由于血管内膜受损后,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内膜层,转变为巨噬细胞,并摄取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形成泡沫细胞。
这些泡沫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进而吸引更多的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壁,形成炎症反应。
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细胞凋亡和斑块形成。
2.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是另一种重要的发病机制。
健康的血小板表面覆盖着PLA2酶和cyclooxygenase这两个酶,这些酶能够在凝血过程中释放出血小板激活因子,促进血栓的形成。
然而,当血小板受损时,这些酶就会被释放出来,并且与由损伤组织细胞释放的炎性因子相互作用,促进炎性反应和血栓的形成。
3.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内壁的一层细胞,它们能够分泌NO和其他因子来调节血管收缩和扩张,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在某些疾病或因素的影响下,血管内皮功能会发生异常,导致收缩和扩张的平衡失调,血管张力增加,进而影响血流量和血压。
二、代谢疾病代谢疾病是指影响人身体代谢机能的一类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疾病。
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与体内激素分泌失衡、营养摄入与消耗不平衡等因素有关。
1.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作用减弱,导致血糖升高和代谢障碍。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每个人应成为健康第一责任人!近日,2019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发布。
为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国家方针,真正实现使心血管病防治主战场由医院逐步向社区转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将2005年以来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改版为《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内容方面增加了心血管健康行为、康复、技术创新与转化等,倡导心血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报告强调,为降低日益加重的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一方面仍要强调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医疗质量,加强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
另一方面也必须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积极控制行为危险因素,如避免不健康饮食,规律身体活动等。
有研究发现,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可能避免2/3的重大冠状动脉事件和2/5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每5例死亡中2例死于心血管病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0亿,其中脑卒中130 0万,冠心病1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
2017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农村和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5.91%和43.56%。
图1 2017年中国农村居民(A)和城市居民(B)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
2017年数据显示,不论心脏病(1 54.40/10万vs141.61/10万)、脑血管病(157.48/10万vs126.58/10万),死亡率均是农村高于城市。
图2 1990~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人群不健康行为普遍1.吸烟:如不广泛戒烟,2050年因烟草死亡人数将为300万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15岁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6.6%,平均吸烟量为16.0支/d。
【报告】《中国⼼⾎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发布(附全⽂)2020-09-16 21:00近⽇,2019年《中国⼼⾎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发布。
为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国家⽅针,真正实现使⼼⾎管病防治主战场由医院逐步向社区转移,国家⼼⾎管病中⼼将2005年以来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编撰的《中国⼼⾎管病报告》改版为《中国⼼⾎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内容⽅⾯增加了⼼⾎管健康⾏为、康复、技术创新与转化等,倡导⼼⾎管全⽣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报告强调,为降低⽇益加重的⼼⾎管病的疾病负担,⼀⽅⾯仍要强调提⾼医疗⽔平,改善医疗质量,加强对⼼⾎管危险因素的控制。
另⼀⽅⾯也必须⼤⼒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强调“每个⼈是⾃⼰健康的第⼀责任⼈”,积极控制⾏为危险因素,如避免不健康饮⾷,规律⾝体活动等。
有研究发现,坚持健康的⽣活⽅式有可能避免2/3的重⼤冠状动脉事件和2/5的急性缺⾎性脑卒中。
⼼⾎管疾病死亡率仍旧⾸位,每5例死亡中2例死于⼼⾎管病中国⼼⾎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推算⼼⾎管病现患⼈数3.30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病1100万,肺原性⼼脏病500万,⼼⼒衰竭890万,风湿性⼼脏病250万,先天性⼼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压2.45亿。
2017年⼼⾎管病死亡率仍居⾸位,农村和城市⼼⾎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5.91%和43.56%。
图1 2017年中国农村居民(A)和城市居民(B)主要疾病死因构成⽐(%)农村⼼⾎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于城市⽔平。
2017年数据显⽰,不论⼼脏病(154.40/10万vs141.61/10万)、脑⾎管病(157.48/10万vs126.58/10万),死亡率均是农村⾼于城市。
图2 1990~2017 年中国城乡居民⼼⾎管病死亡率变化⼈群不健康⾏为普遍吸烟:如不⼴泛戒烟, 2050年因烟草死亡⼈数将为 300万2018年中国成⼈烟草调查报告,≥15岁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6.6%,平均吸烟量为16.0⽀/d。